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題:中論的組織內容 1 主講:超定法師 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各位中觀的學友們大家早安 今天我們要講中論-的內容組織 也就是說中觀論-總共有二十七品 大概有五百個偈頌 這一次因為時間的關係-只能選用印順導師 他在香港東蓮覺苑講的-中觀選頌 所以不能把整個中觀論頌 原原本本的來跟大家解說 不過把一些中觀的基本-重要的根本思想 已經大概的說過了 所以講到現在還沒有-把中論的頌文來解說 可以說先準備-功夫準備好了那就快了 所以修行是準備功夫的最難 把功夫一些資糧夠了 成佛一定要菩提資糧 福德智慧資糧夠了 要成佛度眾生就輕而易舉了 所以俗話說的萬事起頭難 開始這段時間呢 就是很多很多的困難度 現在呢我們可以說 講到今天把基本的-應該懂的一些條件 一些資糧一些基礎-都講得差不多了 現在把組織大概的-跟大家談一談 雖然沒有一品一品的-一段一段的 完整的把它拿出來探討 可是經過我們整部論的-一個組織內容 在這邊稍微來提一提 現在要講的大家應該知道 在佛門之中講經說法 古來大德 乃至今天那些法師都有科判 什麼是科判呢 就是說經文第一段是什麼 其次講什麼 到最後結論又是什麼 我們寫文章也是一樣 開始要序論 論了以後把這個中心重要的-道理來解說發揮 最後作一個結論 也就是在經典裡面 大家知道的 如是我聞一時 那前一段就是序分 正式講經說法了 爾時世尊 這是把一部經的內容 原原本本的來發揮叫正宗分 到最後佛陀講經說法-說得差不多了 交代弟子們要好好去流通-好好去信受奉行 叫作流通分 可以說講經解論都有一套 不說很長的經 就像華嚴經啦 法華經啦 大般若經啦 當然是在佛教裡面是-很長很長的經論 講一般最簡短的 經論也是一樣的 譬如說各位想想看 我們在講的經-哪一部經最短 我們所知道的應該是-般若心經蠻短的 八大人覺經也很短 阿彌陀經也不算長 其它呢 長一點的金剛經啦 其它無量壽經啦-論也是一樣 總而言之古今大德 為了使聽眾 使讀者對我們要講的經論 它的義理內容 它的章節次第有個把握 所以佛門之中有所謂科判 有的人很怕分科判 因為科判就是這一段-在講什麼 密密麻麻的 可是你如果沒有這科判呢 像一般法會上-講大座講經法會 聽的人只是隨喜的結緣的 聽多少就算多少 聽懂也好聽不懂也好 這叫結緣了 像這種結緣性質呢-就是無所謂 有的講經的人 就是天南地北的自由發揮 只要聽眾聽得高興就好-各式各樣 如果比較正式的 講一部經一部論 要清清楚楚的把段落要分別 全盤的一部經也好一部論也好 把它前段後段要貫串起來 所以一般傳統的科判甲乙丙丁-就是大科 接著這個甲以下 乙 乙一二三四 那麼用這個來分別來作科判 譬如說講經有三分-開始甲一 那叫作序分 甲二那就叫作正宗分 到了第三科甲三就是流通分了 在甲裡面又分了 發起序 正信序 各式各樣 乙下面到了正宗分-就很多很多了 乙下面還丙 丙下面還有丁一直這樣了 層層的 像祖父帶著父親 父親下來兒子-兒子下來孫子 孫子再曾孫子一層一層-這樣的分段 這裡有一個道理 經修多羅 律毘奈耶 論阿毘達摩 經藏 律藏 論藏的三藏 古來大德就說經 你要能夠完整的把握 修多羅次第所顯 修多羅這部經 你要把握它的前後次第 你如果抓不到它的次第 你會弄得很迷糊啦 怎麼說了又再說-說了又再說 這不是剛才說過了嗎 你要知道它有它的次第 舉個例子說 金剛經很多人會背 幾乎沒有人沒有念過金剛經的 金剛經開始 須菩提就請示佛陀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應云何住 云何降伏其心 提出一個問題 我們偉大佛陀就開始為他解說 把發菩提心修菩薩行-的一個法一一的說了 說了中道之後 須菩提尊者又起來問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要怎麼樣住 如何降伏其心 我們覺得上面已經說過了 上面已經問過了 你現在又重覆再問 我們看來說怎麼這樣呢 一部經反反覆覆的 尤其須菩提尊者 佛陀座下大弟子啊 不是泛泛之輩啊 解空第一的 因為他解空第一的 要講空法就以須菩提尊者-作代表者當機者 由它來請問 須菩提尊者不可能 釋迦牟尼佛已經跟你講的-一清二楚了 現在又重覆的講 很多人就不了解了 其實不是重複 在前面問的菩薩-要怎麼發心怎麼修行 而由發心修行而證悟 這一段是屬於般若道 菩薩修行有兩條路 先走般若道-而後趣向方便道 前面是講菩薩發心 發心跟中間到第十七會了 又講菩薩發心又講菩薩 怎麼云何住 云何降伏其心 要怎麼修行 這裡面是有所不同的 第一個發心是開始於-凡夫的地位 站在人的程度-來發世俗菩提心 由發心而修行而證悟 接著到了中間-又是云何住 云何降伏其心 這樣的菩提心 就不是一般的了 不是重覆 從文字表面看來是一樣 可是內容所要表達的-就不相同了 這裡在講發心是勝義的菩提心 意思就是開悟的人啊 已經是聖人修行修到這時候 還沒有到家 從修行證果來講 應該是有所證了已經是聖人了 可是我們說菩薩道以成佛 究竟成佛作為最終的理想目標 現在還沒成佛 所以要再出發再發心 繼續的往究竟菩提來前進 所以在古來大德-他就是分得清清楚楚 那就是我們為什麼-講了一大堆呢 修多羅次第所顯 要明白它的次第 文字表層有很多人-看來是差不多 甚至於認為是一樣的 也許有的人說上面-一場上半場 下面又是下半場嘛 像看電影一樣 看一部分再看第二部分 不是這意思 修多羅次第所顯 以金剛經來講 由凡夫的地位發菩提心 現在是走向了般若道 等到有所證了-繼續發心以賢聖的菩薩 再發心再往前進步 這是方便道 也就是說開始注重個人的修證 到這時候呢 方便道如何去莊嚴佛土 如何去成熟眾生 又是發心又是在修行 最後就證的究竟的菩提 是經修多羅次第所顯 毘奈耶呢 毘奈耶就是律藏 律藏的它主要呢 能夠顯示律藏本身 內容跟經不同 律藏毘奈耶因緣所顯 什麼意思呢 佛陀開始成道以後 像五比丘啦 這些了不起的 道心非常懇切的這些道器 開始沒有戒律不用戒律 你想想看我們社會-如果通通好人 我們還要警察局嘛 衙門就不用了 還要有法院嗎 還要法官嗎-還要警察嗎 因為犯法的人多了 壞人多了 不如法的人多了 所以有要法律 同樣道理 佛陀成道以後 六年之後慢慢呢 這個出家人多了 份子慢慢複雜起來了 所以才有戒律 戒律不是釋迦牟尼佛說 唉呀他想到什麼就制訂什麼 如果沒有事實 如果沒有人犯規矩 那佛陀不是隨便-在那邊訂戒律的 只要大家用功一心辦道就好了 根本不須要戒律 這如同印順導師呢 他成立了福嚴精舍 在民國四十二年的時候 他也沒有為這些法師-訂什麼規矩 他只說你們來啊好好用功 不要竄寮不要東跑西跑 不要聊天多用功辦道 不要一天到晚東跑西跑 就這麼簡單沒有什麼規矩 那麼戒律毘奈耶-因為有人犯戒了 犯戒了大家不安怎麼這樣呢 譬如犯了婬戒犯了偷盜戒-犯了根本戒 大戒 小戒也是一樣啊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說 戒律就規定-過午不食晚上不吃飯 後來當然解說很多道理啊 晚上不吃飯精神好 晚上不吃飯容易修定 晚上不吃飯也節省時間 你說晚上飯不能吃的 早上諸天天人吃飯的時間 中午呢是諸佛用餐的時間 下午是畜生道吃的東西-吃飯時間 夜晚呢鬼道了 我們是要學什麼呢 要學佛嘛對不對 學佛你最怕的就是墮落畜生道-墮落鬼道 怎麼來跟畜生鬼-來跟他一樣的 有的說了很多道理 事實上呢 佛陀制訂過午不食晚上不吃飯 它的因緣是這樣的 因為迦留陀夷 大家念阿彌陀經有這一個 臉黑黑的-可是人緣蠻好的 看來還是黑有黑的漂亮-有的蠻英俊 臉黑黑的 我們說吃飯就說啦 今天晚上時間到了五點了 廚房就準備要煮麵也好-煮飯也好 蒸饅頭也好煮什麼也好沒有啊 我們要去托缽 我們要去托缽-你不托缽就沒飯吃了 那麼情形就這樣發生了 有一天雷雨交加 這一位尊者拿著缽 到一個人家去托缽化飯-已經傍晚了天又黑 門都關起來了 這尊者說唉呀我來了-我要來托缽了 這時候有一婦女 這個婦女 懷孕的婦女來開門一開-也就這麼碰巧閃電一閃 這臉黑黑又看到閃電呢 又經過閃電一照-那簡直看到鬼一樣 所以這婦女就昏倒了-甚至流產了 這時候呢-他丈夫回來了 就罵了看自己的太太又昏倒 看自己的太太又流產 釋迦的沙門釋迦佛-佛陀的弟子這麼貪吃 簡直不像話 來這邊要飯 弄得我太太也昏倒了也流產了 這樣傳下去呢 整個的僧團是很大影響 所以佛陀制訂以後 所有的比丘晚上不能再吃飯了 中午吃飽飯了以後 下午黃昏以後 絕對不能出去托缽 過午不食就這麼制訂下來了 這是因緣所顯 這是舉一個例子 其它重戒 輕戒 小小戒 通通這樣來的 因緣所顯 阿毘達磨論藏呢 性相所顯 意思就是說我們要了解 論典本來就是在抉擇性相嘛-對不對 一部論有它一部論特殊的意義 說諸法的法相諸法的法性 說空說有 每一部論都有它特殊的意義 就是阿毘達磨論藏是-性相所顯 那這裡我就是為什麼-說了一大堆 為什麼古今大德講經講論-總是有這科判 道理是這麼說的 接著來正式講到-這一部中論 中論總共有二十七品 我們一再的提到這個事情 這二十七品主要講什麼 它的中心思想 就是在於說明一切法 不管世間法 出世間法 有為法 無為法 一切法都是無自性空的 你如果能夠把握這個-一切法就無所不知了 因為這空-空性是遍於一切一味的 如果通達空義-也就通達一切法了對不對 現在我們就是說從古今大德 像中論 我們的祖師三論宗 三論宗 三論宗嘉祥吉藏大師-他怎樣分判 而天台智者大師對於中論 也是有特別研究的 他怎樣來分判中論 接著現代的-對中觀深入透徹研究 特別心得的印順導師-他怎麼判 我們只是大略提一下子 首先剛才說一切法 如果通達一切法空-一切法都是無自性 你對全盤的佛法 也就能掌握在你心中了 一切法是很籠統的 現在就是講佛法之中講一切法 佛法無邊 無量無邊 說也說不盡 但是總是要說啊 總要清楚的給人一個-了解跟把握啊 那麼現在我們說一切法 要通達一切法 要通達一切法空 我們知道佛法一般說 這是世間法-這是出世間法 像太虛大師 太虛大師就把一切佛法-分成五乘的共法 三乘的共法 大乘的不共法 五乘共法 世間的出世間的都包在裡面 可是它重點 主要的這法所被的一個根機 講五乘共法的主要對象-就是人天 如何做人如何生天 在人天道上善因善果-得到人天的福樂 三乘的共法 三乘的共法 出世間的 聲聞緣覺菩薩 三乘所共同的 三乘共法它主要對象-解脫道 也就聲聞跟緣覺-對著二乘而說的 大乘的不共法 那就是特別是菩薩道了 那麼在這裡我們講一切法佛法 雖然有共世間的 但是佛法的目的 佛法的根本是超脫世間的 做人生天 這是跟一般世間-中國孔孟的思想 以及西方的一個宗教 都包括在五乘共法人天道上 這不是佛法特色所在 佛法是要超脫世間的 那麼講超脫世間 現在就聲聞乘 緣覺乘 菩薩乘 現在呢就說這個法 從教乘的分別來說 有所謂聲聞乘 緣覺乘 菩薩乘 中國的空宗三論宗 嘉祥吉藏大師 他就根據說中論二十七品 大科前面二十五品-從不生亦不滅 觀因緣品開始 前面二十五品 所要說的道理是什麼 強調的是要破除大乘的迷失 明大乘的觀行 什麼意思呢 有所迷就是病 有病我們須要藥 觀行要修觀 以佛法的法藥來對治眾生的病 前面二十五品是針對-菩薩大乘人 迷失的不能掌握佛法重心 有所迷 所以要來發揮運用大乘的-觀行來對治它 怎麼由迷而轉悟 換句話說 前面二十五品都是大乘 特別是為菩薩而施設的 後面呢-後面就是還兩品 後面兩品是-來破除小乘人的迷失 來說明小乘者的觀行 那就是說明佛法大乘小乘 為了對大乘的根機 為發揮菩薩道 所以前面二十五品 剩下兩品就說明小乘的觀行 來破除小乘人的迷失 所以這一段話-是在破除什麼病 在解決什麼問題 以小乘佛法跟大乘佛法 來說明中論二十七品 接著呢天台的學者 智者大師他怎麼說呢 中論的宗旨 中論要發揮的是什麼 我們說緣起性空 現在整部的中觀論頌-以緣起為宗 以緣起為宗 既然以緣起為宗 講到中論二十七品 前二十五品是要明大乘的觀行 破除大乘的迷失 現在第二十六品 第二十六品是觀十二因緣品 就是緣起法 中論既然是以緣起為宗 這裡二十六品講因緣品-就是緣起法 為什麼把第二十六品 觀十二因緣品判為小乘呢 他就不以為然 所以他說大體的說起來 整個全盤的佛法 二十七品通通是在於發揮 在說明佛法 佛法的緣起正宗 個別的來說 前面的二十五品是明菩薩法 是沒有錯的 就如同三論宗的嘉祥吉藏大師 這一邊他是認為同樣的看法 可是呢第二十六品 第二十六品來觀因緣-觀十二因緣品 這是在發揮緣覺法 緣覺 最後一品觀邪見品-是在說聲聞法 二乘一個聲聞-一個緣覺嘛對不對 以天台學者的看法 第二十六品觀十二因緣品 這就是對著緣覺來講的 最後一品觀邪見品 這是特別來發揮聲聞法 這是舉的例子 那整個佛法 大乘佛法 小乘佛法 是聲聞道 是緣覺道 是菩薩道-也就是講菩提 今天我們說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好像就是-特別指大乘菩薩道 為了成佛為度眾生 這樣的心我們說叫作菩提心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 這菩提就是覺就是正覺 有聲聞的菩提有緣覺的菩提 有佛的菩提 從這意義來講 你要修聲聞道要得解脫 一樣是要發菩提心 你要成為辟支佛-也是發菩提心 你要成無上佛修菩薩道-也要發菩提心 從這菩提-是一切佛法共義來講 只是要分別 這是聲聞的菩提心 這是緣覺的菩提心 這是佛菩提的菩提心 也許有人不這麼解說 但是我們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個名稱大家念得很熟 菩提是共通的 一般解說-說三菩提就是正覺 聲聞對佛法所證的也是正確的 緣覺乘人對佛法的修證-也是正確的 所以這正覺三菩提 三藐三菩提正等正覺-遍正覺 他所覺悟的更深刻-更透徹更完整 所以遍正覺 那麼上面呢 阿耨多羅無上啊 最高的了 佛的正覺 佛的菩提 叫無上正遍覺 所以這一點來講 我說以這菩提心 平常為了簡別說聲聞人 二乘人發的出離心 菩薩發的是菩提心 我們一般人追求現在-以及將來生生世世 能夠在天上人間享受福樂 這是什麼心 勝進心不甘墮落 一定要力爭上游 如果自暴自棄自甘墮落-就沉淪了 也就到地獄餓鬼畜生道去了 所以發的心是勝進心-有的地方叫增上生心 這是講到古來大德舉的例子 今天我們主要的根據-教材資料 都應用印順導師的 我們來看印順導師-是怎麼樣的科判 怎麼樣去分類 怎麼樣去掌握整個全論 中論二十七品的內容呢 導師在《中觀論頌講記》 談到中論的組織 把古來大德的這種判法-說過以後 他就提出他個人研究-修學的一種成果 他怎麼說呢 中論 中論開發阿含的深義 上面講中論跟阿含的關係 中論是阿含的通論 我們昨天也講過 那現在說中論是開發阿含裡面-的正義深義 也就是用性空無所得的智光 顯示了義的真佛教 所謂真佛教自然也就真的聲聞 也就是真的菩薩乘 要看得明白 意思就說在中論裡面 中論是延續阿含的思想 要發揮阿含的深義 對一般歪曲的-被一般學者忽略的 我們要把它掘發出來 站在大乘佛法-用中觀的性空 無所得的智光智慧光明 顯示了真的佛教 真的佛教是什麼 真正佛陀的本懷 真正佛陀講這句話的真義-是什麼 這是龍樹菩薩在中論裡面-特別要發揮的 現在我們說真佛教 哪一個是真佛教 還有假佛教嗎 所以說我們是真佛宗啊 佛還有真還有假嗎 意思是真的佛教 站在阿含聲聞為本的-解脫同歸道理來講 真的佛教自然也是真的聲聞 如果真的聲聞 你就一定要能夠接受-中觀的思想 真的聲聞-同時也就是真的菩薩 換句話說在佛法的真義上-在講佛法的本質 聲聞也好緣覺也好菩薩也好-通通一樣的 所悟的真理 真理不會有兩樣的 否則的話就爭來爭去 你是真的他是假的 你是真佛他是假佛 你是真神他是假神 那這樣子就爭論不休了 現在肯定的告訴各位 既然是佛教既然是佛法 佛法本質不會有差別 中論的根本思想就是性空 緣起性空 性空可以說是三乘所共通的 三乘所共通的 既然三乘所共的 就不必分這個叫大乘 這個叫小乘 這個是聲聞 這一品是聲聞的法 這一品是緣覺的法 那才是菩薩的法 換句話說 我們是跳脫出宗派的看法 不從宗派的立場來講空 因為性空的思想 中論所發揮的是佛法的本源 佛法的根本大義 因此對於上面所提出來的 不管是三論宗的學者-或者是天台宗的學者 這樣的判法跟我們現在 三乘所共的空義不大吻合的 現在我們講三乘法 三乘共法 三乘共法是什麼 大家讀印順導師-《成佛之道》講三乘共法 三乘共法解脫道-主要是四諦與緣起 四諦的法門跟緣起的真理 意思就是說講三乘共法 就不能超出四諦跟緣起 平常我們各位說四諦 四聖諦法門是聲聞人所修的 緣起是緣覺的法-緣覺乘人所修的 一般是這麼說 事實上我們可以這麼說-沒有兩樣 緣起跟四諦是沒有兩樣的 關於這個等一下回來再說 休息幾分鐘再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