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佛教各宗綱要8 主講者:理群法師 佛教各宗綱要 第八集 各位觀眾 阿彌陀佛 我們佛教各宗綱要 來介紹唯識宗 那在介紹他所主要的這些經論 我們上一節課已經介紹了 其它的課本 那在其它的這些認知當中 我們也希望 在每一個教材的介紹 讓大家從這個當中來體會 這個宗派的精神還有他的法義 那第一本他是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 那他有三個版本 這個就是在大藏經裡面 也很清楚的 把他的內涵介紹過了 那麼解深密經 這個是大家也蠻清楚的 那麼在所有的經論當中 我們介紹過這個他的綱要 那今天我們介紹的這個 瑜珈師地論他前面正宗分 也是他的本地分 有分了十七地 那麼還有抉擇分 我們已經介紹過了 這個我們來談的是講義的 第十六頁倒數第三行 也就是第三 色識分 這裡面就是來介紹這個 解釋這些地 這是十七地 這地當中 諸經解說的這些餘則 那麼第四色異門分 就是列為了來告訴各位 地宗諸經所有諸法的名義 他有什麼差別 第五色識分 就是來介紹地中三藏這些大眾 所要注意的事項 前四分是彌勒經學 這彌勒菩薩現在 所要告訴我們的 有哪些要學習的 那麼再來一分就是名古學 這些大德過去所學的 比如說你要去讀 哪一個學校的大學 或是讀哪一個學校的研究所 那你要去請教 已經在這個學校就讀的學生 你們是怎麼準備的 你們是如何去抓到重點 那當然有時候考古題 上網去抓就有 可是知道是知道 如何做到比較重要 那已經在那個學校讀了 表示他們有他們的 相當的程度或熟悉 或是他們已經瞭解了 這個學校一個生態 或是出題的一個方針 所以還是由在裡面讀書的這些 學長們來跟我們介紹 可能就更清楚 這也是說你要到哪個地方 這個前輩已經在那邊卡位了 那你能夠去跟他們請教 那不是更省一些力氣 叫做事半功倍 不然就照你的方式去瞭解 去準備 也許事倍功半 你抓不住這個重點 抓不住這個方針就比較困難了 那瑜珈師地論 在他的這些後面 也一些跟我們做一些結論 講義的第十七頁的第一行 他說這一個瑜珈師地論 就是佛教五分 第一個本地分 第二色識分 第三 第二是色抉擇分 第三是色識分 第四色異門分 第五色識分 那麼總共就是瑜珈師地論 這樣整個內容 那除了他在唐朝有翻譯之外 那麼真諦法師也在梁朝的 太清四年也翻譯成五卷 他把他的題目叫做十七地論 那所以碰到困難所以就停止了 那麼就選擇了 當中一部分 那麼這個當中 這分成有三個人來翻譯 第一個是曇無讖譯的 叫做菩薩地持經 第二個是求那跋摩所翻譯的 叫做明菩薩善戒經 那這兩本在我們的中文的譯本 分為菩薩地 那第三本就是真諦法師 所翻譯的 叫做決定藏論 當這些唐譯抉擇分宗 五藏身相應地意地 就是十七地論的殘本 就是不完全 因為他就翻譯其中一部分而已 那麼此論的殊釋 瑜珈論釋 窺基大師的瑜珈論略頌 還有瑜珈論 瑜珈師地論略纂 那麼頓論 他們是在談論的呢 是瑜珈論記 這些有一些註釋本 就好像我們說這個論很重要 那麼相對的呢 有做一些再更淺白的一些翻譯 也無非就是說有一個論主 但是還是有一些工具書 來做輔助 這個你不懂 再有更淺的 再有更明白的 然後再慢慢進階回歸 整個的精神體來 那成唯識論 是接著是來介紹他的大綱 這個成唯識論 是以一切法為有識 也就是識有非空盡 非空盡無 非有盡 有為宗 就是他這個把這個 成唯識 識 那麼識就是有非空盡非無有盡 這樣子的認知 他首先是要來破這個 外道的小乘 然後來明白唯識的真理 那麼整個文章的大判 總共有分為三個大區塊 就下面所敘述的 第一個性相位 分為三段 那麼第二個初中後三段 第三盡行果三段 分成三個段落 那麼三種分科 一就是性相非有分三段 總共有二十四頌 名唯識相 那麼接著這個頌 此名唯識性 後面的五個頌 是名唯識位 那麼第二初中後三段 等於這個剛開始的一頌半 為次分 初分 次 接著二十三頌半為中分 後面五頌為後分 三進行果 三段者 有二十五頌 來讓我們瞭解唯識的境 四頌來明唯識的行 後一頌明唯識的位 所以我們現在 也就是用過去的方式列出表來 大家就很清楚 就好像我們之前講了地圖 那麼今天就來看 成唯識論這個地圖 好 那他就提到就是分了三段 就是名唯識相 名唯識性 名唯識位 相 性 位 相 顧名思義就外相 他接著就分成簡略的 還有廣泛的 所以開頭就是略辨唯識相 簡單講 請問高雄在哪裡 高雄在南部 就簡單的 好 那你要廣泛的說 他在高雄的什麼 是站在台灣的西南端 然後他又幾個區 他有什麼特色 然後他有什麼特產 那個就是比較再廣泛的再細分 他的廣的方面 就來分為三段 明能變相 什麼是能變的 能變的就分為三種 就異熟能變 思量能變 了境能變 那這個異熟的 我們之前有提到這個緣 異熟緣 現在所種的因以後才成為果 不同時成熟 所以異熟 因果不同時 或是因果不同地 所以有人就在勸人為善 哎呀 你殺雞 來世投胎做雞 你殺豬 來世投胎做豬 那時候比較善於詭辯 那沒關係 我殺了我下輩子就當人了 很穩當所以還是多殺幾個人 所以連續投胎當人 所以因果的報應 其實不是那麼單一的 這樣的因緣而已 他是錯綜複雜比電腦還複雜 而且因緣果 因要成為果這當中要有緣 所以緣就是決定你熟了沒有 就好像我們煮東西 有東西要有火對不對 瓦斯也好炭木也好 木材也好紙張也好 這些燃燒的 可是你沒有火 沒有點燃這個火沒有這個緣 所以實材是實材 火種是火種 不搭 不會成為結果 那麼這個就是我們在邏輯 判斷當中要很清楚 所以學過唯識學了之後 邏輯判斷很好 或是用演繹的方式演繹 邏輯就是這樣這樣過來 演繹這樣推回去的 我們有時候在推論事情 有時候是很簡單 很草率 不是這樣就是那樣 那個人在講什麼 他沒有在講你好話壞話 那會講我好話 那種人會講好話嗎 所以我們就很容易二分法 不是好就是壞 其實人家也不是說在聊天而已 跟你這個根本不相干 他搞不好在說 下雨下好大怎麼辦 等一下還要出去辦事情 他說對 下起雨實在是好懶 怎樣怎樣 跟你這個當事人 一點關係也沒有 可是你聽到他就皺眉頭 那手這樣比 好像比到我這邊來 結果人家是在比 比了說 哎喲 天下雨下好大 好討厭 他就皺眉頭 可是有沒有在說你 沒有 那有的說 對啊 這個雨下那麼大 好懶 懶得出門 就 就臉有點垮 嘴角就 哎喲 他們兩個又不知道 批評我怎樣 心裡有鬼 所以人家是談天說地 跟某人一點關係都沒有 所以我們有時候就會 會去連結 那這個就是什麼 我執 太注重自己 就算我有不對 我們這個人有不對 他講什麼 我們自己很冷靜 這個事情似乎有所需要調整 謝謝他這樣給我提醒 那麼可能 有人在表達他對你的指正 或是期許 態度不是我們 所喜歡的那一類型 那就不喜歡了 有的人會反彈回去 有的人就把耳朵關掉 有的人就沒有理他 所以其實每一個人在處理事情 還是有他的各個的應變 好 既然有異熟能變 還有思量能變 思量就是指著思惟判斷 就剛剛講的 人家講一句話 明明好的意思 他又變成不好的意思 明明不好的意思 他又覺得不是嚴重的意思 所以這有時候我們的心識波動 非常的變化難以捉摸 第三了境能變 境就是境界 看到境界種種的不同的 這些變化 既然有明能變相還有正變唯識 正變唯識就是正確的去辨別 這個識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通識防難 到底是什麼成為災難的 不是順暢的結果 第一個是識違理論 很多事情是違理 你要開車 開車你又要喝酒 那當然會出事情 你開車你又不遵守交通規則 會不會出事情會出事情 有的人常說反正紅燈 紅燈沒有人我就衝過去 或是你在開車 開 開 哎喲 黃燈一下子就過了 幹嘛要等黃燈 所以違背事理的話 畢竟會不是理想的結果 就有一句話就是說 人如果不照天理 天理也不照甲子 就說人不照天理 天就不照甲子 你不照順天而行 那麼天也不會順著子丑寅卯 甲子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好 我們這個古時候算的這個 天干地支就是來排列 我們的年 月 日 時 所以六十甲子就是他這個 天干有十個 地支有十二個 這樣排列組合 總共有六十個排列 所以六十個甲子 就六十年有一甲子 那你不照天理就是 不順著整個的 應該去遵守的這個規則的話 那誰還去給你排列什麼甲子 這個是警愓我們一般的人 做事情要順這個道理 要順這個天理 所以對於沒有學佛的人 或是沒有宗教信仰的人 他們就能夠接受 人在做天在看這一句話 你跟他講 他說對對對 所以他有沒有宗教信仰 但是他遵守了這個 真理的一個傳言 所以大家都還是會很警愓的 所以不一定有宗教信仰的人 他說有因果報應 他能夠遵守 可是沒有宗教信仰的人 他也是有這個做人處事的 一個準則 好 那既然是違理論 違理難 他會產生明心法生起 再來有一個就是明有情相續 接著這個釋違教難 他叫我們要明三性明三無性 好 那麼明唯識位 他這邊有幾個分類 一個是明資糧位 二明加行位 三明通達位 四明休息位 五明究竟位 所以這個稱呼 我們來從字面上來認識 就很容易了 資糧你要出門遠行 就要儲存資糧 包括食物包括纏盤 就是你的金錢旅費資糧 加行再加上去 補充的地方 什麼是要補充 水很重要 這個水就要講 多補充 或是說這個人胃腸不好 你就要補充胃腸藥一樣 就是說哪一部分最欠缺 哪一部分最需要 那就要再加強 通達 通則沒有阻礙 達就到達了 然後所以你能夠有資糧 也有加行 就很快就通達 然後就能夠修行 然後得到究竟解脫 那我們的人都會看到究竟 而不願怎樣 不願儲存資糧 也不要去加行也不願去通達 更不願去修行 只看到結果 而不願意付出努力的 那不可能達到的 所以成熟的人格 都應該從地上起修 就是說你原來的立足點在哪裡 你就從那個地方去起修 那像有的人就喜歡看到人家 演藝人員或是什麼行業的 很成功的那一面 就很光鮮亮麗 或是他資產很雄厚就羨慕 可是你要知道你的前面 要付出的是什麼努力 人家前面是充實了多少資糧 講義的十七頁 下面這邊 就有提到唯識相 他這邊在做一些解釋 所以我們不會說只看到 這些名相 那可能不大清楚 他做簡單的介紹 就是依他起 就是外在的這些 那凡夫外道凡夫外道怎樣 無非是隨著境界而轉 隨著喜怒哀樂而情緒起伏 這樣子而已 他不知道唯識無盡之妙旨 此心外有別十境 不知道自己內心有一片淨土 他從外面這些境界去 錯以為那就是實在的境界 起我法執 這個就是我們一直強調了 一個就是 對事情的看法認知 我們說 哎呀 要放下 你不要執著不要執著 眾生就是這樣執著 執著我執跟法執 我就是對我的執著 我的身體我的名聲 我的痛苦我的感情我的好惡 我 我 我 我 那法呢 就是我的看法 我的作法 我的行為 我的修行 我的什麼 就是法執 所以論主最初於種種的方便 聽到了 方便 那度眾生是要方便 要善巧方便 這個善巧方便在用的這是 般若 還是要用般若 那能夠讓他來掌握真理的實相 你沒有用方便善巧 有時候眾生他沒有辦法去 理解真理的真實相是什麼 他沒有辦法 所以你一下子很 霹靂的手段下去 他沒有辦法能夠承受 他只有好像撞牆 對不對 就折斷了 或是就退位 退失了 所以這要善巧 他就一直這麼執著 你就退一下讓他去執著一下 然後再跟他講 不對 不要有我執不要有法執 他就慢慢的我執法執退失掉 其實這個法門 方法 方便 來對治眾生的我執跟法執 也是一種怎樣方便跟善巧 他已經沒有執著 這也方便跟善巧 這種手段也不必存在 所以也是這樣 應病與藥 有什麼病給什麼藥 既然沒有那個病 藥也不必存在 所以金剛經說 眾生需要怎樣的法門來度他 我們才有怎樣的法門 所以才法尚應捨 何況非法 來度他那個法 達到效果就好了 那既然達到就沒有存在的必要 好 這個唯識相的第二行 所以論主最初於種種方便 廣名唯識相 那麼還有狀 即依他起之諸法 應除二取 依他起 來去除他的這種兩種的執著 唯識性即圓成實 圓成實雖然知道 這個心是虛妄的是顯現的 而且還沒有了達真性 真如本性 是故 是名唯識實相即圓成實 顯真如藏主於位 那麼他在認知上 明明知道這不是真的 可是明明知道 這有一句話說 眼睛睜睜人傷重 明明就知他就明明做不到 所以你還是要一些怎樣 技巧 讓他知道 第三唯識位即十三住 明此性向真俗者 亦在令有情斷妄染成佛果 這個妄想 眾生都是妄想 還有染著 因為有妄想就會染著 想東想西 想了之後他又想怎樣 得到 想得到就各種的手段 所以君子愛財 取之有道 那還好 就是他符合因因果果還好 但有的 就為達目的就不擇手段 就產生了不好的行為 然佛果功德 殊妙無邊 非少修行可能圓證 這個就是很清楚的告訴 你要成佛一定要修行 你沒有成 你說成佛不修行很難 這個有人說有報德有修德 報德就是他一生出來 就有些福報或者智慧 或者開天眼那個叫報德 修德透過修行 但是不管是修德或是報德 他是為了生死解脫他才重要 而不是現這種小神通 顯異惑眾 我看你有幾個卡在你身上 卡到陰卡到什麼 那當然這有他的功能性 度眾的功能 或是化解彼此恩怨的功德 那個方法 但是還是要究竟解脫 你看到的人 你去面對或是去解決 被卡的這個東西 就是看到的人被卡的人 卡的人的這個對象 這三者都還是要究竟解脫 而不是在那邊說你卡我 所以我要報復 那不然我給你多少東西 或是給你誦什麼經 當然是用佛法的真理 來解決是最好 怕的就是落入在那種度量 報酬 所謂這個報酬是計酬 你要給我多少東西 變成那樣子的話 就把生命解脫而形成的這種 真理 殊勝的法門 當為一種彼此要求 或是抵債的事情 就太把這個佛法還有這個真理 太小看他了 這個可惜 因為法界的真理 修行法門是要讓我們解脫生死 而不是在你 今天看到你卡到幾個 三個二個或是誦兩部經 拜幾個懺 他應該不是範圍變得這麼狹隘 這些拜懺 誦經 當然是能夠修行的一個方法 還有法門 資糧位 資糧位 所以但是不能用資糧位 來代表解脫 而一直停留在資糧位 應該怎樣 三大阿僧祇劫修無量行 集無量善積資糧加行等五位 方能至三生萬德之佛國 故次第三明唯識覺位 好 他這個是把他講到 三大阿僧祇劫 好 那窺基法師 請玄奘大師所糅護法等十師的 論釋成為唯識論後 依照玄奘的口誦做這個述記 同時有西明 圓測講成唯識 然後把他的心得表達出來 乃著了義燈 還有濮陽智周複製演秘 以解釋述記 那麼還有窺基大師 來這個述記的最後 來告訴我們一些重點 所以這個叫做唯識的三個疏 此外還有窺基法師 在唯識的料簡 唯識別抄等 他還有做這樣的著作 智周之後 還有了義燈記 明賴法師的這個疏抄 如理的義演 道義的義蘊 太賢的 他就是把這些祖師大德 有哪些著作 也都把列出來的 就是說有哪些參考書 或是這些學長 他們做了哪些著作 都來讓我們知道 第十八頁 講唯識宗的教判 那麼這個宗派他是依解深密經 瑜珈等論 就是他是依照解深密經 瑜珈師地論來判教的 所謂判教就是這些批判 就好像說你選水果 他是上等的他是優等的 他是什麼等的 是上等的是優等 是高等是中等 看他怎麼排列 那這個就把一些經教內容 這個是什麼經教 他是天台華嚴 他是屬於上等 這個是什麼經教 他是屬於中等 這是什麼經教最下等 其實都是很好的 只是這些祖師大德 他有時候在判斷的時候 會用他個人的認知 當然也有他修行的經驗 他會做一些判斷 那麼三時教 第一時教有教 當深密經文初一時 小乘有教阿含等 就是解深密經的這個開始 他是分為小乘的有教 就是他們講有 講阿含經等 第二時空教 就是解深密經的第二時 那麼內容就屬於大乘空教 像般若經等 那麼第三是中道教 是解深密經所提到第三時 也叫做大乘的中道教 像華嚴 解深密經等 所以我們就很清楚了 誰在判教 那當然就是唯識宗 就把他的解深密經跟什麼 華嚴經他們認為很殊勝 這個叫做大乘中道教 就好像華嚴經他們是 華嚴宗的判教 小始終頓圓 那他就圓教最好的 最圓滿的 所以叫圓教 好 那講義的第十八頁 就來對這個唯識有提到百法 那麼他有分為百法有五位 註解的第十三個 那麼瑜珈師地論本地分宗 所立了六百六十法 那麼世親論師就把他選出這個 寫了百法明門論 將這個六百六十法 歸納為五類百法 五個類別 此即一般學者所謂稱之為 五位百法 那麼第一個是心王 他有八個 再來是心所有五十一個 色法二十一個 不相應法有二十四個 無為法有六個 那麼我們在瞭解俱舍論的時候 有做一些解釋 那我們現在 就簡單的對這些名相 簡單的提一下 心王就是整個的心是波動 王就是最起頭的帶頭的 有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末那識 阿賴耶識這就是八識 這個八識的作用 決定我們來投胎 決定我們離開 所以人往生了之前 他在眼根耳根鼻根 舌根身根意根都會慢慢的衰敗 眼睛看不清楚 模糊了 那麼好像有又好像可以看到 有看到境又好像很遠 又飄浮 耳朵聽也聽不見 好像在耳邊叫 又好像好遙遠的隔了一座山 鼻子聞東西聞不清楚 甚至於怎樣快要沒呼吸了 舌要嘗味道 所以有人說你口味越重 就吃東西越濃烈 那慢慢的這個舌的判斷能力 會不好 那麼尤其年紀大的人 醫生會交待不要吃得鹽 不要太鹹了或是太油了 這個對身體都不好 那麼身體第一個你一定要健康 強壯但不一定壯沒有關係 至少是健康 那健康的身體才能夠擁有一切 有人說修行要帶三分病 這個是因為古代吃也吃不好 住也住不好 很多物質條件不具足 所以生病也是不是很快 就可以得到醫治 現在衣食住行都蠻平穩的 醫療也很發達 所以現在要修行帶三分病 也不大容易 除非真的很不愛惜自己 才會修行人帶三分病 這種觀念是早期因為 物資條件不是很豐裕 所以用這句話來說 哎呀 修行人 本來就是要帶三分病 會有怎樣 無常的觀念 那才不會說重這個物質的欲望 是這樣來勉勵的或是警惕 現在已經物質條件醫療 都很具足了 更應該怎樣 來集中火力修行 不一定特別要標榜三分病 沒病是最好 但是眾生是沒病就會怎樣 作怪 他會覺得無聊 每天過得那麼長要幹什麼 不然就遊山玩水 那有的人就 哎喲 這個 就是會慢慢 我們之前提了這個波度 這個很順然後就低 低的時候就懺悔 就是不順的時候就懺悔 就慢慢的又回歸高 這個高峰 然後大家又安逸了 又懈怠了 所以都是在輪迴 意根就是我們的身體的這個 心識波動 第六意識的了別性 身 身體呢 如果一個人要往生的時候 他身體會特別的重 就好像什麼東西壓住一樣 然後第七意識就是執著 末那識 過去這個眼耳鼻舌身意 所做的這些種種的這個 色聲香味觸法 透過第六識留佇在第七識裡面 起好惡的執著 然後儲藏在阿賴耶識 就儲藏在那裡 當然就因為你的 做的是善惡業 儲藏就善惡的種子 那他決定了我們要去哪裡投胎 所以眾生畏果 菩薩畏因 眾生到最後才說 哎喲 我不要去哪裡 去投胎 三惡道不是不好的東西 那菩薩他不是到了 果產生的時候再來喊冤 要做的當下 就已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 所以菩薩碰到事情不慌不懼 不恐慌不害怕 是為什麼 他看得清楚 所以眼光心胸要看得遠 我們才能夠做 諸佛菩薩的化身 接著心所有五十一個 遍行就是普遍性的 有五個觸作意受想思 別境 就是欲 還有勝解 還有念 還有定 還有慧 善法有十一個 就相信 慚愧 無貪 無瞋 無癡 勤 輕安 不放逸 行捨 不害 所以有不理想的地方 我們知道一下 那麼好的地方 我們可以用來怎樣 多多警惕自己 做得不好一直懊惱也於事無補 做得太好 忘記了自己生辰八字 也太囂張了 所以好的事情不斷的提醒自己 好再要再好 無則加勉 盡量來做一些認知跟精進 有信心 有慚愧心 沒有貪瞋癡 又能夠勤 勤就是精進 那輕安 就是我們一個人 沒有太多的口腹之欲 你不用吃太多 恰到好處 就不會太重 人的體重太重了 就會不容易輕安 笨重 那內心有很多心事 也不容易輕安 所以很多東西過了就算了 一笑置之 這些不必要記的事情就放下 人就自然而然會輕安 不放逸就是行為舉止不亂來 那麼行捨就是捨得捨得 要捨得才有得 不害就不惱害眾生 接著他會介紹煩惱有六個 就貪瞋癡慢疑二見 這個是眾生很容易起的這六種 貪心瞋心愚癡 慢 憍慢 疑 疑神疑鬼 人就是見不得別人好 所以他就疑神疑鬼 然後就做一些很不好的行為 就是邪知邪見 那麼隨煩惱 就是隨著這個大煩惱而來的 有二十個情緒反應 忿恨覆惱嫉慳誑慚害憍 無慚無愧掉舉惛忱 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 有一個煩惱他就牽連了這麼多 隨煩惱 忿恨這都是情緒 覆就是凡是做錯的掩蓋起來 然後讓人家不知道 那別人做好的把他掩蓋起來 自己做不好的掩蓋自己的不好 別人的好把他掩蓋 所以變成他好的事情被掩蓋 人家只是知道他不好的事情 是怕 怕人家出頭 所以叫覆惱-越想就越惱 這個就煩惱嫉妒慳貪 不願意幫助人家 所以君子有成人之美 管你的 我自己自掃門前雪 誑就誑妄 講話都吹牛 這個諂媚 講話好聽 但是都是不真實的要害人家的 憍就憍傲 無慚無愧不知羞恥 這 這好像在罵人 其實這是眾生的習性 所以這個是來比照自己 什麼有哪些缺點 掉舉 囂張 高抗 惛忱就是抑制這個蕭沉 或是精神不是很清明的 不信 不信因果 不信這些 自己要檢討的地方 還有懈怠 懈怠就懶惰 放逸還行為不大好 失念就是沒有正確的觀念 散亂就亂七八糟亂做的 糊作非為 不正知 所以修行要有正知正見 我們常常舉一個例子就說 穿衣服扣扣子一樣 第一個扣子扣對 接著扣子就不容易錯 那第一個扣子都扣錯了 下面很難扣對 所以一開始就很重要 另外有個不定 就是悔眠尋伺 這個就是四個不一定的 就是他不一定是好是壞 當然是偏 偏哪一邊的 好 再來是色法 眼根是眼睛所看的 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這個就眼耳鼻舌身 然後所面對的色聲香味觸法 這個總共十四 這個再來有第十四個解釋 註釋是相應法 這邊提到了 百法明門論疏 百法明論這個疏 這個說到了 言不相應簡別心有所法 言行者則簡為心法色法無為法 故發心不相應法 那就不會相應 這邊提到有二十四個 得 命根 眾同分 異生性 無想定 滅盡定 無想識 名身 句身 文身 生 老 住 無常 流轉 定異 相應 勢速 次第 方 時 數 和合性 不和合性這樣總共 無為法在這個我們認知當中 他就有提到這個總共有六個 虛空 擇滅 非擇滅 不動 想受滅 還有真如 這無為法就是 不是跟這種有為的 這個外在的實體來認知 所以第一個他排的是虛空 那麼擇滅 非擇滅 不動 想受滅 還有真如 所以這個百位 百法 五位百法就是讓我們來認知 這個整個的修行的一些 心靈的還有認知上的這些現象 那當然在這個判教當中 我們剛剛說的他有三時的判教 最好他能夠在生死的解脫 都能夠給我們很好的這些掌握 那我們在認知的時候 來修行 來解脫 就會是非常的清楚 所以在判教當中 也有人說 他這個判教的順序 還有他的義理有什麼根據 那這個因為 其實判教他後來是專門在做 比較屬於學問的方面的人 他在去做判斷 就是再做一些分類 所以說他有他的必要性嗎 也沒有絕對性 也沒有說絕對說一定要這樣做 你沒有 判 他有時候是因為 要呈現他的特色 所以他 他在判他是屬於這個 中道教的時候 是屬於他是以跟華嚴 是一樣的非常的圓滿 好 那麼三性所這樣來 面對這個中道 我們來做一些簡單的一個介紹 這個剛剛不是有提到 初時二時三時 初時就是有教就是小乘教 二時是空教就般若部說的 三教三時就是中道教 那這個空就是指這個遍計所執 是情有非空 是理無非有 所以他們這樣叫中道 那麼有 有他是依他起性 他是假有非空 實無非有 所以他叫兩中道 那麼第三中道 他是圓成實性 他是妙有非空 無相非有 所以叫做一法中道 那麼這個是對於判斷 他這是把自己做一個強調 我就是這樣的殊勝圓融圓滿 那當然這個為什麼他這個 要這樣的判教有他的根據 那這樣的判教 其實是因為他屬於比較簡單 他是分了三時而已 那像天台宗有分為 藏通別圓四時 那麼華嚴就小始終頓圓五時 他就是依來判教的這些 祖師大德他如何來跟他劃分 所以這是每一個宗派 每一個宗派的一個特色 並不是說非要這樣子 就是站在他的立場 他一定說賣瓜的說瓜甜 只能這樣的來做一些判斷 那唯有佛的智慧才能夠 一體全觀 全面的這個認知 那我們先把唯識宗的 這些五位百法 還有他的判教 做這樣簡單的介紹 我們先談到這裡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