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佛教各宗綱要14 主講者:理群法師 佛教各宗綱要 第十四集 各位觀眾 阿彌陀佛 我們在各宗綱要的介紹之前 也已經對於律宗 還有這些各個的宗派 有做一些淺顯的一個介紹 那麼今天我們針對於成實宗 那麼成實宗是因為他自己本身 根據成實論 來把他做一個宗派的認知 那個是相信大家比較不會熟悉 因為他這個著作 一般的人是比較不會去接觸 而且他是屬於如來藏的這個 就是唯識方面的一個思想 那當然在解釋如來所說的這些 經律論三藏中的真實的教義 是以這樣的出發點 來把他做為這個宗派的一個 主要的立論的一個中心點 那麼因此他是用成實論 來做為這個宗派的主軸 那所以我們如果介紹到三論宗 他自己也是有三個著作 來做為他的主軸 那麼成實論他在這個序品當中 每一個文章或是一個著作 他有時候會有這些序品的內容 就是一個序文開頭 那麼裡面就提到 因為像這個正論的 三藏宗的真實義 就是希望把這個三藏裡面 很珍貴的這些內容 來告訴所有的法界的一切眾生 能夠來認知 乃至於在修行上有所幫助 所以就成立了成實宗 那麼他在佛陀在世的時候 乃至於佛陀滅的時候 那我們來認知這一份著作 到底是如何來的 在佛陀滅後是因為 佛陀在世的時候 他講經說法很多 那麼版本也很多 所以就會做結集的 結集就是說各個每一個人 他聽到佛陀的開示的經典 然後集合起來 把那個版本都把他送出來 然後來校對裡面的內容 那麼是長是短是有什麼出入點 然後大家做一個標準的版本 那麼這個成實論 卻是離開佛陀在世的時候 蠻久了 記載上是說佛陀滅後九百年了 那麼這個有說是一切有部的 這個學者叫做俱摩羅陀的 高徒也就是他的學生 叫做訶梨跋摩 他就把他這個認為 他師父的對這方面的解釋 好像不是很理想 於是他就是把這個一些 認為比較可行的 或是可用的 把其它的著作來各個的部 就是說有說一切有部 還有各個的部 這個分部 然後把他的各個的解說 都把他收集起來 那麼也就是剛剛講了 結集 就是把經典的內容 都把他標準的版本 那這位訶梨跋摩 他也是把各個的版本 來把他做一個整理之後 成為成實一宗 就是成實論 然後設立了成實宗 在中國姚秦的時代 是由鳩摩羅什加以翻譯 然後弘揚流通 那麼成實論總共有十六卷 兩百零二品 他是這樣的內容 那中國的這些論師當中 有很多人來跟他做註解 所以其實一個著作 會在歷史上流傳 乃至於會被當作一個宗派 來看待的話 應該也有他相當的分量 而也有他在教化眾生當中 有他可行之處 那當然在這個成實論裡面 我們在小乘的佛教當中 也有人說不能叫小乘佛教 要叫部派佛教或原始佛教 這樣的比較聽起來舒服 小乘相對於大乘 那小乘有被貶低之意 所以在早期是原始佛教這些 還有到後來的部派佛教 這些都還當初還有分了 很多的派別 那麼到底在這個成實論當中 當然我們剛剛有提到 他有很多的解釋 甚至於多聞部 還有依經部 或是有的人採這個大乘的經義 來解釋這些小乘的內涵 那所以這個在當初 是有很多的這個看法還有著作 那麼部派當中是相當的繁多 也有相當的部派 來做註解跟參與 那麼到了梁朝就是有這個三位 很有知名度的法師 像光宅寺的法雲 開善寺的智藏 莊嚴寺的僧旻 這三位法師他們都把他認為 成實論應該是屬於 大乘方面的一個論著 那麼天台智者大師 還有這個嘉祥吉藏 他們這兩位是把他判為是小乘 就是說這個著作 在這些祖師大德的眼中 它是屬於小乘的佛教 還是屬於大乘的佛教 所以這一些剛剛提到了 有的人就把它歸類為大乘 有的人就把它 歸類於小乘的佛教 那南山道宣與靈芝元照 都把它判為有一部分 是通於大乘 然後就是說 它裡面有一部分是通於大乘 所以其它的就是不屬於大乘的 那當然這些高僧大德 的看法註解不一樣 從這個天台大師 還有淨影寺的慧遠 以後的很多的人 都把這個成實論判為是小乘宗 最優越的一個著作 就是說他能夠把一些內容 很詳實的介紹出來 是相當的難能可貴 那也有這個南山 這個道宣律師把他判為 小乘的教義 但他的義理卻通於大乘 也就是說他的一些 著作的一個型態 樣式 或是他的一個格式 應該是屬於小乘的 可是他裡面的內容 有通於大乘 那麼相對的 這有通於而已 就是說有部分 他們是把他認同而已 大乘的 那麼在這些小乘的這些 高僧大德就也一般都認為 他是屬於這個經部 或是曇無德部 所以這個各方的看法不一樣 那麼當然主要的是他在內容上 是能夠在修行認知有什麼定位 那至於剛剛提到的就是說 每一個角度來看待 它是屬於大乘小乘通大乘 這個是在歷史上有不同的見解 那麼我們只是把他做一個簡介 而做一個認知 致於成實宗它一個殊勝的 殊勝的這些宗義 是在說明我空與法空 我們知道眾生 都是有我執跟法執 那這本著作當中 會把這個觀念把他挑出來 眾生如何去認知自己 跟認知法義 因此這個宗派建立 人空觀與法空觀這兩個觀法 那麼第一人空觀是觀人我 都是五蘊的聚集而成立的 是五蘊的結合體 在我們的這個身心當中 並沒有入我的實觀 這好像平時當中 有這個還沒有裝水一樣 他是形容有瓶子 但是裡面還沒有裝水一樣 在我們的人的身心當中 沒有人我的這一個實體 那也就是說 觀人我皆空的一個空觀 所以他這個義理 可能要慢慢去品味它 第二法空觀者 他是進一步的 不但把人我看作是 五蘊的假合而成 那麼他的構造的要素 是要具有這個五蘊 但是這個五蘊是沒有真實體的 譬如剛剛講的 瓶子但是裡面沒有裝水 那麼瓶子本身也觀作沒有實體 這就是法空 人空就是說一個瓶子當中 沒有裝水 所以這個瓶子是空的 那現在連這個瓶子 也把他當作沒有實體 建立這項法空觀 才可以稱為真的無我觀 那麼俱舍論是只說到人我 人的空觀 而成實論是能夠兼有 人空觀跟法空觀 所以這裡面就點出了 這樣的一個差別性 俱舍論只有人空觀 那成實論還更進一步的 也有法空觀 那麼相對的這裡就強調了說 唯有兼明兩空的道理 所以成實論成立了這個成實宗 是值得大家去探討 那當然也有人把俱舍論 他也成為一個俱舍宗 這個是在歷史上 也有這樣的一個認知 所以在屬於原始佛教的 這一些認知當中 有時候就這樣一個著作 他就可以成為一個宗派 可是這個宗派他所能夠 帶給這些大眾 就是說修行上 是不是有它的普遍性 那可見以現在的這種觀點來看 某一個著作 或是某一個思想 被某一些人所認知跟採用的話 它成為一個小眾而不是大眾 它是小眾 所以它可能在這個歷史上 被接受的人數並不多 那麼被流傳的時間也不長 所以有它的這個 市場上的一個壽命就是了 好 那麼成實論當中 是有說到斷惑或是修行當中 那當然這個以大乘的佛法來看 觀這個我空 斷煩惱障 觀法空斷所知障 這個都是有他的 內容不同的地方 雖然觀兩空這是這個 我空觀跟這個法空觀 那麼只能斷煩惱障 但是不能斷所知障 因為這個智慧有深有淺 除非你能夠觀這個法空 那只是理論上的一個方向而已 那麼至於修行上 是不能夠斷這個所知障 這個是有的人 對於這個成實論的 他的著作當中來判定 他是到底能夠達到一個 怎樣的效果 所以這個是我們在認知方面 給他們一些評斷 那當然這個也說到修行方面 相對的這個成實論 也有提到他的修持的法門 他是提到有二十七個賢聖位 就是把賢聖的這個階級 通通把他歸納起來 這二十七個賢聖是 第一個隨信行 就是三賢位的聞思位 三賢的聞思位 那麼第二個是隨法行 是三賢的四善根位 第三無相行 就是前面兩種人已經入道了 那麼這三種人統統稱為預流向 第四個的是須陀洹果 第五是一來向 第六是一來果 第七不還向 那麼其次就是不還果 在不還果當中 還分十一種人 那麼十一種人就是 剛剛是講到第七個 那第八個就是中般 就是般若那個般 再來九是生般 十一有行般 十是有行般 十一是無行般 十二是樂慧 十三是樂定 十四是轉世 十五是現般 十六信解 十七見得 十八身證 那麼這十一種跟前面的七種 總共有十八有學 有學人 那麼以下另外還要介紹九種 他們都已經達到無學位 這個阿羅漢就是無學 就不用再學了 不受後有 所以接著剛剛的這個數目 就是十九退法相二十守護相 二十一死相 二十二住相 二十三可進相 二十四不壞相 二十五慧解脫 二十六俱解脫 二十七不退相等 那麼這種九種無學 跟前面十八個有學 合起來就是二十七賢 當然也有人就把他做成了 表格 大家比較能夠去認知 當然這也是一種發心 不過在修行當中 不是靠別人修行 還是要靠自己去實修 這樣子才不會說 把一個學問 當作這個義理的認知而已 一個學問他應該是可以在我們 待人處事或是修行上 可以達到了一個效果 那麼致於成實宗的教義 那麼有把他歸為八十四種 那麼他就種種的法當中 都把他攝入其中 所以在研究唯識方面的人 對這個成實宗 就有相當的熟悉 比如他在八十四法當中 分為色法有十四個 心王有一個 然後心數法有四十九個 不相應法有十七個 無為法有三個 那麼色法他是包括 五根五塵跟四大 五根眼耳鼻舌身意 眼耳鼻舌身 所以它就意志沒有包含在裡面 那麼五塵就是他所對的這個 色聲香味觸這樣子 那麼另外還加上四大 是地水火風 所以五根加五塵加四大 就是他的色法十四 心王一他就是單單的一個而已 那麼心數法有四十九 他是把他歸為三大個區塊 比如說想受思觸念 還有欲喜信勤 還有憶 還有覺 還有觀 不放逸 不貪 不瞋 不癡 還有猗 還有捨 這些就是一個區塊 另外貪瞋無明憍慢疑身見 邊見邪見 見取見 戒禁取見 這個用另外一區塊 再來睡眠 悼 悔 諂 誑 無慚無愧 放逸 詐 羅波那 還有現相 還有憿切 還有以利求利 單致利 還有頻申 初不調 退心 不敬肅 這個樂惡友 這個是另外一個區塊 我們剛剛有聽到一些名相 是本來就蠻熟悉的 有的就是蠻生澀的 像剛剛提到這個心數法 第四十九個樂惡友 他就喜歡跟不好的朋友來往 所以這個可能做父母親的 或是比較有善的知見 的一些菩薩們 有時候你會看到 有的人就這樣子 好的朋友他不接近 他就盡找那個不好的朋友 這個亂搞事情 或是產生一些事端出來 那麼不相應法有十七個 得 不得 無想定 滅盡定 無想處 命根 生滅住異 老死 名眾 句眾 字眾 凡夫法 無作 這個如果是對唯識俱舍 成實這方面的有興趣的 他會把這個名相 做一個認知跟剖析 所以唯識學又號稱為 佛教的心理學 他就把心思波動 做了很詳細的一個認知 就無為法有三個 就是擇滅 非擇滅 虛空 這個就比較屬於修行 層次蠻高的一個境界 所以當然有很多 不是很理想的這些心所什麼的 那當然我們從當中 來做自我的警惕 而不是去拿別人的言行 用這些字面去指責他們 你們造了哪些罪 還有什麼錯 這個就變成我們在評斷人家 當然一個對錯是希望能夠 從當中自己能夠提醒是最好 比如剛剛有提到的這個 睡 就是在解釋的這個當中 睡跟眠是不一樣 睡他就是分成入眠的一個狀態 那眠就是完全離覺醒的狀態 睡很沈 就完全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情 那睡 其實入眠的一個狀態 所以睡是比較淺的 那眠就是已經睡到不醒人世了 所以你有時候看的這些名相 有時候才知道說 原來還要很多的 很微細的一個解說 那這個剛剛有提到不喜 不喜歡的不喜 就是既然能夠修行的好因緣 就怎樣 還在那邊憂傷 那就是說好的都是你得到的 但是還是怎樣 有的是不滿足 有的是還是不滿意 有的還是不喜歡 還在那邊自怨自哎的 所以叫不喜 那麼初不調 就是不善於飲食分量的人 這個就是調食方面的不是很好 所以調食調睡調心調習 調這個食這個調身 這個總共在種種的調適當中 第一個不調的就是對於 這個飲食上 沒辦法去做節制的人 這個就會產生初不調 退心就是怠惰者 有人說修行會退心 其實退心是我們說 惰性就是人類的通病 眾生的一個通病 所以人都是有惰性的 所以你不要去試探 他能夠拖的他盡量拖 他能夠享福的他就盡量享福 所以人類是有惰性的 所以這一句話是 蠻切實的一個真理 所以如果他要繼續享受 他續繼要推拖這個事情 就是退心 就是不精進的意思 怠惰 那也就是說透過同參道友 或是師長的提攜 然後能夠自力自強 所以一個人能夠修行自力自強 甚至於有人說去住茅棚 或是自己閉關 那當然能夠有自制能力 或是他自己有規劃他的課程 那更好 如果在這方面 沒有做得很成熟的話 那變成也是關在一個地方而已 好 那這個我們 剛剛提到這個樂惡友 他就喜歡 跟那個不好的朋友在一起 那這個就是業力上的一個共業 他跟這個惡友的業力要串連 那如果能夠跟善友在一起 善知識在一起 其實這有時候也是一個福報 因為有的人有 剛剛提到了 他有時候是有慢心會蠻重的 所以他沒辦法虛心的 去向人家求教 或是虛心的去跟人家看齊 或是學習 或以為自己很行很棒 那當然他就不可能 去接觸善知識 那惡友 可能就互相吹噓 或是我能夠做什麼他能做什麼 但是只有嘴巴在說而已 就是沒有辦法實際上去行動 所以孔子也有說了損友 益友 所以我們在選擇朋友 當然周遭的眾生有很多的種性 那就要看我們是不是 有睜開眼睛用智慧的眼光 去選擇好的朋友 在佛門當中就是同事 同事就是同事行 大家共同做一樣的事 所以仿間就把同事也當作他們 之間的用語 共同工作的人叫同事 那麼如果用同事來做為他 選擇道友的話那當然是很好 那把惡友作為他的同事行 那就非常的不理想 所以有時候 這個眾生的業力因緣 我們要跟他點醒點醒 那麼當然有的人剛剛有提到 他只是把成實論 他判斷有一部分是通大乘 但是他並沒有完全是 大乘的一個範疇 可是在小乘當中 他是非常的殊勝 有人認為這不是大乘的話 應該是很奇怪的一個 評論跟定位 就是說他的內容他的思想觀念 已經有具足 判定在大乘的一個立場 可是偏偏就不得其門而入 所以有人就會覺得好奇怪 怎麼會有不同的看法 但是本來對一件事情 有不同的看法都是很正常 對一個著作 他有不同的宗派的認識 也是很正常 因為他有時候一句話 你站在小乘立場的解釋可以 你站在大乘的立場解釋也可以 只要能夠弄懂作者 到底在講什麼 這樣才有辦法下手去修 那麼有人則認為何以非大乘 而持懷疑的態度 這也是一個交待 就有人說他是小乘 有人說大乘 那把他判為小乘的人 這些人又覺得奇怪 他怎麼把他判定為小乘裡面 那也有人說奇怪 為什麼不把他判定為大乘 所以有人就有意見 就是有不同的看法 那麼其實一切的法 只歸於滅諦的空就是苦集滅道 那當這邊就是強調說 他是屬於苦集滅道這個滅的空 這個是真空的這個道理 是寂然的現象 是存在萬物當中的根源 一切諸法的成立 都是在這種空的真理上面 那麼即使執著於法為實的 這樣的想法 也怎樣 碰到這樣的思想 也應該可以接受跟消融的 但是這一切空的道理 絕不是把所有都當作空來看待 或是就是說他就是空我的狀態 虛假存在的 他是一個存在的形態 但不是說他連存在都不存在 好像樹林般的排列 這空有二者 其實也是相合的 所以他的教義是相當的深奧 就是說樹木來講 他們就很多的話就叫樹林 可是你說樹林 所謂你是有看到很多的 樹木在一起才叫樹林 所以到底有沒有樹林的存在 那他樹林的存在 就是因為你看到樹木 只是一大堆的樹木的存在 變成樹林 這個就是這邊的一個 觀念的看法 那麼可見這個一些 不是我們當今很流行的 或是很在日常生活應用的話 一些論說就往往會被忘記了 或是被冷淡了 那麼成實論 因為在現在的 這些佛學的研究的並不是很多 所以他是屬於那種比較 唯識俱舍這方面的就是一種 比較名相還有在思辨上 不是很多人都能夠去把他 理解跟參與的 那麼所以在他的講義 我們來看這個三十七頁有提到 我們剛剛先做一個概說 就是序論概說 那麼這個宗派的名稱 跟那個歷史剛剛也有提到一點 所以講義的第一段 那麼成實論就是做為這個宗派 所依據的這個教典叫做成實宗 那他的時間 也就是在佛陀滅度九百年 那麼中印度有一個叫做 訶梨跋摩的 那當然把他翻成我們漢文的話 叫做師子鎧 這個好像披著這個 胄甲的這個師子 這是一個很凶猛的 很有力道的一個這個動物 就是獅子 但是他又披著這個胄甲 所以是非常的勇猛 但是也有自我的保護當中 那麼初學者 那麼在跟著這個外道學習 後來這個碰到薩婆多宗的 有人叫做經部 那鳩摩跟著這個俱摩羅陀 來聽聞佛陀的教理 所以就趕快去修行 入這個婆羅門 然後這個善根 也算是跟這邊有相應 那這個碰到了這樣的義理 也能夠把他慢慢的弘揚起來 那甚至於能夠把這個 大小乘兼學 而能夠把這個各個的部派 的看法把他這個長處收集起來 造成了這個成實論 那麼鳩摩羅什 就在姚秦弘始十三年 把他翻譯出來的 那我們知道鳩摩羅什大師 翻譯的筆法非常的流暢 文義也非常的殊勝 所以我們現在很多在 讀誦的這些經典 就是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 而他翻譯的經文在那個時候 經過很長的時間 我們在讀誦也非常的流暢 所以很多看人很多 我們的古文是叫做文言文 古早文 可是我們看鳩摩羅什 所翻譯的經文 也是怎樣 跟我們現在的白話文 區別不是很大 就是說一個真正的文采 非常豐富的一個學者 那當然他能夠把這樣 生澀的經典 也許因為文法的關係 也許用辭的不同 還有一些名相形容 他都能夠透過他自己的 消化 然後融會貫通 翻譯成我們現在 非常熟悉的字眼 然後把他表達這個佛經的義理 說是非常的不容易 當然這個當中還要包括了 鳩摩羅什 他本身在實修上面的功力 所以才有辦法內外兼修 才有辦法把佛經展現了 這樣的殊勝 所以他這本是一個論是沒錯 那所以也可以 可以從這個當中 來看到鳩摩羅什 翻譯經論的一個功力 他不但翻譯出來而且來講他 所以他的門下也有很多人 來繼承他的說法 所以製造章疏 所以講席非常的興盛 剛剛提到的就是小眾 就在那個時候他是一個小眾 後來在大家能夠認知的 就不是很普遍 所以他以大乘的三論宗 同為中國最早的 成立的一個宗派 那麼到了東晉的末葉 也就是唐初兩百多年 成實宗的教義風靡一世 所以他也有風光過那時候 那麼隋唐以後 逐歸寂落 成為三論附庸 所以隋唐之後 就是時間也沒有很長 然後慢慢的就無常現前了 變成這個三論的一個 大家附屬做為參考的一個著作 那麼講義三十七頁的第二章 就提到這個宗派的這個 部屬是什麼 有不同的說法 那這個訶梨跋摩的 他說才小乘的諸部中 最勝的教義而成立此宗 所以所依的這個部派 叫做多聞部 那麼第二行他這邊 就好像真諦疏說的 說所弘的教法深於大眾 就過所聞 故名多聞也 所以它因為讓大家能夠知道 很多的這個內涵 而且是適合大眾所聽聞的 所以叫做多聞部 那麼成實論從此就從這個部派 來出現的比較多 故攝 他所攝取的有大乘這個義理 那像云經部就經部當中有提到 如慧鎧就經序云 他說成實乃以經部駁斥於師 是經部的這些弘法者 是來駁斥其它的這些論說 或云嘆大事小 他可以說是有涉及到大乘 可是解釋的內容 蠻多的是屬於小乘的範疇 那麼就好像三論義玄有說到 有人云嘆大乘義以示小乘 具含大小 這是其實前面講的 他有涉及到大乘 但是又有解釋到小乘 所以他應該是於大小乘 都為能夠攝取到多有包涵到 接著或云曇無德部 有人說是曇無德部 如大乘義章說成實宗記 多項是曇無德部 他說看起來他很多的地方 像曇無德 或云 就或是說小乘的諸部的長處 很多小乘的這些部派說法 他的長處把他收集起來 乃至於或云化地部 說他也有屬於 化地部的這個色彩 又天台 這個嘉祥批判他這個 羅什 還有嘉祥大師 都批判為小乘 好 剛剛也有提到 梁朝的三大師並云大乘 所以他應該也有大乘一個色彩 那麼道宣圓藏並云是小乘 所以這個剛剛我們都把他 做一個概說了 最後由窺基大師考定他是屬於 經量 並沒有屬於經量部 這是經量部的後面 這個末就是經量部的 一個部派的一個時間 他有長有短 他已經吊車尾了 是在那個快要 這個部派快要結束了 這個後面這個 那當然我們來知道他的歷史 還有各派對他的論說 還有就是定位在哪裡 那這樣就好像一個人 你在做這個事情的時候 你定位是你是爸爸 還是你是兒子 還是你是學生 還是你是工作人員 這是因為你在不同的場合 不同的團體 他的定位是在哪裡 所以這裡就是 他所屬的是什麼部屬 是哪一個部派 所以就把他 就在不同的派別當中 對他的論典是在哪裡 就是說他到底是 屬於哪一種部派的 這樣的一個簡介 那麼再來我們來認知 成實論的大綱 那成實論剛剛有提到 俱舍論是論人空 那麼這裡又提到諸法皆空 那麼因為他解釋成佛一代 所說的經律三藏中的真實義 所以叫做成實 因為他自己本身就是論 所以這邊是提到經律 就好像他這個初具足品 最開始的具足品 知佛法第一 說義得樂果 欲令法久住 名聞故 往昔諸義論 遍知智者意 欲照施始論 唯一切自知 諸比丘議論 種種佛皆聽 故我欲正論 三藏宗實義 於是說論 所言實義者 四諦也 那他這是一開始就說 具足哪一些 把一些佛陀的觀念也有點出來 然後這個讓很多人 來做一個認知 講義三十七頁的倒數第三行 他說好像攝相品來說 問曰 某先言當說成實論 今當說何者為實 實為四諦謂苦 苦因苦滅道滅 乃至為成四法 故造師論 所以他其實也有提到 這個苦集滅道的觀念在裡面 佛雖至誠持法為度眾生故 處處散說 他就是說其實佛陀為了度眾生 所以他把他的教說到處去說 或是他的教說到處倒 又佛略說法藏有八萬四千 是中有四因八因 四義或捨而不說 或有略說 我今欲次第轉集 令義明瞭 故說 那因為眾生有八萬四千種 法門又有八萬四千 那麼這個當中如何讓眾生 修到最好的法 所以就統統沒有 把他做一個割捨 那當然不能割捨 又不能完全都講 使人挑一些重點 把他做一個濃縮版 這個略說一下 所以就把他再來做一個著作 然後讓大家都有機會來看待 那麼三十八頁 他就提到他的內容 很簡單的提到 他的內容有兩百零二品 分為五俱 就是五個部落一樣 就是五個大部 一發俱 就是全論的序分 有佛寶論 初聚品等三十五品 那麼第二苦諦聚 分論攝受想行 受想行五蘊 那麼有攝相品等五十九品 那麼三集諦聚分論業煩惱 有業相品等四十六品 那麼四諦聚論滅三種心 有利假名品 十四品 五道諦聚 定論智 有定品四十八品 總共內容還是相當的多 那我們今天先介紹到這裡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