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佛教各宗綱要18 主講者:理群法師 佛教各宗綱要18 各位觀眾 阿彌陀佛 我們在介的的三論宗呢 前面有把它一些 觀念啦 還有它所秉持的 這些著作 做一個概略的介紹 那麼接著呢 我們在講義的第四十八頁 要來談到整個三論宗的行果 那每一個宗派呢 我們知道 它都有它修行的方法 它的根據的這些著作 當然如何從這個宗派當中 它所列舉的這些經典根據呢 來做我們修持的這些入手 乃至於他的行果 那四十八頁呢 第二段 這邊呢 就提到第一章的行法 龍樹論師 那他因為他著作了這些著作 所以呢 相對的 有人啊 就把他稱為論師 對這個菩提資糧論當中呢 他舉了十波羅密 四無量心等 那麼十波羅蜜呢 我們在註解第三十一 有做一個解說 般若就是智慧 檀那就是布施 尸羅就是持戒 羼提就是忍辱 毘離耶就是精進 禪那就是靜慮 這六波羅蜜呢 還有般若波羅蜜所攝的 方便善巧 這個是八種善巧呢 等等啊 來教化眾生生的方便 那我們常常講 方便不是隨便 很多時候要去度化眾生 難免他的心性 或是他的因緣不是很具足 我們要做一些善巧的來 讓他能夠接受 所以要善巧方便來度化眾生 那麼普賢十大願 也有恆順眾生 那當然 能夠恆順眾生 是非常好 讓他能夠入佛道 而這一個基礎 還是呢 以正知正見為 這個手段 而不是說 因為方便啦 或是講恆順眾生啦 就隨他怎樣就怎樣 這個是往往很多學佛的 這些菩薩啊 一聽到這個方便 那聽到這個恆順 那就會以為說 這個標準如何拿捏 會不會造成了不良的後果 如果我們有這樣的基準 就是還是以戒律 還是以智慧來度化眾生的話 那相對的 這樣會更多的人 來接觸佛教而不會害怕 所以方便絕對也是不隨便 那有八個善巧 度化眾生的方便 這個波羅蜜 那再來呢 是願波羅蜜 那這個願波羅蜜呢 就是供養諸佛來攝化眾生的 十大願 那麼力 這個有福報生力 神通力 信力 精進力 念力 三摩地力 般若力等 七種力 那麼還有智波羅蜜 這個智呢 有包含 不思議智 無量智 無退智 總共加起來就有六波羅蜜 也就是說加六度 加上這個善巧啦 方便善巧 還有願啦 還有力啦 還有智啦 所以四種 總共呢 就十波羅蜜 四無量心啊 就慈悲喜捨 那麼為菩薩的這個菩提資糧 那佛呢者 是個覺者 是離無智之無邊覺者 所以我們會 常常會一個思考模式說 佛就是智慧是無量無邊 其實他的智慧 根本就是無量無邊到 不用再去設定 他的智慧的範圍了 所以無智亦無得 難道也不是 佛的一個境界的展現嗎 所以我們有時候會在推展 或是在讚嘆 好像一定要無量無邊 然後極高不可這個接觸的 這樣的境界才叫做 殊勝的境界 或是佛菩薩境界 其實佛 這麼簡單 就是一個覺 所以你當下覺的話 你就是佛的無二無別 所以不用去高推聖境 然後呢 把他呢 說得呢 神秘不可接觸的感覺 其實佛就是在當下 佛就是你做任何事 不管是對錯當中 你都是覺的 那你會說 佛陀都是做對的 怎麼可能有做錯的 你不曉得 佛做錯的事情 也是來教化眾生 但他那個錯 不是一般眾生是故意 情緒的錯或是來設計別人的 他那個錯可能就是一個現象 來點醒眾生 所以它也是一個教材 所以我們說 每一個人 他在面對任何的事情 也就是心態 知道那是一個 教化的效果的話 你就不會覺得那是一個挫折 所以我們面對 這個任何的事情 都能夠當下用般若智慧 去認知的話 很多事情就一笑置之 那你如果每一件事情 都覺得是別人的設計 都是別人的手段 或是別人怎麼樣 而不從智慧的角度來觀照 這件事情的背後 給我們的多少的 教化的意義的話 這往往就會落於情緒的 這個不愉快而已 所以佛的智慧不一定要 推得 哇 無量無邊 沒有無量無邊 也是在佛的智慧當下 所以我們常常會死在句下 那第二行就提到 菩提者 覺 即一切智智義 資糧者 好 就是能滿菩提法 持菩提法 長養菩提法 生菩提因緣法 及具足菩提分義 好 所謂資糧 我們吃飯啦 或是過冬啦 或是去登山旅遊啦 都要有資糧 就像有人 有早期呢 要走遠路 要準備一些盤纏啦 資糧啦 這就是你的吃的 你的用的 就是資糧 那麼能滿菩提法 就是把這個菩提覺能夠 讓它圓滿 能夠持續 能夠長養 幼苗呢 要它那個成長 然後茂盛 或是呢 能讓它生長 還有具足 這個四十八頁的講義 第二段的第三行 此論以空慧為宗 故以般若波羅密 為菩提初資糧 所以以般若波羅蜜 這個無上的這個智慧 來做我們整個資糧的 第一個起步 覺悟的資糧的第一個起步 可見呢 這個般若 是我們在一個修行 不管是菩薩道 乃至要進階到佛的果位 都是非常的重要 所以有的人啊 唉呀 他說學佛很好 可是要誦經啊 要持咒 要拜佛 要打坐 這些宗教的儀式 他覺得說 我比較沒有興趣 他喜歡在義理上去做認知 當然這也是個人的根器 可是你如果沒有實修 那種踏實感是還是不夠的 那種落實在成佛的 這樣的實踐啊 還是有點不足 所以有的人啊 就說有沒有比較輕鬆的 不要誦經誦那麼長 不要打坐打那麼久的 那當然 你誦心經也可以啊 心經就很短 大家可以很短的時間 就誦持一部心經 那打坐呢 有人就是一個誤解 誤解說打坐會走火入魔 這個當然一般禪宗 會提到這個打坐的內容 那打坐會走火入魔 也表示這個人 要有相當的功力 才有辦法走火入魔 不是一坐下去就走火入魔 這個魔也不是莫名其妙 來找你麻煩 那到底有沒有魔 這才是重點啊 魔是哪裡來的啊 魔是大家口傳有一個魔 還是從來沒有這個魔 所以這個才是我們 值得去思考的 就好像有的人說 唉呀 世界末日 什麼時候才世界末日 那所謂世界末日是什麼 為什麼大家喊了很久 還沒有世界末日 搞不好大家沒有喊的時候 世界末日真的來的 那怎麼辦 這才是重要 不是打坐才有魔 你不打坐難道就沒有魔嗎 所以這個人啊 有時候一聽到一些什麼訊息 哇 就訛傳 然後就害怕恐懼 什麼事都不用做了 就在那邊等世界末日 就等魔來 那其實世界末日 難道不是一個覺悟的 代表的口號嗎 它讓我們知道無常的現象啊 魔不是也是一個 醒覺的一個標語嗎 讓我們要好好的精進 而不要走火入魔 其實煩惱與菩提 是一念之間啊 你把它當到它是煩惱 它就是煩惱 你當它是菩提就是菩提 你當它是魔 它永遠就是魔 你當它是佛 它當下就是佛 讓我們能夠好好的 從這個恐懼當中 激發無量的這個道心啊 所以刀子可以殺人 但是也可以救人啊 所以你到底要把它用來 殺人 還是用來教人 所以問題是操作的人 而不是這個刀子的 本身的問題 所以學佛修行 就是要激發我們的智慧 用我們的智慧來處理 我們的生活跟修行 而不是用那些莫須有的字眼 來讓我們的身心 更加不自在 那就離菩提離菩薩的這個 還有佛的這種覺悟呢 就越來越遠了 那就非常可惜說 我們口口聲聲說 我們在學佛 學佛就學的跟佛一樣 可是怎麼學得跟佛 越來越不一樣 這個就是我們要反省的哦 好 那麼資糧者呢 就是呢 以般若為最 菩提的最初的資糧 所言般若波羅密多 般若波羅蜜者 有人翻譯會多一個多字啦 那有人就把它簡略哦 論云 若佛世尊 於菩提樹下 以一念相應智 覺了諸法 是般若波羅密 什麼叫做般若波羅蜜 就好像佛 世尊 佛就是世尊 佛有十號嘛 世尊也是佛的意思 在菩提樹下 以一念相應智 覺了諸法是般若波羅蜜 佛陀在菩提樹下打坐修行 然後呢 夜睹明星 然後看到這個明星畫過黑夜 就大悟徹悟 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啊 只是怎樣 妄想執著啦 所以才一直當眾生 所以說 話題就延申剛剛講的 我們都是妄想執著 妄想有一個魔 妄想有一個世界末日 然後妄想現在是末法 現在是末法 時間推算是沒錯 可是你的內心 永遠跟正法相應 怎麼沒有正法現前 你的佛心永遠跟佛的心相應 魔存在又怎樣啊 我們常常能夠透徹了 無常的現象 世界的末日 那又怎麼樣了 不要拿這些來自己嚇自己 或來恐嚇跟我們求法的人 那就以盲引眾盲 以盲引眾盲就很危險 好 第四行呢 說覺了諸法是般若波羅蜜 即信解及覺知諸法無所得 畢竟空之智慧也 能夠信解行證 就是我們修行的這些資糧啊 有相信 信為道元功德母 去了解 知所以然 而不知怎樣 其然 只知道這樣 但是為什麼會變這樣 你也要去把它了解跟實踐 行 就是要實修 很多人他認知了佛法的內容 他可以比對 他可以考證 他可以用原文來認知 這是學術的領域 當然學術是講求證據的嘛 沒有錯的 這是值得肯定的 那麼修行能夠又跟學術的 研究的這個結果 來互相呼應的話 應該是有幫助的 有加分效果 那如果把學術跟信仰 而截然切割的話 可能會有的人沒有辦法承受 因為信仰重的人 他沒有辦法聽到 這種學術的批判 學術批判的人呢 看到那種信的哦 都是有點在盲目的 他也無法理解 那如果修行能夠又有這個 學術的研究的架構來做基礎 或是輔助的話 那才不會瞎修盲練啊 他可以一些輔助工作啦 當然實修是還是要的 那這呢 證明 證明你的學術邏輯是對的 還是怎麼樣 經過你的聖言量是對的 這可能就是要有一個交集啊 那就必需大家花時間 去把它做一個統合才有辦法 信解行證還能夠呢 覺知諸法無所得 畢竟空 所以這個無所得啊 很殊勝 一般的人在看這種文字 看到般若 看到性空 法喜充滿 這個無所得 也是般若性空啊 就是告訴我們這樣 我們一定要得到一個什麼 比如說一定要成佛 得道成佛 那你沒有眾生的時候 得道成佛又怎樣 因為佛是就是面對著 眾生這樣的對立法 痛苦與快樂就是這樣相對的 覺悟與愚痴也是這樣相對的 佛與眾生也是這樣相對的 那你都是在正面的這一方 你還有什麼可證可修 就無所得嘛 本來就具足圓滿 你就是佛 你就是菩提 你就是圓滿 你就是具足 那還有欠缺什麼 就是因為眾生 覺得自己不夠 自己欠缺 自己業障重 所以才要一直一直修 那當然 剛有提到說修是很重要 可是你本來就具足了 你還要修 你本來就是很富有 你還要賺錢 那當然 你說 那就不要賺錢 這又是另外一個話題哦 你覺得你夠了 你就不用貪 那你如果你不夠了 你才要繼續 那個是 有時候是站在工作岡位 你的責任跟義務 那絕對不是貪的意思 就好像一個人 他身價已經幾十億了 但是他是不是每天還去上班 因為他下面還有很多員工 要他去養家 這活下去 還要支撐那些員工的 家庭經濟 所以他還是要去 除非他家放了 或是他有一個經營的團隊 那一個宗教的團體也是啊 你看那個教宗年紀那麼大 他要不要每天去 然後讓更多的人 這些信教的人 有一個精神的一個支撐 跟領導 一樣的啊 佛陀到八十歲入滅 那他也是入滅之前 跟這些弟子們講 他入滅後 以戒為師啊 以法為燈啊 他沒有說一定要把我留下來 你們趕快注射什麼東西 或是用跟我換血 讓我永遠年輕或是怎樣 沒有 他還是面對 生命的無常 那他有沒有害怕無常 他有沒有超越無常 這是他個人的問題 他要教化眾生的 是眾生能夠接受的方式 所以一定要示現無常給眾生 才不會一直懈怠下去 但是他有交代 他有處理 以戒為師 以法為燈 燈燈相續 然後呢 般若相照 所以他還是有把這些觀念 告訴我們 可是如果我們眾生沒有去 落實般若性空無所得 而一直抓取說 佛陀你趕快給我留下來 所以眾生在抓取什麼 那你看 佛陀往生的 那個入涅槃的圖 有人在哭啊 哭啊 哭啊 哭佛陀往生 那有人就很平靜 因為生死本來就是一如的 你哭也要死 不哭也要死 那你會說 那不哭是沒有感情啊 不孝順啊 其實也不是 感情跟孝順 有很多表達的方式 不是只有哭一個手段 哭一個方式 那我們就眼睛抹很多萬金油 就可以哭得很厲害 那問題不是那種 外在表現 所以佛陀說 舍利弗 你是解空第一啊 般若性空是你去理解它 而成 而我們身口意 能夠落實在這邊 好 所以無所得的 可以給我們在學佛者 乃至我們的生活當中 一個很好的警惕 我們都是要有得有得 當然不是說 無所得之後 通通以後都不要什麼東西 有要來得了 而是提醒提醒 因為我們眾生啊 要得太多了 想要的太多 畢竟空 就是 其實就是般若智慧的融會 好 第五行 夠自己覺 緣理一 一切所緣作意 都是因為因緣啊 來攀緣啊 然後作意 身口意啊 所以有人說 打坐修行念佛 不得了 發現自己妄想紛飛 本來就是這麼多 只是你把你的身心 沈殿下來的時候 你才發現 自己的妄想 怎麼紛飛啊 遠離一切所緣作意 於一切法都無所住 猶如虛空 棄捨一切遍計分別 淡泊寂然 如入滅定 好 觀諸法性 這個能夠在這種 物欲橫流的時代啊 其實是一個很好的 生活座右銘 我們都太多了 太重了 都自己的 那麼一切法無所住 你不會去執著 面對一切法了然於心 猶如虛空一樣 可以容納所有的法 也認知了所有的法 但是無所執著 捨棄一切遍計分別啊 眾生都是分別好壞 喜歡 討厭 這是我的人 那是他的人 這是我喜歡 那是他喜歡 就是很多分別計較 那這個四個字也很好 淡泊寂然 如入滅定 所以你的個性 決定你的怎麼樣 你的命運啊 那一個人的個性 是淡泊寂然的話 他不做無謂的抓取 他容易入於定 那一天到晚在抓取名利的人 一天到晚抓取 這個情緒的這個表現 那他要入定 真的還是有點困難 因為你要入定的當下 你身口意的這些執著性 抓取性 沾染 都是要停歇的 你對境不起心 才有辦法入定啊 那你這個也放不下 那個也放不下 我的什麼長 這個長的位置 放不下 我的這個錢財放不下 我什麼放不下 那就很難了 有個小故事 有一個修行者 他呢 出門去 他的小徒弟呢 就把他的花瓶弄破了 他很喜歡的 很珍藏的 結果師父回來了 他跟師父報告 把你最喜歡的那個花瓶 弄破了 師父說 沒關係 破了就好了 反而就是看破嘛 你一直執著那個東西 要幹什麼 人往生也帶不走嘛 所以在一般的世俗說 萬般帶不去嘛 唯有業隨身 這個是很好的生活上 修行上一個座右銘 哪有一樣帶得走 你任何一樣都帶不走 包括我們的身上所穿的 你眼鏡也帶不走啊 那有人往生還帶個眼鏡 是因為你的照片 就是有個眼鏡 給你把眼鏡帶上去 好 有的手錶怎麼樣 因為你的手錶就你戴的嘛 那就你自己戴走 現在人家也不要戴別人的 搞不好你的床舖 人家也處理掉了 因為人家也不睡 那個死人睡過的 所以哪一樣才帶得走呢 只是說因為一個人往生了 他就把這些 你個人用的 給你帶走 因為這是你個人用的嘛 誰會要 那你說 不會哦 他們會留下來做紀念 對不對 就是留下做紀念而已 沒有人會用 那麼這樣子呢 超越 一提升 人就不會有執著 就好像我們在法界當中 誰有錢 誰沒錢 同樣一樣 錢只是在他這一家 在這一家 還不是在法界裡面 所以福報能夠共享 我們能夠讚嘆別人的福報 也能夠讚嘆別人的發心 就不一定要去做無謂的抓取 所以淡泊寂然啊 就是很重要的一個概念 如入滅定 所以你看 我們這些高僧大德 很多是淡泊名利 甚至於呢 在修行上 就看最後的功夫了 不是看他的嘴皮子講些什麼 好 觀諸法性就是這樣子的 諸佛法身 不可思議 不可了別 無二無藏 無相無見 不可表示 無生無滅 無有起盡 淡泊寂然 無有差別 無相無影 離諸瑕穢 超過一切覺慧語言境界道路 所以啊 可以呢 在文義當中呢 來表達了修行的境界 而且呢 是這樣的極難 而且離諸瑕穢 沒有參雜很多的這些 抓取的話 才有辦法 我們說涅槃寂靜 就是這樣的現象 那如果都在抓取 那個都還是有待考查的地方 好 倒數第二行 雖如是觀 而無所見 不見而見 見即不見 那當然 這個我們一般的人 以為般若性空都是破破破 八不嘛 通通破 但是 其實它這個不 就是把一切的執著 一再的否定掉 那你就沒有執著 就沒有什麼不不不的 管它是八不 還是一不 所以當你的身心與法界 清淨本然相應的話 沒有不的事情 那個不也是引眾生的根機 才有一個一不二不 然後總共把它推為八不 那麼我們的身心 就與佛相應的話 是心是佛 那這個不也沒有存在的地方 空亦空的意思 好 最後一行的中間 以無相之妙慧 契無相之虛境 內外兩冥 緣觀俱寂 斯則無得啊 正觀的極致也 要之 此宗之觀行 在圓滿自利利他 以大智慧觀無所得空 所以這一段講它的行法 就是讓我們 其實從身心當中 更把它表相在 我們的生活當中 一個人的言行啊 居住啊 他就可以表相出 他內心的境界 所以有的人 也就是說他怎麼會裝 再怎麼裝 裝一天裝兩天 給你裝兩年三年 也會有一天 端倪出來 那一個人的個性就是這樣 他修行就是跟這個佛法 所說的內涵一樣 那他就是相應一如的 他就歡喜自在的 所以這一段呢 在講行法呢 就是讓我們啊 好像也能夠從身口意當中 去讓我們跟四十九頁 講義的最上面這一行提到 這個三論宗的觀行 就是圓滿自利利他 我們不夠的 我們有所欠缺的 我們就去學習嘛 我們就去補足他 那我們夠了 我們會了 我們就去幫助人家 所以是自利利他 以大智慧觀無所得空 你看 這個字語多麼的棒 以大智慧 所以一個人聰明智慧 不要有慢心 我們有智慧 我們有聰明 我們可以學了很多學問 或是我學了很多技能 那我們可以去 利益更多的眾生 度化更多的眾生 其實菩薩也沒有一個度可言 度是 就是度生死的 這個痛苦煩惱 那你能夠讓眾生 多少痛苦煩惱都度盡 那你問問自己的生死煩惱 有沒有度盡 那我們能夠依此來 清淨我們的身心的話 那麼圓滿自利利他 才能夠以大智慧 觀無所得空 所以說布施也是三輪體空啊 沒有布施的東西 沒有布施的對象 也沒有布施這個事情 所以無所得空啊 那第二章 他講到果位 果位呢 就是這個三論宗呢 以無所得這個道理呢 言一切眾生 本來是佛 無迷無悟 湛然寂滅 所以眾生本來就是佛 是一念無明 然後呢 翻滾在六道輪迴當中 所以他這個 這個一念清淨的話 妄想不再而起的話 那就怎樣 與覺悟相應啊 那當然有人會說 我們的問題就出在 我們妄想很多 其實妄想你不要理它 沒有理它 妄想不要再攀緣下去 他不會把小妄想 串連一大堆的妄想 你就不用理它 好好的實修下去 那能夠 有的人說 他會得憂鬱症躁鬱症 其實都是比較有空的人 你如果你去忙著你的工作 你去忙著利益眾生 忙著當志工 忙讀書 你把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讓自己在身心上 做一個投入 其實就沒有時間 去憂鬱什麼事情 那當然 這個叫做每一個人 就是在這個當中 能夠有一條路 能夠讓他走出去 有一個情緒的一個出口 讓他去宣洩他的情緒 這個所以人生的導師 或是我們在修行上的善知識 是非常重要 也是這樣的原因啦 那可見呢 我們啊 一般的人啊 他就是很在意自己的煩惱 太在意這個煩惱 太在意自己的痛苦 然後主要是因為 人際關係的一個隔閡跟冷漠 沒有人來關懷我們 沒有人來噓寒問暖 所以現在人其實 除了剛剛講的 人際溝通的一個冷漠跟隔閡 也缺愛症哦 缺少人家來關懷他 所以他就會覺得很失落 其實你去關心別人的當下 別人也會來做 互相的一個回饋 常常這會產生 心理的疾病的時候 他的思想當中 有一些啦 不是很周嚴性 好 甚至就是佛教講的 就是我執跟法執 那如果有善知識 跟他開導的話 相信他們呢 就能夠走出一條 好的康莊大道 所以我們寺院道場 讓眾生來參與啦 來修持啦 當然在這個社會的 這個現象當中啊 也能做一些心理的引導 這是非常重要的 讓每一位眾生能夠去 真正的發現 能夠真正的去肯定 他本來就是佛 那麼第二章的第一行後面 從而不論成佛不成佛 其實本來就沒有佛可成 因為佛就是一個 清淨本然的現象嘛 他面對的就是 一個眾生的對稱嘛 大家都是清淨沒有煩惱業障 就是已經都是成佛了 那就沒有在一個 成佛頭上安頭的這件事情 眾生呢 就是一直認為是眾生 一直認為是煩惱業障 一直一直這樣子 所以他的業障就一直起來 他的煩惱就一直起來 所以你把煩惱跟業障也當作 我們修行 或是說 我們每天吃飯 都是要面對的這個現象 那就是一個現象而已 它不是一個障礙了 然就假名門 亦論迷悟成不成 而根有利鈍 惑障有厚薄 故成佛亦有遲速 利根者 一念成八不正觀 頓得佛果 所以 當然 剛剛講這些話 那有人就會說 哦 那大家都不用修了 就本來就是佛了 所以這個是有一個 基礎概念為立說的 就是說 大家都是清淨的 都是清淨沒有煩惱 就是佛了嘛 那你說以現在 有的人站在 他是煩惱眾生當中 你說他就是佛了 所以他就不用修了 那立足點不一樣 所以這個因明學有說 因宗喻 就是你要有一個共同的話題 共同的定義當中來 才能作辯論 那你的定義跟這個立足點 不一樣 那就很難做辯論啊 只是各說各的話啦 所以有的人沒有 講話沒有交集就是這樣子 他沒有把他的 彼此在針對這件事情定義 同一樣的話 那當然都是雞同鴨講的 或是呢 一方攻擊一方 一方攻擊那方 在禪宗裡面 也有冬天的時候 有人就是把木頭的火 把它劈來取暖啊 那當然這個護道者 護教者呢 你怎麼可以劈佛 這是佛啊 但是以他來講 這是木頭啊 所以你是站在它的外面來看 還是就它的材質來講 它只是一個木材 所以這個立足點的一個 定義先要彼此相同 才有辦法做辯論 好 那剛剛提的是 我們站在八不中道的當中 那麼以無所得的這樣的觀念 眾生就是佛 因為本 清淨本然嘛 那當然你說 不同的定義的時候 那當然就不同的話題 所以為什麼佛陀在這個 僧團當中或是在修行當中 他有時候說 佛陀不在的時候 你們是思惟法 談論法 而不是情緒的一個宣洩 好 剛剛講到這個利根的人啊 那麼鈍根的人 因為每一個呢 根器不同 所以他的方法也是不一樣 他的角度也是不一樣 而不是嗓門大小的問題 是這個看事情的觀念的 角度不同 剛剛提到利根的是這樣子嘛 那麼鈍根的人呢 他要怎麼樣 三大阿僧祇劫 累積集萬行 經過五十一位而至妙覺啊 他要慢慢慢慢的修 然一念不礙三祇 三祇不妨一念 一念即三祇 三祇即一念 三大阿僧祇劫也是一念當中 三祇非長 一念非短 念劫融即啊 利鈍平等啊 這也是佛在度化眾生當中 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 為什麼他呢 能夠慈眼視眾生 這個就是這樣的根器 所以他是這樣的速度 這樣的根器是這樣的速度 你不能用這樣根器去要求 這樣的速度 這樣的速度 再要求這樣的根器 那會讓眾生起煩惱 我們講我們的生活當中也是 老師對學生 有的成績比較好的學生 你不要老是用 成績不好的學生 來罵他說 你看看 人家考幾分 對小孩子也是啊 這個有人拿筷子一學就會 有的拿筷子就好像在拿鋤頭 那有什麼辦法 因為根器不同 那你方法要給他教 那跟他教 也要耐心讓他會 不是用罵的哦 那好像寫文章也是 有的寫的洋洋灑灑 起承轉合 哎呀 都非常扣住題目 那有人呢 寫兩句話都寫不下去了 那麼他就一來根器不同 二來當然有用心不用心 也有關係啊 所以眾生不一樣 你要用不同的方法來啟發他 教導他 而不是用要求他 那是不是眾生可以要求 可以 有一位教授說 好的學生你可以要求他 你這個再改一下 這個再加一點 普通的學生啊 那你就說 好啦 那你如果可以的話 你就加一點什麼 如果不行的話 你就改一點 就是說不是以老師的意見 好的學生 可以老師的意見 加減乘除 什麼事情你要加加減減 你可以要求他 普通的學生老師可要求 但是要學生自己做決定 看你要不要改啊 那那個不行的學生啊 他有交就好 你不要要求太多 哦 有交了 喔 棒棒棒 這樣又有交出來 這樣就夠了 這個是一個教授 教了學生的一個心得 反正就是哦 眾生呢 也是像學生一樣 眾生呢 也是跟我們 生活在一起的周遭的人一樣 他們有很多的種類 那你能夠用不同的方式 來對他 那你就可以跟很多的眾生 結善緣哦 所以這個長短 時間的長短也是一念之間啊 講義的四十九頁 第二章 果位的第四行 念劫即融啊 這個三祇非長 一念非短 念劫即融 後面呢 他說 利鈍平等 眾生也本來就是 利根跟鈍根也是他們 都有他的佛性的 故此宗雖應機 假立五十二位 以統括大乘行果 而本意則眾生本有佛果 本覺之體 所以這個本覺啊 就是一個具有眾生有佛果 的觀念 但由迷故 流轉六道 所以眾生本來是清淨的 因為一念而迷 那還有人更會問問題啊 他說 那那個一念無明 從哪裡來的 他那個迷的當下 是從哪裡來的 那問當事者啊 這要問當事者啊 比如說 一個人坐在那邊 前面擺酒擺煙 擺什麼 擺什麼 是你去跟他相應的煙 去跟他相應酒 去相應毒品 那是要問你啊 你喜歡什麼 那你喜歡酒 你就沾染酒 你喜歡煙 就沾染煙 你喜歡毒品就沾染毒品 所以這個迷是你去沾染的 那有人說 我根本就沒有印象 過去的業力因緣錯綜複雜 所以沒有第一因可談啊 你要講第一因 第一個念頭 第一個無明是什麼 除非你在定中察覺 還是可以的啦 只要定中 定中當中 因為時間與空間 是你當人類的時候 有這樣的座標 是你人類的立場 所以你的範疇你的認知的 就這樣 那你如果修行 超越人類的立場的話 你當然可以去鳥瞰 九法界的眾生 以佛的境界 有十法界嘛 那你是佛的境界 你可以鳥瞰 就是俯視所有 這個其它法界的眾生 這個俯視跟鳥瞰 是我們在形容啊 就好像在高的地方 這樣子看下來 其實沒有什麼 高低左右上下啦 你隨時隨地就可以 眾生了解的非常清楚 所以要了解眾生 的修行的體悟 就了解自己開始 這裡呢 就提到大乘的行果 是一位眾生啊 本覺之體 那因為眾生有迷故 所以才流轉這個六道 天道 人道 阿修羅 畜生 餓鬼 地獄 天道因為福報好 壽命長 長到呢 會覺得說 這個時間沒有在運轉 所以才會覺得說 長生不老 才會說 他們的壽命很長 那他們福報好 想吃的 就有吃的 想穿的 就有穿的 所以他會認為說 哦 這很多東西是我創造的 但是呢 當他的壽命跟福報 享盡的時候呢 耶 五衰現前啊 他穿的衣服會有臭味 他頭上的花會枯萎 他腋下呢 會 有髒的東西出來了 然後呢 這個不樂本座 就是身心不安寧了 其實你在人界也是啊 你看有的人 他就是身心不安寧 很好的家世 很好的財富 或是很平淡的生活 他就不滿足 這其實不用天界 人界也有很多不樂本座的啊 然後坐這山 望那山 到了那山 沒材燒 所以是一定是認為說 別人比我們好 或是那邊會比我們好 可是你去看的時候 耶 什麼也沒了 所以有時候 都是自己的妄想推論 那去看一看 好 第二章的果位 倒數第三行 苟翻迷還覺 但以一念中道之風啊 拂八倒無體之塵 把這些八種顛倒啊 都能夠清淨了 本有覺體啊 即宛爾而顯 法爾如是 在經典裡也有提到法爾如是 當知迷悟者 對望之差別啊 雜染之煩惱與純淨之佛行 但是假名施設 唯無所得之正觀 斯為靈妙至極之大道云爾 所以 煩惱的眾生 跟清淨的佛行啊 都也是怎樣 假名施設的 所以你本來就是清淨 你沒有特別需要一個 安一個清淨 你本來就是佛 你不要清淨 再安上一個佛 那當然有的眾生 我明明就是煩惱的眾生 好吧 我們也尊重 讓你繼續當這樣的感覺 這個所以一念覺跟一念明 這有時候是 真的是 要靠自己要去轉折的 然後再 你的觀念心建構下去 再來實修 所以正知正見 才有辦法 啟發我們修的方向是對的 那這個呢 三論宗呢 所提到這個般若性空 會在目前 我們還有很多人去 跟它探討 還有去推廣 也是因為很多的眾生 有這方面的需要 跟善根 所以這樣的果位 它絕對不是一個吹噓 是在論點上 他們有彼此這樣的一個共識 好 所以從行法 就是如何去修行 這是因位是這樣 然後果位才有辦法這樣子 所以因果當中啊 是要有緣去把它圓滿 那觀念建立之後 去實踐呢 就落差呢 就會更減少 所以修行當中 能夠有善知識指導是最好 那如果靠自己去摸索 有時候花費蠻多的時間 而繞了很多的冤枉路 所以大家呢 能夠從各各宗派來 認知自己的根器 也來呢 檢別自己適合修哪一個法門 祝大家呢 即成佛道 速證菩提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