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講:淨珠法師 講題:解深密經 63 解深密經 第六十三集 諸位同學大家好 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看解深密經第四卷 地波羅蜜多品第七 十地菩薩修學六波羅蜜多 應該要注意的地方 真的還是很多 觀自在菩薩 他為著饒益一切眾生 提出了很多個問題 當面來請教佛陀 讓我們往後的眾生 往後的發菩提心的菩薩們 在修學的時候就能夠有所警惕 甚至於就能夠去了解 應該要注意的地方 現在我們看課文的 一百七十八頁 第二大段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 又再請教佛陀問題 問什麼呢 世尊如是一切波羅蜜多 何因何果有何義利 就是說對於這個六波羅蜜多 他是以何為因以何為果 甚至於說修學這個波羅蜜多 他有何義利 有什麼利益 懂得它的因懂得它的果 懂得它的利益 佛陀就告訴觀自在菩薩曰 善男子 如是一切波羅蜜多 它是大悲為因 主要的修學波羅蜜多的 我們就稱之為菩薩 菩薩他就是以大悲心為他的因 因為修學這個波羅蜜多 不但說自己要得到利益 得到證得果位 也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證得 希望一切眾生 也都能夠離苦得樂 所以他沒有大悲心 為他的因的話 他怎麼會這麼努力 精勤的去做呢 大悲心最主要的讓眾生能夠 離去一切的痛苦 憐憫一切眾生 在六道之中的輪迴 所以以這個大悲心為他的因 微妙可愛諸果異熟 還有饒益一切有情為果 他的果是二種 一個從自己本身來說的果 就是說能夠得到 可愛的諸果異熟 來生不管說是 這個五蘊生命體也好 是人事的也好是環境的也好 都能夠是很順利的很順境的 很莊嚴的很殊勝的 對於利他的部分來說 就是饒益一切有情了 能夠讓一切有情 可以得到利益了 跟著自己的腳步來修學佛法 也可以得到這一種 可愛諸果異熟 讓眾生都能夠離去 種種的痛苦障礙了 甚至於得到超凡入聖 像這個都是讓眾生得到利益的 所以說饒益一切有情 這二個都是一種果 一種是自利的果 一種是利他的果 圓滿無上廣大菩提為大義利 就是說真正的最大最大的義利 也就是說最大最大的好處 就是說自己本身能夠得到 無上廣大的菩提果 能夠覺悟到世間的真理 能夠契證真如的理體 達到涅槃成佛的果位了 這個就是最大最殊勝的 接下來再問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 若諸菩薩具足一切無盡財寶 成就大悲 何緣世間現有眾生貧窮可得 就是說既然修學 六波羅蜜多的菩薩們 都是以大悲心為因 也就是說他們能夠以 非常慈悲的這個胸懷 來憐憫饒益一切眾生 是什麼原因呢 何緣 什麼原因呢 世間現有眾生貧窮可得 為什麼世間 還有這麼多貧窮的人呢 既然菩薩是以大悲心來行 六波羅蜜多 照說的話呢 應該看到窮人就給他們錢財了 看到病人就給他們醫藥 寒冷的天氣就給他們棉被衣服 怎麼我們這個世間 還有這麼多貧窮的人 是什麼原因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 佛陀是這麼說了 善男子是諸眾生自業過失 若不爾者 菩薩常懷饒益他心 又常具足無盡財寶 若諸眾生無自惡業 能為障礙何有世間貧窮可得 總一句話就是說 為什麼世間 還有這麼多貧窮的人 是因為他們自己的業力關係 如果不是這樣子的話 所有的發菩提心的菩薩們 有這麼多 甚至於都是這麼樣子的慈悲 為什麼世間還有貧窮的人 就是因為個人個人的業力不同 所以才會如此 自己的業力是怎樣 這邊講 自惡業能為障礙 自己的業力來障礙自己 所以即使佛菩薩很慈悲 你也是承受不到的 這邊就舉了一些例子 譬如餓鬼為大熱渴逼迫其身 見大海水悉皆涸竭 非大海過 是諸餓鬼自業過耳 舉一個例子就是餓鬼 餓鬼我們就說 其實他是真的非常非常 飢餓的一類鬼 一種鬼類眾生 真的非常的餓 肚子是非常的大 要吃很多東西才會飽 但是東西真的呈現在他的面前 他就真的能夠吃得到嗎 他的惡業障礙 吃不到的 就是眼睛所看到的 應該是大海水的地方 他所看到的卻是涸竭 海水都涸竭了 都乾掉了 所以他即使要吃也吃不到 想要喝也喝不到 所以餓鬼類的眾生 永遠就是處在於飢餓飢渴之中 我們像我們這個地球 我們這個世間 可以說只有七分之一的土地 四大海洋可以說 都是非常多的水 像我們現在水位是越來越高 因為這一個冰山 都一直在溶化之中 但是鬼類眾生 真的可以喝到這些水嗎 還是喝不到的 惡業阻礙 惡業障礙著 所以這個不是大海過 就是不是這個大海水的過失 是諸餓鬼自業過耳 是這些餓鬼們 他們就是因為業力的關係 讓他們出生在這個餓鬼道之中 所以是他的業力的過失 自業過耳就是餓鬼自己的惡業 的一種過失 才會讓他們喝不到 這一些清淨的水 如是菩薩所施財寶 猶如大海無有過失 是諸眾生自業過耳 像菩薩們 雖然他們也是發了大悲心 想要來就是饒益一切眾生 饒益一切有情 但是諸眾生自業過耳 就是說所有的眾生們 也都是因為自己的業力障礙 或者自己業力的關係 他也一樣的這種過失 得不到這一種利益 猶如餓鬼自惡業力令無有果 就如果上面所舉的例子 餓鬼一樣的 這個不是菩薩的過失 這個都是自己本身 所造作出來的一種 惡業的果報 所以令無有果 所以這種果報可以說 自己得不到利益的 在於我們的經典裡邊 這一種例子可以說是非常的多 非常的多裡邊 現在先舉幾個給大家做參考 既然說應該說起來 菩薩們發心 他們都是盡未來際無有期限的 但是他為什麼 在這樣的修學過程當中 饒益一切有情的 種種的行為當中 眾生還得不到利益呢 這邊舉了一個例子譬如說 有一個就是舍利弗的一個弟子 舍利弗的弟子叫做 叫做羅頻周 羅頻周這麼一個比丘 他可以說非常精進的在持戒 很精進的一個弟子 而且他的持戒也是非常的清淨 可以說佛陀在世的時候 弟子們要吃飯就是要出去托缽 要出去乞食 當然我們講說乞食 當然還是要有一個限度 不是無限期的 無限的一直的往下走 得到滿缽才回來 不是的 還是有他的一個期限 有他的一個限度的 一個限制裡邊 原則上就是只能夠走七家 七家當中如果說沒有人布施 或者布施的不夠 你還是不能夠再繼續 走到第八家走到第九家去 所以說為什麼說比丘們托缽 有的時候都會空缽而回 空著缽沒有人布施 就是有布施也是一點點 還是吃不飽 為什麼會這樣子 我們就以外在的來說 當然就是飢荒的時候 旱災蟲災的時候是如此 有的時候是自己的 這個果報的問題了 福德不夠了 所以這一個弟子 他就出去托缽了 托缽的時候 就是怎麼托缽 他就是沒有辦法托到飯菜 第一天托不到第二天 第二天托不到第三天 到了第六天還是托不到飯菜 可以吃 要怎樣 當然就是飢餓了 一天只有吃一餐 又沒得吃 等於是六餐完全都沒有了 六天都沒有了 到了第七天的時候 已經奄奄一息了 沒有力氣了 快要餓死了 在這個時候命在旦夕的時候 就有同道就同樣的比丘們 真的是看不下去了 憐憫他 就送食物到他的面前去 想要給他吃 在同道裡邊有的拿給他吃 當然他就很客氣 就不要吃 但是像目犍連尊者 可以說是佛陀的大弟子 送飯過來了 但是一送過來 把這個飯這個缽裡邊的飯 送到他嘴邊的時候 等到他的眼睛一看到那個缽飯 就不是飯跟菜了 就變成是一團的泥土了 泥土能夠吃嗎 他看一看怎麼是泥土 怎麼能夠吃 當然就不能吃了 這個是業力障礙沒辦法 舍利弗看一看好了 目犍連的行不通 我來好了 所以舍利弗他就親自的 把缽飯就送到 這個弟子的面前去了 但是這個時候 嘴巴張不開來了 口就是含住了 嘴巴怎麼開就是張不開 我們有一種病 就是這邊會酸痛的 很緊的 筋肉很緊的 也有這樣子的一種情況 打不開來 這個你說師長們 大尊者們送飯給他吃 他吃得到嗎 還是吃不到 嘴巴張不開 怎麼張都張不開 怎麼吃呢 像這一個就是眾生的業力了 這個也是沒有辦法的 在我們的經典裡邊 也有說到的像龍王 龍王他降雨要給一切眾生 給一切的動植物都能夠 有這個甘露雨水 可以來滋潤的時候 但是有的鬼類眾生 看到這個雨水 我們看了是雨水 他看的是一把火一把火的 往他的身體燒 像這樣子 他會喜歡龍王下雨嗎 他不是龍王下雨 是龍王下這個火 他當然不行了 下這個雷電霹靂 我們聽起來可以說 就是雷電霹靂 有的人都會被驚嚇到 但是聾子 耳朵聾的人 聽得到嗎 對他來說 沒有感覺 甚至於我們就說 很多很多的像我們現在 高雄的愛河邊 很多的那些燈火 非常的燦爛 但是你如果帶一個眼睛瞎的人 眼睛有障礙的人去他看得到嗎 再怎麼漂亮他也看不到 誰的過失 是自己的業力的過失 像這一個就是說 菩薩即使再怎麼樣子的大悲心 眾生還是承受不到的 甚至於還有的就是說明 你現在這樣子的 衣食方面有欠缺 你還很發心 如果說有人幫助你 讓你賺了大錢之後 你就一定會再這麼發心嗎 這麼樣子的想要來幫忙別人嗎 就不一定了 說不定有了錢 你就貪瞋癡就引出來了 你的放逸懈怠也就引出來了 本來以前還很用功 還很精進努力 現在一有了錢 說不定就花天酒地 就到處往外跑 要遊樂要觀光要出國了 以前是懂得知足 現在給你這些錢 或者這些財物的時候 說不定你就花天酒地等等 這樣子的話 就說菩薩真的有給你 其實也變成一種障礙 這樣子的話菩薩他可以 以他的三明六通 來觀看這個眾生他的根機 這個根機說現在他懂得知足 反而更能夠行善 更懂得精勤 你如果幫助他了 讓他就是順境一點的話 說不定就變成一種懈怠 說不定就是一種墮落 乾脆就不要給他了 所以說有的為什麼會感受不到 因為你的根機還是不足以 讓你變成有錢人 或者讓你變成一個富裕的人 或者讓你樣樣都很順利的人 因為人的根機不同 一有了反而憍慢 一有了反而懈怠 所以這個也是菩薩 度化眾生的方法之一 為什麼他有感應我沒有感應 其實我們就是說 天天平安就是一種感應了 所以說為什麼會有貧窮 這個人的業力 個人的根機不同 接下來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 就請教佛陀說世尊 菩薩以何等波羅蜜多 取一切法無自性性 就是說我們在前面 無自性相品裡邊所說的 一切法皆無自性性 相無自性性生無自性性 還有勝義無自性性 這樣就說明了 菩薩他們是以何等的波羅蜜多 而能夠來取一切法的無自性性 也就是說菩薩他們怎麼樣子 悟得這個無自性性的 這個境界 相無自性性 當然遍計所執 本來就是一切皆沒有 生無自性性 這一個是從依他起裡邊來說 他沒有遍計執 所以他是生無自性性 勝義無自性性 就是圓成實 這個生無自性性 跟勝義無自性性 站在我們世間法裡邊來看的話 俗諦裡邊來說的話 生無自性性 依他起的一切功能作用 還是存在著的 當然站在勝義諦的 立場裡邊來說 他是無自性性法 像這一個這個道理在我們前面 第一卷第二卷裡邊 都已經有談過了 菩薩他們是怎麼樣取 就是怎麼樣子的證到悟到 得到這樣子的無自性性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 善男子以般若波羅蜜多 能取諸法無自性性 要得到這個無自性性 一定要靠般若波羅蜜多 一定要有智慧才可以的 世尊若般若波羅密多 能取諸法無自性性 何故不取有自性性 這邊就是這個取字 這個取就是取著了 也就是一種執著了 我已經得到無自性性 你有這樣子的觀念 就代表你有執著了 所以既然有所執著的話 就不叫做無自性性 就應該叫做有自性性了 就是有 有執著 所以說如果說明 叫做取一切法得到無自性性 有這個取字的說明的話 眾生內心裡邊 有我得到了什麼的話 有這樣子的一種心態 這樣子的一種行相的話 應該不叫做無自性性 應該叫做取有自性性了 佛陀的回答就是說 善男子 我終不說以無自性性 取無自性性 我不會說 我至始至終以來 我從以前以來 始終以來我沒有說 這個無自性性 叫做取無自性性 沒有這個取字 就是說菩薩修行 悟得了這個無自性性 悟得無自性性 當然就是無分別智了 我沒有說 我終不說 自始始終以來 我就沒有說 這個無自性性是菩薩他們 取無自性性 沒有這個取字的 然無自性性離諸文字自內所證 不可捨於言說文字而能宣說 無自性性的體性是離言說相 離心緣相 這個無自性性 他是離諸文字自內所證的 完全是內心的智慧般若 來契證到真如的理體 這樣子的境界是沒有語言文字 心裡邊的一種觀念 可以想像得出來的這種境界 就是不可思議的境界 離文字相離語言相離心緣相的 既然是這樣樣子 是菩薩悟得的境界 現在我要解說給眾生們聽 解說給眾生們聽的話 我都不說的話眾生懂得嗎 還是不懂 所以我必須要藉著世間的語言 來說給眾生聽 既然要以現在的 大家聽得懂的語言音聲 來說的話 這邊講不可捨於言說文字 我就不能夠捨棄言說 我也就不能夠捨棄文字 我就一定要講出來 而且用大家聽得懂得的 大家聽得懂得的 當然這個是世間法了 所以不能說而必須說 這個叫做強立名 不能說 而假藉著世間的語言音聲來說 這個就是假象的假語言假文字 沒有他的真實 但是我要講給大家聽 因為大家都還沒有 悟到這個境界 我要講給大家聽 講給眾生們聽的時候 當然我不能夠捨棄語言文字 我才有辦法說出來 如果我也跟我所證悟到的境界 一樣的是智如合一的 是無分別的 眾生怎麼懂呢 不懂得的 是故我說般若波羅蜜多 能取諸法無自性性 所以我才會說 般若波羅蜜多 一定要藉著這個法門 你才能夠去證得 這一個無自性性 這一個還要靠什麼 文字般若了 你要從這個文字裡邊來了解 從這個音聲裡邊來了解 所以我們要得到般若智慧 一定要多聽多看了 經典要多看 有法師在講經就是要多聽 你才能夠從這個文字般若當中 來入於這個佛理的 這個境界裡面 所以要得到無自性性 也要從這個第一層的 文字般若來入門了 所以一定要靠般若波羅蜜多 你才有辦法去悟得真如理體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 世尊 如佛所說波羅蜜多 近波羅蜜多大波羅蜜多 云何波羅蜜多 云何近波羅蜜多 云何大波羅蜜多 這一個就代表著佛陀以前 曾經有講過這一些名相 也有講說波羅蜜多 也有講說近波羅蜜多 也有講說就是大波羅蜜多 這一些的名相應該怎麼解說 云何就是怎麼來了解它 它的內容是什麼 佛陀就跟觀自在菩薩解答說 善男子 若諸菩薩經無量時 修行施等成就善法 而諸煩惱猶故現行 未能制伏然為彼伏 謂於勝解行地軟中勝解轉時 是名波羅蜜多 好了 在講到菩薩修行的過程當中 是要修學波羅蜜多 但是波羅蜜多為什麼 還有不同的 這種名相的稱呼不同 第一個的叫做波羅蜜多 這一個就說明了 如果有這個菩薩 當然就是說從初發心 發菩提心學菩薩法的 都叫做菩薩了 你今天發了菩提心 更具體一點說的話 你今天有去受菩薩戒 從今天開始受了戒開始 你就是菩薩了 你就是在家菩薩了 出家眾也一樣的 三壇大戒的 第三壇就是菩薩戒了 你就是出家菩薩了 所以只要有受過菩薩戒的 都是大菩薩 雖然說我今天 才剛剛從戒壇出來 你還是菩薩 所以這個菩薩 就是修學菩薩道的 發菩提心者 經過無量時 很長的一段時間來修行 修行這個什麼 施等 施等當然就是布施持戒忍辱 乃至於到般若智慧六波羅蜜多 成就善法 要成就這個六波羅蜜多的 這個出世間的善法 但是你在修行 在修行 你一修行就馬上能夠 圓滿成就了嗎 當然是還不夠 我們的這種善根力還是很微弱 所以還是不足 甚至於信心還不足 定力還不足 說不定還會退心的時候 所以這邊就講 而諸煩惱猶故現行 我們所有的貪瞋癡慢疑惡見 乃至於小隨煩惱中隨煩惱 大隨煩惱 所有的煩惱跟一般人 都是相同的 一般的人沒有受菩薩戒 是貪瞋癡 我們雖然是受了菩薩戒 我們還是貪瞋癡 一樣的 因為我們還是凡夫菩薩 還是在修學這個菩薩法的 第一步而已 還是凡夫行 所以我們的煩惱猶故現行 都還是一直起煩惱 還是起煩惱 還是會起貪心 還是會起瞋恨心 還是會起懷疑心等等 還是都有的 未能制伏 我們雖然想要布施 我們有錢還是可以拿去布施 慈善事業都可以做 都還是可以去發心的 但是遇到和自己的利益 有衝突的時候 我還是會起煩惱性 我還是會起瞋恨心 一樣的 所以不能夠制伏他 我們的貪念一起的時候 還是控制不了 不能夠制伏他還是控制不了的 再來然為彼伏 甚至於更嚴重 被煩惱所伏了 就是說我在生氣的時候 明明知道生氣不好 但是我是控制不了 我就是非生氣不可 我這個時候我就是會生氣 甚至於還是火冒三丈 在貪的時候 真的貪的時候還是會貪 還是一樣的貪 從小貪到大貪還是會有的 所以這一個就是為煩惱所伏 被煩惱所繫縛被煩惱所控制了 想不生氣也不行 想不懷疑也不行 想不起憍慢心也不行 這樣子的環境這樣子的情況 這樣子的情形顯現在我們面前 我就不得不懷疑 雖然我是菩薩行者 但是我還是會懷疑 懷疑還是大煩惱 還是根本煩惱之一 所以自己所有的菩薩心行 所有的波羅蜜行 完全都消失掉了 都被煩惱控制住了 謂於勝解行地軟中勝解轉時 是名波羅蜜多 這一個時候 什麼情況 從初發心透過修行修行 修行到哪裡 勝解行地 勝解行地就是 十住十行十迴向的三賢位 乃至於四加行 都是屬於勝解行地的 還是初學 還會被煩惱控制住的 這一個我們就稱之為波羅蜜多 這個四加行的當中 是暖頂忍世第一法叫做四加行 這個煖 這個煖 應該是溫暖的暖 煖字旁的煖 但是有的地方 就是寫一個車 再一個而且的而 再一個女 這個 我們這個課文是寫這個 軟硬的軟 這一個最主要的就是說 四加行的第一個位次 在四加行當中 你雖然說是在勝解行 你是四加行 當然是超越三賢位之上 所以他就是怎樣 勝解 勝解就是一層的 殊勝理解 要再更勝一層的殊勝理解 就轉就是生起 所以由煖而頂而忍而世第一法 在這個煖 其實在煖位我們說起來 在經典論典當中有談到 他還有分上品中品跟下品的 所以就是第一層的煖位 他都有由下品轉成中品 由中品再轉成上品 上品才又轉成頂位 所以這個叫做勝解轉 到了這個四加行 這個為止 都是屬於波羅蜜多的境界 自己本身程度都還是很差的 所以說有的人會說 為什麼學佛的弟子 個性還這麼衝 為什麼學佛的弟子 還是這樣子的憍慢心態 講話這麼不客氣 因為我們還是凡夫菩薩 不只是說在家菩薩是如此 出家菩薩也一樣 就是我們的一般 凡夫僧的出家菩薩 也還是凡夫 也還是在修的當中 也還是在勝解行地裡 的這個範圍之中而已 為什麼出家人會這麼衝 為什麼出家人的脾氣 也是這麼大 為什麼講話還是這麼不客氣 為什麼懷疑心也是這麼重 因為他是凡夫的菩薩 不是登地以上的菩薩 當然還是會 所以看到出家眾 有煩惱性的時候 也不足為奇 也沒有什麼好奇怪的 一樣的還是有 凡夫嘛 所以在這個程度裡邊 還是在修六波羅蜜多 但是煩惱還是會起 甚至於還是會被煩惱控制住了 煩惱很多煩惱很重 還是有的 接下來復於無量時修行施等 漸復增上成就善法 而諸煩惱猶故現行 然能制伏非彼所伏 謂從初地已上 是名近波羅蜜多 這一段在解說 什麼叫做近波羅蜜多 近就是鄰近靠近 怎麼樣子說 就是說還是經過無量時 非常長的一段時間 在修行這個六波羅蜜多施等 六波羅蜜多的時候 他是漸復增上 一層一層的增上 一層一層的增上 成就這個出世間的善法功德 這個時候 照樣有煩惱 諸煩惱猶故現行 還是會起煩惱的 貪瞋癡慢疑二見照樣是有 大隨煩惱還是有 懈怠放逸不信等等都還是有的 雖然他的煩惱會起現行 還是會起煩惱 還是會生氣 還是會貪還是愚癡 不接受別人的意見等等 然能制伏 但是他這個時候的 功力就比較深一點 比較高一點了 一生氣之後他馬上就能夠回想 不行 我要控制我不可以起煩惱 我不可以起煩惱 所以他就能夠制伏 如果一想過之後一回神之後 馬上就能夠控制他的煩惱了 甚至於非彼所伏 不會再被煩惱所控制了 不會被煩惱所制伏了 他的精進他的善法他的智慧 會更殊勝 這個是什麼樣程度的菩薩們 這邊講謂從初地以上 就是登地以上的菩薩 從歡喜地以來 這一個就叫做近波羅蜜多了 近是什麼 就是靠近 靠近什麼 靠近無上菩提果位 所以這個時候所修的波羅蜜多 就是已經接近於菩提果位了 接近於涅槃的境界了 接下來復於無量時修行施等 轉復增上成就善法 一切煩惱皆不現行 謂從八地已上 是名大波羅蜜多 這個大波羅蜜多 就是最殊勝最廣大的 無上究竟的 是什麼 就是說 一樣的在於無量的時間當中 在修行施等 布施持戒的波羅蜜多 若波羅蜜多法 一樣的越來越殊勝 越來越殊勝 能夠增上成就善法 而且是轉復 一直的往上轉 一直的加強一直的增上 他的出世間的善法功德 所以到了這個時候 一切煩惱皆不現行 都不再起煩惱了 為什麼 因為可以說 煩惱都斷除了 尤其是現行的煩惱斷除了 即使有種子存在 既然不起現行 他就不會表現出來了 所以這一個時候不現行 不會表現他的煩惱性 所以即使看了不滿意 也只是皺一下眉頭 或者是 心理上內心裡邊一個 一個境界 感覺到不喜歡 那就過去了 也不會表現說我生氣我要打人 我要罵人我要講話了 也不會了 不起現行作用 這個時候的境界 就是八地以上的菩薩 這一個叫做大波羅蜜多 八地九地十地的修行者 所以這個時候 已經是接近於佛果位了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 又再跟佛陀說世尊 此諸地中煩惱隨眠可有幾種 在修學這個六波羅蜜多的時候 十地以上的菩薩們 他們的煩惱中可以說 現行的部分已經都可以制伏了 只有隨眠就是種子的部分 他們的隨眠有幾種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 善男子略有三種 有三種的煩惱隨眠 一者害伴隨眠 謂於前五地 何以故善男子 諸不俱生現行煩惱 是俱生煩惱現行助伴 彼於爾時永無復有 是故說名害伴隨眠 是說明第一個叫做害伴隨眠 作伴的 他要起煩惱 就是還有作伴的 代表著容易斷的 已經害就是把它去除掉了 這個是什麼意思 我們講到煩惱的時候有二種 一種就叫做分別起的煩惱 一種就叫做俱生起的煩惱 分別起的煩惱 就是我們在今生當中 因為受到那種惡見惡知識 他們的邪知邪見的教導 讓我們也走上了邪知邪見去了 或者因為自己本身的 自己的一種分別性 邪分別所引生的一種 不正確的思想 所表現出來的 那一種煩惱 有人教的或自己想出來的 這個都是我們今生才有的 這個叫做分別起的煩惱性 這種分別起的煩惱性 比較容易斷 好斷 因為是有人教 如果同樣的有善知識來教的話 你過去的錯誤就可以斷了 或者自己想出來的 自分別引生的 自己想出來的 胡思亂想想出來的 人家跟你說想得不對 應該要怎麼才對 也是可以改 所以分別起的容易改容易斷 如果是俱生起的 俱生起的就是與生俱來的 出生就有的 從我們過去生過去生 無始生死以來累積出來的 當然不容易斷 這個我們就稱之為 無始以來的虛妄分別所熏習的 不容易斷 這個一定要到成佛之前 才可以斷盡的 在這二種的煩惱當中 分別起的見道位就可以斷了 也就是登初地就全部斷除了 從四加行世第一法位 進入於初地的見道位的時候 就斷掉了 但是俱生起 就是與生俱來的 無始生死以來的 一定初地斷一點 二地再斷一點 三地再斷一點 就是慢慢的漸斷的方式 來把他給斷除 一直到成佛之前 所以我們的煩惱就是有這二種 一種就是俱生起的 一種就是不俱生起的 就是不俱生起就是分別起 所以這邊講的第一個害伴隨眠 就是害伴的這種煩惱隨眠 前五地 在前五地的都叫做害伴隨眠 這個害伴隨眠 諸不俱生現行煩惱 不俱生就是分別起的 不是與生俱來的 不是與生俱來的現行煩惱 是現生煩惱現行的助伴 就是屬於俱生的 就是與生俱來的煩惱 會起現行的助伴 就是他的伴侶 他的相鄰近而引生的 彼於爾時永無復有 這個彼是指什麼 就是諸不俱生現行煩惱 諸不俱生現行煩惱 他是助伴而已 所以在五地之前 在那個時候 爾時就永無復有 他就不會再有了 是故說名害伴隨眠 所以叫做害伴 把這個助伴給害 害就是永害 就是斷除了 就是前五地的時候 到第五地就可以說永害了 二者羸劣隨眠 謂於第六第七地中微細現行 若修所伏不現行故 贏劣隨眠 羸劣就是衰弱無力 現在只有剩下俱生起的 俱生起的 在第六地跟第七地的時候 他是屬於微細現行 他會起現行 這個現行是非常微細 就是很微弱的 很微弱的一股力量 所以在第六地第七地的時候 你如果有去修的話 你就能夠伏 你就可以跟他 給伏住了 給他給伏住了 就不現行了 所以到了第六地第七地 你就能夠伏了 伏了俱生起的現行的微細煩惱 三者微細隨眠 謂於第八地已上 從此已去 一切煩惱不復現行 唯有所知障為依止故 微細的隨眠就是說第八地以上 他們要斷除的 從第八地以上一切煩惱 都不復現行了 都不再起現行了 就是俱生起的煩惱也不起現行 唯有所知障為依止 只有跟末那識相應的所知障 會起煩惱而已 會起作用而已 當然到了佛地就完全斷除了 再來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 世尊此諸隨眠 幾種麤重斷所顯示 就是說這一些的隨眠 就是說斷幾種麤重 顯示彼諸隨眠 能夠離麤重義 因為我們講的隨眠 也叫做麤重 麤重也叫做隨眠 這個名稱斷所顯示 要斷幾種的麤重 來顯示說這些隨眠 已經離去了麤重的意思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 佛陀就這麼說了 善男子但由二種 有二種 謂由在皮麤重斷故 顯彼初二 復由在膚麤重斷故 顯彼第三 這一個就對於前面的三種 隨眠來說的話 我們現在把他分為 二大部分來說 現在在我們的經論當中 就是把這三種的隨眠用譬喻的 從最外在的一直到最內在的 我們這邊舉例子從皮 從皮膚 就是膚就是我們的肉 就是我們皮膚裡面的那個肉質 再來就是骨頭 來做例子 有的論點他就會從皮肉心來說 或者皮膚或者是肉來做解釋的 都有 這種舉例子來說 像由皮麤重斷故 好了 像最粗淺的 皮的部分 這種麤重的隨眠把它斷的話 就能夠顯現初二 什麼叫初二 第一個就是害伴隨眠 第二個就是羸劣隨眠 你如果能夠 把這個皮麤重斷的話 也就代表著把這個害伴隨眠 跟羸劣隨眠斷除了 由這個膚麤重斷故 好了 這個膚 我們的皮膚裡面的 這個這一段 如果把他給斷除了的話 顯彼第三 什麼第三 就是微細隨眠 也就斷除了 若在於骨麤重斷者 我說永離一切隨眠位在佛地 像這一個我們就給他說明到 最高的境界來說了 因為如果你是對這個 骨麤重斷的話 就是最微細最深的那個理念 對這個最深的這個理念 如果把他給斷盡的話 我就說 釋迦牟尼佛就說永離一切隨眠 一切的煩惱隨眠種子麤重 全部都斷了的話 怎樣 位在佛地 你就是達到佛果位了 你就是已經接近於成佛了 達到成佛的境界了 所以麤重 其實也就是隨眠的別名 但是在我們的解說上 有的時候就是會給他 不同的名稱來做解釋 所以到這邊為止 就是關於斷這個 隨眠麤重的部分 也是完全斷盡 就是達到了成佛的境界了 這一節課到這裡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