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題:略述漢譯四阿含 1 主講:超定法師 各位中觀的學友 我們又回來繼續來講 中論跟阿含聖典的關係 還有一部分沒有講完 把最後一段講完了以後接著 要講到阿含經 佛教的漢譯四阿含 因為我們不斷在強調-中觀的思想所根據 所引證的道理都是-不出於阿含經 所以我們在講到這個中論-是阿含的通論之後 我們用一段時間 簡要的來把阿含 四種阿含 跟大家稍微介紹一下子 那麼早上我們講了這個佛陀 就是說呢 甚深極甚深的真理 一般眾生是難以信受的 所以如來不想說法要證入涅槃 有這樣的這種念頭 後來因為大梵天-就跟我們佛陀說 偉大的世尊 不要忘了 成佛度眾生這個願是不能忘的 不要以為眾生沒有辦法接受 有一部份人不能接受 但是還是有人可以相信 可以信受奉行的 所以偉大的佛陀接受了-梵天王的勸請說法度眾生 運用深入而淺出 能夠契理又契機的方便-來開始說法度眾生 這是為什麼在-修行的方便之中 都會念普賢十大願王 從禮敬諸佛 稱讚如來 第六請轉法輪 第七請佛住世 由菩薩究竟成佛 你就請他轉法輪 不只是偉大的佛陀 其他菩薩聲聞 辟支佛-高僧大德 能夠弘揚佛法的人-要請他說法 只有法輪常轉-才能佛日光輝 普照黑暗的人間 最後再引用-中觀論第二十四觀四諦品 是故經中說-若見因緣法則為能見佛 見苦集滅道 這一段話龍樹菩薩所引用的是 中阿含象喻經裡面所講的 還有各位也許聽過也看過-稻?經也講到 還有一段 在觀涅槃品二十五 在第二十五品 觀涅槃品-有這麼樣說 他怎麼說呢 如佛經中說 非有斷非有 這是什麼意思呢 引自哪一部經呢 引自《雜阿含經》 《雜阿含經》怎麼講的呢 它說盡 離欲 滅 息 沒已 有亦不應說-無亦不應說 離諸虛偽戲論得般涅槃 此則佛說 關於涅槃的問題 佛入涅槃了 阿羅漢聖者入涅槃了 入涅槃以後怎麼一回事呢 一切煩惱都盡了 一切問題都解決了 離欲-離開種種的煩惱欲望 滅了-煩惱滅生死滅 息-生死流轉到這裡為止 沒已-通通解決了 達到涅槃的境界 各位想想看 今天佛陀入涅槃了 或是說有一天我們修行成功 我們也入涅槃了 那麼入涅槃以後怎麼樣呢 我們說有啊 那倒像極樂世界一樣啊 天天能夠見佛聞法啦 能夠跟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啦 還到十方世界去供養諸佛啦-是不是這樣呢 這是往生淨土的一種說法 不是佛說我們進入究竟涅槃 究竟涅槃不能這麼說 這麼說的話跟涅槃的-意義不同 也許說涅槃以後-什麼都沒有了 如果說進入涅槃以後-就沒有了 空空如也 那這樣說呢也是錯誤的 要知道今天我們說有說沒有-想像一個什麼樣子 都是在戲論涅槃-涅槃離開戲論 你等於說在這邊胡言亂語 你這樣子是跟涅槃的-本意不相應的 所以得了涅槃 佛就是這麼說的 有也不可說 無也不可說 非有斷非有 龍樹菩薩引用《雜阿含經》-來說涅槃 涅槃是修學佛法終極的目標 當然各位聽涅槃 涅槃就是清涼 涅槃就是快樂 甚至於我們說涅槃是 常 樂 我 淨 眾生的顛倒-世間是無常的是苦的 是無我的 是不淨的 而執常樂我淨 這是顛倒 離開了世間的顛倒-證入究竟涅槃 那個涅槃才是真正常樂我淨的 這是後期的大乘佛法-這麼樣的說 涅槃是有色彩 怎麼樣怎麼樣-其實叫戲論涅槃 這個跟佛法 佛陀講的涅槃不相應的 龍樹菩薩的中論引自佛說 佛在阿含經怎麼說-舉例來對照一下子 如果詳細的一一的舉-那是舉不完了 二十七品五百個偈頌 要一一在四阿含-或是五種尼柯耶 去找它的這個根據-那這就說來話長了 以此類推 可證明中論的思想是根據-這個阿含經 中論所用的文句 引自佛陀在阿含經所講的 接著又再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佛法的根本 阿含經 大家記得佛陀開始要-說法度眾生 來到鹿野苑為五比丘初轉法輪-講什麼 四聖諦的真理 一生之中其實是換個方便-換一個型式 橫說豎說東說西說-說法很多很多的佛法 因為眾生的須要-眾生的根機不同 所以施設了很多-各式各樣的方便 一直到了佛陀要入涅槃 在涅槃會上佛陀要說遺教經 他就也把四諦問題又提出來 比較慎重的介紹佛法的中心 佛法的根本就在這裡 也就是說佛法-根本的阿含聖教 主要講的也就是四聖諦的真理 現在根據中論 中論前前後後-總共有二十七品這麼長 它所觀的所論的-為什麼說所觀所論 觀要用心去觀 用智慧去觀 換句話就是要修啦 不是眼睛看啦 因為開始用我們肉眼 我們的天眼開 發慧眼法眼佛眼 用這在觀 所觀的所論的探討的研究的 也可以說是在聞跟思方面 所討論的所修行的 都是佛陀在世所講的阿含聖典 以及部派佛教阿毘達摩的法義 所以佛法佛法無邊 主要的內容 不出於苦集滅道的四聖諦 現在中論-中觀論的內容組織 就是以苦集滅道的四聖諦-作為次第的 一步一步從苦集滅道 一點一滴的很透徹的去觀 很透徹的去討論 舉個例子說-像第一品第二品 第一品觀因緣品 第二觀去來品 第一品第二品-就是一個總觀的 概括性的完整性的來觀什麼 觀世間的集 世間的滅 世間怎麼會有世間 有情世界的生命的現象-它的集生起 又要怎樣問題解決 構成世間生死苦的那一種原因-把它解除消滅 這是第一品第二品 總觀世間的因果 其它呢 下面有二十五品 這二十五品是別觀 個別個別的一條一條的-這樣的觀察 觀察什麼 剛才總觀現在要個別個別的-觀察去追究去探討 世間怎麼會形成世間的苦-怎樣滅除世間的苦 怎樣能夠達到涅槃-寂滅的目標 從世間到出世間 從生死苦海而達到涅槃彼岸 那一種解脫涅槃之道-又是什麼呢 下面講到本論的組織-大概的內容 到那時候再作分解 總一句話來說 中論跟阿含經的關係-是非常明顯的 一目了然 明確可見的 可是也許有人不以為然 好像有一點不同吧 告訴大家 阿含經 因為它重視在早期的解脫道 所以它說的空-不像中論那樣的明顯 沒有清清楚楚告訴我們-一切法空 沒有說種種的空 意思就是說呢 阿含那個時代在道理上 好像沒有說的這樣明顯 講空沒有講的各式各樣的空 因為中論乃至於般若經-講好多種空 現在說一切法空 這確確實實是一個-初期大乘經典 般若經 般若經講空講的特別多啦 在般若經裡面講的空-已經說過 阿含講的空側重在解脫道 而這般若經講的空-在顯示佛法的甚深義 般若經所講的空可以說是-不退轉的菩薩所悟入的 不退轉的菩薩 我們說阿毘跋致 大家知道各位我們要發心-發慈悲心要修菩薩行 要弘揚佛法 要利益眾生 開始發心修行 可是有很多人受不了眾生-無理的障礙 也退了菩提心了 真正能夠有始有終 能夠在菩提道上得不退轉的 是非常非難得 今天告訴各位-大般若經所講的空 不是一般人所能悟入的-是非常甚深極甚深的 這是不退的菩薩所悟入的 當然也就是聲聞聖者所共通的 也就是說菩薩-有凡夫的菩薩初學的菩薩 現在開始學 真正有始有終不會半途而廢的 要相當看你的耐力 你的悲心你的智慧-悲智雙運有沒有做到了 所以是般若裡面所講的空 不是光是談理論 這是菩薩所悟入的 菩薩所悟入的也是-聲聞聖者所共通的 我們知道阿含經有沒有講空 雜阿含裡面有講到大空-第一義空 中阿含進一步的大空-第一義空以外 又講了內空 外空 內外空 這是後來佛教思想-進一步的發展 到了部派的佛教阿毘達摩-發達起來講的有十種空 南傳佛教小部-它講空講到二十六種 名相我們在這邊-就不一一的舉例了 阿含經總而言之-阿含經的說法方便 意思表達的方式 跟大乘般若經是有所不同的 但這個不同-不是本質的不同 是方便形式的不同 可以說不管阿含經所講的-般若經所講的 大家一樣共同的-是以空寂無戲論 離一切戲論達到寂滅的目的 作為我們的歸趣所在 離一切戲論達到空寂的境地 也是我們學佛者的究竟的理想 在上面不能說有差別的 意思就是說悟入了空性-達到寂滅絕非戲論 這是聖人的境地 聲聞也好 菩薩也好 阿含聖典也好 大乘般若經也好 龍樹菩薩所著造的中論-通通一樣 印順導師最後肯定的說 非常肯定的說 龍樹本著大乘的深見 大乘甚深的不是泛泛的 甚深的知見 甚深的般若正觀來抉擇-來分別 來透視阿含經以及-阿毘達磨論部派佛教 而把阿含的思想大乘般若經-的思想等等 把它融會貫通 所以中論是通論阿含經的 這個根本佛教聖典經過了-幾百年來三百 近於四百年的時間 的流行慢慢好像被埋沒了-不彰顯了 所以龍樹菩薩出來把它的真義 把它深義把它發揚出來 所以印順導師他說-如果說佛法 而確確實實有通教的話 中論可說是典型的佛法通論了 這什麼意思呢 大家也應該知道中國佛教-天台宗把佛教分門別類 歸納起來有四教 三藏教 大乘的空教 大乘的別教 大乘的圓教 判教就是中國的祖師的看法 現在一般學者有人不以為然 印順導師說 假如在佛教裡面-佛陀教法 不管是小乘佛法大乘佛法 是聲聞道或是菩薩道 如果通教名稱是正確的 龍樹菩薩的中論思想-可以說是典型的佛法通論了 不要以為中觀論就是在講空的-是空宗的思想 這個跟阿含聖典沒有關係-跟其它宗派沒有關係 在開頭裡面告訴各位 承先啟後把過去根本-佛教聖典接受下來 真義甚深義發揮出來 後來的唯識大乘 真常大乘 也是不能否定這個空的思想 尤其龍樹菩薩所講的中觀-也非常尊重的 只是所站的角度不一樣 站在宗派的觀點是認為空 跟他們所了解的是有一點出入 這是把中論跟早期-佛教的根本聖典 作這樣的探討 接著要跟大家探討的是 漢譯的四種阿含 因為各位會知道佛教-世界通行的佛教 從語文方面來講有三個體系 一個是巴利文系的南傳佛教 一個漢文系也就華文系-的大乘佛教 另外一個是呢 藏文系的密祕大乘佛教 可以說如果對阿含本身-對根本佛教 講的 研究的 修的-最深入的 最圓滿的 可以說是南傳的-巴利文系的佛教 在講後期的就是密教-那當然是西藏佛教為代表 中國佛教代表大乘佛教 因為印度佛教的發展 現在是從印度佛教的-歷史變遷來說 早期印順導師的佛法 所以有時候你看到-印順導師的著作 把佛法兩個字特別用引號 那就不是講一般的佛法 這是包括了原始的佛教-跟部派的佛教 另外講大乘佛法 那就是指著我們所講的 大乘佛教思想三個體系 就是早期的初期大乘-性空中觀的思想 後期大乘唯識以及真常的思想 除了這個以外 印度最後期的佛教就是密教 祕密大乘佛教 現在就是說從漢文系華文系 大乘的佛教都不是早期-的南傳佛教 也不是後期祕密大乘佛教-可以相比的 所以中國佛教漢文系的-佛教最光輝的 就是中間這一段大乘的佛法 可是從這完整性來講 中國的佛教它翻譯過來的經典 可以說非常完整 怎麼完整呢 南傳的巴利文系的佛教 我們中國有四阿含 部派佛教有各式各樣的-阿毘達摩論書 中國的大乘佛法更不用說了 空宗 有宗 性空 相宗 五花八門 講性空的思想 講唯識的思想 講真常如來藏的思想-樣樣都有 那麼至於密教呢 從大藏經去看 翻成的 由印度翻過來的密教的經典 也有相當份量-也相當不少 只是從比較上說 中國的特色是在大乘佛教 南傳佛教特色是在於阿含聖典-的根本佛教 也就是原始佛教 西藏他們的特點是在於-後期的密教 這一點我們在講佛法的時候 思想的演變要有一點常識 我們說中論龍樹菩薩-根據阿含的這個聖教 來發揮大乘佛法的菩薩道 阿含經-是怎麼一回事呢 一般中國的法師-中國一般居士大德 你在講經研究經典-很少會來念誦阿含經 來研究阿含經 這是到最近幾十年來-才有的風氣 為什麼呢 因為祖師不管天台宗也好 不管是華嚴宗也好 他們把阿含的地位貶得太低了 就是在佛教裡面它是最低層的 那個簡直是小學幼稚園班 事實上並不是這樣 所以人家說為什麼 阿含的根本聖典到最近-才能真正發揚起來 不是沒有理由的 現在各位看著因為是-牽涉到事實 就是阿含經我們這個題目-叫作略述 簡單的來敘述中國的漢譯-的四種阿含經 中國佛教呢-又叫作四種阿含 在南傳佛教-叫作五種尼柯耶 尼柯耶就是阿含 我們說四阿含 他們是五種阿含 為什麼我們只有四種-他們會五種呢 其實他四種阿含以外-另外一個叫小部 等於我們說叫雜藏 所以把它歸類起來變成五種 現在呢就把我們漢譯的 華文的四阿含跟巴利文-南傳佛教的五種尼柯耶 稍微對照一下子 首先我們就是《增一阿含經》 根據現有的文獻 藏經裡面的資料 大藏經 大藏經裡面講增一阿含-有五十一卷五十二品 《增一阿含經》跟他們-南傳巴利文翻譯的阿含 他們叫作增支部 中國增一阿含-是在東晉的時候隆安元年 西元三百九十七年正月-西域的一位三藏法師 罽賓的那個地方 有一位三藏法師叫-瞿曇僧伽提婆 這位三藏法師經律論-三藏都精通了 所以各位如果看到三藏法師-表示是完整的 不只是通達經藏律藏論藏-沒有不精通的 這一個三藏法師 叫作僧伽提婆 現在我們再跟大家附帶說 我們現在中文幾年前-台灣也把它翻成漢文了 叫南傳大藏經 南傳大藏經 南傳大藏經呢 本來日本老早已經翻出來了 由巴利文翻成日文 今天呢 因為在台灣懂日文的很多 當然也有懂巴利文 依日本的南傳大藏經 再參考英文的巴利文的藏經 翻成現在中文的大藏經了 現在我們說四阿含 雖然講到佛教的根本聖典 對阿含經教的研究與修行 我們不能跟南傳佛教相比 可是現在中國佛教的四阿含-有它的特色所在 什麼特色呢 南傳的大藏經-南傳的阿含經五種尼柯耶 他們是一個部派的思想 也就是錫蘭上座分別說部 應該叫作銅鍱部 銅鍱 銅鍱部他這樣專一的思想 中國佛教所翻譯的四阿含 像我們剛才所介紹的增一阿含 這屬於大眾部的末派所誦的 大眾部下來分成很多很多部派 有的說增一阿含就屬於出世部 原來在部派佛教有二十部-十八部的種種說法 那就是說增一阿含屬於部派佛教 大眾部的末派所誦的版本 而南傳巴利文系就是一個-單一的銅鍱部 下面我們再看不同-阿含經有不同部派 可以加以比較研究-從研究的文獻來講 也有它相當的價值 第二種阿含呢 叫作中阿含 那麼《中阿含經》呢 根據現在大藏經裡面的譯者-也是僧伽提婆 他的卷數有六十卷 分成五誦十八品兩百二十二經 以南傳巴利文系的藏經來講-的阿含來講 是屬於中部 這一部中阿含跟上面所講-的增一阿含又不同部派了 這是一切有部-說一切有部所誦的一個版本 接著第三種長阿含 長阿含有多少卷呢 二十二卷 在二十二卷之中 分成四個部分有三十經 這是跟鳩摩羅什法師那個時代 姚秦的時代罽賓沙門 也是剛才跟第一部增一阿含經 也是罽賓西域一個小國家-一位沙門佛陀耶舍 以及竺佛念共同翻譯的 長阿含呢 南傳巴利文的阿含經-就叫作長部 長阿含它是屬於部派佛教-裡面的分別說系 裡面的法藏部 他們所誦的版本 最後雜阿含 雜阿含有五十卷-有一三六十經 這是宋朝的時候元嘉 也就是西元四百四十四年左右 有一位法師求那跋陀羅 祇洹寺這個地方翻譯出來的 也是說一切有部所誦的版本 這是五十卷的 另外還有更早的叫作-《別譯雜阿含經》 那裡沒有完整只有十六卷-分成兩個誦三六四經 這個翻譯更早了 比宋朝翻譯的還早 這部阿含是屬於一切有部 而分化出來的叫飲光部所誦的 雜阿含在巴利文系-叫作相應部 以上增一部 中部 長部 相應部 有四部了 再下來加小部 南傳佛教的阿含叫五種尼柯耶 也就是五種阿含 我們要附帶講到的 《雜阿含經》在四種阿含裡面 這是最早的 佛教的經典-不同現在佛陀在哪裡講 哪一個法師高僧大德在-哪裡講經 講了以後馬上記錄起來 記錄起來以後 我們就去排版用電腦打出來 打得很快 如果快的話 這一個月整理好 下個月就可出版了 很快的 過去早期的時候啊 佛陀講經 他們是有語言沒有文字記載的 沒有說佛陀在那邊講經-下面在那邊記啊 都是口口相傳 過去好厲害啊 阿難尊者跟隨在佛陀的座下-二十五年當侍者 佛陀到哪裡 他就跟到哪裡 佛陀講了什麼經說什麼話 他都記在阿難尊者的-腦袋之中啊 所以過去沒有文字不看經 大家反而記憶力就很強 現在很多人叫你說你來背-《金剛經》 哇 那麼長還得了 什麼時候背得完-一部最簡短的《金剛經》 就沒有辦法背了 連背個《心經》二百六十個字-都嫌太長了 所以過去出家的在寺廟裡-開始就背楞嚴咒 現在人不要背了-拿本子去看就好了 經書愈多-大家就懶得背了 過去的人沒有經書 就通通把它記在腦海裡面 是這樣子 意思就是說呢 這部經典早期的時候 阿含經是次第編輯而成的 佛陀滅度以後-才把經典結集起來 結集起來不是馬上-就有了經本 還是經過一段時間-才有文字記載 雜阿經是最早出版的-一部阿含經 這一點可見它的地位-以及它的內容 我們等一下再跟大家再解說 大家休息一下子 再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