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佛教各宗綱要10 主講者:理群法師 佛教各宗綱要 第十集 各位觀眾 阿彌陀佛 我們各宗綱要來介紹 這個唯識方面的思想 那麼之前有在講一些 在各個的這個觀念 還有他所依循的這些經典 或是內容 那麼相對來講 這個唯識方面的這個思想 或是他的邏輯性 大部分的人都覺得蠻繁瑣的 可是這個各個的宗派 我們沒有做一個鳥瞰式的 認識之後 可能我們在修行上 你要選擇宗派或是法門 就會產生比較生疏的這個印象 所以也懇請大家要耐煩 修行也是一個耐煩的事情 那麼我們在做任何事情 也是要耐煩 好的事情 你要讓他呈現好的結果 那麼修行要呈現一個好的結果 也都是要一個 耐煩的心胸去面對 今天我們講到這個宗派的修行 這一個宗派 那麼這個宗派的修行 有廣修略修兩種 那麼略說又分為兩種 叫初進跟後行 在講義的二十七頁 就來對這些做些提醒 相對的它在第一行有提到 這一篇是清淨義叫做還滅義 什麼叫還滅 我們在講十二因緣 無明緣行 行緣識 那麼無明之後就是我們眾生 來到這個世間 投胎的一個重要的因素 無始無明 過去所造的這些種種的 業力因緣的結合體 那變成我們來投胎的這個因素 那麼投胎有三個條件 有的是隨業 有的是隨願 有的是隨喜 業力當然有善業惡業無記業 好的業力就往好的地方去投胎 壞的業力 就往不好的這個地方去投胎 所以這個是一個普遍性的原則 那麼隨願是眾生 他修行有到一個階次了 比如說菩薩 他可以遊戲人間 他可以隨他的願力 像阿彌陀佛 他就是可以去廣度 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 那麼藥師佛他可以廣度 東方琉璃世界的眾生 其它的佛 他各個都有一個淨土去度化 所以我們強調的就是 你的心量有多大 你的淨土就有多大 你的心量決定你的證量 所以不用懷疑 有福就是因為你有量來的 所以有量就有福 有福就有 有福的人不一定有量 但是這是一個提醒跟勉勵 你有福報能夠去布施行善供養 這其實是一個真正有智慧 而又有福報的人 如果大家提到這個布施 那布施是有這個 擁有這些財富 那你擁有財富又擁有布施心 才是一個真正的 快樂的行善的人 那麼菩薩他可以隨著他的願力 去遊戲人間 或是來去自如 到各趣去投胎 他是隨他的願力 可是一般的凡夫 他只有業力 他的業力比不過他願力的時候 他只好隨業力 那只有菩薩他這個業力清淨了 所以他可以發願 所以他要往生哪裡都可以 那隨習 就是習氣 一個人沒有太大的善業惡業 那他要去投胎 就隨他的習氣 就好像一棵樹 他種的是往東方 那有一天因緣無常現前了 他倒下去 他就往這個東方 如果他是往西方自然長的話 他就因緣這個 在世間的因緣結束 他就往西方的這個方向倒 所以一個習氣的養成 就是非常重要 當然是最好不要不良的習氣 你有念佛的習氣 有拜佛的習氣 有幫助人的習氣是最好 那有的人吃喝嫖賭的習氣 這壞的習氣就決然 要把他斷除掉 那有這樣的習氣 他是一個喜歡念佛的人 他就到喜歡念佛的 一個家庭去投胎 喜歡修行的人他就到一個 喜歡修行的一個家庭去投胎 那剛剛講的那些不良習性的 他就會往那邊投胎 除非他的自己業力 有清淨的種子在那邊 所以喝酒的家庭 他不一定 小孩子也都會喜歡喝酒 他有清淨的種子 或是他受過教育 受過社會道德的薰陶 他就不喜歡喝酒 當然喝酒沒有絕對的錯或罪過 是因為酒會亂性 所以亂性是不好的事情 那酒是造成亂性的原因 所以我們盡量避免喝酒 那當然在佛陀的時代 是沒有毒品 所以我們在談到這個 殺盜淫妄酒 這個五戒 就沒有提到毒品 所以凡是能夠讓我們亂性的 讓我們在 在理智上不是非常清明的 這些東西最好都不要去碰觸他 這個是一個比較廣義的 持戒的一個觀念 所以你說戒律有幾條幾條 其實就很簡單 對的去做 不對不要做 就這樣的原則 所以我們也不要去背哪一條 第幾條 第幾條 這個是非公道自在人心 可是戒律的一個水平 當然我們每一個人 都有一個拿捏 所以很簡單該做的 可以做的我們就去做 所以戒律有時候沒有辦法 廣泛到哪一條哪一條 這個是一個原則性 普遍性的一個原則 Ok 那麼今天 我們要跟各位講的 就是還滅 就是無明緣行 行緣識 然後名色六入 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這個十二因緣的這樣的順序 那還滅就從老死再生 然後這樣一步一步的 往回修回去 破除了我們無明的硬殼 這個好像大家有吃過椰子 那椰子的殼很硬 那我們眾生無始的無明 就像這樣的椰子硬殼是形容 當然是比椰子殼更硬 形容這樣堅固我執貪瞋癡 無始無明的這樣子集合體 把他怎樣 整個的把他去除掉 然後才能夠智慧現前 福慧雙修 究竟解脫 那麼佛教的各宗綱要 是把各個宗派的理論 還有所根據的經典 介紹呈現給各位 當然這個當中 也含有豐富的修行的方式 是這樣子能夠在知解行 能夠合一 能夠配合 那這樣子才不會落入說 我們聽經講課 就是還是耳根的作用而已 要去行 所以行是非常重要 相對的這邊提到了 就是修行的法門 那麼在講義二十七頁的 第一段開頭就講到境 那麼所觀境 識智所觀 名之為境 那麼我們都是對境生心 你說 哎呀 本來我是不生氣的 可是我看到那個人態度太惡劣 我就生氣 這個就是對境生心 看到那個人的態度 就是一個境界生心的 所以重要的都是你的心在作用 所以如果各位有印象的話 六祖壇經就有兩個人在爭論 這個幢幡是自己在動 還是風跟它吹了它才動 所以六祖惠能大師說 不是幡動不是風動 是仁者心動 是我們的心在動 所以這個境是好的境 這個境是壞的境 那都是我們的心在產生作用 對境生心 好 剛剛講的 是因為他的態度不好 所以我就生氣了 那麼他要態度好 你就不生氣了 生氣與不生氣都是情緒 不是解脫 解脫是對境不生心 那有人說那就木頭人一樣 那不是木頭 木頭人是不知不覺是麻木不仁 他沒知覺 那麼覺是他知道 而不沾染 而不執著 就心經講的 就沒有罣礙 我們眾生有很多罣礙 從小孩子一歲罣礙 到八十歲還在罣礙 他晚上不知道有沒有蓋被子 那這個就是情執太重 所以就會有很多的罣礙 那麼就是對境有很多的沾染 還有放不下 那因為這個講義的內容 是名相相當多 我們盡量 讓大家做一個概要的瞭解 而來從中認知了 我們眾生的心性是這樣的現象 那麼課程的內容 並不是在讓大家只知道名相 或是這個當中去指責某一個人 有什麼業力因緣 不是 我們是知道了之後 然後來提醒 然後來起修 然後從這個經典法義當中 來觀照我們的身口意 那這樣才不會讓我們 在認知佛法的這個當下 而又起出更多的煩惱 學佛是清涼的是解脫的 修行更能夠讓我們法喜充滿 而不是學了好多義理之後 然後一天到晚 在自責自己業障重 業障是善業惡業無記業 所以不是所有的業都會障 當然有人會說 那惡業就是障 不一定哦 好的業會障 剛剛講的 人家對我們太好 叫做軟賊 柔軟的軟 那麼柔軟的賊你不曉得 你不曉得他背後的意思 你不曉得他背後所產生的效果 跟影響 所以我們有時候是 人家對我們不好 我們還可以提起我們的警覺性 這個人怎樣怎樣 可是他柔柔的 軟軟的對你好 可是背後 不知道有什麼企圖的時候 反而不知不覺的落入那個陷阱 所以佛門當中對那個很好的 但是他的出發點是錯誤的 是不良的那叫做軟賊 當他對人家親切和藹可親 慈眉善目那是應該的 不然你說佛菩薩都慈悲為懷 他們可能背後有什麼企圖 那就是這個扭曲了這種說法 佛菩薩對我們是慈悲的 但是他絕對沒有不良的企圖 但其實眾生很難講 眾生的心性是很難講的 他有時候太瞭解人性的話 他用不同的手段 那這個並不是在恐嚇 而是讓我們認識說 眾生的一些種種的心性 這個就是境 這個就是要讓大家從這個 好的境 壞的境當中 做一個醒悟 講義的第一段的第一行中間 即三性三無性等 那麼就好像說 所觀唯識以一切法而自體 觀 通觀有無為唯識故 是有為還無為 那我們在認知有為法無為法 有為法就屬於比較 物質界的事情 無為法就比較屬於 思想的這個層次 好 那麼對法論又說了 一切法者即三自性 謂遍計等 這個後面會有一些 比較細的解釋 所以各位在看到這樣的 課程的時候 有時候不要被那個名相 其實不管是聽佛學的課程 像法師在講經 或是種種的法義的解釋 那不要被這個文義 一下子你不懂的時候 就起了懈怠心 或起了恐懼的心 你把他耐煩的瞭解下去 有資料查了我們就查 有人可問我們就問 或是這些答案你都不滿意 你可以存疑 存檔 那有機會再把他弄清楚 打破沙鍋就問到底 做學問是這樣 修行也是這樣 早期的人修行是 千里求師 萬里求法 現在我們資訊很發達 所以要尋找資料 是比以前是千百倍的 容易跟幸福 所以不要太縱容自己的墮性 這樣就很容易 把一些義理弄清楚了 好 那麼三自性謂遍計等 諸法緣生本無實我實法 那接著是妄情不了 執為實有 真義遍計 不了依他緣起 起煩惱業 生死沈淪 所以眾生就是執著那些 枝末的事情 所以造成我們業力的輪迴 也成為我們煩惱生死的沈淪 我們再繼續在第一段的第三行 後面這邊有提到 經翻彼故就是現在我們把他 做一個詳實的翻譯或是解說 那麼於三性上先簡捨遍計 我們先把遍計所執 把他放在一邊 次於依他圓成二性 觀圓成者是實性 那麼在這個當中 我們再做一一的來認知 圓成實性 那麼接著他說是實性依他宗 心王者是識相 心所者是相應 所以各位從這樣的 很簡短的文義當中去瞭解 所謂心王就是他的識的志向 所謂心所就是識的相應 這個心王就是我們自己 主體的意思 那麼心所的心所對的這個對象 所以他是識的相應的對象 我們講簡單的眼耳鼻舌身意 那麼這樣的主體 我們自我主體叫做主觀式的 那你所看的 眼睛所看的這個形形色色 這個是色塵 眼睛叫做眼根 那麼所看的這個是色塵 這個就是你所觀的 就是你心所緣的 所以在這個第五行的第一句話 他說色者識所辨 那麼這些形形色色 都是我們的心的了別作用 所以人家說情人眼中出西施 同樣是一個很難看的人 可是他就看了越看越順眼 他對看起來很對味的 他卻看起來很順眼 一樣的 有人看到這樣的花 這個花好漂亮好莊嚴 有人看到 哎呀 好假 一點生命力都沒有 所以有時候看一件事情 看一個境 他是我們人自己主觀上有一些 有一些思想的認知的 乃至於專業的背景在 好 那麼當然也有 相應不相應的 那不相應的就是這邊有提到 不相應者四分位 那麼五法事理皆不離識 所以這個提到了種種的現象 都是在識的了別 如果第六識 識的了別 如是於遍計顯因緣 那麼成萬法唯識義 所以萬法唯識 那麼這個從這個當中 可以來做一個認知 是曰唯識心觀 這個可以從這個當中 來做一個入手處 那另外提了 云何名為所觀境界 謂初觀察從顏所生 一切色心諸心所等 這邊就是提到就是 你的先主體所看的這些客體 主客相關的當中 有相應跟不相應 那一開始我們有提到 你跟境要不要相應 那就看你的心 你覺得說對境不生心 他的態度好 我們也讚嘆他 甚至於說這樣的值得我們學習 我們也跟他學習 他的態度不好 我們覺得這個是不應該的 所以我們就不要跟他相應 甚至於這個是引以為鑑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 看到境界其實都可以 來做為我們修行的一個提醒 那麼第六行他就講了 最後一句話 他說是空花下 惶惑愚夫 空花就是假的一朵花 或是一個沒有實體的一個花 那讓眾生去迷惑 就好像話梅止渴 嘴巴好渴好渴 但是沒有梅可以這個 這個沒有水可以止渴 所以畫一顆酸梅 然後呢 用那種感覺說 這個好酸好酸 然後口水就慢慢流出來解渴 這就是一個方式 好 那在這個第一段的 倒數第四行 這邊有提到 名依他起 就是像好像一朵虛幻的花 來惶惑眾生 這就是依他起 依這個境界 他這個境界而起的 這以這邊提到的這個 好像在解說一段文意 可是也點醒了我們一切的眾生 我們何嘗不都是依他而怎樣 起的嗎 所以有的人就說 不要隨著他的口水去 可是我們眾生都常常隨著 境界而起舞 這個就是要自己做一個警惕 接著他說愚夫不了 一般的凡夫眾生不瞭解 於師望執 執為我為法 就把這些現象 幻化的眾生 幻化的事情 就把他當作這個是我這個是法 那麼我們眾生就是有兩種執著 我執跟法執 我說的最對 我的方法最棒 我說的怎樣怎樣 就是你的個人 個人 我最好 我最棒 我最優秀 我最不得了 那我方法是最殊勝 所以不管是你做世間的技術 方法 或是休閒的法 唯有跟解脫相應的法 才是究竟的解脫法 不然都還是怎樣 值得讚嘆的法而已 不要這個老王賣瓜 自賣自誇 這個瓜好甜 結果都自己吃掉了 沒人買 為什麼 不相應 你的好人家眾生沒辦法相應 這個延伸到人與人 之間的溝通學 只要一個媽媽 一直數落那個小孩子 你這個不對 那個要做好 然後小孩子反彈了 他說我都是為你好 他說你都為人家好 為什麼讓人家不舒服 所以我們常常會提醒 不要讓你的愛 讓對方感覺到痛苦 如果是愛的話 是關心的話 應該是很溫馨很快樂 怎麼會變成痛苦 那麼這個就是我執 我用我的方法來對你愛 所以你就要接受我的愛 我的用我的方法來教你 所以你有聽話就是乖 不聽話就是不乖 這是我執跟法執 所以你不要以為 這個人際的溝通 跟法沒有相應跟唯識沒有相應 統統有關係 你從這個當中你的心胸會開擴 不懂的我們告訴他 如果他願意做就這樣做 如果他不願意做 他取原則然後用他的方式去做 達到效果也是好 所以你就不會 執著我的方法是最好 執著我的愛心是最好的 那有的人不要也太囉嗦 吃飯了沒 或是你要吃什麼 或是這個那個一大堆的 你要不要吃飯 有這個可以吃 那就好了 兩句話 愛吃不吃隨你 所以你跟他說太多 他反而嫌你囉嗦 所以真的不要讓你的愛 變成空炮彈 讓別人成為一個 痛苦的一個源頭 好 所以第一段的倒數第四行 他說愚夫不了 這個愚蠢的眾生 愚癡的眾生 不瞭解 所以會把這些妄念妄相 執著是我 執著是法 喻是空花 所以就用空花來比喻 性相多無 名計所執 性就是本性 相就是外相 統統是沒有的 你不要去執著 所以碰到事情你去面對它 然後把它解決之後 這個東西的存在與不存在 對你都沒有什麼影響性 所以你說這個是實體 這明明是讓我很痛苦的一句話 明明在 你怎麼說不要去 把它說是一個空幻的事情 因為你沒有受它影響 所以它存在與不存在並不重要 好 再舉一個例子 大家就更能夠瞭解 可能大家也聽到了這個什麼 看守所 監獄 對不對 可能有人去過有人經過 有人進去過 進去過不一定說是被關 比方說進去關懷 像師父就要進去監獄關懷 那並不是代表我們是有犯罪 只是說愛心的關懷 好 可是你一個 從來沒有犯法的人 你沒有機會去監獄所 那監獄所的存在 對你有沒有影響 沒有影響 對不對 它甚至在哪裡都不曉得 它不會影響我們的心性 不會影響我們的生活 所以你就不會有所執著 就是說簡單的講 有這樣東西的存在 但是你沒有跟它相應 它存在與否並不重要 那麼倒數的第四行 最後一句話 依他起上 我法本空 由觀此空所顯真義 這個必落虛空名圓成實 這個就是要提醒我們 什麼叫做圓成實性 就是告訴我們 我執跟法執都本是空幻的 本來都是般若性空的 那般若性空 是另外一個系統的名相 只是我們把他拉過來又 他本來就我 什麼是我 三歲的時候是你 還是五十歲的人是你 對不對 在時間上已經沒有存在了 好 你說五十歲的這個是我 那你上一秒鐘已經又過去了 是五十歲加零一秒 還是五十歲加零二秒 沒有一個實體 那空間上也是 你住你的家 你要去讀書 你要去工作 你要去看電影 你要去逛街 你要去禪七 你這個地方到那個地方 也是哪一個是你 在空間上也是怎樣 虛幻的 時間 空間的坐標當中 沒有一個真正的你 那你就不會去執著 這就是告訴我們 這些所觀的所顯現的這些 就是一個真理的現象 叫做圓成實 好 倒數的第三行 中間 諸所知法 不越有無 無法體無 但可總說 名計所執 因為有些現象 眾生有些階梯式的 比如說小學的 你要講小學的數學 國中有國中的 高中有高中的 你不要一下子就小學 一二三都還不是很清楚 你跟他講微積分他會霧剎剎的 那所以眾生的心性 他能夠承受的哪一個階段 你讓他去知道 所以會一開始讓他知道 有一些現象 然後一些境界 而無非是要讓他知道 這個是一個現象而已 而不要去執著 禪宗有一個譬喻 以指指月 就是用指頭去指月亮說 月亮在那邊 但是是要叫你看月亮 告訴你月亮在那邊 是要讓你知道 解脫清淨的地方在那邊 而不是叫你在看手指頭 他是一根手指頭 他是二根手指頭 不是這樣子 所以不要落入這個指頭 要去藉由指頭的指向 月亮在那邊 所以是要你看這個圓成實 這個智慧圓滿的 解脫的這個月亮 而不是看你的手指頭 所以眾生反而會很多在 落在這種指頭上的 就是我們講的現象上的事情 而沒有去認知的 整個這個法界的真理 這個就是非常可惜 好 第一段的倒數第二行 他就說有法體無 有法體有 理應分別 那麼諸有有為法 名依他起 就是讓你認知所謂依他起 這是有為法的這個範疇 他是依這個境界而起的現象 緣生是故 這因緣所生 一切無為名圓成實 就是說剛剛講的有為法 就是一些現象依他所起 一些境界現前 就是說你的心去跟境界相應 如果你的心不去跟他相應 就圓成實 圓滿成就你的實在的智慧 法本已故 法本來就是這樣的道理 這樣的用理解的 或有漏法依他起 所以這個有漏法 也是名依他起 性顛倒故 這是因為我們本性顛倒了 諸無漏法名圓成實非顛倒故 所以他這個句 文句就是一個對照一個對照 什麼叫顛倒什麼叫沒顛倒 有顛倒就是眾生執著依他起 是一個有漏法 無漏法就是智慧不會漏掉 所以有人看到一些名相 會害怕 什麼叫有漏 什麼叫無漏 這個有漏就是把我們的智慧 法身慧命漏掉了 無漏就是不會把我們的 法身慧命 我們的智慧漏掉 叫做無漏法 所以你說很多名相不懂 可是你從這樣一個很淺的 這個認知去跟他做理解的話 也是會有所體悟的 好 那麼在講義的第二段 在二十七頁的第二段提到 所修行 那麼我們瞭解一些境界 是什麼來的 那麼如何去修 行者所修行如前所云 對治有漏薰習無漏 戒定慧三 即伺尋思 識如實智六度萬行即所對治 皆行所攝 這邊這樣講修行 這就是如何把我們 在薰習這個無漏法 無漏的這個解脫智慧 那薰習就是慢慢學習 這個薰習好像點香 薰習 或是放一個檀木 沈木去薰習 或是一個香料去薰習 這個有一個 大家熟悉的一個材料一個食材 蘿蔔把它製造成一個什麼 醬菜 這個日本的話叫做takuman 就是你一個蘿蔔 你把他浸到那個色素當中 或是浸到那個原料當中 那慢慢的也變成takuman 所以你白色的蘿蔔 也會浸到這個醬汁裡面 也會變成醬菜一樣的意思 所以薰習就是怎樣 在那個環境去薰陶 然後把他成為 所以你常常在修行的境界當中 常常起心動念是利他 所以你不知不覺的 我們所起這個念頭 或是動作都是以利他為主 所以其實我們的手心 能夠向下去幫助所有的眾生 所以我們是一個很有福氣的人 所以你說常常手心向上 需要人家幫助需要人家拉拔 這個是一個階段性 當你的能力不足 你需要師長父母教誨 這個必要的 那等你能力夠的話 我們能夠去幫助人家 讓更多的人也能夠 透過我們參與薰習這個工作 讓大家更能夠有成就 那這邊有提到很簡單的戒定慧 這個三解脫 這個戒定慧就是有持戒 有修定有智慧 這個是非常重要的這個口訣 戒 不一而足 但是無非都是從不要殺生 偷盜邪淫妄語飲酒而來的 定 就是要定力 不要跟境界相應 所以有的人常常還問 我不念佛還好我不打坐還好 我一念佛打坐妄想紛飛 所以古德有說 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如何讓你覺就是要透過修行 慧就是我們有善知識 像我們的課程的排列 就可以讓我們得到很多 智慧的增長 那有的人他因緣不具足 所以在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三皈依的中間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所以還是有法寶 但是怕的是我們有的人 就以自己的意思去解讀經典 所以會依文解字 這個離題太遠 這個就比較可惜 那後面這些 這是也是一個 然後認知的一個名相 好 我們先看這個 講義二十七頁第二段的第二行 那麼窺基法師有說 他在這個義林章 他的著作裡面說 集大論識論等之意蘊立唯識觀 所以他就把一些觀念 還有這些義理把他這個唯識 這樣的觀念把他點出來 更於優讚推為觀行第一 那麼這也是大德把他 把觀行列為第一 就好像這位優讚講的 知境已應修正行 你知道這個境界了 知道境界現前了 就更應該好好 好好趕快修行了 一因聞所成 二因思所成 三因修所成 所以聞思修 所以聞思修就是聽聞佛法 然後思惟判斷 然後下手去修 所以所有的宗派跟法門 無非怎樣 聽了之後要去做 有時候風景不錯 你只聽到 路線也找好了 車票也買好了 就是不上車 永遠阿里山是阿里山 你還是你 所以你永遠沒有去阿里山 你看不到它的雲海 你看不到樹木 你吸收不到它的芬多精 所以還是聽而已 還是要去你才有辦法去領受 這個阿里山的美景 一樣 修行也是 修行多好多好 你永遠不去做 我有這個事 我有那個約會 我有什麼 什麼 你永遠就去不了 修行 所以都是要自己安排 自己去爭取了 好 第三行此山雖通 福慧二重一功德 難行根本甚深綱要甚意義露 飲食無等 離諸過等 唯識為最 這個前面我們就把他帶過 後面這兩句話就是說 你要離開所有的過錯 就是要怎樣 觀照你的這個心識波動 因為眾生都是在對境起心 相信很多人 你跟他說 哇 你好漂亮 你好帥 他當然就很高興 你說你好拙你好笨你好難看 你這個豬腦袋 他當然會氣死 連你都罵得這麼難聽 其實同樣的平穩的口氣 這個文義當中就代表了 人的喜樂跟痛苦 所以境界是不可思議的 就好像我們開燈 或是冷氣 是一開關叫你高興就高興 一開關叫你不高興就不高興 第二段的第四行 又云既所直性 唯虛妄識 你所執著都是虛妄的 依他起性 唯世屬識 都是世俗的認知 圓成實性 唯勝意識 唯有圓成實性 才是最殊勝的義理 是故諸法皆不離心 所以各位我們能夠 看到這一句話點出這樣 整個的重點 都是你的心的作用 觀此唯性三性離 自從麤自細五重觀法 這個字叫麤 這個是古字 那從粗的到細的有五重的觀法 是曰五重唯識觀 有五種的步驟 於此五重唯識是所觀 能觀唯識之觀 這個別境中會心所也 所以你能去觀 是你的智慧那個慧心所的顯現 故優讚以聞思修 所成妙慧為觀 所以般若智慧就是妙智慧 又亦名謂能觀唯識 以別境慧而為自體 他這邊就是優讚這位大德 他就聞思修所成的這個妙慧 是它的觀體 那麼義林這邊是這個著作 是為能夠觀唯識以別境慧 就是每一個境界你能夠去 會有認知的這個智慧 才是你的自體 自體的本身 接著第三段 他就是要來跟我們解釋 什麼叫五重唯識觀 一這個遺虛存實識 二捨濫留純識 三攝末歸本識 四隱劣顯勝識 五遺相證性滅 那麼他把這個 五重唯識觀的內容 把他文字把他寫出來 也許乍看之下 那不知道在說什麼 那我們從文字的義理 做一個簡略的介紹 相信大家就會清楚 第一個把虛的去掉 留住那個實在的義理 把那個不好的雜爛的把他去掉 留下純淨的 把那個枝末去掉 歸於我們的本體 那把那個卑劣的不好的劣質品 把他顯現我們的優良品 這個是第四 那把那個相 相就是外相 這些不好的外相不要去執著 把我們的本性把他彰顯出來 所以從唯識觀 你這樣從字面上簡略的 可以做一個認知 好 那麼講義二十七頁第三段 的第二行 他就是來敘說這個內容 也許有一些繁瑣 所以剛剛有跟各位 簡略的提一下 所以不是很清楚沒有關係 我們做一個認知就好 此所謂是猶言唯識觀 第一就是遺虛存實觀 觀凡夫遍計所執 皆是龜毛兔角 唯從虛妄分別起 體用多無 應正除遺為空 就是說眾生所執著的 就是龜毛兔角 龜 烏龜有長毛 兔子會長角 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就是說虛幻的事情 所以他的第三行 觀他者諸法之識相 圓成者諸法之理性 所以你去看到這些現象 都是事情的這個 就是物質的外相而已 那麼他的理性就是圓成實性 皆不離識 應正存留為有為 此空有對知 觀法 這個是空法相對 這個相法有的這個相對之法 第二捨濫留純識 雖於第一重觀法 依他成云 皆不離識 這個都沒有離開識的作用 然此內識有所緣境有所能緣心 相分境也 後三分心也 這個是相分 這個你所看的這個對象 就相分 那麼這個內容我們就把它帶過 有機會我們再把它做一個解說 因為你第一個原則抓到了 我們說提綱切領抓到了 後面那我們再來慢慢的 有機會你去做瞭解 好 第五行心為內有 境一通外 恐難外境 故捨所緣相分 所以這個外在的所緣相分 要把他去除 留能緣心 唯就後三分 這個因為他解釋的 還不是很簡要 所以我們就把他帶過好了 觀事理此心境相對之觀法也 這個就是我們剛剛提到的 這個把一些雜亂的把他去除掉 那麼第三攝末歸本識 所以第二重觀法 唯識的內觀 然此是有本有末 所謂本者 他現在在告訴我們 什麼叫本 就心法之自體分 所謂末者 就自體分散 有能取見分所取相分之二作用 相分就是這個對象 見分就是我們所能夠 見的這個對象 故攝相見末歸 歸自體本 把他歸於原來的 本體 唯就自體分 觀唯識理 此體用相之觀法也 那麼第四隱劣顯勝 那麼第三重是這樣子 但是他是觀識自體分 然此自體分有心王有心所 心王心所雖具能變現 見相二分 然心所依如主 心所能依如塵 這個心塵相對 那麼第五重他就是怎樣 事相依他都不起 所以才叫做遺相證性識 所以後面二十八頁講義有表格 我們先介紹到這裡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