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講:淨珠法師 講題:解深密經 65 解深密經 第六十五集 諸位同學 大家好 阿彌陀佛 我們看解深密經 第四卷的地波羅蜜多品 觀自在菩薩請教世尊 有關於登地以上的菩薩 所修的法門 所斷的煩惱 所證得的境界等等的一些問題 我們在一百八十七頁這裡 可以說這是一個段落結束了 提出來的問題 可以說是非常的多 如果有跟它標示的話 就是有三十二個問題 非常的多 大家聽了 就我們課文的第一行所說的 由依佛說是大乘 於此善修成大覺 希望說大家看了聽了 甚至於自己複習瞭解了 也能夠一步步的 照著這些方法方式來修學 必然的可以達到成佛的境界 個人的程度 在修學的時間的長短 當然是會不一樣 但是一定會有成佛的一天 當時當然不只是觀自在菩薩 一個人在場 還是有很多的人 所以 下面的這一段文 就是觀自在菩薩 又再跟佛陀請教了 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 復白佛言 當佛陀把這個偈頌 講完的那個時候 叫爾時 就是那個時候 觀自在菩薩摩訶薩 這位大菩薩 他又再跟佛陀這麼稟報說 世尊 於是解深密法門中 此名何教 我當云何奉持 佛陀你所講的 這麼甚深的 這些法門裡面 所解說的甚深法門 當然是屬於所詮的義理 能詮的教名 能詮的教法 我們應該要給它 取一個什麼名字 應該要怎麼來跟它說明 我當云何奉持 還有我們以後 應該要怎麼樣子的來學習 來延續這麼的一種教法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 佛陀就這麼回答說 善男子 此名諸地波羅蜜多了義之教 就是說 我們這一品的名稱 就叫做諸地波羅蜜多了義之教 所以就我們前面接下來 這個勝義了義之教當中 這是它的名稱 就是每一地每一地 你如果照著 修學這個六波羅蜜多的方式 去學的話 你一定可以達到了義的 你一定可以得到成佛的 這麼一個教法 於此諸地波羅蜜多了義之教 汝當奉持 所以你就要照著 這一地裡邊所說的 種種修行法門去修持 說此諸地波羅蜜多了義教時 佛陀在講這一品的時候 於大會中有七十五千菩薩 當場在那邊聽的人 有七十五千 就是說有七萬五千的菩薩 皆得菩薩大乘光明三摩地 這些菩薩們都是已經證得 聽了這一品之後 就得到了大乘光明三摩地的 這麼一個境界 什麼三摩地 三摩地 當然就是禪定 就是定的這種程度境界 它的名稱叫做光明三摩地 光明 當然就是代表著 一種智慧 能夠了知一切萬法 猶如燈光的照亮山河大地 一樣的意思 所以這個光明三摩地 其實就是智慧的 這一種禪定工夫 也就是說 因為修學了這一種定 或者因為在聽 這一品的內容之後 就能夠開發照了 我們這個大乘的 種種種種的義理 引生了這種無漏智慧 所以這個名稱就稱之為 大乘光明三摩地 諸位聽了之後 有沒有得到這種境界 原則上我們就是要慢慢的來修 因為先聽了 先瞭解了 你如果能夠利用時間 利用你的環境 好好的來修學的話 當然有一天 也能夠得到大乘光明三摩地的 這樣子的一種禪定工夫 到這邊為止 就是解深密經第四卷圓滿了 接下來就看解深密經卷第五 就是第五卷 這一卷裡邊所要說的 就是如來成所作事品第八 它是第五卷 但是屬於第八品 第八品就是如來成所作事品 也就是說 有前面的教法教理 我們去了解 再透過修行的位次 這個都是屬於修行的因 理跟行 再來就達到了最後的 這種佛果位的果 有因才有果 所以如來成所作事品 也可以說 就是佛果位的這些內容 成佛了之後 成佛的境界如何 成佛的功德如何 他如何的來度化眾生的 甚至於我們一般所說的 佛具有三身 有法身有報身有化身 但是在於我們的解深密經 所解說的是只有二身 就是一個法身一個化身 像這個度化眾生的這種身相 又是如何的來變現 都是我們這一品裡邊 所要去了解的 如來成所作事 第一個就如來 如來就是如所從來 如所從去 亦不來亦不去 我們稱之為如來 如來 這個是佛陀的十個名號之一 也是對於佛陀 他成佛境界的一種尊稱 如來的梵音叫做多陀阿伽多 這個多陀阿伽多 翻到我們中國話 這就是如來 這兩個字其實是很好看 很好去讀的 但是它的意義內容 其實非常的深刻 非常的微細的一種內容 我們這邊來說的話 第一個意思 就是諸法的法相是如何 所謂的證道的佛陀 或者已經成為佛果位的 這個如來 他就怎麼樣子的 來把諸法的法相的形狀 怎麼樣子的解釋出來 法相是如何 佛陀就是如何的來說 這是第一個 就說這個如 就是一模一樣的 不變的 就照它的體性 這麼樣子來解釋 第二個諸法的實相 它是怎麼樣 它的體性是如何 體性又是如何的話 又怎麼樣子來悟 了悟的 就是來理解它 來證悟它 體性是怎麼樣 實相是如何 就如同前面所說的 同一理趣 這個理趣要怎麼來悟得它呢 佛陀當然就是能夠 如 一模一樣的 照它的體性來了解 第三證覺到如實性法的真理 佛陀悟得了之後 不是只有自己享受 不是只有自己來承受這種功德 是怎樣 來 就是來三界教化眾生 除了自己本身能夠如實的了知 能夠如實的悟得 如實的來證悟之後 又能夠來教化眾生 哪裡教化 來我們這個三界 三千大千世界裡邊 來教化眾生 所以稱之為如來 到了這種境界的如來 已經悟得一切世間的萬法 所以能夠成就所作事 所作事就是所謂的一切的事業 我們一般就是說 你能夠作的是什麼 叫做一種事業 必需要去花費時間體力精神的 像這個事業 佛陀的度化眾生 讓眾生離苦得樂 來跟眾生作伴 來幫助眾生 這個也是一種事業 所以我們裡邊所要談的內容 就是佛陀如何來成就 他所應該度化眾生的一切事業 這個就是我們從前面以來 這是屬於第八品了 爾時曼殊室利菩薩摩訶薩 白佛言 就是說明我們這一品的 這個主事者 或是說我們這一品的當機者 又是另外一個人 代表著觀自在菩薩起來 請教了登地以上的位次之後 知道了這個教法叫什麼名 就是諸地波羅蜜多了義之教的 這麼這個品名也問好了之後 他坐下來了 而再來就是曼殊室利菩薩 就起來發問問題了 所以我們這一品裡面 就是曼殊室利菩薩為當機者 來請教問題的 曼殊室利菩薩 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 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就是文殊師利 這個是翻譯的文字不同 文殊師利菩薩 我們又稱之為具有大智慧者 所以他的名稱也叫做妙吉祥 也叫做妙德 也叫做妙智 是最有智慧的 所以我們一般都會說 文殊師利菩薩為三世諸佛之母 那代表什麼呢 代表文殊師利菩薩具有大智慧 真正的要成佛 就是要靠智慧 所以智慧就是諸佛之母 就是能夠引生的意思 能夠引生智慧 你就能夠成佛了 或者說 成佛就是要從智慧來引生 你才能夠悟得真理 所以有的時候就會看到說 文殊師利菩薩他是諸佛之母 為什麼會這麼講 就是因為有了智慧 就能夠成佛的意思 一切佛都由智慧而來 曼殊室利他這位菩薩 是摩訶薩 是大菩薩 就白佛言 世尊 如佛所說如來法身 如來法身有何等相 因為我們一般都說 成佛了 世尊 佛 如來 他所得的生命體 就不是我們一般的有漏生命體 不是五蘊身 他叫做法身 所以我們稱清淨法身 既然是清淨法身 如來所說的這個如來法身 這個法身又是什麼相 是什麼相貌呢 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曰 佛陀 曼殊室利菩薩這麼講 他說 善男子 若於諸地波羅蜜多 善修出離 轉依成滿 是名如來法身之相 如來的法身是什麼相貌 他這邊說了 如果說 若於諸地 就是說菩薩們從初地二地三地 一直到第十地的法雲地 好好的來修學波羅蜜多 是六波羅蜜多也好 十波羅蜜多也好 前面的五波羅蜜多 就是著重於福德的成就 福德的圓滿 從第六的般若波羅蜜多 乃至於到於後面的 就是方便願力智 都是偏向於智慧的 一種教導眾生的 悟得真理 教導眾生的方法 所以智慧的圓滿 智慧的成就 所以六波羅蜜多 也是一樣的解釋 十波羅蜜多也是一樣的解釋 如果菩薩 在這個十地裡面 好好的 對於這個波羅蜜多的法門 怎樣 善修出離 善修就是好好的來修學 好好的來修行 甚至於達到出離 就是因為斷盡了煩惱障 斷盡了所知障 而達到佛果位的程度 這個時候我們就叫做轉依成滿 轉依就是說 由斷了煩惱障就成就涅槃 由於斷了所知障 就能夠成就菩 提果 所以菩提果跟涅槃果位 我們就稱之為二轉依果 你這個轉依果就能夠成滿 就能夠成就圓滿了 能夠達到涅槃的境界 達到菩提果位的境界 這個程度 我們就叫做如來法身之相 所以如來法身之相 就是達到涅槃 達到菩提的境界 當知此相二因緣故 不可思議 這個法身之相 因為兩個因緣的關係 法身之相是不可思議的 不是我們的語言可以法描述的 不是我的內心 可以去把它想像得出來的 想像不到的 想像不到的話 當然不是我們有辦法去理解的 所以叫做不可思議的境界了 不可思就是想 不可議就是言說討論 可以討論得出來的 這哪二相 哪二因緣 第一個就是無戲論故 第二個就是無所為故 達到法身的境界 他是無戲論 什麼是戲論 就是無意義的語言 就是虛妄分別出來的這些內容 都是錯誤的 不正確的 虛幻的 不實的 我們就稱之為戲論 第二個就是無所為故 他是無所為 無所為就是我們所謂的 無為的境界 所以一切都已經是圓滿究竟 已經是無可所作為 就是原來如此 原來如是 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的 那種狀態了 而諸眾生計著戲論有所為故 然而我們一般的眾生 之所以不是法身 之所以不是佛果的境界 皆因為我們眾生 都是計著戲論 我們都是計著就是執著 就是一直的在那邊 在執著種種的戲論 不真實的 就在那個地方 討論思惟 是虛假的是幻化的 如焰如影的 你也把它當作是真實的 來跟他討論或者是諍論等等 乃至於我們一般的眾生 都是有所為 都是有所造作 為了自己的利益 就是一直的那個地方 來作如何讓自己 能夠得到什麼好處 什麼功德 什麼勝利等等 像這一個 就是凡夫跟佛陀的不同 但是又要說了 佛陀既然是無所為 成了佛又要幹什麼 成了佛 當然就是要度化眾生 所以佛陀的心性 他是無所為 就是說 不會再去胡亂的去思考了 完全是達到理體證悟的境界 但是為了要度化眾生 是無為而無所不為 無所不為就是什麼都要作 什麼都要作 作什麼 就是度化眾生的工作 你看我們的眾生 是無量無數之多 根機也是無量無數的差別相 佛陀要度這一種人 要度這一種人 要度這一種人 要有多少多少的智慧跟方便法 甚至於度化眾生 還是要從六波羅蜜多來下工夫 所以跟眾生之間 還是有很多的一些 物質方面的一些交往 像這一個還是有所作為 只不過他的作為是無漏性的 內心裡邊卻不受影響的 而我們眾生的有所為 卻是從我們的心性當中 引發出來 想要據為己有 想要自己的名聞利養方面 來得到一種榮譽的 又不同了 所以佛陀是無所為 卻是無所不為的 來作度化眾生的種種工作 世尊 聲聞獨覺所得轉依 名法身不 這讀破音字 叫做否 一種疑問句 就是說佛陀已經得到轉依了 是涅槃是菩提 所得到的境界 我們就稱之為法身 聲聞跟緣覺他們也一樣 得到轉依 一樣證得阿羅漢果 一樣證得辟支佛果 他們的這一種轉依 也叫做法身嗎 名法身否 他們也叫做法身嗎 善男子 不名法身 佛陀就如答說 善男子 曼殊室利菩薩 聲聞跟緣覺所得到的轉依 不叫做法身 既然不叫法身 應該叫什麼 世尊 當名何身 世尊 如果聲聞跟緣覺 既然不叫做法身 要叫什麼身 善男子 名解脫身 所以聲聞乘所得到的 阿羅漢果的身叫做解脫身 緣覺他們所得到的 這個辟支佛果 他叫做解脫身 名稱不一樣 由解脫身故 說一切聲聞獨覺 與諸如來平等平等 一個是解脫身 一個是法身 但是這邊又說 一切聲聞獨覺與諸如來 是平等平等的 由法身故 說有差別 前面一段是平等平等 後一段又是有所差別 代表著佛跟二乘 還是有他的同異 有他的相同點 有他的不同點 所謂的平等平等 他舉出來的 譬如說 同樣的都是斷我執 佛跟二乘聖者同樣的是斷我執 同樣的證得我空理 再來 同樣的是斷煩惱障 再來 同樣的能夠生得這一種 斷生死流 我們有謂 我們稱之為有分段生死 有變異生死 同樣的 在這個分段生死上面 同樣的都離去了 再來同一解脫味 所證到的理體是一樣的 同一解脫味 所以同樣的佛陀 也可以叫做解脫身 這是他們的相同點 但是佛陀有法身故 佛陀的生命體稱之為法身 所以有差別 就跟二乘不一樣的 為什麼會不一樣 最主要的 最主要的二乘沒有發大慈悲心 就是說 雖然在佛陀在世的時候 舍利弗目犍連還是一樣的 有在度化眾生 十大弟子還是一樣的 會有在度化眾生 但是他們所發的慈悲心 不夠大 不夠偉大 不夠廣大 所以悲心不夠 另外的 就是沒有斷所知障 聲聞乘只有斷煩惱障 不斷所知障 以一個度化眾生的福德的不足 再來在斷煩惱方面 所知障沒有斷除 所以有這樣子的一種差別性 佛陀叫法身 二乘叫解脫身 這是他們的不一樣的地方 如來法身有差別故 無量功德最勝差別 如來的法身 他就還是一樣的 具有無量無數的這種差別功德 這種差別功德 我們就叫做無量功德最勝差別 佛陀的功德是無量無數之多 真的是不容易去跟他作說明的 再來 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如來的法身功德 你怎麼去形容他 怎麼去比喻他 都比喻不了的 就像我們前面的經典所說的 百分不及一 千萬分不及一 百千萬分不及一的 一種形容而已 代表著佛陀的法身 真的是殊勝功德所聚集 下面一個問題 曼殊室利菩薩復白佛言 又再請教佛陀了 世尊 我當云何應知 如來生起之相 如來生起之相代表什麼 如來為了要度化眾生 法身是無為之身 前面所說的 因為佛陀說 法身主要的不可思議 就是無所為故 是無所為 但是無所為 又要度化眾生 要度化眾生的話 當然還是要有 他的生命體的顯現 這個生命體的顯現 我們就稱之為生起之相 也叫做化身 變化的一種身相 顯現出來的一種身相 所以我當云何應知 我要如何來了解 佛陀你的化身 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曰 佛陀就回答說 善男子 一切如來化身作業 如世界起一切種類 如來的化身 他所生起的 可以說就如同於 世界起一切種類 就如同我們世界 要生起的一個什麼 生起一個什麼 譬如說如來法身 他是無量功德所聚集而起的 有三界有五趣 還有無量無數的眾生 共業所感的這麼一個世間 佛陀的化身當然也要在這個 所有眾生共業所起的 這個環境之中 所以佛陀也是要現身相 也要跟大家一樣的 有這個共業來起他的 引生他的一種生活狀態 所以佛陀也一樣要托缽 佛陀也一樣會酸痛 佛陀也一樣的會生病 佛陀也一樣的 有生老病死 這種事相的顯現 所以跟我們世間所顯現的 是一模一樣的 再來十方世界是無邊無際 甚至於也有染淨的不同 佛陀他的化身之相 生起之相 他就要在淨的環境 淨的這個就是 上品根機的眾生面前 他所顯現的就符合他 如果他是在於 像這個三惡道的眾生 他就要現鬼類眾生 他就要現畜生道的眾生的 這種身相 來面對這些眾生來度化 像這一個都是猶如 世界所起的一切 有情世間也好 器世間也好 他都是一樣的 跟我們是相同的 如來功德眾所莊嚴住持為相 所以如來他就是以 這樣子的一種功德之所莊嚴的 來住於這個世間 叫做住持 就是住在於這個世間 來度化眾生 當知化身相有生起 法身之相無有生起 佛陀就有法身 就有化身 化身因為是無所為 所以他是無有生起的 他是這個如來的法身 悟得真如理體的這個法身 他是如如不動的 但是化身 他是變化無常的 不同的世界 不同的眾生 不同的根機 眾生無量 佛陀的願力就無量 他的化身就是無量 所以有他的不同 所以化身相是有生起 法身相是無生起的 曼殊室利菩薩復白佛言 再請教問題 世尊 云何應知示現化身方便善巧 我們要怎麼來了解說 佛陀你的這種化身的方便善巧 怎麼樣子的化現 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曰 回答說 善男子 遍於一切三千大千佛國土中 或眾推許增上王家 或眾推許大福田家 他是同時入胎誕生長大 受欲出家示行苦行 捨苦行已 成等正覺 次第示現 是名如來示現化身方便善巧 這邊就談到說 佛陀如何的化身 我們所談到的化身 原則上 就是有兩種 一種就是隨著 我們眾生的方法方式來化身的 就像我們這邊所談到的 另外一種 就是來無影去無蹤的 這一種化身 突然之間就看到他了 轉一個身就不見了 這一種化身的也是有 我們現在就用釋迦牟尼佛 出現在人間 我們也說他只是一種化身 所以我們自然在了解 跟著我們有情眾生一樣的 這種如何的入胎 如何的住胎 如何的出胎 乃至於如何的長大等等 都是一模一樣的 所以遍於一切 三千大千佛國土中 只要有眾生的地方 或者只要有佛的地方 所有的十方佛 他們都可以同時的化現身相 在這個世界裡面 三千大千就代表著世間之多 多到無可計數 這樣子的一種說明 這個三千 原則上就是有三個 有一千個小千 一千個中千 還有一個大千 合在一起我們就稱之為 三千大千世界 一個世界 它是怎麼樣子的一個形狀 原則上一個世界 必然有一座大山 這一座大山 我們就稱之為須彌山 所以須彌山在中間 以這個須彌山為主 再來就有一層的海一層的山 一層的海一層的山 就是有七山八海這麼一個範圍 最外圍就是我們所說的鐵圍山 地獄眾生所居住的 這一個鐵圍山 是在最外圍的一層 往上就是有地居天有空居天 一直到非想非非想處天 下面 當然 須彌山它是一半在海面上 就是我們所謂的看得到的 一半是在海底 上面有八萬四千由旬 海底也有八萬四千由旬 這麼一個世界 中間有山有海的地方 當然是有人居住 有山林草木等等 這個就是我們的一個生活環境 或者天人的生活環境 像這一個 我們就稱之一個小世界 一個小世界 如果以我們現在來說的話 小的來形容 也可以說一個地球 如果大的來形容 也可以說一個太陽系的 這麼一個範圍 稱之為一個小世界 具足一千個小世界 我們稱之為小千世界 小千世界 一千個世界稱為小千 有一千個小千世界叫做中千 再來有一千個中千世界 才叫做大千 所以這個稱之為三千大千世界 這個世界就是無法去計數了 當然現在的這是計算機電腦 就是說還是可以把它算出 這個數目字 但這是化表什麼 代表著說 是無量無數之多的世界 這個世界裡邊 有的有佛在那邊出世 在那邊講經說法 有的是沒有的 因為有的才剛在形成 有的已經快要破壞了 成住壞空 有的才剛要完成的 住跟壞 還是可以住有情的 人還是可以住的 但是到壞的後半段 已經要接近於空的時候 這種生活就是非常的困苦 佛陀的化身 就是在這個三千大千世界的 佛國土中 或眾推許增上王家 第一個就是出生於王家 什麼是王家 當然就是文武百官 當帝王的 這種剎帝利種族的家庭 為什麼叫做眾推許增上 就代表著大家認定的 在於我們這個世界裡邊 大家認定到 這個就是國王 這個就是總統 這一個就是帝王 這一個就是宰相 這個就是文武百官 像這一個而且是增上 代表著他是比較殊勝的 所以在所有的這個 世界當中 大家共同推舉 是很殊勝的一個 王家的這個環境 所以我們釋迦牟尼佛 就是在王家出生的 他的父王就是淨飯王 就是一個國王 他是一個王太子 所以他就是在增上王家出生 或眾推許大福田家 大福田當然代表著 就是有權有勢的 有權有勢的 就代表著他在於我們這個地方 大家共同推舉的 是世間一個非常有福德的人 的一個人家 這個人家 當然我們以印度來說的話 就是婆羅門 像這樣子的一個家族當中 出生的 所以我們的經典裡邊 有很多很多都是婆羅門 婆羅門子 婆羅門女 代表他就是出生在 這個大福田家裡面的 不管是在哪一個家庭 如果一般的家庭 也是相同 同時都是一樣的 就是一樣的要入胎 一樣的要誕生 就是出胎 再來一樣的要長大 跟我們世間的人 就是一模一樣的 再來要受欲 就是要享受世間的五欲快樂 吃喝玩樂之類的 再來就是現出家 要現出家 當然看是怎麼個出家法 王太子 像釋迦牟尼佛的出家的話 就是半夜騎白馬 就跳過他的城牆而出來出家 到了苦行林之後 把頭髮剪掉 把衣服換掉之後 才叫著他的車匿 就是那個馬伕 就把它給帶回去給淨飯王 像這一個就是他的出家的 一種形態 到了苦行林裡邊 當然就要示現了修苦行的方式 一樣的 跟他們的苦行的方式 是相同的 吃盡了一切的苦 是倒吊也好 一隻腳 浸在水中也好 就是被埋在土堆裡邊也好 種種的苦行都是要修的 後來認為這個苦行 不能夠得到圓滿 不能夠得到成就 不能夠得到解脫的境界 像他所親近的兩位 當時最有名的這個宗教師 阿羅邏迦蘭及鬱頭迦羅摩弗 都還是不能夠超三界 也只到無所有處天 也只有到非非想處天而已 三界都超不出去 所以他自己本身在那邊修行 當然認為說 也沒有辦法來超越的 方法上 觀想的這個義理方面 還是不夠 所以他就捨苦行已 他就捨棄了苦行 所以就離開了苦行林 與他當時在一起的五比丘們 就是說 這五個人 當時就是看不起釋迦牟尼佛 認為說太子吃不了苦 你看 離開了 像這樣子他就是離開了苦行林 自己就到了尼連禪河旁邊的 一顆很茂密的畢波羅樹下 找了一個軟的草 就鋪在那樹下 在那邊打坐了 這一顆樹 我們以後就叫做菩提樹 坐在那個地方 在那邊 自己去觀想緣起法 從無明緣行 行緣識的順觀緣起 乃至於逆觀緣起 最後悟得了解脫的境界 這個就是成等正覺 要成等正覺之前 還有一個破魔軍破魔將 就是怖魔破魔的一個過程 也就是說 很多很多的煩惱 都一定要快點把它給破除掉 斷除掉 不可以受到干擾 我們會生氣 也是一種干擾 自己什麼都聽不懂 別人怎麼講 自己都不願意接受 這個也是一種干擾 沒有辦法去求進步 懷疑嫉妒 當然也是一種干擾 所以很多的煩惱 都一定要快點把它給斷除掉的 才能夠成等正覺 次第示現 所以佛陀也是要照著 這樣子的一個過程 示現在於人間裡面 是名如來示現化身方便善巧 這個就是佛陀他從法身 成為化身 要來度化眾生的 一種方便善巧的 一種方式來顯現 所以我們稱之為八相成道 從他最開頭就是 下這個天宮 從天上下來 像彌勒佛 他現在也是在兜率內院 也就是在兜率天裡面 他一定要下天宮 再來就是入胎住胎 再來就是要在這個王家裡邊 他的生活過程 乃至於現出家相 乃至於修苦行破魔 達到成等正覺 最後還要示現入涅槃 人間的歲數 大約是多少 佛陀當然 也不可以現這個常相出來 涅槃的境界是常樂我淨 要有常 佛陀是證得涅槃當然是常 但是他現在要示現化身 讓眾生能夠來懂得 世間的無常的話 他也要現無常相 他也是要入涅槃 要現這個死的相出來 所以最後一個相 還是一樣的 八十歲入涅槃 這個叫做示現化身 接下來 曼殊室利菩薩復白佛言 又再請教佛陀了 世尊 凡有幾種一切如來身 所住持言音差別 這個就是說明 佛陀既然化身出來了 既然化身 他必然就要有言音 就是要講話 要有聲音 既然要有講話 要有聲音的話 有幾種這個如來所住持的 言音差別 有幾種差別法呢 由此言音所化有情 未成熟者 令其成熟 已成熟者 緣此為境 速得解脫 第二個問題就說 佛陀藉著這個言音 好了 佛陀當時都是用講的 每天講經 每天講經 每天在講道理給弟子們聽 弟子有問題就提出來問 都是靠這個言音 就是靠這個講話 靠這個聲音 所以弟子們 聽了佛陀的這個聲音之後 如果說根機成熟的話 聽了 他就有辦法進入佛門 有辦法來學習佛法佛理 有辦法來現出家相 有辦法來修學佛法 這個就叫做令其成熟 有的已成熟者 已經在我們佛門當中了 是在家身也好 是出家身也好 都已經在佛門裡邊 在聽聞佛法了 在作修行的工作了 怎樣呢 此為境 就是再繼續的聽佛陀的音聲 這個音聲速得解脫 就像舍利弗 像目犍連 他們一聽到佛陀的言音之後 馬上就證到了果位了 甚至於有的一次兩次 就得到阿羅漢果了 就說能夠速得解脫 以前不信的 因為根機的成熟 佛陀的教導之後 講經說法之後 聽了 他已經成熟了 進入了佛門 已經進入佛門的 已經成熟的 又再繼續聽佛陀的講經說法 聽了佛陀所講的道理 很快的 就悟得解脫境界 所以這個地方 就要去了解什麼是言音 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曰 佛陀就跟曼殊室利菩薩這麼講 善男子 如來言音略有三種 我們把這個聲音 講話的聲音 給它分為三種 一者契經 二者調伏 三者本母 這一個就是三大類 這個三大類 我們下面每一類每一類 都有好多的內容 來作解說 來作解釋的 三種 一種是契經 一種是調伏 一種是本母 好了 世尊 云何契經 云何調伏 云何本母 曼殊室利菩薩又再繼續的問 這三個怎麼叫做言音 曼殊室利 若於是處 我依攝事顯示諸法是名契經 現在我們就針對著 第一個的契經來作解說 契經 我們都知道 契經就是我們的經典 三藏十二部經典就叫做契經 這個契就是契合 契合就是能夠融洽配合 從契機跟契理 就是說 佛陀講出來的 這些音聲 這些道理 就是符合世間的真理 這個就叫做契理 佛陀講出來這個道理 又能夠配合眾生的根機 程度的不同 有的程度比較高比較好 有的程度就比較低比較劣 這個 佛陀也能夠 針對不同的程度 來跟他們作解說 而且道理的部分也不偏差 程度的部分也能夠配合 所以佛陀的經典 是適合各種不同程度來講的 同一個問題 可以有不同的名相的解說 什麼叫做蘊處界 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就是針對著上根中根 跟下根程度的人來說的 對上根的 就講五蘊的法門 對中根的 就講十二處 對下根的 就講十八界 講得非常非常的清楚 五蘊簡單扼要 偏向於心理的部分 像這樣子 同樣的在解釋我們這個生命體 所以同樣解釋生命體 可以從五蘊來解釋 也可以從十二處來解釋 也可以從十八界來解釋 你感覺我要簡單扼要的 還是我要詳細說明的 你都可以從中 去取捨 去了解的 所以這個契經 就是契機跟契理 它的梵音叫做修多羅 所以有經典叫做修多羅 就沒有翻譯出來了 這個契經的部分 這邊就講了 若於是處 若於是處 什麼處 就是對這個言音 這個音聲 我依攝事顯示法要 我就依於攝事 攝事是代表著 我就依照著什麼樣子的事業 照著什麼樣子的狀態 照著什麼樣子的情形 我就來顯示這個法要 就是來顯示一切諸法的義理 今天是要出去托缽乞食 就要講托缽乞食 所必須要注意的 托缽乞食 對我們的修行的重要等等 像這一個就是屬於顯示法要 大家在那邊禪坐 在禪坐的時候 佛陀就解說禪坐 戒定慧的定的重要性 禪坐要如何來觀 身體的部分 要如何有他的威儀 內心的部分要來觀想什麼道理 要怎麼來觀 要先有止後有觀 觀的程度又要如何 像這一個 佛陀就會來解說 配合我們的禪坐 來解說禪坐有關的這些問題 一切的世間萬法也是如此 這個就叫做契經了 但是關於這個契經的部分 謂依四事或依九事 或復依於二十九事 要來解說這個契經 就是依四事顯示諸法 可以從四事來解說 可以從九件事來解說 也可以從二十九事來解說 這個內容是非常非常的豐富 就是要去了解 所以我們下面 對於這個云何四事 云何九事 云何名為二十九事 也是會一個一個的 把它給列舉出來 大家可以先看一遍 我們就下一堂課再來作解說 到這邊結束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