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佛教各宗綱要15 主講者:理群法師 佛教各宗綱要 第十五集 各位觀眾 阿彌陀佛 我們介紹成實宗 然後他的內容有做一些敘述 接著我們在講義的第三十八頁 第二段來提他 除了內容之外也有一些註釋 就是對他的一些著作 有一些更詳細的 把他做一些說明 那這裡就提到 鳩摩羅什三藏法師 他翻譯了這個論之後 在註解的第二十七 他原本是不分篇的 有十六卷二百零二品 那麼鳩摩羅什大師 他就在秦姚弘始 十三至十四年當中 也就是西元四一一到四一二年 翻譯出來的 那麼現在的版本 也已經有了五個聚落 五個段落 他就是一個很大的一個章節 然後分了十六品二十卷的架構 就是說重新再把他的架構 做一個調整 那麼譯本寫的是曇影整理的 那麼第三 他有略本 就是把他簡略了 是期待文宣王蕭子良 曾經召集了很多的這個僧侶 有五百多人 以僧柔 慧次兩家為首 對成實論進行討論 所以把整個的論文由二十卷 刪為九卷 但是這個著作現在已經消失了 既然是消失了 所以就無從去做這個 比對跟研究 所以在我們中國的這些 諸位的大師 他們也做了很多的章數 來做一些註解 我們從高僧傳當中可以看到 可是因為畢竟時間的流傳 還有保存的不易 所以現在都已經不見了 那當然在其它的宗派當中 其它的典籍裡面 也有提到這方面的 論述的註解 那只好從這方面來做參考 換個角度來說 比如說印度這個國家 不喜歡這個歷史 他們對歷史的記載跟這些文物 也沒有很注重 所以歷史上的一些故事 還有朝代的演變 相對的在印度就是欠缺 那這個玄奘大師 到了這個印度去 我們在章回小說是在西藏 到西域 到西方去取經 那他就寫了大唐西域記 所以要研究印度的這些風俗 文化還有歷史 乃至於一些當時的這些農作物 還有一些經濟的繁榮層面 反而要靠這個國家之外的 我們玄奘大師所寫的這個 大唐西域記 來做很多的研究 那麼這個成實論他也是 他自己本身的一些著作 就是解釋上都沒有保留了 既然沒有保留 只好靠其它的宗派 有哪些祖師大德來涉及 或是做著疏的這些著作 只有他只好把他挑出來做研究 其實在學術上的研究 也是這樣子 比如說我們在佛教裡面的一些 祖師大德有哪些著作 那可能在我們的高僧傳裡面 或是我們自己佛門的著作當中 有時候會遺漏掉 那你從正史 比如說二十五史二十四史 這些的內容當中 可能會找到某一個人 或是某一個著作 而其它的這些套書當中 都會找到 那在這裡就提到 這個其它的宗派當中 其它的法師大德 由這個近世的慧遠大師 的大乘義章 維摩經義記 持地經論述 還有吉藏大師的大乘玄論 山論玄義 還有中論 百論 十二門論 這個三疏裡面都有提到 尤其是這個大乘義章 是內容很多 這裡就說一個補充 那接著再來提到 這個宗派的這個教義 我們看講義三十八頁的第三段 他有提到真俗二諦 那麼我們在之前有提到說 他是屬於蠻繁瑣的一個宗派 所以他的論作也是蠻微細的 提到的是蠻多的 那這裡一開頭 他說這個宗派的教義 其實跟三論宗很相近 他觀察的宇宙萬有 他成立了世界第一義的二門 就是真俗二諦 比如論門品來說 論有二門 一門世界門 二第一義門 這個其實就是世俗諦 跟第一義諦的意思 那麼成實論當中 有兩種真俗二諦 真俗二諦又分為兩種 下面的表格會做一個 比較明確的 大家簡約的來認知 現在就針對文字上 把他再做一個消化 那麼好像在立假名裡面說 佛說二諦 真俗 真諦跟俗諦 那真諦就是講色等法跟涅槃 那麼俗諦就是有藉這個假名 那沒有自體 如色等因緣成瓶 五緣因緣成人 就好像這些色等這些因緣 就好像一個瓶子一樣 那麼五緣這些因緣 就是人的做為比喻 是為第一種二諦 那接著在滅法心品 說當知第一義故 諸行皆無 但以世諦故 有諸行 是為第二種二諦 那麼相對在第一種的諦 俗諦雖一 那麼四大五根以及人我等 都是假名 那麼真諦有二 就是五陰等法及涅槃 此順有部宗 他們的這樣的假說 那麼以此宗的實義 對於第二種二諦 那麼真諦是唯一的 也就是涅槃的意思 那麼俗諦有二 即五陰還有這些極微等等 那麼這個也是宗派的一個 真實義 所以就把他用表格來 做一個很簡單的概說 第一種他是俗諦 是四大五根以及人我等 是叫做假名有 所以他是叫做假名心 那麼真諦他其實牽涉到 第二種二諦那邊 第二種二諦是 四諦就是五陰還有極微等 叫做實法有 所以叫做有法心 那第一義諦他是涅槃 他是真實空 那麼含攝的有假名空 非真實有 真實空 所以叫做心空 這個沒有相當耐煩的人 可能就會覺得這個內涵 不容易理解 所以我們只是把他概要的帶到 就是把他的內容概要的帶到 至少說我們在介紹成實論 只知道成實論 這樣的三個字而已 對他的內涵沒有辦法去 做一些再做深入的探討 當然就比較困難 至少他有提到這個四聖諦 這個苦集滅道的內涵 所以接著在這個內容裡面 他的教義剛剛提到真俗二諦 第二個我們提到這個人法二空 在講義的三十九頁就提到 第一義是名人法二空的話 在他的著作當中也立了 空無我兩種觀念 以觀二空 那麼就好像他的聖賢品有說 有二行 空行 無我行 好 那麼在五蘊當中 就不見眾生 是名空行 就是這樣的認知 那麼戒 五蘊亦無是無我行 又在這個念法心品當中 有兩種觀 空觀 無我觀 空觀是不見假名的眾生 就好像人看到瓶子 那是沒有水 所以他是空的 那麼就好像五蘊中沒有人 所以也叫做空 若不見法是名無我 那麼空觀的人 空觀的這個人 人是空觀 那用瓶子來假藉他是五蘊 那麼用水來比喻 就是一個實我 那麼平時當中沒有水叫做空瓶 那麼五蘊當中沒有人 所以叫做空 所以這個空 我們之前有介紹 為什麼有人會把他判了 是小乘的思想 有的人說他通於大乘的思想 所以他的思想當中 真的是有牽涉到 有的是屬於這樣的屬性 大小二乘的認知 無我觀者 法空觀也 就好像瓶 他是實體的 但是他性無實 所以五蘊諸法非真實有 是故 故為人我空 就好像五蘊亦復如幻如化 其實五蘊也是如幻如化的 故滅法心品又說了 五蘊實無 以四諦故有 所以就是佛說 諸行盡皆如幻如化 那麼四諦是有非實有也 這個有也是幻化的有 就好像經中有提到第一義空 這個意思來說 第一義是空的意思 好 非世諦放空 那麼第一義者就是說 色空無所有 乃至四空無所有 色受想行識都怎樣 沒有 是故若人觀色等法空 是名第一義空 又云水沬經提到 他說佛說若人見水具沫 諦觀察之 如非真實 比丘亦爾 所以這個水 根本就也是不存在的 就好像人一樣 那我們比丘也要這樣的 正觀色陰 即知虛誑無牢無堅敗壞之相 你就沒有這個東西 那當然就沒有敗壞的問題存在 沒有一個水果 那當然就沒有水果腐壞的事情 那麼觀受如泡 就是水泡一樣 想如野馬 行如芭蕉 識如幻 亦復如是 這個都是五種比喻 所以都是各種幻化的東西 皆示空義 所以者何 眼見水沬 消時還無 泡等亦爾 故知諸陰非真實有 你看到這個水的泡沫 那等這個泡沫破滅了 你也看不到水 因為都是幻滅之後 那個水 水滴很細很細 有的滴到哪裡去了 根本也看不到了 這個是人法二空的一個比喻 好 那我們就把他 做一個很簡短的一個濃縮 就讓大家來認知 所以泡是人 沫也是人 到底什麼是法 當然人法就皆空 那麼三十九頁有提到這個 苦諦義 那為什麼會把這個 苦諦義帶出來 因為苦集滅道 這個就是這個 成實論的一個思想 所以我們也是希望能夠把他 帶到這種看法 那因為苦我們簡單的講有八苦 生老病死 就四種苦 求不得 就你想要那個 想要這個 常常是想要的很多 需要的不多 所以眾生就是因為 縱容自己的欲望 那這個欲望沒有得到的話 就會產生苦惱 那不管是財色名食睡 那一樣沒辦法滿足他的話 就產生了這種內心的一個 焦慮 痛苦 乃至於有人就成為一種病態 那麼苦諦 就是告訴我們 這個眾生除了生老病死 求不得 愛別離 怨憎會 還有五陰熾盛 所以這個身心的焦急 是讓我們眾生痛苦不堪的原因 好 那麼三十九頁的第二段 他就成實論的主旨 就好像在說如來所說的 三藏 十二當中的真實義 那什麼叫實義呢 就是苦集滅道這樣的次第 次第就是四種真理 那麼所謂的四諦 若把這個苦字當一個解釋來說 他是一個流轉的現象 因為剛剛講的 眾生因為求不得 就是因為生老病死 愛別離 怨憎會 五蘊熾盛 這樣種種的糾纏 變成我們流轉生死的一個現象 那麼流轉他當然也是個表相 所以在這個論當中 其它的三諦也冠之於苦諦 就是集為苦因 滅為苦滅 道為苦滅道 就這樣子 集就是苦的因素 滅就是因為這樣子苦就滅掉了 道是因為苦滅了 是因為修道的關係 苦集滅道其實他挑出了 一個很重要的觀念 苦然後集合產生我們生死輪迴 那麼你要消滅他 不要有再有苦了就是要靠修道 好 第二段的第三行 如色相品云五受除是苦 諸業集煩惱是苦因 這些業力煩惱 就是我們苦的原因 苦盡是苦滅 所以你把這個苦去除掉了 就是你苦已經消失了 八正道是苦滅道 所以八正道很重要 四聖諦品言苦諦所攝 有三界四識處 四生 四食 六道 六界 六處 七識處 八法九眾生居 五陰 十二入 十八界 十二因緣 二十二根等法 這些名相都查得到 這個都無非有些都是重覆了 像五陰 有人會提到是六根 十二入 十八界 這個都是眼耳鼻舌身意 然後產生的 這個他的色聲香味觸法 然後加上眼耳鼻舌身意 這個識 他還有識別的作用 所以加起來十八界 十二因緣就是生死輪迴的循環 所以還滅就是要 把這些因緣的環節回修過報 破除我們的無明殼 然後才能夠解脫生死 所以修行 我們看到業力的串連是這樣 那你透過修行就把他收回去 所以在這裡就提到 種種的因緣果報 那麼順著第二段的第六行 中間有提到 成實法中 陰起前後 不得一時 心識之起 必託六根 所以是六根在作亂 眼耳鼻舌身意在作亂 於中五識 依五色根 意識一種 依於意根 從多為論 識依色生 故先明色 那麼這個就是色受想行識 這些的身心的煩惱 從色開始 第二名識 色有三種 一者是四大 謂地水火風 二四大所當成所成法 謂色香味觸四塵 四因 就是四大所造成的 這個就是把前面的那些 提到這些名相 做一個很簡略的介紹 謂眼等五根 是為相觸 故有聲生 四塵就是唯能造的 造於四大 是假名色 那麼色等的聚集 堅固的叫做地 濕的 濕潤性的叫做水 溫暖性的叫做火 輕動多名風 因此這個四大 成眼等五根 是故五根為所造 四大通二 因四大成色 不可見有對 是名為眼 這邊是在形容四大 眼耳鼻舌身意 他這個是我們知道的 這個是根 但是地水火風的四大 也是因為有這些五根 然後成一些現象 所以緣色 不緣餘 但為眼識所依 不為餘所依 但識能知 非根能知 乃至身根 亦復如是 所以他在講眼耳鼻舌身意 受到這個四大的波動 而產生了種種的痛苦跟煩惱 所以他又把他仔細的說到 色 有青黃赤白黑 那麼香有兩種 叫成質香 就好像樹香這樣的味道 二緣生香 依彼香質 緣生香氣 離質而去 就好像香來熏你的衣服 讓這個衣服有了香味 當你這個香拿走了 衣服還是有香味 如香薰麻 令油有香 你把這個油用香味把他熏一熏 這個油就變得很香 如風經過香樹而來 風中有香 那風吹過 有香的樹 這個風的當中會覺得油的香味 這個大家就比較容易能體會 你經過那開花的桂花 或是什麼玉蘭花 玫瑰花 吉百合 你還有那個什麼 野花 這個香味都比較濃郁的這些 你經過的時候 剛好有風過來 就會聞到那個香味 或復孤遊 這個就是有時候是經過 有風的地方 或是單單沒有風的時候 還是會 這個花味 自然會把他滲出來 倒數第八行 更無所成 味 他現在就是提到味道了 味謂甜醋鹹辛苦淡等 觸有三十九種 這個就是接觸 這個味道酸甜苦辣的意思 觸有三十九種 他這邊還真的也把他列一下 這個堅軟 輕重 強弱 冷熱 澀滑 強濯等十二種 那麼他有外觸 有猗樂 疲極不疲極 若病若差 身利身鈍 嬾重迷悶 瞪矇 疼痺 還有頓呻等十二種 饑渴 飽滿 嗜樂 不嗜樂懵等二十七種 這是內觸 把這些感覺說出來 那麼這個色是眼識所緣 不為餘所緣 但是色就是因為你眼睛 去緣這個緣 因緣的 所以不是其它的器官是緣的 依色生識 能取前色是-名識陰 心與數法 一體義分 如道品中一念 而有念處 念根 念力 念覺 正念等五種別名 以心差別故 所以有這個想 但是一心 別無心所 這個色受想行識 他其實就一一的一一的去 去跟他做介紹 所以還相當繁瑣的 所以我們就讓大家點到為主 再念下去可能 這個苦我們知道了就好 而不是一直去強化他 或是一直去 自責 或是做一個厭惡 其實好惡也是一種執著 知道了這樣就夠了 那麼苦的集合是什麼 講義的第四十頁 這邊第二段有提到 既然知道苦的果 那就要來知道他的產生 產生苦果的原因 為業及煩惱 是業跟煩惱 那麼業跟煩惱是後身因緣 故名本集諦 業就是我們所造作的 身口意三業 業也有惡業善業無記業 所以有時候業障業障 那應該是惡業才會成為障礙 那麼善業會不會障礙 你如果太執著善的結果 也會有一個障礙 行善是必須的 也是必須要積極的 要精進的 但是為了行善而不擇手段 那可能就太過了 好 那麼這邊第三段 這邊有提到 那麼已說正集的諸業 這個剛剛講了 這個苦集滅道 那苦 我們知道很多的痛苦 有八苦為代表 那麼業力的集合就是身口意 那再來所集的這些煩惱 就是有痛苦的原因 有哪些痛苦 那麼有些痛苦的條件 那麼又產生哪些痛苦 這邊就把他提出來 成實論在煩惱論中 明十使煩惱 這個就是我們提到了這些 比如說我們念一下 這個第三段的第二行 一切煩惱 多十使所攝 十使者 貪瞋癡慢疑還有憍慢 身見 邊見 邪見 見取 還有戒取 這個我們就做一個認知 所以他其實是有他的集合起來 所以你要把這些集合 一一的分解掉 那你把集合又加集合 那是叫做頭上安頭 火上加油 所以有人在不高興的時候 在那邊這個在添油加醋 那會讓人家火上加油 那會成為一個很不理想的狀況 好 那麼既然瞭解了是集 我們來從這個 這個著作當中 來認知一下 在講義的四十一頁第三段 他說到了從業而有身 因為業而煩惱生 所以煩惱為受身疏緣 那麼業的煩惱都是回歸到 十二因緣的無明 那麼就像前面所說的 順遂假名 這個是你如果順著這樣的假名 其實是一個無明的開始 假名是因為和合有假名 法假名 兩種 大乘義章說到了 於事分齊 攬別成總 就是他有一些枝枝節節的 但是把他歸納起來 那麼因為細而變成麤 因為別而成為種 這樣子 名和合 和假 名因和合假 攬別成假 如陰成人 這個前面也有提到 這個前面也有提到 五陰這個成了人 以細色成麤色 則慢慢的把他集合起來 好 那這一些 我們再從這個當中來認知 所以第三段的倒數第五行 他說這心也有兩種 緣和合 緣因和合 假名之有為緣心 名癡心亦名想受 緣法假名亦無為緣心名自心 亦名慧受 那麼你的心不跟他攀緣 就是一個慧受 再來這個章節就是 如智相品說 心有兩種 癡心與智心 所以你在做任何事情 你發的是智心還是癡心 緣假名法 是名癡心 你隨著假名去起起伏伏就癡心 若但緣法 謂空無我是名智心 你隨著因緣的 那你就是怎樣 智心 那你隨著假名去起心動念了 就是這個癡心 凡夫如實不知空無我故 常隨假名 眾生常常隨著這些假名 去產生煩惱 於五蘊中妄計有人 從五蘊的當中 去執著有一個人生貪等煩惱 煩惱很多 貪瞋癡種種的多 從煩惱生業 又從這個煩惱當中 造了很多的業力 那麼隨業也有身 身為苦本 因為有了業 而有了我們這個色身 那麼有了色身 就是我們痛苦的來源 我身為苦本 是故無明是十二因緣的根本 那不知道這樣的話 或言身如草木自然而生 或緣萬物是大自在等 皆諸天所生 或言微塵和合故生 所以你不去瞭解這個真實相 就會變成亂講了 就是亂講 亂抓一個理論來套 所以我們簡單的苦 把集 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那滅在講義的四十一頁 成實以滅為第一義諦 故以見滅為見聖諦 而以見滅諦為得聖道 所以如何把這個苦滅掉 這個就有提到 要第一義 如見一諦品云 一諦得到 所謂為滅 這邊就提到 所言滅者寂滅三心 三心是什麼 前面所 成實於緣境上 立假實有真空 更於能緣心上 立假心 法心 空心三者 所以這個是他說的三心 那後面他就在把這個 假心 法心 空心做一個解釋 但是這個也有提到 一重二諦原理 還有這個觀念 那麼一重二諦我們前面 也有一個表 就是第一重二諦 還有第二重二諦 那麼就是如何 提到真實二諦的時候 要如何去彰顯這樣的特色 那我想這個前面 也有做到一個表格的分析 所以我們知道了就可以了 好 那再來這個三心 其實也就是講義裡面四十二頁 的第一段倒數第二行 成實論小乘涅槃 是惑無處 無別有法 所以不當三性 從善因得 故名為善 數人破云 所以就會有人去跟他 對這樣的看法說 若涅槃是無 因無涅槃 那麼成實論就會回答說 非無涅槃 但涅槃是無法 他就說不是沒有涅槃 但是涅槃是無為法 就是也不用去執著 所以順著這樣的觀念 就把這個涅槃果 分為有二十七個賢聖 略分為四行四得 那麼四行就是行須陀洹 斯陀含 阿那含 阿羅漢 這個 那麼四得者 就是須陀洹 這個剛剛是行的話 他前面有一個行 那其它的就寫一個向 就是向須陀洹 向斯陀含 向阿那含 向阿羅漢 就是向著這樣子 快要到了 後面四得就是已經得到了 須陀洹 斯陀含 阿那含 阿羅漢 這個就是一個行就是因 得就是果 就是預備有得到的 那後來就已經得到的 好 那麼苦集滅道 前面苦集滅 有做一些簡略的介紹 那我們再來看這個滅 是什麼意思 次言通至滅諦的道諦 廣泛的來說有三十七道品 即所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 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 那後來大家就不會 比較會強調了在八正道 就把他做一個代表性的言論 那麼成實論在四諦品中說 三十七助菩提法 至定因品 但緣八正道 所以就直接提到八正道 又略為二 一定即定具 二智 那麼八直聖道者 就是正見 就是什麼叫八正道 就是正見 正思惟 正精進 正語 正業 正命 正念 意定也 其實也是正定的意思 所以他這個當中 也有六度的觀念 那麼六度就是菩薩 你要成為一個菩薩 一定要行六度萬行 那八正道就有跟他重疊之處 但是他提到了就是要正 正確的正 正確的見解 正確的思惟 還有正精進 這個精進 在六度就有了 正語就是要正確的話語 正業就是有正確的行為 業就是業力行為 那麼正命才是讓我們的生活 下去的這個工作職業 所以好的正確的工作 就會引導我們得到好的淨財 就是清淨的財物 你才能夠去修行 你才能去布施 然後做了不好的行業 不是正當手法得到的行業 當然就不好 還有正念 正確的觀念 還有意定 這個就是正確的禪定 曰八正道 通故名道 離邪曰正 就是離開邪惡的就叫做正 那麼聞正法生慧 能信五陰無常等 曰正見 所以他就把他這個觀念 一一的提了 所謂正見是什麼 能夠聽聞正法 產生了智慧 能夠相信五蘊是無常的叫正見 若於此慧從自正正念生 曰正思惟 那麼你能夠從這個正見當中 念念都能夠生出好的 就叫正思惟 以此思惟斷諸垢法 那麼你的思惟是正確 就把那些骯髒不對 歪七扭八的邪見去掉 然後修即淨法 好的法 然後精勤 精進 叫做正精進 所以精進如果精進錯了 也很糟糕 有人這個打牌三天三夜 上網咖就忘記了 自己的工作職責 叫做錯誤的精進 那麼從正精進 由此漸次出家受戒 得正語 名正業 能夠出家修行是很好的 那麼正命分三道 在這個成實這邊沒有解釋 那麼大乘義章也有提出了 一義以補之 就這個 用他的內容來補足一下 離貪瞋癡三毒所起的口業 名正語 所以我們有個正知正見 然後用他來敘述事情 那麼用他來表達語言叫做正語 遠離三毒所起的身業名正業 那麼離開貪瞋癡這叫三毒 名為正業 那麼離開四邪命叫做正命 這個邪命 四種不應該的苟活生活的 那什麼叫四邪命 如龍樹菩薩說的 一離下口食 謂不種殖 和合諸藥 治生販賣以求活命 什麼叫下口食 這個嘴巴向下而取得生活的 就是他說不要種植 這些不對的東西 然後拿了這些持了這些藥去賣 然後來賺取我們活命 這個叫做下口食 二離仰口食 這仰天瞻望 什麼 日月星辰 然後占凶吉的 不看這個天象的 然後來卜這個凶吉的 謂不習種種的咒術 還有卜筮凶吉 這個民俗上有山醫命相卜 不靠這些吃飯的 用這些不是畫 用這些泥 泥 用泥土來作畫 然後來做持咒 這些種種的記憶 來養活自己的叫做這個仰口食 那麼從這個而來持正戒 次第成處及諸禪定 從念生慧 觀於身名念處 那麼心住一處 就是說不靠這些來吃飯 而且能夠很安定的來修行 叫做禪定 因此念定得真智慧 所謂如實智 就是空智 般若性空的智慧 那麼八種當中 就是八正道當中 正語正業正念是屬於戒學 所以戒定慧三無漏學 正語正業正命是屬於戒學 正念正定為定學 正見正思惟叫做慧學 所以精進常遍 所以叫做三學 所以要常常精進的這個就是 遍三學 所以這邊提到戒有三個 定有兩個 慧有兩個 總共七個 那麼精進遍於一切 所以要勤修戒定慧 就是正精進的意思 那麼像成實論說 出家求道先需受戒 所以要受戒 然後讓自己身心 安住於在戒體當中 是故先明正語正業及正命 然後受戒之後 我們講話就會怎樣 不打妄語 所以從正業 那麼正語 那麼正業就是正確的行為 然後用正確的方式來養活自己 那麼由戒心住 故次明其正念正定 由這個你心能夠住在戒體當中 你的心能夠如法的 那你就會產生正確的觀念 還有正確的禪定 由定發慧 所以戒定慧 你持戒了 而且也有定力 所以就會發出智慧 這裡提到慧有 這個麤妙二種 所謂麤的就是聞慧思慧 叫做正思惟 那妙就是修慧 所以聞思修這個修 就是靠的我們去實踐 才叫做妙慧 所以是個正見的意思 精進常遍一切處行 所以如果一心能夠精勤修定 然後生正確的智慧 滅這個三心 剛提到這個三心 入無餘涅槃 無餘涅槃就是不再有這個 色身的這個牽扯 業力的牽扯 那麼三心剛剛在四十一頁 的講義有提到就是 這個假心 法心 空心 好 那這個滅掉這個三心 入無餘涅槃 就好像第四十四智品曰 八聖道中 正智為上 是正智果 所謂涅槃 所以有人正知正見 才能夠修到涅槃 涅槃就是業力清淨 不再輪迴 所以其實我們在介紹各宗 也是無非讓我們透過聞思修 而起了八正道 然後在八正道的實踐當中 我們苦集滅道四聖諦 才能夠殊勝的圓滿 那既然能夠殊勝的圓滿 就能夠涅槃寂靜 所以我們從有人判設他 是小乘的經論 可是他還是對於修行上 有提出一套的這個實修的方式 所以觀念是正確的話 那麼他走下去的 必定也是一個解脫的道路 所以希望大家再從當中 也能夠受到法益 今天就介紹到這裡 祝大家即成佛道速證菩提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