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題:大乘三系思想略辨 1 主講:超定法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各位中觀的學友大家好 從這一節開始 要講到真正緣起性空 性空緣起 這個法 緣起的正法 一切法畢竟空的這個妙法 真是無上甚深的 佛陀在世的時候就對阿難尊者 以及所有的他的弟子 就明明白白的這麼說-緣起亦甚深 緣起的空寂性更加的甚深 所以在經典裡就這麼形容 這個法這微妙之法 甚深極甚深 難通達極難通達 微妙極微妙 現在我們要跟大家來談的 整個全盤的大乘佛法 古今大德把它分成三個體系 所以我們這個題目叫作 大乘三系思想略辨 就是說佛法 佛法本來就是一味的 佛法是沒有差別的 站在諸法的最高真理來講 當然是法性本無二 可是因為眾生根基不同 有的人喜歡吃豆腐 青菜豆腐 有的人青菜豆腐沒辦法下飯 他要吃魚吃肉 我們這個台灣人 沒有飯是吃不飽的 你說給他再多的豐富的菜 十道菜十二道菜 他說都沒有飯 同樣的北方人吃水餃吃五十個-或一百個 我們說嚇死人 他麵條也吃了一鍋 這個根性不同 南方人北方人吃東西不一樣 那麼同樣道理 佛法為了適應眾生不同根基 也就開示了各種不同的佛法 所以這不是佛法不同 是對眾生根基不同 而宣說了不同的佛法 所以我們把無量無邊的佛法 站在大乘的佛法來說 有三個體系 這三種思想怎麼樣的不同 簡單的跟大家分別一下子 不要說籠統都差不多-差不多就會有差別 首先我們先來跟大家講到 佛法三個體系 三種不同的思想 它的名稱 從過去的華嚴宗的祖師 就是天台宗的祖師 我們過去的大德 他怎麼把它分別 大乘佛法的不同宗派呢 這三個宗 一個空宗 一個叫作相宗 一個叫作性宗 那麼也只有一個字 是空宗 是相宗 是性宗 或者是說 破相宗是個空 空破相 那麼相宗就是法相宗 另外一個宗叫作法性宗 從性 相 空 這一個字一個字的就這麼清楚 如果分別清楚一點 法相 法性 破相 三宗 大家都應該聽說過-近代的佛教大師有兩位 一位是太虛大師 還有一位是剛圓寂兩年的-印順導師 太虛大師 他把它分成三學 三種不同的大乘思想 第一叫作法性空慧宗 法性空慧宗 不要弄錯 法性空慧宗不是法性宗 各不同的 那麼另外一個叫作法相唯識宗 也叫作法相唯識學 另外一個呢 法界圓覺學-法界圓覺宗 所以我們如果說法性宗 就是等於太虛大師所說的-法界圓覺學 這個法相宗就比較接近-法相唯識宗 那這個相宗 法相宗 那麼這個空宗這個破相宗 可是在太虛大師-叫作法性空慧宗 法性空慧學 這個名稱上是這麼說 那麼我們的印順導師 這名稱是這麼講 叫作三論或叫作三系 就是性空唯名論 或者叫性空唯名系 那麼虛妄唯識論 另外一個叫作真常唯心論 在這裡應該名稱不一樣 我們把它歸類 印順導師所名的叫作性空唯名 性空兩個字是很明白的 就是空宗 破相宗 古人所說的叫作空宗 破相宗 太虛大師所說的叫作-法性空慧宗 那麼第二呢 虛妄唯識論 印順導師叫作虛妄唯識論 古人把它叫作相宗 法相宗 而太虛大師叫作法相唯識學 那麼最後呢 我們印順導師 他叫作真常唯心論 古人所說的叫作法性宗 我們太虛大師叫法界圓覺宗-法界圓覺學 今天我們講的中論 中觀論 在這個三個體系裡面 就屬於古人古來大德所講的 叫作空宗 叫作破相宗 也就是太虛大師所講的-法性空慧學 印順導師叫作性空唯名論 這名稱以後看到 佛教的大乘思想一般我們說 中國的佛教是大乘的佛教 那麼在中國歷史上 雖然有小乘宗派 譬如說叫作成實宗 叫作俱舍宗 叫作毘曇宗等等 他們說小乘的宗派 可是中國佛教 是以大乘佛思想為主流 所以一般我們講到-中國佛教的八大宗 這八大宗呢 **通通可以說叫做 **(刪除) 包含一切的大乘宗派了 也許我們會再問中國的佛教 大家所比較熟悉的八宗 那麼當然比較清楚的 譬如說 唯識宗或是叫作法相宗 沒有話說 就是我們太虛大師的法相唯識 也就是古來大德所講的相宗-或是法相宗 那麼很清楚 三論宗本身 我們可以說是在大乘三宗裡面 是屬於空宗或者破相宗 也是我們印順導師所講的 性空唯名論 那麼其它呢 還有這個天台宗以及華嚴宗 天台宗雖然也是根據 龍樹菩薩所講的中論 大智度論 根據是中觀的空宗-的一個論典 可是他思想還是偏向於-真常唯心的思想 也是屬於法性宗 這個法界圓覺學圓覺宗 15:45 把這個天台宗華嚴宗-就是賢首宗 是道地的完全可以說是性宗 法性宗 法界圓覺學也就是-真常唯心的思想 那我們八宗裡面講到四個宗了 那這四個宗派呢 我們可以說是比較有-思想有理論的 那麼其它呢 我們所知道還有四個宗派四宗 就是禪宗 一個淨土宗 一個律宗 一個密宗對不對 那麼這四宗禪宗 禪宗也是屬於真常唯心 也是屬於法性宗 也就是太虛大師所講的 法界圓覺宗 法界圓覺學 其它還有個淨土宗呢 那淨土宗就看有的人 譬如說他學了什麼 他當然要求生淨土-淨土這個思想 可以說是大乘佛法的共義 沒有大乘佛教不講淨土 我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菩薩的任務就是要度眾生 要成熟眾生 你就必須要莊嚴淨土 一個理想的 好的環境 所有的眾生來到這裡好好修學 所以嚴格來講淨土應該-不成其為專宗的 站在大乘的佛法共義來講-是這麼說 當然一般我們中國佛教 所流行的淨土宗 那又不一樣了 不管主張持名念佛也好-觀想念佛也好 種種念佛法門 他這一個法門是比較特殊 那麼各位說淨土法門 在三宗三系裡面屬於什麼呢 這就看了 哪一個宗派的 這個賢首宗的人可以修淨土 天台宗也修淨土 所以天台宗他們有一個口號 他們說這個學在天台 這個思想所學習的所弘揚的-是一個天台 可是他修行 行歸淨土-以念佛為方便 以往生淨土為他的目的 那麼在這個意義來講-天台宗 淨土的人也有屬於天台宗的 也有屬於華嚴宗的 那麼說中觀空宗三論宗 能夠念佛呢 照樣可以念佛-照樣可以修淨土 那麼就是說這個淨土個人來說 他是哪一宗哪一派 也就看他學習的人 他如果是思想在天台 那天台思想是接近於空宗 但是是偏向於真常的思想 也就是法性宗以及法界圓覺學 那麼就是從禪宗講過啦 淨土宗也講了 還有一個律宗 律宗 我們可以說站在 律是一切佛法的共義 所有這個佛教徒呢 大家共同不管學哪一宗哪一派 都是要持戒 可以說不必獨立成宗 從這一點意義來講 律宗可以屬於空宗的 也是可以屬於相宗法相宗 也可以屬於真常的 那麼中國的律宗 道宣律師根據唯識的思想 來建立他對律宗的主張 那麼在這一點上 他是有傾向於唯識 那最後我們講到密宗呢 密宗你說在三個體系裡面 你把它列作哪一個體系 道道地地的 雖然現在西藏的這個 他們說提倡中觀 他們也有學中觀修中觀 可是事實上處於密教本身 它是本來佛 自性佛 應該也是屬於真常唯心的思想 也就是法性宗 法界圓覺宗這一派的 大家應該聽了還可以明白嗎 因為有時候我們現在-用三個思想體系 是否能夠包括了所有的-大乘的佛法呢 那我把中國佛教的八宗呢 就這樣大概這樣的分類了 現在把這個大乘佛法-的三個體系名稱講過以後 第二我們再來講 這大乘佛教三系的思想-所根據的經論是什麼 很重要 意思就是說你作一個佛教徒 你建立一個宗派 那麼這個佛法是-從佛陀那邊延續下來的 你要建立一個思想 你要建立一個宗派 你不能離開佛陀講的經 另外我們古來大德說 離經一字則同魔說 你講經說法尤其建立一個宗派-更不用說了 離開了佛說的法 離開了佛說的經 還能成其佛教的宗派-能成其為佛法嗎 所以這個大乘佛法三個體系 有這個三宗一定有所根據-根據佛陀所說的經 根據我們的菩薩我們的祖師 過去古聖先賢所作的論典 這一點我稍微提一下子 你以後看到說 這個經那一部論 這個經是屬於大乘的空宗的 是法相宗的 是法性宗的 你就會很清楚了 當然現在一般人講經 法師也好居士大德也好 看他學哪一套 他學的是如來藏的思想 也就真常的思想 法性的一個思想 講什麼經不管什麼經 他都用這一套法性 這一個真常的思想來解說經 同樣的 他如果是學唯識的人講經 他就用唯識這一套來講了 他如果是學空的 也就是按照這個空宗 這一套思想來講經了 那麼這是一般普遍的情形 那麼我們就說印順導師 你去看 各位應該讀過印順導師-最早期的著作 妙雲集二十四本 這一套妙雲集我看了大概說-《成佛之道》 是在民國在四十八年才出版的 這應該比較在妙雲集裡面-就比較新的 當然後來演講 那個下一篇的有些例外 妙雲集都是蒐集了 我們印順導師早期講的-人家寫的 那麼他講經不是這樣的 現在講心經-般若心經 現在講金剛經 當然你就按照-般若性空的思想來講 那麼當你講到勝鬘經 《勝鬘夫人經》 它是屬於後期佛教的-一個真常思想 你不能用這個性空的思想-唯識的思想去講 它是哪一個體系的經 那你就按照那個體系講 那麼就是說 在印順導師他所作的 我們以最簡單的妙雲集-二十四本來講 譬如說他解說這個性空的-從《性空學探源》 看性空學的探源 講這個《般若經講記》 《般若經講記》其實就是 《心經》以及《金剛經》 那麼還有 他講到這個空-專門來談空的 發揮中觀思想的 應該是《中觀論頌講記》 這是民國三十一年 也就是一九四二年那時候講的 那麼還有《中觀今論》 《中觀今論》 就是屬於性空的思想 佛法你要懂得哪一體系的思想 你就參考哪一方面的經論 這是關於空方面 這是性空唯名方面 那麼在這個情況之下 我們如果要懂得研究唯識 我們印順導師的妙雲集-裡面講到的 就是說像《攝大乘論講記》 或是《唯識學探源》 這是很代表性的 當然還有《辯法法性論》 也有講記 這是不在妙雲集-二十四本裡面的 那麼這是講到唯識思想-還有真常思想呢 譬如說這個印順導師講的 寫的這個《大乘起信論》 以及這個勝鬘經講記-就是屬於這一套的 那麼所以大家應該要清楚 三個體系的一個思想 現在提供給大家作一個參考 那麼首先呢 要講到這中觀 也就是印順導師所講的 性空唯名 空宗 破相宗 中觀大乘 它所根據的經論是什麼 大家應該很清楚 《般若經》《大般若經》 我們唐三藏玄奘大師 他翻成六百卷的《大般若經》 《大般若經》裡面呢 根據梵本 印度本來的版本 有二十萬頌那麼多 因為現在的這個六百卷的 《般若經》分成十六會 十六會 那麼在這一個第一會有四百卷 以及十一會開始 講六波羅蜜的六度 布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禪定 智慧 這裡面有五百卷 是玄奘大師重新翻譯的 那麼其它一百卷 這六百卷的《般若經》 有一百卷是過去已經翻譯過了 我們重新再翻的 大概的這麼說 六百卷的這個《般若經》 不管是新譯的 玄奘大師所翻譯的 或者是過去已經翻譯過了 我們重新再譯的 再翻譯的 通通是我們中觀般若思想-所根據的 如果嚴格的去考察 《大般若經》 六百卷有一部份的 這個好像離取的般若 那麼還有一部份的 也就不純粹的 是一個空宗般若思想 有唯識的一個成份 甚至還有真常的思想 那麼這個大體上可以說 般若經是我們中觀所根據的經 那麼論呢 那明顯的 講到早期的中觀 當然還有什麼後期的中觀 就是在西藏 西藏一些以及印度晚期的 這個後來的中觀師所作的 我們這邊就不一一的去舉例了 主要的我們上面也講到了 龍樹菩薩的著作 以及他弟子提婆菩薩的著作 《中論》 《百論》 《十二門論》 這是三論 那麼加上《大智度論》 那當然其它 《十住毗婆沙論》 《菩提資糧論》 我們上面也舉過了 就是中觀思想所根據的經 以及所根據的論 這是中觀大乘 也就是我們所講的空宗 性空唯名系所根據的 接著我們來講唯識的大乘 也是法相唯識 虛妄唯識 那麼這個體系呢 根據一般唯識宗 法相宗 他們的說法 就是說六經十一論 意思就是說 唯識大乘所根據的有六部經 第一最根本的就是 《解深密經》 《華嚴經》 《如來出現功德經》 《大乘阿毗達磨經》 在這裡有兩部經 《如來出現功德經》 以及《大乘阿毗達磨經》 沒有翻到中國來一直到現在 我們在大藏經裡面-沒有這兩部經 可是從唯識學來講 他們過去在印度的時候 肯定有這兩部經 是唯識思想所根據的 那麼還有這個《楞伽經》 《厚嚴經》 那麼就是六部經所根據的-就是六部 那麼另外呢 他主要的一個論 也就是傳承下來 這個思想體系傳承下來的 就像我們剛才所講的空宗 空宗由龍樹菩薩建立起來 他的弟子代代相傳傳下來 這是根據他們論 同樣的道理 唯識大乘也是虛妄唯識 法相宗 他所根據的論 又最根本的 《瑜伽師地論》 可以說主要的一個論典 《瑜伽師地論》 還有《顯揚聖教論》 《大乘莊嚴論》 《集量論》 還有更重要的一個 《攝大乘論》 《攝大乘論》也是很重要的 這是無著菩薩所寫的 《十地經論》 《分別瑜伽論》 根據唯識學來講 就是說《分別瑜伽論》 這是誰說的 彌勒菩薩 他說的 可是在中國漢文裡面-沒有這一部論 那麼其它還有 《觀所緣緣論》 《二十唯識論》 《辯中邊論》 《阿毗達摩集論》 那麼可以說這種唯識的思想 也相當的博大精深 從彌勒菩薩開始 無著世親兩位論師兩位菩薩 也就兩位兄弟 一直傳承下來 他們的論典 可以說文獻非常非常的豐富 非常非常的豐富 **那麼就是說**(刪除) **在這以上 平常**(刪除) 今天我們如果要來講 這個唯識的思想 就從基本的最簡單的 好像玄奘大師作了一個-八識規矩頌 從這個前五識眼耳鼻舌身-講到第六意識 第七末那識 第八阿賴耶識 唯識思想不出這八個識嘛 所以把這八識 一個是分門別類-的用詩歌偈頌的題材 把唯識的思想內容-作這樣簡要的一個解說 那麼其它佛學院也好 或是一般的大家有心-要研究唯識 《唯識三十論》 也就是《唯識三十頌》 《唯識三十頌》也是最普遍的 還有《唯識二十頌》-就是一般的 那麼像《攝大乘論》 更是在唯識裡面很重要的論典 現在如果要全盤性的 唯識大乘唯識根本的 這《辯中邊論》 還有《瑜伽師地論》 那麼講經呢 就講《解深密經》 這是最根本 至於其它講《楞伽經》 或是《華嚴經》 那也是說它的思想 有時候它是唯識 屬於唯識的 可是在真常者法性宗來講 認為它是真常思想 屬於這個法性宗的 那就是比較沒有那麼肯定-那麼清楚 這是講到這個唯識大乘-所根據的經論 那麼在大乘佛教三個體系之中 我們可以說唯識最複雜 唯識的經論最多 尤其論典最豐富 那麼接著最後呢 我們講到真常大乘 真常大乘 或者是說屬於法性宗 性宗 法界圓覺宗 那麼我們列出來簡單來-跟這個念了這幾部經 譬如說呢 像這個 《如來興顯經》 《大哀經》 《如來藏經》 《大般涅槃經》 還有這個《大雲經》 《大法鼓經》 《鴦掘摩羅經》 《勝鬘夫人經》 《楞伽經》剛才唯識宗根據 它也是根據《楞伽經》 還有《入法界體性經》 《不增不減經》 《無上依經》 《勝天王般若經》 本來是般若經 可是他的勝天王般若 這一部份就屬於真常思想的 《大乘密嚴經》 所以這個真常思想 經特別多 跟唯識就是相反 唯識的思想都是論 它的根據主要的是論 而真常的思想 所根據的是一個經 主要是經 這經論我們也許說 經是佛說的 那麼論是菩薩造的 大體上是這麼說 事實上大乘經典有些東西呢 可以有些他是用這個 論的題材而流傳出來的 那麼現在呢 把真常大乘所根據的經 另外論最普遍的 《佛性論》一類的 《究竟一乘寶性論》 我們平常叫作《寶性論》 或者是《大乘法界無差別論》 那麼這是裡面將來-也許聽來是枯燥 因為這些提出來有個好處 各位以後看到什麼經 尤其是論 論典方面 你就知道是哪一個體系的思想 那麼我們可以這麼說 論跟經比較不一樣 講經比較可以自由發揮 什麼意思呢 因為這佛法無邊 你可以用不同的一個思想-來加以自由發揮 就像 唯識-學唯識的人 他講經都是用唯識這一套 如果講空的-就用空的這一套 你是學真常你的思想屬於-真常法性宗的 你就用這一套去講 那也許我們說那這個經 怎麼可以這麼講呢 譬如講這個心經就好了 很明顯的講空 明顯的就是一個般若的 中觀一體系的性空思想 那麼其它真常的學者 他也照著他那一套來講 你說他錯嗎 你不能說他錯 佛以一音演說法 眾生隨類各得解 各位讀了《維摩詰經》 就講到這個問題 佛陀這麼講 一個音-這也是圓滿之音 那麼講出去-眾生根基不同 譬如說這一個念佛修淨土的人 他認為就是 佛陀現在在跟我開示淨土法門 如果你是修禪宗的 你就說現在佛陀在跟我開示 怎麼修禪怎麼開悟 那麼意思就是說呢 經就是沒有那麼嚴格 比較可以自由發揮 可是論呢 就比較清楚比較嚴厲 你說講空宗的中論 你用真常的思想來講 你用唯識的思想來講 可以不可以-我們不能說不可以 但是就是說 有一點不大相應 當然中觀 早期的中觀 後期的中觀 到後期的中觀就有以用唯識的 思想是唯識的 接近於唯識的來建立他的思想 所以在這裡面呢 我覺得就是不大一樣 那麼就是這個 大家聽說 很多人說各宗各派 中國佛教有八宗 每一宗每一宗有它的祖師 譬如說我們說這個三論宗 三論宗是嘉祥吉藏大師 他集成者 天台宗雖然有慧文慧思 可是主要是智者大師 是天台宗的集大成者 每一個宗派都它的開山祖師 法相宗是我們玄奘大師從 印度取經回來 而由他的弟子窺基大師-成立的宗派 每一宗每一宗-都有它的開山祖師 龍樹菩薩呢 所有的宗派 八宗 乃至更多宗派 所謂的大乘宗派-都尊他為開山祖師 這一點我們開始-第一講的時候就提到 一定要學中觀-一定要修中觀 因為中觀的思想-性空的思想是繼往開來的 承先啟後的 那麼我們其他-不管是真常的思想也好 不管是唯識的思想也好 它就是由於中觀-性空的思想為基礎 慢慢引申發揮出來的 所以在這裡面呢 我們也就可以知道 他尊他為八宗共祖 好像也有道理 蠻有趣的 這個以上 我們把大乘佛教歸納成 三個不同的體系 每一個體系都有它的思想-不同的一個根據 講這兩個題目-就是接著三個思想 大乘三個思想的傳承 從祖師代代相傳傳下來-大概情形 我們也會跟大家作簡單的介紹 講到這裡 謝謝各位 休息一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