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佛教各宗綱要1 主講者:理群法師 佛教各宗綱要 第一集 各位觀眾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開始要來講 佛教各宗綱要 那麼在整個佛教的認知當中呢 當然它的架構是最重要的 因為架構知道之後呢 從各個的宗派要去修行 要去入手就非常清楚 就好像我們在看地圖 這個是東方西方南方北方 或是這個是北部這是中部 這是南部 那麼對於各宗的認知呢 就好像我們 你要去北方中部 南部 或是哪一條路 都有一個明確的這樣的方向 所以呢 在各宗的認知呢 它是有必要性的 那我們也盡量 從各宗派的認知當中 來釐清我的根器 是適合修行什麼法門 那麼就算是我們 不下手去修行的話 他也是一個很基本的常識 所以如果有人呢 他說你對於佛教認知呢 至少你還有一個架構出來 那麼在資料上你能夠很清楚 他是在哪一個部分 你要去修行呢 也知道說這個善知識 他所弘揚的是我所知道的 是華嚴宗 天台宗啦 禪宗啦 或是律宗 那也跟我所相應的呢 是能夠符合 所以我們就可以去跟人家親近 或是跟他去做探討跟請教 那所以呢 這個各宗的綱要呢 是讓我們對佛教 去認知一個很基礎的 一個課程跟結構 那麼在認知上呢 有的人會把佛教的這個 派別啦 他有的分了八宗啦 有的分了十宗啦 所以呢 我們呢 就把它定名為各宗 因為這個佛教呢 從原始佛教部派佛教 到大乘佛教 那因為時間區隔不一樣 所以呢 在各宗派的認知呢 也有他不同的看法 所以我們就把他稱為呢 各宗的綱要 那麼當然呢 在一些大德啦 所在對於這些宗派的劃分啦 有的人哪 就把它分為 俱舍宗 成實宗 律宗 法相宗 三論宗 天台宗 華嚴宗 真言宗 那麼還有呢 加上這個禪宗跟淨土宗 真言宗就是密宗的一個代稱 那麼我們能夠對這個各個宗派 在架構上很清楚 所以呢 在每一個宗派它所著重的 所宣揚的它的經論 或是祖師大德或他的思想脈絡 那麼透過這樣的這個宗派 一個宗派的探討呢 相信呢 在我們認知呢 各個宗派當中呢 會有一個很好的脈絡可尋 那麼一般來講有人呢 對於各宗派它是屬於呢 學理上的認知 可是呢 它其實在學理上 它有它的支撐的架構沒錯啦 或是它所支撐的這個經論 那我們這個經論當中 有人是譬如說 他是這個宗派 所推廣的這個經論 他蠻喜歡其中一個經論 那麼他就可以 從這個經論當中去下手 那也有呢 這個宗派呢 他呢 特別弘揚哪個宗 哪個經典 所以這個經典哪 就代表這個宗派的主打 譬如說華嚴宗 它就是呢 非常推廣華嚴經 當然它還有輔助的 這些其它的經論哪 只是說它主打是華嚴經 所以他就把華嚴宗 作為這個宗派的認知 跟這個命名 那麼天台宗呢 它就也有天台宗的 譬如說主打就是法華經哪 還有其它的經論沒錯 那比較大部頭的就是法華經 那麼其它的這些宗派呢 都有它的特殊的義涵當中 那麼三論宗的呢 它就是在空中般若思想當中 它就是有中論百論十二門論 所以呢 就命名為三論宗 那麼俱舍呢 是在整個的 對一個宗派認識當中 一般就是把它排在 排在第一個 那麼呢 我們來認識它的時候呢 就是很基礎的 那麼佛教呢 對於人的這樣的存在 因為我們講十法界嘛 佛菩薩聲聞緣覺 這四聖道 那麼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 這是六道輪迴 那麼對於人的這樣的認識當中 尤其我們又生在人世間 那麼對於各個的法界 甚至於佛陀弘揚佛法之後 這些各個宗派 所能夠代表的經論 那麼跟我們的生活 其實也是息息相關 那希望呢 我們在認知的當下呢 祖師大德 也希望我們在認知當下 去把它篩選 或是呢 把它從這個當中呢 取得我們最受用的 那麼其它的呢 就當作一種普遍性的 資料啦 或是概論哪 那你有跟人家談起的話 或是你希望從自己所主修的 這個派別當中 去觸類旁通的話 也有個脈絡可尋啦 所以對於修行來講 有人就是說 我就一門深入就好了 我是從一經一論下手 不是我就單單的 從一個佛號下手 這當然是個人在修行上的方法 那麼對於各宗派的認知 剛剛一開始我們就講 它是全面性的 對佛法的整個的宗派的認知 換過個角度來看呢 其實佛陀在弘揚這些經論 並沒有分宗派 佛法是一味的沒有分派 那是後來這些祖師大德 他對於某一個經論 某一個思想 他覺得特別的相應 所以他就特別弘揚 那弘揚之後呢 相對的呢 就會有他只取其中 他比較熟悉的 或是他比較受用的 那麼推廣出來 所以才會有這 各個的宗派的這樣的分別啦 所以比如說一個開麵店的 他的統稱是麵店 但是他有什麼 有烏龍麵有陽春麵 有乾麵有炒麵 有不同的麵食的作品 那一樣 佛法其實是沒有分宗的 那是後來呢 各個的祖師大德 因為他的研究或是他的推崇 所以才分為各個宗派的 這裡有人會站在一個角度 來認識佛法說 那麼我們的時間有限 我們是不是從某一個經派當中 我們只要接受了這個經典內容 那其它的呢 就不要去做瞭解 這個有時候會失之偏頗 假如說只知道你的不知道別的 也許你以後碰到的 跟你不一定在這個法門相應 你也可以讓他知道 其它還有修行的法門 所以這也是一種知己知彼啦 那還有呢 有人會認為說 那我們對於修行當中 是有需要去認識這個各宗派嘛 所以這個就是要 你認知了各個宗派之後 那我們可以一門深入 或是呢 你只有認識其中一個宗派 但是你沒有認識其它的宗派 會不會造成自己對於 佛陀的教法失之偏頗 因為其它的 你沒有做宏觀的瞭解嘛 那你只能 好像有哪個宗派 好像也不只這個宗派 那又好像模糊的 那會對全面的觀照 就不會那樣的整體性 所以 所以我佛教徒 你從整個的各個去做認知的話 再來一門深入 甚至於你做一個認知之後 你要做一經一論的深入 你也不會把自己狹隘化了 所以各宗派的認知呢 是我們在修行上 或是在佛學認知的起伏上 是有它的必要性 所以才會安排呢 讓我們來認識呢 各個宗派 那當然呢 修行的法門有八萬四千哪 那有人說那我如何 去花那麼多的時間 去把各個的法門都認知 這個其實就是一個概念性的 你知道了就好 你不一定每一個宗派都去修 就好像剛剛說的 開麵店 那每一個人只有一個肚子啦 或是一個胃口 你不可能說我要吃烏龍麵 我要吃咖哩麵我要吃炒麵 所以麵吃下去 我再來以後選擇哪一麵 你可以一個宗派 一個宗派去做認知 然後再來一門深入 所以也不用所有的宗派 統統擠進去 我們的認知裡面 有時候塞爆了 或是呢 在這個認知上 會產生反而不是很理想的結果 那麼我們在一個宗派 一個宗派認知的時候 最好都能夠超然客觀 那這樣子來看看這個宗派 為什麼之所以成為一個宗派 甚至於在它的歷史當中 或是它的支撐點 為什麼還是有人來接受跟認知 那這樣子呢 我們呢 來認識各個宗派 它的深度跟廣度 就非常的清晰了 那麼當然八萬四千個法門 那八萬四千個眾生 因為各個的宗派 差不多就劃分了 有人說八個宗派啦 十個宗派 所以我們花一點時間 做一些瞭解的話 相信每一個修行的法門哪 我們也從這個當中去落實 那麼可見呢 我們對於整個佛教的修行法門 能夠去認識它是有必要性 在早期佛陀在講經說法的時候 我們知道他並沒有分宗 也沒有分什麼大乘小乘 那麼也沒有文字的記載 因為那時候沒有文字的記載 大家就靠著這個耳朵呢 去聽聞 那麼聽聞之後呢 大家就把他默記起來了 可是佛陀往生了之後呢 大家呢 不曉得你聽的跟我聽的 有沒有什麼落差 所以就會說結集的動作 那就是大家呢 把你所聽聞的經文 結合起來做一個統一的版本 統一的版本之後 等到有文字的時候 再把它刻印流傳 那麼可見呢 在整個佛陀所開示的經典當中 就透過大家的認知啊 還有背誦哪 還有到後來的結集啦 還有經文的這個流傳 所以呢 在古今中外呢 對於佛法的認知 能夠在佛陀在世的時候去聽聞 親近佛陀的開示是最殊勝的 那麼後來這個對教典的內容啊 我們只好是靠著這樣 一代一代的流傳 那麼甚至於呢 這樣的傳佈之後 大家呢 對於佛陀的教法 也能夠依教奉行 這個就是非常殊勝難得啊 那麼可見呢 我們對於佛陀的教法 也是非常的渴望 也是非常的虔誠 那麼還有這些祖師大德呢 他把這些經典透過到處弘揚 所以呢 可以從這個地方 流傳到世界各國 那佛教呢 它也是從印度 然後呢 流傳到中國 那他也在這個東南亞一帶 還有這個北傳的佛教 南傳的佛教 所以經過這樣的地緣上的分佈 所以也有種種的劃分 所以呢 讓我們呢 也知道了這樣殊勝的因緣 那麼剛剛有提到就是這個結集 那麼結集就是因為 時間上的因素 往生了 那麼對於經典的認知呢 我們做一個統一的這個版本 所以在歷史上 有四次的結集 第一次的結集呢 是由摩訶迦葉他所召集的會議 那麼有五百位的這個阿羅漢 在王舍城呢 這個郊外有一個七葉窟呢 來舉行的 那麼由優婆離尊者呢 編集這個律 對律的結集 那麼阿難尊者呢 他是在編集這個經典的 那最後所以現在被認為的 這個是巴利聖典的 就可以從這邊來認知 那麼第二次的結集呢 是佛陀滅度之後已經百年了 那關於戒律的問題 大家有點看法不一樣 甚至呢 有點出入 所以在毘舍離城哪 這個由耶舍尊者呢 把他呢 做祖師的這個結集的工作 那把這個律藏呢 做一個統一的版本再流傳於世 這一次呢 是有七百個人 那麼第三次呢 是有一千個人 那是佛滅後呢 再兩百年左右 那麼以阿育王為主 他就動員了集合了千位的比丘 那麼對於經律論這個三藏呢 做一個結集 第四次的結集呢 是在西元二世紀左右 在迦膩色迦王 他是來主導 由這個?尊者呢 還有世友為中心 那麼結集這些比丘呢 有五百人 就這個經律論三藏 做一些解釋啦 所以呢 完成了大毘婆娑論 這樣的著作 那因為時間的拉長 佛陀往生了 從事了這四種的結集 也就是說這些版本 或是這些經律論 大家做一個更明確的確定 時間空間 有人說很多事情 是透過時間之後 會抹平我們的心情 透過時間呢 我們也對很多事情呢 模糊掉了 所以這種結集呢 在歷史上會被這樣的重視呢 也有他的時代的意義存在 那麼佛教呢 大家知道它是從印度開始 由釋迦牟尼佛在那邊出生 還有呢 出家 還有呢 修道 甚至於呢 就把這個佛法呢 做一些宣揚 那麼透過這個時間嘛 還有人 就是各個的善知識 他們哪 對於佛法的傳播 所以有北傳 有南傳 那麼聽說呢 在佛陀呢 弘揚佛法到他滅度左右呢 這個四百年當中啊 這個大家呢 都還是會對佛陀的說法 一種認知 甚至於我們剛剛也有提到 他是弘揚哪一個宗派的 或是他推崇哪一個宗派的 所以就有不同的 宗派的這個見解 那麼那時候呢 也還是設定在說 我趕快修行 我個人得以解脫 所以還是以自了的 這個氣習比較濃厚 後來呢 大家覺得說要廣度眾生 讓很多的眾生 都能夠來接觸佛陀的教法 所以呢 就會把經典透過結集啦 透過這個弘揚哪 那麼就慢慢的來這個 利他的思想就慢慢出來了 所以就又有 大乘佛教的這個看法 那麼在這個認知當中呢 原始佛教是因為它比較接近 佛陀講經說法 乃至於佛陀滅度的那個時期 所以就把它歸類為原始佛教 後來呢 又以利他啦 或是弘揚佛法為主呢 所以就有把它歸類為大乘佛教 那麼其它的有的看法說 原始佛教以自利為主 是把它定位是小乘佛教 但是專攻小乘佛教的這些 學者啦 或是修行者 說我們那是小乘 我們是原汁原味的 佛陀時代 最靠近佛陀時代 所以他們叫做原始佛教 所以我們有時候在 不同的信仰啦 不同的宗派的認知當中 要小心這樣的稱呼啦 不要說我是大乘佛教 你們是小乘佛教 那小乘佛教的這些推崇者 然後我是原始佛教 你們是大乘非佛說 所以其實是我們 要全面性的認識佛教 要變成怎麼樣 宗派之爭 或是一種口舌的一些對立 那相信這不是佛陀 所樂意見到的 他當然是希望我們思惟法 談論法 乃至於呢 能夠從這當中呢 去修行解脫 這個應該是佛陀的本懷才對 後來因為大家的所弘揚的 認知的角度不同 所以會自讚怎樣 我自己是最好的 他們又怎麼樣 或是我是最殊勝的 他們又怎麼樣 這個應該是我們在 認知佛法當中 要引以為鑒的 甚至於要小心 那麼換一個角度來講 我們不要再講這個歷史上 不同的派別的一個對立 就好像說 我們在稱呼其它的種族 像原住民 那早期呢 叫原住民哪 或叫高山上的同胞 或叫山胞 那更早期呢 就有更不理想的稱呼 那因為呢 那時候人與人之間 有階級劃分 或是呢 對於他人的尊重呢 並不是那麼樣的具體 所以山胞啦 有的就不雅的稱呼就番哪 就用番來稱呼 那這其實就是統治者 跟被統治者 或是區域不同的時候一種 優越的 自我優越的稱呼 那後來慢慢的 瞭解到彼此尊重的必要 甚至於呢 在這個其實他一開始是用 民族不同種性的 不同民族的一個劃分而已 口氣上才形成了一種不禮貌 那如果說你是北方 我是南方 或是你是住山地的山地人 其實這個字眼上的稱呼 應該是沒有什麼高低啊 或是褒貶 那後來是因為態度上 變成稱呼番啊是不禮貌的 然後才什麼山地同胞 然後才改為原住民 那麼這是因為時代 還有區域上的不同 所以我們就養成了 彼此的一個尊重是對的 那麼各個宗派也是 我們也不要說我是研究大乘 我也是研究原始的 那能夠全觀性的 來認知佛法是必要的 那麼在修行的法門是因為 每一個人的根器不同 所以要來圓融的更超然的態度 跟心量來包容跟尊敬 所有修行佛法者 那麼就好像吃鹹的人 喜歡吃鹹的人 對於吃甜的人吃辣的人 他能夠去尊重 吃辣的人呢 對於吃其它口感的人也能尊重 一樣的意思 所以各個宗派的認知當中呢 也無非呢 是希望我們在認知上 更能夠明確 那也不是說我們在自讚貶他啦 當中得到一個優越的一個滿足 好 那麼佛陀入滅之後呢 慢慢的那麼對於經教的認知 會有所出入 那麼對於這樣善知識 來出生到這個世間 那麼非常慈悲的 把在修行的法門 一一的告訴我們 無非呢 也希望呢 我們呢 在從人的立場當中 去修行去解脫也一個脈絡可尋 所以不管佛陀離開我們多久 包括用佛教的曆法來計算的話 佛陀離開我們 已經兩千五百五十多年了 所以在歷史上來講 他是一個值得尊敬的聖者 一個解脫者 那麼我們在說學佛學佛 就是學的跟佛一樣 那麼至少佛陀的慈悲跟智慧 是我們應該能夠把握的一個 基本的精神才對 那麼甚至於在 佛陀往生一千年左右的時候 這些標榜自己是大乘修行者呢 也有不同的看法 所以也是在這個分宗分派啦 小乘就是原始佛教的時候 它也有分宗分派 可是經過了時間之後 漫長的時間 那麼這些大乘的修行 它們也是有分宗分派 那麼它這個分宗分派 當然也是有怎樣 從原始佛教的分宗分派 為架構 那麼區域的不同 還有思想的演變 所以這個整個的那個內容 是經教上的認知上 是沒有很大的出入 只是地緣上的不同而已 就好像俱舍 那麼俱舍它其實一個唯識學的 唯識宗的一個 很基本的一個認知 那原始佛教的時候 它可以說俱舍宗 到了大乘佛教的這個思想的 時段當中 它成為一個經過各個的 觀念的整理或是認知呢 就成為大家所公認的唯識宗 所以它的基本的架構 還是有唯識的思想在裡面 因為俱舍就在談論這些觀念 那所以它其實是從那個地方呢 延伸到這個地方 那經過時空的不同 所以有這樣的認識 所以它的精神的 基本的精神呢 並沒有啊 離開啊 所以並沒有做一些切割 所以是還是有脈絡可循 那麼佛教呢 從印度啦 傳到中國啦 那麼也差不多 是佛陀滅度一千多年左右 那麼那個時候呢 是印度的摩訶迦葉 他們呢 來到洛陽 接著呢 竺法護呢 也來了 那麼在這些佛教呢 弘揚者呢 是不遠千里而來 可見呢 他們呢 對於在修行上有他們的發心 那麼對於佛法的弘揚 也有他們的發心 從這個時候開始呢 到了後漢哪 三國 西晉 甚至於經過宋齊梁陳隋唐 來到了宋朝呢 就是歷代的王朝當中 那麼很多的他具有經律論 都非常熟悉的三藏的法師呢 都也從印度呢 來到我們中國 來弘揚聖法 那麼關於這些翻譯呢 也有透過他們講經說法之後 把它翻為中文 那麼甚至於呢 也有呢 這些在中國這一區的 這些出家眾呢 也藉由這條他們來傳播的路線 到了印度去做參訪 或是再由印度再回到中國 開始呢 來翻譯這些所謂的大乘哪 還是小乘這些經律論 甚至於顯教密教呢 也都非常的發心去弘揚 那這個當中呢 鳩摩羅什啦 玄奘大師啦 他們哪 對翻譯的事業呢 非常的 甚至於呢 都有國家來贊助 來推動這些翻譯的經典的工作 所以像我們知道的這些 大的部頭的華嚴經哪 涅槃經啦 其實除了能夠 在翻譯的工作 得到很圓滿的順利之外呢 這些翻譯經典的大德呢 他們對於翻譯的這些內容呢 都有相當的流暢跟令人 感動的地方 那麼經典就是本來是印度文哪 他帶過來之後 把它翻成我們熟悉的 語文文字跟用詞 那相對的 在這個區域的這些信眾呢 也透過經典的認知 而來呢 信仰佛教 那麼也有呢 就是透過這些翻譯經典之後 他本來在我們中國 就在弘揚佛法有他相當的 崇高的地位 像這個嘉祥大師吉藏 或是淨影寺的慧遠大師呢 他們就透過經典的認知呢 反而呢 就又大大的 加強他們的信心 加強他們對佛法的弘揚 所以就更能夠在本土上 成立了一些宗派 像三論宗啦 或是其它的淨土的這些思想 都有一個 南嶽呢 這個慧思大師啊 天台的智顗大師 所以他們這種一心三觀哪 所以呢 就開顯了天台的這個思想 那麼慈恩大師啦 窺基啦 還有這個淄州的大師慧沼啦 在這個的認知當中呢 推廣 法藏啦 清涼大師啦 澄觀哪 他們在華嚴的教義上 也有他們的心得 好 那麼研究俱舍的呢 就把它呢 更能夠光大他們的思想 甚至於戒律 還有種種的這些大德呢 就把中國的佛教呢 的弘揚啊 成為更進一步 那麼甚至於他再從北再傳到 其它的韓國啦 日本哪 那麼甚至於在整個的 世界的各國啦 我們都也變成一個輻射線 就是從印度來到中國 那當然這個當中 也有牽涉到這個西域的國家 然後這個才這個當中 佛教從印度北傳南傳 到中國這個地方 他還有怎麼樣 再往韓國日本 沒錯 是這樣去弘揚 可是這個當中它也有 藉由這樣的因緣去讓其它的 各國家也有這個機會 得到呢 這個佛法的這種放射性的 然後就到各處去弘揚 那麼可見哪 是因緣哪 具足之後呢 相信對佛法的弘揚 還有各個宗派的弘揚 有他的時代意義 那麼我們佛教各宗綱要 我們呢 也從它每一個宗派當中 讓每一個人能夠去熟悉的話 有時候會從俱舍啦 這個當中一個很基本的架構 我們來做研究 在我們的講義這邊呢 有提到 那在一個各個的 宗派的劃分當中啦 有時候就好像我們會 有一個時代的切割 那因為在介紹各個的宗派 我們也從它的一個成立的 它的時代還有它的基本的精神 做一些簡單的介紹 在講義的這個第一頁呢 剛好我們就從俱舍論呢 這個為基礎的 然後呢 成立了俱舍宗 來做一個開始的介紹 那麼第一章呢 就是要來介紹宗派的名稱 還有它歷史上呢 一個簡略的 那麼俱舍呢 就是世親菩薩 那麼也有人稱世親論師啊 他所造的這個俱舍論 所以呢 就用這個俱舍 這本書來立宗 所以就這樣的名稱 那佛陀滅度之後 差不多一百年間 那因為大家對佛法的認知啦 或是這些根器的不同啊 那因為也剛好滿了這個百年 所以呢 各個方面 對於佛陀的經論有它的開始 一些論說出來 像大天論師啊 他做了五事頌 就把這些 一些觀念呢 做一個敘述 那像這些不同的說法呢 就會有不同的態度產生出來 比如說有人推崇這一派 那也有人呢 他敘述別的這個看法 會成了一個不理想的 一個對立是說 所以當然好的方面來講說 你有你的看法 我也有我的看法 那麼真理是越辯越真 那這是好的方法 可是呢 變成口角的 語言上的這樣的不同的說法 就不好了 那那個時候 因為態度 觀念不同 所以分成兩部 一個呢 是大眾部 一個呢 是上座部 好 那麼在這樣的認知裡面 是因為有不同的看法 避免那個裂痕越來越大 所以我們對於他的彼此的論說 有他們彼此的引經據典的地方 那麼俱舍宗呢 它呢 全名呢 其實呢 就是阿毗達磨俱舍論 論它是漢文 就是經律論這個論是漢文 那麼阿毗達磨俱舍這六個字呢 就是梵語 那麼阿毗是對 對不對的對 對法的對 那麼達磨呢 是法的意思 俱舍呢 是藏的意思 那麼合起來翻譯 應該是整個呢 我們在認知上啊 就 可見呢 因為把它做一些引述的話 好像蠻困難的 或是呢 那麼能夠再做一些 比較清楚的認知的時候呢 我們反而知道它是一個很簡單 很清楚的一個架構 在這裡的認知當中 應該它是來對我們修行上 比如說對涅槃的 它有一個看法 那麼因為 它對於四諦 也有它的意涵存在 那麼可見呢 在這個基礎的認知裡面 它有它的基本精神 就是說俱舍論 它也有它的 基本的一個精神在那邊 那麼法 它是具有這個勝義法-還有法相法 勝義就是指涅槃的意思 那麼法相 它是四聖諦 苦集滅道 對於佛法的基本精神苦集滅道 是整個的原始佛教 修行的一個架構 那一般來講就是說四聖諦 那麼我們對於苦的認知之後 你才知道如何去瞭解它的延伸 甚至如何用法 修行的法門來對治它 那麼苦 其實從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 到大乘佛教這樣整個的 時間序列的延伸呢 苦的觀念到現在還是有啊 有的人呢 說很苦 苦不堪言 那麼佛陀非常有智慧 他就把苦列出來 苦有八苦 那麼到現在有的人 為什麼會對某一部論 某一部經 非常的相應 就是後來在經論的認識當中 越來越怎樣 越微細 那麼我們說八萬四千個眾生 有八萬四千個法門 那麼透過我們對於宗派啦 經論的認知 所以有這些什麼 各個宗派的基本的架構 所以有的說八宗 有的說十宗 就是說八萬四千法門 我們把他做一些列比 那麼對於苦 就是基本眾生 痛苦的來源 有很多啊 大苦小苦 苦不堪言 那麼佛陀就把它列出有八苦 生老病死就四種了 求不得 怨憎會 愛別離 五蘊熾盛第八種 那麼生老病死是我們 做為一個眾生很基本的 生命的一個流程 那麼求不得 你明明要的 明明希望的 達不到這樣的目標 就求不得 怨憎會 討厭的 不想要的 偏偏就跟你連在一起 那麼愛別離 你相愛的 你喜歡的 偏偏跟你剝離開 權位 哎呀 實在是放不下 有人得到的財富實在是捨不得 可是呢 因緣 然後種種的這個無常現象 才要剛剛分裂了 那麼五蘊熾盛呢 就是身心的不調和 所以從原始佛教到現在 我們所認知的這些 大乘佛教的觀念當中 苦 變的 只是因為時代不同 那個時代的處理方式 當然修行是最好的方式 那麼現在又有心理的治療 還有諮商 還有什麼各個的療法 針對了現在的一個現象呢 它有不同的方式 那麼集呢 就是我們透過 對於苦的認知之後 是因為這些苦的集合 產生我們痛苦的來源 那如何讓這些痛苦消除呢 就是要修道 所以苦集滅道四聖諦 我們從這個俱舍的 這個原始的 認識當中 可以得到這樣的認知 所以它的精神 是非常的可行 那麼在這個當中 也讓我們 得到很好的一個下手之處 那麼這一部俱舍 是佛滅之後 這個將近千年的時候 我們剛剛 是世親呢 這個菩薩所做的 它是屬於呢 剛剛講的 它這個原始佛教 小乘佛教 它很多的支派當中 那麼他的因緣呢 是由毗娑論 毗婆娑論延伸出來的 當然它這個基礎 是有這些很基本的 比如說當初的 來做它的架構 那麼佛陀滅度四百年左右 這個犍陀羅這個國家呢 有一個迦膩色迦王 很相信這個佛教 那麼就請這些修行人呢 到這個王宮啊 去受這個他的供養 那麼在那個時候 就是說接受之後 一般來講都是會再 講經說法開示 的這些出家師父 開示的觀點他覺得有點 不大一樣 當時 且有一位叫做?尊者的 就問 那麼佛陀的說法是非常殊勝 可是 因為不同的這些開示者呢 有不同的說法 那是不是能夠得到一個 統一的版本 那麼?尊者就說 一個教法 其實它有一個基本的精神 那麼每一個人他的弘揚 或是他的心得 他會做一些增減 那麼能夠得到恰到好處呢 最好有一個統一的這樣的版本 所以迦膩色迦王也希望呢 來從事這方面的工作 那麼這個呢 是我們剛剛在提到的 這個特別把這個工作呢 把它承攬下來 所以做的這個大毗婆娑論 然後讓大家參與 那麼也就是說 這些版本不一樣的時候 他能夠 因為他是一個學佛的國王 或是呢 他是在因緣上 他能夠去掌握這些資源 那麼讓這個不同的 或是有出入的說法 能夠得到一個統一的版本 這個世親菩薩 其實他對於這個整個的 這個經典 或是論說 他是一個非常有修有得的 一個尊者 所以這些工作大部分 他是在整個的教界 他有一定的這個認同 就是說大家對 參與這個工作 所以我們在這些參與者 甚至於這些主導者 都有他的可信度 就是說 他的口碑也就是他 因為他的學問 還他證量 得到大家的認同 那麼當初 這個世親菩薩 為人處事也是非常的低調 那麼就是在同修當中 有一個傑出的表現 所以大家呢 就來認同他的說法 那麼世親菩薩呢 他在這個當中的 把他這些思想 觀念 能夠把他做一個集合 所以也是過去世 他對於修行哪 還有耐心哪 都可以得到一個很好的證明 我們說一個專業的形成 他一定是有專業的水準沒錯 那麼能夠讓這個專業 再延續下去 就是一定要他的努力 跟他的發心 那麼俱舍論透過世親菩薩的 這樣的把它做一個發表呢 那麼它當然在印度的時候 再傳到中國來也有它的時間性 它其實是在翻譯上呢 有兩本 一個是陳 真諦 三藏 那麼他那個翻譯俱舍論 有二十二卷 可是沒有 我們在歷史上有一些經律論 那麼透過這些 從印度啦 西域啦 傳到中國來 那甚至於有 那因為這個版本有的沒有啊 所以有的是當時在歷史上 可是呢 沒有流傳下來 那麼後來呢 這個玄奘大師 他在這個大慈恩寺有翻譯 有三十卷 就是我們現在的版本 那個是在唐朝的時候翻譯下來 那麼可見 他們版本是有了 現在這個三十卷的版本 有留下來 所以我們呢 從這個當中呢 先來認知這個俱舍論 的時間 還有因緣 還有翻譯成中文 從這個當中 我們先做一個開頭 那我們來認識呢 這個俱舍的這個觀念 那麼當然呢 它是屬於在 分為這個種種的 佛教的 它是有部的 它的基本的學說呢 當然也有它這個架構 才有辦法這個宗派的成立 那我們先對它的歷史 翻譯者就簡單的介紹 那讓大家做一個開頭的認識 今天就說到這裡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