佛衛電視台 講 題:佛教各宗綱要39 主講者:理群法師 佛教各宗綱要 第三十九集 各位觀眾 阿彌陀佛 我們介紹佛教各宗綱要 在密宗的方面有提到一些 他們很基礎的一些觀念 接著在講義的八十八頁 第九章就是要提到四身 那麼四種法身 第一個是自性法身 自性法身他分為 理法身跟智法身 理法身就是法界的諸法 這個體性寂然 然後法爾不改 叫做胎藏 那智法身 一切法互相周遍 冥然同體 他是屬於金剛界 那麼再來要介紹的是 受用的法身 他分為自受用跟他受用 自受用是理智相應 自受法樂 他受用是令十地菩薩受用法樂 接著介紹的是變化法身 就是為地前菩薩二乘凡夫 等所現的丈六應身 那麼接著再介紹的第四個法身 是等流法身 就是現佛身以外的九界隨類身 那麼在講義的第八十九頁 第十章我們從這個四身五智 那麼五智就是提到金剛界 跟胎藏界兩部的曼荼羅 各有五佛 那麼就是金剛界 中央有五大月輪中 有大日阿寶生 無量壽不空成就五佛 那麼胎藏界 中臺八葉院 有大日 寶幢 開敷華王 無量壽天 鼓雷音五佛 如是這種五尊 均表示五智 那麼所謂五智就是上面所說的 一個是法界體性智 二成所作智 三妙觀察智 四平等性智 五大圓鏡智 那麼九識所轉成的 所以歸結於五智就是識大 這個是前面在敘述的時候 這有提到 那另外他有提到這個淨土 淨土叫做三品淨土 上中下 這三種的分類 上 就是密嚴佛國淨土 就是法佛自證的佛土 這個行者成就 上品悉地時往生的 那麼中是十方淨嚴 受用身的佛土 行者成就中品悉地時往生的 那麼下是諸天修羅宮 是變化等流身之國土 那麼行者 成就下品悉地時往生的 這個是在密教當中 他們有一些篇章 一些概念 都是最基礎的 那麼上一堂我們在最後 有提到這個即身成佛 這個是在密教當中 是一個很重要一個概念 眾生都是因為膽怯 或是心虛力弱 然後很難說勇於承擔要來成佛 所以是心是佛 然後這種承擔的力道 相當的薄弱 謙虛是必要 那過於與不及 當然都是在道業上的 承擔跟精進 有它不是很恰當的一個表態 那麼淨土是因為在上一章 剛好有剩下這一些 必須要跟各位介紹的一些觀念 那接著就是我們來介紹 這個淨土宗 淨土宗跟禪宗也可以說是目前 我們在介紹各宗派 在大家比較熟悉的這兩個宗派 那禪宗因為他修行上證悟快速 所以大部分是屬於利根器的 來修行 那當然不是說 鈍根的一定要修行其它的這個 法門或宗派 只是在利根的人他速度非常快 可是他不是利根的人 他還是可以修禪宗 所以勤能補拙 只是你跟哪個法門相應 其實根利鈍都還是在其次 怕的是能不能有教你的老師 比較重要 那講義的第九十頁 我們提到淨土宗 第一章就是這一個宗派的名稱 跟它的歷史 這個宗派是願求往生阿彌陀佛 極樂淨土為宗旨的 那麼他的所能夠期待的 叫做在這個阿彌陀佛的淨土 所以叫做淨土宗 佛典稱釋迦牟尼佛 在耆闍崛山說無量壽經 那麼在王舍城說觀無量壽經 在祇樹給孤獨園說阿彌陀經 所以這叫淨土三經 那宣示彌陀因位的願行 果成的利益 及眾生往生之因果等 開闡往生淨土的法門 這個在印度所以還有這些的 勝蹟存在 所以有人去朝聖 印度朝聖 都可以去看到這佛陀講經說法 度眾 還有出生 入涅槃的地方 這裡就把他很清楚的標列這個 淨土五經的一個地點 那第一段的第三行就說 佛滅度後 馬鳴 龍樹 天親 他們造往生淨土等論 贊述三經的要義 就在把他這些三部經 做一些解釋 那麼天親滅後五百年 菩提流支這個三藏法師 出生在這個世間 傳淨土法門於震旦 就是中國的地方 那麼在佛經裡面講中國 並不是指一個國家 而是這個佛法弘揚的一個地方 特別興盛的地方叫中國 所以剛好這個是巧合 那麼造往生淨土等論 然後贊述三經的要義 這個是這些菩薩們 然後傳到菩提流支 然後傳到中國 而中土此宗的興盛 在東晉慧遠法師 就是慧遠法師 他已經開始來弘揚 遠公在廬山結蓮社 那麼專倡淨土法門 他是在廬山建立蓮社 那麼因為往生淨土 華開見佛悟無生 所以以蓮華來表現 淨土法門的一個殊勝 所以淨土法門的道場 就常常有人就把他稱之為蓮社 也是有這樣的因緣的 那他專倡這個淨土法門 所以就被稱為此宗的初祖 其後經過百年 北魏永平元年 菩提流支來到中國 宣揚淨教 然後有曇鸞法師 他初為術學後 就陶隱居 他開始弘揚 那他一開始是學這些術的方面 就是江湖術士這些方面 那隱居在一個地方 然後有這個得到求仙的 成仙的這種經 然後才離開到了這些 弘揚佛法的一個地方 然後碰到菩提流支 然後就請問他長生的道理 那麼菩提流支就把觀無量壽經 教導他 所以曇鸞就把這些以前學的 這什麼成仙的這些經典 就把它燒掉了 晝夜專誦觀經 這個才是怎樣解脫的法門 成仙要做什麼 那麼修三福業觀想九品等 就好好的精進修行 並且也作了往生論註二卷 此土此宗的著述 推為巨擘 大家非常推舉他的這個著作 後經百年 那麼到了這個隋朝大業五年 有道綽禪師 因為他仰慕曇鸞的這個 淨土的這個功力 繼其後塵 就來步他的後塵 繼續努力 住玄中寺 講觀無量壽佛經將二百遍 將近二百遍 所以一部經講一遍二遍 大家都還努力聽 講了二百遍還有人聽 這當然是講的人要很有耐性 可是聽眾應該也是相當的發心 甚至於可以說 他的法緣非常的殊勝 他又著了安樂集二卷 經過三十二年 唐朝貞觀十五年 有善導大師他一開始 就誦這個法華經 維摩詰經 忽思教門非一 好像不是他想要的 所以他就當求契機 所以不是剛提到法華經 維摩詰經不好 而是每一個人根機不一樣 有人喜歡吃饅頭 有人喜歡吃麵包 不是饅頭不好 麵包好 或是喜歡吃饅頭的人 說麵包不好 而是他的根器是適合這方面的 所以入大藏 信手探經 得觀無量壽 所以他就在大藏經 這麼很多本經典裡面 就隨手去拿 結果取得了觀無量壽經 所以他就專修十六妙觀 觀無量壽經有這個十六觀 後謁道綽禪師 後來去請益道綽禪師 益喜入道津要 就知道這樣修行的法門 莫過於是 知道修行還是從這裡下手 遂作觀經疏四卷 也作了四卷的這個 觀無量壽經的這樣的註解 陳淨土要義 然後好好的來陳述 淨土法門的重要這些方法 作法事讚等 也寫一些作品 定一宗所用之行儀 然後他一些宗教儀式 他也把他規定下來 其門下有懷感禪師 所以他修禪 但是後來又來修淨土 所以有時候是互相融通 他著釋淨土群疑論 又還有著作出來 尋少康法師出 沒多久這個少康法師出來了 亦弘通此宗 也是弘揚淨土法門 五代的延壽 永明延壽是禪淨雙修的 那麼宋朝的省常大師 都次第相承 就是互相的把他 淨土法門傳遞下來 千年弗替 這是累積的很長的時間 這個歷史的傳承 真是非他們莫屬 那明清大德如梵琦蓮池 蕅益截流等這些大德 這是前面提的都是法師 那麼居士如袁中郎兄弟 還有周懷西彭尺木等 無不盡力提倡 所以四眾弟子非常的擁護 所以這邊提到都是比丘 還有居士 所以以目前的這個 性別平等來講 那麼就是重男輕女 就是只有提到男眾 沒有提到女眾 這不是今天的話題 而是現在一個顯學 就是說提的是四眾弟子 那應該各有所在這方面 專長的這些四眾才對 這個是因為那個時候的民風 還有歷史的包袱 那現在都是講究人權 當然女權也有人提倡 只是有在以目前的 這個研究女權 或是人權的那個立場來看 那就覺得說有所偏頗 那提出的這個數據不夠齊全 這個是那個時代 的一個包袱跟尺度 第二章提到此宗的教判 這個教判有三種 第一難行易行二道 此約行之教相 這都是在實踐上的一個教相 這出自於龍樹所作的 十住毘婆沙論 那麼曇鸞大師根據這個論 他是判了釋迦如來一代的教法 就把如來的教法依據 十住毘婆沙論 就來分為難行跟易行二種 謂於五濁之世 於無佛時求不退 為難行道 那沒有佛的時候你要修行 真的是難行道 譬如陸路 步行則苦 以信佛因緣 願生淨土 乘佛願力 便得往生彼清淨土 佛力住持 即入大乘正定之聚 為易行道 那麼佛住世的時候 你要進入大乘的這個 正宗的修行 就是叫做易行道 譬如水路 乘船則樂 所以他把難行道就好像 你在走陸路 只能坐車或是只能走路 相當辛苦 速度沒辦法快 那麼你這個易行道 就好像在水路 走水路還比較快 但是現在時代又不同了 就超越了 你不用走水路也不用走陸路 你就走航空路線 用飛的比較快 所以這個剛剛提到了 提到就是說有些大德 他就提到比丘居士男眾 那麼不用說提到比丘尼 或是優婆夷 這個就是時代的一個 重男輕女的態度 那這裡比喻的難行道易行道 他就比喻說水路跟陸路 但是現在又有航空路線 所以這個都是 歷史上的一個因緣性 所以很多在比喻上都要 還有舉例都要 應這個時代的趨勢 跟這個時下的這個課題 那麼第二個他提到 聖道淨土二門 此約證之教相 這個是證 所以在淨土法門就講 四資糧 信 解 行 證 前面是行 易行道難行道是講到行 聖道淨土是講證 這裡是出自於道綽安樂集 道綽法師寫的安樂集 道綽他分大乘聖教為二種勝法 一個叫聖道 二是往生淨土 那麼於此娑婆世界 斷惑證理 入聖得果 名聖道門 依彌陀的大願業力 生彼極樂世界 入聖證果 名淨土門 就是用什麼方法 來進入淨土的門 就是要彌陀的大願 然後能夠生彼極樂世界 接著九十頁的倒數第二行他說 其聖道一門 今時難證 你要證聖道門 已經現在人的功力很難達到 一由去大聖遙遠 二由理深解微 大乘就是佛陀 離開佛陀太遠了 第二個這個道理非常的深 一般的眾生很難理解 所以當今末法 現是五濁惡世 唯有淨土一門 所以他這提的現在是末法 只有淨土一門 其實這個末法的觀念 是一種時間計算的序列 正法 相法 末法 但是以剛剛提到水路陸路 還有航空 但是還有一樣 心念 心念也很快 所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佛陀就在我們的心 所以心念其實也是很快 你的心跟正法相應 你碰到的是正法 所以不要把這個末法 一直來催眠自己 我們是末法時期 那你跟正法相應 時時刻刻就是正法 跟善知識常相左右 所以還是非常有希望成佛的 那這個因為眾生膽怯 或是用時間的這個末法 來催眠自己 或是女眾是對於佛法的興盛 會減少多少年 這個都一再的催眠 這個對以佛陀平等觀來講 或智慧觀來講 這個都是不是 很切題的一個觀念 所以心念就剛剛比的 比陸路水路航空更快了 所以心要以這個正法相應 那這個是因為這個宗派 他在介紹他們的一些 觀念的時候 站在這樣的立場 所以提到現在是末法時期 所以就提倡淨土法門 那麼可通入路 聖道淨土 難行易行 其言雖異 其意則同 所以其實他後來 就把這個話又講的很圓融 什麼叫近道法門 什麼叫做淨土法門 這個什麼叫難行道易行道 雖然是有不同 但是意義相同 這其實就是看你的心念跟願力 故難行聖道 講義的九十頁第一行 同為自力 難行的聖道叫做自力 那麼易行的淨土 俱是他力 所以他力的觀念 此宗屬易行道淨土門 他諸大少乘教 大小乘教 雖屬這個 難行道聖道門 他這樣是譬喻他這個淨土法門 是淨土的 而且易行的 那其它的法門 是屬於難行道聖道法門 那麼第三聲聞菩薩 二藏漸頓二教 此約教之教相 這邊就講教相方面的 教理方面的 那是出自於善導觀經疏 善導大師所寫的 觀無量壽經的這個註解 謂此宗於聲聞菩薩二藏中 菩薩藏收 於漸頓二教中 頓教攝 這邊就是提到 菩薩跟聲聞的這些觀念 好 那麼這個宗派有哪些典籍 第三章就提到淨土的事理 諸經廣說 其實很多淨土的觀念 在很多的經典都有提到 而此宗所依 則不出三經一論 三經剛剛我們一介紹淨土宗 的時候就有提到 三經者 一無量壽經 他是在闡明彌陀因位的 願行及果上的功德 那麼此經前後有 十二個版本的翻譯 那麼當中五存七缺 有五本版本存下來 七種不見了 今所依 五存中的第四種 叫做曹魏嘉平四年 康僧鎧三藏他所翻譯的本 第二就是觀無量壽經 說往生淨土的這個行業 此經有二種翻譯 那一本存著 一本不見了 現在所存的 劉宋元嘉元年 僵良耶舍三藏所翻譯的 那麼第三個本經是阿彌陀經 是大家非常熟悉的 這個最有名的四合經當中裡面 就是阿彌陀經 是表示這個淨土的莊嚴 跟執持名號 證誠護念的利益 就是證明 然後念佛 然後這個總共有四種翻譯 現在所依的是 姚秦弘始四年鳩摩羅什 三藏法師的翻譯本 鳩摩羅什法師翻譯很多經典 這個是阿彌陀經我們大家所 共同公認的就是 鳩摩羅什法師所翻譯的 那麼一本論就是講往生論 具云無量壽脩多羅 優婆提舍願生偈 就在由這個內容來探討 婆藪槃頭菩薩 他總攝上面的三部經 正明往生淨土義 來闡明往生淨土的意思 解釋這個三經一論的是 曇鸞的略論安樂淨土義 他的著作裡面有提到這些 還有略釋無量壽經有提到 往生論註註釋 往生論所以註釋其實很多 接著是道綽的安樂集 根據觀無量壽經 然後敘述往生淨土的要義 這些方法見解 善導大師的觀無量壽經疏 他是發揮觀經的玄義 並解釋其文句 就是對他的文章內容 做一些解釋 此外若法事讚往生禮讚 觀念法門 般舟讚 也是善導作的 就是說其實在這個 著作上的解釋相當多 所以這些法師是非常的發心 然後定往生淨土的行儀 皆此宗之要籍也 所以這些除了三經一論 還有這些法師大德的著作 是研究淨土法義的 一個很重要的根據 那麼講義九十一頁的第二篇 我們來談談這個宗派的宗意 所以有的人就說 唉呀 淨土法門就念佛就好 其它的書都不用看 其它的經典都不用看 當然就是斷除不除其它的這些 外緣是必要 可是如果他還有一點點 判斷能力 或是他還有一點點看經 就是說他認識字他還看經 那總是探討一下 然後再來做一些 一門深入的一個建議 應該是比較好才對 那麼第一章他提到的 彌陀淨土的因果 此宗的宗旨 在以行者之心行業為內因 所以其實他有提到心 心法 以彌陀之願業力為外緣 所以彌陀的願力 所以有人說要發願 要什麼 那你如果有去行 其實也具足發願的這個事實 所以內外相應 往生極樂國土 願者本願 什麼是本願 本者因義 諸佛在因位即修菩薩行時 所發之誓願 什麼叫本願 就是這些佛在菩薩的時候 他都發一些願 那我們也跟著這樣也是怎樣 發願 因為跟著行這些願 我們認同的也都是行這些願 也是跟著這些本願 望果云本願 所以跟看著這些果位 然後叫做本願 又本者根義 是他的根本 菩薩誓願無量 唯此願為根本 這些願力都是他的根本 故云本願 什麼叫本願 就是根本的願力 此願有總別二類 總願者 這一切菩薩通發之通總願 所以凡是菩薩都會發這個願的 叫做總願 如四弘誓願 三念 願力是也 四弘誓願大家就很清楚 這個眾生無邊誓願度 這些四弘誓願 那麼別願 就是菩薩依各自意樂 所發之各別願 每一個人所每一個人發的願 這邊就有提了 就好像藥師佛的十二願 釋迦的五百願 那麼觀世音菩薩也有怎樣 什麼眾生得度他就現什麼身 所以講義九十一頁 最後一段的第五行 彌陀的別願 是根據無量壽經裡面所提的 過去久遠無量不可思議 無央數劫 有佛出世 名世自在王如來 時有國王 名離垢淨王 聞佛說法 就是很久遠之前 有一尊佛也有一個國王 叫做離垢淨王 聞佛說法 聽到佛陀說法 心懷怎樣 無上法喜 尋發無上正覺之心 所以他也要發心怎樣 成佛 所以丟棄王位 出家作比丘 所以號曰法藏 請世自在王如來所 就趕快到那邊 那請問諸佛淨土之行 如何來實踐 那麼世自在王如來 為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 這麼多佛的國土 還有天人善惡 國土麤妙 這些國土除了發願之外 這些國土的殊勝妙好 應其心願 都告訴他 然後悉現與之 都示現給他看 時彼比丘 聞佛所說嚴淨國土 悉皆睹見 即於佛前發無上殊勝之願 具足五劫 經過這麼長的時間 然後思惟攝取 莊嚴佛國清淨之行 然後也能夠得到這樣的行徑 既攝受已 發起稱性四十八種的大願 所以他發四十八願 這個淨影疏謂義要唯三 那義要三者 第一個攝法身願 二攝淨土願 三攝眾生願 那麼攝法身願 就是四十八願中的 第十二光明無量願 那麼第十三的壽命無量願 第十七的諸佛稱揚願 所以法藏比丘他就是 我以後成佛的時候 就是要這樣莊嚴佛身 攝淨土願 就是第三十一願的國土清淨願 第三十二國土嚴飾願 然後這個誓願當來成佛時 就是這樣的莊嚴淨土 攝眾生願就是後面 剩下的四十三願 誓願當來成佛時 如是攝取一切有緣眾生 所以在很多經典就佛陀提到 要度有緣的眾生 所以有緣的眾生先度 沒緣的且待因緣 不是沒緣就放棄 管他去怎樣輪迴 而是無緣的且待因緣 當然你可以創造因緣 這如何去度他 九十一頁的倒數第三行 此中攝眾生願中 念佛往生的 即四十八願中的第十八願 四十八願中的第十八願 所謂設我得佛 十方眾生 至心信樂 欲生我國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所以這邊就提到 只要眾生要來我這個地方 我都統統歡迎 而且只要十念 那麼正法藏比丘之本懷所在 而無量壽經之宗要 唯在此願 都是在這個願力上面 可以從這邊來得知 此經之主旨 在念佛往生 而此願則示唯依稱名念佛一行 就是趕快來念佛 然後講義的九十二頁的第一行 那你念佛之後只有這條路可走 這邊就是說不要想得太多 趕快來念佛了 只有這條路 然後得往生淨土者也 就會到這裡 建此願已 一向專志莊嚴妙土 你的願力已經建構了 那趕快來向這邊進行 於不可思議兆載永劫 積植菩薩無量德行 所以就這個當中累積了很多 菩薩的德行 願行圓滿 然後於十劫前入佛位 號阿彌陀 現在西方 去此十萬億佛剎 其佛世界 名曰安樂 一曰極樂 所言阿彌陀者 那麼如彌陀經中 所瞭解的彼佛何故為阿彌陀佛 就是讓我們如何知道 為什麼他叫做阿彌陀佛 因為那個是在極樂世界 那麼謂彼佛壽命及其人民 就是佛的壽命還有那些的 依止的這些眾生 無量無邊阿僧祇劫 所以故名阿彌陀 所以我們說什麼叫阿彌陀 就無量光 無量壽 所以他後面就是寫到了 又彼佛光明無量 照十方國 無所障礙 是故號阿彌陀 那麼所以前者言阿彌陀佛 及其人民壽命無量 後者言阿彌陀佛光明無量 所以現在我們有人生日的時候 上面就寫無量壽佛 乾脆 那麼無量壽經就說 無量壽佛 威神光明 最尊第一 諸佛光明 所不能及 當然他就是非常讚嘆 這個諸佛 阿彌陀佛的光明 又云無量壽佛 壽命長久 不可稱計 故有無量壽佛 又無量光佛之稱 那他的稱呼其實都大同小異 只是這樣一再的讚嘆 所言極樂者 如彌陀經中解 彼士何故名為極樂 那麼為什麼會叫做極樂 謂其國眾生 無有眾苦 所以這個生長在那邊的眾生 沒有痛苦 但受諸樂 故名極樂 所以為什麼叫做極樂 他就這樣子交代 即無三苦五苦八苦等一切苦 苦有很多種苦 他這有些分法 那麼無非就是一切苦 但有世間樂出世間樂 如七寶光明 飛行來往 是世間樂 飛來飛去神通的 那個都是世間樂 念佛法僧 則上善聚 是出世間樂 能夠念三寶 然後大家都能夠聚集來修行 才是出世間樂 不退菩提 證入補處 這不退菩提心 然後證入補處就是 要準備來成佛了 是出世間上上樂也 最快樂的 那麼所言淨土 就金銀琉璃所成 清淨莊嚴 無四趣五濁等雜穢之國土 四趣 這個三惡道 這些阿修羅 那五濁惡世這在經典裡面 就是形容這個不好的地方 那麼如梁攝論云 所居之土 無於五濁 如彼玻璃珂等 名清淨土 就是沒有這些雜染污穢 所以叫清淨土 又諸經要集云 世界皎潔 名之為淨 非常清淨 淨之所居 名之為土也 所以居住在清淨的地方 當然叫做淨土 此宗以阿彌陀佛為報身佛 以極樂世界為報土 如四帖疏 這個是註解 引大乘同性經無量壽經說到 阿彌陀 這個彌陀淨國 是報非化 是報身佛 是報土 他不是化身佛 不是化土 又安樂集言 現在是彌陀是報佛 極樂寶莊嚴國是報土 這邊再把他做一個強調 這個是阿彌陀佛是報佛 極樂世界是報土 那麼在第二章他就是提到這個 往生的這些因果 往生的這個因果 當然要有往生的內因 第一個就是菩提心 那麼往生淨土要有內外的 內因跟外緣的具足 才有辦法得生 那麼有三種 一就是往生的內因 第二往生的外緣 還有往生的品位 這個就是必須要具足 那什麼叫做往生的內因 就是要眾生的心行業 你的心 你的發心還有去行動 凡欲往生淨土 先須發菩提心 菩提心者 無量壽願王建立的 亦盡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所從出生也 你會發菩提心 那就是跟十方三世一切佛 都是一樣的這樣的發心 是以大經三輩觀經上品 這個三輩就是上品中品下品 那發這個上品心 俱以發菩提心為本 那麼言菩提者 就是佛果的意思 所以我們說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 什麼叫發菩提心 就是要成佛果 那什麼是心 就是眾生能求之心 你眾生要有發這個心 那你才有辦法去 具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那整個叫做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那翻譯出來叫做無上正遍知心 那麼無上就是窮理盡性 更無過者 就是說他的理非常的正確 而且再也沒有任何的過錯 那麼正遍知 真正如法界而知 都法界一切所知的 法界無相故 但是法界沒有相 沒有外相 正智無知 以無知故 無不知 因為無知而無所不知 那麼無知而知是正遍知 該知道的知道 不該知道也統統知道 叫做正遍知 又云無上道心 所以道心很重要 你要修行沒有道心 這個就很難成就 道者 無礙道也 什麼叫無礙 謂知生死即是涅槃 如是等入不二法門無礙相也 所以無不二不二 就是生死即涅槃叫做不二 為無上道發大心 要發這種成無上道的心 故云發菩提心 那麼往生論 說這個叫無上菩提心 即是願作佛心 要有作佛心 願作佛心就是度眾生心 那麼度眾生心 即攝取眾生生有佛國土的心 能夠度化眾生 能夠往生佛國淨土的心 是故願生彼安樂淨土者 要發無上的菩提心 那麼安樂集提到 菩提乃是無上佛道的名稱 所以你要發心作佛 這個心要發得很廣大 要遍周法界 所以此心究竟 等若虛空 那麼此心長遠 盡未來際 所以要遍虛空 還要怎樣 盡未來際 此心普備 離二乘障 若能一發此心 傾無始生死沈淪 所有功德迴向菩提 所以過去不管做些什麼 我們所有一切迴向 都是要迴向菩提 皆能遠詣佛果 無有失滅 就一定能夠碰到佛果 又依往生論及安樂集 凡欲發心會無上菩提者 先須離三種與菩提門相違法 就是說有三種你必須要避免的 何等為三 一者依智慧門 不求自樂 遠離我心貪著自身 知進守退曰智 知空無我曰慧 依智故 不求自樂 依慧故 遠離我心貪著自身 就是不求自樂 不是以自己為解脫的快樂 第二個就是依慈悲門 拔一切眾生的苦 遠離無安眾生的心 拔苦曰慈 與樂曰悲 所以慈悲就是拔一切眾生的苦 然後遠離無安眾生心 第三是方便門 憐愍一切的眾生心 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 正直就方 外己叫便 那麼依正直故 生憐愍一切眾生心 依外己故 然後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 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 即得三種隨順菩提門法 那什麼叫三種 一個是無染的清淨心 第二個是安清淨心 安的清淨心 除了無染叫做還要安 第三 九十二頁的就是 樂清淨心 好 那麼用他來攝取眾生生彼國故 所以菩提畢竟是常樂處 究竟的樂 若不令 在講義九十三頁的第一行 若不令一切眾生得畢竟常樂 則違菩提 這樣是違背菩提的 此畢竟常樂依何而得 依大乘門 大乘門者 謂彼安樂佛國是也 是故又言 以攝取眾生生彼國土 所以這個第一個是要菩提心 第二是厭離欣求心 厭離就是厭離穢土 欣求就欣求淨土 那麼淨土這個萬福莊嚴 所以壽命無盡 所以這裡就會提到 在講義的第九十三頁第二段的 倒數第二行 此厭離心欣求心者 是菩提心及至誠心 深心 迴向發願心的基礎 是不厭不欣 則菩提心不起 三心亦不起 那麼下面第三就是至誠深心 迴向發願心 這個就是你有前面的心 才有辦法延伸後面的心 所以也祝大家大發菩提心 往生佛國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