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佛教各宗綱要13 主講者:理群法師 佛教各宗綱要 第十三集 各位觀眾 阿彌陀佛 我們介紹佛教各宗綱要 在律的方面 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課題 那在講義的第三十三頁 我們就來讓大家認知 什麼叫做律 那麼戒律戒律這個是相對的 非常在修行或是待人處事當中 是一個大家要彼此尊重的 一個範疇 那麼三十三頁第三段 在這裡第二篇就是在講此宗的 律學 那第一章就是講律 所謂律者 就是在梵本來說 它有三個名稱 第一個叫毗尼 第二叫尸羅 第三叫波羅提木叉 毗尼就是翻譯成律的意思 律者法也 分也 筆也 就說律就是一些章法規範 分就是我們要守的本分 筆就是應該照著這樣去做 所以後面他會做一些 詳細的一些說明 那麼約法者 就是判斷罪的輕重戒 他的持犯 罪他分輕重 那麼他也分持跟犯 持就是能夠持戒 這個戒你持的清淨 持的清涼 那麼這個戒你沒辦法持叫做犯 就是故意去犯了 那當然更是不行 依法定故 那麼曰分者 他說有此法也 那是曰分者 這個字是錯字 第二段的第二行的後面 倒數第三句曰分者 他這邊寫口分者應該是曰分者 罪知輕重 戒之持犯與律分故 那麼罪的輕重是要我們 來認知 乃至於要去受持他 可是有人就會犯 所以他是一個分輕重 還是分他是持戒還是犯戒 第三行曰筆者 就是審教理 那麼對於教理 來做一些敘述認知 檢罪狀以筆定故 所以你犯了是哪一條罪 拿筆來講第幾條第幾條 把它很具體的把它筆記下來 所以叫做筆 如資持云 這本書說 今曰戒疏統括諸文 我們從這個經文當中 就是什麼叫戒什麼戒的疏 然後來做一些爬梳 不出三義 這是不出過這個三個 這個義理的意思 出者律者法也宗教為名 所以律就是法 所以現在我們說法律法律 社會上的這些法律也叫法律 所以什麼是應該遵守 什麼是應該規律的 所以叫做法律 所以以教為名 所以用它來教化眾生 教化自己 或是一種教理 來成為它的一個名稱 斷割輕重 開遮持犯 非法不定 所以開遮持犯 這個是在我們講戒律當中 一個界定 開就是開緣 那這個事情是不是屬於是 特例 是不是值得我們 去跟他做一些開緣 緣就緣分的緣 因緣不具足就開緣 遮就是暫時遮住 暫時沒辦法去跟它做一個受持 持就是持戒 犯就犯戒了 非法不定 所以這個都是大家 在範疇上的認知 做一個界定之後 就從而來做一個遵守 又如世法 據刑約制 也就是世間的法律來講 你犯了什麼法應該判什麼罪 道法亦爾 那我們在修道的這個章法上 也是如此 依根附教 依這個來根據 來附著在教導當中 各有差降 有所不同 不可乖越 雖然有不同的地方 可是還是不能怎樣 犯這個過錯 不對的事情還是怎樣 堅持不做 對的事情堅持要做 不對的事情就堅持不能做 這一個很基本的 故曰法也 所以第二項 二云律者分也 謂需商度據量有在 若律呂之分氣也 這個都是有所分野的 這是有一個評比 到底這樣對或是不對 又云教相所詮 四字斯盡 謂犯不犯輕重也 這個都是有它的解釋 那麼到底是開遮持犯 還是這個罪輕與重 這個都是要來做一個判斷 何名為犯 這邊就說 那麼戒沒辦法持就是犯戒 那什麼叫犯戒 此言境緣具也 這個境界現前了 那麼因緣也具足了 那麼何名不犯 就是起對治也 起了這個因緣 但是你能夠對治他就不會犯了 何名為輕 因果微也 就是因為他是小小戒 或是他所影響所及 並不是很嚴重所以叫輕所為 何言重反上句也 那什麼是重 剛剛上面講完那句話把他加重 是他所影響所及很輕微 那麼重 當然就是非常的嚴重了 然此四相 非律不可 持犯不濫 有同氣侯也 所以這個四種現象 必須要有律來跟他做一個分野 那麼所以才能夠持戒 才能夠不會泛濫 所以也會成為一個 一個氣侯 當然不是說天氣好壞 而是文化 或是成為一個就是說 最近未成氣侯 這還沒有形成一個局面 所以大家如果能夠 有這樣的遵守的話 就會維持一個持戒的一個 局面一樣的意思 三云律字安聿 聿者筆也 必審教驗情 在筆投斷 又云處劾決正非筆不定也 古代這個筆 就是上面沒有那個竹 其實早期的字它不是竹子 它是草字 這個然後因為隸書 然後大家在一種符號的統一 所以它上面加一個竹子 那這個律 它就是一支很安穩的筆 所以就是能夠來審教驗勤 審查教法 然後來檢驗我們是否 能夠安份的來守這個戒律 所以用筆來投斷 就是用筆做一些條規 或是筆來做一些紀錄 所以觀察氣候 觀察這個候鳥 或是觀察什麼現象 你總是要用筆做起來 那也許會有人很調皮的說 現在都用電腦了不用筆了 當然這也是一種紀錄的意思 或是一種證據 好 三十三頁的第二段 倒數第二行 三並世法 比擬取名 教詮楷定 即法義也 辨析輕重 即分義也 臨事決判 即筆義也 具含此三 故稱為律 所以他就是什麼叫做律 就這樣子做一個 三種的一個解說 這個 這個第三他就說 好像就是靠近這樣的意思 那我們就把他取名為律 然後又他能夠來楷定我們的 行為規矩 然後來分辨是輕還是重 這個是毗尼的意思 那麼下一段他講尸羅 那律他就是講這個三種的稱呼 尸羅 這邊就是翻作為戒 戒是警戒的意思 警惕 以此為戒 警策身口意三業 遠離過非故 然後對我們身口意 能夠做一個警惕 讓他們不要有所過錯 如行宗云 戒有何義 意訓警也 他的意思就是一個警告 有警策三業 遠離緣非 讓我們的身口意 就遠離這個是非之處 明其因也 讓我們來瞭解這個因果 當然這邊只提到因 但是有因也會延伸到果 如古所傳防非禁惡 古代的人一再的交代我們 要防非禁惡 要預防不對的事情 要禁止惡毒的事情 錯誤的事情 以解於戒 用這樣來瞭解戒律 能戒通善惡 律儀亦然 戒有善有惡 這個在佛陀在世的時候 大家持戒精嚴 比如說持剛剛講的五戒六戒 十戒什麼戒 但是也有持那個戒禁取戒 不應該持的戒 比如說走路的時候 拿個掃把在路上掃 那問他為什麼走路帶掃把 他就是把這個路上的這個生物 把他掃開 所以不會踩到 所以這也叫持戒 這不殺生 好 不懈怠 他就晚上睡覺 把一隻腳縮起來就是金雞獨立 這樣的時候沒有懈怠 這個就是戒禁取戒 而是不是應該去這種的戒律 就是這個戒不是正確的戒 然戒是通善惡 所以也是善惡 所以看你是持的是清淨的戒 還是不對的戒 律儀亦然 不可偏舉以釋戒意 所以我們剛剛提了 兩邊都有提到 應該持的戒 不應該持的戒 我們都有提到所以不能偏頗 依如成實善生所明 善惡二戒 互受互亡 功用齊倫 名義無別 止得通解戒為禁也 隨用兩得 所以善惡這兩件事情 是一體的兩面 所以人就求神拜佛 增加我的財富 晚上有人來敲門了 一打開他就是善神 他就是名利的神 趕快請你進來 結果他要進來的時候 他說等一下 我後面還有一個邪惡之神 就是我妹妹 所以善惡當中 其實你過於貪這個 也會造成惡的現象 你過於貪於惡的 當然你說會有所善嗎 可能會有所警惕 這個都是一體的兩面 那看我們如何去做一些認知 所以三十三頁的 倒數第五行他說 戒為禁也 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 是禁止的 何以知之 若解善戒 善法禁惡 警持不起 若解惡戒 惡法禁善 護攝不生 以斯義求 想無惑矣 所以你瞭解了善戒 那麼 讓我們知道 哪些是該做和不該做的 當然瞭解善的方面 我們把善的一直在延續下去 那對於不對的事情 就有所警惕 不會再做 那麼瞭解了惡戒 對於這個惡的事情 我們當然就會去禁止 甚至於讓它不會再升起 所以這個才是 這個尸羅就是戒的意思 的一個本懷 那講義三十三頁最後一段 這個律叫做第三個解釋 波羅提木叉 此翻別解脫 就是解脫的意思 有云別別 或云處處 別別捨離身口七支過非故 戒是因 木叉是果 此因從果為號 所以這個因果的關係 好 我們知道它是從這個結果 來推為因 如尼鈔云 言波羅提木叉者 此處云 處處解脫 所謂處處解脫是一個果 那麼因為你要得到這個 處處解脫所以相對的 你的七支 身口意七支要怎樣 處處的去持境界 要處處的得解脫 所以果名解脫 隨分得脫 即是果義 所以他是從這個果來推因 再來要跟大家介紹 在講義三十四 有提到他的止作二持 那麼這一個意思就是 以明戒為宗 就戒律是他們很重要的 一個課程 戒有兩種 一個是止持戒 一個是作持戒 那麼止就是靜止 靜止我們的身口意 不要做壞事 不作諸惡 所以曰止 五戒乃至於具足戒 都是這樣的意思 不對的事情就是絕對不做 由止護持戒體 所以靠著這個不應該做的事情 來護我們的戒體 曰止持 止而無違 戒體光潔 這個戒體就是一個精神 持戒的一個精神 就好像我們說一個人的氣質 氣質裝不出來 穿衣服也沒有辦法表達出來 社會人士用化妝的化妝不出來 他就一個從內在 很自然的流露出來的 所以它是一個精神的 一個象徵體 那在這裡提到了止持的 止而無違 所以戒體光潔 順本所受 持由止成 那你能夠不做不對的事情 那麼順著這樣的本性 去受這個戒的話 稱之曰持 持由止成 號止持戒 就是你能夠持戒是因為我們 去不做不對的事情 所以叫做持戒 作持就是 作就是造作 勵策三業 就是身口意三業 剛剛的止持就是靜止的 不要做 那是消極的意思 那麼作持就是 有些事情應該積極去做的 就叫積極的意思 那麼作 就是安居說戒 懺悔禮拜等是也 由作任持戒體 曰作持 那如何作 平常當然持戒身口意的清淨 甚至於能夠在安居的時候 也能夠大家把他 把戒體拿出來 表現出我們的莊嚴 把戒相逐一解說 或是能夠懺悔 能夠禮拜 這個來讓我們的戒體清淨 所以叫做作持 第三章止持意 就是把什麼叫做止持 再做一個細說 那麼一切的諸戒皆有四科 有四個這個類別 一戒法 二戒體 三戒行 四戒相 那麼他就把這些做一些敘述 戒法者如來所制各種戒法 所以我們前面有提了 是五戒 八戒 十戒 二百五十戒 三百四十八戒 這個這些戒法 戒體者 弟子從師 受戒時所發的 自己的心胸中領受的這個法體 就有表現出來一個氣質 持戒的氣質 而有防非止惡的功能者 所以四分律中 分通大乘故 以非色非心為戒體 所以他是通大乘的 南山教弘四分 宗在圓教 取唯識種子說 如業疏云 欲了妄情須知妄業 故作法受 還薰妄心於本藏識 成善種子 此戒體也 什麼叫戒體 就是我們 讓我們的妄想妄念妄業 不會再起 是因為受到戒體的熏陶 那麼戒行 行者已經把戒體放在心中了 誰能任持 就是說隨著他的言行當中 表現出來的 運用他的身口意業 造修善業也 這個就是他的行動 那麼戒相者 持戒的美德 其相狀可為人軌範 就是戒相 這邊註解三十六 給大家做一個小小的解說 以上四科 戒法戒行戒相三者 古賢律學大師 大體一致認為 而於戒體一科 因古德各自所依之經論不同 故有異義 因為大家的所用的這個資料 來做背景 或做基礎的不一樣 所以大家的對他的說法 有點小小的不同 所以以下分為三種 一以色法為戒體 此示說一切有部的 他們的意思 一切有部的他們的意思 第二個戒體是心法 此乃經部的這些論師 唯識論師所主張的 那麼第三以非色非心 不相應行法為戒體 這個是誠實論他們所主張的 所以部派佛教 他們就有不同的解說 因為大家的堅持 還有大家所依據的不大一樣 那接下來 通別二戒 什麼叫做通戒 眾生無量 大海無邊 虛空無盡 草木無數 那個戒善同爾 亦無分齊 所以這個戒就統統普遍性 像大海像虛空像草木一樣 統統一樣 沒有什麼分別 那麼今天就姑且分為 通戒別戒這兩種 什麼叫通戒 就是三聚淨戒 這是我們把它歸化為成 反正就是該做的就盡量做 不該做的就不做 那麼在佛教就把更圓融的 把它列舉為三種 那麼三聚淨戒 本大乘戒 就是一個大乘的戒法 南山律師以圓教為本意 他是把他當作是圓教的意思 故舉之 所以把他舉出來讓大家清楚 一攝律儀戒 戒律威儀 須攝於此一戒 抑止一切諸惡之止持門也 就是攝律儀戒 就是一切不該做的事情 統統都不做了 這個就是通則 二善法戒 諸善萬行 須攝於此一戒 那麼累積一切眾善之作持門也 那麼這個就是攝善法戒 應該做統統去做 好 那麼第三攝眾生戒 亦稱饒益有情戒 荷負一切有情遍施 與饒益之恩德也 剛剛就說不應該做的就不要做 應該做的趕快去做 這個第三條就說 只要對眾生有益的 你就不用猶豫 就是盡量去做 好 菩薩三聚攝行斯盡 所以菩薩如果有這個 這個三聚淨戒一切的這個行為 都已經含攝在裡面了 那麼一攝律儀戒 律儀淨戒 那麼結業煩惱究竟斷故 因為你能夠止持這個威儀 所以會斷你的煩惱 二攝善法戒法 世出世間 大小修證 究竟修故 所以你只要攝善法戒 那大小的事情你都會去做 大小的修行都會具足 那麼三攝眾生戒 一切含識究竟度故 即四攝行 謂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只要有眾生有利 我們都去做 那叫四攝行 就布施 布施給眾生 財施法施無畏施 愛語就是講眾生愛聽的話 但是要是真話 不能講他愛聽 但是很虛假 那利行 就是利益眾生 同事就是我們講的同理心 所以現在社會人士在講 這是我的同事 這個是我的長官 這個同事就是這個佛教的用語 變成一般人 來一起工作的人叫同事 其實他 其實那個同理心的意思 那麼亦名饒益有情戒 此山自初發心 自得果德 以淨心要期 故名三聚淨戒 這個是從初發心學佛 到得到果德 不管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 都要怎樣 淨心要期 故三聚淨戒 所以常常以戒來提發我們自己 那有人說學佛一年佛在眼前 學佛三年佛在天邊 所以要隨時隨地 要來自我警惕 這是比較重要的 第二提到別戒 別戒就是僧尼之具足戒 無量無邊 且隨機緣立限制 各有廣中略三種 這裡別戒 這通戒就是 一般人都應該遵守的 那別戒就是說你是在家的 你就在家的 出家的有出家的別戒 這邊就提了 他有廣中略三種 僧戒廣而無量 你說多廣 該做的事情統統要做 所以它就其實無量無邊 中者二十威儀八萬細行 有一種威儀跟細行 那麼簡單的就是二百五十戒 所以二百五十戒是 最小的這個範疇 尼戒廣則無量 中則八萬威儀 十二萬細行 所以女眾他是一個 威儀很注重的一個團體 因為他如果不好好的遵守的話 恐怕會引起誤會 這個有時候表錯情示錯愛 這個是一般社會上人士 那我們在僧團裡面 絕對舉止言行要具足威儀 尼戒廣則無量中則八萬威儀 十二萬細行 略者三百四十八戒 受戒心量其得廣大 受戒這個量也要開闊 來廣度眾生 等虛空一樣 所發戒相 其體不測 遍法界 圓滿具足 故云具足戒 什麼叫具足戒 他就是遍一切法界 所謂你說他是三百四十八條 還是兩百五十條 這個是一個戒相 你一條一條的去做瞭解 可是它的精神體怎樣 是無有差別的 三十四頁的講義倒數第一行 五戒八戒十戒六法等 皆從其戒中別體 這所有的戒當中 另外有彼此的戒不一樣 又引淺學 以為具戒方便 稱之為略戒 就是有人看到那麼多戒 他嚇到了 不得了 三百四十八條背到什麼時候 其實這個不是背那個法律規章 說是精神把它把握住 那就不會離題太遠 好 那剛剛提的是止持義 那止持義 這邊還有一些說明 講義第三十五頁 那麼依受戒的差別 分佛弟子有七類 約是七眾 即比丘比丘尼 式叉摩那 沙彌 沙彌尼 優婆塞 優婆夷也 那麼五戒就一不殺生二不偷盜 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 四是實戒 一是遮戒 所以同結戒者 由酒是放逸本 能犯四戒 這個是佛陀很懇切的一個提醒 因為這酒會亂性 所以都會把這個五戒 做一個提醒 就好像有一個人 他就喝酒喝到已經 神識不大清了 看到鄰居有一隻雞 跑到他家裡來 他想說 哎呀 喝酒一定要配一些東西 這個雞把他殺來配酒最好 所以他就把他抓來殺 等了半天 隔壁有一個婦人就來這邊找 他家走失的那隻雞 問了這個人 你有沒有看到我們家的雞 沒有 然後他因為喝酒 然後就起了亂性 就欺負人家這個女眾 所以他一喝個酒五戒統統毀了 第一個殺人家的雞 二是偷人家的雞 對不對 偷來殺了 第三就邪淫 看到女 見色起意 然後也妄語了 問他有沒有偷走抓人家的雞 問他有沒有看到人家的雞 他說沒有 沒有 那這個是妄語 那麼第五是飲酒 他就是因為飲酒 而起了這個大的一個錯誤 講義三十五頁的第三段 五戒 他就是提到 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 四不妄語五不飲酒 四是持戒 一是遮戒 那所以同結戒者-視酒是放逸本 能犯四戒 八戒 一云八齋戒 又因八關齋戒有九條 好 那前面都一樣 這個大家已經很清楚了 所以不再敘述 十戒也是 那麼前面的九條跟前面一樣 再多一個不捉金銀戒 那麼六法就是染心相觸 起染污心跟人家接觸 盜人四錢 這邊只有四錢 因為不同的版本 有的說三錢有的說四錢 這個是一個古代的一個 貨幣的一個單位的一個計算 斷畜生命 小妄語 非時食 飲酒 那麼具足戒 出家的男眾有兩百五十戒 女眾有三百四十八戒 那麼這個 這邊寫三百八十四 是反過來才對 那麼僧戒束為五篇八段七聚的 六聚七聚 這個是我們剛剛有提到一小段 因為這是出家的戒律 所以我們就帶過就好 尼戒分為六段 那麼再來他這邊要講說 通別二受 那麼所謂受戒者 受了就是能夠領心 創發要期 就是能夠內心 能夠發起要持戒 然後能夠領納在心 名之為受 戒謂所納法 有所納 受為懸防之能 就是防止我們犯罪又名為戒 如業疏云 創發要期 緣集成具 納法在心 名之為受 就是領納在心 持 即此受體能防非義 讓我們對於不對的事情 能夠防止故名為戒 濟緣云 要期是心 緣集即鏡 納法在心 即心境相應 受有通受別受二法 那什麼叫通受 就是總受三聚淨戒 對不對 三聚淨戒就是說 該做統統就做 不該做不要做 饒益一切眾生 也是要去做 那麼別受就是 剛剛你在什麼身分的 就受了什麼的戒一樣 唯一受律儀戒 此通別二受於出瑜珈戒本 這瑜珈戒本是大家非常熟悉的 南山所立白四羯磨之作法 以唯識圓教之意業 所受五八十具 即別受也 那別受 這個方法必須要三師七證 所以去受戒 差不多都有三師七證 行羯磨作法 三師的 第一個是戒師 正受戒者 二是羯磨師 讀表白起羯磨文者 三者教授師 教授 威儀作法 那麼七證 就七種證明 你是也受戒的一個師資 如法七僧為證 那麼羯磨就是作法辦事 就是這個佛教的用詞 羯磨 有類似就是開會 開檢討會 那明了經疏翻為業也 他只是一個業的意思 所作是業 亦翻為所作 那麼百論云事也 就是一些事相 若約義求 翻為辦事 就是用這些現象 然後你如何來辦這個事情 白四羯磨者 初羯磨師起立 讀表白文 這個就是四種告白事情 那麼求眾僧之協贊 是為一白 我們要談論些什麼 大家有沒有同意 次三唱羯磨法 讓大家量力而為 為自身羯磨 那麼這三唱竟時 這個唱完了 受者得無作戒體 合前之一白後之三唱 為一白三羯磨 這叫一白三羯磨 有人就把他稱為白四羯磨 一就沒有寫了 那麼好像業疏云 若情事殷重 和舉轉難 如受懺大義 治擯重罰 這個就是不對的事情 是好像犯了重刑犯一樣 故須一白牒陳 三羯磨量也 都是有些次序 方能成遂 故曰白四 亦以一白三羯磨通為事也 云云其後七眾總受三聚淨戒 即通受也 所以其實他是在講 這個三聚淨戒 那這些別戒認知 其實是因為你的身分不同 而有所規定 那講義三十五頁的最後一段 提到這個作持義 前面講止持 就是消極意 那後面講作持 這就是這種積極的 他的梵文叫做犍度 此云章篇 就是有哪些條文 意翻法聚 如戒疏云 受法戒法 各別家處 名為腱度 這裡有所不同 就是一條一條的這些條規 又資持云犯與犍度 此云法聚即篇章之名 你看剛剛說條款篇章 二十犍度者 一他就說受戒犍度 說受戒法 哪些應該受戒的 第二說戒犍度 就每半月中 然後諸比丘集在一處說戒懺悔 每半個月大家集合起來 然後來互相檢討懺悔 那麼梵云就是布薩 他的意思就是淨住 就是說不對的事情我們都懺悔 像一個衣服髒了 你洗乾淨了 就是一個清淨的一個布 言說戒者 就所作法 言布薩者 就其功能 就是有他的功能性 有他的作法 有他的意思在 三安居犍度 就是在一夏九旬住一處修道法 四自咨犍度 說在夏安居每天當中 恣任他比丘 舉己所犯罪 就是說在這個結夏安居 我們讓別人來做我們的 我們的言行觀察 不對的 我們就來改進 彼此相教 輾轉覺悟法 五皮革犍度 說用皮革法及餘因緣 就是一般來講就是皮革的東西 是不能用的 就是說這些義 六衣犍度 說法衣法 哪些是衣服穿著上要知道的 七藥犍度-就是吃藥的一些規章 八迦絺那衣犍度 就是受功德衣的法 那麼迦希羅就是堅實-亦名功德 就是安居竟後 信眾所供養的法義 所以開了論云 為存略故 但言迦提 此翻功德 此坐夏有功五利賞德也 又四分云 安居竟 因受功德衣 九拘睒彌犍度 說如法止息 拘睒彌國比丘鬥諍法 就是大家有什麼意見產生 不愉快了應該如何處理 十瞻波犍度 說瞻波城比丘 他們的一些羯磨是否妥當 十一呵責犍度 彼此有不同的意見在罵來罵去 有什麼不應該的 十二人犍度 所以他們犯了這個僧殘的時候 應該如何處理 十三覆藏犍度-做了不對的事情 互相隱藏 這是不對的 再來十四遮犍度 說布薩戒時 那麼遮犯罪的比丘 不要讓大家去做無謂的猜測 或是讓別人做無謂的判斷 十五破僧犍度 所以破和合僧的這些事情 十六滅諍犍度 七滅諍法 十七比丘尼犍度 說比丘尼的別法 別行 十八法犍度 說比丘的行法 十九房舍犍度 應該如何住 還有臥具等 二十雜犍度 說明這些用具缽剪指爪 這些雜法 所以這個都是在說明 佛弟子應該的作法 那這個宗的行果 當然這個希望大家能夠 得修大乘因 能夠證大果 所以是一個大乘圓教 三學者都是應該做的 所以這邊特別提到三聚淨戒 來三學圓滿互攝 能夠這個共同來成就 所以律儀在這個戒有三 一是別解脫戒 二是定共戒 三是道共成 那麼就是互相在身口意當中 能夠互相成就 那麼互相圓滿 所以在講義的第三十六頁 後面這邊就提到此宗的行果 所以在前面我們也略約也提到 所以他是四分律 是共通大乘不共的戒 然後能夠圓融 然後入這個三聚淨戒當中 共具圓滿成就大乘的戒 所以讓大家能夠證得佛果 大圓鏡智 深妙的這個覺位 這個相信也是這個宗派 所期許的 我們今天就介紹到這裡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