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佛教各宗綱要17 主講者:理群法師 佛教各宗綱要17 各位觀眾 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收看 我們在三論宗的認知當中啊 有一些是屬於般若性空 那麼當然在整個 涵蓋佛教的義理當中 有他的殊勝的一個因緣 那當然在殊勝的因緣之外 也必需要有這些 高僧大德 來肩負著正法的流傳 我們在講三論宗 介紹中論 百論 十二門論 那麼接著 我們在講義的這個內容當中 也再來把這些 祖師大德的參與 做一個簡介 講義四十三頁 第一段 第六行 這邊中間呢 就提到 龍樹 他有弟子 一個叫龍智 一個叫提婆 那他們兩位 都是論師 就是在解釋經的 叫做論 那麼而且在口才辯論 論說方面非常的 厲害的法將 他們兩位並肩施化 那麼龍智 傳到了這個 清辨 清辨傳到智光 智光傳到師子光 那麼提婆 傳了羅侯羅多 然後羅侯又傳須利耶蘇摩 然後再傳鳩摩羅什 那麼我們上一堂課有提到 鳩摩羅什來到中國的時候 就把這個三論 做一個詳細的翻譯跟解說 是在本土三論的首祖 大家都這樣子認定他 那他的足下 有很多的法將 大家比較清楚的 有推出十人 道生 僧肇 道融 僧叡 曇影 慧嚴 慧觀 僧碧 道常 道標 所以在歷史上稱為 什門十哲 僧肇傳河西道朗 道朗又傳攝山僧詮 僧詮傳給興皇法朗 那麼鳩摩羅什 他既然是翻譯了三論 他門下的這些法將 也會非常的熱心來 弘揚這些論說 非常的研究 然後 到了這個僧詮法朗 就開始他們 也來弘揚三論 三論呢 在註解第二十八 有一個說明 嘉祥已前 名古三論 亦名北地三論 嘉祥已後 叫做新三論 亦名南地三論 那麼在諸位祖師當中 就是以嘉祥大師為太祖 那麼唐惠遠 智拔惠喻法影諸德 這些大德 皆盛汲其流也 北方又如龍樹的智度論 這樣加起來 總共稱為四論宗 這個三論 然後再加上大智度論 別人把它又另外推出的 四論宗 可是 無興盛 所以就無疾而終 所以我們看到四十三頁的講義 這一段的倒數第二行 法朗就傳給吉藏 就是吉藏 這個嘉祥大師 三論到了這個嘉祥 宗派是非常興盛的 那麼到嘉祥的時候 他的義理有所變 所以把這個宗派 也從一個嘉祥大師之後 一個分水嶺 一個分為新古 那麼此中的教判呢 就是嘉祥大師 他所列的一個教判 他就把這個三輪 第一個就是根本法輪 他是以一乘教 就是華嚴經為主軸 那麼枝末的法輪 就是三乘教 它包含了阿含經 就是聲聞藏 跟方等般若的叫做菩薩藏 那最後的 攝末歸本法輪 就是會三歸一教 是法華經跟涅槃經的 這樣子的認知 這個是嘉祥大師的 那麼智光大師 也不妨多讓 他也有他的看法 所以一個教派 他有不同人來參與 當然有他的 大家熱心參與的殊勝 那麼從這個當中 我們來看每一個人 對同樣的事情 他有不同的角度 剛剛嘉祥大師 他提到的是三輪的看法 那麼講義四十四頁 這邊最上面一個表 就是智光論師啊 他所立的教判 他立的呢 是三時教 初時就是心境俱有 以阿含經為例 那麼唯攝二乘人機 第二時呢 它是境空心有 以解深密經為主 那它呢 是通攝大小二機 第三時是心境俱空 以般若經為主 就是唯攝菩薩 菩薩乘根機 那麼在這個認知之後 既然三論宗 有中論 百論 十二門論 我們就來對中論裡面 提到的這些內容 來做一個簡介 講義四十四頁 第二段 就是說中論 為什麼會把它叫做中論 此論立名啊 有廣有略 略但云中論 那麼中者呢 就是實義 又叫中道義 也就是說中論這個中啊 是中道義的意思 唯此一理 名之為實 所以只有這個中道義 是最真實的 非有非空 則是中道 我們在儒家的思想說 不偏不頗 謂之中庸 中道是跟中庸 意思不是相同的 它是非有非空 那麼這本論 是破一切虛妄偏邪 顯中道實相 故名中道 中論 那麼中論 也有人跟他做註解 叫做中論疏 這裡面提到 斯文論中實之理 這篇這個中道當中 提到的就是中實的道理 從所詮理實得名 就是它是解釋讓我們 知道理的實在而得名 故云中論啊 那麼中觀 就是中道的正觀 這個有兩個意思來涵蓋 一曰 約能化 因中發觀 由觀宣論 什麼叫中觀 是由中道 來發出他的觀想 那由這個觀想來 宣出他的論點 那麼第二 約所化 因論識中 因中發觀 就是因這個理論當中 來認知了什麼叫中道義 那麼因這個中道義 來發出這個觀想 這個要有三個條件 義乃圓足啊 如玄義云 這本書 能化次第者 中謂三世十方諸佛菩薩 所行之道 故前明中 所以讓我們來了解 因此道故 發生諸佛菩薩正觀 故次明觀 好 由內有正觀 故佛宣之於口 名之為經 那麼你有所觀 而有正確的觀念 有正確的心得 那麼宣之於口 就是講經說法的內容 四依菩薩宣之於口 目之為論也 那麼菩薩呢 他們所依的這些呢 就能夠把他呢 用口來宣說 所以解釋經的 就叫做論 約所化悟人次第者 稟教之徒 因論識中 因中發觀 若望於佛 因教識理 因理發觀 所以它這個文義上 是相當的繁瑣 於是我們就挑 後面那兩句就好了 因為教 你來認識了理 那因為了理 你來發出這個觀想 是這樣的意思 第二提到它的內容 也就是它的組織架構 此論總有二十七品 依如中論疏 就是在這個解釋中論的 這個內容來講 初觀因緣已下二十五品 這個在破大乘的迷失 明大乘的觀行 接著呢 次觀十二因緣 觀邪見二品 十二因緣 然後 來辨認邪見的兩個品 是破小乘的迷執 辨小乘的觀行 後面要觀的 是邪見品末二偈偶 重明大乘的觀行 推功歸佛 因破大乘迷失 明大乘觀行中 這是破了大乘的迷失 又把大乘的這些重要的事項 能夠把它體認出來 所以初觀因緣以下二十一品 被世間人法 明大乘觀行 所以把這個大乘的觀行 把它明瞭出來 後觀如來以下四品 被出世人法明大乘觀行 那麼它所破的 是世間人法明大乘觀行中 所以初觀因緣以下十七品呢 是來破稟教邪的迷 顯中道的實相 那麼接著 次觀法一品 明得益 後觀時以下三品呢 是重破邪迷 重明中道的實相 再把它破一次 然後再把它顯現 它的中道實義 其破稟教邪迷 顯中道實相中 初觀因緣以下七品 略破人法 明大乘觀行 次觀作作者 以下有十品 廣破人法 辨大乘觀行 所以它有在破這些 大乘的觀行啦 一些邪迷啦 還有人法 所以這個是在破邪顯正當中 也可以說是相當有功力的 一個論說 那麼它雖然是論 可是還是有人跟它做解釋 此論的本頌 是龍樹菩薩所造的 那麼釋論 這個本土的譯本有四種 一個是中論 是青目大德所翻譯的 姚秦鳩摩羅什翻譯的 就是第一個中論 是青目釋 就是他所解釋的 鳩摩羅什所翻譯的 此宗所依今本 就是我們 現在都是以這個為版本 二是順中論 就是阿僧佉 就是無著菩薩所翻譯的 元魏時代呢 瞿曇般若翻譯的 第三 般若燈論 是分別照明 就是清辨大師所翻譯 所注釋的 是唐波羅頗迦羅所翻譯的 第四 大乘中觀釋論 是安慧所解釋的 是宋惟淨等翻譯的 那麼梵本 有月稱的菩薩的註釋 蕃本有佛護的註釋 月稱的註釋 及龍樹自己註釋 是龍樹從這個無畏所註的 鳩摩羅什 翻譯出這本論之後 道融 曇影啊 還有作疏弘講 把它再做弘揚 今皆亡逸不傳 但是有很多呢 已經不存在了 現存者 有碩法師的 三論游意義 那麼吉藏之中觀論疏 及三論大義 三論文義 大乘玄論等 所以現在所存的東西 也並不多 這個 相對的 就是我們講的 大眾 小眾 這個是比成實論啊 這些小眾還多一些 還算是到目前都是 還有很多人在弘傳的 講義的四十五頁 就提到呢 此宗之教義 此宗的教義 它就是在彰顯真俗二諦 那麼總說裡面 就是大小諸宗 多明二諦 就是在明真俗二諦 然常途諸師 同以境理為諦 就是有的人 就是以理境為真理 所謂約理二諦是也 此宗明白僧詮法朗以來 並明二諦 非所證理所觀境 實是能詮的言教 所謂約理二諦是也 所以山中師手本二諦疏云 二諦乃是表示 中道的妙教 窮文言的極說 所以當然有不同的去詮釋它 可是 簡單明了扼要 這兩句話 就可以很具有代表性 講義的四十五頁第三行 道非有無 寄有無以顯道 道不是在有無當中 可是也只好靠著有無 這樣的詮釋 來了解這個道的內涵 理非一二 因一二以明理 所以這個來讓我們 一再的認知 是故二諦是教也 即他明二諦是二理二境 今明二諦即是教門 所以明二諦是教者 有二義 這個有兩個的這個說明 一者 為對他 二者 為釋經論 為對他明二諦是境 彼有四種法寶 那麼什麼叫法寶 就是境界的法寶 無為果法寶 善果法寶 那麼二諦即是境界法寶 境界的法寶 有佛無佛 常有此境 迷之 有六道紛然 悟之 有三乘十道 故二諦是迷悟之境 如果在迷的當中 就有六道輪迴 那麼你如果能夠悟的話 三乘就是聲聞乘 菩薩乘 這些呢 還有佛乘 十道 就是十法界 所以 這個二諦是迷悟之間 所以我們今天 特別要來讓大家明白 什麼是二諦 這樣的教法 那麼言釋經論 這些中論說 諸佛依二諦 為眾生說法 百論亦爾 那麼佛陀呢 是根據二諦來說法 在中論當中是這樣子 百論也是這樣子 諸佛是常依二諦 皆二實 是二皆實啊 所以不妄語也 那麼大品般若經說了 菩薩住二諦中 為眾生說法 還有涅槃經也說 世諦即第一義諦 隨順眾生故說有二諦 是因為讓眾生明白 佛法的真理 才有說二諦 以經明二諦的教法 故今一家明二諦是教也 教名諦者 蓋有數者 一者依實而說 故所說亦實 是故名諦 二者呢 如來誠諦之言 是故名諦 三者 說有無教 實能表道 是故名諦 四者 說法實能利緣 是故名諦 五者 說不顛倒 是故名諦 即所謂二諦者 表中道之妙教 窮文言之極說 就是整個的內涵 不管它是什麼二諦 它就是在說 道的妙教 還有這些文言所說的 道理的極說 是故經云 隨順眾生說於二諦 隨凡說有 名俗諦 隨聖說空 名真諦 所以這個就很清楚的 把它列出來 然而這個教者能表 理者所表 有無之教 表非有非無之理 非有非無之理 應有無之教 所以這邊就要來告訴各位 這個不二的觀念 二不二 不二二 這個就是來讓眾生 也不要落入 二諦的這個執著當中 那麼因二諦教悟不二 不二是所表 如因指得月 月是所表 就好像玄論所說的 更就教諦中 復有三句 有哪三句呢 一能名諦 二所名諦 三亦能亦所名諦 那麼言能名諦者 即是真俗二教 以能表道 故名諦 那麼諦就是真理的意思 我們來從這個當中 來認知什麼叫真諦俗諦 他這裡反反覆覆的 就是在說二諦的這些見解啦 看法啦 但是他文義還相當多 怕大家看完了之後 還是不是 很能夠清楚的明白 所以我們就 拿最後的一句話來說 就是這一段的 倒數第三行後面 如來說二諦 故二諦為教 如來照二諦 即二諦為境 然二諦未曾境教 適時而用之 這是因為因應這個時機 因應眾生的根機 又玄論云 為對由來以教為諦故 對緣假說 一切都是 對因緣所生法而說的 那麼三種二諦 這個我們也曾經做一個說明 那麼這個宗派 就是以二諦於諦教諦二種 有於諦跟二諦兩種 於者 所依義 於諦為所依 教諦為能依 如三論略章說的 諦以審實為義 一者於實 二者教實 那什麼叫教實呢 佛所說的 有無兩種說法 必能表道 必能應物 這個就是表現在道當中 有的時候是跟物來做相應 故名實也 那麼於實者 有於凡是實 無於聖是實 故名為實 這有時候是因為眾生的不同 說凡也是實 聖也是實 凡聖是一如的 故二諦章云 諸法性空 世間顛倒謂有 於世人為實 名之為諦 那麼諸賢聖真如 那麼知道顛倒性空 於聖人是實 名之為諦 於此這個二諦當中 諸佛依此而顯現這些 所以呢 這個諦又分兩種 一於本於 又稱所依於諦 二末於 又稱迷教於 所以呢 這一整段 也是在說明什麼叫迷 什麼叫悟 什麼是因為眾生的迷悟 所以才有二諦的教法 那麼所以 講義四十六頁 第一段的 倒數第三行 最後就說 諸佛說法 無不依二諦 佛陀說的 講經說法 就是為了真諦跟俗諦 故發趾即依二諦而說 當知所依於諦是本也 你這個諦就是它的根本 迷教者 於諦是末者 那不了解的人 就抓著這個諦 那麼眾生稟如來有無二諦教 那作有無解成於 故此於諦在後也 這個就是對二諦的認知 眾生的執著不同 是迷 就是世俗諦 是悟 就是真實義諦 後面他就把這個觀念 有四重二諦 這個我們之前也有提到 四重二諦 出自於中論疏及大乘玄論 所以中論它自己本身 沒有提到 這個是在註解當中 給它提到 初 有為俗諦 空為真諦 是為一重二諦 那麼第二個呢 有空為俗 非空有為真 是名二重二諦 第三個 有空為二 非空有為不二 那麼這個是俗諦 非二 非不二 為真 是為三重二諦 四 此三種皆俗 言亡絕慮 始名為真 是為四重二諦 這個是我們之前有提到 那麼再來 再下面一段 我們前面所說的這些 此宗以為二諦唯是教門 不關境理 然亦有轉側適緣 約理說二諦者 就好像鳩摩羅什以下 有三代的當中呢 還有清辨智光啊 他們也都這樣的看法 那當然 了解了 什麼叫真俗二諦 整個三論宗的這個精神 它有八不正觀 它八不正觀呢 此宗以二諦 總攝一切佛法 這個就是把前面的這些 說 說了一個清楚了 然二諦由八不而正 我們聽到了是二諦 那麼二諦的內容 就是什麼 八不的這個觀念 不悟八不 即不識二諦 不識二諦 即二慧不生 你不了解二諦 那你的智慧 沒有辦法產生出來 二慧不生 即有愛見煩惱 你智慧不生 就有愛見 就有染著 以煩惱故 即便有業 所以有業力的招引 即有業故 即有生老死 憂悲苦惱 所以這就是因緣相續 就是十二因緣的一個 整個的脈絡在這邊 故龍樹論說 承瓔珞經 佛母品 這個內涵 還有涅槃經師子吼品所說的 標八不於中論初的 歸敬頌云 裡面提到 不生亦不滅 不常亦不斷 不一亦不異 不來亦不出 能說是因緣 善滅諸戲論 我稽首禮佛 諸說中第一 那就是像這樣的開始 全篇的要旨 那麼此頌首的二句 這邊就來做一個解釋 蕃釋燈梵有四本 皆作不滅不生 不斷不常 那麼無畏釋云是 順結頌故 破有執故 先說不滅 那麼又蕃本意譯此頌云 由正覺者說緣起不滅等 息戲論而寂滅 不生滅法就是要 息諸這些戲論 是諸說法者中勝 今此歸敬彼 那麼大智度論也有提到 如所說的諸法相偈 不生不滅 不斷不常 不一不異 不去不來 因緣生法 滅諸戲論 所以種種的不實際的話 都把它去除掉 又說 觀一切法 不生不滅 不增不減 不垢不淨 不來不去 不一不異 不常不斷 非有非無 蓋生滅常斷一異 來去八事四對 所以八不 它有四對 算是屬於諸法的假相 而這些眾生執為實有的 墮於無因 邪因 斷常等邪見當中 所以龍樹論師 說一切法 不生不滅 不一不異等 是因緣和合所生的 眾生就看到境就執著境 看到理就執著理 看到事就執著事 所以龍樹菩薩 就把它們 做一個統合 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法 生若實有 則不應藉因緣 若藉因緣而生 即非實有 所以這個故不生 這個就是提到不生不滅 因緣離而法滅 先已無生 何得有滅 故不滅 就是沒有生 哪有滅 既藉因緣 故不常 先有今無 曰斷 既非先有而何得有斷 故不斷 因果不同 能所二義 故不一 因是果之因 果是因之果 無有二體 故不異 果不從外來 故不來 亦不從內出 故不出 中論更舉 世間現見之這個穀芽等 以顯釋八不 謂離劫初殼 今殼不可得 今穀不可得 它這個是一個形容 故不生 若劫初穀滅 今不應有穀 故不滅 如穀芽時 種則變壞 故不常 從穀有芽 從芽有莖葉等 故不斷 穀不作芽 芽不作穀 故不一 所以它這個是很思辯的問題 它就舉一個穀在發芽的事情 讓你去認知 芽名穀芽 不說樹芽 故不異 所以他們也是不同的 不見穀從餘處來 如鳥來栖樹 故不來 不見芽從穀出 如蛇從穴出 故不出 所以這個給大家知道 他這個思辯的一個觀念 所以講義的 四十七頁的第一行就是說 所以嘉祥大師 在八不十義中 以八不正二諦 從八不的當中啊 來顯現這個二諦的思想 講義第四十七頁第三章 就中道實義 所以上面呢 既然大家也了解 二諦八不 顯中道實相 言語道斷 心行處滅 若存有所得心 即是邪道 所以我們透過佛法的認知 要沒有罣礙 那麼沒有罣礙 就不會進入邪道 茲再舉此宗所說的 中道實相來補充 就好像中道裡面 中論裡面有提到 諸有所得皆息 戲論皆滅 戲論滅故 通達諸法實相 得安隱道 所以很多觀念 戲論 你不要去理它 不要跟它相應 所以見怪不怪 其怪失敗 這些現象境界 你不要理它 它就停歇了 就會安穩了 從因緣品來分別推求 諸法有亦無 無亦無 有無亦無 非有非無亦無 是名諸法實相 這個是他的看法 亦名如法性實際的涅槃 那麼十二門論呢 有提到 不內不外 不人不法 非緣非觀 不實不虛 非得非失 故名實相 大乘玄義謂之實義中 意即絕對中者 謂中道之實義也 成假中者 那麼正道未曾有無 為化眾生 假說有無 故以有無為假 非有非無為中 如此之中 成於假 故稱之為成假中 可以想見此宗所說的 中道實相的意義 即所謂中道實相者 非有非空 非中非不中 之無名相法 但引導眾生故 以中宣之 所以他講了很多 就是為了要把正法弘揚出去 然後也讓眾生能夠 有這番的認知 所以才叫做中道義 那眾生難調難伏 他有時候覺得說 也不是你所想像的這樣子 他有他的那個思想脈絡 思想邏輯 那這個只是大家 把它做一個概念來認知 第四章呢 緣生無性 那既然是因緣所生法 那麼中論疏有說到 一切法皆畢竟空 是名諸法實相 一切法是畢竟空的 這樣才叫諸法實相 所謂畢竟空 亦即無所得意 即不可得空 空亦不可得 這個有點繞口令 他說叫你不要執著有 也不要執著空 空也是不可得 那一般我們都執著有 有房子 有鈔票 有什麼 很多欲界的東西你都要 那當然啦 你能夠要成佛 要解脫 這個更好了 講義的第三段 緣生無性 這個第一段的第一行 現見世出世間 為無為等一切諸法 森然羅列 所以言諸法畢竟空者 以其因緣生故 因緣生即是無自性 無自性即是空故 它這邊 二十九的註釋 我們來了解一下 因緣有內外二種 外因緣者 外法皆假緣生 如泥團轉繩陶師等眾緣 和合生瓶 縷綖機杼織師等眾緣 就是把所有的因緣的話 結合起來 和合生毯 乃至種子 地水火風空 虛空時節人功等眾緣 和合生芽是也 這個就是說 人體也是四大的假合 是眾生因為 受於他的 限於他們的工作 身份 所以有些不是很能夠如實的 去接受這些戒律跟善行 那麼註解的第二行 就是和合生芽是也 內因緣者 十二因緣相望 皆前因而後果 如無明是內外諸法 雖有迷悟染淨的差異 然無一法不從因緣和合生 所以任何的因緣 都是非常的值得我們去尊重 跟學習的 而不要去抱怨他 所以最後兩次呢 兩句就是怎麼樣 既從因緣和合生 是即無自性 所以無自性 不是不可能 就是很快會實現的 只是他們都沒有公佈 那到了什麼程度 他必需配合他所表達的 這樣的進度 回到這個文義裡面 以其從因緣生故 因緣生即無自性 無自性是空故 那麼如上所說的 龍樹論師呢 在十二論等這些 名一切法皆空 龍樹論師所破的 是外道 還有小乘 那麼在小乘當中呢 尤其力破執諸法實有的有部 這個有部 執著性很強 所以 我們的龍樹菩薩 就是力破他們 那到了清辨論師的時代呢 唯識論大興盛 故清辨承龍樹之一切空的 教義 就勝義諦 立有為空 無為空 那麼唯識家 以無為法為實有 又說遍計所執空 依他圓成有 而約真俗二諦來說此三性 則遍計為俗諦 依圓為真諦 這個是相當不容易去了解 是曰俗空真有 然後 清辨 立量以對破之曰 真性為有為空 如幻 還有緣生故 無有 無實相 所以不起來作用的話 似空華 蓋清辨於世間同許有者 亦許為世俗有 故以真性簡別 然後 立有為空 無為空 是曰俗有真空 所以你看他 分得多詳細 明明是有為空跟無為空 他還把它列為是 這個俗有的真空 下一段 那麼中論也提到 眾因緣生法 我說即是空 亦為是假名 亦是中道義 這個空假中 就是華嚴的思想 有牽涉的地方 言因緣生法即是空 亦名這個是假名啊 明因緣生法 宛然 而畢竟空 雖畢竟空 於六道眾生 宛然而有 雖然宛然而有 但是呢 是一個假名 生死的涅槃 凡聖解惑 皆是假名實相 沒有自性 就沒有自性 所以故不得言有 空亦復空 故不得言空 離於二邊 故名中道 這裡就是很清楚 把它標出來什麼叫中道 那很多人 他標榜他是般若性空等 標榜他是中觀思想的 但是那種執著性 是不是也是一種我執跟法執 講義的第四十八頁 他現在來破顯二門 此宗以破邪顯正二門 為他的軌轍 那麼以前有提到 真俗二諦跟八不正觀 中道實義 就是就三論宗而言 就是中論啊 通破大小乘的迷惑 顯大小兩教的實義 那麼百論 是通破 這個障大小的邪知邪見 如來大小的兩正 就是去宣揚如來大小的兩乘 那麼十二門論 破大乘的迷 顯大乘經義深義 皆由呢 破邪顯正的妙法 那麼成下拯上 弘得妙用者也 如玄義論師這邊?說的 論雖有三 義二轍 一曰顯正 二曰破邪 那麼破邪 就有下拯沈淪 顯正就有上弘大法 故振領提綱 破邪呢 就是把在墮在 不好的這些業力眾生 把他救起來 顯正就是把它 發揚光大 所以大家都認知了 講義四十八頁的第一段 第五行 正亦多途 大略為言 不出二種 謂有得與無得 言破邪者 總破一切有所得的邪計邪執 那麼什麼叫邪計邪執 都是不正確的觀念 如是無論內外 內道外道 大乘小乘 苟有所得 通皆遣破 言這個就是破顯 那麼顯正呢 一切皆破 無有所得 所得既無 言慮無寄 故破邪之外 無顯正 破邪即顯正 所以戲論滅 而根源之一的理窮 群異息而至極的中道 來顯出對破邪故 亦強言顯正 正者 就是正理 即諸法實相 所謂諸法實相 即無所得 那麼來認知 這個體證的 還有用正的二義 那麼所以呢 這些戲論啊 能夠破除的話 這個苦輪就壞掉 苦集滅道的壞掉 由此宗意內外並冥 大小俱寂 苟有所顯 即無得正觀而已 所以如果能夠顯現出來 也是正道的這個觀法而已 那麼我們從破顯兩門 來認知三論宗的精神 今天就介紹到這裡 阿彌陀佛 好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