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講:淨珠法師 講題:解深密經 69 解深密經 第六十九集 諸位同學 大家好 阿彌陀佛 在佛陀言教當中 跟它歸類出來的 就是佛陀說 有契經 有調伏 有本母 契經主要的是屬於教授的部分 也就是解說人生宇宙萬相的 一切道理 調伏的部分也是戒律 也就屬於教誡的部分 我們的身心行為 道德觀念 所引發出來的身行還有語業 第三就叫做本母 也就是來顯發我們佛陀所說的 這些義理的部分 所以在一百九十六頁這邊就說 我以十一種相 決了分別顯示諸法 就名之為本母 而本母的內容 總共有十一 就是有十一大類 十一大類裡邊 有關於這個第四種 叫做行相的部分 在一百九十七頁這邊 第三行說 行相者 當知宣說八行觀故 有關於行相的部分 又跟它分為八種 八種 我們現在要從課文裡邊 來所作的解說 就是屬於第七種的道理故 七者道理 這個道理的部分 當然就有觀待道理 就是有作用道理 有證成道理 有法爾道理 有關於這個證成道理 又跟它分為清淨的這一部分 還有不清淨的這一部分 現在我們看課文的二百零四頁 這邊所要談的 就是屬於不清淨的 也就是說 在這道理方面 不能成立的這些內容有些什麼 有哪些呢 總共是有七種 二百零四頁的第二行開始 就是有關於不清淨的一種解說 它解說的內容 並沒有照我們前面的標示 在二百零三頁的標示說 云何七種相名不清淨 一者 此餘同類可得相 二者 此餘異類可得相 一直到第七 七者 非善清淨言教相 這總共是有七種 七種 我們下邊所要解釋的 並沒有照這個次序來解說 因為像第一跟第三 同樣的都是屬於同類可得相 第二跟第四 也都叫做異類可得相 第五從譬喻來說 第六非圓成實相 第七非善清淨言教相 所以它裡邊的內容的解釋 當然就從同類 異類 譬喻 來作解說 第二行這邊所說的 若一切法意識所識性 是名一切同類可得相 這一句話裡邊 所要談的 因為是談不清淨法的部分 所以若一切法 好了 世間的宇宙萬有的 一切萬法 意識所識性 就是我們的意識 能夠去了解得到的 我們的意識了解得到 就是很明顯的 有生 有成 有壞 有生 就是有他的延續性 乃至於有他的死亡 或者是消失滅亡 這個無常性 變異性 可以說我們一般的人的 這個意識上 都有辦法去跟它理解得到的 所以於一切法上看得到 它的共同性 是名一切同類可得相 這個我們叫做同類 像眼識所緣取的色境 當然是無常性 耳識所聞的聲境 當然也是無常性 這個我們有辦法去理解 這個叫做一切同類可得相 但是如果 我們如於這個同類可得相當中 來跟它建立異類 也就是說 有從同的 從這個各別各別的當中 你來跟它作建立的話 就是會有一些不同的 不正確的那種認識 這是我們的意識所識性 我們也可以跟他說 他也可以了解到無常性的部分 他也可以了解到無為性的部分 譬如說 雖然是無常 當然這個是無常性 我們了解 生是無常 我們可以了解 但是虛空無為 我們有沒有辦法去理解 虛空的變化 我們從出生以來 所了解的虛空就是這個樣子 一直到死為止 還是這個樣子 從他真正的理性上來說 當然不是我們的境界理解得到 但是原則上 我們也有辦法去了解到 虛空無為的無為性 所以是無常性的 了解得到 是無為的常性的 我們也可以體會得到 像這樣子 我們的整個意識當中 有辦法去理解 但是有辦法去理解 你如果說 從這個同類裡邊說 一切法皆是無常 色是無常 這個是各別各別 色是無常性 聲是無常性 你當然有辦法來這麼理解到它 但是你如果 以這個同類可得當中 要來了解它的各別性的話 是講不通的 講不通的話 我們就稱之為不能成立 也就稱之為不清淨 所以如果說 五塵的境界是無常的 你要來說虛空無為 也是無常的話 就是不正確 就是不對了 所以這個地方所談到的 是名一切同類 就會得到一個不清淨相了 若一切法相性業法因果異相 好了 就從異類當中 要來追求到他的同類性 就是說 每一種法 是心法也好 是色法也好 每一種法都有它的體性 一切法都有它的法體性 有它的相 就它的相狀 外在的形象 還有就是它的業 業就是業用 它的功能作用 就我們一般所說的 有它的體相用 既然有它的體相用 一個是相是法相 性是它的體性 業是它的作用 每一種法都是一樣的具有三種 甚至於我們還能從有為法當中 還知道它生成的因 它的結果 它的因果關係 也有辦法去理解 從這些異相當中 你當然從我們的 一般的意識所識性裡邊 你可以去了解到它 由隨如是一一異相 好了 假使有人 就從這個各別各別 各別的異相當中 決定展轉各各異相 你要去成立每一種法 成立每一種法 這樣子 你就說 從這個各別的異相當中 你要去成立說 這個法就是如此 它的體性 它的因果必定是如此 決定展轉 決定展轉各個異相的話 這個叫做異類可得相 但是這個異類可得相 你就說從各別當中 要去跟它歸納成為一個同一性 也不可能 雖然說色是無常 聲也是無常 但是色跟聲 它們還是不同的境界相 所以你要這樣子的 去跟它認同的話 也是不對 所以是名一切異類可得的 一種不清淨相 善男子 若於此餘同類可得相 及譬喻中 有一切異類相者 由此因緣 於所成立非決定故 所以我們就從上面 這樣子把它歸類下來看 如果在同類當中的可得相 或者從譬喻當中 像我們舉的例子是色法是聲 或者是虛空等等的 這些譬喻當中 有一切的異類相 有這麼各個不同的異類相 你就說明 它固定必定就是如此的 所以於所成立就是非決定故 假使有人要以這個異類 來成立什麼 譬如說聲是無常 聲外 你還可以再找到 和聲相類似的 可聞性的無常嗎 找不到的 像這一個 你就要來跟它作成立的話 就是不正確 就是不清淨的 不正確的 我們叫它做非圓成實性 這邊所談到的圓成實性 就是正確的成立 是圓成實 不正確的成立 不清淨的成立 就是非圓成實 又於此餘異類可得相及譬喻中 有一切異類相者 如果在這個各個 不同的譬喻當中 各個不同的法當中 你能夠去歸類出它的異類 但是你這個異類 你又說明 同類的也是如此的話 有一切同類相 你就說 好了 雖然是色 雖然是聲 雖然是 就是我們所謂的香味觸 這個是異類 但是異類有它的共同性 就是全部都是屬於無常性 同樣都是無常性 你卻從這個來說明 色是無常 聲是無常 當然可以這麼講 但是色跟聲就是一樣的嗎 還是不相同 所以由此因緣 所成立的 變成就是不決定 就不一定是這個樣子的說明 不一定是這樣子說明 代表就是不清淨 所以是名故非圓成實相 以差別 來成立共同的 這一種是不能夠 跟它建立它的決定性的 因為以共同來成立差別的 這個是不能夠完全如此說 所以也叫做非圓成實相 再來非圓成實故 好了 前面不管是從同類 來建立異類 或從異類來建立同類 這些的非圓成實相 非善觀察清淨道理 這些都不是正確的 都不是清淨的 所以不清淨故 不應修習 如果它的理論上 它的道理上來說 是不正確的 不決定的 不清淨的 非圓成實的 你就不應該修習 你就不應該去學習它 既然是不正確的 你就不要學 若異類譬喻所引相 若非善清淨言教相 當知體性皆不清淨 這個就說明了 如果是異類譬喻的 也是相通 如果它不是善清淨 如果它體性是不清淨的 這樣的一種解說裡邊 你怎樣 不可以去學習 因為它是屬於不清淨法 所以一切法的因果相 它的事理 各有它的本然性 你如果是說 從這個異類當中 你來說它是相同的話 這個就是也不對的 同樣的 法爾道理者 謂如來出世若不出世 法性安住 法界法住 是名法爾道理 這個就是說明 世間一切法它的理體性 是本來如此 本來如是 它是不生不滅 它就是如此安住的 這個如此安住 稱之為法爾道理 這個法爾道理 就是從我們前面的 十一種法當中的 道理裡邊來說明 所以它在這個道理的部分當中 有觀待道理 有作用道理 有證成道理 還有一個法爾道理 所以這個法爾道理 就是世間的理體性就是如此 怎麼個如此 如來有出世的話 如來沒有出世的話 它都是這個樣子 所以世間的真理是一成不變的 有如來出世 有透過修行而成就 透過修行而悟得 成佛成如來有來作解說 當然世間的真理是這個樣子 讓我們有所了解 就是說 前面的佛 已經不在人間 後面的佛還沒有接著來出生 這個空檔時間沒有佛出世 沒有佛出世 世間的真理還是存在著嗎 還是這個樣子嗎 當然 還是如此 有人解釋是如此 沒有佛解釋也是如此 叫做若佛出世若不出世 它都是這樣 一成不變的 固定如此的 同樣的 都叫做法性 法性就是本然性 安住就是它的安定性 法住也是一切法的安住 再來法界就是普遍性 每一種法 在這個一個一大法界當中 它就是都是如此 沒有哪一個法可以跳越於 這樣子的一個原理之外 叫做法界 像這一個 不是任何人 可以讓它怎麼樣子的 這個叫做法爾道理 世間的真如 世間的真理 就是這個樣子 到這邊為止 就是有關於道理的部分 接下來就是總別者 有總有別 謂先總說一句法已 後後諸句差別分別究竟顯了 這一個就是說明 我們世間的一切萬法 可以總論的來說 總論的來說 就我們的前面所談到的 是什麼 一切法無二 一切法無二 什麼是一切法 什麼是無二 這個一切法無二 就是一種總句 總的來說 後後諸句差別 就叫做別 什麼是一切法 要有所說明 什麼是無二 也要有所說明 每一句每一句 一層層的來作說明 這個叫做別 分別究竟顯了 很清楚很清楚的叫做究竟 非常徹底的來做顯了 就是清楚的來作解說 到這邊為止 就是有關於這個道理的部分 再來自性相者 好了 這個自性相 從哪裡接過來的 大家可以翻到 前面的一百九十六頁 一百九十六頁 我們所謂的本母有十一種相 剛才所說的是屬於行相 第四個行相 第五就叫做自性相 所以 一層層的來作解說裡邊 有關於行者 行相的部分 就是解說了八種 解說了八種 一直到總別為止 所以 接下來 五者自性相 六者彼果相 接著還要再繼續說明 所謂自性相者 就從這邊接下來了 有關於本母的部分 論典論藏的部分的解說 自性相者 謂我所說有行有緣 有所能取菩提分法 什麼叫做自性相 也就是說 我所說 這個我 當然就釋迦牟尼佛這邊講 因為在解說道理的時候 就是說 我所證悟到的 我所理解的 雖然佛教裡邊就說 一切法無我 佛陀是斷除我執 但是站在世間法 相對裡邊來作解釋 當然還是要我說你聽 我了解了之後 講給你聽 所以這個我 當然還是世尊自己稱呼自己 我怎麼講 我怎麼悟道 我怎麼來作解說 所以我所說的 就是以前從我悟得真理以來 所解說的 有關於這個行的部分 行 當然就是說修行 行者聽過之後 要來修行 有緣 你在修行的過程當中 一定有所緣取的對象 也就是說要有所緣的法 再來 有所能取 就是一方面有他所觀的 就是說境界或者所觀的對象 他所能取的 所能夠觀的 是什麼 就是菩提分法 什麼是菩提分法 謂念住等 什麼是菩提分法 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 三十七菩提分法 三十七道品 第一個就是四念住 所以說念住等 從四念住 四正勤 四如意足 五根五力 七菩提分 八正道分 這個就稱三十七道品的內容 如是名為彼自性相 依這個而言而行的內容 所解說的 都是屬於一切法的自性相 彼果相者 就是果 透過修行 一定有他所證悟到的佛法 所證悟到的是什麼 謂若世間若出世間諸煩惱斷 及所引發世出世間諸果功德 如是名為得彼果相 從我們世間法裡邊來說 修學世間法 我們稱之為持五戒修十善 乃至於就是 六個波羅蜜法 對於我們的世間法來說 這個就是我們世間的修行法 世間的修行法 當然一邊修行 當然也是一邊斷煩惱 所以若世間若出世間的 諸煩惱要斷除 出世間當然是更徹底 連種子隨眠習氣 全部都要斷除的 因為修學世間法的功德 乃至於斷除世間法的 我們所應該要斷的種種煩惱 甚至於修出世間法 斷除我們煩惱的內在潛在的 這些隨眠性等 你就會引發世間的功德 引發出世間的功德 世間的功德就是 生生世世可以成為人天二果 來生不會墮落到三惡道去 這個就是世間的因果 就是善的果法 出世間 因為你透過修行 三十七道品的修學 六波羅蜜的修學 當然可以得到非常殊勝的 這種功德性 乃至於這邊所講的諸果功德 以出世間法來說 修學聲聞乘的 得到阿羅漢果 修學緣覺乘的 或者叫做獨覺乘的 就是辟支佛果 修學菩薩乘的 可以達到成佛的境界 所具足的功德 是無量無數的 就稱為無量無邊之多 這個叫做果相 彼領受開示相者 領受開示相 當然自己本身 在修學的過程當中 尤其是菩薩 不但要自己自修 甚至於還要教導他人 不但自己能夠得到利益 就是斷煩惱得功德 也一樣的能夠讓眾生 依此來斷煩惱來得功德 自己本身跟信眾 或者眾生之間 當然就是要靠什麼 靠言說 靠開示 就是要講要說要聽 所以這個要領受開示 自己本身要從佛陀的這種 正法等流裡邊 自己還要來修學 甚至於自己本身 也要教導給眾生 讓我們的正法久住世間 讓我們的法能夠繼續的 流傳於世間 靠什麼 就是靠懂得的人 要來教不懂得的人 而懂得的人程度上 從最初級的 從最入門的 慢慢的來修 一直修到成佛 所以自己本身 自己已經有所了解 有所領悟 雖然我還沒有證到果位 但是我有這麼一點點的 粗淺的理解 還是可以引初學者 讓他們入門 讓大家共同的來切磋 大家共同的來研究 大家共同來勉勵 我們稱之為於成佛道上 大家攜手共進 所以雖然說 我們一般的觀念 要達到佛果位再來教導眾生 菩薩 菩薩也可以教導眾生 但是菩薩本身證到果位了嗎 還沒有 雖然是初地 雖然是二地 當然還沒有成佛 但他還是可以教導眾生 所以我們是以慈悲心 以自己能夠 讓正法久住於世間的話 我懂得一分 當然還是要自己自修 我能夠懂得兩分的話 我還可以教導人家 我還可以幫助別人 別人有疑問 別人有不懂得的 最低 我稱之為皮毛的也好 粗淺的也好 也可以先教導他 慢慢的 大家共同的來研究 所以像這個叫做領受開示相 謂即於彼以解脫智而領受之 也就是說 我們在修學的過程當中 對於聲聞乘的或對菩薩乘的 他的解脫智 解脫智 他就運用他的解脫智 來領受這個所謂的佛理的部分 及廣為他宣說開示 一方面自己本身來理解 一方面還要教導眾生來作開示 這個叫做領受開示相 自己本身領受佛陀的正法 一方面還要教導眾生 所以菩薩是什麼 上求下化 往上來求佛理 來希望能夠證得佛果位 往下 就是來教導一切眾生 上求佛果 下化眾生 彼障礙法相者 在修學的過程當中 當然還是一樣的 因為煩惱還沒有完全斷盡 當然還是會有障礙 還是會有染污 這個染污障礙應該怎麼樣 謂即於修菩提分法 能隨障礙諸染污法 就是說 我們自己本身 在修學三十七道品的時候 菩提分法 也是會隨著障礙 隨著這個染污法 來起這種作用 你說修行的人 就是沒有貪瞋痴了嗎 當然 還是會有 只不過他的警覺性會更高 他的那一種要斷除的 那種心會更切 我一定要斷除 既然引生了貪瞋痴了 引生了懷疑嫉妒 甚至於驕慢了 自己有那種警覺性 容易斷除的 所以也就是說 在修學這些境界當中 難免還是會起 譬如說最簡單的 在修學的過程當中 一定有禪定工夫 有禪定工夫 必然就是會有神通 多少人為了想要修學神通 來修學佛法 來修學禪定 這個就是貪 貪於禪定中的輕安 貪於想要得到神通 想要有什麼樣子的利益 這個就是貪的功能作用 這個就是一種障礙性 就是染污法 還是會有的 彼隨順法相者 隨順法相 在修學的過程當中 就是一定要精進勇猛 隨著我們所要修的佛法 來求進步 謂即於彼多所作法 即於彼 哪一個彼呢 三十七道品 菩提分法 對於這個菩提分法要怎樣 多所作法 多所作 要經常的去思惟 要經常的去實踐 在修觀的過程當中 好好的去思惟這些佛理 這些教義教理 再來 一定要起而行 一定要去實踐 這個都是多所作法 這個叫做隨順法相 彼過患相者 當然因為還有染污性 因為還有煩惱的隨眠性存在 所以當知即彼諸障礙法 所有過失 只要起了哪一種的煩惱性 馬上就懂得它的過失 在哪個地方 懂得過失 你才會想要改 不懂得過失 你就不會改了 像做錯事的 不會承認自己錯的人 不可能改變 做錯了 他認為還是正確的 不容易改 我們做錯了 有人提醒 甚至於自己有這種警覺性 我做錯了 我講錯了 你以後就會提醒自己 就不會再做錯 所以這個就是對於這種過患 就是過失相 自己本身就是要懂得 彼勝利相者 什麼是勝利相 殊勝益利 當知即彼諸隨順法 對於我們前面的隨順法相當中 因為你的精勤努力 修學 止觀法 修學三十七菩提分法 等等的法門 你就會成就種種的功德 智慧的功德 福德的功德 這個就是勝利相 所以達到成佛的境界 達到二乘聖者的境界 都有他的功德勝利 到這邊為止 也就是所有的本母 也就是論藏的內容 就是包括了這麼多 應該要斷的煩惱 應該要修學的法門 應該要如何的來教化眾生 應該要如何的 來成就自己的道業 甚至於達到福德智慧的圓滿 成佛果 論藏裡邊都有所解說的 所以如果有這種因緣際會 可以來了解的話 你都是可以去深入的 接下來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曼殊室利菩薩白佛言 曼殊室利又再請教佛陀了 唯願世尊為諸菩薩 略說契經 調伏 本母 不共外道陀羅尼義 由此不共陀羅尼義 令諸菩薩得入如來所說諸法 甚深密意 就是說 在於修學這個契經 就是佛陀所說的這些 世間宇宙人生的道理 乃至於佛陀所教誡的戒法 我們的所謂的規矩等等 乃至於這個本母的 就是說論議的內容 在解說了這麼多之後 有哪一些是屬於不共外道的 陀羅尼義 因為佛教本身 當然還是講陀羅尼 陀羅尼就是總持 就是說能夠總攝一切法 總持一切法 當然世間的一切法是無量義 這個無量義當中 有的如何的跟外道 不一樣的部分 我們佛教的正法 跟外道的 有什麼不同 什麼是外道 也是說佛教以外的 其他宗教的解說 因為佛陀在世的時候 當時的印度 宗教非常的多 就是有九十六種 有這麼多的宗教 當然他們的義理 還是不相同的 才會成立他的宗教法 現在我們佛理裡邊所說的 經律論所談到的 跟外道不同的這種陀羅尼 就是總持 有什麼不一樣 平常我們都會念大悲咒 大悲咒也是大悲心陀羅尼咒 或者說往生咒 也是往生 也是陀羅尼咒 這個陀羅尼 我們都把它當作咒語來說 其實這個陀羅尼的咒語 其實是四大類當中的一種而已 因為我們所謂的總持裡邊 世尊的一切法 我們把它分為四大類 第一種的就是法陀羅尼 就是一切的義理 其實說起來 也就是契經裡邊所說的 第二叫做義陀羅尼 有關一切法的 內在的義理的解釋 諸法的義理的解釋 當然就更深入了論藏的 那種討論的內容 再來就是忍陀羅尼 忍 其實佛教所講的法忍 就是智慧 能夠引生智慧的 也是包括了經跟論的內容 第四種就是咒 咒的陀羅尼 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 大悲咒 往生咒 藥師咒 像這個都是屬於陀羅尼 所以陀羅尼不只是講咒語而已 法義忍就是智慧的 都包括在陀羅尼法當中 這一段話裡邊所要問的 就是說佛教的義理 跟外道的義理 不同的地方在哪裡 讓我們往後的這些菩薩們 在修學佛法的諸法當中 能夠來了解佛陀所說的這些 正理正見正法 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曰 善男子 汝今諦聽 你要好好的聽 注意聽 吾當為汝略說不共陀羅尼義 我就是來跟你解釋 我們的佛法跟其他的宗教的 外道所說的不同的地方 令諸菩薩於我所說密意言詞 能善悟入 大家有辦法去區別 佛教的跟外道的不同 我們才能夠好好的 照著佛陀所說的中道法 來好好的來學習 善男子 若雜染法 若清淨法 我說一切皆無作用 亦都無有補特伽羅 以一切種離無為故 非雜染法 先染後淨 非清淨法 後淨先染 這個裡邊 原則上 從我們的經文來看 是分為三大段來做解釋的 第一大段所要講的 就是說 有關於雜染法跟清淨法的部分 因為我們站在 世俗諦的立場來說 有清淨法 有雜染法 但是佛教所說的 就是要悟得世間的理體 所以站在勝義諦裡邊來說 根本就沒有清淨法 沒有雜染法的區別 所以 不管是說 如果從這個雜染法來說 或者是從清淨法來說 佛說一切皆無作用 其實它都是無有作用 為什麼叫做無有作用 因為代表著說 它本身的業用 站在勝義諦立場來說 都是如幻如化 都是虛假的 不真實的 所以沒有作用可說 亦都無有補特伽羅 以一切種離無為故 就是我們的有情 補特伽羅就是指著數取趣 就是有情 六道輪迴的眾生 就是連這個有情 我們也要去知道說 沒有他的真實體 所以我們有情生命 我們人叫做五蘊身 五蘊身叫做五蘊假和 所以我們稱之為五蘊非有 五蘊非實 所以以一切種離無為 無所為故 所以我們就知道說 一切法都本來如此 本來就是無所為的 因為勝義諦的立場裡邊來說 前面所談到的 它就是本來如是 本來如此 它本來就是不生不滅的 無所作為 非雜染法 所以非雜染法 這個地方 並不是說哪一種法 是叫做雜染法 或者我們也要說 是因為先染後淨 或者是先淨後染 沒有這樣子的一種解說 也就是說 站在勝義諦的立場來說 你說它是先染後淨嗎 當然也不對 如果說從這個非清淨法 也不是說 它就是清淨法裡邊來說的話 它是後淨先染 這個也不能夠這麼做解釋的 這是第一段 從那個雜染跟清淨的 這個相對來說 不共這個陀羅尼 不共外道的這種說法裡邊 第二段 凡夫異生於麤重身 執著諸法 補特伽羅自性差別 隨眠妄見 以為緣故 計我我所 由此妄見 謂我見 我聞 我嗅 我嘗 我觸 我知 我食 我作 我染 我淨 如是等類邪加行轉 這個從我們有情的 本身的生命體來做解釋的 就是說 站在佛法的立場裡邊來說的話 就是說 凡夫異生 當然凡夫 當然就是還沒有悟得真理者 異生就是有種種的這種條件 構合而成的生命體 或者我們在生死輪迴當中 其實一世又一世的這種生命體 其實就是生生不已的生命 凡夫眾生於麤重身 什麼叫麤重 麤重就是煩惱 佛陀斷除煩惱可以達到輕安 達到清淨自在 所以凡夫是有這個煩惱相應的 有煩惱相應的就很麤重 想要起貪的時候就很麤重 要起瞋恨心的時候 就是很麤重 在懷疑他人的時候 也是很麤重 在嫉妒他人的時候 也是很麤重 甚至於要表現自己的 那種超越性 那種驕慢心 當然也是很麤重的心態 像這個我們的眾生 就叫做麤重身 所有眾生都有這個麤重身 叫做執著諸法 補特伽羅的自性差別 所以我們就會對於我們 這個五蘊的生命體 色受想行識 就會起執著 每一種法有它的體性 有它的功能作用 甚至於我們這個生命體 這個也是有它的 如何的功能作用等等 你就是會這樣子的 去區別它了 也因為如此 跟煩惱想應的麤重身 就有隨眠相應 所以就會妄見 不正確的見解 不正確的見解 虛妄的那種見解性 你就會以為緣故 就是以這個作為一種因緣 一種條件 一種起因 你就會計 計就是執著 你就會執著有一個我 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我執 我所就是我所執 再來 由此妄見 也因為有我執的關係 執著我們這個生命體 有我所執的關係 就是跟我有關係的眷屬 怎樣呢 謂我見 我聞 我嗅 我嘗 我觸 我知 這個就是我們所謂的 從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跟意根所面對的一切境相 你就會開始了執著 我見到什麼 我聽到什麼 我嗅到什麼 我嚐吃到什麼 我了解到什麼等等 甚至於我食 我作 我染 我淨 我們一個人的生命體 活在世間就是一定要有食 一切眾生皆依食住 就是要有四食的關係條件 你才能夠活得下來 還有我作 就是我的種種的動作行為 乃至於我染我淨 就是我的一切雜染法分別 乃至清淨法等等 如是等類邪加行轉 你對於這一些的分別 你對一切的執著 就會加行轉 就是起加行 一直的在我見上面 一直的在那邊計較 在於我所聽到的這些語音當中 在那邊增上 在那邊起煩惱 這個叫做加行轉 所以引生這一種 種種的認知功能 像這一個就是屬於 對於我們這個五蘊身方面的 我們的佛理的了解 應該就是要斷除這一些了 第三就是說 若有如實知如是者 便能永斷麤重之身 獲得一切煩惱不住 是最極清淨 離諸戲論 無為依止無有加行 第三就是說 對於前面的那兩種 都是要好好的 去跟它如實知如是者 如是者就是前面所講的 那兩大類 染淨差別的那種區別性 或者對於這個五蘊身的 那一種執著性 你有辦法如實知的話 就是說你好好的去體會 了悟它的本性空寂的話 你就能夠永斷麤重之身 永斷麤重之身 當然就是不會再生死輪迴了 就像阿羅漢 悟得四果境界的時候 很高興的就說 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已經不受後有了 佛陀當然更是如此了 所以 如以這個如實的智慧 斷除一切的無明妄見 你就能夠了知無實在的自我性 你就怎樣 獲得一切煩惱就不會再安住了 煩惱就完全斷除了 達到最極清淨 而這個最極清淨 就是要離諸戲論 以前的不正確的妄見妄執 全部都把它斷除掉了 無為依止無有加行 你就能夠以這個無為性的 為所依止了 你就能夠安住於無為性當中 就是安住於真理理體當中 無有加行 你就不會再去作加行 也就是說 不會再去起種種種種的分別了 到這邊為止就是三大類了 所以 善男子 佛陀又再稱呼曼殊室利菩薩說 當知是名略說不共陀羅尼義 這個就是我們所講的 佛教跟外道所說的不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 而說頌曰 前面是長行的解釋 現在就用偈頌 來作一個重覆的講 偈頌的重覆講 其實就是說 你的長行有所懂得 文言更容易記 所以就用偈頌來說明 大家就把這個偈頌 背起來的話 前面的長行 你就有辦法去理解它了 一切雜染清淨法 皆無作用數取趣 這一段話最主要的 就針對著 我們這一段 不共外道陀羅尼的內容 來作為我們一個重頌的說法 不是前面的那種 二十九種的那種說明 只有針對著不共外道來說的 所以雜染法清淨法 佛陀說 我說一切皆無作用 數取趣也是一樣的 這個有關於 我們的這個生命體 也是一樣的 沒有它的實體 由我宣說離所為 就是由我這個 就是說如來自己本身稱呼 由我來講這個染法淨法 它都是無所為 它都是無所作為的 染污清淨非先後 世間的一切萬法 不是說先清淨再有染污 或者是先有染污再有清淨 不是這樣子的 於麤重身隨眠見 凡夫眾生在這個麤重身 主要的就是因為有隨眠相應 所以你就會起了妄執妄見 為緣計我及我所 就以這個隨眠見 也就是說 這種煩惱性的 這種錯誤思想為這個因緣 開始執著有一個我 有一個我所 由此妄謂我見等 就由這個妄見 就開始說我有見到 我有看到 我有聽到 我有嗅覺到 我有染法 我有清淨法等等 說我食我為我染淨 前面所談到的一個我食 還有我作 就是我種種的行為動作 還有我的染污 我的清淨等等的 這種邪加行轉 若如實知如是者 如果有辦法去了解一切皆是無 沒有它的實體性的 而且如實的 了知它的空寂性的話 乃能永斷麤重身 得無染淨無戲論 你就能夠獲得 這個無染淨的差別相 你就會斷除一切的 無戲論的空寂性 無為依止無加行 所以你就會以這個無為作依止 你就會有此無為的加行 而來好好的成辦這個佛果了 爾時曼殊室利菩薩摩訶薩 復白佛言 曼殊室利再請教佛陀說 世尊 云何應知 諸如來心生起之相 好了 我現在 還在修學的過程當中 我們怎麼知道 如來的心相如何呢 當然 如來的心相 本來就是智如合一 不可思議的境界 所以是不可言說的 也不可心行去了解的 如果佛陀有所解說的話 當然還是世間的語言 所以應該說是不能夠說 但是我們總是想要知道 佛陀達到成佛的境界的 心相如何 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曰 善男子 夫如來者 非心意識生起所顯 佛陀就說 如來的心 不是我們一般凡夫的心 凡夫的意識 凡夫的意念裡邊 他的心念當中 有辦法去顯現 去了解的 然諸如來有無加行心法生起 雖然佛陀的境界 是我們沒有辦法去體會的 是完全的寂靜的狀態 完全達到於智如合一的狀態 這是常寂性 但是佛陀的常寂性 又不是永遠不動的 怎樣呢 諸如來 有這個無加行心法的生起 佛陀不用加行 很自然的 心就能夠顯現 那什麼呢 就是隨著眾生的需要 隨著眾生的度化 他能夠感應於眾生的需求 而無加行的 不必要加行 很自然就引生出來的 這個叫做能夠隨著他的常寂性 而引發他的功能 所以我們稱之為 寂又能常常的照見於一切眾生 當知此事猶如變化 所以像這個就是會起變化身 一方面佛陀的境界心相是 常寂性 不能夠言說的 但是隨著眾生的機緣 他又會起化身的來度化眾生 曼殊室利菩薩復白佛言 他又跟佛陀說 世尊 若諸如來法身遠離一切加行 既無加行 云何而有心法生起 佛陀的度化眾生是無加行 既然是無加行 又怎麼能夠起心法呢 佛陀就告訴曼殊室利菩薩說 善男子 先所修習方便般若 加行力故 有心生起 因為佛陀他在過去 三大阿僧祗劫的修行過程當中 他就已經方便般若加行力故 因為他有這個智慧 有這個方便力 所以因為曾經加行用功過了 既然是加行用功過了 他就可以任運而起 所以自然而然的 他的心就會顯現出來 善男子 舉一個例子來說 譬如正入無心睡眠 非於覺悟而作加行 由先所作加行勢力而復覺悟 就像我們的睡覺一樣的 我們有睡 睡到在那邊無心睡眠 無心睡眠就是說 連作夢都沒有 你睡 睡得很熟 熟到連作夢都沒有 但是等到你要醒過來的時候 一醒過來 你還是可以有知覺 並不是說 我要來跟他加行說 我要起知覺 我要起知覺 我要快一點起知覺 你的知覺才會醒過來 不是的 只要你醒就有知覺了 這個是以前的習慣性 人一醒過來就有知覺 又如正在滅盡定中 非於起定而作加行 由先所作加行勢力 還從定起 入滅盡定也是一樣的 滅盡定是無受無想 無受無想 你一出定的話 還是會起心想 為什麼 因為以前本來就有心想 入於滅盡定是沒有了 但是還是可以 只要一出定 馬上受心所 想心所 就起作用了 為什麼 以前的這種加行力故 像這兩個例子 從睡眠從滅盡定 心就會生起 如是如來由先修習 方便般若加行力故 當知復有心法生起 所以佛陀的度化眾生也是一樣 入於這個智如合一的境界 如果要度化眾生 眾生有所求 眾生有這個因緣的話 馬上就能夠起心行 來化導眾生 這是過去的加行力故了 所以本身就可以不用起加行了 這節課到這裡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