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講:淨珠法師 講題:解深密經 57 解深密經 第五十七集 諸位同學大家好 阿彌陀佛 觀自在菩薩對這個修學的法門 也是有很多很多的疑問 真的是觀自在菩薩的疑問嗎 並不是 是為了要利益 饒益一切有情眾生 而來替我們眾生來問問題的 這個就是屬於饒益有情而問的 前面問過幾個問題 尤其是問到說諸菩薩 應該要修學哪一些的法門 這談到六種法門了 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 就是靜慮智慧的六波羅蜜多 接著觀自在菩薩又再來問了 復白佛言 也就是我們在一百五十七頁的 第一行 觀自在菩薩又再請教佛陀了 世尊 如是六種所應學事 幾是增上戒學所攝 幾是增上心學所攝 幾是增上慧學所攝 因為我們都知道修學佛法 就是戒定慧三學了 你這三種層次一定 要照這個次序來 而且一定要這麼來修學 必然的才能夠達到 清淨解脫的境界 第一個先要持戒清淨 不犯戒不懊悔 你的心才有辦法靜下來 才能夠入於禪觀之中 而這禪觀之中的思惟思擇 才能夠引生智慧 而得到了 根本無分別智的契證真如 所以這個又稱之為增上學 這個增上學 我們對這個六波羅蜜多 六度的到彼岸的法門 我們如果來配合這個三學的話 幾是增上戒學所攝呢 哪幾個又是增上心學所攝 增上心學 心學就是定學了 也就是三摩地了 讓心能夠安靜讓心能夠沈靜 讓心能夠來思惟思擇 再來幾個是增上慧學所涵攝的 佛陀就告訴觀自在菩薩說 善男子 當知初三但是增上戒學所攝 靜慮一種但是增上心學所攝 慧是增上慧學所攝 我說精進遍於一切 六種法門六度前面的三個 布施持戒忍辱叫做初三 最初的那三個 他但是就是唯是 只是增上戒學所攝 所以布施是戒學所攝 持戒也是戒學所攝 忍辱也是戒學所攝 靜慮 第五個的靜慮 靜慮禪定他但是增上心學所攝 也唯是增上心學 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定學 第六個就是智度 就是智慧的這個第六度 第六度是增上慧學所攝 就是我們所謂的慧學 戒定慧三學都有了 六度裡邊還少了一個 哪一個呢 就是精進了 佛陀就說了 我說精進遍於一切 就是說精進度 他是遍於其它的五度 也就是說在修布施度的時候 也要有精進 在修持戒度的時候也要有精進 忍辱度也是同樣的要精進 在修學這一個靜慮禪定的時候 也要精進 修學智慧當然更要精進了 就是說遍於一切 也就是說精進從六度裡邊來說 當然都是要具足的 就是對於戒定慧三增上學 也一樣的 要修學增上戒學的時候要精進 增上心學的時候要精進 增上慧學也是一樣的要精進 所以就從這個 三學六度來說的話 每一種法門都要具足精進 這一點裡邊就是 我們一般所講的 佛弟子在修學法門的時候 每天每天都要掌握現在 都要把握時間 我們現在的每一個時刻 都要把他當作 很重要的時刻 甚至於說不定這個時刻一過去 以後要再找到這麼安祥的時間 來修學佛法可能就沒有了 這個時間非掌握好不可 非精進努力不可的 所以我們過去的祖師們 晚上要睡覺的時候 就是要衣服穿得整齊 鞋子要排得好好的 因為晚上上床睡覺 明天會不會下床穿這一雙鞋子 就不一定了 我們如果說以我們的 中國的儒家的孔子說的 不敢收人家的隔夜帖子 不敢收明天的那個帖子 什麼意思 明天會發生什麼事都不曉得的 所以每一個時段每一個時段 現在這個時候我可以用功 我可以精進我可以來努力的話 就是不可以給懈怠了 給他鬆懈了 我們的這種時間跟精神 所以一定要精進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 又再請教佛陀 世尊 如是六種所應學事 前面的六度 六種到彼岸的修學法門 幾是福德資糧所攝 幾是智慧資糧所攝 因為我們談到說 達到成佛的境界 必須要智慧圓滿具足 必須要福德圓滿具足 所以福德具足 再來智慧具足 我們說皈依佛兩足尊 我們為什麼要皈依佛陀 因為佛陀是兩足尊 哪兩足呢 智慧具足 福德具足 所以佛陀是 圓滿具足的一個聖者 為我們之所皈依的對象 為我們之所依靠的對象 現在我們每一個菩薩 所要修的目標 就是要成佛 既然要成佛 當然福德智慧一定要圓滿 現在修六度而達到成佛 在修這個六度 哪一些的法門是屬於福德所攝 哪一些的法門是屬於智慧所攝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 說了 善男子 若增上戒學所攝者 什麼是增上戒學所攝 我們前面一個問題裡邊說 前面的三種法門 就是增上戒學所攝 布施持戒忍辱 這三個是名福德資糧所攝 所以增上戒學的 乃至於說六度裡邊的前三度 他就是屬於福德資糧所攝 若增上慧學所攝者 是名智慧資糧所攝 第六度就是智慧度 智慧度他就是屬於智慧 這一個增上慧學所含攝的 中間還有一個靜慮 還有一個精進呢 這兩個法門這邊說 我說精進靜慮二種遍於一切 就是說不管是在修福德的也好 是在修智慧的也好 一定都要有精進度 修福德修智慧都要有靜慮度 這兩個是遍於一切 所以我們也是說明 修學佛法的弟子 只要入了佛門 必然就是要修禪觀 一定要修禪定 也就是說從最初步的 數息觀 念佛觀開始 一直到你能夠靜下心來 思惟佛理 這個都是每一個佛弟子 都要有的基礎 都要有的用功的法門 所以不要說我已經瞭解佛學 瞭解佛理 已經瞭解了十年二十年了 需要你來打坐的時候 需要你來靜下心的時候 你還是靜不下來 就代表著 你這個條件還是不夠符合 所以第一個能夠靜得下心 而且你的身體的部分 也能夠好好的在那邊打坐靜坐 或者心也能夠靜得下來 那才可以 所以福德智慧前面三個 是屬於福德資糧所攝的 智慧度就是屬於 這個智慧資糧所攝的 精進跟靜慮他是遍於 福德資糧 遍於智慧資糧 都一定要具足的 接下來的一個問題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 又再請教佛陀了 世尊 於此六種所學事中 菩薩云何應當修學 就說在這樣子的修學當中 菩薩如何的來修學呢 應當要怎麼來修 佛陀就告訴觀自在菩薩說 善男子 由五種相應當修學 五種相應當修學 五種相應當修學 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 叫做五相修法 有五種 你應當要這麼修的 哪五種 一者最初於菩薩藏波羅蜜多 相應微妙正法教中猛利信解 第一種 第一種就是最初 我們初發菩提心 來修學菩薩法門 菩薩法門最主要的 這邊講叫做菩薩藏 菩薩藏說起來就是大乘教法 這個大乘教法 都是波羅蜜多相應的 都是與波羅蜜多相應 就是說你修學的這個菩薩藏法 修學這個大乘的教法 必然的你就能夠到達彼岸 所以這個菩薩藏法他是怎樣 微妙正法教 是非常殊勝微妙的一種正法 你由此如此的來修 一定可以達到解脫的境界的 這個叫做正法的這種教學之中 教法之中 你對於這個大乘的 與這個波羅蜜多達到相應 而能夠得到解脫境界的這個 正法教裡邊呢 要猛力信解 一定要好好的來起信心 要好好的來勝解 要有信心要勝解你才能夠深入 你沒有信心你就不想學 雖然有信心但是你不深入 不去勝解 殊勝的理解的話 你也是不會懂得 就像我們有很多 很多一般的初學者 或者很多很多一般的 就是信行人 他都會說我聽不懂 法師怎麼講我聽不懂 師父怎麼解釋我也聽不懂 反正我就是什麼都聽不懂 我只是專心念佛就好了 也有這樣子的人 代表著他 他是相信佛陀所說的經教 但是他沒有辦法 去理解這些義理 這樣子的話對於佛理 還是門外漢 對佛理還只是非常粗淺的 一種信心而已 你的信心要能夠堅定 一定要勝解 所以這邊就說要猛力信解 要非常非常用心的 對於甚深教法 對於大乘菩薩藏的教法 你一定要好好的去用心 所以要猛力的去用心 就是要精進了 不可以浪費時間 不可以浪費精神 好好的在這個經教裡邊 下一點工夫了 菩薩就是如此的在修學中 第二種的修法 二者次於十種法行 以聞思修所成妙智精進修行 第二種修法 就是對於十法行的修法 這個十法行就是要書寫 就是要供養要布施給他 再來你要好好的來諦聽來聽聞 甚至於你還要來讀誦要來受持 要來披讀 再來要廣說 還要就是要去思惟要去修習 所以十種法門 從抄經開始 從誦經開始 一直到能夠自己瞭解 解釋給別人聽 自己本身又能夠 真正的深入的去理解 而且不間斷的修習修學修學 這個總共有十種法門 這個我們在前面的六十八頁的 課本當中也有看過了 對於這種十種法行 你要透過聞思修三慧 好好的來跟他成就了 透過聞慧透過思慧透過修慧 所引伸的這種智慧 你要好好的精進修行 所以有時間有精神 比較深入的比較甚深的法門 要用一點心思來思惟來思考 如果精神不濟很疲勞很疲倦 就看在我們的佛經裡邊 你認為比較初淺的 比較淺的那種經典 來看 來讀 來誦 如果真的時間是不夠 只有剩下二十分鐘 只有剩下十分鐘 或者今天真的是 太過於疲倦疲勞了 或者身體有微樣 有一點點毛病 感冒 提不起精神來 那怎麼辦呢 看書又看不下 艱深的佛理又沒有辦法 提起精神來思考 那怎麼辦呢 看是要誦經也可以 看是要抄經也可以 就是我們第一個的就是要書寫 所以這個都是一種用功的法門 就是把握現在 不要浪費精神不要浪費時間 精進的努力 你經書有透過自己本身抄寫過 一定特別的有印象 不但容易記容易瞭解 而且心也能夠專 所以在抄經 現在很多人都很流行在抄經 盡量的用毛筆抄 你說用原子筆就好了比較快 這個不是快不快的問題 這個是要讓你的心 能夠真正的靜止下來 每一筆一劃都要寫得很端正 一方面就是靜心 讓你的心能夠沈靜下來 一方面每一個字每一個字 都稱之為法寶 雖然這一個字 並不就是真正的 佛陀所悟到的真理 但是透過字的連貫 就是我們所謂的經 就是他的貫串呢 能夠讓我們來瞭解 文字當中所代表的義理 所以抄經是要用毛筆抄 慢慢的很端正的 一筆一劃的把它給寫得很清楚 你如果說我要抄得快一點 一下子又一本一下子又一本了 這一個不叫做抄經 這一個只不過是一種 感覺到說我的數量增加了 但是你的心真的有靜下來嗎 你在這個裡邊所抄的義理 你有真的去瞭解嗎 沒有 所以這一個就是十法行 還是要用心的 第三個一種修學法 就是隨護菩提之心 護就是保護 守護 一定要把我們最初的 那一念所發的菩提心 不要給他忘掉了 不要給他廢失了 有的人剛開始的時候一個衝勁 一個動機裡邊 我要發菩提要來修菩薩道 但是不要三個月五個月 就退失了 唉呀 這又沒有什麼 感覺到又很無聊 我感覺到太艱深了 不好學放棄了 不可以 所以我們就說 不管你遇到什麼狀態 遇到什麼狀況 最初的菩提心不要讓他忘掉 我為什麼今天會成為佛弟子 為什麼我會皈依 為什麼我會受戒 甚至於為什麼我會出家 這個最初的菩提心 不可以給他忘掉 所以要怎樣 要隨護 要護就是要守護著 隨時隨地守護住 我們所發的菩提心 不要讓他退轉了 第四親近真善知識 在修學佛法的過程當中 因為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 是三大阿僧祇劫 很久遠很久遠的一段時間 在這樣的修學過程當中 當然我們是往上增上 在增上的過程當中 有很多是我們不懂得的 不會的 需要再去加強 精進努力去修學的 你就怎樣呢 一定要親近善知識 親近善知識我們就會 比我們早修學的 比我們早悟道的 由他們來教導我們 所以我們就說修學佛法的路上 一定要與善知識同行 不是說自己一個人 關在房間裡邊 或者一個人住在山裡邊 幾十里路的公里之內 都沒有一個人影的 這樣子的修學 只能夠修心的靜而已 但是靜中之靜好學 真的要達到動中靜的話 就不一定好學了 你在山上說不定樣樣都很順利 你如果一到了街上 看到車聲 看到人的這種噪音的話 說不定你就受不了了 比我們一般的人更受不了 因為你沒有辦法靜下心來 在山裡面真的是很靜很靜可以 所以我們原則上 就是說一定要在人群當中 一定要這個僧團裡面 僧團 既然叫做團 要幾個人以上 以我們中國字來說的眾的簡寫 是三個人 三個人以上 以我們的僧團來說 是要四個人以上為一個僧團 所以一定要在這個團體當中 來瞭解自己的個性 來改變自己的個性 來糾正自己的個性 人跟人之間都一定會有 不同的意見不同的想法 不同的觀感 這個不同當中 有一些磨擦就要反省自己 所以僧團 你才有辦法真正的修學 僧團當中當然有的人 我們中國人講的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我們在僧團當中也一樣 一定有人比我們早修學 或者 智慧比我們殊勝的 或者理解比我們深入的 你都可以親近他們 所以這邊講要親近真善知識 真善知識在我們的經典裡邊 可以說是解釋得非常多 就現在我們一般 比較能夠聽得到的 什麼叫做善知識 就是要證教達實性 悲憫巧為說 具有這五個條件的 我們就稱之為是真善知識 要證 要有證得這一個戒定慧三學 你本身有這種的修證 本身具有這種功德 也就是對於戒定慧三學 你真的有所深入 有這個心得 有這樣子的一種功德行 教就是說你有辦法 自己瞭解了之後 再來引導其他的有情眾生 入於大乘法中來修學 你要教 就能夠引導他們 第三要達實性 就是這一位善知識 他自己本身 在於佛法的修學當中 真正的有對於正法的體認 體證已經達到了一個程度 達實性就是已經通達於正法的 內在的實體性了 第四要悲憫 就是能夠引發大慈悲心 自己懂得了自己會了 就像阿羅漢會了 但是悲憫心不足 菩薩不同 自己會了又要教導他人 自己就是還要留惑潤生 能夠在五趣六道之中 來教化眾生 這個一定要有悲憫心 才有辦法做得到 所以要悲憫 再來要巧為說 就是說自己的口才 還是要稍微有點長進 所以說能夠在解說的時候 能夠成就辯才 能夠善巧方便的引導眾生 因為眾生的根機總是各各不同 你只有單一個方法 沒有辦法能夠全部的相應 所以你就用不同不同的 善巧方便的法門才可以 善巧方便的法門從哪裡來呢 一定要從剛才所講的達實性來 一定要有所悟得 有所悟得的話 你自然而然了解了 你就有辦法有所解說 怎麼樣子來的解說都可以 但是如果沒有悟得的話 就單一的方式單一的方法 有的人就不一定能夠接受了 所以一定要親近真善知識 這第五個的修學法就是 無間勤修善品 無間當然代表著就是 恆常不斷的意思 因為我們一般都會說 有的人在修學的過程當中 在行善的過程當中 都是一暴十寒 代表只有做一次就要聽好久 代表有間斷 但是菩薩的修學 從他出發心以來不可以間斷的 恆常心一定要保持住 不可以說我累了 我不要做了 不可以這樣子的 他的這種恆常不間斷的 修學什麼 這邊講勤修善品 什麼善品呢 就是我們所謂的 六度的一切善法 三十七道品 所應該要修的一切善法 四攝當中所要修的一切善法 你全部都要好好的來修學 這一個就談到五項修法 就是由五種相應該要修的 就是菩薩 要如此的來修學 接著觀自在菩薩又再請教佛陀 就說世尊 何因緣故 施設如是所應學事 但有六數 只有六個 就是說為什麼 前面講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 再來就是靜慮智慧 為什麼只有這六個呢 六數就是這六條的法門 這六種的修學法呢 為什麼不多不少就只有六個 觀自在菩薩這麼請教佛陀 是什麼原因 為什麼只有講六種而已 為什麼不要講七種 為什麼不要講八種呢 或者只有講五種就好了呢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 就跟他說 善男子 二因緣故 因為有二個因緣的關係 所以只有講六種法門 哪二因緣 一者饒益諸有情故 二者對治諸煩惱故 一個就是為了要饒益有情眾生 為了要讓眾生得到利益 讓眾生也能夠離苦得樂 要讓眾生也能夠得到解脫 第二個原因就是為了自己本身 能夠來對治所有的煩惱性 要讓自己本身能夠斷煩惱 所以自己本身能夠斷煩惱 當然你自己本身斷了煩惱之後 也能夠讓眾生來斷煩惱 所以一個就是要讓眾生 得到這個利益 一個就是為了要 對治煩惱的關係 前三饒益諸有情者 當知前三饒益有情 後三是對治一切煩惱 前面的三種法就是饒益有情的 前面的三種是什麼 布施持戒忍辱 後三就是精進靜慮跟智慧 前三饒益諸有情 謂諸菩薩由布施故 攝受資具饒益有情 由持戒故 不行損害逼迫惱亂饒益有情 由忍辱故於彼損害逼迫惱亂 堪能忍受饒益有情 為什麼前面的三個 叫做饒益有情的法門 第一個的解說 他說因為菩薩 他們在修布施法的時候 能夠布施 既然能夠布施能夠捨財 能夠捨時間能夠捨精神 能夠捨去 就說能夠以自己的所學 所修的智慧 來布施給一切眾生的話 他所攝受的資具 都能夠布施出去 都能夠結緣出去 都能夠送給眾生了 既然能夠送給眾生 當然他就不會想要從眾生那邊 能夠取得什麼好處 或者騙得什麼好處進來 就不會了 所以因為能夠布施 能夠將自己所有的 生活的資具全部都給眾生了 由持戒故不行損害逼迫惱亂 也是一樣的饒益有情 你會持戒的話 你持戒你就不會殺眾生 你就不會騙眾生了 你就不會就是讓眾生的家庭 受到擾亂了 甚至於你就不會偷盜了 你就不會做擾亂的事情了 所以對眾生來說的話 以一個受戒的一個人來講的話 應該說四周圍的人 對他都是要很安心的 因為他既然受了五戒 也不會殺也不會偷也不會騙 也不會擾亂人家的感情等等 所以有一個在家居士 他也是一樣他去受了戒之後 他說他感覺到他受了戒 感覺到很殊勝 而且讓他們的同事們都知道 知道說我已經是受過戒的 一個在家的佛弟子 所以公司裡邊的人 對他就變成也不對怕他 來講謊話來騙他們 也不會怕他們說 如果發生了意見不合的時候 生氣 錯手打傷了他們 乃至於說萬一就是夫妻夫妻呢 有所認識的時候 他也不會對我們的家人 有什麼樣子的感情出軌等等 他說都很安心的 而且他的受戒 要讓整個同事都知道 所以大家對他就很安心了 對他講話也比較客氣了 因為他是一個受過戒的佛弟子 甚至於對我們的講話 都是很客氣的 所以像這一個 也就是不會去行惱害的 一種動作了 由忍辱故於彼損害逼迫惱亂 堪能忍受 因為有修這個忍辱度 所以他人 怎麼樣子的來惱害我們 甚至於是如何的毀謗 甚至於如何的 就是持扙的加害 乃至於如何的就是說 一些是是非非的一種 一種 對於我們的名譽方面的事情 有所損傷的話呢 這邊講堪能忍受 都可以把它給忍下來的 這樣子的話 也不會因為他對我的毀謗 我也生氣了 就互相的打打鬧鬧的 大家都兩敗俱傷 就不會這樣 這一個前面的三種 就叫做饒益有情的 後面的三種是對治煩惱 謂諸菩薩由精進故 雖未永伏一切煩惱 亦未永害一切隨眠 而能勇猛修諸善品 精進度裡邊最主要的 當然就是要斷煩惱 要得智慧了 斷煩惱得智慧來講的話 這個還是一步一步的來 所以菩薩由這個精進 在於我們現在的 修學法裡邊來說 他是永伏一切煩惱 能夠永遠伏住 我們的現行的煩惱 因為我是佛弟子我不可以生氣 因為我是佛弟子我不可以貪欲 因為我是佛弟子我不可以懷疑 我不可以驕慢等等 所以在這個現行的煩惱之中 他就不會起這樣子的 一種煩惱性了 但是未永害一切隨眠 煩惱是現行法有他的種子 雖然現行的部分 我們能夠控制 或者我們能夠跟他消化 慢慢的跟他改進 但是種子還是還有的 難免往後還是會再起煩惱 所以這個種子 永害的部分還是還沒有做到 所以隨眠 隨眠就是一切煩惱的種子 而能勇猛修諸善品 就是說他還是很努力很精進的 來修一切的善法 就是戒定慧三學也好 聞思修三慧也好 乃至一切應該要修的法門 一切的教法 他都很勇猛精進的在修 所以我們在修學的過程當中 當然剛剛才皈依 剛剛才受戒的弟子們 還是很粗淺 難免還是會有 貪瞋癡慢疑惡見等等 但是再過五年十年二十年 慢慢的一定是會有所改進的 彼諸煩惱不能傾動善品加行 這樣子的煩惱性 就是說他們慢慢的在斷煩惱 把這個現行的煩惱都永伏住了 所以這個煩惱他就不會傾動 就是不會來動搖 我們所要修的善品加行 善品加行就是說 所要修的一切善法 你是很加行 加行就是加功用行 就是很努力 很精進的 由靜慮故就是永伏煩惱 你在精進的過程當中 你的靜慮你的靜心 也能夠讓煩惱永伏 再更進一步 由般若故永害隨眠 如果般若能夠修學成就的話 能夠永害 永遠斷除 連這個種子都斷除掉了 所以後面的三種 就是對治煩惱的 精進的來修學善品 靜慮能夠永伏煩惱 般若能夠永害隨眠 能夠連煩惱的種子 隨眠性都可以斷除掉 這一個是修學六度的功德 接下來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 世尊 何因緣故 施設所餘波羅蜜多但有四數 前面的六波羅蜜多 為什麼還有後面的四種 叫做所餘波羅蜜多 除了前面的六波羅蜜多之外 還有四種波羅蜜多 而且後面的波羅蜜多 就是但有四數 只有四條 只有四種 哪要四種呢 就是經裡所講的方便 方便度了 還有願度了 力度了 還有自度 方便願力自 這後面這四種波羅蜜多 為什麼佛陀還要施設 為什麼佛陀你還要解說 除了六波羅蜜多之外 還有四種的波羅蜜多 這個差別又何在 佛陀就告訴觀自在菩薩說 善男子 由前六種波羅蜜多為助伴故 就是為了要給 前面的六種波羅蜜多 就是六度 給他做助伴故 就是協助前面的六波羅蜜多 就是能夠為他之伴 就是能夠有這樣 多了一股力量 多了一個方法 讓前面的六波羅蜜多 能夠更殊勝 能夠更好 就是說助伴 下面就來解說為什麼 一個一個的 成為他們的助伴的原因 第一個謂諸菩薩 於前三種波羅蜜多所攝有情 以諸攝事方便善巧 而攝受之 第一種的我們稱之為方便度 方便度我們課文裡邊說 叫做攝事方便善巧 攝事方便善巧也代表著說 你的方便法門非常的多 多得非常的巧妙 也就是說 因為前面的三種波羅蜜多 前面的三種布施持戒忍辱 都是為了要饒益有情的 要饒益有情 當然就是要幫助有情了 幫助這一位幫助那一位 幫助這一個幫助那一個 在六道當中有時候在天 有時候在人有時候在三惡道 方法要很多種 方式要很多種 是要金剛怒目的呢 還是要慈悲的呢 還是像我們現在所講的 要愛的教育呢 還是需要有一點處罰的方式呢 乃至於引導他的是要 怎麼樣子的情況 像這一個就是要 善巧方便才可以 你如果不懂得善巧方便的話 眾生沒有辦法得到利益的 所以修學前面的三種波羅蜜多 饒益有情的話 你必須要有善巧方便的法門 你才有辦法 來攝此這樣子的一種修學法 安置善品是故我說 方便善巧波羅蜜多 與前三種而為助伴 不只是說你對於一切的事情 一切的就是救度眾生的 種種法門當中 你要有方便善巧來攝受 甚至於我們自己本身 要來修學一切的善法 也一樣的能夠靠這個方便法門 因為我們在修學法門 法門也是很多種 你沒有方便法門的話 你怎麼來跟他相應呢 所以安置善品 就是對於前面三度的 那種種的一種教法呢 你都要好好的來把他安處好 像這一個 所以我就說釋迦牟尼佛說 就以這樣子的 以這種方便善巧波羅蜜多 來幫助來輔助前面的三度 這一個就是講方便度的原因 所以方便度是要輔助 布施持戒忍辱的 再來就是願度的部分了 若諸菩薩於現法中煩惱多故 於修無間無有堪能 羸劣意樂故下界勝解故 於內心住無有堪能 乃至於說 到這個無有堪能這邊呢 就是屬於我們所謂的 就是願度 願度的一種法門了 就是說明菩薩 在這個現法中的煩惱多故 因為我們現在可以說 每天每天都煩惱一大堆 從早上一醒過來 難免看到了四周圍的 或者看到了什麼人 所做的事情不合自己意的話 一定是煩惱很多 坐車子要去上班 也可能會有很多的煩惱 在公司裡邊 在我們的工作的場所當中 說不定也有很多的不如意的 就是下班回來 回到家裡呢 也會有很多的不如意 就是要到睡覺之前 甚至看電視 都會有很多的不如意 每天每天的 所以在這樣的過程當中這邊講 我們在這個現法當中 每天每天之中 都有很多很多的煩惱 於修無間 就是說對於前面曾經說過了 我們一定要起恆常心 無有間斷的來修學善法 但是你在這個 修學善法的過程當中 這邊說無有堪能 你沒有這個能力來修學佛法 比如說你現在很想要來誦經 但是那一邊在講話太吵 或者樓上或者是樓下在看電視 太大聲 在看連續劇或者在看綜藝節目 或者看了很高興有他們的 發表的意見等等 你在這邊誦經你就是心不安寧 當然就要起煩惱了 或者像現在這個時段 大家都想要好好的 那個空佛院的課程 好好的靜下心來讀 當然這個時間呢 也有家人起床了 關門開門太大聲 沒有牙膏也在喊得很大聲 或者水沒有接續 可能也很不耐煩也很大聲 或者小孩子一起來的時候 又要哭又要叫 也很大聲了 你有辦法靜下心來 好好的來看這個電視節目 瞭解我們 空佛院課程裡邊的義理嗎 也是起煩惱的 所以這邊就說 你在這個無間的 想要修學的過程當中你無堪能 你的耐力不夠 忍耐的這種心不夠堅強 外面的一點雜音 你就受到影響了 這個時候無有堪能 你就沒有辦法 有這個能力來堪任 你想要修的這個法門 第二就是羸劣意樂故 我們本來是說應該要增上意樂 要起歡喜心的來修學 當然這個時候呢 提不起精神來 精神就是很怯弱 這個時候你當然 在這個現煩惱當中 你就是精神不濟了 甚至於下界勝解故 什麼叫做下界勝解 只能夠瞭解欲界的部分的瞭解 也就是說只能夠瞭解粗淺的 比較殊勝的你瞭解不到 你沒有辦法起勝解 所以這個下界就是我們 如果我們從三界來說的話 就是欲界的了 就是我們下層的了 只能夠對這個粗淺的了解而已 於內心住呢 於內心住就是說 對於前面所說的兩種 哪兩種呢 就是對於此二緣無有堪能 對於這個方便的 對於這個願力的 或者是說對於這個無有堪能的 對於 就是意樂呢 比較微弱的 你的內心無法安住 所以以內心住無有堪能 內心裡邊真的是安住不了 甚至於說 於菩薩藏不能聞緣善修習故 對於這個大乘法的菩薩藏 你也沒有辦法好好的來聽聞 也沒有辦法好好的來緣 緣什麼呢 緣慮 就是思慮 就是思考 對於這個大乘的菩薩教法 你也沒有辦法去思考 再來善修習故 就是沒有辦法 不能聽聞 不能思考 當然就不能夠修學了 你就沒有辦法去 好好的去瞭解他 或者以禪定的工夫 去思惟他了 所有靜慮不能引發出世間慧 你所修學的這種靜慮 禪定的禪觀 你都沒有辦法引發 出世間的智慧 彼便攝受少分狹劣福德資糧 如果像這樣子呢 對於這個無間的無所堪能 對於這個意樂也 提不起精神 再來所瞭解的只是 下界的粗淺的 內心也不能夠安住 菩薩藏也不能夠聽聞 也不能夠思慮 也不能夠修學的話 你所得到的彼便攝受 你所能夠受持的 所能夠持受的 就是只有少分的 狹劣的那種福德資糧而已 為未來世煩惱輕微心生正願 如是名願波羅蜜多 你現在因為有這個願度的關係 有願度的話 你就能夠為這個未來世的煩惱 你就能夠慢慢的給他減輕了 你的心也能夠引生正願了 這個時候 我們就稱之為願波羅蜜多 由此願故 你的煩惱就慢慢的微薄了 你就能夠精進了 是故我說願波羅蜜多 與精進波羅蜜多而為助伴 所以願波羅蜜多是誰的助力呢 就是精進度的助力 這一個就是我們後面的 四度就是來輔助前面的六度的 方便度就是輔助布施持戒忍辱 願度就是輔助精進的 下面還有二種 我們下一節課再說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