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佛教各宗綱要4 主講者:理群法師 佛教各宗綱要 第四集 各位觀眾 阿彌陀佛 我們知道綱要呢 在介紹俱舍宗的這些名相 無非呢 也是要我們呢 在起心動念當中啊 可以做一些警惕 甚至於呢 在這些起心動念當中 我們呢 可以來關照我們的心性 比如說起的是善法還是惡法 或是呢 應該有的這些行為啊 妄念哪 那藉由此呢 來導正我們的身口意的清淨 所以呢 這些唯識的名相 俱舍的這些內容 都在修行上還是有他的互重 還有他的這些階梯 可以往上進階去 那也不僅僅說 只有呢 有的這些其它的宗派 在講到修行的時候 他有次第 其實幾乎每一個的宗派修行 都有他的次第 那這個俱舍這個觀念 他就是在這個當中 從色法 心法 心所法 不相應行法 無為法 每一個心所當中 然後來做一些認知 也就是從這些認知當中 就是一個修行的階梯 在講義的第四頁 我們之前在講五位七十五法 已經介紹過色法十一心法一 那心所有法是總共有四十六 那心所有法在註釋的第六 他說心所有法的這些稱呼 屬於心王而起作用 那麼心王 就是所有貪瞋等作的心法 那麼心王 聽 他的總別 他所對的這個境 那麼心所對治的 也就是起貪瞋 貪跟瞋 這些種種的情 那可見呢 無非呢 都還是在貪瞋這些範疇之內 好 那再來呢 我們再講到這個大地法 介紹過了 大善地法也介紹過了 大煩惱地法也介紹過了 再來呢 就是大不善地法 所以相對的大善還有大不善 他兩個剛好就完全呢 不一樣的 那大不善呢 就是無慚無愧啊 我們說慚愧 慚呢 自慚哪 愧是愧對他人 那這個無慚愧 就是自己都沒有辦法覺得慚愧 一點羞恥之心都沒有 這個人呢 就很糟糕 那無愧呢 對於他人呢 他一點呢 這種愧心都沒有 覺得一點不好意思都不會 所以非常的不理想 接下來小煩惱地法 小煩惱地法呢 他就是忿覆慳嫉惱害恨諂誑憍 總共是這樣子 那可見呢 這都是一些情緒 好 我們說情緒管理 情緒管理 這些呢 就是呢 在告訴我們一些情緒的問題 忿就是忿怒 這個讓他起這個 忿怒的這個作用 那有的人呢 就是情緒比較糟糕 一點小事情呢 他都可以生氣很久 很小的事情呢 他都覺得好生氣 這個就比較屬於那種火大體質 他吃的東西比較燥 或是呢 他補充的水分比較少 或是他水果比較少吃了 他累積了一些熱量還有情緒 當然有的人說 那不一定他自己體質啊 有時候他碰到人 就是讓人家很生氣 那這個當下其實要去觀照 為什麼生氣 生氣是我們自己生氣沒錯 但是外在的事情讓我們生氣 那麼外在的事情讓我們 有哪些人特別會生氣 那麼這個會生氣的事相 把他找出來 那就說人的行為會讓他生氣 那這個人的行為 是哪一種行為會特別生氣 有的人行為不一定會讓人生氣 可是有的人的行為 會讓人家生氣 找出他的原點 然後呢 去把他做處理 行為不好 我們一定要請他導正 行為語言或動作 我們都是要去找出他的原因 那不然呢 這一次生氣你沒有講 下次又生氣 哎呀 上一次沒有講是因為說 就算了 怎麼他又犯了呢 更生氣 那你如果再不講 那下一次生氣肯定是爆發性的 這猛暴型的忿怒了 所以有些不愉快寧可講出來 然後彼此來溝通 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所以生氣不是一個很好的情緒 生氣生氣氣壞身體沒人替啊 那往往有時候 你個人在生氣的時候 別人不知道你為什麼生氣 那才冤枉 你氣了半天 結果不曉得你是氣什麼 那問題就沒有解決啊 覆 覆就是 覆滅隱藏自己所犯的 過錯的動作 那這個有時候是會 他用欺騙的啦 或是用轉的 這不是我的錯是某某人的錯 所以這有時候延伸了呢 不同的手段 那人往往是會這樣子啦 揚善隱惡嘛 揚善就是自己好的一直講 惡的呢 自己不好 絕對不講 其實揚善隱惡是在針對別人 別人有做錯了事情 我們呢 點到為止 私底下沒人看到點到為止 別人做對的事情 我們盡量去跟他呢 鼓勵表揚 所以這個覆呢 往往呢 是有時候是針對自己 趕快呢 隱藏自己 人為什麼會有這個動作 就是怎樣 愛面子 然後呢 喜歡人家誇獎 喜歡人家肯定 我們人有被需要的這種 需求是沒有錯 以心理學來講 喜歡被肯定 喜歡被稱讚 這是沒有錯 可是太過了 我們人要人家來肯定我們 你要有能力啊 我們要人家來誇獎我們 我們要有所表現啊 不願意付出 不願意表現 就等著別人來肯定我們 他一定要動手腳啊 這 別人 別人的功勞佔為己有 那自己的錯誤趕快推給別人 這樣就比較容易得到這個 所以一個領導者是一定要 很明亮的眼光 然後呢 很清楚的去判斷 這個有時候動手腳一次 兩次還可以 長久以來 一定會穿幫的 那麼可見呢 這些情緒的動作呢 在人際關係呢 會產生不好的結果 有人喜歡把自己的功勞 往身上攬 把自己的過錯往別人身上推啊 那這個肯定哪 會產生這個人際關係的一個 彼此的一個對立 那麼所以呢 這個當中呢 所以是叫做呢 煩惱啦 小煩惱 那麼慳 慳貪 小氣 這個人很慳貪 往往只希望別人來為我付出 那自己要去為別人付出的時候 啊 沒空啦 我抽不出時間啦 怎樣 那別人能夠來為我們付出的 巴不得三更半夜他也來 然後他所有的事情都放下 都在為我們處理 這個人的一種自私 就所有的眼光 所有的資源都集中在我這邊 那你要說就有時間 撥一點財務啦 什麼去幫助別人 那是萬萬使不得 但相對的整個法界是透明的 是公平的 你不願意付出 相對原動反動 到你這邊 你碰到的人也不會對你付出的 這個是整個因果來講啦 因緣果 那你的因地當中 你待人處事是這樣子 那相對的 你所回收的就是這樣的結果 這個從阿含經哪 還有其它的經典都有提到 大乘的經典就是發大心 菩薩摩訶薩 發大心 那如果是慳貪 不願意付出 不願意去為別人做關懷 那一定的 別人也會對我們家很吝嗇啊 那不聞不問哪 這是絕對的 那現在的人際關係 因為工作啦 居住啦 都是滿狹隘的 所以人跟人之間的互動關懷 變得相對性就非常的欠缺 那這個欠缺其實他 也不一定是一種慳貪 而是怎樣 大家時間 空間哪 都錯開了 有的上早班 有的上晚班 有的住這頭 有的住那頭啊 所以就相對的碰頭的機會不多 人就產生的冷漠 那再加上人怕被拒絕 有時候你跟人家關心呢 你會覺得 哎喲 好噁心 不知道什麼企圖 你如果能夠這個心防 能夠去除掉 就可以改變這樣的結果 相對的你對別人付出關懷 他也許一開始不習慣 久而久之 他也感受到你那一分溫暖的 問候啦 還有關懷 因為現在的人 剛剛講的 並不是真的是慳貪 而是怎樣 冷漠 冷漠就是因為時間空間的隔閡 稱為冷漠 還有怕被拒絕 被傷害 其實人的本性有時候不是慳貪 那相對的有人說 某某區域人比較熱情 某某區域的人比較冷漠 比如說都會型的人就比較冷漠 那比較那種鄉下的 鄉間的大家就是很熱情 沒有心防 你來我家 我去你家 或是不認識的人來家裡 大家都可以好好的聊天 那都會型的大家就說 生活很緊張 空間很狹隘 你不能隨便踩到人家的 這個隱私的一個部分 那就會產生 人家那種指責啦 或是更冷漠的 這個回憶 所以有時候要看區域性 這邊講的說 你如果真的出自於內心 去關懷別人 相對的金誠所致 金石為開 而不要用冷漠啦 或者時間空間的隔閡 來把自己的慳貪合理化 再接著是嫉 嫉妒 嫉妒就是見不得人好啦 別人好 這個心中好像一把火在燒 相對他延續了一些動作 比如說張三表現很好 你是很不高興啦 可是等到人家稱讚張三的時候 他就馬上跟他扯後腿 哎呀 其實那件事情 也不是他本人很行哪 還不是誰罩他啦 還不是我幫他啦 他就講都是 因為別人的因素 而不是張三他自己本身的能力 那或是有什麼事情呢 就比如大家又在 說希望能夠張三呢 能夠來領導做一些什麼案子啦 或是他來負責 哎呀 那李四知道了之後 哎呀 其實他並不是 那麼棒的啦 哎呀 你們根本有時候不瞭解 其實他有多糟糕 這個嫉妒之後呢 就產生語言動作行為 心裡很酸哪 有人就是吃醋就是這樣子 心裡就是很酸很吃醋很吃味 然後呢 別人的能力啊 都否定掉 或是呢 有人要賦予他工作的時候 他動作不斷 這個有時候 反而他是綁自己的路 別人行 我們去稱讚他 然後去跟他學習 人家為什麼可以在這方面 有所 有所這個成就 或是呢 他做的特別好 我們去學習人家優點 那麼別人當然也許稱讚的很好 相對會忽略他不足的地方 你也可以呢 善意的提醒一下 或是呢 善意的呢 在他不足的地方做資源 成為人家生命中的貴人 這個生命中的貴人就是 你能夠適時的去幫助人家 所以維摩詰經也講了 做不請之友 不要等到人家跟你開口了 你才去幫助 人家還沒有開口 你覺得他這個需要 或是暗中扶他一把 哎呀 這個是多麼令人感動啊 那這個不好的情緒 真的 你從學佛的角度 要親近我們的身口意 從大人大量的 這個角度去出發的話 那你能夠對更多人 適時的去關懷他幫助他 都成為眾生的貴人 相對的 當我們需要人家 來伸出援手的時候 每一次都是非常的有力的 這個助力 這個嫉呢 會產生很多不理想的結果 其實有人說 女眾嫉妒心比較強 其實也不一定 只要有利害關係 那人就容易啊 起這個嫉妒心 所以這個是必需要 好好去觀照的 當別人的人力成就 被歌誦 然後被提起的時候 自己那種滋味是酸甜苦辣 自己要覺知 而盡量的去看到 別人的能力成就 然後去學習 或是呢 能夠更超越 把自己的深度 這個吃醋更能夠稀釋掉 接著呢 就是講惱 惱呢 就是執著呢 這生氣的事情哪 所以惱害身心啊 很懊惱 煩惱 這個都是一種不愉快的精神 所以在身心上 會很大的一個傷害 所以害呢 就是加害在別人身上 就是害 因為嫉妒 害呢 就會有產生種種的 因為你內心的這樣的傷害啦 痛苦啦 反作用出來的 他有時候加害別人哪 這力道啦 就不一而足 本來很生氣 他先害人家 那手段呢 就非常的殘暴 或是他小小的不愉快 那就心裡面罵一罵就算了 他也許就不會出手 這個看呢 就看他在內心 所產生的這些不理想的這些 心理作用 是不是呢 能夠把他降到最低 才不會去一直要去找別的麻煩 或是呢 一直呢 要去加害別人 接著呢 是恨 怨恨的心 那看這個人不愉快 那恨呢 一般來講就是心裡有恨 他才會出手去對人家 做這些加害的事情 那有時候他害了之後 心中又更恨 或是更恨又會更害人 所以這有時候 看他那種憤哪 有時候是害了人之後 他就氣憤哪 這個恨心呢 就消除了 可是有時候你要知道啊 他一出手去害人家 那搞不好人家命就沒了啊 那當然他氣就消了 他的恨心也消了 或是他去害人家的當下 對方沒有受影響 還是如如不動 所以他心中的恨呢 不消 他就下次呢 還有機會呢 他就可能又加害別人 所以這個都起心動念 在佛教裡講 我們的三毒啊 貪瞋癡啊 那這些都是在講貪瞋的問題 是不是因為得不到而起了瞋心 是不是得不到 而起了這些不理想的這些心情 好 再來呢 諂 這諂媚的心哪 巴結啦 或是呢 這個吹虛啊 去捧人家啦 這個諂媚啦 不是真 不是真心的 去要對待別人的一個友好 而是有目的所求的 去巴結他 或是呢 看他能不能哪 施捨我一些好處 接著是誑 那誑妄之心呢 他是有欺騙的作用 這個人很誑妄 自以為是 這個叫做誑妄 接著呢 是憍 憍慢 這個憍跟那個驕傲的驕 是一樣的意思憍慢 自以為是 那小煩惱呢 就是有這些 接著呢 不定法 不定法呢 有八個 惡作 就是不好的行為 叫做惡作 那睡眠當然睡覺休息 這是必然的 可是他變成過了 那就不好了 尋伺 尋就是認識的對象 作為思惟中的 作用一種粗的活動 那麼識呢 就是在認識對象當中 思惟新的作用 是細的 一個是粗魯的動作啦 一個是比較細的一個動作 貪瞋慢疑啊 這個就大家比較熟悉 貪呢 貪心哪 求不得啊 然後呢 就不斷的這個用手段 這個是貪愛 那人呢 有時候這個欲望 沒辦法滿足 這邊得到 還要 還要 還要 所以有人開玩笑 存那一萬塊不夠 存一百萬還是不夠 一千萬還是不夠 只要你的心是貪的 它永遠不夠 如果你知足了 那我們能夠去幫助別人 我們就發起這個隨緣的心 去幫助別人 那你覺得不夠 那永遠就會變成哪 慳貪這個慳 瞋呢 就是瞋恨心 生氣了 討厭了 還有一些不平衡的一個心態 慢呢 就瞧不起人家 他是什麼東西 我為什麼要聽他指揮 他以為他多了不起 還不是怎樣 怎樣 怎樣 那這個慢心呢 就是瞄視別人 瞧不起別人 疑呢 就是懷疑 他有三種現象 疑己 疑師 疑法 就是疑己 自卑感 沒有信心 我可以嗎 就是疑己 疑師 就是師長 老師 指導者 他可以嗎 他可以教我嗎 他懂那麼多嗎 疑法 就是這個方法可以嗎 這個法門可以嗎 真的可以解脫嗎 那我們知道這個疑心就會怎樣 生暗鬼 一個人呢 常常懷疑 他就覺得這也不對 那也不對 這個就辦事情 跟他共事呢 也非常辛苦 這個疑啊 再來呢 不相應行法 這個有十四個 在註解的第七呢 有提起 心不相應法者呢 就心呢 他不相應法啦 非色非心的有為法 在意識識之 這邊有講到 廣云 非色非心不相應行 他不屬於色 也不屬於心哪 總共呢 有這一些 第一個呢 就得取得諸法的實相 這個得到一般來講 大家都是很高興 那非得 就是沒有得到了 那這裡呢 就是說他的身 沒有跟諸法相應啊 就沒有得到 同分呢 就是呢 在跟我們講他是相同的 他很多事情呢 跟人家有同樣的成為一分子 或是呢 有認同感這叫同分 那麼無想果呢 在無想當中 心所的實法呢 以不生心 心所則不入心相應 這個呢 無想果 就是在這個無想天當中 那麼無想定 滅盡定 這個是這兩個定 無想定是外道想到 想得到這個無想果 所修的呢 就是無心定 那麼滅盡定呢 是不還 就是不還菩薩 阿羅漢 聖者 為了止息 暫時入證的一個無心定 那麼他們暫時呢 在這邊一個定位 兩者都是呢 去離心所作用的定 而不入心所法 是謂不相應行法 這裡呢 外道來修定 那他修定當中 也許有他的企圖 也許有他的這個 不理想的這個對象 當然在修行的當中 有種種的法門 相對性的 就是說你的心不是善法 能夠成就是非常的困難的 可是呢 一些外道呢 他有一些法門 一修呢 有些效果 小小神通哪 小小感應哪 他以為呢 這些他就夠了 他就可以得到名聞利養了 或是呢 他可以呢 妖言惑眾了 所以這個到最後 都還是沒有究竟 那滅盡定這個是因為 屬於小乘人的這個 心 心中的一個暫時的 一個停歇的地方 所以他都不入心所法 那麼命 就是維持生命的這個方法 生住異滅 這個滅這邊呢 我們在講人哪 是有生住異滅 生老病死 那物質呢 就是成住壞空 生住異滅呢 生相 是指這個生起的這個力量 就是產生 這個是怎麼產生的 住呢 就是呢 讓法呢 剎那暫住 就是維持一個恆定的 一個狀態 那當然因為無常嘛 他不可能長久不變的 恆定在那邊 他會壞掉啊 就慢慢的 使他 衰異的這個力道 從沒有產生有了 從有的當中呢 他還是會歸於消失了 他還是會壞掉 他還是無常 他還衰敗 所以就會消失了 這個叫生住異滅 那接著呢 名身 還有句身 文身 這個名身 他是單語 那麼句身呢 是短文 那文身呢 是音節 這個就是在形容啊 某些現象 那他呢 就不是完全的代表全部的 就是單單的一個部分 好 最後呢 就是剩下無為法了 那麼無為法呢 他是呢 一緣起不生 常住不變的存在 是一些非有形的 事蹟現象去做瞭解 那分為呢 虛空無為 那麼就是以無愛為本性 無生住異滅 事相的這個運作 稱為無為啊 所以無為法 其實他也是具有這些 還有呢 擇滅無為 那麼擇滅無為呢 是悟得的正智呢 正確的智慧呢 簡擇利而得到的 這個寂滅法 所以擇滅無為呢 其實他也是在指這個涅槃哪 涅槃 那麼非擇滅無為呢 是不依這個擇利 只依欠缺生起的緣 而現的寂滅法 他不是讓他生起的 這樣的一個力道 叫非擇滅無為 那麼總共呢 在這些呢 五位七十五法 在一切存在的就有五個大將 就是這些色法 心法 心所有法 不相應法 還有無為法 這樣五個大類的 分成呢 七十五則這個法 這都是為解脫而說的 每一項 每一項都能夠 在解脫上呢 給我們一些很好的幫助 也都不是在存在論或形上學的 他不是一種理論哪 學說 那麼當然有人把這些 會歸化為佛教的心理學 這個起心動念當中 我們哪 能夠去觀照 我們的身口意 是不是能夠清淨 那麼他的重點呢 就是讓我們呢 能夠在現實的煩惱當中啊 能夠掙脫出來 而不會呢 一直呢 陷在這些情緒的領域當中 當然他的修行也有他的位階啦 那這個是必然的一個結果 好 接著呢 我們來看 這個講義的第五頁 那他就把他分為這些三科啦 三科呢 就是五蘊 十二處 十八界 五蘊呢 這個色蘊呢 就是五根還有五境還有無表色 這個總共有十一 那麼受蘊 就是受心所 想蘊 就是想心所 行蘊 就是色想 這個四十四種的心所法 還有十四種的不相應行法 識呢 就是指心王 總共這樣加起來 那麼十二處呢 就是講六根對六境哪 那我們知道眼耳鼻舌身 這一些是色法 那麼意 就是心法 眼耳鼻舌身意 這個意就是心法 通稱呢 他就是第六意識 我們到一個地方 哇 我覺得這邊磁場很棒 這是我的第六意 這個人可能不是好東西 好 就是有時候 我們判斷事情 一種很簡略的一個 粗淺的一個感覺 往往就是第六意識裡的判斷 那一般人講就是說 我的第六感很準哦 怎樣 怎樣 那這是我們碰到事情呢 有時候一個很自然的 很淺的 很表相的一個回應 那其實這個人都有 尤其一個人的心越沉靜 或是他對某一件事情 他很專業的話 這個人是不是專業 他一看就知道 或是這個機器好不好 他有時候就判斷了 就是這個蠻表相了 或是蠻淺的這種心理意識作用 這第六意識 相對的呢 這個六境 就是眼對色 這個眼睛呢 看著種種的顏色 形形色色 這個我們介紹過了 耳朵呢 聽的就是聲音 鼻子呢 聞的是香跟不香 舌頭呢 就可以嘗這個百味 身體呢 就有所接觸 好 有樂 還有不樂 還有非樂 非不樂 那麼這些色法 那法呢 法處 就是無表色 四十六種心所法 還有不相應行法 無為法三個 這些都是在法處這邊 十八界 他所指的呢 就是六根 眼耳鼻舌身 這些色法 那這個跟上面所說的都一樣 它包括了眼耳鼻舌身意 那麼六境呢 相對的呢 就是色聲香味觸 然後法 接著是法界 那這個法界呢 他就包含了 無表色 心所法 不相應行法十四個 無為法三個 那麼六根對六境 那麼接著是六識 根就是器官 境就是所觀 所看的這個對象 那麼識呢 就是六根對六境 所產生的識別作用 簡單的我們可以這樣來瞭解 眼睛是我們的器官 眼睛所看這個形形色色 是眼睛所看的這些客觀東西 他這些所看的這些東西 那麼眼睛能看這些東西 就是眼睛的識別作用 所以眼睛就是六根哪 這個眼根 然後對六塵 或是就六境 這個呢 就是他所產生的六識 那麼他就眼識界 耳識界 鼻識界 舌識界 身識界 意識界這些心法 所以俱舍呢 他就這個宗派 在講義的第五頁中間 他是以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三科 來總攝一切諸法 那五蘊呢 就是色受想行識呢 就是有為法的這樣和合的 聚集在一起的一個意思 那麼所有 有為法的頻率差別 那麼把他呢 聚在就是蘊的意思 有色蘊 那麼十一種色 第二個呢 有受蘊 攝心中的所受的 所以他這個其實上面 表格已經列出來了 第三呢 想蘊 攝心中所想的 四行蘊 就是攝五十八法 那麼這個呢 就是整個的他這個架構 第二段呢 十二處 就是眼耳鼻舌身意 那他所對的這個六境 色聲香味觸法 所以這個其實 在從表格上來看哪 就比較清楚 那麼十八界 就是六根對六境 產生的六識這樣的結合 那可見呢 這都是讓我們呢 去破我們的 所看的這個境的一個執著啦 好 那在這裡呢 這些就是要讓我們 能夠具足這些執著 甚至於能夠放下 那我們才能夠說 修行還是有所收獲的 無非呢 在這些執著的地方呢 去做調整 去做放下 去做超越 甚至於就是由此而解脫 講義的第六頁 這些呢 觸啦 還有這些蘊啦 界啦 都是我們眾生的一個執著啦 提到了呢 第六頁的第二行 他說於色心總持為我 總說十八界 就是對外的這些形形色色怎樣 所愚弄了嘛 或是一種起了一個執著 這些總共啊 十八界 那麼他所說的 就是我們能夠去破這種執著啦 好 那麼在根機上來說 上根呢 種利 這根機呢 有利根跟頓根哪 上根呢 種利就說了 他就更能夠讓我們瞭解 這五蘊 那我們這個下面呢 就把這些文字的敘述 也列了一個表 大家呢 就更看清楚 三科 就是蘊 處 界 這個蘊哪 就是愚的心所 愚就是愚癡啊 不是正 正當的 也不是聰明的 這個心所 他這個所迷的淺 深 那麼是屬於愚心所 那他上根呢 是利根 他的根機利頓與否 接著呢 就是來談他的樂欲劣廣 他所樂的 那能夠呢 做一些瞭解 觸呢 就是愚色 被色所迷惑了 屬於中根的 那他的這個所樂的呢 也是屬於中等的 界呢 這於色心 這個蘊是心嘛 觸是色嘛 界呢 色跟心都包含了 所以下根呢 屬於頓根的人 那麼他的樂就更廣了 那麼有部 就稱這些蘊 都是實有 經部呢 就稱蘊處是假有 那麼界是實有 就不一樣的看法呢 這個是還比較繁瑣的這些劃分 那我們做一個概念式的 這些瞭解就好了 若依論主呢 就是造論的這個主人 這個作者 蘊是假的 兩個是實有的 也就是說觸跟界是實有的 那麼此中 觸中 觸當中呢 現十二處 八處實有 四處少分實有 是還把他細分哪 是實有的 哪些是少分實有 那麼色當中呢 顯這個色呢 實有 形色實無啊 聲處中無記剎那聲實有 那麼相語葉 善惡等聲是實無 觸是處中 這個四大實有 餘觸實無 法處中呢 定境界色受想思實有 那麼其它的心所呢 在思假上立實無 不相應法 三無為法亦是實無 這個就是他再把這些呢 到底是什麼是實 什麼是叫做無 再做一些細分 那麼不瞭解呢 是正常的 因為這個心所 繁瑣到這樣的地步 好 就好像我們 像我們現在去瞭解粒子 分子 然後再去瞭解奈米一樣 這個太微細了 那這個一般來講就是 必須要你的定境工夫 做一些檢測才有辦法 那麼可以說呢 俱舍呢 在這個心所上的一個劃分呢 非常的平靜 那他修行的位階呢 就也是呢 可以從這個當中呢 修到聲聞緣覺啦 這樣的一個地步 那又因為這個俱舍呢 他是講一些因果論 所以對一些因果論的內涵呢 我們呢 也做一個簡略的一個介紹 在講義的第六頁呢 他呢 提到這個因果論哪 他是有怎樣 六因 四緣 五果 六因呢 就是一切有為法呢 是因為因緣合而生的啦 那這個俱舍呢 他就分為六因四緣五果 來定論這個結果的規則呢 六因呢 第一個是能作因 第二個呢 是俱有因 第三呢 同類因 第四呢 相應因 第五呢 遍行因 第六呢 異熟因 所謂能作因呢 就是在有為法在生起的時候 他不會去障礙 就是他這個能夠成為 這個有為法的一個主因哪 或能夠幫助他產生的 因此呢 一種叫做有生力 一種叫無生力 那麼一切諸法於一切法能作因 輾轉悉有其利用 此因所得果叫做增上果 簡單的講就是能作因 就是這個法的 所能夠產生的一個幫助 他一個增上果 第二個俱有因 是本來就是有的 那互為這個果 因果同時 所以叫做士用果 第三同類因 因果相似叫做同類 那麼叫做等流果 第四呢 相應因 這個心心所想應而成的 叫做士用果 那五呢 就遍行因 他遍行十一個遍行 所以呢 也叫等流果 第六呢 異熟因 他這個因呢 要到以後才會成為果 所以叫做異熟果 我們呢 先簡單的把這個六因呢 做一個概略的介紹 下次 再把他做一些分解的詳解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