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題:中觀與阿含的關係 1 主講:超定法師 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各位中觀的學友們大家早安 今天要講的是 中觀論-跟阿含聖典的關係 根據當代中觀學的權威-印順導師 在他的《中觀今論》 以及《空之探究》 談到這個問題 中論是阿含的通論 什麼意思大家知道(請刪除) 阿含經是佛教的根本聖典 也就是佛法的根源所在 後期的佛教 部派的初期大乘 後期大乘 凡是佛法不能偏離了-阿含聖典的基本教義 大家知道佛教由原始部派的-一直發展到大乘佛教 一般講大乘的思想-都說它是另外不同 跟原來小乘佛教沒有關係的 龍樹菩薩的大乘中觀思想 它不是離開了根本佛教思想-另起爐灶 完全跟原來的佛教沒有關係 不是的 所以導師說中觀論是根據-早期的阿含聖典而造論的 這個問題就不是-泛泛之談了 所以各位今天要多多看了 看發給各位的講義 講義要看清楚-我們不能高談闊論的 東南西北的 講這個問題一定有根有據 沒有根據的話 講道理的可以自由的發揮 今天所講的中觀論頌 換一句話就是中觀的思想-中觀的根本論 中觀的根本論所根據的是什麼 所根據是阿含經 一般好像很少這麼講法 大乘的論都是根據大乘經 如同龍樹菩薩造了這一部-《大智度論》一百卷 《大智度論》是大乘的論 所根據是大乘經 就是摩訶般若經 今天講另外一部中論 龍樹菩薩作這部中論 這部中論是不是-也是根據般若經呢 我們不是說中觀論跟般若經-的意義思想完全沒有關係 不是這麼說 可是從他所引證的-從他的論文 探討起來他確確實實是-根據阿含經 阿含經當然現在-是主要對著漢譯 漢文的阿含經來講 漢文阿含經內容也是-非常廣大非常的精深 另外有一講來跟大家介紹 中國佛教漢譯的四阿含-的大概內容 今天是根據印順導師-的真知卓見 來對中觀的思想作根據 根據阿含這種說法是-印順導師講的 也就是從全盤的佛法的-考究之中發現的一個答案 因為根據傳統佛教的說法 從隋唐佛教最光輝的黃金時代 中國佛教八大宗成立 他們都認為也就是-各宗各派的祖師們 大乘宗派就把這阿含經-稱它是小乘的經 因為它是小乘經-它的地位就貶低了 不被中國佛教所重視了-一直到民國以來 才有人發現 日本學者也很肯定的 阿含經是佛教的根本聖典 聲聞佛教的解脫同歸-所根據的就是阿含 離開了阿含 把阿含否定了-就沒有佛法了 所以阿含經的思想是正確 非常正確-非常值得肯定的 根據印順導師講了一部叫 《中觀今論》 時間年代算一算 《中觀今論》 流傳下來到現在 整整是一個甲子六十年 民國三十六年 也是西元一九四七年 的那時候對一般法師講的-介紹中觀思想的 也就是說《中觀論頌講記》 它是根據原文 一品一品的一段一段的 原原本本的來解說-中觀論頌的意義 這一部《中觀今論》-是後來經過幾年以後 重新再講的 這次講《中觀今論》 就沒有按照中觀論頌的文句 一品一品一段一段的解說 是約幾個論題 譬如說上一節講的-中觀根本論題 這是印順導師在-《中觀今論》 來探討中觀思想的 今天所講的中論-跟阿含的關係 也就是根據印順導師-《中觀今論》來考據 這中論確確實實-是阿含的通論 完全根據思想內容-就是阿含經 所以各位看著印順導師-在這一部論裡面 談到中論跟阿含經的關係-毫不模糊的 很明確的很肯定的 說中論的中道說 中論中觀論就是來提倡來發揮 中道佛法最高的中道實相的 所以中論的中道說像印順導師 我有一個根本的理解 這很根本的主要的 他對於這一部論用中道的思想 龍樹菩薩是大乘菩薩 龍樹菩薩本著大乘-深邃廣博的理論 從緣起性空的正見中-掘發阿含經的深義 龍樹菩薩是大乘菩薩 他根據本著大乘佛法的-根本思想 大乘佛教尤其講到菩薩道 菩薩道一定要深邃 要深也就深觀方面廣博 由理論而在化為實際的菩薩行 可以說是非常廣博的 菩薩道菩薩行一定要有所根據 有佛法甚深義的根據 有佛法甚深義才能發揮-菩薩道的廣大行 龍樹菩薩的中觀大乘-當然非常的高深 也非常的廣博 在理論上來講 緣起性空 緣起性空 各位記得是中觀的正見 你要學中觀要修中觀 將來要證得中道的實相 首先最重要的是建立起-緣起性空的正見 有了緣起的性空正見 由一般的加行 加行位 有漏的聞思修而後達到-無漏現證 證見般若的實相 才能達到目的地 所以這個基礎很重要 學佛修行沒有正見來引導 那是非常非常危險的-會誤入歧途 到那時候神佛不分 就是迷失了自己 這是很重要的 現在我們講緣起性空的正見 當然是中觀大乘也就是-性空大乘最重要的正見 在緣起性空的探討研究-以及修學之中 發現問題 發現什麼問題 掘發了阿含經的深義 意思就是說 中論不是泛泛的論 不是泛泛之談 所以在解說阿含經-也不是一般的 不是在表層方面講那些好聽話-引起大家笑話 不是這些 要掘發阿含的真義 因為佛法所謂深-甚深極甚深 深在哪裡 不是表層的文字在深-不是一般道理的深 從經文裡面所說的-所要發揚的真義是什麼 一般人沒有佛法的基礎 或是說佛法基礎不夠 你自己的了解也好-你去講經說法也好 有時候就弄錯了 我們每次開始念經講經啊 在開經偈裡面就說 願解如來真實義 無上甚深的微妙法 難遭難遇之想 百千萬劫難遭遇 今天能夠來讀這部經-能夠讀這部論 有見聞到佛法 我今見聞得受持非常不容易 願解如來真實義 一定要把佛陀的真義 不要誤會了也不要歪曲了 誤會了歪曲了 那就偏離了佛法 阿含的真義把它發揮出來 藏在礦山裡面鑽石 那麼寶貴的東西 可是隱藏在那裡-表層都看不到了 要用功夫把它掘發出來 開礦 印順導師為什麼說-從緣起性空的正見中 來掘發阿含經的真義 在經上解說-就是說 緣起 空 中道 固然為一般大乘學者所弘揚 但這不是離了阿含經而獨有的 確實是阿含經的本義 大乘的思想 尤其現在講的中觀大乘的性空 最重要的緣起 空 中道 有一講專門來講-什麼叫緣起 空 中道 這是大乘佛法的根本大義 緣起 空 中道 大家都知道 這是一般大乘學者所弘揚的 凡是講大乘佛法弘揚大乘佛法 沒有不講緣起 也沒有不講空 也沒有不講中道的 這是大乘佛法的根本的思想 大家要知道 不要認為這是大乘佛法 只有大乘才有 其它的原始的聲聞佛教沒有 不是的 講緣起 講空 講中道 不是離開了阿含經而獨有的 除了中觀的性空大乘-以外的思想 都認為所講的是特殊的超越的 一般原始的跟傳統的-聲聞佛教所沒有的 換句話說 他們的大乘佛法別有本源 另外有它的根本有它的源頭 可是現在告訴各位-我們講的緣起 空 中道 不是離開了阿含經而獨有的 換句話說阿含經是最重要的-要肯定它的地位 如果貶低它了輕視它了-忽略它了 那實質就說大乘佛法 是佛陀直接從他的大覺-心海流出來的 不是一般小乘學者-把阿含經典當作小乘經典 這是不對的 今天大乘佛法講的緣起也好 講空也好 講中道也好 這些道理這些思想 這樣修這樣證 完全可以說是阿含經的本義 原來就是這麼說 所了解的從一般傳承-原始佛教的學者 對於阿含是非常重視 可是對於佛陀所講的 在阿含經所講的 並沒有很完整的正確的把握 所以我們這裡說 不過一般取相的小乘學者-沒有悟解罷了 這什麼意思呢 因為站在大乘的思想-站在中觀的思想來看阿含經 主要就是要離一切相 要非常廣大精深 如果小心眼 太過於著相了 落於文字相 把阿含的根本思想-就弄不清楚了 會偏差了 所以說 一般的小乘學者是-所謂原始的聲聞的 由部派佛教發展出來-的小乘學者 沒有真正了解到阿含經-所講的緣起 空 中道 其實是大乘的佛法 這一點的了解非常重要 接著他又說 所以中論是阿含經的通論 這一句話很重要 中論是阿含經的通論 通 廣泛的正確的來探討-阿含經的思想 來發揮如來所說的-如來真實義 所以中論就是阿含經的通論 中論是通論-不是一句一句的 在分門別類的 在文字方面繞圈子 在那邊下功夫 不是 阿含的主要的意義 重要的思想來探討來發揮 阿含經四阿含五種阿含-當然講的是蠻多蠻多的 根本思想是什麼 在中論要把它來談論來發揮 抉擇阿含經的本意 抉擇不是照本宣科的 不是在文字上泛泛之談 所以叫抉擇 要分別 有些比較應機的方便的 有些才是佛法的甚深義 阿含經的本意 也就是佛陀的本懷所在是什麼 以上這一段話 好好的去看 所以每次要講之前 要把講義先讀一讀 否則講的時候 就沒有辦法完整的去了解 以上這一段是根據-最早期的六十年前 《中觀今論》這一本書的話 到最後一個結論 中論確是以大乘學者的立場 當然中論是大乘論-龍樹菩薩是大乘學者 站在大乘學者-站在大乘的菩薩道立場 來確認緣起 空 中道-為佛教的根本深義 緣起自性空 緣起自性空就是-佛法的中道義 就是佛教的根本深義 甚深的義理 無上甚深的微妙法 下面就會講到 一般人聲聞學者-以及跟性空思想對立的 有所得的學者認為講空 空了什麼都沒有了 佛法最重要的是什麼 四諦四聖諦是三寶 是因果業報等等 佛陀明明在阿含聖典裡面 說要有四諦有三寶有業果 現在你說一切法空 一切法空不是否定嗎 這就根本邪見 哪裡是佛陀的本意呢 說得太嚴重了 龍樹菩薩在中論-尤其最清楚的 中觀論頌第二十四觀四諦品-講得最清楚了 下面我們要有專題-來探討這個問題 就是說你弄錯了 不要以為我們在破壞 我們是在建設 假如一切法不是空的 不可能有佛法的中道義 假如一切法 緣起 如同你們所知道那麼講法 那已經偏離了緣起的真義了 所以在中論裡面 龍樹菩薩跟一般傳統的-聲聞學者來辯論 看看誰講得對 現在一個答案-我們沒有破壞四諦三寶 這是佛法的根本 我們是在成立 因為緣起空 所以才有佛法僧的三寶 因為一切法是空的 才會有苦集滅道的四聖諦 因為一切法空 所以才有因果業報-世間出世間的一切法 到下面再專題來講這個問題 中論的思想-大乘的的思想 不會破壞一切-反而成立一切 抉發了阿含經裡面-所講的什麼是緣起 緣起不能按照這表層-文字去看 把這當作實有的 有自性的上面講到-中觀的根本論題 很清楚的跟大家交代 緣起性空 因為是緣起就沒有自性 假如說有自性-有自性就不同緣起 所以緣起跟自性是-相反的對立的 沒有辦法相通的 又講緣起又說有自性 這是理論上的矛盾 腦筋不清楚 所以緣起就沒有自性 因為沒有自性 所以叫作空 緣起就是性空 緣起跟空是一樣 緣起跟自性是相反的 自性跟空也是相反的 這一點道理我們在講-中觀思想的根本論題 已經談到了 要把阿含經緣起的深義 把佛法的正見確立在-緣起中道的磐石 一切佛法講修行 講證果 不管是個人的生死解脫也好 或者是要度眾生行菩薩道-達到究竟成佛地位 通通要建立在緣起的-中道基礎上 這個磐石是很重要的 蓋房子地基一定要穩固 地基不穩 房子蓋起來一定很危險 所以要把佛法基礎建立起來 在緣起空中道-一定要有正確的把握 不能憑空這麼說 空口說白話 那只是個人的看法 因為很多事情你在講什麼-那你個人的看法 思想自由 你要怎麼說就怎麼說 我們沒有辦法干涉 口長在口裡 怎麼講就怎麼講 腦袋在你那裡-要怎麼想就怎麼想 那這樣講說了白說 說了等於是廢話連篇 現在我們要找到根據 所以講佛法如果泛泛之談-一般講勸善講好聽 種種善根啦 就無所謂 可是現在講到根本問題 就不能泛泛之談 我們說人有悟性 悟性要強-思想要尖銳 看到人家看不到的東西 你是有眼光 有眼光只是跟著人家走 你有特殊的眼光-你就慧眼獨具 人家沒有發現你都發現了 所以了不起的-有智慧的一代的大師 他能夠發現 發前人所未發-從來沒有聽過的他發現了 那是說佛教界的問題 導師還沒有出家 他已經發現問題 一切問題都是思想問題 思想弄錯了 所以偏離了佛法的根本 要弘揚如來正法 發現要學習如來正法 問題能夠發現 發現了問題才能解決問題 正如我常常說 要斷煩惱 每一個人學佛修行-都要斷煩惱 煩惱斷了煩惱克服了-才不會再繼續造業 這大家都知道 可是要發現要看到-煩惱在哪裡 好像要抓賊小偷 要知道他在什麼地方 你看不到地方槍亂打 白白浪費子彈 同樣道理你要修行-你要斷煩惱 你要解決問題 問題在哪裡 所以常常說修行的人要觀心-觀照自己 禪宗一句話叫回光返照 看到自己的錯誤-看到自己的習性 看到自己的煩惱-看到自己的錯誤 慢慢才能改 如果看不到 人家說出來 那你根本就是跟他爭 你就跟人吵架 不可能去接受的 所以只有自己發現了 我真是毛病這麼重 我煩惱這麼多 發現了煩惱而後再慢慢的去-降伏煩惱 來化解煩惱來消滅煩惱 現在我們講回來 印順導師講了以上這一段話 很多人講說那是印順導師 他自己的說法 他個人的看法 不是個人看法 這是要有根有據的 所以要如何 如何來證實以上這種說法 大乘所講的緣起空中道-都是阿含經裡面所講的 可是我們所了解阿含經-好像不是這樣子 我們要找根據 第一 中論 中論既然是一個菩薩造論 一定要引證佛說的經 如果引證的都是一般大乘經 站在阿含聲聞的-佛教思想來說不會承認 公信力就有限 尤其近年來在台灣佛教 也非常重視的阿含佛教聖典 強調修行的解脫道 普遍的被重視 印順導師說中論所講的 都是出於阿含經的一段一段的 舉例子給我們看 第一點 中論一定要引證佛陀講的話 從中論的研究之中發現 龍樹菩薩在中論所引證的-都是出在阿含經 這是一點 第二 從中論的內容來看 也明白中論是以阿含經-的教義為對象 同時參考古典的阿毘曇-也就阿毘達摩 來破斥一般學者的解說 顯出瞿曇緣起的中道真義 什麼意思 這一段就說 剛才第一點說中論所引證的-都是阿含經 第二點我們要說的-不只是引證的 連中論的思想-它的內容來看 也很明白的看出來 龍樹菩薩造這部中論 是以阿含經的教義-作為根據 作為對象 同時由原始的佛教-發展成部派佛教 在部派佛教成立的論師-叫作阿毘達摩毘曇 毘曇是古典的阿毘曇 來破斥一般學者的解說 就是說了一般傳統的小乘學者 以及一般以阿毘達摩自居 他是專家 龍樹菩薩就老實不客氣-的告訴他 錯了 你這樣講是錯了 佛法所講的-如來這裡講瞿曇是佛陀 釋迦世尊 釋迦世尊所講的緣起中道義-不是像你所講的 這裡就是說 中論引證的是佛說的阿含經 現在到處看到的 中論裡面一直在批評在破斥 一般傳統的學者-也就是小乘學者 重視的一個阿含經 這樣不是舉著紅旗在反紅旗嗎 根據阿含經 可是處處所講的-好像在破斥阿含經 在唱反調 龍樹菩薩在中論裡面-不是跟你們唱反調 而是來澄清來顯揚-偉大的佛陀所講的 真正緣起的中道的深義 這是第二點 第三點 從中論開始-歸敬頌 不生亦不滅 不常亦不斷 不一亦不異 不來亦不出 能說是緣起-能夠講到這八不的中道 這是只有我們偉大的佛陀啊 真了不起啊-法太殊勝了太難得了 這種法八不的中道 不只是在世間中-比其它宗教外道的思想 比其它世間的學說高出-不能相比 就是在佛法的地位之中 這也是非常的殊勝-非常的難得 這是佛法的第一義 從龍樹菩薩 開宗明義 是我們下面要講的-特別講到中論的意趣所在 究竟要表達什麼 中論的主要思想中心是什麼 我們專門有一講來講 現在第三點是-中論開始這句話 八不中道 八不中道是佛陀-釋迦如來 在阿含經裡面-清清楚楚告訴我們的 這一點要弄清楚 我們沒有繼續根據 《中觀今論》的話講下去 另外再根據 也許認為《中觀今論》 是印順導師這麼早的時候講的 也許那時候還年輕 剛壯年思想還沒有成熟 講得還不夠正確-還須要修正 也有很多人年輕的思想-到了中年就變了 中年研究的成果 到了年老了又把它推翻了 所以以上根據《中觀今論》 《中觀今論》 應該是印順導師-大概四十歲左右講的 到了晚年有沒有變化 下面就根據印順導師晚年 應該在七八十歲的時候 他講的《空之探究》 《空之探究》 《空之探究》 講的跟早期《中觀今論》-所講的思想是沒有兩樣 所以了不起的地方是在這裡 有的人 年輕 馬馬虎虎的沒有用功-用功夫不夠 講的道理到晚年-就被人家推翻了 自己就把它推翻否定了 甚至修正 告訴各位 印順導師從二十歲接近佛法 二十五歲出了家 三十五歲左右寫了一本-《印度之佛教》 一直到了六十六歲的時候 寫了一部 《一切有部為主的-論師與論書之研究》 肯定自己思想-一直是很成熟 一開始就成熟了-要講話就不亂講 講經也好寫字也好-思想成熟了寫出來就定了 儘管在資料的處理上-儘管寫的方式有不同 可是內容是不能變的 關於中論-下面繼續再來探討 關於中論是阿含的通論 暫時講到這裡 休息一下子再回來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