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題:中觀思想的特色 1 主講:超定法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我們繼續講到中觀的問題 上一節跟各位-來分別中觀大乘 唯識的大乘 真常大乘也就是空宗有宗 中觀大乘是空宗 唯識大乘真常大乘-是屬於有宗 上一節講到最後 引用了賢首宗的祖師 圭峰宗密大師 他分別什麼是空宗有宗 也就是什麼是法性宗 什麼是空宗 只講了兩條 其它的我想僅供參考 大家看著講義就了解了 現在要跟大家來談的是 中觀思想的特色 中觀跟唯識-以及真常有什麼不同 上一節有提到一點 現在要特別來說明-中觀思想特色 根據印順導師在 《中觀論頌講記》提到三點 第一點是有空無礙 第二大小並暢 第三立破善巧 空有無礙 在世俗諦上-以及在勝義諦上 二諦空有 即空即有 即有即空 空有不二 勝義諦跟世俗諦二諦圓融無礙 真正能夠把這道理發揮透徹-圓滿的只有中觀 唯識大乘-以及真常大乘 站在性空的中觀思想來看-未免是偏了 為什麼呢 以世俗諦跟勝義諦來講 跟唯識大乘講到三性三無性 三性之中呢 特別詳細的來發揮世俗諦 遍計所執 當然是空的 依他起法也是屬於世俗的 在世俗之中依他起法是-自相有的 不能說它是空的 至於圓成實因空所顯 在依他起上遠離了遍計所執 而顯現的清淨的圓滿的-真實的空性 可以叫空性 但是又不是空的 在二諦上-特別來發揮世俗諦 以依他起也就是-阿賴耶為本的心心所法 說明世間來建立由世間-乃至於到出世間的一切問題 是偏向於世俗諦的 真常思想相反的 他是側重在勝義諦 要從如來藏的清淨法-來建立一切說明一切 所以它是偏向於勝義諦 中觀的思想呢 世俗緣起的假有 世俗諦是假名有 勝義諦是畢竟空 在世俗諦之中 能夠了解能夠觀照一切法-都是假名安立 沒有實在自性的 這有 只能說假名有 在假名當下的本體-自性也是空的 那麼勝義諦 勝義諦畢竟空 但是空並不礙世俗的假名有 換句話說 世俗諦跟勝義諦角度不同 站在聖人的立場來講-一切法畢竟空 站在一般凡夫的境界來講 都是有 都是世俗假名有 從二諦來講 從事跟理來講 事相是有差別的-理性是無差別的 那麼這事 理也可以說 世俗諦是屬於事相差別 勝義諦是理性的無差別的 在唯識大乘-以及真常大乘談到事跟理 差別的自相-跟無差別的理性 不一不異 不是一樣東西 也不是兩樣差別的東西 可是事實上從它的思想來觀察 唯識大乘在不一不異之中-側重在於不一 換句話說就是側重在事相-的差別方面 因為他是特別把世俗方面-講得特別清楚 所以在不一不異之中-側重在於不一 真常大乘是相反的 他也說事相跟理性 現象跟本體不一不異 可是從中觀的觀點來看-它是偏重在於不異 沒有差別 在中觀來講 不管世俗諦勝義諦的二諦來講 不管從事相理性-現象以及本體來說 一切都是不一不異的 各位常常背心經念心經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有是世俗的假名有-當體是空的 空也不是否定一切 在聖者的觀點看 在第一義諦最高的真理 它是空 空並不礙於世俗的假名有 所以空有無礙二諦圓融-事理不二 唯有中觀才能透徹的-圓滿的去發揮 印順導師在這一段上 講到中觀的正見-中觀的思想 什麼才是中觀的正見 這是很重要的 在這裡約三點來講 哪三點呢 第一 依緣起法來說二諦教 怎麼說呢 上一節已經談到-佛法的根本 所謂如來的正法是什麼 這是真理 釋迦牟尼佛體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理 真理是什麼 真理就是緣起 緣起法 上一節已經說過 現在來講這個緣起法-為了發揮緣起法的生滅 緣起的生滅以及緣起的寂滅 緣起的如幻假有-以及緣起的自性皆空 要從二諦方面來解說 就是說這是世俗諦-這是勝義諦 一定要把二諦分得清清楚楚 下面講到頌文的時候 就會真正來解答這個問題 二諦的這個教 佛陀在經典裡面所講的一切法 無量無邊的法 八萬四千的法 這些法如果歸納起來 不外乎是二諦之教 意思就是說 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 開始說法度眾生 度眾生 當然要說得人家懂的 如果人家不懂的 不契合眾生的根機 對牛彈琴 說了等於白說 所以各位將來把佛法學好了 要去弘揚佛法 換句話說要去講經 講經跟一般普通的演講 談道理說故事-有什麼不同 大家都聽經聽這麼多 有的人也會講經 講經說佛法 基本的原則一定要把握住 契理契機 講的話講的道理 今天講了一兩個小時 大家聽了非常開心 聽得法喜充滿 法喜充滿不充滿 不能看說好多人鼓掌 他講得很好聽-大家就很開心 有一個原則 要契合於眾生的根機 在契機的同時 一定要跟佛法的真理-一定要相應 所以常常說所謂經者-什麼叫經 梵語修多羅 翻成中文的意思叫作契經 為什麼叫作契經 約這個道理這法對上來講-契合於諸法的真理 對下來講能夠適應眾生的根機 換句話說你講的是佛法 可是佛法太高深了 如果把佛陀所證的境界-直接了當的表達出來 一般的眾生是沒有辦法接受的 要適應時代 適應社會 適應現在眾生的根機 對不對 所以契理契機 這是原則是很重要的 契理從究竟來講-應該跟佛法的真諦 跟佛法的真理要相應 契機是一般世俗人-一般凡夫可以了解 所以說依緣起法來說二諦之教 緣起的生滅 緣起的現象 緣起的假名 就是世俗諦 緣起的寂滅 緣起的性空 這個境界就是勝義諦 依緣起而說了二諦之教 這一點學中觀 要想修中觀的人 這基本的正見一定要建立起來 第二點說二諦教顯勝義空 我們剛才說 佛陀所悟的真理太高深了 一般人是沒有辦法接受的 為了適應眾生的根機 所以要深入淺出 深入就是要合乎於佛法的真理 淺出是適應於眾生的根機 現在說二諦之教 這是世俗諦 這是勝義諦 世俗諦大家聽來明明白白 這是人 這是狗 這是房子 平常在佛門之中講 這是人 眾生 構成眾生生命自體的-色受想行識的五陰法 六根六塵的十二處 這個法 十八界 這種種法-佛門叫作三科 五蘊 處是十二處也好六處也好 是界六界十八界 這些法都是世俗諦 如果今天講經說法-我們在社會弘法 講了一些跟佛法修證-跟佛法的真究竟離苦得樂 跟佛法的勝義諦毫無關係的 講這些有什麼用 能好聽 等於一般人家在看連續劇 看愛情小說 看武俠小說 只是娛樂 這娛樂 滿足眾生的低級趣味 這樣的佛法可有可無 為什麼呢你這些東西-人家要開心要低級的趣味 到歌廳去到舞廳去-到娛樂場所去更快樂啊 那要到這個道場-到佛門來這邊作什麼呢 是不是 所以世俗諦一般世俗的 我們的目的就是要-顯示佛法的勝義空 眾生執有要抓住這個-要抓住那個 弄得精疲力竭 弄得焦頭爛額啊 一切都是落於世俗 一切都是偏在有方面 如果這樣下去 永遠都是在哭哭啼啼-一下子笑一下子哭 沒完沒了 所以如果不了解 不能從世俗假名之中-世俗諦之中 從現象的有之中 見到勝義空-見到法的真義 從世間超脫世間 由世俗以世俗作為-一個跳板跳上去 從凡夫的境界-而達到聖人的境界 我們常常說學佛修行-就是要離苦得樂 離生死苦而得涅槃樂-得解脫樂 現在要解決這個問題 必須把造成人生苦的-生死苦的根本要找出來 去除的迷惑 我們不能一直沉迷在世俗之中 不能到處在執著-執著為實有 要見到勝義空 也就是成語常常講的轉凡成聖 從分別 這是世俗諦 這是勝義諦 佛法的終點目的-就是要證入勝義諦 即使就在世俗假名之中 進入聖人的境界體悟真理-見到勝義空 這是第二層的中觀的正見 第三點解勝義空見中道義 什麼意思呢 勝義空在聖人的境界之中-當然是空的 可是這個空-不是落於空 中觀所講的勝義空 中觀所講的一切法空 不是偏空 不是虛無的頑空惡取空 這一點理解非常重要 如果把勝義空認為世俗沒有 那就差得太遠了 所以在勝義空之中-見到中道義 下面引用龍樹菩薩 《中觀論頌》 裡面就講得非常非常明白 如果不能見到佛法中道 那你就是沒有真正體會到-什麼叫作中觀 就缺乏了中觀的正見 這裡就是說空有無礙 現在從佛法層次-也是中觀的正見 有三層 最高的當然是中道義 中道就是諸法實相 這諸法實相就是畢竟空 要從畢竟空而真正的肯定-就是諸法實相 另外印順導師 在他一本很有名的-《中觀今論》 假如要學中觀-作一個現代的佛教徒 真正對中觀有興趣 這本《中觀今論》一定要精讀 讀了再讀 很細心的思惟再思惟 道理太多了 這是在民國三十六年-也就是一九四七年 對印順導師身邊的-這些法師 印順導師的學生-都是大法師對他們講的 就是《中觀今論》 他談到二諦的問題 世俗諦勝義諦或叫做真諦俗諦 站在修證的立場來講 不能一步登天的 要慢慢慢慢的 所以現在就本著-在聖人 譬如說這是二乘人 聲聞 阿羅漢 辟支佛 這是菩薩-利根的菩薩 這是佛陀最高的果位 在修行上程度 對二諦的修證有淺有深 有圓滿有不圓滿 他就把它深淺-分成三階段 第一實有真空的二諦 實有真空 在世俗諦上 看來是那麼千真萬確 可是一進入聖人境界裡面 進入這真諦裡面 勝義諦裡面 一切法不可得 畢竟空 舉過這個比喻 各位有這樣的經驗 我們要靜坐要參禪-甚至於念佛都一樣 當在這邊一大堆人 佛弟子們在這邊一心念佛 念念是佛 心心是佛 沒有雜念 沒有妄想 沒有煩惱 把家庭雜七雜八的-完全忘得乾乾淨淨 可是一回到現實來 一回到家裡又是好多麻煩 舉另外一個例子 靜坐參禪 當靜坐達到一個境界-相當的功夫的時候 這是古人所說的-禪宗大德說 虛空粉碎 大地陸沉 虛空本來就無相的東西-有什麼碎不碎 大地就是千真萬確-人人就生活在這個大地上 現在就沉了下去了 一切法都空了 可是當回到現實的時候 千差萬別 五光十色 所以這裡講 實有真空的二諦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聲聞人-站在大乘佛法來說 一般的聲聞人 因為急急於個人生死的解脫 沒有那麼多時間繼續的-在苦海裡面 在這個世間繼續修行 所以所見的境界-對於真諦跟俗諦 在真諦之中 在修行的體驗-可以說是空的 回到現實世俗諦-他看來還是那麼真 舉經典裡面所講的 像佛陀座下的這些弟子們 舍利弗智慧第一 迦葉尊者苦行第一 都了不起的阿羅漢 還有沒有我慢心呢 貢高我慢心沒有了 還會不會因為看到世間好看-就多看幾眼呢 告訴各位 煩惱是斷了可是習氣還在 所以有的弟子講話-有時候還有一點慢性 驕傲的傲氣 偶爾啦不是常常 就是像迦葉尊者這樣-老古板的人 竟然聽到天人奏了佛法的法音 他竟然跳起來腳底都震動起來 你說怎麼搞的啊 迦葉尊者 你這麼老修行的老古板的人-今天怎麼這樣 他說我對世間的五欲-完全已經離欲了 可是像這樣奏出佛法的-微妙的妙音 還是引起他的心動啊 是從這一點說實有真空 這是在世俗上是有-在真諦上是空的 應該是實有真空沒有錯啦 在世俗上世俗諦上-好像是實有 其實是不會再執著 如果真正見了空性-真是體悟真理的人 他不可能在世俗諦上-真正像我們抓得緊緊的 這種執著是不會有的 只是比較上不像下面的-幻有真空 妙有真空 這是從對二諦修證的深淺來講 第二呢 叫作幻有真空的二諦 這是一般利根的菩薩 或是利根的聲聞 對於世俗諦-緣起的現象清清楚楚 都是假名-都是如幻如化的 在真諦上勝義諦上一法不立 沒有這些東西 所以在這裡常常說緣起性空 性空是指勝義諦來講 當然世俗諦也是沒有自性的 所以常常說世俗的-都是假名有 這樣的緣起現象-說是如幻有 站在世俗諦的立場 現在生活在現實的世界裡面 還是一個有 該吃飯還是吃飯-該睡覺還是睡覺 該作什麼就作什麼 有 這個有 是如幻的假名有 在聖人的境界裡面-在真諦上一切法畢竟空 這是指的菩薩 為什麼說菩薩-還能夠在我們世界度眾生 為什麼聲聞人就不行 聲聞阿羅漢 就不能再繼續在這世界-繼續說法度眾生了 聲聞阿羅漢也不是說不為眾生-不出去說法度眾生 而是隨緣隨力隨份 所以常常說聲聞人-少欲知足 少欲少業少希望住 這樣人呢 就沒有辦法積極的去普度眾生 菩薩呢有這個現象-一切如夢如幻 如幻假有的 像在作戲一樣的 好玩的 所以可以繼續在這個世界-裡面度如幻的眾生 在他本人的境界上-他是已經見了畢竟空 證入佛法的第一義了 這是第二層幻有真空的二諦 第三層呢妙有真空二諦 中國佛教界常常說 真空不空 是真空妙有 這裡講真空妙有-不承認空是一個究竟的 這個真空空了以後-破壞了 把不該有的一些客塵-煩惱掃蕩了 而顯現無漏的清淨的-無邊的世界功德 那就是妙有 不是凡夫一般人所講的有 真是微妙不可說-妙不可言的有 大家要知道 各位要弄清楚 講經的法師也好-居士大德也好 他這樣講就不是-中觀空宗所講的空 不是所講的真空 不可能說由真空-而又露出了一個妙有出來 這點記得很清楚 印順導師所說的妙有真空 這有 在這裡指的是世俗方面 在世俗諦上的有 不同上面所講幻有實有 所以叫作妙有 真空還是一樣 不管第一層聲聞人所證的二諦 或是菩薩所證的二諦 乃至佛陀果位上所證的二諦 在真方面在勝義諦上-都是一樣的 沒有說勝義諦是妙有 空的只是世俗諦 世俗是空的-只有勝義是不能空的 這一點要分別清楚 這裡導師一直在就是-不得已的 沒有更好的名稱來命名 所以叫作妙有 導師這裡想講的-不是真空妙有的 所以雖然名作妙有真空 不是說這裡弄錯了 應該是真空妙有 不是 為什麼說這一層境界-叫妙有真空呢 是空有無礙 在佛的境界-在修行到圓滿的時候 修行到圓滿 就在畢竟空中 聖人的境界畢竟空中 當下就是緣起的如幻假有 同樣的 就在緣起的如幻假有之中 當體又是一個畢竟空 就是說沒有前後的 就在一念當下悟入了-一切法都是空的 一切法都是如幻的 空的如幻的 不是說在世俗的時候-像第一層 好像還覺得世俗-是有這麼一回事 好像有一點看來是實有的-千真萬確的 不是 在第二層呢 利根的菩薩 利根的聲聞 雖然他得到一切法是-如幻假有的 可是不能在二諦中平衡圓融 在最後的妙有真空-沒有辦法分別 只說這個世俗諦-這是勝義諦 這個叫作有 如幻假有緣起有 這是畢竟空-是聖人的第一義的空 在語言上-在觀念上這麼說 真正現在達到最高的境界 沒有這樣分別了 就已經達到佛的體悟了 最高最圓滿究竟的理 就是這樣子了 講到中觀思想的特色 中觀思想的特色 作了第一層叫作有空無礙 原文是有空無礙 我把它寫成空有無礙是一樣的 第二個特色呢 大小兼暢 平常各位讀大乘經 信奉了大乘的佛法 好像我是大乘 他們是小乘 把大小好像分離了 甚至於對立起來了 這樣的講法幾乎很普遍了 我們也曾經看到經典裡面講 我們作大乘人 我們作大乘法師 我們不要跟小乘法師-不要跟小乘人在一起 也不要讀小乘的經典 聲聞佛法不值得我們重視 啊 從佛法來講 佛法是一味的 在上一次也提到 所看到的 大乘佛法 這是小乘佛法 佛法有什麼大乘 有什麼小乘呢 大小的不同 是因為眾生的根機 學法人的心量大小 各位你們都是中國佛教徒 中國佛教徒強調 我們就是大乘的大乘思想 我們所修的是不是大乘-是不是菩薩道呢 這問題就存在了 所以必須來接受中觀的思想 它肯定大乘小乘-其實是沒有差別 本質是一樣的 關於這個等一下再回來 繼續來探討 現在休息一下子 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