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講:淨珠法師 講題:解深密經 55 解深密經 第五十五集 諸位同學大家好 阿彌陀佛 現在我們就繼續看 解深密經第四卷 地波羅蜜多品第七 也就是第七品裡邊的內容 在這一段 最主要的是 觀自在菩薩請教佛陀 就是說在這個從初地的極喜地 一直到佛地 每一地每一地有哪一些愚癡 也就是沒有辦法通達的 需要把他給斷除掉的 或者說這一些愚癡 他的麤重種子 應該要把他給斷除掉的 每一地每一地會有幾個呢 佛陀的解答就是說 每一地都有兩種愚癡 每一種愚癡都有他的種子 所以二種愚癡 再加上兩種當中都有他的種子 所以從初地一直到佛地 總共是十一個階段當中 就有二十二種愚癡 就有十一種麤重 都是每一地每一地 如果要升上哪一地的時候 你都是必須要跟他斷除的 在這個地方呢 我們就從第五地繼續來看 第五地是在一百五十一頁 的中段下半部的地方 說餘第五地有二愚癡 第五地也是一樣有二種愚癡 也就是說要升上第五地的聖者 他會有二種沒有辦法通達的 一句話就是說 第四地的菩薩 他必須要斷除這二種愚癡 必須要通達之後 才能夠升上第五地 所以要升上第五地 必須要斷除這二種愚癡 以及他的麤重種子 這二種愚癡是什麼呢 一者一向作意棄背生死愚癡 二者一向作意趣向涅槃愚癡 及彼麤重為所對治 這一個就說明 要升上第五地 在第五地的這個菩薩們 對於生死與涅槃 可以說能夠達到通達 也就是說生死即涅槃 的這樣子的境界 但是第四地的菩薩還不行 所以他就必須去說明 生死是一定要斷的 涅槃是一定要去證得的 所以必須要斷就是要跟他棄背 就是一定要把他給去除掉 對於涅槃就是一定 我一定要得到 我一定要得到這種境界 所以有可斷有可證的差別 這種差別原則上 在第五地他們是已經能夠 生死即涅槃的境界 所以這種差別心分別的程度 就表示還不夠了 程度不夠就稱之為愚癡 所以一向作意 一向作意就是說明 第四地的菩薩們 他們就是一直以來 非常用心的在作意在用心裡 要如何的棄背生死 另外一個就是說 一直以來就非常精勤的 在那邊作意 就是很注意很精進的 要趣向於涅槃 其實我們就說 流轉的這種生死 看起來好像是實有生死 因為我們就說明 生死流轉中 原則上都是無常苦的 這種無常跟苦 認為他就是實有性 其實我們就說明 生死他是如幻如化的 所以他沒有這個程度 沒有這個境界 他就變成說 我一定要離棄生死 我一定要證得涅槃 像這一個愚癡性 就要把他給對治掉了 所以為所對治 就是說這種觀念 要慢慢的來跟他瞭解 一切如幻如化 一切皆無實有 你要有這樣子程度 再來及彼麤重 麤重的意思就是他的種子 所以有現行就是由種子來的 這個地方就現行的部分要斷除 就是麤重的種子部分也要斷除 所以為所對治 你對治了斷除了 你就可以升到第五地 成為第五地的菩薩 於第六地有二愚癡 第五地的菩薩 當然對於第六地的境界 還是不足 所以變成還是一樣的 有二種愚癡 有二種他沒有辦法通達的 他程度還不夠的 是什麼呢 一者現前觀察諸行流轉愚癡 二者相多現行愚癡 及彼麤重為所對治 對於第六地 第五地的菩薩對第六地 還有二種沒有辦法通達 還是愚癡性的 哪一種呢 現前觀察諸行流轉 諸行我們一般 就是說明十二緣起支 十二緣起支我們就稱之為 一切緣起的諸行 就是說一切在這個流轉門當中 一個起因有一個延續的過程 所以有了無明有了行 就會有今世的投胎識等等 當然名色六入處 一直到有 再來生老死 這個都是他的過程 這個過程當中呢 都是屬於順觀的話就是流轉門 逆觀的話就是還滅門 為什麼會有老死呢 就是因為有出生 如果我不出生 我不出生的話當然就沒有老死 但是你為什麼會來出生呢 你為什麼會來投胎呢 就是因為有業 有過去造作的業 以過去來說就是行 以現在來說的造業 就是有了 就是有去造作了 所以從順觀的跟逆觀的當中 能夠讓我們來了解到 生死流轉的過程 乃至於要如何得到解脫的過程 這個地方所談到的就是 對於現前要觀察的這個 十二緣起諸行的 這種流轉內容 沒有完全清楚明了 都認為說十二緣起的三世因果 都是確確實實有他的實體性的 如果是這樣子的瞭解的話 當然就是不對的 因為以為是實有性 所以起了執著了 這個就是觀察這個諸行 就是十二緣起 認為他的流轉是實有性的 而起執著的愚癡 這一個就是要登上第六地的 菩薩所要斷的所要對治的 第二個就是相多現行愚癡 什麼相呢 因為只要有斷煩惱 必然就會有一分的真如 一分的無漏一分的清淨智慧 所以他對於這種清淨的 這一種顯現出來的相呢 他一樣的就起了執著了 所以就妄執實有的清淨相了 這個相他都現行 顯現出來的 顯現出來的清淨相 顯現出來的清淨的一種境界 他都起執著 所以叫做相多現行愚癡執著了 現在要登上第六地的菩薩們 就必須要把這兩種的執著 這兩種的法能夠把他給通達了 所以就是要對治 甚至於還要把他的種子 能夠給他給去除掉 好了 這是第六地的 能夠把這兩種愚癡去除掉 甚至於把他的種子去除掉的話 你就登上了第六地了 於第七地有二愚癡 好了 要登上第七地也一樣的 第六地要登上第七地 一樣有兩種愚癡 第一種就是微細相現行愚癡 第二種一向無相作意方便愚癡 還有及彼麤重為所對治的 要升上第七地 兩種愚癡的第一種 就是說對於這個微細 相現行愚癡 什麼是微細相 因為對於前邊 尤其說第六地 是在觀十二緣起支 十二緣起支在觀察的過程當中 由第五地要升上第六地 他就是觀麤相 現在由第六地要升上第七地 就是要觀細相 所以第六地的聖者 雖然說已經解決了麤相 顯了的這種緣生生滅流轉的 這些道理 但是對於這種微細相 他卻是仍然執著的 微細相的現行的部分 他還是不能夠通達 第二個就是因為我們談到 所有的修行裡邊 一種是有功用行 一種是無功用行 所謂的有功用行就是必須 還要勉強自己勉勵自己 要提醒自己還要再特別的用功 特別的努力 特別的爭取時間來體悟真理 無功用行的話 表示隨時隨地都是在用功 隨時隨地都能夠運用時間 來用功修行努力的 來體悟真理 他們所要用功的相 一種是有相的一種是無相的 我們就說明七地之前的 一切觀法 都是屬於有相觀 進入了初地就要學習無相觀 也就說不可以執著 所以這無相作意 要進入第七地 你就必須要特別的來注意 特別的來用心說我要起無相觀 或者這個無相妙觀的 這一種安住 可是他就是不能夠任運的 不能夠任運的來跟他思惟 來跟他了別 以這一種無相觀之中 所以他就必須要怎樣 特別要作意 就是要特別的加功 特別的提起精神來 來觀這一個境界 這一個 一個就是對於 十二緣起流轉門的 一種細相的 那一種現行的愚癡執著 一個是對無相觀的 他沒有辦法任運而起 就是一定要透過作意 透過加功用行 才能夠起無相觀 所以這二種的愚癡當中 他們的種子 也是要把他們給斷除掉 如果把這二種愚癡斷除的話 就是要深入第七地的菩薩 所要斷的煩惱了 這二種煩惱一斷 這二種愚癡一斷除對治 就斷除 如果被斷除的話 他就升上了第七地了 於第八地有二愚癡 好了 進入第八地再往上一層 第七地要深入第八地 他就是要對治二種愚癡 一個就是於無相作功用愚癡 二者於相自在愚癡 及彼麤重為所對治 第一個就是說對於無相觀 他能夠做這種無功用行的 一種趣證 也就是說第七地他本身是 有功的 就是說必須要加功用行的 但是第七地要進入第八地 到達第八地才能夠無功用行 第七地要深入第八地 還必須加功用行 所以這個地方就說明 無相要做這個功用 做什麼功用 要來訓練無功用行 的那一種方式 所以一定要特別再用心 特別的再用功了 第二個就是於相自在愚癡 這個相代表著身相 代表著國土相等等 就是有一些有情 從有情生命體來說 就是一般有情的身相 從器世間來說的話就是國土相 這個也就是說 登上第八地的菩薩 因為他是無功用行 他要教化眾生的話 就必須是想要到哪裡去 就可以到哪裡去 想要現什麼身就可以現什麼身 所以他在於相的自在 不管是身相也好 不管是國土相也好 那種自在他現在還不行 愚癡 還不行 代表著第七地 還必須要再用功一點 所以雖然他要現身相 雖然他要現國土相 也就是說他想要千百億化身 到十方世界的國土去教化眾生 要怎麼來變現 一定有他的功力 這個功力第七地的菩薩 還是不足 還是不夠 所以這個第七地 他如果要深入於第八地的話 他就必須要把這二種愚癡 這二種執著 這二種的不通達 要把他給斷除掉 才能夠達到無功用行 達到千百億化身隨心自在的 想要到什麼國土去化現 什麼樣子的身分 隨時隨地都可以 就像我們一般說的 應以何身得度者 即以何身而為說法 所以要用就是大自在天身 來得度的話 他就化現大自在天身 或者是要用童男童女身 來度化他的話就現童男童女身 或者要現天龍八部身 來度化的話 就現這個天龍八部身 或者現男眾身或者現女眾身 等等 這個都是屬於身相的 國土呢 也可以變現清淨的 也可以變現污穢的 都可以 這個第七地要進入第八地的話 他就是還不足 就必須要給他斷除掉 才能夠進入第八地 聖者的這種境界 於第九地也是有二種愚癡 一者於無量說法無量法句文字 後後慧辯陀羅尼自在愚癡 第一種的 因為第八地已經是一個 可以說接近於成佛的階段了 接近於成佛的階段 第八地已經是不動地 甚至於無功用行 甚至於能夠身相國土相 他的變現都是很自在的 這樣自在的一個菩薩 但是真正的要達到成佛 還有第九地還有第十地 所以這二地 乃至要達到成佛之前 他所必須要斷的這一些 愚癡的不懂得的不通達的 執著的這一些煩惱性 這些都還是要斷除掉 所以這邊講的 於無量說法第九地的菩薩 他可以達到義無礙解 什麼樣子的法門的內容 他都可以清楚明瞭 所以他在講經說法 都是可以很順暢的 無量的說法 要講什麼 佛陀所講過的經教 佛陀所講過的經典 他都可以拿出來解說 再來無量法句文字 法句文字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 語言音聲或者是文字 以佛陀在世來說的話 真正的傳達我們的佛理 都是靠講的 佛陀講弟子聽 聽了之後就記起來 記起來之後再傳給第三代 傳給第四代 一代代的傳承都是口傳的 所以這個口傳 在古時候來說的話 是很重要的 當然我們現在 都變成是文字記載 你的著作或者聽過之後寫下來 或者一些重點 這一個法句文字 就代表著名句文身 這一個 一個是對於文字方面的了解 語音方面的了解 這一個所代表的 就是我們的文字般若 或者就是我們的經典 剛才是說法 說法的話是他的內容 這裡所講的是法無礙解的話 就是對於一些文字的部分了 法句 那個法句的部分 所以能夠與這個權教本身 能權的這個語音文字內容 再來就是後後慧辯 後後慧辯 智慧怎麼來的呢 就是要輾轉的為眾生作解說的 這個智慧 這種智慧 我們就稱之為後後慧辯 為什麼會叫做後後呢 因為八地以上的菩薩們 能夠到十方世界去講經說法 八地已經是能夠很自在無礙 第九地也是如此 第十地更是如此 但是每一地每一地呢 已經是很順暢很自在了 但是既然還是有差一層的話 還差了一個階段的話 當然就是有這麼一點點的 愚癡障礙性了 所以八地的菩薩 要進入第九地的話呢 他就是對於這一個 無量說法的義無礙解 無量法句的法無礙解 乃至於後後慧辯的詞無礙解呢 都還是不能夠得到陀羅尼自在 陀羅尼是印度話翻到我們中國 就叫做總持 對於一切法能夠總持 對於義能夠總持 對於詞能夠總持 乃至於對於這個無礙辯才 也能夠得到總持 代表著你一切法都是能夠攝受 而不失去 能夠攝受記得 能夠融會貫通而不給他遺失掉 就是說要記得 要了解又不要忘掉 如果能夠達到過目不忘 的這種境界 記得了就不要忘記的境界 聽過了就不要忘記 你都能夠受持的話呢 我們就稱之為陀羅尼 所以第九地的菩薩 能夠得到陀羅尼自在 但是第八地的 當然還是差這麼一點 所以就是還有這個愚癡 還是不夠順暢的 第二種的愚癡就是 辯才自在愚癡 辯才就是口才要很好 正面的來跟大家解說佛理 正面的來教導大家 做人做事的道理 這個我們能夠講到他 能夠心服口服的來接受 講到他能夠順著我們的意思 來接受的 這個就是屬於口才是無礙 但是如果有人 以不同的宗教理念 以不同的方式 或者故意的就是破壞性的 要來找我們佛教的 種種的一些問題的麻煩的話 甚至於似是而非的來說明 我們佛教的義理的話 你能夠跟他以辯論的方式 來說明我們佛教的義理的 真正的內容是什麼 讓他也能夠心服口服的來接受 放棄他以前不正確的思想 像這一個就是屬於無礙辯才 這個辯才就是能夠跟人家 答辯的過程當中 也是無有障礙 我們一般當然原則上 正面的順勢的 來解說都還算可以 但是如果有人要來找碴 要來發問 比較就是深刻的 或者比較尖銳的那種題目的話 有的時候還是真的要 對於佛理方面 能夠融會貫通才可以 玄奘大師在印度要回國的時候 就曾經戒日王 就為他開辦了一個辯論大會 當然以印度當時 所有的宗教人士 都沒有人有辦法答辯得過 玄奘大師的他的主題 所以玄奘大師 在這個辯論大會結束 可以說大家對他是令眼相待 所以這個辯才 要達到自在無礙的話 就是一定都以經律論的部分 三藏乃至於十二分教 都能夠融會貫通 到了第九地的菩薩 他就是可以達到 辯才自在的無礙 但是八地的菩薩當然還不夠 所以不夠就叫做愚癡 現在既然第八地 要升入第九地的時候 他就必須要把這種障礙 把他給斷除掉就是要對治掉 有辦法現行的部分對治 種子的部分對治 才能夠真正的進入第九地了 於第十地有二愚癡 一者大神通愚癡 二者悟入微細祕密愚癡 及彼麤重為所對治 第九地的菩薩 對於第十地的境界 還是有二種沒有辦法通達的 第一種就是大神通愚癡 這個大神通當然說起來 就是通達法界相 能夠獲得種種的 那種大神通變化 第九地說起來 登入初地以上 就可以有神通變化了 但是境界總是還差一點 從初地開始 每一地都有神通但是就是不足 但是第九地要有第十地 第十地的那種大神通的圓滿 當然還是不夠 所以還是有這樣子的一種愚癡 還是有這種障礙 第二種就悟入微細祕密愚癡 就是祕密境相 有很多就是第十地所瞭解的 當然第九地還是不懂 就像我們一般說的 大學生是由高中生上去的 大學生的境界 當然高中生還是沒有辦法瞭解 即使就是大一大二大三大四 每一個階段還是一樣的 有他不瞭解的程度 所以這一個 微細祕密的那一種境界相 第九地的菩薩還是不懂 所以他就必須要怎樣呢 給他斷 要把他對治掉 所以悟入於這個 微細祕密境界的那一種愚癡呢 要把他給對治 現行的要對治 當然種子也要對治了 這樣子就能夠進入於第十地了 菩薩位從初地到十地 就是從極喜地到法雲地 當然這個時候稱為菩薩位 菩薩再過來一層就成佛了 但是由菩薩達到成佛 當然你還是要斷某一類的 微細煩惱相 要不然的話 第十地就不叫做佛了 你如果沒有斷不需要斷的話 第十地就是佛了 但是不叫做佛 所以第十地 要再登上佛果位的時候 還要斷除二種愚癡 哪二種呢 於如來地有二愚癡 一者於一切所知境界 極微細著愚癡 第一個就是說 煩惱障的部分 原則上登上初地就已經斷除了 慢慢的在這個中間 他的種子當然就斷除了 但是對於所知障 於一切所知境界就是所知障 對於所知障最微細 最微細的那一種執著 就是極微細著 非常微細非常微細 的那一種執著呢 當然還是沒有斷除 因為沒有斷除 所以還是菩薩 必須要斷除掉才能夠成為佛 所以這個時候 他還有這一種愚癡 就是還有這麼一點點的 微細的執著 對於所知障的部分 因為對於所知障有執著 所以不能夠得到大菩提 菩提就是覺 覺就是對於一切萬事萬物 都能夠透徹了解 他因為還有這麼一點點的 微細執著 所以還不能夠叫做佛 還不能夠叫做證到菩提 能夠得到大菩提的這個果位 二者極微細礙愚癡 極微細礙愚癡 最主要的就是講煩惱障 煩惱障的那一種微細相 所以最深層最深層的我們就說 塵沙惑 微細的無明惑 那一種最內在 最微細的那種種子 他也是還存在著 還沒有斷除掉 所以他就沒有辦法證得大涅槃 所以所知障的最微細的 這個執著 或者是對於煩惱障 最微細的那種執著 十地的菩薩還沒有斷除 還有這個愚癡性 所以現行的也好種子的也好 及彼麤重 就是他的種子為所對治 為什麼 為了要登上佛果位的 一定要斷除掉 也就是說如果十地菩薩 在修學過程裡邊 能夠把這二種愚癡一斷除的話 他就可以登上佛果位了 所以要成佛 就必須斷除這二種愚癡 為所對治 善男子 由此二十二種愚癡 及十一種麤重故安立諸地 也就是說佛陀 所以要來建立這個十地的過程 從初地的極喜地 一直到第十的法雲地 為什麼要這樣子一層一層的 有這麼一個階段呢 最主要的是有這麼多的愚癡 這麼多的執著 就是必須要一個階段 一個階段的來斷除掉 所以為了要來斷除這些煩惱 就安立了這個諸地的過程 所以說故安立諸地 所以每一地每一地 他都有某一部分 需要解決的那一種煩惱 或者是障礙 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離彼繫縛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成佛 無上正等正覺 就是超越過聲聞乘 超越過辟支佛 超越過菩薩 而達到無上的菩提 所以叫做無上正等正覺 這一個就是說明 第一個的正覺 就是阿羅漢的正覺 辟支佛當然也是正覺 菩薩也是正覺 菩薩就是正等正覺 就是菩薩所悟到的境界 我們前面說從初果位開始 就是初地開始 也可以說 他們都可以悟得一分真如 可以得到一分法身了 以這樣子的境界裡 可以說悟到的 就跟世間的真如理體 能夠合而為一 就是我們所說的智如合一 智如而一的那種境界了 所以叫做正等 所悟到的境界真理 跟這個根本無分別智 是達到平等平等的境界 這是菩薩 無上就是佛了 沒有更超越佛陀之上的 所以佛陀是超越菩薩 是超越小乘 他這個就是無上正等正覺 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就是成佛了 而成佛的時候 這邊講離彼繫縛 他就能夠究竟的離去了 斷除了這一些愚癡的繫縛 之所以不能夠達到成佛的原因 就是因為有這麼多-這麼多的愚癡 把我們綁住了 綁住了就是沒有辦法 跳脫出去 沒有辦法就是得到解脫 所以以這樣子 我們現在成佛當然就是繩子 把他給割斷了 斷除了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 前邊講過的 達到成佛的境界 要斷除二十二種愚癡 十一種麤重 把他對治掉了之後 必然就能夠達到成佛的境界了 講到這裡觀自在菩薩還有問題 所以又再復白佛言 又再請教佛陀了 他說世尊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甚奇希有 要證得這個佛果位呢 真的說起來是很希奇的 是很稀有的 要達到成佛的境界 沒有那麼容易 總是一定要經過 很長的一段時間的修學 甚至斷除這麼多的煩惱 甚至於還要得到根本無分別智 真的是很不容易 所以能夠證到這個佛果位 境界的佛陀 可以說是很希有的是很希奇的 乃至成就大利大果 令諸菩薩能破如是大愚癡羅網 能越如是大麤重稠林 而現前證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一句話可以說 是在讚嘆釋迦牟尼佛了 一方面是提問題 但是一方面 也可以說在讚嘆佛陀 也就是說證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佛陀 是非常希有的 是非常難得的 是在我們這個世間裡邊 是不容易證得的境界 為什麼呢 從自利的部分來說 自己得到利益的部分來講的話 能夠成就大利大果 什麼是大利呢 當然就是大的利益 什麼是大果呢 就是非常殊勝的果位 大的利益大的果位那是什麼 那就是得大菩提了 證得涅槃的境界了 所以在於智慧的部分來說 也是說斷所知障的部分來說 能夠得到菩提就是覺悟了 所以所知障的部分都斷除了 從煩惱障的部分來說 一切的現行種種都斷除了 所以就得到了大涅槃了 大涅槃我們稱之為寂滅樂 就是最極清淨的那一種快樂 所以大利大果 大利就是斷所知障得大菩提 這個大果就是 斷煩惱障得大涅槃 這個都從佛陀自己本身 的利益來說的 再來從利他來說的話 我們說修學菩薩 就是要自利要利他 要雙管齊下 一方面自己要用功 一方面還要撥時間來教導別人 幫助別人 雙管齊下的修行 所以從自己的自利來說 得到菩提得到涅槃 從利他的立場來說的話呢 令諸菩薩 就是說還在學的人 既然叫做菩薩 菩薩就是說還在學的 還在修學的這些菩薩們 能夠破如是大愚癡羅網 就是說佛陀教導他們 如何引生智慧 如何修學法門 如何斷這一些愚癡障礙 所以教導的過程當中 讓一些修學者 都能夠如佛陀一樣的 能夠把這個二十二種的大愚癡 能夠把他給斷除掉 所以能破 就是能夠破除 也就能夠斷除 所以佛陀就是要教 教這些菩薩們 好好的如何斷這些煩惱等等 所以能越如是大麤重稠林 前面的大愚癡就從現行來說的 這個大愚癡我們前面有說 說離彼繫縛 就是如同繩子被綁住了 如同被這個羅網給網住了 現在就把這個羅網 很多很多的煩惱都斷除掉 甚至於能夠超越 如是大麤重的稠林 麤重稠林 稠林當然就是森林 代表著我們的種子 種子非常的多 多得無量無數之多 我們一般都說種子在哪裡 在八識田中 在阿賴耶識的 這個在心識裡面 現在就是能夠超 超越了這個稠林 超越了這個種子 代表著這些種子都斷除掉了 都沒有了 所以就能夠現前證得 能夠以馬上立刻現在 就能夠證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以佛陀當然 釋迦牟尼佛也是這樣子的 修學過程 斷了這麼多的愚癡煩惱 而證得大菩提證得大涅槃的 這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的境界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 又再請教佛陀了 世尊 如是諸地幾種殊勝之所安立 就是說我們這個十地 乃至於到佛地的第十一地 他們有幾種殊勝所安立 就是說他們這些法 一層一層的境界裡邊 有些什麼殊勝的地方 一定有殊勝的地方 斷了這麼多的煩惱 斷了這麼多的愚癡 很多的煩惱障所知障都斷除了 也有他的殊勝點 有幾種殊勝 佛陀就跟觀自在菩薩說 善男子 略有八種 有八種的殊勝 一者增上意樂清淨 二者心清淨 三者悲清淨 四者到彼岸清淨 這裡先講四種 第一個就是增上意樂清淨 增上意樂清淨就是說明 我們只要登上初地的 必然能夠得到增上意樂清淨 為什麼呢 以前從來沒有過的經驗 以前從來沒有過的那種歡喜 以前從來沒有過的那一種自在 可以說這個時候才第一次得到 意樂 內心裡邊就很快樂 而且這種意樂是增上 就是比以前在三賢位的時候 你以前在四加行的時候 還要更殊勝更殊勝的 那一種歡喜心 所以初地就叫做極喜地 非常非常歡喜的 那一種心態的境界 所以這個地方就說 從初地開始一直到佛果位 每一地都是增上意樂清淨 但是我們這個地方特別 是從初地來講 因為他是很特殊的 第一次進入聖果的那種位次 二者心清淨 心最主要的就是說 因為你的心能夠清淨 心就能夠安定 心能夠安定就是入於禪定之中 所以這個心清淨 其實也就是定清淨 禪定工夫清淨 三摩地清淨 那是什麼呢 那就是色界的四禪天 無色界的四定天 我們稱之為這個八種禪定 叫做四禪八定 都是這種境界 說明登地以上的菩薩 可以說對於我們這一個 三界內的禪定 四禪八定 禪定的這種境界 比他們還要殊勝 因為世間的四禪八定 還是煩惱相應 就是說登地以上的菩薩們 可以說煩惱一定斷了很多了 一層一層的在斷 所以他們的這種禪定的工夫 是比在三界內的還要清淨 所以就稱之為心清淨 也就是三摩地清淨 第三個叫悲清淨 無為什麼悲 就是大慈悲心 到了登地以上的菩薩那種悲心 非常非常的殊勝的 一定會度化眾生的 看到眾生的苦 一定會來幫忙的 所以我們說只要哪一個眾生 有痛苦的時候 你只要稱呼佛菩薩的聖號 佛菩薩的天耳通天眼通 他的三明六通 馬上都能夠跟我們達到相應了 不只是觀音菩薩 所有的佛菩薩都是一樣的 所以這個大悲心 要讓眾生離去痛苦的 那種心願心念呢 可以說是非常非常的清淨 第四是至彼岸善清淨 至彼岸就是修學六波羅蜜多 修學六般若蜜多 每一種每一種都清淨 布施也清淨 持戒也清淨 乃至於到了般若智慧都清淨的 你說修學六度會不清淨嗎 當然還是會有的 因為為名為利為自己的好處 難免還是會有 為鉤名釣譽呢 就是有這樣子的一種形容 所以一般的凡夫 雖然還是會做善事 但是有的都是表面的 但是菩薩就不同了 他們是真的以清淨心 來行六度法門 五者見佛供養承事清淨 六者成熟有情清淨 七者生清淨 八者威德清淨 第五種就是可以見到佛 而登地以上的菩薩 可以說想要見佛的話 都可以隨時見佛的 見佛的法身 再來就是供養 我們稱之為四事供養 衣服飲食就是醫藥臥具四種 都是隨時隨地他們都可以 到十方世界去供養 就如同我們彌陀經裡邊所說的 每一個都天上掉下的曼陀羅花 所有的人用衣服那麼配著花 可以到十方世界去供佛 達到飯食的時候又可以回來了 很快 供養十方佛的速度是非常快的 西方極樂世界的人 都還在修學的 還沒有到登地菩薩以上的菩薩 都可以有這種能力了 何況是登地以上的菩薩 那就更容易了 再來承事 所謂的承事也就代表著 能夠對於諸佛 來供養的過程當中 或者親近的過程當中 能夠接受佛的權實 派佚到什麼地方去 派你到什麼地方去 這個叫做承事 或者迎送一切諸佛 像迎請佛的這種行為行動 所以他們要供養佛也好 要見佛也好 或者要迎送佛也好 可以說都是以清淨心的 六者成熟有情清淨 成熟有情要怎麼樣 讓有情的善根能夠成熟 以前種下去的根 讓他發芽 以前種下去的善根 能夠讓他一直不間斷的 能夠給他殊勝起來 所以叫做成熟 要怎麼讓眾生讓有情成熟呢 那就是要四攝 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也就是說菩薩們要夜以繼日 甚至於很精勤的來教化眾生 讓眾生快一點把他的善根 給他生長起來成熟出來 七者就是生清淨 生就是受生 因為他們千百億化生 生清淨 八就是威德清淨 就是從初地一直到十地 尤其是到第十地的 可以說他的勝威力都很清淨的 能夠隨他所遇 一切都能夠給他完成 所以應以何身得度者 則以何身而為說法 十方世界的千百億化身 對他們來說的話 都變成是很簡單 為什麼會很簡單 因為心清淨無障礙故 我們這個就是說明 登地以上的菩薩乃至到成佛 就是有這麼多的殊勝 我們今天就到這裡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