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講:淨珠法師 講題:解深密經 64 解深密經 第六十四集 諸位同學 大家好 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就看課本的 第一百八十四頁 一百八十四頁裡邊 所要談的問題 同樣的 就是十地的菩薩們 在修學六波羅蜜多 所必須要去注意 或者是了解的地方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 對自在菩薩又再提問題來問 世尊 經幾不可數劫 能斷如是麤重 就是說 世尊 如果菩薩們 來修學這個波羅蜜多 要經過多少劫的這麼一段時間 經幾不可數劫 因為修學佛法 你從三賢位 四加行 十地 乃至於成佛 總是要有一段時間 這一段時間要經過多少劫 而且這個劫 當然就不是我們一般所說的 幾年 就可以成就的 所說的時間之長之久 都是不可數劫 不可數劫 翻到我們中國話 是這樣子的說法 它的梵文就是阿僧祗劫 所以要經過幾個阿僧祗劫 才能夠斷如是麤重 才能夠斷掉這些煩惱的現行 乃至於它的種子等等 隨眠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 佛陀就跟觀自在菩薩說了 他說 善男子 經於三大不可數劫 或者是無量劫 要修學 從初發心 發菩提心開始 一直達到成佛 要斷了這麼多的煩惱隨眠等等 要經過多久 這邊講三大不可數劫 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 三大阿僧祗劫 只是三大阿僧祗劫嗎 有的就說 根機的不同 或者度化眾生悲願的不同 有的不急著來成佛道 為什麼 因為既然修學菩薩道 除了說自己本身要得到福德 自己本身要得到智慧之外 另外 就是要來度化眾生 看到眾生在痛苦 看到眾生在輪迴 起了悲憫心 要來度化他們 所以自己就不急著成佛道 不急著入涅槃 就是要留惑潤生 就像地藏菩薩發的願 就是地獄未空 誓不成佛 什麼時候才會到地獄未空 那不曉得是 多久多久以後的事了 所以像這樣子的願力 他在修學菩薩道 必然就是要無量劫 要非常長久的一段時間 來這個六道當中跟眾生結緣 來度化他們 來引導他們 希望眾生們 不要造惡業 希望眾生們 不要墮落於三惡道之中 所以這個菩薩道的修行時間 就是非常非常的長久 長久到不可計數 所以叫做無量劫 這個無量劫 既然叫做不可數 不可數就是沒有辦法數的 怎樣子沒有辦法數 你用年來數 幾年 十年二十年一百年一萬年 一兆年 再算上去 沒有這個數目字可以數了 所以從年來算不可數 再來從月來算 那更是不可數了 一月 二月 三月 一年有十二個月 你說到十年 就有一百二十個月了 這樣子的數目字 也是沒有辦法算的 也是不可數 還有一個就是半月 因為我們佛教裡邊 因為半月半月誦戒 半月半月誦戒 就是把一個月 分成白月 分成黑月 也就是說 有月光的時候就是白月 沒有月光的時候就是黑月 像譬如說月底 我們農曆的月底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 這初一初二初三 這個都是沒有月亮的時候 我們就稱之為黑月 像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這個是屬於 月亮非常的明亮的時候 我們就稱之為白月 所以以我們現在來說 我們就是用初一跟十五 初一叫做黑月 十五就是白月 所以原則上就是半月半月 要誦戒 要提醒自己 我有沒有做錯 我的身口意三業 有沒有造作惡業 有的話 快一點求懺悔 有的話 快一點讓我們的心 能夠達到清淨 不要有所障礙 所以這個半月 就是黑月跟白月各一半 還有晝跟夜 晝夜就是一天 晝夜在於印度來說 他們都是晝夜六時 晝夜六時就是晝三時 夜三時 所以我們在彌陀經裡邊 晝夜六時怎麼樣子 在我們的經典裡邊 晝夜六時都是要精進努力 就是有這樣子的說法 代表著整天整天不休息的 來用功來修行來求法 叫做晝夜六時 以我們現在的時間的分配 一時就等於我們 現在的四個小時 一時 晝三時 就是十二個小時 所以一時就代表著 就是四個小時 所以下面所講的一時 就是等於我們現在的四個鐘頭 半時 當然就是一時的一半 就是等於 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兩個鐘頭 我們中國人是用子丑寅卯 就是十二生肖 十二時來說的 我們一個時段也是二個小時 所以你講到子時 就是幾點到點 丑時就是幾點到幾點 就是以兩個小時來算的 印度他們是晝夜六時 他每一個時段就相當於 現在的四個小時 再來須臾 須臾就是一眨眼的時間 很短的一段時間 瞬息 一個瞬就等於一眨眼 息就如同喘一口氣 是從吸進來的來說 還是吐出去的來說 這個一個動作稱之為息 所以須臾也好 瞬息也好 都代表著時間非常的短促 更短的就是剎那 就是一剎那之間 一剎那之間就是非常快速的 等於所謂的一念之間而已 這樣子的說法 所謂的不可數劫 劫就是代表時間 代表我們計算的 這個時間的方式 不可數 就是說 用年也不可數 用月也不可數 乃至於用剎那更是不可數的 這樣子的一個時段 既然是不可數的 我們這邊所舉出來的 總共是有 有九個算法 年月半月 還有晝夜 晝夜算是一天的 還有一時半時 須臾瞬息和剎那 總共是有九段時間 看起來 你看年是最長的 剎那是最短的 為什麼先說這個長的 再說這個短的 這一個可以說是為了 讓我們一般的人 因為我們一般的人觀念 都知道一年多少 一年多久 這個是最粗的 也是最長的 由這個再慢慢的跟它縮短 慢慢的縮短 這個漸次漸次的 入於這個小的時段當中 這個是一種解釋的方法 主要的就說明 要斷除一切煩惱 達到成佛的境界 要經過三大不可數劫 也就是說 要經過三大阿僧祗劫 或者說 要經過無量劫 也就是無量無數的阿僧祗劫 代表著修行的時間要很長 大家聽了 會不會怕 應該是不會怕 時間一晃就過去了 像我們如果年紀大一點的人 一晃 你看 現在過了六十年了 過了七十年了 過了八十年了 你想一想 很久嗎 好像都在眼前的事情 所以在修學的過程當中 時間 這個是不會構成障礙的 即使是空間 也不會構成障礙 知道一個大法師 在什麼地方講經 再怎麼遠 我就是要去 我就是一定要 去親近這位善知識 雖然工作很多 我可以給它放下來 就是可以花個一天 花個兩天 花個三天的時間 去親近善知識 所以這個時間的修學 或者是空間的一個遠近 對於修學佛法的弟子們來說 這個都不會成為障礙的 所以只要用心 只要用功 順著我們佛陀所介紹的 這些修行的方法去努力的話 總有一天一定可以達成的 接下來一個問題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 又再跟佛陀說 向佛陀請教了 世尊 是諸菩薩 於諸地中所生煩惱 當知何相 何失何德 還沒有真正的成佛之前 即使是登地以上的菩薩 還是有煩惱 只不過他的煩惱是比較微細 煩惱是比較的 就是內在的 但是還是有煩惱 完全斷盡的話 就叫做成佛了 所以凡夫發心來修學佛法 當然還有自己的煩惱 一定會起貪的 一定會起瞋恨心的 從我們的十善法裡邊來說的話 也就是說 還是一樣的 還是會造十惡法 同樣的 會有殺生的工作 同樣是會有偷盜 同樣的會妄言綺語兩舌惡口 都還是會的 講謊話 大部分的人都還是會 雖然說這是方便妄語 方便妄語還是妄語 還是騙人的 像這個都還是會有 凡夫來說的話 是一般的 就是已經修學佛法 歸依受戒了 當然還是有 登地以上的大菩薩 雖然沒有這麼樣子的現行法 這麼樣子的粗顯 但是還是一樣的會有煩惱性 這些煩惱有什麼樣子的相 這邊講 當知何相 有什麼相狀 再來何失 它有什麼過失 再來就是何德 菩薩起煩惱還有功德的 這個功德是什麼功德 這一個就是 觀自在菩薩請教佛陀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 善男子 無染污相 也就是說 菩薩還是會起煩惱 但是他所起的煩惱 跟我們凡夫所起的煩惱 還是不一樣 凡夫所起的煩惱 它是具有染污性的 就是說我們的本性上 就是具有染污 就是不清淨 菩薩 尤其是登地以上的菩薩 可以說 因為配合我們的六度 六波羅蜜多在修學的時候 他都是具有清淨心 所以他即使是起煩惱 還是無染污相 為什麼 何以故 是什麼原因 是諸菩薩於初地中 定於一切諸法法界已善通達 由此因緣 菩薩要知 方起煩惱 非為不知 是故說名無染污相 我們一般的凡夫起煩惱 大部分都是以自我主觀為主 我的想法 我的作法 我的觀念 我想要做的是什麼 四周圍的人 是家裡的家人也好 是公司的也好 是身邊的人也好 他所作的一定要符合我的要求 以自我為中心 以主觀為中心 大家都要符合我的要求 如果符合不到我的標準的話 當然我就要生氣 當然我就要講話 當然我就是要來指責 像這一個就是 所謂的我執在作祟 以我執在作祟的時候 當然 所起的煩惱 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要求 當然煩惱就是會很多 講得白話一點的話 就是自私自利的心態 現在菩薩他起煩惱 為什麼叫做無染污性 因為是諸菩薩於初地中 從初地開始 只要登上於十聖位裡邊的 初地 歡喜地開始 定於一切諸法法界已善通達 這些菩薩們可以說已經 對於諸法法界 就是世間的一切萬法 世間的一切萬法 不管是心法也好 是色法也好 是有情的也好 是無情的器世間也好 乃至於是善是惡 是世間法 是出世間法 等等等的這麼多的諸法法性 一切法界 心法有心法的法界 有它一個範圍 色法有色法的一個範圍 所以就有一個色法的法界 我們一般來講的 十法界 從佛 菩薩 辟支佛 阿羅漢 還有天人 地獄餓鬼畜生 也是一個範圍 佛 他的程度的一個範圍 人 我們人道的一個範圍 你必需具足什麼條件 可以出生為人道的人 再來你是造了什麼惡業 出生於地獄道裡邊的 這麼一個範圍 所以有情眾生所說的 叫做六凡 聖者就是四聖 這個也稱之為十法界 我們這個 是心法也好 色法也好 出世間 世間法也好 有漏無漏 乃至於善是惡等等 這個也是一個範圍 這個範圍是作一個法界 所以世間的法可以說是 無量無數之多 就稱之為諸法法界 世間一切諸法已善通達 登地以上的菩薩 都已經完全了解了 通達了 通達了一切萬法 對一切法都已經決定性的認識 都已經有所勝解了 他現在由此因緣 菩薩要知 方起煩惱 菩薩們 他們如果說 不起煩惱 當然都是與善相應 與無漏相應 就是說 他要起煩惱 也要知 他也要知道 他也會去懂得 我為什麼會起煩惱 起了這個煩惱之後 他也懂得要怎麼來跟他斷除 或者不與之相應 像這樣子 他所起的煩惱 當然就是屬於無染污性 因為他懂得 他了解 所以他懂得煩惱的過失 懂得煩惱的一切過患 他起了 即使說已經起了煩惱 也能夠馬上的消除掉 也能夠馬上的斷除掉 像我們一般的人 也是有相接近於這樣子的 有的人一生氣罵一罵 過後 就不當一回事 就沒有這件事情了 因為既然已經講過了 你也改進了 這件事情就算是結束了 結束了 代表你現在所作的 就是符合我的要求了 我當然就不會生氣了 後來 當然見了面 還是問好 還是打招呼 還是可以談一些其他的事情 但是有的人就不是了 我們一般的凡夫眾生來講的話 就是說 因為跟染污性 我們的本性就是貪瞋癡的體性 非常的深重 一氣就氣個三天五天 看到你就把臉歪到一邊去了 要跟你講話 就是很不願意 就是很難看的臉色跟口氣 像這一個 他就是會有一段時間 甚至於有的人說 恨就會恨一輩子 到死都不原諒他的 那也有 像這一種的就是屬於染污性的 我們學佛的弟子 就不應該這個樣子 因為每一個人的根機不同 程度不同 了解的也不一樣 所作出來的成果 當然還是會不同 就是要憐憫他 慈悲他 教導他 引導他 引導那是要很有耐心 像我們現在在療養院裡邊的 那些孩童們 都不是我們一般正常孩子的 教導方式 一般的孩子在學校裡邊 老師講一次講兩次 考試你就是要及格了 但是在療養院裡邊的 那些孩子們就不同了 裡邊的老師就是要很有耐心的 一次又一次的教 一次又一次的改進 他做錯了 也不可以生氣 還是要輕聲細語的 還是要和顏悅色的來引導他 到了一段時間 他才有辦法真正的學得 讓你滿意的程度 所以菩薩他們起煩惱 還是一樣的 能夠懂得這個煩惱狀況 為什麼會起煩惱 應該要如何的改進的 如何斷除的 非為不知 所以菩薩們起煩惱 不是像我們一般的凡夫一樣 完全是站在主觀的意識裡邊 在起煩惱 為什麼會生氣 不知道 不可以的 是故說名無染污相 所以我們就說登地以上的菩薩 他們即使有起煩惱 起貪起瞋起愚癡 或者懷疑嫉妒等等 他們都還是懂得這個前因後果 也懂得如何的去改進 去斷除的 所以他即使起了煩惱 也是無有染污性的 對於四周圍的人 還是不會形成一種傷害 第二個問題就是說何失 就是說有什麼過失 菩薩起煩惱有沒有什麼過失 這邊講 於自身中不能生苦 故無過失 我們凡夫眾生起煩惱 可以說過失非常的重 原則上一起煩惱 最輕最輕的 就是說生悶氣 或者打冷戰 對方看了都很難過的 但是又沒有辦法來幫助他 尤其一打起冷戰來的時候 三天五天的 一句話也不說 整天都看著那個白眼瞪黑眼的 那是真的很難過的那種日子 讓對方都很不好受 如果一般的 像我們一般的就是開口大罵 要不然就是用手打 要不然就是拿我們的 經論裡面說的 就是執杖來傷害對方 就是拿個棍子拿個籐條 來傷害對方的 如果更嚴重的話 四邊裡邊如果有刀子之類的 尖銳的那種東西的話 說不定還受到生命的威脅 像這個是我們凡夫 所以說 自己一生氣 自己一起貪念一起愚癡的話 我們四周圍的人都會受到傷害 自己本身在無形之中 在氣惱之中 就會造成了重大的惡業 但是菩薩會不會這樣子 當然不會 因為前面有說 他是無染污性的 既然是無染污的話 他也就不會構成惡業了 這邊說 於自身中不能生苦 就是說 他懂得煩惱的起因 懂得煩惱的這種染污性 他自己本身 已經在修這種清淨道清淨法了 他就不會讓這個煩惱 表現在於我們的 身業跟口業上面 所以連自己的身心 於自身中 連自己的身心 都不會引生痛苦 就是自己起煩惱起貪起瞋起癡 他自己都不會感覺到痛苦 何況四周圍的眾生 他當然更不會 加諸在於他們的身心上面 這樣子會造成惡業嗎 不會的 所以也就不會成為一種過失 因為他懂得調伏 他懂得自己的斷除 第三個就是說 何德 菩薩起煩惱 菩薩生氣 還是有功德的 有什麼功德 菩薩生起如是煩惱 於有情界能斷苦因 是故彼有無量功德 這是說菩薩們 在修行的過程當中 在利益眾生的種種行為當中 在布施 要跟眾生面對面的 一對一的 甚至於 你自己本身 在於群眾當中 你要修學禪定 我要靜下來 靜下來 四周圍是一個很吵鬧的 一個場所 你跟這些人群 要如何的來互動 有的就說明了 這邊講的菩薩會生起煩惱的 他說不定 還是會有很生氣的臉形 說不定 還是會有很重的 這個音調 又高又大聲的那種音調 他的舉止動作 說不定還是有所表示的 但是他這樣子的一種生氣 他這樣子的一種表態 會讓眾生得到功德 會讓眾生這邊講斷苦因 讓眾生斷苦因 眾生得功德 他自己本身當然功德更大 也由此 他自己本身 也能夠依此功德 而成就無上菩提的 所以這邊講說 菩薩生起如是煩惱 他有起煩惱了 他還是表現他的那種不高興 但是對於有情界 就是一切眾生所面對的什麼人 面對的什麼對象 能夠讓他斷苦因 什麼原因 就是說 我們大家跟師父在一起工作 師父感覺到做得不對 甚至於時間很緊迫 要更正也是要有一段時間 但是就會來不及了 當然師父就會很急 或者是領導者就是會很急 當然這個時候一急 講起話來 就是又高音又重音 甚至於又快速 大家一聽了 都會驚嚇到 他在快速驚嚇到的時候 我們大家馬上都會有一種 反省能力 知道說師父在生氣了 或者我們的領導者在生氣了 我們以後做什麼事情 就要更小心一點 更注意一點 不要做錯了 做錯了要更改 有機會更改還好 有的是連更改的機會都沒有 這個時間都沒有 真的是 就是會一敗塗地 像這種情形的話 就讓我們的領導者 或是讓我們的師父 就盡失一切的顏面等等等的 後面的一些問題顯現出來了 所以像這樣子 知道我們的菩薩們在生氣了 自己本身也要讓我們 自己本身的種種煩惱 或者種種應該要注意的 能夠提起一種警覺性 你有提起警覺性 你自己下一次就不會再做錯 你自己的這個苦因 也就會斷除了 像這一個 就是說 菩薩的煩惱一現前的話 這樣的火就能夠讓眾生 發心去修行 也能夠讓眾生來斷煩惱 所以斷除一切苦的因 這樣子說 我們前面 因為也有談到說 因為眾生在這個世間裡邊 還是有很多的苦惱相 或者還有很多的貧窮的 這些窮人 像這樣子 菩薩在度化眾生的時候 他們的種種的方便善巧法門 如同我們這邊所說的 菩薩他起了煩惱了 起了煩惱了 我們會感覺到說 唉呀 是我不對 是我不好 讓帶領我們的菩薩 在那邊起煩惱了 自己反而有一種警惕的能力 另外的就是說 有的你必須要以生氣的樣子 要以凶惡的金剛相來面對他 他才有辦法 真正的斷除他的煩惱 就像我們有一些不良少年 在街上裡邊 或者在家庭裡邊 就是胡作非為 就把他因為發生了什麼事 就把他捉到監獄裡邊去了 可以說監獄裡邊的人 也都是要很兇 根據我們的地藏經裡邊所說的 獄卒為什麼要那麼兇 因為不兇的話 他改不了他的個性 用了好言好語的來勸導他 他就是聽不下去 他就是不當一回事 你就是要以非常兇惡的 臉型跟口氣 乃至於那種動作 他才會感覺到說 你的力量比我強 我就是要臣服 就是要聽他的 所以監獄的這些人員 或地獄裡邊的獄卒 為什麼要那麼兇 就是一種表相 其實菩薩的內心裡邊 有沒有起煩惱 沒有 他表相上 就是要現這個金剛相出來 像我們的父母親教兒女 或者是祖父祖母教孫子 也是一樣的 有的就是以一種恐嚇的 或者一種表相的 來讓他害怕 來讓他 知道說父母親在生氣了 祖父母在生氣了 自己要懂得要改 所以菩薩的起煩惱 還是要讓眾生斷煩惱的 一個原因 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 所以菩薩起煩惱 讓眾生斷苦因 卻是功德一件的 同樣這個問題 接下來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 又跟佛陀請教了 這麼說 甚奇 世尊 無上菩提乃有如是大功德利 令諸菩薩生起煩惱 尚勝一切有情聲聞獨覺善根 何況其餘無量功德 就是說 甚奇 世尊 好奇特 好稀有的一種方法 來教導眾生 世尊 我們要得到無上菩提 就是達到成佛的境界 一定乃有如是大功德利 就是要有非常殊勝 非常殊勝大功德 的這種利益 你才能夠得達到成佛 無上菩提的境界 現在即使說 來令菩薩們起煩惱 也可以尚勝 就是說 所得到的這種善根福德 都可以超勝過一切有情 超勝過一切聲聞 超勝過獨覺的善根 就是一般有情的善根 或聲聞的善根 或者是緣覺的善根 菩薩起煩惱的功德勝利 還超越過三乘的善根以上 起煩惱來說的話 應該就是最低的 最底的 最底的就是最方便的一種方法 這一種方法都可以得到功德 何況其餘無量功德 你如果修三十七道品 如果修十善法 功德不是更大了 所以就說明說 菩薩他們會起煩惱 起煩惱是沒有染污性的 起煩惱也是沒有過失的 甚至於起煩惱還是有功德的 能夠助長眾生斷煩惱性 所以他是眾生的斷苦因 斷苦的一個因 接下來的一個問題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 又跟佛陀請教了 世尊 如世尊言 若聲聞乘 若復大乘 唯是一乘 此何密意 就是說 佛陀曾經 在這個阿含時的時候 就是最初菩提樹下成道以後 在阿含時的時候 就曾經講過聲聞乘的一些道理 也就是四聖法的道理 解說四聖 解說就是我空法有 讓舍利弗 目犍連 迦葉尊者等 都能夠證得阿羅漢的境界 但是過了一段時間 到了般若時的時候 解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的時候 佛陀若復大乘 佛陀只有唯講一個大乘法 只有講大乘 唯是大乘 對於聲聞乘就不談了 認為聲聞乘聽到這些 般若的道理 空的道理 他們就是會起害怕的 甚至於還是不敢接受的 因為程度還是不足 所以般若時 唯講大乘法 但是到了法華時 講法華經的時候 法華經裡邊 有一句話說 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 所以我們經典這邊說的 若聲聞乘 若復大乘 唯是一乘 佛陀你到了法華時 就說明若聲聞乘 若復大乘 唯是一乘 為什麼又講這樣子的道理 此何密意 佛陀你所講的這個 我們聽不懂 我們既然聽不懂 佛陀你這個 是有什麼秘密意趣所在 太深太深了 一下子又說唯聲聞乘 證阿羅漢果 我空法有 後來又說是大乘法 說是大乘法 否決了聲聞乘 到了法華時 又說無二亦無三 像這個道理 又有什麼深層的意義存在 我們不懂得的 像這個問題一發問了之後 佛陀的解說 翻過來 一百八十六頁 這邊的解答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 佛陀就跟觀自在菩薩這麼講了 善男子 如我於彼聲聞乘中 宣說種種諸法自性 所謂五蘊或內六處或外六處 如是等類 於大乘中 即說彼法同一法界 同一理趣 故我不說乘差別性 這裡就是來說了 他說 善男子觀自在菩薩 如我於彼聲聞乘中 我在聲聞乘 他們的程度 只能夠聽聲聞乘 只能夠了解這一層的道理 所以我就常常宣說 種種諸法的自性 說哪一方面的 所謂五蘊法的 所謂內六處的 所謂外六處的如是等類 就是說 我就是只有這麼講 介紹五蘊的道理 介紹內六處 內六處就是我們所講的六根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這就是內六處 我們有情生命體裡面的 還有外六處 外面的 就是眼根所對的 就是色塵 耳根所對的 就是聲塵 就是我們所謂的色聲香味觸法 就稱之為外在的 這個外在的就稱之為外六處 所以在聲聞乘的期間 阿含時所談的 不外於蘊處界三科的道理 這一些道理 到了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經的 這個般若時的時候 如是等類 於大乘中 即說彼法同一法界同一理趣 因為大家的程度 已經帶出來了 已經可以理解再更深一層了 所以在這個時候 我就跟大家講 講到不管是五蘊的也好 內六處的也好 外六處的也好 乃至於我們所講的法很多 前面的所列舉出來的 譬如說十八界十二緣起 四食四諦三十七道品 這一些法 同樣的 於大乘中 在大乘法裡面 即說彼法同一法界同一理趣 不管是哪一種法 這一些法同是一個法界 就是說 他的理體是一樣的 他的體性是相同的 真理的那一念 都是一樣 只是表現出來的動作 作用不同 所以彼法就是前面所講的 這一些的差別法 是同一個法界的 同一個真理的 故我不說乘差別性 所以我在這個般若時的時候 我就不說這個乘的差別 於中或有如言於義妄起分別 在這個不說乘差別的話 就是說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 這個就是到了 最後的這個境界裡邊 大家的程度又更殊勝了 在這個中間 如果對於我所講的這些言教 如言於義 對於我所講的這個音聲 所包涵的這些內容 也就是說一切法的義理 妄起分別 你就執著於它 而起虛妄分別的話 虛妄分別 你就會執著 執著就會有兩種情況發生 一個叫做一類增益 另外一個 叫做一類損減 一類增益 就是我們所講的增益執 一類損減 就叫做損減執 所謂的增益 就是有的認為說 我以前在開始的時候 有講三乘法 就認為三乘是實有 所以有聲聞乘 有緣覺乘 有菩薩乘 其實是同一法界同一理趣 它的理體是相同的 既然理體是相同的 哪裡有三法的分別 所以如果是執著三乘差別的話 這個叫做增益執 損減執是什麼 損減執就是說 既然你也從這個言說裡邊 來了解義理 如言於義的一種了別 我這邊又有說 同一法界同一理趣 唯有一乘 所以你就執著 一乘法就是究竟的 一乘法就是最有它的實體性的 也不對 因為眾生的根機還是不一樣 程度還是不同 根機的不同 程度的不同 就分有不同的教導方式 所以有的從五蘊來教 有的從十二處來教 有的從十八界來教 有的從緣起法來教 有的從六度波羅蜜來教 不一樣的 既然是不一樣 當然教法上就有差別性 理體是相同 教法還是有差別 但是你因為聽到說 同一法界 同一理趣的話 又執著說 唯有一乘是真實性的 否定了三乘的差別 也是不對的 這個就叫做損減執 否認了三乘的差別的根機 唯是執著一種一乘的真實體性 那也不對 又於諸乘差別道理謂互相違 又有的人認為說 佛陀既然也講三乘也講一乘 所講的內容 有的從五蘊來說 有的從六波羅蜜來說 這邊講的 諸乘的差別道理 好像互相矛盾互相違逆 好像有互相衝突 有的時候 佛陀也講空 佛陀也講有 又講空又講有 這個變成是互相的違逆 或者說 佛陀又講一乘 又講三乘 這是互相的違逆 你就是執著於這樣子的話 如是展轉遞興諍論 所以這一群人 就在那邊起諍論 有的認為佛陀講的有才對 有的認為說 佛陀講的空才對 有的認為佛陀所講的一乘才對 有的是說佛陀講的三乘才對 就在那邊起諍論 如是名為此中密意 其實他們這一群的人 都沒有辦法去了解 佛陀的用心 佛陀的用意 佛陀度化眾生的方便善巧 就是不懂得 所以就從佛陀的一句話當中 就有所執著 從佛陀的一個言說當中 言論當中 就執著他的這種文字相 就在那邊起諍論 像這個 他們真的是不懂得 真的是沒有辦法了解 這個就是我所談到的這個內容 你不懂 當然就是密意 其實都是很好了解的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 而說頌曰 佛陀就對於前面 有關於我們這個地波羅蜜品 觀自在菩薩所問的問題以來 的這些長行 佛陀再用偈頌來加以解說 就重說一遍 諸地攝想所對治 殊勝生願及諸學 前面所講的十地菩薩的名稱 乃至於修行的內容 斷的煩惱 證得的智慧 悟到的真如等等 還有攝想 這個攝想主要的 他們所要對治的 所想的 這個諸地攝想 這個想字 我們認為就是說 是他的思考上思想 這邊所說的就是說 因為所有的一切名稱 都從想 從思心所出來的 所以這個想 所面對的 所引發出來的 就是一切的 諸地當中 所應該要有的 一些名稱名相等等 我們所要了解的一些 什麼叫做十地 什麼叫做六波羅蜜 什麼叫做煩惱 什麼叫做智慧 什麼叫做真如 等等的這些名詞名相 都是由思心所引生出來的 就是所謂的名言相 所以是諸地裡邊 所修學的一切法門 所要對治的一切煩惱 要對治的很多 前面曾經講過的 譬如說二十二種愚 十一種粗重這些 殊勝生 殊勝生就是引生了八種清淨 願 就像我們前面所說的 諸地菩薩他們自己本身 有大願有妙願有勝願等等 願力都是非常的殊勝的 還有諸學 所要修學的 我們所謂六波羅蜜 十波羅蜜等的一切法門 由依佛說是大乘 這些都是屬於大乘法 於此善修成大覺 你如果能夠照著 我們這一品裡邊 所修的方法方式 去修學的話 去學習的話 你一定可以成為大覺 就是成佛了 宣說諸法種種性 佛陀對於諸法 每一種法每一種法 可以說解說得非常的清楚 它的自體性是什麼 復說皆同一理趣 不管講 五蘊的也好 講十二處的也好 講十八界的也好 講了三十七道品的也好 這些諸法的法性 其實都是同一理趣 謂於下乘或上乘 不管是從他的程度低來說 或程度高來說 故我說乘無異性 其實三乘同樣的 都是無有差別的 就像我們前面的課文的 七十五頁裡面 他有一句話就說 說微妙難思無漏見 於中解脫等無差 就是說三乘聖者 他們的微妙無漏見 得到的解脫的境界 三乘都是無有差別的 所以都是沒有三乘之別 如言於義妄分別 如果你們就針對我所說的 這些言說 所取得的這種內容 來虛妄分別 自我猜想的話 或有增益或損減 就會有增益執 就有損減執 謂此二種互相違 這樣就會說了 唉呀 或者增益執的也好 損減執的也好 或者站在於一乘說 三乘說的也好 都認為佛陀所說的 有互相的相違 愚癡意解成乖諍 這是一種愚痴性 愚痴性 當然就會互相乖背 就是互相的違逆 在那邊起諍論 到這邊為止 就是所有的這個地波羅蜜品 觀自在菩薩所問的問題 佛同樣就用一個偈頌 來把它作一個結論 聽這一品的在場的大眾們 有沒有功德 還是有的 也是有的人 還是一樣 能夠得到這個大乘光明三昧的 這種程度 這個我們等下一節課再說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