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佛教各宗綱要19 主講者:理群法師 佛教各宗綱要第19集 各位觀眾 阿彌陀佛 在各宗綱要 我們提到三論宗 之前 提到他的行果 今天要介紹的是 他對涅槃的這些看法 講義的四十九頁第三章 提到絕待這個涅槃 這個宗派 說涅槃 絕能所四句百非 那麼四句就是八不的內涵 就好像中論裡面提到 無得亦無至 不斷亦不常 不生亦不滅 是說名涅槃 那麼在於行於果無所得 故曰無得 所以對於行果當中 既然就沒有所得的話 所以對於涅槃的觀念 也是無得 那麼無處可至 故曰無至 無得亦無至 所以這個是在般若性空當中 給我們點化這樣的觀念 五陰先來畢竟空故 得道入無餘涅槃時 亦無所斷 故曰不斷 所以這邊就在提到 中論所說的 什麼叫無得 什麼叫無至 什麼叫不斷 什麼叫不常 什麼叫不生 什麼叫不滅 那麼無得 剛剛提到的 行果不可得 了不可得 那就是說 在得的當下 是沒有執著 因為本來就是這樣清淨本然 沒有再一個得可得 也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去 所以就沒有至 那麼五蘊的作祟 也怎樣 畢竟空故 所以 入無餘涅槃 亦無所斷 故曰不斷 若有法可得分別者 則名為常 那麼涅槃寂滅 無法可分別故 不名為常 故曰不常 生滅亦爾 所以可見 這個涅槃的事情本來就是 無法可分別 所以叫做無常 也不生不滅 第二段 他說 依如中論疏 中論 有人作疏 就是解釋中論的內容 這個經 典 都是 還有論 都會有人做一些疏 在常態的認知 經典的解釋就是論 那麼也有人再對於論又作疏 或是作註解 那麼這些論 疏 就有時候是一些祖師大德 對著這個經 或是對著這個著作 看的時候有些心得 所以早期人看書 會在空白的 這叫天地格 上面空白的地方 下面的地方 叫天地格 他會批註感想 那更早期的人 他會寫這個筆記 第幾頁 第一段 然後 什麼心得 那後來的 用一些卡片 那現在 都打一打 就在電腦裡面了 你自己的心得也在電腦裡面 這時代不一樣 每一個人啊 去對這個 心得的整理就不一樣 那有的人他看書 第一頁到最後一頁 他都沒有畫線 也沒有眉批 這是個人的習慣 那有的人 就畫得細細麻麻 那本書看過了真是怎樣 歷經滄桑一樣 這個就是同一個生活的當中 就看到一個人的這個習性 這個因為書是他買的 所以他要怎麼弄是沒有關係 那有的人說 我書好好的愛惜 我可以再送給別人看 這是每一個人 對這個事情的處理 這邊第二段的疏 就是解釋這個中論 那麼小乘以有為果為得 無為果為至 盡相續為斷 不遷為常 諸行始起為生 諸行終為滅 這邊就提到 小乘的這些修持的人 或是以小乘修持 為他們的研究對象的話 他們是 有為 有至 有斷 有常 有生 有起 有生有滅啊 就是對這些 是一個相對性的一個 認知跟看法 接著就來提到 這既然是小乘人這樣的觀念 大乘人的觀念是什麼 大乘以如來為能得人 三德涅槃為所得法 金剛心道諦因為能至 佛果為所至 五住惑斷為斷 常樂果為常 二死盡前心為滅 佛果為生 所以這邊有提到 同樣 在看到這個 常樂我淨 還有 得 還有生滅 這些看法 但是 我們可以兩者的對照之下 大乘的人 以如來為能得 就是 小乘 是以有為果為得 那大乘 以如來 那麼並且 把這個涅槃 三德涅槃為所得法 那金剛心的道諦 這個因 為能至 那麼佛果為所至 所以他有一個能跟所 這邊提到的能所 如來 就是你能夠 能得的這個人 那麼他的涅槃 這樣是他所得 能是主觀 所是客觀 所以如來所對的是三德涅槃 所以有時候我們在看 這個文字上說 好像文言文或是古德 他們在介紹事情 講得很細 那現在人呢 就欠缺了 沒有耐煩 他要看的是大大的字 簡單幾個字 最好是有圖片的 所以有一個大學 他們就是開一個課程 從漫畫來了解經濟 甚至於早期的 也有寫一些觀念 都是很淺顯的 讓一般人都能夠接受 那你專業領域 你寫得太深澀了 大家看不懂 所以也有人去畫漫畫 來介紹佛陀的傳記 而且畫漫畫 來介紹佛陀的十大弟子 由漫畫來表現 某一個宗派的思想 某一個祖師的 大德的這個行徑 這個是善巧方便 他就是用一個圖片 然後大家就從這個當中 簡略的介紹當中來認知 可是有時候 你要做深入的 譬如說 我們是佛學院的課程 那你就必須比一般 看圖片 看簡單的幾個文字 還要再深入一點點 再把它看清楚一點 所以有時候做學問 是要有一些耐煩 你如果說 一直停留在 看漫畫 或是簡單的幾個大字 這是概要 那這個前後要做一些 融會貫通 或是一些內容 比較細節性的認知 可能就要耐煩一點 這邊就提到能跟所 那至於 剛剛提到的 這個如來是能 三德涅槃是所 那麼金剛心的道諦 這個因 就是能至 那佛果是所至 所以 要行金剛心 這個道諦因 才能夠得到這個佛果 五住惑斷為斷 常樂果為常 真正能斷了這些惑才叫做斷 那麼常樂才能叫做常 那麼二死盡前心為滅 這個兩種死的方式 都能夠在他的前面這個心態 來做了解的話 是滅了 那麼佛果是生 包括現在人對往生的觀念 也不一樣 往生就是已經就是死 這個是很忌諱的話 不能講 現在的人 你看他 即使不是佛教徒 他就 人往生了 他還跟著講往生 不是說 以前叫死亡 去世 現在都是用往生比較多 往生就是這邊生命的結束 去往另外一個地方去生 所以叫往生 那麼所以生 是一般人 是能夠接受的 是歡喜的 死 這一般人是會忌諱 會害怕 那所以你知道一個死 就是另外一個生 就不會害怕 就沒有什麼好忌諱的 因為他就是 你一定要有個這死的動作 他才有一個生 有什麼好害怕 那你就喜歡生 然後就不會死 你不會死就不會生 所以一定要有生 所以要面對死 好 這個是一個觀念 所以現在人都比較開通 講到這個話題 都可以談 甚至於有生死學的課程 還有呢 生命學的探知 甚至還可以預留遺囑 現在都可以接受 一開始的這些大專院校 或是一些學校 有請他們學生 要先寫這個預留遺囑 這個家長有的還蠻反彈 他說他這個生命 才在剛剛開始 你就讓他面對 死亡的這種痛苦 跟承受這樣的壓力 其實生老病死 是人生階段的必然 是什麼壓力 這不是叫做壓力 這是一個必然性的 就好像有白天有夜晚 有飢餓要吃飽 那麼有生就有死 這都是很自然的生活現象 生命的過程 所以現在的人 都幾乎都可以接受 這個就說 我們比較一個勁爆的話題 早期差不多二十年前 聽到提到這個同性戀 大家就 這個都是怎樣怎樣 都是很負面的評語 那麼現在都是 以人權的立場來看 大家都可以尊重跟接受 所以時代不一樣 所以觀念也不一樣 那麼對於這些佛法的內容 那民智未開 大家就念佛就好 那民智已開 大家都認識字 資訊又那麼發達 如果你有心 你就可以去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所以才有三歸依的內容 不是光念一句佛號 就什麼都涵蓋了 那念佛號沒有錯 看經典沒有錯 這個是弘揚者或是推廣者 他對於這一個方式的 一個堅持或是一個努力 那眾生的根器不同 所以你除了念佛之外 你還想深入經藏 還要想各宗各派 做個概略的了解 我們這個念起佛來 也很有滋味 你了解了很多經論 你卻偏偏喜歡念佛 也很好 所以 也不是說 了解經論 他就一定要 一輩子了解經論 不准念佛 沒這回事 所以這個是眾生的根器 那小乘人在認知上 是以自利為主 大乘人是以利他 自利利他具足圓滿 那麼所以在歷史的研究 是有原始佛教 部派佛教 大乘佛教 所以研究原始佛教的人 他是不喜歡人家稱他 小乘佛教 說有貶低之意 那有時候我們在 這個對經文 或是這種 那個某些言論的這些 談起這些大乘跟小乘 有時候是一個 心態的一個區分 就是小乘人是以自利為主 大乘人是以自利利他 這樣子的修行方式 所以不是以歷史的切割 來說他是小乘跟大乘 而是他的心量 有時候用小乘人的形容 有時候是用大乘人的 一個說明 那四十九頁 第三章的第二段第三行 今明涅槃不受有無等法 故云無得無至等 現在來讓大家了解 這個涅槃 其實是怎樣 無有等法 故云無得亦無至 所以其實涅槃不是往生了 才能涅槃 你隨時隨地 不與業力煩惱相應 就是清淨本然 例餘一切非餘非無餘 非性淨 非不性淨 非本 非始等 是故涅槃即有亦無 無亦無 有無亦無 非有非無亦無之諸法實相也 這就是一直在否定 所以任何一個執著 都把它否定掉 所以並不是說在繞口令 就是有一個什麼 然後把它否定 因為眾生的觀念 有講這個把它 不要執著 那講那個又一個不要執著 所以有的說 哎呀 你不要執著 他反過來說 你不要執著一個不執著 那你再說 你不要執著一個不執著的 這也是一個執著 然後再講下去 那真的是很大一大串 所以一個不執著 就是這也不執著 那也不執著 叫做不執著 那當然有人說 哎喲 你這個不執著 那個不執著 不是亂做了嗎 所以在定義上 不執著 是針對某些事項 或是某個觀念 其實它是共通的 那有的人 他在問難 他就故意說 那不是都亂來亂搞了嗎 當然啦 他是對事項的執著性不要 但是對於道德規範戒律 這當然是要去遵守的 所以應該是 大家對於道德規範 都能夠遵守之下而什麼事情 不要去做無謂的執著 所以這話就很長 Ok 講義這個四十九頁 第三章第三段 中論疏又云 涅槃者 超四句 絕百非 即是累無不寂 德無不圓 累無不寂 不可為有 這邊提到呢 就是中論疏 提到涅槃啊 就是超四句 絕百非 任何的這些 都是不要去執著 所以 就無所不寂 那他的德也無所不圓滿 那麼他這個累積 無所不寂的話呢 不可為有 所以就不要去執著他的 內涵現象 那麼德無不圓 不可為無 以為這個無 就是 就是什麼都沒有了 所以有時候 他還是做另外的一個否定 非有非無 則是中道啦 所以坦白來講 你有一個執著 就是要把你否定掉 你沒有了執著 那就這個現象就沒有問題 但是你為了一個 沒有執著而一直執著下去 那個沒有執著的觀念 也是一種執著 所以這個也要去掉 所以才叫做中道 中道之法 名為涅槃 就是清淨本然 此則二諦合明 世俗諦跟第一義諦講二諦 以累寂德圓為涅槃也 中論文云 這個中論呢 它自己本身的文章裡面 有提到 受諸因緣故 輪轉生死中 不受諸因緣 是名為涅槃 就是在種種的因緣當中 輪轉生死 那你呢 跳脫了這個因緣的這個束縛 才叫做涅槃 所以我們說 十二因緣 無明緣行 行緣識 就這樣子 生明的一個串連下去 到生老死 你從生老死 反修過來 叫做破無明殼 這也就是呢 修行的一個方式 才能夠涅槃 那接著有一本書 叫做蕃梵頌云 即彼流轉體 依因所作者 非依因作時 說彼為涅槃 這個他這個 看到了這個流轉 是要有一個起因 就是要有一個所作的人 那麼如果沒有這個所作 這開始的這個因緣的話 就沒有輪轉的事情 這就叫涅槃了 是不是 即明不如實 知有無等顛倒故 因五受陰 相續往來因緣 輪轉生死 所以簡單的講 你對這個因緣 一直去相應 一直去輪轉 那當然就是 生死就跟著輪轉了 如實知有無等顛倒 所以你知道了 這個根本就是 眾生的顛倒無明 所以就是涅槃 心經就是遠離怎樣 顛倒夢幻 那眾生都很多人都顛倒夢幻 剛剛講的 說沒有執著 那他會把他說 如果大家都沒有執著 就是會把他亂作事情出來了 他就會去把他這個事情 又作一個另外的顛倒 所以很多事情是 他本來就是 要有一個前提在那邊 要遵守法律規章戒律道德 的前提當中 你去作任何事情 不要執著 那有的人來問難 他就會給你顛倒這個 這個基礎架構 那如果都沒有這些規章 沒有這些法律 大家就是亂無章法 這個就是故意來問難的 做人都是 本來就是要有他的前提性 就好像以前有人 要吃飯的時候 他叫人家佣人說 肚子餓了 要吃飯了 他就要送飯來 他說 還有菜 他說你沒有說菜 他說 吃飯當然要配菜 菜來了 耶 那湯呢 你也沒有說要湯 吃飯配菜要喝湯 湯完了 水果呢 你也沒講要水果 所以這個其實 用齋的時候是整套嘛 你吃飯配菜 喝湯吃水果 這是整套的 怎麼連這個都不懂 還要一樣一樣人家講 以後假如講吃飯 你菜也要出來 湯也要出來 水果也要出來 不要讓人家一樣一樣講 好 有一天這個主人生病了 他就把那個葬儀社的叫來 他說 奇怪 我才人不舒服 你不叫醫生 你叫葬儀社來幹嘛 他說 這就是你之前講的 要有連貫性嘛 你不舒服 看醫生 醫生看好之後 要吃藥 吃藥吃不好就是往生了 當然葬儀社順便叫來 那這個就是判斷判斷 這個有的是這樣是整套的 那一套也許可能整套 但是不到那個地步 就先不要跳 這個惹人家討厭 所以這個有時候是一種拿捏 輪轉生死 剛剛就是生活上的輪轉 生命上的輪轉 也有可能 所以吃飯配菜喝湯吃水果 這是整套的一個 一個生活的一個輪轉 那生死的輪轉也是沒有錯 但是他還不到那個時候 你就不要這樣 就好像吃飯了之後 到了叫水果 那你還有下午茶 那下午茶還沒有到 那你就先不要把下午茶叫來 那人的生病 還沒有到往生的地步 就先不要把那個葬儀社 先叫來 這樣就會混雜 這叫做牽拖 台語叫做 牽拖 那麼涅槃就是 沒有牽拖 當下寂靜 你的生死的問題 你對於這些執著性的問題 都怎樣 不受諸因緣 所以叫做涅槃啊 好 四十九頁的第四行 最後一段第四行 即名不如實之 有無等顛倒故 因五受蘊 相續往來因緣 輪轉生死 如實之 無等顛倒即是涅槃 所以就是沒有去顛倒 夢想顛倒 那接著 就是然五陰性 畢竟空 受寂靜故 所以五蘊是皆空的 你沒有去相應感染 這個頻率共震就起不來啊 就好像你開這個電視 你要開那個頻道開這個頻道 你要先開對 那才有辦法 那個頻道的節目出來 你不跟它相應 你就是有電視 那又怎樣 你有線路又怎樣 所以你沒有去開 這個畫面就不出來 世間與涅樂 二而不二 所以中論又說了 世間與涅槃 無有少分別 涅槃與世間 亦無少分別 這個話實在是 有夠莊嚴 眾生都是站在 執著生死跟涅槃 還有 愛恨離別這些事情 這邊提到 世間就是涅槃 不是這條命沒了 才叫涅槃 你當下煩惱痛苦的停歇 就是涅槃 無有少分別 這沒有辦法分別的 那涅槃跟世間 也沒有少分別的 又說 涅槃之實際 及與世間際 如是二際者 無毫釐差別啊 這個涅槃跟世間 是一點點差別都沒有 蕃梵云 若是涅槃際 被即流轉際 所以言世間涅槃不二者 大小內外有所得人 聞涅槃高出百非之表 謂生死在四句之中 是故今明不離於生死 而別有涅槃 所以不是離開生死之後 有一個涅槃可得 生死即涅槃 煩惱即菩提 就是這樣的簡單扼要 那麼對於這個涅槃的認知 是這樣子的介紹 接著呢 第四章要來講 佛身跟佛土 講義的最後一行 四十九頁說到 此宗說佛身微妙寂滅 離有無等種種分別 因為涅槃就是寂靜了 那眾生的一切 本來就跟佛身沒有二別 是因為顛倒夢想 所以顛倒夢想沒有的話 就沒有眾生與佛的 這個差別性在那邊 那這邊有提到 這些把中論提到的 對於佛身的看法 講義五十頁第一行 就好像中論上提的 邪見深厚者 別說無如來 這個很多邪見的人 他就說 根本就沒有如來這個事情 那有的人說 那如來要修 要修三大阿僧祗劫 說要什麼時候 乾脆啦 隨便啦 念佛 或是什麼也不要管它了 所以有時候 那個眾生 他是顛倒妄想的時候 他有時候 誤認了 修行這個過程 一定要怎樣怎樣 其實這個都是當下一念當中 一念當中 不願意修行的話 他還順便怎樣 毀謗正法 這個就比較可憐 如來寂滅相 分別有亦非 是這個在分別 就是邪見的人 他會去分別 有沒有佛 這件事情 那麼蕃梵頌云 若說如來有 是深執者執 你說有一個如來 也是一種執著啦 但是清淨本然那個就是佛了 不是特別要畫出佛的像 那個才叫做佛 就好像有一次水災 那有一個人啊 就被水淹了啦 他就困在這個水當中 就一直念佛念佛 結果 有人 這個 用那個救生艇來救他 他說不要不要 我要等佛陀來救我 那你不給我救 我就救別人去了 他就離開了 就一直念佛念念直昇機來了 直昇機的人就說 你趕快上來啊 這個很危險 我們要救你 他說不要不要 我等阿彌陀佛來 結果直昇機又走了 終於他就執著非要有一個 阿彌陀佛那個來救他 那那個來救他的 不是阿彌陀佛嗎 不是阿彌陀佛的示現嗎 不是阿彌陀佛的使者嗎 所以眾生很多執著設定 所以很多妄想執著 很多邪知邪見 那麼第二行他說 說滅度中無 亦屬於分別 其實這個話又說回來 你說滅度就是佛 那一個滅度也沒有這件事情 就是執著有一個有跟沒有 都是一個分別 無畏佛護牒頌云 若深執起執 乃由分別說於 說於彼滅度中 如來有或無 就是眾生的 這個有時候 這個執著性的深淺 都會在說如來有沒有 此明如來即是性空 體性畢竟清淨 橫絕萬非 豎超四句 不可作有無思惟 執如來是有無 執如來是無是邪見 剛剛說 我們都執著 有一個涅槃 執著有一個佛 這個是不對的 但是執著一個無 也是不對 就是 它就是在否定你的 執著心 而不是說執著有一個佛 或是說有一個沒有佛 這個觀念 其實不是在佛 的有跟沒有 而是在去除你執著有佛 或是沒有佛的這個執著 所以中論其實是在 去除我們的執著 他不是在否定佛存在不存 這件事情 是我們的觀念 我們的觀念去除掉 這種執著性 菩提也是太執著 也是一種煩惱 煩惱就是一個菩提 你若又一個執著一個煩惱 所以他的內容 不是在否定菩提 也不是在否定佛這件事情 而是在去除我們眾生 執著有一個佛 執著有一個菩提這樣的觀念 所以他這邊呢 第四行是說 執如來是有 亦是邪見 你執著有一個佛 也是邪見 有如論文云 如來滅度後 不言有與無 亦不言有無非有及非無 如來現在時 不言有與無 亦不言有無非有及非無 是即重申如來 從本已來畢竟空 不應思惟若有若無 若有無也 所以有的人 他的思惟判斷 沒有辦法聽到這些哦 好像在繞口令 一下有一下無 其實它就是在 去除眾生的執著 就這樣子 觀如來品末復明如來 就是它的最後 也是在說如來的性 即是世間之性云 如來所有性 即是世間 這個就是兩者其實是相同的 它絕對不會說 佛是絕對清淨 眾生絕對是污染的 其實這個當中 都是一個觀念的轉折 如來無有性 世間亦無性 意謂如來性與世間性 無有分別 就是你不要去分別它 世間性既不可以有四句 分別說示 如來性亦復例然 如來也是這樣的看法 或非但出世如來 夾出四句之表 居百非之外 世間亦爾 故云 龍樹論師 又於大論 分佛身 為生身法身二種 亦稱法性身 父母生身 真是化身 法性生身 隨世間身等 就是這樣的 把它告訴我們 說龍樹菩薩呢 因為眾生都是在那邊 分別啊 起煩惱 那麼龍樹論師 就提佛身跟眾生 其實 都是無二而別的 這裡就講 法身者 常住不變 遍一切處 滿十力界 萬德圓滿 妙相具足 常說法化益眾生之佛身 所以什麼叫法身 他就這樣做這樣的解釋 那麼生身 就是眾生身 是什麼意思 為化益眾生 自法身方便示現之佛身 什麼叫做生身 就是用法身 示現來利益眾生的 此生身受人法 有寒熱飢渴睡眠 受諸誹謗老病死等 這個就是在指釋迦牟尼佛 來到這個世間 他還是有度化眾生 還是有生老病死 但是 然其內心之智慧神德 與法身無異 所以跟法身清淨本然 如大論云 佛有二種身 一者法性身 二者父母生身 是法性身 滿十方虛空 無量無邊 色像端正 相好莊嚴 無量光明 無量音聲 這個就我們有時候在 塑造佛像刻畫佛像的時候 一個標準 就是讓他觀萬德莊嚴 那麼聽法眾亦滿虛空 常出種種身 種種名號 種種生處 種種方便度眾生 常度一切 無須臾息 如是法性身佛 能度十方眾生 受諸罪報者 是生身佛 他是用肉身 來形容這個生身佛 然後 又言生身 有相法身無相云 就是再做一個分解 生身是有相的 法相 法身 是無相的 那佛法有二諦 一者世諦 二者第一義諦 世諦故 說三十二相 所以這個世間 的一個認知 既然你說生身佛 他就是我們一般 平常人就看到的 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 就是這樣子 那麼第一義諦故 說無相 那你要看這個 第一義諦的佛 沒有相可言 他是遍一切處 到處都是 故 所以這個 為生身故 說三十二相 為法身故 說無相 此無相之法身 意即中論所言 離有無分別之如來也 眾生有所分別 所以中論就是破除這個觀念 那麼他對於佛身的看法 就是清淨本然遍一切處 佛身講完之後 我們再來提這個佛土 那麼嘉祥法師 在大乘玄論有提到 什麼叫佛土 有五種 一者淨 二不淨 三不淨淨 四淨不淨 五者雜土 講義的五十頁 第二段 第二行 所言淨者呢 菩薩以善法度化眾生 這個是我們都能夠理解的 佛菩薩度化眾生 方法方便都很多 可是有一個認知就是說 正人用邪法 其法也正 佛菩薩是要度化眾生 所以他用的法都是正的 但是正人用邪法 其法也正 有時候他度眾生 他用反的一個態度跟言語 來度化眾生 這個態度也是對的 但是如果是一個邪惡的人 邪人用正法 其法也邪 這個掛羊頭賣狗肉 根本就是說一套做一套 那他講的頭頭是道 都是佛教的用詞 講的就是因果什麼的 但是 講的是一套 做的一套 所以他這個邪惡的人 用正法啦 用正法的理論 來講 這都還是邪法 那麼這邊我們認知了 菩薩是以善法來度眾生 第二段第二行 眾生具受善法 同構善緣 就有善法就結善緣 得純淨土 就會得到好的淨土 言不淨者 若眾生造惡緣 感穢土也 你如果造惡業 就是去不好的地方 那麼什麼叫淨不淨呢 第三個叫淨不淨土 初是淨土 此眾生緣盡後 惡眾生來 則土變成不淨也 所以有時候就很難講 這個你本來是清淨 後來就變的不清淨 這個因為清淨 跟眾生的業力因緣又召感 這個就也變成了穢土 不淨淨者 不淨的緣盡後 那麼淨眾生來 則土就變成淨土 就好像彌勒佛跟釋迦牟尼佛 彌勒佛呢 就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 他再來 所以佛與佛之間 就沒有佛在度化的時候 就他的形容就好像穢土嘛 穢土之後 又變成 有佛出現又變淨土 所謂雜土 就是眾生具起善惡二業 故感淨穢雜土 眾生有善念就有淨土 眾生起惡念 就是有惡土 這穢土 所以他說 眾生有這樣的觀念嘛 所以他就招感了 有淨土有穢土 此五 這五種呢 皆是眾生自業所起啊 自業自得 應名眾生土 所以叫做眾生土啊 但佛有王化之加 故名佛土 那麼佛土 是因為佛在教化 所以叫做佛土 然報土既五 應土亦然 這個報 這個報身佛 還有應生佛 所以既然有應生報身佛 就有報土 應生佛就有應土 這個是同樣的意思 接著呢 報據眾生業感 應就如來所現 所以什麼叫報土 報土就是因為眾生的業力 所招感 那麼應 是如來所示現的 故合有十土 總共有十種土 就淨土中 更開四位 在淨土來講 一凡聖同居土 如彌勒出現的時候 彌勒佛出現的時候 凡聖共在淨土內住 這個就是佛與眾生 共同住在一起 叫凡聖同居土 就好像西方九品往生為凡 復有三乘賢聖也 這個就是有人念佛念到 西方極樂淨土 但是他九品 分為九品 蓮位 所以在那邊 還沒有成佛 還要花開見佛悟如來 那這個就還是有一個階次的 二大小同住土 謂阿羅漢辟支佛及大力菩薩 捨三界分段身 生界外淨土中也 就是大乘小乘叫做大小同 同居啊 同住 這個是菩薩還有這些 以自了的這個阿羅漢 同住在一起 三獨菩薩所住土 謂菩薩道過二乘 居土亦異 這個菩薩道 當然就超越了這個聲聞緣覺 所以這個 居土呢 亦然 就是說到那邊 這個菩薩 所居住的 如香積世界 無二乘名 亦如七寶世界 純諸菩薩也 就是香積國 這個是在維摩詰經裡面 有提到這個香積世界 他是沒有這個二乘的名字 還有七寶的世界 通通都是住菩薩 所以就沒有什麼問題 第四個 是佛獨居土 這仁王經有提到 三賢十聖住果報 唯佛一人居淨土 這個就是佛 就佛陀所住的常寂光淨土 那麼諸這個淨土位 不出於此四 就是通通呢 有這種四種的分法 即從劣至勝為次第 從不好的到好的 這樣次第 然土以不土為體 要由不土 方得有土 即以有空義故 一切法得成也 所以他這邊說 不是淨土不淨土的問題 是你怎樣 是不是你有體認到空義 所以這些法 才能夠跟這個淨土相應 所以這邊 就提到的這個佛身 跟佛土的一個觀念 所以三論宗 是非常殊勝難得 所以眾生 由於修一修 他就執著有一佛可成 執著有一個淨土可去 那不是說三論宗說否定 而是說你在這個 心性的本然當下 大家都是在佛土了 大家都是佛身了 是這樣的見解 所以般若性空 能夠讓很多人 在深入的研究 乃至能夠接受 然後融會在我們的生活當中 隨時就是法喜充滿 隨時就是跟佛 常相左右 我們今天 就介紹到這裡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