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佛教各宗綱要2 主講者:理群法師 佛教各宗綱要 第二集 各位觀眾 阿彌陀佛 我們在講這個佛教整個的歷史 甚至於呢 從這個歷史的脈絡當中 來瞭解各宗各派的精神 還有教法 之前呢 我們提到中國的佛教 是從印度從過來 那麼傳到中國之後 因為透過了時間哪 還有地緣上的種種的演變 相對於呢 要在如來呢 在印度滅度後一千多年哪 那麼印度的迦葉摩騰哪 就來到洛陽 竺法蘭也來了 所以在這邊呢 就傳播佛法 那麼之後呢 從這個後漢呢 三國啦 西晉呢 宋齊梁陳 還有隋唐 到了宋代 在整個的王朝的這些 改變當中呢 這些法師們哪 也非常發心的從印度把他呢 這個佛教的這些精髓 傳到了我們中國來 所以有的翻譯的這些經典 也來到了 這些出家的師父也來到了 那麼所以就把這些 佛教的經律論 大乘的呢 或是原始佛教的呢 都把他同時就這樣把他 傳到我們中國來 那當時呢 像鳩摩羅什啊 玄奘大師啊 因為對這個經典翻譯啊 非常的殊勝 也就是呢 在經典的翻譯當中呢 他投入了很大的心血 可見呢 這些付出呢 也感動了我們這個護法的 韋馱天將 所以一直呢 讓這個經典 能夠在我們中國得到很好的 翻譯呢 還有保持 那麼甚至於呢 翻譯經典的 像華嚴經這種大部頭的 覺賢法師 翻譯涅槃經的曇無讖 他們的文詞呢 都非常的優美 所以也得到了呢 龍神的護衛 換句話說我們的這個三奘 三奘法師就玄奘大師呢 到印度去取經 那麼這個歷史當中 也有文學的這樣的敘述 那麼去到這個印度當中呢 所有的這種非常多的辛苦 那麼也有在這個歷史上 或是大家的口傳上說 哇 這個玄奘大師呢 也得到很多護法菩薩的護持 這是相對的 當在一個沙漠 也沒有水或是沒有食物呢 也迷了路了 沒交通工具了 那他呢 就靠著呢 在這沙漠當中呢 很多遺留下來的這些人 或是這些野獸 或是他的坐騎 比如說是馬啦 或是什麼坐騎啊 驢子啊 什麼的 的那種屍骨 就是已經往生了 剩下骨頭的 那種方向就這樣往前哪 到了印度去 我們人哪 是有無限的潛能 當你碰到逆境的時候呢 他的潛能就發揮出來 玄奘大師呢 在這個到印度取經哪 經過了千辛萬苦 透過了後來這個文學啦 這種筆法 就有了這個西遊記 其實當中呢 去取經是相當的辛苦 這個西遊記的描寫 有一些灰諧啦 或是好玩的啦 或是很可愛的這些造型 但是真的在路上呢 真的是千鈞一髮 就是生命的存或亡啊 真的是這一絲毫 如果沒有注意的話 就非常的難以掌握了 那麼因為有這些 高僧大德的發心 去取經 然後呢 對這個經典呢 這樣的付出 所以讓這個經典能夠很多量的 在我們中國佛教當中發光發熱 那麼像我們之前有 有提到了 這些高僧大德像嘉祥大師 吉藏哪 淨影寺的慧遠啦 他們呢 都對這個經典哪 有很好的 有的翻譯啦 有的還做一些弘揚 像三論哪 或是地論 還有呢 南嶽慧思的天台智顗大師啊 他們這些對天台宗的這些教法 還有這個賢首大師 他們對於華嚴這種宗派的弘揚 那麼也有呢 普光跟法寶兩位法師 來研究俱舍論 所以我們在各宗的介紹當中 開頭呢 就是要來介紹俱舍宗 那麼俱舍宗呢 他顧名思義 就是這個俱舍論哪 在整個的你對佛教 一個很基本架構 還有這些心識波動 一個很清楚的一個描繪 那俱舍論呢 他就是在說明七十五法 那麼法律法師跟道宣法師呢 他就是呢 把這些戒律也做一些重整 那麼成實宗的這個 宗義還有慧影 他們對於這個教理呢 也非常的有研究 那麼真言宗呢 有一行還有慧果兩位法師呢 他們精通密教 那麼其它的各宗各派呢 都是有發心的這些大德 那麼我們從歷史上來看 一個宗派能夠流傳很久 當然是他的法義讓人家接受 而主要呢 還是靠一個”人” 就是說這個宗派的弘揚者 永續者 他就要有這方面的人才 我們一個團體也是 越有優秀的人才 才能永續經營 那麼一個法脈的 能夠延續下去了 也真的是人才呢 佔了一個相當大的一個地位 也因為要有人哪 所以才能夠讓這個事 我們說人事物 人事物 有人才能把這個事情辦得好 那這個物就是相對的他的教法 或是他的組織 才有辦法永續經營 那麼我們就把這個距焦 既然是談到俱舍宗 那我們就來俱舍他到底是 怎樣的一個原因來稱為俱舍論 其實他的全名呢 叫做阿毗達磨這個俱舍論 我們在講義當中呢 這個第一頁講到俱舍宗呢 就是呢 把這些歷史 像第一章呢 就是這個宗派的名稱 還有歷史呢 我們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那麼在簡單的介紹當中呢 因為在各個宗派 後來呢 俱舍宗是在一般我們佛學院 在認知的話 阿毗達磨俱舍論是一個 很基礎的一個架構 那麼這個宗派相對的在這個 歷史的淵源當中 他已經不存在了 比如說就是說 因為歷史的這個流傳 那麼很少人在弘揚 只是在整個對法義的認知當中 我們呢 還是要來做一個介紹 那麼這一段當中呢 說俱舍作者呢 就是世親論師所造的 那所以就用這個俱舍論 來當為這個名字 那麼接著呢 就有介紹佛陀滅後呢 一百年間 然後有各個的論師 有種種的說法 那麼一百年間呢 其實佛陀剛往生 所以佛法是怎樣 法海清淨一味啊 就是沒有摻雜 就像我們喝牛奶一樣 是原汁原味的沒有摻雜 那後來牛奶會賣 什麼果汁牛奶 咖啡牛奶 是因為眾生的口感哪 要求要他們呢 多變化 所以就加果汁 加咖啡 其實呢 原汁原味呢 才能夠呢 品嘗到原始的這些好的法味 那麼到了一百年之後呢 有這些論師 像講義的第二行 大天論師 他們呢 因為有一些看法叫五事 五事誦 那麼就是對一些呢 小小的規矩啦 或是看法呢 他們提出一些見解 這個大天五事 這個在歷史上是相當有名的 那麼這個一位跟我們整個 要來敘述這個俱舍論哪 沒有絕對的關係 所以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查一下 那麼我們把他帶過 這個歷史上有曾經這件事情 那麼又因為大家的見解不一樣 所以就分成兩派 所以分成大眾部跟上座部 那麼從這個字義上來瞭解 大眾部 就是普遍化啦 大眾都可以接受 上座部呢 他就呢 比較一板一眼 對於經典的認知呢 就比較嚴謹 那麼四百年之後呢 就說一切有部 就流傳出來 還有呢 這個三百年之後 又有這個迦濕彌羅論師 他們哪 就發智論 這個是簡單的讓大家瞭解一下 這個整個的俱舍論當中啊 他還是有一些脈絡可尋的 他不可能突然跑出一個 經典哪 論作 有一些歷史的 四百年 那麼這當中呢 大家呢 已經能夠瞭解一下 這些著作啦 也相當多了 那麼五百年當中呢 法勝論師呢 他做阿毗曇心論 那麼阿毗曇心論 我們在注解一呢 就有提到 就是東晉哪 這個有一個僧伽 叫做提婆 那麼在盧山般若精舍 應這個慧遠法師的邀請 與這個道安法師呢 翻譯出來的 總共有四卷 兩百五十頌 分為十品 那這個十品呢 就界品 行品 業品 使品 賢聖品 還有智品 定品 契經 雜論 這樣種種的 那麼就是他有他的一個 開頭的一個雛型 就是原來是這樣子的 然後慢慢的 他們呢 又因為這個覺得這個 阿毗曇心論太簡略了 所以又另外做這個 阿毗曇心論 雜阿毗曇心論 那這個在注釋的第二 他就提到了 在宋朝的永嘉十一年呢 這有一位出家眾叫做達磨法師 在健康翻譯出來的 健康就是現在的南京 總共呢 有十一卷 有五百九十六頌 前面有續頌 就是續言哪 開場白 那麼說明了法照 說明這個法就他們呢 造這個雜心論的原因哪 就好像說為什麼我們要做這本 或是我們辦個活動 有這個開場白一樣的意思 那就來呢 極略難解知 極廣令智退 我今處中說 廣說義莊嚴 就是一些原因呢 還有內容簡單的介紹 分十一品 跟這個前面的這個差不多 也內容差不多 那這個十一品呢 他就界 行 業 使 賢聖 智 定 修多羅 雜 擇 論等 所以頂多呢 當中多出一個修多羅這一品 修多羅就是經典的經的意思 然後呢 到了九百年的時候 世親菩薩他就出世了 在有部出家 就造俱舍論 來敘述一切有義 那麼大家呢 也都能夠從這方面 得到一個集合 就是觀念很多 說法也紛雜 然後呢 大家就有一個統一版本啦 你說你的 我說我的 到這個時候呢 就有統一版本 就稱為呢 這個俱舍 然後大家來學俱舍啦 後來呢 大家就把這個俱舍論 就稱為聰明論 那麼有部這個眾賢論師呢 造俱舍雹論 他就反對你這俱舍論 我就給你破除這個俱舍的觀念 所以有時候 我們有一個著作出來 那不一定每一個人都會來褒 就是說寫得好 也有貶 就是他有一種不同的看法 這個有一句話說 識貨的人才會嫌貨嘛 識貨的人才會嫌貨 他也站在他的立場 你這個俱舍論 講得怎樣怎樣 他要評論一番哪 所以有時候這個新書啊 新的論文出來 會有人講評 哪一些 你作品的舉材 或是你的角度 一個文章也是 比如說碩士論文 博士論文 或是發表什麼學術論文 那你用什麼材料 或是你用什麼方式 來做一個paper的一個整理 那會得到力量怎樣一個結果 那麼有的人 他也許這方面已經熟悉了 或是他也有不同的發現 他就可以做一些評論 所以俱舍論一出來 還是有人來評論他 好 那麼一千年之後呢 安慧他們呢 又來呢 把一些觀念做一些集合 來破這些不同的見解啦 那麼在第二段呢 就說到 成文帝天嘉四年呢 真諦法師呢 就拿這個俱舍論的原文 就是梵本 來到我們中國 所以呢 這個五年之後呢 翻譯了 題為呢 阿毗達磨俱舍釋論 那麼大家就稱他為舊舍啦 那麼陳智愷 唐惠淨等呢 他們就把他寫這個解釋 這兩位法師 智愷法師跟惠淨法師呢 他們呢 就把他寫 那麼在唐太宗貞觀七年 玄奘法師呢 來到這個印度 那麼剛好呢 這個 跟這個迦濕彌羅國的僧伽律師 跟他學俱舍 那麼回國之後呢 在永徽年間呢 在大慈恩寺呢 把他翻成中文 題為阿毗達磨俱舍論 所以人家稱他為新俱舍 那麼我們現在呢 來研讀它呢 也就是用這個版本 他的弟子呢 神泰啦 普光 寶法 都有作一些疏釋 就是一些註解啊 然後來弘布此論 所以可以說呢 到這個唐以後呢 這個俱舍論啊 就淵遠流傳 就是大家呢 非常的喜歡來 供奉啊 甚至研讀 因為早期呢 對這個經典呢 大家會去用供奉的而不研讀 那麼就像大藏經 以前有藏經樓啊 那就是經來了 因為認識字的人不多 那會認識字 那你又要會讀啊 會讀你能夠又會說 那才叫做法師 講經說法的法師 那麼早期的人哪 讀書機會少 那讀經的機會更少 那能夠講經的呢 真的寥寥無幾啊 所以法師非常尊貴的 這個非常受到尊崇的 那麼因為經典 不是每一個人都懂 所以大家都非常的恭敬心 就把他放在藏經樓裡面 早晚膜拜 到了這個換季的時候 再把它拿出來 清一清 灰塵哪 或是晒晒太陽 所以這個藏經樓這個經膜拜了 慢慢的呢 有人去閱藏 看經典 那再更希望的是 有人家講經說法 那麼這個經律論哪 能夠弘揚 所以光一個俱舍論 來到中國之後 雖然玄奘大師他呢 有把他做一個翻譯 可是後代的這些 高僧大德善知識 也很用心的把他做一些註釋 那麼從註釋當中 是能夠幫助我們瞭解 原來的經律論的 原典的一些精神 那麼站在宗教的立場 我們是一個信眾的立場 宗教的有三個要素 教主 教義 教徒 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 教義就是我們的 經律論三藏十二部 那麼教徒有出家眾在家眾 能夠把這個經典弘揚下去呢 當然就是靠出家二眾 或是呢 講經說法 或是呢 有修有證的這些大德 把這個經典的內容弘揚下去 那麼剛剛講的 因為早期的教義不普遍 所以大家還是有那個善心 對法的一個恭敬 那也就是因為對法的恭敬 所以呢 我們的佛法才能夠流傳這麼久 那麼現在呢 因為印刷啦 書本發展 所以取得經典容易 取得資料也很容易 那麼相對的 我們也還是要有恭敬心 來面對這些法寶 那後來呢 因為時代的變遷到現在來講 那麼也有學術的研究 學術的研究就專門呢 要有證據的 你要講什麼理論 你要舉什麼內容一定要有證據 所以在論文上的研究 世界各國 當然對於其它的宗派的研究 也相當多 那麼對於學術的立場他是用 很超然的 很嚴謹的 很理性的 甚至是批判的 來面對所有的論說 這個是我們做一個佛教徒 必須要去面對的這個 時勢的所需啊 不要說 人家在批判哪一部經 批判哪一個論 這個是要墮地獄的 這個是 這個不愛經律論的 對法不尊重 也許他的立場是不尊重的話 那他自有其因果 那麼如果是站在學術的研究 他有這個很理性跟批判的 這個角度 那麼我們做一個佛教徒呢 就是說你能夠引經據典 再來做這個反駁 或是做更好的立論 這個你的戰力 你的論典 那才是怎樣 衛教或才是弘揚正法 那在這個阿毗達磨俱舍論 這樣的名稱呢 我們把他中文的翻譯來講 阿毗呢 就是對 對不對的對 對立的對 達磨呢 就是法的意思 俱舍呢 就是藏的意思 就是阿毗達磨俱舍論 他就是對法的藏論 那麼再做一些解說 可見呢 他是一個很基礎的一個 教科書 他這個意思呢 就是這本論他有兩個意思 第一個呢 他是對向涅槃的意思 一個呢 是對觀四諦義 我們知道有四聖諦嘛 苦集滅道 那麼阿毗達磨俱舍論 他就是對向涅槃 還有對向四聖諦的這兩個意思 那麼法呢 法有兩種 就是勝義法 殊勝的究竟的法 那麼是在指涅槃而言哪 那麼第二個呢 是法相法 是通於四聖諦的無漏的智慧 那麼對向 關於涅槃跟四諦的 那麼剛剛講對 那麼還有法 那麼藏呢 藏就是什麼意思呢 我們俱舍是藏的意思 他也有兩個意思 一個是包涵的意思 一個呢 是所依的意思 包涵就所 所謂包涵呢 就是說明俱舍論呢 他包涵了發智論等等 還有很多殊勝的一些解釋 所以叫做藏 那麼其所以能夠解釋成 對法的藏呢 是由於呢 因為有主識的原因 所謂所依的是說 俱舍論是具發智論所說的 它是站在發智論的立場 那麼本論直接採取 對法藏的名呢 是因為有對法藏的意思 故名對法藏 這個 就是直接站在 對法的這樣的一個出發點 那因為俱舍論的這個名稱 就是對法藏 那也因為以此呢 為他的宗派 那麼這個俱舍論呢 我們剛剛也在這個講義上 有提了一些他的歷史的淵源 那麼在講義的第一頁的第二章 在說明了這個宗派的位置 這是歷史上 那麼此宗呢 雖述有宗 他屬於有宗的而擇衷諸部 就是他的立足點是在有宗 可是在各宗當中呢 也是怎樣 有他的認同點哪 唯以理勝為宗 於經部義取攜猶多 較之根本有部發達有加 就是這個呢 在其它的各個宗派呢 他有他的被認同的肯定的 那麼在講義的第二頁 我們看第一行後兩個 他說在藏通別圓的 四教的天台宗 天台宗呢 我們在後面會把這個 各個宗派做一個介紹 天台宗他對於 這一些經典律論的 他是會有藏通別圓這樣的判教 那他是屬於藏教 就是藏通別圓他屬於藏教 律 小始終頓圓 五教的華嚴宗呢 置於小教 那麼華嚴宗他判教是 小始終頓圓 這一個 俱舍論 是放在小教這邊 還有呢 乃至於利 生其心等十住心的真言宗 真言宗就是密教的 他就把他放在呢 唯蘊無我心 就是說這些各個的宗派 就是俱舍論放在小乘的觀念 佛教呢 從原始佛教部派佛教 大乘佛教 這樣子的歷史的淵源 所以原始佛教 有的就比較簡單哪 就相對於大乘哪 他就叫小乘 可是研究原始佛教的 這些大德呢 覺得有大小之分 那小好像被貶低了 所以他們會比較會抗議 所以還是要到部派佛教 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 不能叫我們是小乘佛教 這樣好像被貶低了 所以 所以有時候要互相尊重 像我們對於原住民的稱呼 原住民你不能用以前的 什麼高山同胞啦 或是番啦 這樣的稱呼 番啦 這樣的一種 不是很理想很禮貌的一個稱呼 那就好像在學佛的行儀當中 都出家眾有比丘比丘尼 那麼通稱呢 就師父啦 那比較尊敬的講經說法 你就稱法師 那麼其實早期的像你和尚尼姑 這個都是一個 對一個出家眾的一個稱呼 只是後來啊 這些寫文章的人 醜化了這個稱呼 那變成呢 不禮貌了 那和尚其實用台語的漢文來講 和尚 那一般的口語和尚 就好像就是不禮貌的稱呼 你用和尚好像教授師啊 一個依止的一個大德 是非常恭敬的一個稱呼 那所以他本身是沒有對錯 是透過人 剛剛講的 一個主體 一個宗派 是人讓他可以永續經營 那麼一個稱呼 他本身沒有一個尊卑之稱哪 除非你特別說這個是奴隸啊 這個是賤民啊 他本身就是不好的稱呼 可是和尚 尼姑他本身沒有 尊卑之稱哪 是因為人的因素把他醜化了 所以我們知道 姑 姑就是父親的姊姊或妹妹嘛 那這是個非常尊重的稱呼 像阿姨叫姑姑 這好像我們一般的小孩子啊 叫陳阿姨啊 叫張媽媽 叫什麼 一個尊稱 比我們長輩的一個女性的尊稱 那這人的因素 把他醜化了 所以我們在不管這個時代 或是宗派 或是一個語言的用法 我們都是彼此尊重啦 而不要呢 變成一種口頭上的 一些不愉快的爭論 講義的第二頁 就是此宗的典籍 就是他有哪些的根據的 這些著作 那麼第一節總說 此宗呢 就以俱舍論為所依靠之外呢 那麼他所延伸的呢 有四阿含 還有呢 婆沙論 還有呢 阿毗曇心論 雜阿毗曇心論等 那麼下面他就把他說 四阿含有哪些 那麼長阿含經呢 到秦呢 是佛陀耶舍所翻譯的 中阿含呢 是經過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所翻譯的 那麼第三呢 增一阿含 是經過前秦的所翻譯的 第四呢 雜阿含經 宋求那跋陀羅所翻譯的 那麼增一阿含這邊呢 應該還有一個翻譯者呢 名稱呢 那麼這個呢 就是我們講的四阿含 長阿含呢 顧名思義 他的文章內容比較長 中阿含就比較簡短一點 增一阿含呢 他就是一些觀念再把他增加 那麼雜阿含呢 他呢 就是呢 內容比較多樣化 那麼阿含呢 他的梵文呢 就是傳 傳達 也有人把他稱為是對法啦 是活佛輾轉傳來的意思 本通大小 他本來是應該是大小乘 都是同有 其實很多的經典 也會引用這個阿含經裡面 佛陀的開示啦 或是裡面的故事 那後來因為大家就是把他歸類 他是屬於這邊的 小乘經典的一個總稱哪 新的稱呼叫阿吉摩 舊的稱呼叫阿含 那麼他的意思呢 就 阿吉摩或是叫阿伽摩 就是因為翻譯的時候 種種的發音 那就有不同的字 那麼輾轉呢 傳來的法 所以呢 就有人把他稱為阿含 這邊就有對長阿含 他就是他的內容比較長 那麼中阿含就剛好普通 增一阿含就是每一個法呢 他都會加上一些看法 雜阿含呢 他就是內容比較多彩多姿 所以在這個宋書偈就會提到說 長阿含多說長偈 他所說的內容啊 都一直比較長的這些偈頌 那麼中阿含呢 多說中偈 那麼三增一阿含哪 為一法為實 那麼一法會慢慢的增加 這個就是增一阿含的意思 那麼四雜阿含 那就是說長 就是長的意思 就是種種的說法啦 下面呢 他就把這些內容呢 把七論婆沙呢 把他列出來 第一個呢 集異門足論 是舍利子所造的 第二個呢 法蘊足論 大目犍連造的 第三呢 施設足論 大迦多衍那造的 第四呢 識身足論 是提婆設摩造的 五品類呢 品類足論 是世友造的 第七呢 界身足論是世友造的 那麼右手邊有六足論 好 他這個引號應該在下面 拉下來一點 再到第六的地方才對 那麼第七呢 發智論 是迦多衍尼子造的叫伸論 那麼第八大毗婆沙論 就是有部諸論師造的 那麼這一些呢 就是呢 提到這一個的俱舍宗 他有一些根據 這是這些內容 那麼他的下面 就是所說的這些稱呼啦 什麼的 我們在剛剛呢 有做一些介紹 講義的第二頁最下面一行 就是說俱舍呢 就是阿毗達磨俱舍論 阿毗叫做對 達磨就是法 俱舍就是藏 那對法就是無漏慧的這個異名 那麼他在講義的 第三頁的第一行就有提到 對法嘛 對就有兩個 一個是對向 叫做對向涅槃 第二個是對觀 叫做觀四諦 我們說四聖諦 苦集滅道 這個法呢 他有二法 勝義法跟這個法相法 這個我們剛剛都有提到 那麼他整個的內容 就是呢 非常的清楚 那麼世親論師 那麼對這個依諸法無我 這個法印哪 我們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 這個三法印當中啊 他是屬於諸法無我 這樣來造的這本論 還有光記這位大德說的 西方造論哪 都是來解釋佛經的 那麼經教雖然多呢 就有三種 所以我們來深入經藏的話 第一個就是要有三法印 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 那麼對諸佛所說的開示 還有這些祖師大德的 這些內容啊 都可以用這樣來做一個認知啊 所以在講義第三頁 第二段這邊內容的第三行 若違此印啊 即非佛說啊 所以三法印呢 你把他應對一下 不行的話那就不對了 悟後作論者皆是法印 所以要來解釋經典的這個論 都還是要符合這些法印 那這個呢 是我們來認知 這個三法印的重要 再下來呢 就說這本論哪 有九品三十卷 就把他列一個表 大家來看就比較清楚 那麼俱舍論 他分為明諸法事 還明無我理 我們剛在內容的這一段 一開頭就講了 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 他是屬於站在這個諸法無我的 這樣的法印當中 來做這一本著作 那麼諸法事呢 他是總明有漏無漏的諸法 這個要包含了明諸法體 他的體要 還有明諸法用 這個體呢 就是在界品當中有兩卷 他的用呢 就在根品當中有五卷 接著呢 總名就是總說啦 明就是分開的分別再歸類 有漏無漏的諸法 那麼明有漏的呢 分為三樣 就明有漏果 就是世間品有五卷 明有漏因 就是業品有六卷 明有漏緣 就是隨眠品 它有三卷 接著呢 他明無漏呢 也分為三項 明無漏果的 就是賢聖品有四卷 明無漏因的呢 是智品有兩卷 明無漏緣是定品有一卷半 所以最後剩下了 就明無我理的呢 就在破我品一卷半 這個呢 就把他呢 很清楚的 把他的架構 用一個名稱呢 這樣表格呢 把他立起來 那麼這個論著呢 我們知道他是在世尊呢 往生九百年之後呢 世親菩薩所作的 是屬於小乘二十部宗的 說一切有部的 他的淵源呢 是有婆沙論所延伸的 那他的旨趣呢 也是參著諸派所說的 而婆沙論呢 也是基於發智論跟六足論 這個內容 這個是我們剛剛有把他的 原因寫出來告訴各位 那麼我們知道這個 作這個這些經論哪 也是祖師大德非常辛苦 作完之後呢 在印度呢 是迦膩色迦王 他看到了這個經典呢 很歡喜 所以呢 就把他搜集集中 那這個國王呢 非常的歡喜 就把它留在這個國家 所以不准啊 把它流傳出去 好的東西把他列為國寶 所以我們說三寶三寶 無事不登三寶殿 佛寶 法寶 僧寶 所以佛寶我們知道他是解脫 這個種種的輪迴 那麼自覺 覺他 覺行圓滿 所以他是寶啊 法寶像這個種種的經律論 三藏十二部 是讓我們修行解脫的這些內容 也很珍貴 那麼你延續這些修行的內容 還有佛陀的法脈的僧寶 也是非常的珍貴 所以對於俱舍論這樣的看重 不是沒有原因的 那麼世親菩薩呢 他在這個迦濕彌羅呢 他那邊呢 這個有部的教義 就在那邊學習的時候 後來才學習經量部的這個教義 他們認為呢 經量部的教義呢 蠻合道理的 所以就有的取捨啦 有的取捨 那為了表示呢 自己的判斷是不是對的呢 所以他就在這個地方呢 隱名呢 住了四年 悟入了這個佛陀的這個教理 他們這個 要有修有證 你的著作才容易怎樣 跟法界的真理相應 所以在這些祖師大德 像玄奘大師啦 鳩摩羅什大師 他們要翻譯經典不是說 把他原來的文章變成文 這樣就叫做翻譯 而是他們在修行上也有下工夫 所以我們這邊看到 世親菩薩為了造這個俱舍論 怎樣 閉關四年 那我們呢 講出來要符合佛陀的經典內容 法界真理能夠相應 所以不是照字面去解釋而已 有時候依文解字會離題蠻遠的 所以你看這些祖師大德 都非常的精進 然後呢 他從這個講演 後來又開始有講這個大毗婆沙 然後呢 又把他整個的內容 做一個整理 所以終於呢 大家沒有辦法 去破斥他這個理論當中了 好 那麼就慢慢的呢 把這些內容啊 集合起來 那我們也知道 他這個總共啊 有八千頌 非常的豐富 那也有呢 這個剛剛講了 有人去反對他了 但是呢 並沒有讓世親菩薩很生氣 他反而很加讚賞 我們剛剛提到了這個眾賢論師 他反對 所以他寫了俱舍雹論 有度量有涵養的這些大德 對不同的看法都還有一種 包容的這個心量 還把他稱讚一番 說很認真的在看我的著作 你才有辦法去把我駁倒 所以我們呢 從這個當中呢 也能夠認知啊 這個祖師大德他們的肚量 那麼這本俱舍論啊 是傳到中國之後呢 他也是有翻譯 第一個翻譯者是真諦三藏 那這本呢 已經流失了 那麼後來呢 是由玄奘大師把他翻譯的 所以有三十卷 就是現在的版本 那麼我們知道呢 他這個流傳有他相當的歷史 他是有部的教理 但是呢 對他宗的概念哪 也有含蓋 所以我們先把他的架構 做一個闡述之後呢 我們再做一些內容的敘述 我們先介紹到這裡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