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講:淨珠法師 講題:解深密經 67 解深密經 第六十七集 諸位同學大家好 阿彌陀佛 我們看解深密經 第一百九十四頁 第一百九十四頁這裡 所要談的 就是佛陀他的言音 也就是講經說法 我們將他留下來的 就稱之為經典也就是契經 契經所包括的內容 是在說些什麼 可以分為四類分為九類 可以分為二十九類 這個二十九事當中 我們今天就看到一百九十四頁 倒數第四行的這個地方 倒數第四行 就是彼散亂事 就是說在修學禪定當中 內心裡邊 當然難免會有一些散亂 或者會有一些障礙 這些散亂是怎麼引生的 也是要懂得 所以經典裡邊 尤其坐禪三昧經 裡邊都有談到一些 讓我們要如何去 斷除這些散亂的情形的內容 接下來彼不散亂事 彼不散亂事就是說 你真正的能夠安住於禪定當中 不會再散亂了 禪定有初禪二禪三禪四禪 甚至於還有我們所說的 這個多種的 入於什麼樣狀況之中 有什麼樣子的禪定的內容 像這個安住於定中 就不再散亂了 不散亂依處事 不散亂你如果不起散亂 你就必須要什麼 要有所依 你的心如果不散亂的話 我的心好亂好亂 你現在我要讓我的心靜下來 那怎麼辦呢 就是修學禪定了 就是好好的打坐一下 所以曾經看過一個報導 就是一個老人家照顧孫子 照顧了三個孫子 他就是非常的辛苦 他就是做一個拾荒老人 就是撿回收的在賣 但是就是很累 搬來搬去整理什麼的 所以他就很累的時候 他就說我就隨便 只要有一個牆壁 只要有一根柱子 他就可以坐下來 他就可以好好的在那個地方 一方面是微躺著 讓身心安定 一方面就是專心的打坐 打坐他當然還是有他的方法 就是以念佛的方式 讓心靜下來 在那個地方就是休息一陣子 再來只要一放腿一下來的時候 又可以好好的 提起精神來工作了 像這樣子的一種生活方式 就是讓心不要散亂 不要勞累的方法之一 我們的經典裡邊就有談到 讓我們的心不散亂所依的 這種禪定的內容 再來不棄修習劬勞加行事 你不要放棄 不要放棄不要放棄什麼 修習劬勞 修習劬勞就代表著說 我們在修行的時候 難免就會腰酸背痛就會很勞累 腰酸背痛很勞累的時候 我們就會感覺到我要放棄了 我受不了了 我太苦了太勞苦了 我沒有辦法去承受 甚至於晝夜六時不休息的 在那邊就是做修行的一些工作 太勞累了太勞累了 但是我們既然要走這 修學佛法的這條路的話 你就不要放棄修習 就是即使再怎麼樣子的苦修 你都是要怎樣 加行 要好好的加行 就是要好好的來加行 就是加功用行的來用功了 所以這個就是代表著說 我們在斷煩惱的時候 你就是一定要非常精進的 要非常的勇猛的來斷煩惱 你如果要來修學 這個道理的時候 你是要很認真的 來修學這個道理 就是不要怕勞苦 而且要加功用行 再來談的是修習勝利事 在不斷的修習當中 要能夠得到勝利 得到什麼勝利 最究竟的勝利 當然就是涅槃菩提果位了 一般的勝利就是由初地而二地 由二地又升到三地了 乃至有九地升到十地了 這個都是屬於修習的勝利事 彼堅牢事 什麼是堅牢 最堅固的 世間當然我們有說 世間也有很多是很堅固的 但是所有的佛理當中 所談到的堅固子 當然就舍利子了 堅固就談到涅槃的境界 是最堅固了 為什麼 因為他也就是不生不滅 他已經是達到了那種 最根本的那種殊勝的勝利 所以像這樣的一種涅槃的境界 菩提果位的境界是最堅固的 最堅固的 我們又稱之為 堅固而牢不可破的這種程度 這個叫做涅槃 攝聖行事 什麼是聖行 聖者所行的 聖者所行的最主要的就是要 真正的悟得菩提果位 所以菩提行 就是說我們一般所講的 你的智慧無漏根本智 就是屬於菩提行了 聖行了 再來攝聖行眷屬事 聖行還有眷屬 什麼眷屬 他能夠帶動 就是說你如果有去修學智慧 如果你有去修學菩提 你必然的就能夠達到 福德與智慧的圓滿 你就說能夠帶動福德的增上 帶動智慧的增上 這一個所以含攝聖行 所帶動起來的眷屬 就是福德跟智慧了 通達?實事 什麼是通達真實事 就是如實的真理都已經通達了 所以真理真如 或者不可思議境界 這個都是我們最內在的 這一個就是屬於真實事 勝義諦所說的道理了 證得涅槃事 就是最究竟涅槃的境界 就是常樂我淨的境界 於善說法毗奈耶中 善說法毗奈耶 善說法就是代表著 佛陀所說的教法 分別一切法的內容義理 毗奈耶就是戒律 毗奈耶就是我們所談到的 會讓我們止惡行善 讓我們的身心能夠調伏的 這個方法 讓身心能夠調伏 這個就是要守持戒律 所以盡量的知道 我們的戒律的規範 我們的規矩是怎麼個限制法 你要如何的好好的來保有 這樣子的一種規範 再來如果做錯了 做錯了就是坦承的來求懺悔 坦承的來跟大家表白 你就表示說你已經又進了一步 就是又升進了一層了 你以後這件事情 當然以後不會再做 就是做過跟大家求懺悔了 代表你也是達到清淨法了 清淨心了 所以是教法的我們稱之為教授 毗奈耶我們戒律的稱之為教誡 所以教授教誡的內容當中 世間正見超昇一切外道 所得正見頂事 你如果有辦法 好好的去了解他的話 你就有辦法對於世間的正見 你就能夠超越 於一般外道的之上 一般外道最高點最高點 當然就是到非非想處天 但是我們佛教阿羅漢的境界 是超越三界之上 佛的境界 又更超越於阿羅漢之上了 所這個無上正等正覺 超越上去了 所以這邊所談到的就是 你能夠對於契經裡邊 所說的教法 契經裡邊所說的戒律 好好的去了解 一定都超越一般外道的 及即於此不修退事 也就是說於此不修退事 就是我們有的時候 沒有辦法去遇到佛法 當然就沒有辦法來修了 但是你修了佛法修習之後 你沒有辦法了解佛理 當然你不懂得修善 你如果懂得佛理的話 你就有辦法來修學 所以這個地方所談到的 於此不修退事 於此不修退事就代表著 我們就是要來廣種植善根 廣種植善根 你才不會一直的 沒有辦法遇到佛法遇到佛理 而退墮 所以這個地方不修退事 就是一定要好好的來種善根了 於善說法毗奈耶中不修習 故說名?退 什麼叫做退 這個地方再詳細的說 就是說你如果沒有好好的來 修習這個佛的善說法 佛陀善說的法 你也沒有來修習 佛陀所說的毗奈耶的話 你就叫做退了 因為我們有一句話說不進則退 不進則退你沒有種善根 你沒有來成熟善根 你沒有來親近佛法 你沒有辦法來聽聞佛理 你沒有辦法持佛教的戒法 你就是不會進步了 不會進步這個地方講就叫做退 非見過失故名?退 這個地方所談到的退 不是從過失來講的 而是你沒有辦法遇到佛法來講 你沒有辦法遇到佛法 就叫做退了 我們於此不修這個退事 我們不要修這個退事 也代表著說 我們不要說不聽聞佛理 也不要說我不想去受戒 只要是懂得一點點的佛理的話 就要繼續的來修行 繼續的來聽 甚至於還要更進一步的 來受持五戒 來受持菩薩戒等等 到這邊為止 就是二十九的事情 在這契經當中所說的內容 所以我們要知道說 經典裡邊告訴我們的 是有這麼多這麼廣泛的 內涵在裡邊 有空有時間就是要看經 要聞法 接下來就是第二個問題的 就是調伏的問題 曼殊室利若於是處 我依聲聞及諸菩薩顯示 別解脫及別解脫相應之法 是名調伏 因為前面有談到的 言音的差別當中 第一個是契經第二個是調伏 什麼是調伏 當然就是調伏我們的身心 不去犯錯 調伏我們的身心能夠輕安 這個調伏其實說起來就是律儀 就是戒律的部分 就是規範我們的身心行為 不要亂做惡法 不要亂做惡事 這個地方若於是處 這個於是處就是言音差別 我就依這個聲聞 我就依這個菩薩 來顯示這個別解脫 別解脫就別解脫戒 別解脫這個 各別各別的來受持這種戒法 也能夠各別各別的得到解脫 像在家眾 在家眾不是受出家戒 所以在家眾就是只有 受持在家戒的五戒 你把五戒受持好 你就是在家居士的身份的戒法 得到清淨 出家戒就受持出家法 所以出家法 就是好好的把他受持好 所以各別的 在家就是在家的 在家不是受出家戒 所以在家居士有很多很多 雖然說是跟著師父 跟在師長的身邊 但是夠不夠嚴格呢 還是一樣的 就是說依五戒來修行就可以了 你是在家法 就是在家所應該要做的 因為有夫妻的關係 因為有兒女的關係 因為有父母親公婆的關係 在家的戒法跟出家戒法 就還是不一樣的 還是以家庭為主 還是以家庭裡邊的人事 能夠達到和樂為主 所以這個別解脫 就是有在家戒有出家戒 有在家的菩薩戒 有出家的菩薩戒 是各別不一樣的 還有別解脫相應之法 別解脫相應之法就是跟 這個別解脫有關係的 我們應該要去注意的 種種的行住坐臥威儀等等 你就是要去跟他了解 我們平常的舉止動作 就是要去注意了 坐要有坐相站要有站相 睡覺要有睡覺的樣子 不可以太過於不威儀了 不莊嚴了 那就不好 世尊菩薩別解脫幾相所攝 好了 前面因為談到顯示別解脫 顯示別解脫相應之法 曼殊師利菩薩又再繼續的問 什麼叫做別解脫 所以菩薩別解脫幾相所攝 善男子當知七相 這個別解脫 有關於這個菩薩的部分 就是有七種相 一者宣說受軌則事故 二者宣說隨順他勝事故 三者宣說隨順毀犯事故 四者宣說有犯自性故 五者宣說無犯自性故 六者宣說出所犯故 七者宣說捨律儀故 菩薩修學 是在家菩薩是出家菩薩 當然都可以包括在裡邊 但是這邊所說的 尤其是最後第七條 以出家眾為主來講的 所以我們一條一條來了解了 第一個宣說受軌則事 受軌則當然你就是 要去接受這個受戒的儀式 你這個受戒一定要有師長證明 所以受戒有受戒的儀規了 你就受這個儀規去受持 二者宣說隨順他勝事 隨順他勝事 譬如說要堅持不犯 譬如說就是你要不捨的話 就會變成一種惡法了 你變成惡法的話你就是說 你自己本身 不能控制你的煩惱性 反而被煩惱所制伏了 這個叫做他勝事 就是煩惱勝利了 這樣就不行 所以這個地方所談到的 在於我們的 有關於戒律的部分裡邊 所談到的 就是有的人自己控制不了 控制不了反而被煩惱所牽引 就是說要起貪的時候 不管三七二十一 反正先貪再說了 這樣子就是隨順他勝事 你就隨著你的煩惱 隨著你這種惡的意念 來做惡的行為動作了 這一個在我們的戒律裡邊 就是會有談到這一方面的 三者宣說隨順毀犯事 毀犯當然就是說明 所犯的都有明確的規定 什麼是重戒什麼是輕戒 像五戒當中前面的四個 叫做性戒 第五個叫做遮戒 菩薩戒法當中 就是有重戒有輕戒 有幾重幾輕的 像這一個毀犯的事情 我們有的時候也會跟著去做 但是你就去了解 毀犯之後會有什麼果報 也要去了解 宣說有犯自性故 有犯自性就是說 雖然不一定會犯 但是會有犯的那一種可能性 每一個人的本性當中 每一個人本性 都是具有煩惱的體性 所以我們的自性裡面 就有犯戒的這種可能 就是說最好是不要犯 但是我還是會犯戒 犯戒除了性戒之外 其它的都是可以求懺悔的 五者宣說無犯自性故 無犯就是證得聖果的聖者 菩薩們 已經登地以上的菩薩 他們因為有的就是有定共戒 有道共戒 是什麼呢 入於禪定當中就不會再犯戒了 甚至於因為守持道 就是他所修的道法 道法本身就是清淨的 與清淨相應的話 你就是不會犯戒了 所以就宣說無犯自性 所以只要聖者的話 原則上入於禪定當中的聖者 不會再犯戒 因為他不會起來 也不會做壞事情 也不會講這些惡語之類的 不好的話 道共戒就是說因為有修道 你正在看經 你正在研究教義教理的當下 你也是不會犯戒的 所以他不會犯了 六者宣說出所犯故 好了 要講出你所犯的 就是懺悔 在懺悔堂當中 你要如何的表現你自己 要如何的來改過向善 要給大家做一個證明 我是真的要改過 我是真的以後不要再犯了 就是說我們一般所講的 以後不敢了以後不要了 以後不會了 這一個最重要的 當然就是在懺悔堂當中 你要如何面對著 我們的清淨師長 如何來求懺悔 七者宣說捨律儀戒 捨律儀就是捨去了律儀 本來你出了家你就要受持律儀 你就是要受戒了 但是我現在捨 捨律儀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 還俗了 還俗當然有很多的因緣 比如說父母親老了 沒有人照顧了 或者因為家境貧寒 父母親老了沒有辦法再去賺錢 你現在出了家之後 說不定還要回去幫忙父母親的 或者有的 是真的在這個環境當中 出家的環境裡邊 修學佛法的精進法門 他沒有辦法去承受 有的就是因為有惡知識的牽引 等等 像這一些你沒有辦法 安住於僧團之中 就要捨律儀了 你就是要好好的真正的 在師長的面前表示說 我要把袈娑脫掉了 真正的還俗稱為一個 在家的一個護法就可以了 像這一個在我們的戒律當中 也有談到這一方面的 你如何的來捨 所以還俗這個也是 不會感覺到很羞恥的一件事情 因為真正的還俗 代表著我的環境 我的人事乃至我的心態 不適應於這樣子的 修行的範圍之中的話 都還是可以當為一個 在家護法居士的 還是可以 所以我們一般的人知道說 某某人還俗了 也不可以譏笑他 到這邊為止 就是我們的戒律裡邊 所談到的一些問題 接下來就是第三類的本母 曼殊室利若於是處 我以十一種相 決了分別顯示諸法是名本母 什麼是本母 這是翻到我們中國話 印度話就是摩理迦 摩理迦就是代表著 能夠去分辨 一切諸法的法性法相 從這一切諸法的法性法相當中 能夠引生所有的一切義理 能夠引生就叫做母 本就是說因為在這個 辨別一切就叫做母 本就是說因為在這個辨別一切 諸法的法性法相的這些過程 讓他的義理能夠顯發出來 讓我們有辦法去理解 所以能夠很明確的 能夠很清楚的 來顯示一切法的義理 這個叫做本母 就是論藏了 就是我們的論典了 所以經律論 就是契經 就是調伏就是本母就是三藏 所以這個三藏 就是我們所有的經典的內容 佛陀就告訴曼殊師利說 我於是處就是我依於這個言音 這個聲音 就以這個十一種相 來分別顯示諸法 很清楚很清楚的來說明出 這個一切諸法的內容 這個就叫做本母就是論藏 何等名?十一種相 下面就把這個十一種相 一個一個的把他給說出來 一者世俗相 二者勝義相 三者菩提分法所緣相 四者行相 五者自性相 六者彼果相 七者彼領受開示相 八者彼障礙法相 九者彼隨順法相 十者彼過患相 十一者彼勝利相 在論藏當中本母當中 也是說出了這麼多的內容 這些內容是什麼意思 佛陀真的是很慈悲 非常有耐心的就一條一條的 再加以解釋 所以我們就看著下文 第一個因為我們前面所說的 一者世俗相 所以他的解說說 世俗相者當知三種 世俗相就有三種 就是根據 這個十一種相裡邊的第一個 當知三種有三種 一者一者宣說補特伽羅故 二者宣說?計所執自性故 三者宣說諸法作用事業故 這三個就是屬於世俗相 我們的世俗 世俗是什麼 當然是以有情為中心 有情是什麼 就是補特伽羅了 所以所解說的 我們的經典很多很多所講的 都是根據我們有情的生命體 來做解釋的 尤其是五蘊的道理 解釋得非常的多非常的清楚 這個道理就是宣說補特伽羅故 都是講我們有情的問題 如何的在生死海中輪迴的 一些苦 所以就講到五蘊 就講到苦諦裡邊的三苦 四苦八苦 講到我們所有的一切 生死輪迴的過患 二者宣說?計所執自性故 ?計所執 最主要的就是虛妄分別 不對的一種認知 不對的一種認識 不對的一種理解 我們世間一切法 當然都是屬於虛妄無實的 但是我們一般的凡夫卻是不懂 認為世間的一切 都是真真實實的 像這一個一種觀念 錯誤的觀念就稱之為?計所執 我們的論藏當中 就是會來討論 ?計所執的一切內容 三者宣說諸法作用事業故 就談到一切諸法的作用 就是他的業用了 他的業用生死輪迴當中 比如說感得的一些果報等等 就是他的作用了 因為你有造業 那你就會輪迴 造業而輪迴 輪迴就是一種作用事業了 這個是有關於 十一種相的第一種 十一種相的第二種 就是二者勝義相 就是勝義相 勝義相者當知宣說七種?如故 這個地方所談到的 勝義相裡邊又有七種真如 七種真如 如果根據我們論典的 分別瑜伽論裡邊所說的話 就有流轉真如有邪行真如 有清淨真如有正行真如 有唯識的真如有實相真如 有安立真如 這個是分別瑜伽論裡邊所說的 根據我們解深密經前面所談的 也是有七種真如 這個都是屬於勝義相 都是殊勝的 都是勝義諦裡邊所說的 第三個就是 三者菩提分法所緣相 菩提分法所緣相 當知宣說?一切種所知事故 什麼是菩提分法 菩提分法其實就是 證得無上正等菩提的佛果位 證得圓滿的佛果位 你能夠在於這個菩提就是覺 覺就是智慧 你的智慧一定要有所緣的對象 所以智慧所緣的對象是什麼 就是我們所要緣取的一切法 所以當知宣說?一切種 所知知事故 以根本無分別智 來?知真諦的道理 ?知俗諦的道理 這個叫做宣說?一切種 真俗二諦的內容 你都能夠好好的去了解了 第四就是行相 當知宣說八行觀故 云何名?八行觀 行相就講八行觀了 什麼是八行觀 一者諦實二者安住 三者過失四者功德 五者理趣六者流轉故 好了 有關於行相的部分 就講出八種 這個八種同樣的有再做解說 怎麼解釋呢 八者總別故 第八就談到他的總法 跟他的別法 第一個就是諦實 所以諦實者謂諸法真如 諦實就是真實 諦就是不虛妄性的稱之為諦 也就是真實性的 所以諦實就談到 真如的這種境界了 真如就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的 那種境界 安住者什麼是安住 安住就是安於這樣的狀態之中 我們稱之為就是說安立 或者建立的意思 謂或安立補特伽羅 或復安立諸法?計所執自性 或復安立一向分別反問置記 或復安立隱密顯了記別差別 這個安立 安住的部分就有四個了 第一個就是安立補特伽羅了 就是有關於生命界的問題 就是解說得很清楚 安立諸法?計所執自性 就是說明 我們一切眾生的顛倒相 世間非樂計樂世間就是非真實 而執著為真實的 這個?計所執的部分 再來安立一向分別反問置記 總共有四個 所謂的一向 就是說有人來請教佛陀問題 佛陀就是直接回答 肯定的來回答 正面的來回答 這個叫做一向 再來就是分別 分別的意思 就是各別的來做解說 這個應該要怎麼解釋 這個應該要怎麼解釋 這個就是分別了 一樣一樣的來解釋 有人問什麼叫做蘊處界 蘊是什麼處是什麼界是什麼 好 就是這樣子的來做解說 問到四念處 四念處是一個總名 他的分別的是觀身不淨 是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好了 這樣子的來了解 就叫做分別 反問 有人來跟佛陀請教問題 佛陀不直接回答 用反問的來問他 你又認為如何 以你來說應該要怎麼做解答 這一個就是一種反問 還有置記 置就是安置 就放著不動 有人尤其是有一些外道 或者一些思想比較偏差的人 就問了一些問題 這一些問題可以說 就是非常不合理的 甚至於是一種邪知邪見的 怎麼跟他做解說 也是解說不了的 佛陀就不回答 安置著 就是置之不理 所以就是能回答也懶得回答 有這樣子的狀態 或復安立隱密顯了記別差別 這個就是說明 所謂的安立隱密 隱密的就是說 佛陀所講的法當中 有的是比較深微細的 眾生弟子們聽不懂得的 這個叫隱密 比如說一切諸法皆無自性 一切諸法皆是空性 像這樣子的一種道理 有的人是聽不懂得的 我們就感覺到是隱密性 有的就是顯了性 講得非常的清楚 比如說世間法分為三性 三性引生出來的就是三無性 像這一個問題都解說得很清楚 就是顯了 再來就是記別 弟子們用功修行 到了某一個程度 佛陀會跟他們授記 受記你經過多久的時間 你就可以成佛了 佛號叫什麼 眾生弟子有多少 國家的名字叫什麼 你的佛號叫什麼等等 乃至於你住世會有多久 像這一個就是屬於記別 也就是授記 法華經裡邊就有授記品了 差別 這個差別的意思 就是加以分析說明 就像有的人是真的不懂的話 佛陀就是很有耐心的 一個問題一個問題的 來跟他加以說明 這個就是屬於有諦實的內容 就是有關於行相當中的 第一個的諦實 行相當中安住的部分 第二個安住 就安住於這個世法當中 第三就是過失 行相當中的過失 謂我宣說諸雜染法 有無量門差別過患 過失當然就是過患了 也就是說雜染法 所引生的種種 他的不正確的思想 不正確的行為動作 不正確的就是這樣思考等等 都是在這個雜染法當中 就會有無量無數之多 功德者謂我宣說諸清淨法 有無量門差別勝利 就是所謂的功德 功德當然清淨法 都能夠引生無量功德的 理趣者當知六種 理趣就第五個叫做理趣 這個理趣又給他分為六種 非常的詳細 一者?義理趣 二者證得理趣 三者教導理趣 四者遠離二邊理趣 五者不可思議理趣 六者意趣理趣 這個第一個的真義理趣 就是真實義理了 這個所謂的理趣就是他的道理 講真實的道理 證得理趣就是顯說 你因為有這個清淨的智慧 根本無分別智 你可以悟得真如理體 這個叫做證得理趣 教導理趣就是顯示不同的 種種的儀軌等等 或者說出種種不同的 這個內容 像蘊處界緣起或者六波羅蜜 像這個都是屬於教導的部分 遠離二邊理趣 二邊就是執苦執樂 或者是執有執無 或者是執著是生是滅 像我們在這個論典當中 就會告訴我們 如何要遠離這種二邊的執著 我們佛教叫做中道法 就是要去二邊的 既然要離去二邊的話 這種生滅的或者這種斷常的 這種觀念 我們一定要給他斷除掉 五者不可思議理趣 什麼樣的境界是不可思議 像神通就是不可思議了 像勝義諦的義理就是不可思議 真如就是不可思議了 六者意趣理趣 什麼是意趣理趣 也就是說 隨著自己的意樂 隨著他人的意樂 隨著我的高興 隨著你的高興 我要來配合的來說明出 讓你懂得的道理 像這一個我自己本身 我懂得的 今天排的課程我就來講 隨著我所理解的告訴大家 這個是屬於意趣理趣 或者有人提問題來問 提問題來問的話 是他所要了解的 他所希望了解的 我就配合他所要得到的答案 來回答他 像這一個就是意趣理趣了 流轉者就是有關於這一個 八種觀行當中的第六個 就是流轉 什麼是流轉 所謂三世三有?相及四種緣 流轉像水一樣的一直往前流 我們講的三世 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 昨天的時候 昨天是當場叫做今天 就到了我們今天就叫做昨天了 今天到了明天的時候 我們的今天又變成是昨天了 所以就是一直往前推延 往前推動 三有為法 有為相我們一般都會說 生老病死或成住壞空 或生住異滅 這個我們稱之為有為四相 就是我們一般現在可以說 大家都能夠了解的 但是我們的解深密經 是就講三有為相 哪三種 就是生住滅 中間的異 變異他就沒有談了 變異其實也是在住的當中 在住的當中起變化 所以就只有講住而不講異 生住滅三有為相 還有四種緣 我們講一切萬法要引生 站在唯識的立場裡邊來說 是四緣所成 尤其是我們的心態 我們的心要來觀想 我們的心要來活動 心要來了解的 起分別功能作用 一定要四緣具足 第一個就是因緣 第二個就是所緣緣 第三個就是增上緣 第四個就是等無間緣 一定要四緣具足 我們每一個眾生 就是因為是這樣子的關係 就是造作種種的惡業 所以就輪迴生死了 再來道理者 道理當知四種 有四種道理 一者觀待道理二者作用道理 三者證成道理四者法爾道理 這個道理還是有解釋的 觀待道理是什麼 謂若因若緣能生諸行及起隨說 如是名?觀待道理 所謂的觀待 待就是對待 就是有因有緣才能夠起這個果 在這個因緣成果的過程當中 我們就說因為是觀待 就是說他有比對的 有比對 如果一樣他就是沒有什麼區別 但是你又有一個出來的話 你就會分辨了 他是好是壞 他是美是醜 他是高是矮 有二個的話他就會有比對了 這個叫做觀待 所以我們所謂的 比量知的一切知識 都是觀待而起的 就是有時候比較 以前有學過 現在再看到之後你就說 原來是什麼東西 為什麼 以前學過的 這個叫做若因若緣能生諸行 及起隨說 所以諸行上 能夠生起一切的言說了 作用道理就是說 從法體而生的一切法 他有作用的 若因若緣能得諸法或能成辦 或復生已作諸業用 名?作用道理 若因若緣因為和合的力量 能夠生起諸法 能夠成辦一切法的成果出來 由成果之後 從這個法體或復生而引生作用 由體而起用 由體而起用 這個就稱之為作用了 第三就是證成道理 什麼是證成 證成的話就是說 以種種的因緣來承認來證明 或者來完成這一件事物 這個叫證成道理 若因若?能令所立所說所標義 得成立 能夠讓他成立的 令正覺悟如是名?證成道理 這一個所說到的 有一件什麼事情 要有人作證明 作證明來讓你知道 讓你能夠完全的來信任 而且你能夠真正的完全 就是說心服口服的來接受 像這一個我們這邊所談到的 能令所立 所立的我們稱之為中 就是宗旨或者叫做命題 所說來做解說 這個就是原因解釋他的原因 也就是他的種種的理由 所標義 所標義所標就是比譬 要來成立你們本身的這個命題 來做了解說之後 還要有比喻 你才能夠完成了這一件道理 讓大家來相信 這個道理確確實實是真的道理 這個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 站在理則學方面來說的 宗因喻三支法的證成 這樣子的話 你辦法來接受這個道理 你就有辦法來得到覺悟了 又此道理略有二種 好了 這個證成道理還有二種 一個清淨一個是不清淨的 由五種相名?清淨 由七種相名不清淨 佛陀他能夠非常詳細的 把這些道理再加以說明 再加以分析 這個道理能夠分為清淨法 能夠分為不清淨法 清淨法又可以從五種裡邊來說 不清淨法又可以從七種來說 所以像這個 如果沒有劃表格的話 還是真的沒有辦法去理解的 因為一層又一層的剖析 一層又一層的剖析 云何由五種相名?清淨 好了 五種清淨 一者現見所得相 二者依止現見所得相 三者自類譬喻所引相 四者圓成實相 五者善清淨言教相 這五個下面再做解說 第一個就是現見所得相 現見所得相其實說起來 其實就是現量境 我們看得到的了解得到的 聽得到的觸摸得到的 都是非常清楚明白 你能夠很清清楚楚去了解的 謂一切行皆無常性 一切行皆是苦性 一切法皆無我性 此?世間現量所得 像這一個我們看得到的 世間的一切萬法都是無常性的 因為無常變化之中 所以我們沒有辦法去掌握 我們沒有辦法去跟他控制 所以我們會感覺到苦 像會老 老你有辦法去控制嗎 控制不了的 所以他慢慢的感覺到 我皺紋越來越多了 白髮越來越多了 腰酸背痛爬樓梯爬不上去了 甚至於牙齒也掉落了 耳朵也重聽了等等 還是苦 所以無常故苦 還有一切法都是無我性的 沒有一個主宰性 我們的生命體他都是在 無常變化之中 像這一個就是世間現量所得 直接看得到直接體會得到的 這個叫做現見所得相 再來依止現見所得相 第二個也就是一切行皆剎那性 他世有性淨不淨業無失壞性 由彼能依麤無常性現可得 像這一個第二種的 有關於在這個清淨法當中的 依止現見所得相 這個裡邊所談到的問題 可以說是非常的廣泛 就說一切行皆剎那性 這個還是可以了解 因為諸法都是因緣生 諸法都是因緣滅 當然都是剎那剎那生滅的 他世有性 這個他世有性代表著 只要是有情生命體 一定會有延續性 就是他世會到來生 所以有今生一定會到來生 還會到來生 一直的流轉不間斷的 你就說那有人有沒有就是說 這個流轉停止的時候 有 什麼時候 證得果位的時候 阿羅漢他就很高興 我不受後有了 我不會再來出生了 到了佛果位也是一樣的 他已經得到圓滿究竟了 所以他就不會再輪迴生死 不會輪迴生死他就有化身 以他的願力慈悲力 為了要度化眾生 他是可以顯現化身的 在六道之中 顯現什麼樣子的身相 那都是可以 這個就是屬於他世有性 他世有 就是一定凡夫眾生 還是可以輪迴到來生去的 所以我們來生會到哪裡去 看我們自己今生是怎麼做的 這一個就時間的關係 我們就到這邊結束 其它的 我們留到下一節課再解說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