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佛教各宗綱要34 主講者:理群法師 佛教各宗綱要 第三十四集 各位觀眾 阿彌陀佛 我們介紹各宗綱要 已經對這個華嚴宗 已做一些簡單的歷史上的介紹 那其實華嚴宗 他是因為來自於 華嚴經的這樣的名稱 那華嚴經他的全稱 應該是大方廣佛華嚴經 所以他的全稱 是有這樣的幾個意思的代表 大呢 就是代表他的體 就是廣大無邊 那麼方就是他的相 那麼廣就是他的用 那佛就是指這個人 這個智慧的一個對象 華嚴就是譬喻 這是華的一個譬喻 所以大方廣 就是體相用 屬於法上面的一個認知 那佛就是智慧的象徵 那華嚴就是譬喻 那他 這樣子 來感謝我們對於整個 華嚴經的內容一個 那個分段的一個說法 所以我們有時候就知道 華嚴宗華嚴宗 其實他是有他的這個整體性的 一個名稱的敘述 那麼我們也知道 他在這個翻譯上 有分為四十華嚴 六十華嚴 八十華嚴 那在整個的內容的豐富 所以有祖師大德說 不讀華嚴經不知佛家之富貴 所以他的內涵 是非常的令人敬畏的 那麼祖師大德 我們之前也有提到這些傳承 他從這個祖師大德 有這個 香象大師 有這樣的傳承下來 然後這杜順 還有智儼 還香象 還有這個清涼 那麼可見這個祖師們 對於佛法的弘揚是非常的精進 而且對於正法的護持 可以說非常的令人家敬佩 那麼在這個認知上 當然他們也有他們的正知正見 而且可以說在歷史上的 因緣上的一個傳承 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 所以一開始當然我們就知道 他是從這個龍樹菩薩 這樣傳承下來 甚至於也有人在認知上 也有把他排列這個馬鳴菩薩 然後再其它的這些祖師大德 的一個認知 可是在佛法的敘述上 還有對於這樣傳承的一個認知 當然也有些不同的角度 有不同的看法 可是這個畢竟 我們在取得一個共識上 或是他對於法脈的流傳 是應該可以認知的 所以一開始也有人把他說 馬鳴菩薩是初祖 二祖就是龍樹菩薩 再來是杜順法師 再來智儼法師 再來是香象法師 再來清涼國師 那當然這個是後面 這個杜順法師這個是屬於 中國本土的這些傳承 那麼前面的當然就是敘述上 讓我們認知到 是由龍樹菩薩到龍宮去 那把這個華嚴經 讓大家能夠有所認知 以華嚴宗的對於這個 佛法的判教 他是分為小始終頓圓 所以他五教的十宗的教判 在中國的佛教裡面 法華的這個天台思想 還有華嚴宗的思想 他們都是比較著重於判教方面 那在判教方面 就是他對於佛陀所說的經論 把他歸屬於是哪一類的 那小始終頓圓 他是小乘教 始教 終教 頓教 圓教 而把這個佛陀所說的這些經教 他就把它判為他 是屬於哪一種教理 這是華嚴宗這個特色 也是跟天台一樣 他們有異曲同工之妙 只是看法有些稍稍的不同 這個是大家在認知上 有一樣的共識 那麼小乘教 他是說如來出世在這個世間 有說一些的教法來化導眾生 那麼在菩提樹下說這個華嚴經 這個可以說是華嚴經的 如來性起品的譬喻所表示的 就好像太陽剛出來的時候 先照高山 所以我們如果到 比較高的地方去賞日出的話 比如有人喜歡說 到阿里山去賞日出 那麼太陽一出來的時候 他當然他的光芒先照射到 最高的這個山峰 他是最接近太陽的照射 也就是他形容像佛法最先 是這個利根的這些眾生 得到了利益 當然在華嚴經的提到 就像普賢菩薩這一些大的 殊勝的這樣根器的眾生 先得到這些法義 接著日輝高照 讓念一切眾生覺悟 所以太陽剛出來了先照高山 使這個有利根的這些菩薩眾生 先能夠接受法義 接著這一些眾生 比如說他的智力比較單薄的 或是他的這發願比較淺的 沒辦法來接受深奧的佛法 所以就在這個一乘的佛法當中 又分為三乘 然後漸次的來接引 意志薄弱的眾生 也能趣入一乘教 所以小乘 他對於判這個小乘教的是 如來這個權巧施設的方便 那這個是以法華經的譬喻品 來做這個案例的話 就好像在法華經裡面 有提到這個羊車鹿車還有牛車 那麼這些意志比較薄弱 這個小乘的這些眾生 他們就好像在法華經裡面 還到這個化城來休息一下 然後再來走向這個目的地 就是一乘的世界 這裡提的是希望用這個化城 不是比喻來讓眾生慢慢的 來趣入這個大乘的這個教法 這是在他判教當中 是有這樣的一個看法 可見這個是因為 一般來講就是說 他站在自己本位的立場 那我看到眾生的這些根器 有不同的一個解說 所以呢 相對的被判為小乘教的人 他不一定認同他是屬於小乘 所以有很多人在研究佛學 這個當下 他看到判教就會覺得說 當然他如果認同 這樣的教判的話 他說那我也是屬於圓教的 就是最殊勝的那個等級的 可是他原來是研究原始佛教 或是在這個教判當中 他並不是被判為 圓教這個內容的 這些大眾 或是少眾 因為他有時候是某一部分的 眾生 那他的也說 你怎麼可以給我亂判 所以他不一定會認同 這個宗派所判的 所以天台宗他判的教 或是華嚴宗判的教 他們是有異曲同工之用 可是除了天台跟華嚴之間 那麼其它的他們就不一定 認同他們的判教 這個是必須要一個 釐清的一個觀念 因為畢竟這個宗派所判的教 那個宗教所判的那個教判 是屬於他們各自自己本宗 一個認知 所以並不能說是所有的這個 各宗各派他們的看法 都會一樣的 所以我們介紹各宗各派 所以說站在這個宗派 他是有這樣的看法 或有時候有這樣的立場 是站在他們的立場來看待事情 或是站在他們的立場來看待 他們這個教判 或是思想演譯是這樣的觀念 那比如說我們在介紹第 當你站在台灣在介紹日本韓國 那我們也是在介紹而已 那你自己屬於台灣 當然你會對於台灣的部分 要有什麼殊勝的地理環境 農產品你會比較有興趣 那麼至於其它國家的 可能跟你所生存的這個空間 那有雷同之處 為了什麼特別不一樣之處 這印象特別深刻就才會去注意 不然也都是一個架構的認知 既然他是判小始終頓圓 那接著小教的這個看法 那另外我們來順便帶一下這個 始教 就是大乘的始教 他是從小乘的思想 然後進入大乘的這樣的階段 那麼中間有一個始 開始的始 就是說始教他是講的五位百法 八識六無為 因此他跟小乘的這個佛教 有點類似 但大部分他還怎樣 會提到趣向於佛果的教法 那這裡他們有一個觀念就是說 始教他是要 三祇百劫的無限修行 才能夠證到佛果 那麼有我法二空的顯證 所以比較這樣的認知上 他是有五位百法的 這個法相學的看法 那由此小乘的這些經論 那麼大乘的佛教的經論 他是介於這個當中 那也可以說是一個開頭 所以像這個火車頭 一個帶路而已 所以這裡面他有提到一些 成佛的觀念 但是他的前面會提到 這些唯識這些的認知 好 那既然有始就要有終 那小始終頓圓 第三個他判的是大乘的終教 大乘的終教就是這一個 接承他就說 融合了這個萬法的這個 真如合一 那麼真如跟諸法 在甚深的禪定之中 真如隨緣顯現在這個 森羅萬象之中 所以如來藏跟八識 就好像冰跟水的關係 所以不論有佛性沒有佛性 都能夠成佛 在這裡是這樣的一個認知 那麼甚至於他也有這個依他起 然後等同這個圓成實性 所以眾生的煩惱 當下即涅槃 他這邊是有這樣的觀念 那麼空的真如 包含了這個真與妄 所以在生住異滅的四相 還有俱舍 法相宗 他們有不同的地方 所以這個是屬於大乘 法相宗的這些看法 所以他們就有提出一些見地 那這一個宗教他並沒有 把這個圓教的這些事事無礙 還有主伴具足的教法 在緣亡覺立的直觀上 應該還沒有比較徹底 所以他被判在這個位階 所以他只能算是一個漸教 那第四個位階就是頓教 頓教他是一念妄念 也不生的一個真心 所以名之為佛 那麼一切的法相他的差別 到這裡都歸於泯亡 都不存在的 當下就能夠顯現真如 那麼一切事物 都是一種妄想的展現 一切的法界都是泯絕概念的 的思惟 所以這邊提到名相分別 正智 如如這個五法 乃至於遍依止 遍依緣 還有一切都空亡 那麼八識二種無我 都也給予否定 甚至於修行的階位都怎樣 泯亡了 成佛或不成佛的差別 都完全超越 所以頓教他就不在於 這些言行認知當中 沒有了這個頓教 未知差別諸法 都是毗盧遮那佛的果德 廣大無際的諸相 就是佛世間的殊勝相 所以在圓教的立場看 這些頓教 還是有他不具足的地方 所以我們剛剛有提到 他這個是華嚴宗的看法 那你以這個禪宗的看法 他當然不會認同說 我的頓教還被你排在圓教之後 這個之前 好像不如的感覺 所以這個是他們這個 華嚴宗的一個教判 那第五他提到這個圓教 他當然圓就是最圓滿最殊勝 最究竟的 他說明了事事無礙 窮極一切事物的本體跟現象 那麼一切的事物 都有主伴的關係 而且主伴猶說未盡 沒有辦法敘述的非常的 有盡了的一天 那麼一切的事物 都具備在 佛陀所證悟的世界之中 都非常的充分 那這裡就在華嚴裡面 有提到十玄緣起 就是融合了一切的諸法 彼此相入 那麼華嚴這個宗派 他有提到十玄門還有六相圓融 那這裡來到這個圓教 當然就六相圓融 通達一切相圓融無礙 那麼一即多 一切事物了無這個隔礙 就是都沒有隔閡也沒有障礙 那麼多即一 那萬法莫不通這個圓通的 那麼一剎那中就能夠 含括過去現在未來九世 那麼展開一念即包容了永遠 所以經過見聞解行 證入的三乘位而證得佛果 那麼由此來彰顯了這個 本來的成佛的這樣的觀念 我們說從行位最初的十信位 即達到佛道的圓滿這個成就 然後進入了佛果的世界 從這樣逐步的修行的立場來看 當然好像有漫長的時間 但是在圓滿這個融通的立場來 當生即可證得佛果 所以他的頓教 也有他殊勝的地方 那麼行部門和圓融門 並非對立的 圓融門一不妨礙行布門 一切都可以相即相融 所以叫做圓融之教 那麼如來他所說的是一代教法 雖然有深淺的區別 但是都包含這個五教之中 所以這個小始終頓圓 這個五教的判釋 這一些教法都已經含蓋了 這一些的法門 那麼在五教當中 起初的小乘這個 小乘教就是小乘 最後的圓教就是一教 這個終教始教圓頓教 即是三乘教 始教與終教兩個是漸教 那麼與頓教合稱為漸頓二教 那麼在漸教當中 也分有始教跟終教 所以稱為一個三教 所以五教總而為一 是度眾生的殊勝的方便 他廣大的教法 就是完具一切法門的圓教 那麼圓教也納入了 四個法界當中 含攝窮盡 這個圓教才是佛陀一代 說法的最殊勝者 也是窮究其它諸宗這個來源 所以這裡就是特別強調 圓教的這個殊勝性 所以其他的教法 就好像山一樣 那麼一切的教法 就融入在華嚴的大海當中 所以這裡就顯現了 華嚴教法才是根本的法輪 圓滿這個究竟而自在的教法 這裡是他特別對於華嚴 分這個五教的一個觀念 那五教他也有這個十宗的看法 十宗就是這個五個教法 他以這個十宗為他的立場 第一個是我法俱有宗 第二個法有我無宗 第三法無去來宗 四是現通假實宗 五是俗妄真實宗 六諸法但名宗 那麼以上的五教宗 所開的小乘教六宗 其次第七個叫做一切皆空宗 是五教宗的始教 所以我們說小始終頓圓 是五教十宗 他前面這個六宗 就屬於小乘教的 那麼第七個就是大乘始教 第八這個真德不空宗 叫做大乘的一個終教 第九相想俱絕宗是頓教 那麼第十圓明具德宗就是圓教 所以在這個當中 他有這樣的一個分配 跟這個畫分 那我們從這個當中 來做一些認知 當然這個五教 他也有他修行的階位 那麼大乘始教 他也有名二乘的位階 在菩薩乘他立有十一個位階 具有這個精進能力的人 他創立了 他另外又創立了這個十地 設等覺在十地當中 那麼另外有回心能力的人 就立有三乘共通的十地 使能夠產生二乘的向上心 始教他就說 一切眾生都能夠成佛 終教是這樣的看法 那麼始教剛剛說的 他是有分這個二乘 那麼終教他是菩薩 他分了四十一個位階 將十信包含在初住當中 所以他不另外再立這個行位 但是若別開等覺一位 那成立了四十二位 就把這個包含在十地之中 所以成為了四十一位 所以他是把等覺 是納入在四十二位當中 頓教是不承認位階的 他就頓 所以沒有固定在哪一個位階 完全超越深淺的一切形式 所以他不需要用語言來說明 他原本就不曾設立位階了 所以也就跳脫這種 位階的這個模式 那麼圓教同教一乘 和別教一乘的階位 他是有這樣的劃分 那麼同教一乘雖立行位 但是仍然具同這個三乘教 完全相同於終教說 所以他圓教的這個同教一乘 是跟終教裡面是符合的 那麼別教一乘的階位 跟三乘完全是不同的 說是行部與圓融三乘成佛 別教一乘的階位有二門 一就次第行布門 此門的這個階位 有深淺次第的順序 由因向果的次第漸進而到開悟 所以你乍看他好像 頓教是沒有位階 可是在圓教當中 他還是有這樣的位階 讓你去進入開悟 第二是圓融相攝門 他不承認這個階位的深淺次第 以因位跟果位 來相即無礙的關係 互為相入 那麼由行部門則需漸次修行 經過無數無量的時間 才可以開悟 這是他們的一個看法 那麼依圓融門的立場修行 在一念之間就可頓悟 所以一念成正覺 這也就有這樣的一個說明 那麼從別教一生 是一種獨特的教法 立三生成佛說 從受生的果報 他有見聞位 解行位 還有證入位三生 所以當然在參考的資料當中 有人藉由這樣的文字的敘述 他可以把他整理出來一個表 所以就小乘教 他是包含俱舍成實等 小乘的這些論所說的 那麼始教他就是二乘或是菩薩 那他提到的菩薩有五十一位 那麼不然他就是三乘所共十地 終教他就劃分四十一位 所以列入十信 還有不開等覺這樣的看法 那麼頓教不攝行位之相 他不受這個行位所來控制 那麼圓教他這個次第行布門 就講實際的這樣的看法 所有見解 解行位還有證入位 那麼圓融相攝門 就是理論他是一心數證佛果 所以他這個一心能夠數證佛果 其實也是值得蠻肯定 就像第四個這個頓教一樣 他是攝行位之用 但是這邊他提到這個數證佛果 所以你的心量這種發心的結果 會做一些那個相應的 所以有人求神拜佛 那如果都是求自己想要的 房子 什麼的東西 物質的一個滿足 聽說他所拜那個神 覺得這個人太貪心了 不能讓人家發個什麼財 反而那個拜拜在祈求國泰民安 風調雨順 為大眾的社稷 或是我們一個佛教徒法界大安 災難平息 那種心胸的廣闊 更能夠引起更多的這些善神 還有這些護法來共襄盛舉 所以有人說奸商奸商 無奸不成商 其實有很多他的理念 或是他的做生意 是非常的有信用 甚至於很謙卑 所以一般人對自己的見聞覺知 有落差 那也不去做修正 那麼一直都浸淫在那個地位上 那就非常的可惜 那麼華嚴的思想 他也一個蠻大的特色點 就是說他也提到四個法界 叫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 還有事事無礙法界 什麼叫事法界 事者就是理性的對稱 所以你說你這個人很感性 或是你這個人很理性 那麼感性就是理性的對稱 那麼事法界 他就是屬於這個 小始終頓圓的一個小教 以小乘教的為這個依據點 那麼再來理法界 他所對的這個對稱是理 事所對稱的是理 那麼以平等 那真如的理為最究竟最高的 是差別事業為妄想 依空之立否定現象世界 使空的始教能夠產生 那麼頓教 也由此可以做一個認知 所以簡單的講 事法界他包括了這個小乘 還有始教 還有各方面 那麼理法界他就包含了這個 始教的空相 還有頓悟 那剛剛也有提到除了事法界 理法界 還有理事無礙法界 那麼理事無礙法界 就是他不會偏頗哪一方 比方說他生氣他高興他忿怒 其實每一個人都有這些情緒 就是說這個當中 你如何尋找到一個平衡點 那麼你面對未來的事情 你該是拒絕 還是欣然接受 所以這個事法界 其實他就是對法界的說明 一個很概略的架構 那麼理事無礙法界 他就偏重於這個終教 事事無礙法界 他就偏重於圓教 那這個就是我們來認知 華嚴的這個宗派的 一個基本的觀念 那這些基本的觀念 能夠建構起來的時候 你去聽別的經 或是你去做其它的修行 你會發覺這個華嚴經 真是內容豐富 修行有多門 你都可以從各個方面去下手 所以他判教小始終頓圓 判這麼多種 那麼對於法界的認知 他有事法界 理法界 理事無礙法界 事事無礙法界 從這個當中去做一個評比 那當然相對的他又會提到佛身 還有這個佛土 佛的清淨 大乘始教跟小乘教的佛土 他們跟華嚴的觀念 當然是不同的 那麼圓教他立有三種佛土 這個蓮華藏莊嚴世界 還有十重世界 還有無量雜類世界 這個提到了第一個是 蓮華藏莊嚴世界是 清淨絕對的一個世界 絕對清淨的 第二重世界是雜多的世界 因為屬於解行位 我們說信解行證 他是解行位 所以他是解當中 了解知道 又了解又實現 所以是屬於清淨的世界 第三無量雜類世界是 雜多而污穢的世界 他屬於這個見聞位 那麼十重世界和無量雜多世界 究其至極 實在是已經含攝在 蓮華藏的莊嚴世界 所以淨土跟穢土相即相融 那麼絕對唯一的蓮華藏世界 還有其它兩種世界 是沒有妨礙的相即相融 當然他也有提到十身 佛的十身 那華嚴對於十身他有 有解境的十身跟行境的十身 解行方面兩種 解境的十身是依理智的理解 所成立的十身 行境的十身是依修行結果 所立的十身 那麼什麼叫解境的十身 就是眾生身國土身 業報身聲聞聲這些 那麼解境的十身看一切 事物無非都是佛身 其實是都沒有離開 由種種信德加以莊嚴 那麼包攝一切事物無不窮盡 唯有如此 佛一人斷煩惱 一切的煩惱都可斷 所以佛一斷煩惱 一切眾生的煩惱都斷 那麼佛一個人成就證悟了 那麼一切的人就成就證悟 這個叫做事事無礙的世界 所以他們的認知上 有他的可愛之處 所以解境十佛 就眾生身國土身業報身 聲聞身緣覺身菩薩身如來身 智身法身虛空身 那麼行境的十身 他所對應的就是證覺佛 願佛業報佛住持佛化佛 法界佛心佛三昧佛信佛如意佛 這個心佛相輝應 那具足十身的毗盧遮那是法佛 應身示現的釋迦牟尼佛 那麼此釋迦牟尼佛最初說是 無盡價的華嚴經 在海印三昧的禪定中 包攝一切事物 為二乘或三乘低劣者 見智分說各種法門 也是一種方便開示 乃至於法華經的開顯三乘 而歸入一乘 這是法華經的會三歸一 這樣的一個概念 也是悟入華嚴一乘的方便 所以他們這兩個宗派 有他異曲同工之妙 所以有些觀念是蠻接近 那剛好一個宗派的思想 會這樣的豐富 或是他的內容 會這樣的多彩多姿 當然那個時候必須 政治經濟蠻穩定的成長 那麼眾生思緒就會從這個 思想上去下手 他會去思索一些事情 那當然經濟政治不穩定 大家對於半求溫飽 只能就這樣子 那麼都思想上的一個複雜性 或是多重性的就很難去 達到這樣的效果 所以我們從整個歷史的 一個脈絡來看 一個佛教的興盛 這個跟政治經濟 有相當大的一個關係 那所以他們在談到 華嚴經中的教判 他是站在華嚴經的立場 就說佛陀一代的教化 無非是指華嚴經 他就是在說華嚴經 又這是華嚴宗的人說的 此宗歸趣意旨在歸入指華嚴經 如發揮指華嚴經義 則佛陀一代所說八萬大藏經 皆互相交融如歸納其含義 則華嚴經九會所說 華嚴經有九會九個集合地 那個場次 其深廣無所不談 就無所不開 大方廣佛華嚴經 是把宇宙的真理和智慧 融合為一 就是像華嚴經裡面所提的 這樣的內含 那他必須理論跟事實結合 那我們這樣的來認識的話 就會吻合的 那麼理論跟事實沒辦法結合 那麼各說各話各吹各的號 那當然就沒有相應 跟融合在一起的 那麼華嚴經末會 就是最後面這一會 入法界品所說的 善財童子與華嚴海會見身開悟 就在這個會上開悟了 欲想即速成佛得佛果者 非依此華嚴經可 所以也是一種觀念 所以你們要趕快成佛 或是你要趕快開悟 你們不讀華嚴經辦不到的 其甚深的教化 是其它的宗派所不即 所以老王賣瓜你不跟我買 你再也沒有辦法 買得更好吃的東西了 所以他就再開了 十玄緣起的鮮花 六項圓融的明月燦爛閃爍 是一切經的最上者 是諸宗的最高者 這個高推勝境自己最棒最好 捨此依據華嚴經的華嚴宗之外 別無其它如此這樣的 洋洋的廣大 然後在無數的這個教化當中 所以他的敘述其實非常的清楚 然後讓我們非常的明白 那麼剛剛就把他的一些 概略性的帶過 那麼再來我們來用講義 來做一些整理 講義的七十二頁有提到 這個宗派的教判 我們剛剛也提到 他是小始終頓圓 所以他的小乘教是屬於阿含經 就把阿含經這方面判入 這小乘教 所以他是二乘的小乘教 那麼始教 他有相始教 他的外相像始教就是解深密經 那麼空始教就是有相 也有他的空的立場就般若經 那麼終教他就是以這個 楞伽經還有勝鬘經為代表 那麼把這個終教跟始教 結合在一起就叫這個漸教 漸 漸漸的漸 漸漸好轉的那個漸 逐漸的漸 那把頓教它就判是 維摩詰經還有思益經 這個列為頓教 那麼華嚴經屬於是圓教 所以我們在認知這個 漸教頓教還有二乘教 所以叫稱為三乘 那麼圓教他就僅僅的提到 華嚴經 所以他一乘教 那麼小乘教他就屬於小乘方面 那始教終教頓教 他們就比較喜歡 歸納在大乘當中 他們當然也有大乘的思想概念 只是有的多有的少 所以小乘教大乘教 就是一代始教 就這樣把他列進去 那麼五教十宗 剛剛我們就又提過 那麼把講義再做一個順說一下 那麼五教十宗 這個十宗我法俱有宗 法有無我宗 法無去來宗 現通與這個實宗 就是現通假實宗 第五俗妄真實宗 那麼剛剛第四現通假實宗 他所說的這個經典的內容 這個就是說假 所以重頭開始來是犢子部 優薩多部 大眾部 還有說假部 還有第七個俗妄真實宗 就說出世部 第六諸法但名宗就是說部 這些很多部派佛教的一個看法 第七一切皆空宗 第八真德不空宗 第九相想俱絕宗 第十圓明具德宗 所以一到六 就是所說的這些小乘教 第是大乘始教 八是大乘終教 九是這個頓教 十是圓教 所以五教十宗 那十宗就是他這邊一個判教 那麼華嚴經的大綱 我們一開始有提到 大方廣佛華嚴經 是他的全名 那這個大方廣 這邊有提到這大 這個體性的包容 那方廣就相用同遍 他說普遍性 那麼一切如來所證的法 那麼佛就是果位的意思 萬德圓明 能證能圓 華喻這個萬行 然後嚴位嚴飾 大方廣嚴 華嚴 這個嚴就是裝飾的 因為萬行如華 在此花莊嚴果地故云華嚴 所以華嚴這個 這個有一些敘述 那我們 我們先介紹到這裡 下次我們再作一些細說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