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講:淨珠法師 講題:解深密經 59 解深密經 第五十九集 諸位同學大家好 阿彌陀佛 我們看解深密經第四卷 地波羅蜜多品 這一品最主要的 就是觀自在菩薩為當機者 來為了饒益有情 所以提出了有關於修學菩薩道 修學六度法門 所應該要去了解的一些問題 我們現在看一百六十五頁開始 就是觀自在菩薩 又再請教佛陀 他說世尊何因緣故波羅蜜多 說名波羅蜜多 現在我們所要修學的法門 就是六波羅蜜多 為什麼這些法門 要叫做波羅蜜多呢 為什麼要用這一個波羅蜜多 來說明這個法門的修學狀況呢 這個名字 佛陀就跟觀自在菩薩 這麼回答說 善男子五因緣故 就是說為什麼要把這個六度 六波羅蜜多叫做波羅蜜多 主要的就是有五個因緣 就是有五個原因 才這麼命名為波羅蜜多 波羅蜜多當然就是度 就是到彼岸 就是得解脫的意思 藉著這六種修學的法門 能夠讓我們得到彼岸 能夠讓我們脫離生死輪迴 而達到清涼清淨的這個彼岸 涅槃的境界 就說明這個波羅蜜多 就是有五個原因的一種解說 一者無染著故 二者無顧戀故 三者無罪過故 四者無分別故 五者正迴向故 就是有這五個原因 這五個原因怎麼解說 下面就來繼續的講 無染著者 這是第一個 第一個就是無染著 謂不染著波羅蜜多諸相違事 因為修學波羅蜜多 修學這個六度法門 由布施持戒忍辱精進 靜慮到智慧 修學這些波羅蜜多 你就是一定要好好的來修 而且順著前面所談到的 每一種法門都有三個 必須要修學的這種方向 所以他就不去染著 與這個波羅蜜多相違的相反的 那一種事情那一種行為 第一個就是說 與波羅蜜多相違的 相反的這種行為動作 他都不染著 就是不起這種動作了 就代表著因為 為什麼要有布施 就是因為要度慳貪 為什麼要持戒 就是要再度毀犯 所以是慳貪是毀犯 乃至於是瞋恚是懈怠 或者新的散亂 或者你所起的惡慧 這些都是屬於一種相違的事情 相反的 現在是不染著於這些相反的 就是斷除了 他的這些弊病之類的 所以第一個就是無染著 非常的清淨 第二個就是無顧戀者 就是無顧戀 所謂無顧戀呢 謂於一切波羅蜜多 諸果異熟及報恩中 心無繫縛 這個就是針對了兩方面了 一個因為菩薩修學六度 修學六種波羅蜜多 一定有功德 因為他都是斷惡修善的 既然是斷惡修善的 從世間的惡斷除 達到世間的善 甚至於有漏的善斷除 達到出世間的無漏善 功德是越來越殊勝 雖然修學的時間 要三大阿僧祇劫 每一世每一世 在這個修學的過程當中 是越來越殊勝 越來功德越大 這個功德裡邊 就是說今生結束了 雖然還沒有成佛 來生還要繼續來修 但是來生比起今生來的 業力果報 一定是更好 所以這邊就談到的 諸果異熟 諸果異熟就是由於 先業或由這一世達到來生 你的這個果報的異熟 什麼叫異熟呢 就是未來的生命 未來的生命體 未來的生命體 就是靠著我們這一世的 種種的行為所引生的 所以今生裡邊行善 或者今生裡邊造惡 他一定是異時而熟 異類而熟 變異而熟 來生呢 你就有來生的一種果報 所以說為什麼供佛 來生可以得到莊嚴呢 為什麼讚嘆三寶功德 來生的聲音會美好 這個就是一種變異而熟了 或者是異類而熟 在時間上來說是今生造因 來生得果報 惡業也是一樣 今生裡邊做了十惡業 來生墮落於三惡道 這個也在時間上來說 也是不同的時段 由今生的這個因來生的果 再來這個異類而熟變異而熟 所以這個未來的生命體 這個都叫做異熟果報體 這個異熟果報體 是越來越殊勝了 但是這邊就談到了 對於一切波羅蜜多的諸果異熟 就是來生來生再來生 所得到的這一個 不管說是生命體能夠更殊勝 或者財富更有財富 或者是更莊嚴 所謂的身相或者智慧 哪一方面都是比今生要好 比前一世要好 那怎樣呢 心無繫縛不起染著 另外報恩中也不起染著 什麼報恩呢 因為所有的菩薩 在修學菩薩道的時候 一定要饒益有情 饒益有情 幫助他人 難免就會受到 感恩塗報的 那一種利益跟好處 有的人因為我們 在幫助他人的時候 其實都是不計酬報的 但是對方是一種感恩的心 報恩的心 但是這些菩薩們他們不起繫縛 就是不會染著他 所以這邊就無顧戀 不會去戀著於 未來的殊勝的果報 也不戀著於眾生 對於我們的那種報恩的好處 不會的 完全是我應該要修的 我應該要做的 我應該要去學習的 就是很努力精進的去做 第三個無罪過 第三個無罪過就是 謂於如是波羅蜜多無間雜染法 罪過的意思當然就是造惡業 就是雜染法 現在菩薩們在修學六度的時候 對於這一個波羅蜜多他是無 沒有 他是沒有間雜染法 這個間雜染法 就是我們所說的染污法 他就沒有了 染污法是什麼呢 我們後面還會有一些解說的 離非方便行 對於這個非方便行不是正法的 不是真正的方法 他也離去 也就是說不同的方式 不正確的方式 不正確的方法他都不做的 他所做的一定都是照規矩來 都是照方式來 都是一板一眼的 都是如理的合理的方式來做 所以非方便行 不是正確的方式的話 他不做的 所以他就沒有罪過了 他就不會做錯了 第四個就是無分別故 所以什麼是無分別呢 謂於如是波羅蜜多 不如言詞執著自相 所謂的無分別 分別本來就是說去了解 所謂的無分別 就是對於那些染污的 虛妄的 你不去加以分別 你覺得說你不要去想說 也就是說不要去染著於他 什麼意思呢 像我們所要修的六波羅蜜多 十波羅蜜多 他就不 就是不是 不要 不要怎樣 如言詞 如言詞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 在修學的過程當中 你一定要多聽聞 在聽聞的過程裡邊 在聽聞的內容當中一定會說 一定呢 要如何的布施 布施之後會有什麼功德 你現在去聽了 聽了之後布施了之後 以後會更有錢 以後會更莊嚴 以後的功德會更多更殊勝 尤其談到未來的異熟果報 會更增上 但是我們聽了這些法之後 這個叫做如言詞 但是這邊講說不如言詞 說你不要對於 這個內容所談到的 你去怎樣呢 執著自相 就是說每一種法每一種法 他的自相是有些 什麼樣子的過程 你不要去執著了 雖然法師們老師們 或者是先進們 有這樣子的解說 但是我就不要只是 就他的言詞上所講的 這麼樣子的來做來了解 要怎樣 要再更深入 要再更超越的 達到三輪體空的境界 不要起執著 所以不如言詞 並不如我們所聽聞的 就是針對著一般凡夫所解說的 你要布施有功德 你要持戒有功德 乃至你要忍辱有功德 這一些不起執著 自相的意思就是 六度都有他的自體相 像我們前面所說的 布施有三種布施 也要達到三輪體空 持戒也有三種持戒 也要達到三輪體空 你就是不要起執著他的自相了 再來第五個就是正迴向故 什麼叫做正迴向 謂以如是所作所集波羅蜜多 迴求無上大菩提果 就是說就我們前邊所說的 這些法門呢 你就是所作所集 所作就是要如理的去做 如法的去做 每一種所教我們的應該要 如何的行布施波羅蜜多有三種 如何的來行持戒波羅蜜多 有三種 像就是持律儀戒攝善法戒 饒益有情戒 或者就是忍辱的部分 能夠耐怨害忍安受苦忍 諦察法忍 你就是要這麼去做 做了之後呢 當然就是所集 你就是能夠收集種種的功德 因為你的行為動作語言心態 都是正確的都是善的 都是利益眾生的 對自己來說的話 都是斷煩惱的 當然就是說善的部分 越來越殊勝的情況之下 你所積集的一切功德 一定是很殊勝的 所以 就你所做的 就你所積集的一切功德 這些波羅蜜多的行為動作 你就?求無上大菩提果 你全部都要?向 都要希望能夠達到 證得菩提果位的 這樣子的一個境境 代表著說修波羅蜜多 的這些法門 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 能夠得到大菩提果 現在我們還在修學的過程當中 每一世每一世 或者是每一次每一次 你只要有做過的什麼善的功德 都要給他?向 一直達到成佛的境界 所謂的就是?事向理 或者?自向他 這個就代表著我們所做的功德 不只是我現在什麼都要 馬上得到這個好處 或得到利益 我是要給他儲存到成佛的時候 我是要布施給一切眾生 所以我們在誦經禮佛拜佛 或者做了什麼善事 我們都要?向 就是希望說所做的 能夠當願眾生怎麼樣子 當願眾生怎麼樣子 就表示說 不只是我能夠得到這種功德 也希望一切眾生 都能夠得到這種功德 也希望說 我的這種動作行為態度 能夠感動我四周圍的人 他們以後 也能夠跟著我一樣的 來做這些善事 來做這修行的工作等等 這個都叫做?向 這一個就是說明 為什麼六度要叫做波羅蜜多 就是有這個五個原因 能夠離去這個罪過 能夠無雜染能夠不顧戀 乃至於能夠?向功德 在這個五法當中 每一種都有談到 像第一個的 無染著者 他就談到說 要不染著於諸相違事 什麼事諸相違事呢 在這段裡邊還沒有解釋 第二段無顧戀者裡邊有說到 諸果異熟 什麼叫做諸果異熟 這一段文的裡邊也沒有解釋 什麼是間雜染法 也沒有解說 所以觀自在菩薩他的思考能力 也是蠻敏銳的 所以他接著就請教佛陀了 就是每一種每一種 在前面沒有解釋的 感覺到說還是有疑問的 佛陀沒有解釋 我還聽不懂什麼叫做相違事 所以下面就是重新的 對於前面的五種當中 感覺到還有問題的 觀自在菩薩 又再提問題起來問了 所以世尊 何等名為波羅蜜多諸相違事 這一段當然前面沒有說出來 我們就知道是觀自在菩薩問的 請教佛陀說 何等名為 為什麼叫做 波羅蜜多的諸相違事 這波羅蜜多應該是這麼做的 跟他相違的 相違的是什麼呢 善男子當知此事略有六種 這個地方佛陀就解說 跟諸波羅蜜多相違的相反的 有六種 這個六種 當然就是針對著六度來說 每一種波羅蜜多的相違事 持戒的相違事 乃至於智慧的相違事 相違不一樣的 第一個一者於喜樂欲財富自在 諸欲樂中深見功德及與勝利 這個第一個就是 有關於布施的部分了 布施的相違事是什麼呢 於喜樂 就說在於我們一般的人 在於我們一般的人 就是修行者 但是修行者還是初學 甚至於就是說 我們一般的凡夫眾生 我們一般的凡夫眾生都什麼 喜樂 都喜樂什麼 一個欲 就是說染著於五欲之中 什麼五欲呢 當然我們一般說財色名食睡 或者就我們佛學來說的話 就是色聲香味觸 都是要看好的要聽好的 要感覺好的 要觸摸到舒服的 像這一個 我們的凡夫就是喜樂 這個五欲的染著 再來也喜歡什麼 財富 也就是說 也喜歡就是這個有錢有財 甚至於自在 自在的意思 認為自己本身感覺到說 我想要怎麼樣就怎麼樣 我喜歡怎樣就怎樣 就像我們現在年輕人所說的 我高興就好 其它的我可以不管 這個就是自在了 對自己來講的話 所以於諸欲樂中 就在於這個五欲 或者是這個財富快樂之中 這個五欲的享受 或者是財富的享受當中 深見功德及與勝利 他就會看到感受到 我在這樣子的活動當中 我有什麼樣功德 我有什麼樣子的利益 像這一個就是說 比如說在五欲的快樂當中 我喜歡聽音樂我就聽 不管別人要不要 我電燈要開得大大的 也不管別人在休息 或者我走路很大聲 關門很大聲 我也不管別人有沒有在靜修 或者在看書或者在養神 像這一個 就是只有自己得到利益 只有自己我可以我行我素 像這一個 我們是一個要布施的人 你就是要去關心到他人 關心到他人尤其這個無畏施 讓我們四周圍的人 不要因為我的出現 感覺到不舒服 所以盡量的能夠關顧到 照顧到我們四周圍的人 這個就是我們菩薩法裡邊 一個同事攝 也是很重要的 他因為深見功德及與勝利 所以他就沒有辦法去看到 五欲的過患 也沒有辦法去看到 這個財富的過患 這個財富的過患 在我們的佛學裡邊來說 財富為五家所共 不只是說 我們自己賺錢自己來花用之外 水災火災盜賊來跟你搶 甚至於就是國家的 不合理的稅法 甚至於說 生到一個不肖子 亂花錢 所以像這個這樣子來說的話 太過於把錢財漏白了 表現自己的有錢 也是會遭人很多很多的災難 所以他就不見這個過患 也不見這個後果了 所以他就沒有辦法 引發布施心 這樣子來看呢 就是說這個 就是我們布施的一種障礙了 叫做相違事 第二個於隨所樂縱身語意 而現行中深見功德及與勝利 就是說我們一般的凡夫 就是隨著自己所要的 隨著自己感覺到快樂的 所以就會 縱就是會放縱自己的身語意 講話隨便講 我高興怎麼講就怎麼講 也不怕去傷到別人的心 我的身體想要怎麼做就怎麼做 也不管別人 再來我的心要怎麼想 想了之後 當然表現在身語二業上 要放縱自己 要放縱自己而現行中 就是說在於現在 每天每天裡邊 他就是在行十惡業 每天的動作 因為都是放縱自己的身語意 就是行十惡業了 所以他在於 放縱自己的身語意當中 就是很自然很自在 也不管別人的感受 所以只有了解到他的功德 了解到他的勝利 所以他就不能夠 去知道其他的人 那種感受等等 尤其在這個身業的部分來說 在身業的部分裡邊來講的話 我們講的殺生 雖然這個殺生原則上是不殺人 接著就是以慈悲心 而不殺一切眾生 但是我們自古以來 有很多很多的宗教儀式當中 都會有三牲有五禮的這種祭拜 所以殺豬宰羊都認為 這個是對於天的一種尊敬 甚至於就是能夠讓我們以後 能夠上升到天上去的一種方式 他沒有想到說 所被殺的豬被殺的羊 被殺的這些動物 他們的那種痛苦了 感受不到 所以他就沒有辦法 持淨戒法門了 三者於他輕蔑不堪忍中 深見功德及與勝利 談到說被他人輕蔑 被他人輕蔑就被他人輕視 看不起 侮辱 乃至於種種種種的那一種毀謗 這個叫做於他輕蔑 於他輕蔑的過程當中就不堪忍 就是不能夠忍耐 忍受不了 忍受不了怎麼辦 當然就打人就要罵人 就要惡語 像這種狀況裡邊 他會認為我罵得很舒服 我所有的內心裡邊 對他的那種不滿意 我就可以從我的身業當中 從我的語業當中 一直給他給發洩出來 所以他就從這個不堪忍當中 所表現的身業跟語業 他感覺到我有功德 我有這種勝利 就是好的利益 罵罵得很舒服 或者談到說 以牙還牙的那種報復 感覺到很高興 因為有這樣子的一種想法 這樣的一種動作 當然他就沒有辦法修忍辱行了 所以跟忍辱的波羅蜜 他就相違了相反了 四者於不勤修著欲樂中 深見功德及與勝利 不勤修 不勤修就代表著沒有修進 就懈怠了 這個這樣子的懈怠 染著於什麼呢 欲樂中 就在於五欲享受之中 去在那邊翻滾 所以他認為 我在享受五欲很快樂 我在這個就是一切的行為當中 隨心所欲的 就是身業語業的去表達 我很自在我很高興 所以放縱自己 染著自己於欲樂之中 像這一種 這一種呢 他就不勤修了 放蕩放逸了 當然他認為說這個有功德 這個有勝利有好處 如果是這樣子的話 沒有感覺到說 世間的一些不善法 我們要斷除 應該要好好的去惡行善 他沒有辦法去了解這一點的話 他當然就不能夠精進了 不能夠精進 就是與精進波羅蜜就相違了 就相反了 五者於處憒鬧世雜亂行 深見功德及與勝利 修學禪定修學靜慮 要入於定觀之中 一定要離憒鬧處 就是說要不可以太吵雜的地方 不可以人多的地方 太過於吵雜 你的心就會靜不下來 這個地方就是說處憒鬧 代表著這個凡夫眾生 他本身就是喜歡在熱鬧的地方 就是住在於都市當中 或者喜歡到外面去看人 或者喜歡去逛街 喜歡人越多的地方 他越是喜歡的話 這個就是處憒鬧 還有世雜亂行 世雜亂行就是說 世間的所有一切行為 世間所有行為是什麼呢 比如說我們一般的娛樂的部分 看人多的有逛街百貨公司 或者唱歌跳舞等等 他不做正經事 所以世間的種種 社會種種的一種雜亂 他喜歡在那個地方打混 如此認為說 人多很好 很快樂 或者去唱歌去跳舞 感覺到很舒服很快樂 所以就深見他的功德 深見這個憒鬧處當中 的雜亂行的種種的利益 這一種人心靜不下來 沒有辦法修學禪定工夫的 沒有辦法真正的靜下心來 所以要禮佛要拜佛要誦經 要看佛書 心一定要能夠靜得下來 原則上能夠坐個兩個鐘頭以上 但是你說我不行 不行的話慢慢的來學 從十五分二十分半個小時 一個小時這樣子慢慢的來修學 讓心靜下來 你的心能夠靜得下來 才能夠離憒鬧處了 你才不會跟大家 同流合污哦 你的心才能夠入於禪觀之中 所以處憒鬧 再來就是世雜亂行 他就是靜慮波羅蜜多的 相違事了 六者於見聞覺知言說戲論 深見功德及與勝利 第六個就是智慧波羅蜜多 智慧波羅蜜多 當然就是要去覺觀 要去思惟了要去了知 要去體悟 這一個就是見聞覺知 但是見聞覺知最主要的 就是說你所聽的你所看的 乃至於你所言說戲論 你都把他當作是真實的 所聽的也認為是真實 所看的也認為是真實 所去了解得到的 認為都是真實性的 如果是這樣子的話 你所表達出來的 所說出來的當然就是一種戲論 不真實 但是你就在這樣子的環境 狀況之下 你就深見功德及與勝利 所以你就會染著世間的 種種言說等等 但是我們修學佛法要得到智慧 一定要悟得根本無分別智 要悟得根本無分別智的話 你就一定要對於世間的一切 聞思修慧的那種深入 就不可以有戲論 要真真實實的來說 真真實實的來體悟了 像你如果有這種言說戲論的話 當然就是跟智慧就是相反方向 相違背了 不能夠得到智慧的 所以這個叫做諸相違事 在我們前面所談到的 波羅蜜多的第一個原因 就是無染著 無染著就是對於這些相違事 每一種布施的有他的相違的 持戒也有他的相違 乃至於智慧 都有他的相違的言說戲論 你都要離去不染著 你才有辦法真正的 得到波羅蜜多 接著再請教了 世尊 如是一切波羅蜜多 何果異熟 就是說談到我們無顧戀的 這個部分來說的話 於一切波羅蜜多 諸果異熟是心無繫縛 什麼是果異熟 這個果異熟這個地方就談到 善男子 當知此亦略有六種 也是一樣的 配合六度來說 配合六度來說的話呢 第一個就是布施 因為你有布施有財施 有無畏施有法施得大財富 你的來生異熟就是 未來的生命體 你未來的生命 你未來的這個果報 會得到大財富 所以今生有布施 來生可以得到大財富 就可以成為一個有錢人家了 百萬富翁了等等 這一個就是他的異熟果報了 二者往生善趣 就是說你有持戒的話 有持戒就不會殺生 跟人家結這個惡緣了 你不跟人家偷盜 你也不會跟人家結這個惡緣了 甚至於有欠缺人家了 再來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等等 所以你所做的都是善的 所以就能夠往生善趣 好的地方 在六道當中好的地方 當然就是天道跟人了 所以五趣裡邊來說 就是天趣跟人趣 出生為人 或者出生到天上去了 像這一個就是說 你好好持戒的話 不犯這些不對的行為 來生一定出生為人 或者來生一定出生到天上去 三者無怨無壞多諸喜樂 就是說因為你有忍辱 有忍辱別人有怎麼樣子的 輕視毀謗侮辱等等 可以說都沒有怨敵 你不會跟人家結怨仇 你不會跟人家結怨仇的話 就無怨 不被破壞 你也不會去破壞別人家 既然不會去跟人家結怨仇 也不會去破壞人家的話 當然你跟大家相處 都是好來好去 好來好去就是在於群眾當中 大眾的這個團體當中 你就多諸喜樂 你就可以得到很好的人緣 得到好的人緣 大家相處在一起 都是高高興興的 歡歡喜喜的 這樣子的一種果報 不容易跟人家結怨仇了 這個是忍辱 第四這個精進 為眾生主 因為你有精進 你有精進你就能夠得到大尊貴 因為努力的在修善 既然是努力的在修善的話 往後你的功德 是越來越殊勝的話 所得到的果報就是尊貴果報 得到尊貴的果報 就是為眾生主 就是說在於群眾當中 你又尊又貴 就代表著能夠領導大眾 為大眾所尊敬尊重的一個對象 這個就是為眾生主 五者身無惱害 談到靜慮 心能夠靜得下來 你就能夠伏住內心的煩惱 你就對於未來世 你當然就不會得到惱害了 因為貪也斷了瞋也斷了 愚癡也斷除了 嫉妒懷疑這一個 驕慢都已經斷除了 你能夠安住於這個靜慮當中 當然你就沒有惱害了 不受到那些煩惱的障礙 六者有大宗葉 第六個就是智慧了 你因為有智慧 甚至於有得到根本無分別智 或者得到了大方便智 所以你就能夠來廣度眾生 就能夠廣解五明 能夠得到大宗葉 第一個的這邊大宗葉的意思 其實說起來也就是大威德力 或者就是一個大宗族 代表著我們在領導眾生的當中 我們結緣的眾生是越來越多 越來越多 你的這種宗族 就是說你傳下來的 教導出來的就會越來越多 你就猶如一個大宗族一樣的 叫大宗葉 另外因為智慧 除了自己本身 悟得根本無分別智之外 悟得真理之外 最主要的 就是善巧方便的度化眾生 所以能夠表現你的五明 什麼是五明 第一個就是聲明 聲就是音聲 也就說明你的語言文字的 那種廣泛的了解 像我們中國人 除了說中文 不管是現代文不管是文言文 你有辦法去 好好的深入了解之外 能夠看也能夠寫 也能夠有所了知 甚至於國外的種種的語言 像現在最流行的英文 或者是拉丁文 或者是法文德文日文等等 你都有辦法去了解 一個人可以講幾種的語言 了解幾種的文化 這個都是包括在於聲明當中 語言文字的多方的了解 第二個就是工巧明 就是說你有了解 就是種種的工藝 或者種種的技術 像工科的你也懂 商科的你也懂 物理的你也懂 科技的你也懂 像這個就是工巧明了 第三個叫做醫方明 依方明主要的就是醫術的部分 醫生的 或者藥的部分 像我們很多的中草藥之類的 這一個醫生不只是說 對於內科外科哪一方面 有所了解之外 就是對於一些的中藥草藥 也都能夠有所了解 第四個就是因明 因明就是我們所謂的理哲學 或者就稱之為論理學之類的 就是有關於邏輯的部分 能夠懂得很多 第五個叫做內明 內明 當然以我們佛教徒來說的話 我們的內明是什麼 我們佛教裡邊的 就是有關於五乘 人天聲聞緣覺菩薩的 修學法當中 可說五乘的一些的因果 乃至於由凡夫達到聖者的 這些種種的法門 都能夠清楚明白 這個叫做內明 所以這個地方所談到的 六者有大宗葉 就是有大威德力 能夠來領導大眾 甚至於能夠依五明來饒益有情 這一個就是屬於果異熟的部分 在前面裡邊還有談到一個 間雜染法 什麼叫做間雜染法 觀自在菩薩又請教了世尊 何等名為波羅蜜多間雜染法 善男子 就是佛陀的回答了 說當知略由四種加行 什麼叫做雜染法 而且這個雜染法就在於我們 修學的過程當中 最主要的就是有四種 這個四種還是一種加行 就是說他本身對這種染污法的 那一種用心了 第一個無悲加行故 無悲 什麼是無悲呢 最主要的菩薩 修學菩薩法我們都知道說 只要是一個菩薩一定要自利 還要利他 利他一定要有悲心 沒有慈悲心的話 沒有辦法利益他人的 所以你之所以會有這種雜染法 摻雜在於我們修學法之中 就是說在於我們的修行法之中 為什麼會有這種雜染法 就是因為他沒有悲心 甚至於他這個沒有悲心 又是一種加行 說只有只顧自己 只有自私自利 只有為自己不管別人 像這個叫做無悲加行故了 但是菩薩可以說 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 他都是從一發心達到成佛 甚至於成佛以後 這種悲心都是要始終如一 不可間斷的要恆行這種法門的 所以這個無悲加行故 所以他才會有這個雜染法 就是摻雜在於我們的 這種身心行為之中了 二者不如理加行故 不如理加行故 最主要的就是說 我們從修學佛法以來 原則上是六度都要同時修 六度同時修雖然說 在初地裡邊有說著重於 布施波羅蜜多 雖然說在二地著重於 持戒波羅蜜多 但是這個是偏重而已 其它的照樣要修 所以原則上就是六度要平均的 要同時的來修學 但是你如果不如理的來加行 說我只有專修一種 我只有專修哪一種 我只有專修布施 或者我只有專修精進 或者我只有專修禪定的話 這個就叫做不如理修行了 在不如理修行的話 當然你就會障礙 你只有修一種的話 就會障礙其它的那四種那五種 所以這一個 也是屬於一種雜染法了 沒有辦法真正的 精進努力的來修了 三者不常加行故 不常當然就是 沒有保持恆常心 就會怎樣 就會放逸 就會懈怠 就會時斷時續的 有時候有有時候就沒有 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一曝十寒 像這樣子就是不常 你這個不常又是很放蕩自己了 就是不常加行了 當然這個就是修學法裡邊的 一種雜染法了 四者不慇重加行故 不慇重 所謂的慇重 就是要很認真的 要很誠意的 甚至於就是說 你在這個修學的時候 要很慎重的 這樣子的用功修行才可以 不可以太過於輕浮 不可以太過於與煩惱相應 我想要休息就休息 我想要放蕩就放蕩 不可以的 或者太過輕浮的 那種心態或動作 都是不可以的 所以這個地方就說 不慇重加行 表示說這個修學者 他沒有很慎重其事的 很認真的來用功 這個就是屬於染污法了 下面對於這個不如理加行 又再特別的來加以解釋 為什麼要特別加以解釋 因為這一句話 不如理的話我們都把他當作 真理的部分來說 但是這裡因為是談到 六度的修學 所以這個地方就加強的解說 謂修行餘波羅蜜多時 於餘波羅蜜多遠離失壞 因為我們既然叫做六度 六度應該要齊修 六度要同時修 雖然說有所偏重 但是還是要同時都要有的 現在這邊講 謂修行餘波羅蜜多時 好了 我在這個六種當中 修了一種 修了一種的時候 於餘波羅蜜多 對於其它的五種 你就會遠離你就會失壞 因為我只有專修一種 其它的我就不修了 不修的話你就越來越疏遠 越來越陌生 越來越不想修了 甚至於就會失壞了 就會去犯到這一些的相違事 所以這一個地方就特別的加強 不如理加行的這一個部分 就是談到六度的修學法 一定要六度要齊修的才可以 到這裡就是有關於這個 間雜染法 另外有關於前面的 五種因緣當中 還有就是離這個非方便行 什麼叫做非方便行 下面所解說的就是 有一些內容 這些內容還是蠻長的 所以我們可以說 就等下一節課的時候 我們再來做解釋 到這邊為止就是說 我們一個觀念 因為這個是地波羅蜜多品 登地以上的菩薩 他們所要修學的這些法門 但是在初地在二地 還是不夠圓滿 既然還是不夠圓滿 有很多很多的一種障礙 這些障礙是哪一些法門呢 當然我們都要有所掌握 要有所了解 你如果疏忽了 甚至於就是偏重於哪一方了 其它的就可能 就是在於我們的修學法當中 你就不能夠得到圓滿 但是我們都希望 能夠越快速的達到 涅槃菩提果位 這個是最好了 能夠真正得到解脫 不再輪迴了 所以對於這個地波羅蜜多品 六度的修學法門 可以說有很多的 平常都沒有聽過的 所以解說得非常的詳細 也希望說 大家能夠多用一點心思 能夠更圓滿能夠更充實的 來了解六度的修學法門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