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佛教各宗綱要28 主講者:理群法師 佛教各宗綱要第28集 各位觀眾 阿彌陀佛 我們介紹禪宗呢 在這個坐禪方面 那就順 把這個禪跟禪宗 做一個概略的介紹 講義的六十頁 提到坐禪 當然這邊 有講說 坐禪 雖然不是以端坐為限 那像南嶽禪師 他提到 這個禪非坐臥 那麼永嘉禪師 也說行亦禪 坐亦禪 語默動靜體安然 那麼禪家呢 就是以坐禪為根本的 這個行持 所以 有端坐參禪 為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就是說 無上正等正覺 就是他的很好的 一個修行法門 那所謂坐禪 一坐佛 一日坐禪 一日佛 一生坐禪 一生佛 有這樣的說法 那麼坐禪 有外道禪 凡夫禪 小乘禪 大乘禪 最上禪等 這個就是 雖然是同樣的坐 可是有他不同的這個結果 且修坐禪者 不僅此宗 他宗皆有之 所以打坐 持戒 各宗各派其實都有 像普勸坐禪儀這本書 有記載 若純為此宗坐禪的這個儀則 專門在講這個坐禪方面 那麼略謂學般若菩薩 起大悲心 發弘誓願 精修三昧 不為一身獨求這個解脫 所以從坐禪 然後 得到三昧 三昧就是定 然後 來得解脫 爾乃放舍諸緣 休息萬事 身心一如 動靜無間 這個就是 其實修行 很多方面要來去面對 這個調身調食調睡調息調心 這個五調 非常重要 所以還要起大悲心 那我們 把它從這個 六十頁第二段 第三段第六行這邊來講 剛剛提到這個身心一如 動靜無間 然後 講到調食了 量其飲食 不多不少 所以吃 就要七分飽 我們有去吃那種自助餐 就是吃到夠本 然後這個也吃 那個也吃 都吃得呢 把胃腸都撐壞了 這其實是很不衛生的 所謂不衛生 不是那個東西不衛生 是對我們的胃腸不衛生 暴飲暴食 調其睡眠 不節不恣 結跏趺坐 那麼睡眠也是要調的 這個過多的睡眠 會讓人家昏沉啊 不足的睡眠 容易 虛火上升 好 在註解第三十三 這個梵文 講這個結跏趺坐的事情 他是坐法之一 就是說打坐的 這個姿勢的一種 又做結跏趺坐 跏趺正坐 跏趺坐 跏坐 結坐 這個種種的說法 那麼就是相互交 把這兩隻腳交叉起來 結跏安坐 這個有種種的 一個說法 那因為這個一般來講 我們看到的是佛菩薩 這個造形非常的莊嚴 都是雙盤 因為這個雙盤 剛好人體啊 成一個正三角形 那整個這個人樣沒有漏失 所以禪定 非常的快速 結手印 這個法界定印 只能夠降伏我們內在的 這些妄想 外在的這個干擾呢 也可以把它去除 所以這個打坐 有種種的好處 然後 頭要正 這個雙耳垂肩 背要挺 腰要直 然後那個上下牙齒 要相接 舌頭 舌尖 就放在上顎的後面 因為打坐的時候 這樣的姿勢 這個生津止渴 所以 這個口水 慢慢 會產生出來 然後 氣血相通 所以你如果看這個 電影 電視 有人在打坐 可是彎腰駝背 那個都不標準 所以至少一個打坐的姿勢 那個姿勢至少這樣 很挺很直 所以也有一句話 做得正才會得人疼 就是說行正坐直 這個是氣血環循才會暢通 好 那六十頁倒數第五行 後面那一句 次以左掌安右掌上 就是左上右下 以兩大拇指面相拄 這個拇指 就靠著 徐徐舉身 身體要坐直 良久復左右搖振 把它搖搖搖 因為 人有時候 姿態 他平常沒有打坐習慣 他也許 坐了 就譬如說 坐沙發椅 他就靠著沙發椅 那有的人喜歡翹二郎腿 就翹二郎腿 這裡就是一個建議 喜歡翹二郎腿的時候 你有的時候要換換腳 你不能專是翹二 那個右腳 你有空 也要翹翹左腳 這樣你的那個脊椎 才會 不會側彎掉 那喜歡靠著那個沙發椅啊 那你有時候靠這一邊 有時候靠那一邊 這個姿勢 要調整一下 我們看書也是 你當然這樣正面看 可以 那有的人 喜歡朝右邊看 或左邊看 你有時候 也要調整一下 不要光固定一個姿勢 這樣會造成 你的身體的脊椎 還有你的視力 種種的影響 這裡就提到了 這個手印 然後 身體 那因為你這樣 有點稍微的搖一下 找出一個平衡點 乃正身端坐 不能怎樣 左傾右側 靠著左邊 靠著右邊 沒有擺好 前躬後仰 前躬就是 太向前面 彎下去 或是太仰的向後 令腰脊頭項骨節相 都是要怎樣 很直 狀如浮屠 這個浮屠 就是我們現在說的佛陀 這個浮屠是早期 對於佛陀翻譯的這個字義 字面上用這兩個字 令耳與肩對 這個耳朵跟肩膀要對齊 鼻與臍對 鼻與臍對也是要直 所以眼觀鼻 鼻觀心 你坐得正的時候 你眼睛看了 可以看到你的鼻尖 就這樣斜下去 差不多一公尺 所以你坐的地方 要有一個空間 你不要緊挨著牆壁坐 等一下我們再來講 面壁九年的達摩祖師 那所以你所謂面壁 不是真的挨著這個牆壁坐 你至少要有一米的空間 一公尺的空間 這樣子呢 那個才不會有壓迫感 而前面 這個牆 或牆壁 不能太花 你說 有很多花 這有時候會擾亂你的視覺 那舌拄上顎 舌 就頂著這個上顎 內在的 唇齒相著 這個齒 牙齒 我們平常不講話 牙齒 上面的牙齒是會靠 把它蓋住下面牙齒 但是你打坐的時候 上下牙齒這樣 要這樣把它上下接著 那麼有人說 那暴牙怎麼辦 暴牙沒有關係 你調整一下 找個地方 假牙怎麼辦 你調整調整 調整一個地方 可以這個牙齒 可以相接就可以了 他這個氣血才會相通 目須微閉 就是八分閉 就是留一點點這個目光 那因為完全閉起來 剛好黑暗 黑暗剛好睡覺 那你全開 又看到 這個左右的這個景像 又會打妄想 目須微開 免致昏睡 說免得睡著了 身相既定 氣息既調 就是氣息慢慢調起來 所以有人 在生氣的時候 是不是都叫他深呼吸 放鬆 我們人緊張也是 深呼吸 放鬆 就慢慢呢 就不會緊張 然後講義六十頁倒數第二行 寬放臍腹 坐 坐挺 但是呢 要放鬆 不要坐挺 然後繃住了 這樣不行 這個如果以面相學來講 有人看面相學 有人看體相學 那坐要坐挺 端坐 但是你如果說 以那個體相學來講 他坐的時候聳著肩 那這個以人體的這個相 那個相這個命的人 他說聳肩不好 聳肩都是奸臣啊 你看那個國劇 或是那種歌仔戲 那那個奸臣都是聳著肩 所以要放鬆 坐挺但是放鬆 所以 這個腹部啊 放鬆 就會穩 一切善惡都莫思量 所以剛剛講的 外在的 你的動作表現 那現在就是把善惡怎樣 一切放下吧 今起即覺 覺之即無 有覺有照有觀 但是 不用去特別著墨 久久忘緣 自成一片 你不要去攀緣 也不要去作思量 就放輕鬆 沒有理它 然後 就自成一片 若得此意 自然四大輕爽 所以打坐完會輕安 所以有人說 理群法師 你講課啦 錄影啦 會不會累啊 你都有吃什麼東西啊 其實打坐非常好 就 打坐就是好像充電嘛 你隨時呢 充電 一個工作做完了就放鬆 放下來休息一下 那有的人不是 事情從早上一直做做做 做到晚上 也不吃也不喝 也不拉 也不休息 那各位如果有印象 你在學校讀書 有下課十分鐘啊 那就要幹什麼 上上洗水間 喝喝水 然後呢 放鬆一下 這個就是它的用途了 所謂安樂法門也 這個就是安樂法門 若已發明者 如龍得水 未發明者 但辦肯心 決不這個 相賺 這個就是得到受用 修行有受用 就如龍得水啊 那如果沒有受用的話 那革命尚未成功 什麼 仍需努力啊 那麼六十一頁 第一行 出定之時 徐徐動身 安詳而起 一切時中 護持定力 如護嬰兒云云 那當然 打坐是打坐啊 打坐能夠入定 還是要有一點功夫 那如果各位 有看過這些 虛雲老和尚的傳記 或是一些這些祖師大德 他們打坐有入定 入定 他其實 他這個鼻息 非常的微弱 就人家形容說 龜息 烏龜在呼吸叫龜息 所以他那個呼吸 若有若無 所以不能看到 他坐在那邊好像摸不到呼吸 因為他沒有像我們平常 呼吸那麼 那麼大 沒有呼吸 大概死掉了 拿去埋葬 或是火化 那不行的 那個如果你要他出定 那就用引磬 輕輕的 這樣噹一聲 他就出定了 如果人家在坐 打坐 能夠坐到入定 就很好了 不要去干擾最好 而且要很 把那個動作啊 還有噪音啊 減到最少 就好像在照顧嬰兒一樣 此佛祖單傳之坐禪 至身心脫落之境界 離迷悟得失等繫縛 得大自在 大安樂之作法也 所以能夠在修行上 讓大家來得到一個肯定 其實是非常重要的 那可見 不管你修哪個法門 都是要用心 去努力做 那剛剛提到這個坐禪 那在歷史上 我們也知道達摩祖師 面壁九年 達摩祖師 他從印度來到中國 因為 碰到梁武帝 梁武帝 跟他對談 因為梁武帝 是一個學佛的皇帝 所以護持佛教 乃至於呢 對於這些 寺院的建設 度很多人出家 所以他非常的 對自己所做所為 相當的滿意 所以 還有建寺廟 度僧 還有造佛像 蓋寺院 所以 他看到達摩祖師 希望達摩祖師跟他怎樣 讚美讚美 誇獎誇獎 所以我做了這些事情 有多少功德 達摩祖師回答 沒有功德 梁武帝 怎麼會沒有功德啊 就是說 這些事情是 有為之舉 是名有為法 你是外相的事情 這有什麼功德可言 那梁武帝又問了 那什麼叫做聖諦第一諦 什麼叫第一諦 達摩祖師說 廓然無聖 你要求第一諦了不可得 達摩祖師 跟他這樣談 這個梁武帝 當然就很不舒服了 那我是誰 達摩祖師跟他乾脆說 我不認識你 那這種說法 會不會讓梁武帝很氣結啊 堂堂一國之君啊 你說你不認識我 你這是亂扯啊 還好趁他沒有火氣 充到頭頂 趕快告辭了 所以達磨祖師看他呢 怎樣 機緣不契啊 所以就離開了 北上 這個在歷史的記載就 歷代法寶記 還有這個圓覺經大疏鈔 或是呢 碧巖錄裡面啊 都會把它提出來 這是大家很熟悉的這個公案 他到了這個洛陽崧山 一帶去 所以在這裡 我們就知道 他不契機的 講都白講 話不投機 半句多 酒逢知己 千杯少 跟你講不通 再講下去啊 因為達摩祖師不可能去 阿諛奉承 所以還是怎樣 大家早早作鳥獸散好了 好 那麼達摩祖師 這個有一本著作 就是他所開示的這些法門 這個提 菩提達摩 略辯大乘入道四行的序 有提到 說達摩這個人啊 冥心虛極 通鑑世事 他的心很沉靜 那麼通徹 世俗上的所有事情 內外俱明 德超世表 內外 都很清楚 而且 德為 修養很好 悲悔邊隅 正教陵替 那他呢 很慈悲 那因為 要廣度更多的眾生 所以離開了這個 固定的一個地方 遂能遠涉山海 遊化漢魏 所以來到中國 來度化眾生 亡心之士 莫不歸信 真正的也要來求道 也要來得解脫的人 都非常的 信服他 那他所傳的法就是安心 安心 的內容就是壁觀 面壁而觀 所謂壁觀就是心如壁立 你的心好像牆壁一樣 而並非面對牆壁而觀 這個是這樣的看法 道宣律師的續高僧傳也說的 達摩的禪法 是凝住壁觀 無自無他 凡聖等一 堅住不移 不隨他教 已到冥符 寂然無為啊 所以他這個壁觀 就是 心如牆壁 截諸外緣 那你要修道 你就不要跟外在去攀緣 宗密的禪源諸詮集都序 有提到 達摩祖師 以壁觀來教人家安心 他這邊就是外止諸緣 你外面 把這些攀緣的事情 止住 所以修行 不單你修哪個法門 一些外緣 真的要去除掉 你今天那個事 明天那個事 這個好事 那個壞事 忙得很 內心無喘 心如牆壁 可以入道 就是心像牆壁一樣 隔除了這些諸外的這個攀緣 安心是說安心於道 那麼外止諸緣 是指完全停止對外這個紛擾 這些外界的因緣 內心無喘 就是說 連自己的呼吸也感受不到 這個就是我們說的 面壁啊 靜觀 那面壁並不是說 這個心 特別什麼作用 而是 不要去跟外界啊 這個交涉 所以說 心像牆壁一樣 隔絕這個種種的這個干擾 靜觀是對理的悟入 達摩 他根據楞伽經 如來藏的這個思想 來作一個基礎 認為眾生 本具佛性 就是 跟佛同樣的 一個真如本性 只要明心壁觀 摒除雜念 由定發慧 便可以 證入了這個如來藏的佛性 進入佛的境界 那麼早期的歷史記載 當然沒有出現達摩祖師 在少林寺的面壁九年之說 那麼禪林序 有提到 他呢 遠涉山海 遊化漢魏 那麼道宣律師的續高僧傳 有提到 他 北度自魏 隨其所止 誨以禪教 他到了這個地方 教大家禪坐 或是 遊化崧洛 且以遊化為務 不測於終 那麼可見呢 這個少林寺 是北魏孝文帝為佛陀禪師 所建的寺廟 那麼佛陀 是該寺的 第一任寺主 就是住持 佛陀是一個 師父的名字 既佛陀任寺的僧首 那麼達磨禪 跟佛陀僧首一系的禪 在當時 水火不相容 所以經過歷史的考證 就是說達摩祖師 不可能面壁九年 那麼至於是不是面壁九年 這個也就是一個存疑 存疑 在北宋寫成的景德傳燈錄 就是達摩祖師 北度之後 停止在這個 嵩山少林寺 有顯示面壁而坐 終日默然 人莫測之 會之壁觀婆羅門 他到少林寺的時候 常常 面對牆壁而坐 終日 沒有說什麼話 那大家也不知道他在幹什麼 所以把他取作面壁的婆羅門 婆羅門就是印度來的修行人 這個是在景德傳燈錄 這個卷三提到 那碧雲錄也有提到 達摩自彼亦不出見 直過少林 面壁九年 皆得二足 彼稱號為 壁觀婆羅門 那因為他都面壁而坐 記載上是說寫九年 所以 有這樣的說法 後人 就會做個對連 說一葦渡江何處去 九年面壁體人來 那胡適先生 也有提到 這個看法好像不大可能 有這個面壁九年的事情 這個 所以 只有他當事者清楚 那麼我們提到了 這個祖師大德 他的弘化四方 還有他的這個修行的法門 有很多 可見 讓人家 也非常的讚嘆 現在不要說面壁九年 叫我們面壁九天啊 可能有的人 他會覺得很困難 那法門 是這樣 一代一代而傳 所以傳的 我們有提到 這個達摩祖師 傳給二祖 那叫做二祖 就又接了法 二祖 我們說安心 他是 河南人 那麼四十歲的時候 他碰到達摩祖師 在這個崇山少林寺這一帶 那他 就去跟他參訪 那就在後面 一直等著達摩祖師回頭 那達摩祖師在歷史上記 他是面壁 所以在續高僧傳卷十六 有提到 他 這邊是遭賊斬臂啊 就有人啊 把他的手臂弄斷了 以法御心 不覺痛苦 他因為一心向法 所以也不會覺得痛 所以火燒斬處 血斷帛裹 乞食如故 曾不告人 所以用火 把這個受傷的地方 讓它結痂 跟它燒到有點結痂 那血 也流在這個布裡面 那大家 也不曉得他受傷 到底是什麼樣子 那他 卻變為在這個 提到他要去求法 然後自己 斷了自己的手臂 這個就變成了這樣的故事 來流傳 像這個 景德傳燈錄啦 傳法證法記啊 因為那個早期呢 寶林傳 是這樣的記載 所以也有那個慧可呢 他這個斷臂求法 他因為都是在那個 達摩祖師後面要求法 那達摩祖師 就問他什麼事 他說我要來安心 但求心安 那他說 你讓這個雪變紅了 我就教你 結果他就把這個手臂割斷 這個是這個續高僧傳啊 之外 這些像楞伽師之記 傳法寶記 都有這樣提的 好 那麼他 叫他 把這個 心拿出來 跟你安心 他說找來找去 找不到他心啊 就跟達磨祖師說 我找不到我的心啊 他說 就幫你安好了啊 所以就這樣子 一個典故 那麼可見 這個達摩祖師 他的教法 如果說要人家斷臂求法 這個也是很激烈的 何況這個 後來這些宗派 有的機鋒非常的犀利 這個是有他的蛛絲馬跡可尋 那我們再來看這個講義的 第六十一頁 第三章有提到頓悟漸修 頓悟漸修 就是 修行有種種的法 方法 那頓悟 是慧能禪師 所說的 在慧能創立了頓悟之前 差不多有三百年 已經有道僧法師 提倡人人皆有佛性 或說 頓悟成佛 因為那個時候 經典傳到我們中國 還不是很多 那大家 對這些觀念 不是很熟悉 所以他才有 這個 提倡呢 一闡提也有佛性 那可是 大家都不認同 不認同 他就被圍剿了 他就到一個山底下 對著一堆岩石 這個時候說 以佛陀的慈悲 應該是一切的眾生 都可以成佛 那你們呢 認為這個道理對不對啊 結果那些石頭都點頭 所以叫做生公說法 頑石點頭 是這樣來的 那這裡 就是回歸到 慧能大師呢 他的這個頓悟之說 是也連接到道生法師所提的 頓悟成佛這個看法 那麼長期以來 大家 都習慣了 就把這個慧能的頓悟說 跟道生法師的頓悟說 串連在一起 或者認為 這個慧能大師 就是去承接道生法師的 頓悟思想 也有人認為 道生法師的學說呢\ 是一種禪宗的淵源 就是中國禪的一個基石啊 那麼從佛學的流傳來看 我們 是不否定前代的學說 對後代的思想 所造成的影響 當然也不否認 兩種的頓悟之說 有他相近的地方 在內容上 也有他一些類似 但若破除成見 我們會不難發現 兩者在頓悟說的 無論在歷史的背景 思想的淵源 以及具體的方面 都有怎樣 相當大的不同點 所以你說硬把它扯進來 他們有淵源的話 實在有點牽強了 那麼道生和慧能 生活在不同的 這個歷史的時期 他們的頓悟說 可以說是不同時期的 一個產物 道生所提的頓悟成佛 這樣的說法 是東晉後期 南朝劉宋初年的 這些門閥世族 在經濟 還有他們這種 統治之下 官方的哲學 神學 玄學 有密不可分的一些 等值的連繫 有這些時代背景 那麼道生 他投身在這個 東晉南朝佛教義學的 這個浪潮 積極的為社會的上層分子 設計他們所需的佛學理論 當然這個上層社會 他們有他們的想要的東西 所以他就為他們 來設計一下 他們所要了解的這些 佛學的理論 那他的佛學方面 用這樣的經過 時代背景的需要 而設計出來的 這樣的學說 就受到門閥世族的這個 熱忱的歡迎 頂禮讚嘆 隋文帝 既位以後 以科舉取士的制度 替代的曹魏以來的 九品中正制 那麼在一定的程度上 限制了世族的勢力 這個是那時候 魏文帝 對這些官宦之家 一些措施啊 唐太宗 就為了拉攏 地主的階級 鞏固於唐宗氏 跟這個宮臣為主的 這個統制集團 所以 就寫了這個 氏族偈 這個姓氏的氏 族啊 宗族的族 種族的族 這樣的書 這一個措施 有效的 降低了世族的威望 那麼我們知道 很有名的武則天 參與國政 修改姓氏錄 以後 以後族呢 為第一等 就是其他 像當官的 就以他的高下為主 在他執政的期間 大量引用世族弟子 世族就是平民 打擊舊世族的這個勢力 那麼世族雖然擁有相當的 社會影響和政治經濟力量 但實際上已經 開始走向衰弱了 因為 功高震主啊 所以就會被打壓了 所以就會有一些措施 來處理他們 隨伴著這個世族衰弱的 歷史的趨勢 在佛教鼎盛的背後 也孕育著內在的危機 所以他是有必要 進行徹底的改革 於是 慧能的頓悟成佛 脫穎而出 從這個時候 中國的佛教已進入一個 深刻反省的時期 那道生的頓悟 是一種經過 是一種經驗式的 就是說道場式的 這種義學生的理論體現 是從當時啊 佛學派別的角度提出來的 是世閥 是門閥世族經濟的產物 那慧能的頓悟 是從禪的角度 而且是實踐的角度 以佛教宗派的形式 來加以表現 具有與生活日用 密切結合的特點 反應了門閥世族制度 漸趨衰弱的時候 佛教改革的基本的一個趨勢 就是說這些 這些 貴族 衰敗了 那也正是 佛教 要改革的一個趨勢 這個 是有他歷史上 不同的一個地方 好 我們 先來對這個講義的 頓悟漸修 他的看法 做一個釐清 古人 在六十一頁 這個第三章 的第一行 古人有頓悟漸修之說 所謂理即頓悟 道理 你可以去頓悟 乘悟並消 所以 事非頓除了 因次第 因次第盡 這邊 就提到 你靠了這個修行之後 這些事情 外在的事 就慢慢的 消除 所以這是有次第的 如修心訣云 頓悟者 凡夫迷時 四大為身 妄想為心 所以不知自性是真法身 不知自己靈知是真佛啊 所以忘記了 自己也是佛 忘記了自己也是怎樣 法身啊 心外覓法 波波浪走 忽被善知識 指爾入路 一念迴光 見自本性 而此性地 原無煩惱 無漏智性 本自具足 所以眾生的佛性啊 本來是具足的 是我們當眾生貪慣了 所以就忘記了 佛性的顯現 即與諸佛 分毫不殊啊 故云頓悟也 就是我們跟佛其實無二無別 這個叫頓悟 漸修者 頓悟本性與佛無殊 無始習氣 難卒頓除 故依悟而修 漸熏功成 長養聖胎 久久成聖 故云漸修也 道理你懂了 可是 還是有些習氣 所以呢 還是要慢慢 去把它調整調整 講義六十一頁 第二段的第五行 這邊又提到圭峰云 真理即悟而頓圓 妄情息之而漸盡 頓圓如初生孩子 一曰 一日肢體已全 漸修 如長養成人 多年志氣方立 所以 頓圓就好像 小孩子剛出生了 好可愛 那麼 慢慢 讓他 長成了 確實好像有了小孩子就頓悟 好像剛生出了小孩 那你要讓他長大成人 就要慢慢的去培養 這個就是漸修的意思 此是頓悟初心之後 猶有曠劫習氣未除啊 乃宜依悟而修 淨除餘習 因修乃入聖位也 所以要修 才會進入聖位 即以圓融門而言之 則究竟圓極 寂滅真如 有何次第 而以行布門言 則對治習氣 非無昇進可言 故若得直下無心 量出虛空之外 自無庸更歷階梯 如未頓合無心 乃須以佛知見治之 而究竟圓融佛果也 所以這個文字 有點 不是那麼流暢 可是他就是把這個敘述 一個比喻啊 就像爬樓梯一樣 剛剛講的 頓悟就像小孩子 生出來了 那你要他長大成人 就是要漸修 就是慢慢的要調養 這個也一樣的意思 好像你來到一個地方 就是你來到了一個地方 可是你要到達 有那個階梯要爬 這樣的意思 那麼這個接著永明延壽又說 一切修行 趣佛乘人 但先得旨之後 方可以佛知見 治諸餘習 要有佛的知見 把這些習氣啊 去除掉 以正定水 瑩淨禪支 用多聞慧 助生觀力 乃至習誦熏修 萬行嚴飾 若不了自心 縱多聞習誦 俱不成就 應須先入正宗 後修福智 所以你先掌握了這個宗旨 然後呢 慢慢來修行 此則示徹悟之後 始不妨習誦熏修啊 你徹悟了 慢慢再去熏習 再把這些習氣 不好的事情 把它去除掉 集萬行 為般若之嚴飾也 故有此 此宗之修法為三種者 他說有三種方法來修 一曰 先悟後修 即普通坐禪者 皆須於悟後 更起持戒 看教等修行 二曰 悟修同時 悟跟修是同時的 此由夙根成熟 只待此生證果 在未悟時 被現業所障 未能顯露 及一時觸悟 即一切具足 就像六祖一樣 他這個是特殊的根器 所以他這個悟修是同時的 那麼三曰 先修後悟 此隨順劣機 使先持戒修定而熏習之 或亦有開悟之分 慢慢修 也許也有開悟的機會 這個就是 看來好像是安慰 這個也是對一個眾生 這個修行的一個方便的法門 他就是只能慢慢的去熬 慢慢的熬 或有開悟之分 也許你也有開悟的機會 此中第一種即所謂頓悟漸修 第一種的 那麼第三種 非此宗之本意 這不是他所需要的 這個材料貨色 那這個只是說 安慰安慰 第二種呢 則必利根上器 故後世修禪者 以頓悟漸修為正則 這個就是靠這樣子 那麼第四章 他提到本證妙修 那麼此宗又有 本證妙修的說法 就是說 我們 本來具足佛心 圓成佛性 所以叫做本證 信得本證之所起的修行 叫做妙修 本證又妙修 是故 本證妙修者 意謂證上之修 證了再來修 而修證不二的意思 那麼傳燈錄有提到 乃直詣曹溪參六祖 那麼六祖就說 你是什麼地方來 他說嵩山來 那嵩山 是什麼東西 你來的是什麼東西 怎麼來 那他就回答 說似一物 即不中 那麼六祖說 還可修證否 他就回答了 修證即不無 染污即不得 所以六祖說 只此不染污 諸佛之所護念 汝既如是 吾亦如是 所以在契嵩壇經這個贊裡 夫妙心者 非修所成也 所以這個心不是 你說修就修 非證所明也 本成也 本來就是也 本明也 本來就是具足了 以迷者 復迷 所以證也 以背成者 復成 所以修也 所以要證 要修 以非修而修之 故曰正修也 以非明而明之 故名正證也 所以這個 本來就是具足 那修也是怎樣 一種增上緣 悟本來就是照見這個 五蘊皆空啊 照見了一切是幻相 佛心怎樣 跟我們是相應的 那這裡 我們就把 這個禪宗的這些修證 看法 還有一些 種種的這些因緣 跟大家作一個剖析 今天就講到這裡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