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講:淨珠法師 講題:解深密經 54 解深密經 第五十四集 諸位同學 大家好 阿彌陀佛 我們一談到修行 一定有它的境界 境界當然是越來越高深 層次也就是越來越殊勝 在修學的過程當中 從開頭的入門開始 再過了三賢位 經過四加行 再來就是登入於 初地以上的聖位 從初地二地三地 一直到十地 這個都還算是菩薩位 第十地再往上一層 第十一 就是佛地 就是佛陀的境界了 每一個階位都有它的名稱 像初地就叫做極喜地 二地就叫做離垢地 三地就叫做發光地 為什麼要取這樣子的名稱 當然我們一直只要有讀到 登地以上的菩薩都覺得很奇怪 為什麼要這麼講呢 我們解深密經裡邊 觀自在菩薩當然也是有 這樣子的一個疑問 所以在一百四十八頁裡 觀自在菩薩就提問題 來請教佛陀了 就是說 何緣最初名極喜地 乃至何緣說名佛地 代表著觀自在菩薩就請教佛陀 為什麼 是什麼因緣 這一地就叫做極喜地 是什麼因緣 這一地就叫做離垢地 希望佛陀能夠加以解說 所以佛陀就跟觀自在菩薩 這麼講了 他說為什麼叫做極喜地 最主要第一個就是成就大義 也代表著對於自利的部分 已經達到聖位以上 甚至於得到根本無分別智 一切的煩惱 粗的現行煩惱等等 也都斷除了 對於利他的部分 也讓眾生們得到利益 也能夠讓眾生能夠離苦得樂 自己本身為了度化眾生 到這個所謂六波羅蜜 十波羅蜜當中 當然也都已經讓眾生得到利益 所以叫做大義 那麼這個大義就是非常殊勝 非常大的那種義利 那種利益 再來就是得未曾得的 那種出世間的無漏心智 以前都沒有得過的 因為初地以前都還算是有漏法 有為法 世間法 當然還沒有得到出世間的境界 現在因為是剛剛得到 而且以前從來沒有得到的 所以就生大歡喜心 每一個人只要登入初地以上 每一個都是很高興的 所以叫做極喜地 第二地叫做遠離一切微細犯戒 就是說 在初地以前的菩薩們 對於戒法的部分 粗相的 可以說都已經斷除了 因為粗相的 容易斷 現行的 容易斷 現在對於這個微細的 有的時候會注意不到 或者不知不覺當中 就犯了戒法了 像這個 他現在一登上二地的菩薩們 都已經把他那種細行的戒法 犯戒的那種因緣 犯戒的那種舉止動作的 身口意等等 都完全遠離掉了 完全都去除掉了 所以登上二地的菩薩 不會再犯戒 平常你怎麼去運作 不管怎麼去做 他就是不會再犯戒了 所以叫做離垢地 離去犯戒的戒垢 都得到很清淨的身口意三業了 第三地叫做發光地 第三地為什麼叫發光地 這邊的解說 由彼所得三摩地及聞持陀羅尼 能為無量智光依止 是故第三名發光地 第三地的名稱就叫做發光地 發什麼光 我們一般都說 光明 光明 就代表智慧 再以我們的身心裡邊來說 就像我們的眼目 眼睛如果是正常的話 走起路來 看得很清楚 不會跌倒 不會走到危險的地方 白天陽光出來了 陽光照射著 大地都是很明亮的時候 我們做什麼事情都 是非常的清楚明白 我們的智慧也是這樣 有智慧的話 看世間的一切萬事萬物 清清楚楚 明明白白 它的來龍去脈 它的因緣果報等等 可以說都看得清清楚楚的 這樣子來說的話 這個發光地 當然就是發無量的智光 無量無數的智慧的這種光芒 所以他的解說就是說 由彼所得三摩地 就是說第三地的菩薩們 他們就入於三摩地之中 當然三摩地就是定 你心能夠靜得下來 定得下來 你才能夠由定而發這個智慧 所以增上學就是戒定慧 由定才能夠引發智慧 他現在為了要得到智慧 當然要入於三摩地的禪定之中 所以他就能夠得到三摩地 及聞持陀羅尼 聞持陀羅尼 當然也就是說 能夠所聽聞的一切法 他都能夠陀羅尼就是總持 能夠攝持住 不會讓它漏失掉 就像我們所講的 聽過了 永遠都記得 聽過了 永遠的清楚明白 不會忘失 所以這叫陀羅尼 就是總持 聞持陀羅尼 當然就是說 在這個聞思修的三慧當中 他只要聽過佛陀的講經說法 聽過大和尚的講經說法 聽過他人的講經說法 只要這個世間的真理真相 什麼人講的 他一聽了就記得 這個叫做聞持陀羅尼 所以一方面得到三摩地的定力 一般面對於這個聞慧 可以說非常的殊勝 他就能夠任持攝持住 所以能為智光依止 他由此 就能夠引發無量的智光 所以第三地的菩薩 就是無量智光之所依止之處 也代表著三地的菩薩 每一個菩薩 都能夠引發無量的智光 代表著智慧就是很殊勝 所以這一地就叫做發光地 就是無量智光的意思 也就是光明無量 智慧無量 第四地 它的名稱怎麼來的 由彼所得菩提分法 燒諸煩惱 智如火焰 是故第四名焰慧地 這個像火焰一樣的 就代表說 燒得很旺很旺 智慧之火非常的熾盛 智慧之火非常的猛烈 代表著他的智慧 要認識世間的一切萬事萬物 可以說非常的明亮的 猶如火焰 正在很熾盛的 在燃燒一樣 所以這個時候 他所修學的是什麼法門 就是菩提分法 菩提分法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 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菩提分法 也就是說 你只要有修三十七道品 你就可以得到菩提 得到覺 你就已經進入於覺的 這個樣子的行列之中了 所以要修三十七道品 必然的就能夠達到覺悟的境地 在修三十七道品 不管是說修四念處的觀法也好 尤其是修四正勤 已生的惡要令斷 未生的惡要令不生 未生的善要讓它快一點長 讓它快一點生起來 已生的善 要讓它繼續不斷的 一直的延續的增長 所以像這樣子來看 這個就是燒諸煩惱 能夠把那些惡斷除掉 把那些有漏的斷除掉 所以這樣子的情況 他的智慧 要非常非常的猛烈才可以 像我們平常可以說 自己的一點點小小的 那種壞習慣 有人就跟你說 某某人 你這個壞習慣 都跟你講過幾遍了 怎麼還改不了 後來過了幾天 唉呀 你這個壞習慣 怎麼又跑出來了 真的講 自己本身 真的要把這個壞習慣把它改掉 還真的要下很大很大的決心 時時刻刻都要觀注著它 我這個壞習慣 不可以再顯現出來了 不可以再有第二次的過失了 像這樣子來看 平常的小動作 都是這麼的困難 何況說根本煩惱 何況是煩惱的種子 何況是煩惱的習氣 那更是難斷難斷 非有這麼智慧之光芒 智慧之火焰 你這個是燒不掉的 像那大塊的木頭 不好的 髒的木頭 要把它燃燒掉 還是要花很長的一段時間 所以要斷煩惱 修三十七菩提分法 你的智慧就要非常殊勝才可以 所以智慧猶如火焰一般 稱之為就是焰慧地 智慧非常的殊勝 那個智慧之光 非常的猛烈才可以 所以平常我們就是說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既然要深入經藏 就是不可以浪費時間浪費光陰 要多看經多看書 有體會的話 你的智慧才能夠引生出來 智慧引生出來之後 慢慢的就能夠深入 慢慢的能夠擴大 所以於世間一切的萬法 才有辦法真正的去理解 甚至於對我們內心裡邊 最頑固最頑固的煩惱 才有辦法斷除掉 第五地是由即於彼菩提分法 方便修習 最極艱難方得自在 是故第五名極難勝地 第五地所修的法門 是第四地再延續過來 因為三十七菩提分法 說起來這個法門還是很多 除了四念住要去觀 再來四正勤要斷惡修善 再來四神足 也是要修學禪定 甚至於五根五力 甚至於七菩提分 八正道分 要修的法門真的是太多太多了 四地是這麼修 五地也一樣 繼續的更深入的來修 所以由即於彼菩提分法 就是第四地所修的 三十七菩提分法 你要怎樣 方便修習 要在方便 而且要找出很多很多種的方法 來修學 那一句話就說 你要更進一步的 來修這個三十七道品 更進一步 像這個我們會說為什麼 已經修過了 為什麼還要修 所舉的例子就是說 我們在讀國小的時候 有讀歷史 讀國中的時候 也有讀歷史 到了高中還是讀歷史 到了大學的歷史系 還是讀歷史 為什麼 同樣的都是歷史 是中國史也好 是外國史也好 還是一個歷史 到了高中都要讀外國史 歷史系的大學生 也一樣的要讀中國史 一樣的要研究外國史 但是當然 到了高中 到了大學 到了研究所所讀的 已經不是國小國中所讀的 那麼淺了 已經更深入更廣闊了 而且裡邊的內容 就是更加的微細 同樣的道理 所以這個菩提分法 在四地的時候是這麼修 五地的時候再更進一步的來修 這樣子的要修的過程當中 可以說已經是 需要用這一個 根本無分別智的方式 因為從初地開始 就有根本無分別智了 有了根本無分別智 但是為了要教化眾生 當然你還必需 要有世間智才可以 要有所表示的來教導眾生 所以根本無分別智 跟世間的有分別的有漏智 你要如何的讓它達到和合協調 有的時候 入於根本無分別智當中 有的時候為了要教化眾生 要用世間的語言來作解說 如何從根本無分別智的 不可思議的境界 而達到方便的教化 這可以說真的是一個過程 非常非常的難 於這麼難的過程當中 還是要修學 修學到兩個 可以達到融洽的境界 所以這樣的過程是怎樣 最極艱難的工夫 非常的難 非常的難 你一定要透過 這樣子的非常艱難的 這種修行的過程之後 方得自在 你才有辦法得到自在 而且因為這個時候是最艱難的 你只要得到自在的時候 就沒有什麼再更難的 來讓你難倒了 也就是說明 就不會再有其他的來超越過它 所以這個地 這一地叫做極難勝地 非常難的 能夠超越的 那一種修行的工夫 所以很辛苦 再來 第六地 第六地就是現前觀察諸行流轉 又於無相多修作意 方現在前 是故第六名現前地 第六叫做現前 所謂的現前 這個時候他們的修行 已經又不同的法門了 是什麼 叫做諸行流轉 什麼是諸行流轉 就是十二因緣法 或者叫做十二緣起法 從無明緣行 行緣識 識緣名色 一直到生緣老死 這一個我們就稱之為 十二緣起支的這個過程 你有辦法去了知這種流轉門的 種種的因緣諸行的變化 因緣諸行的關係 你才能夠好好的來瞭解 佛教是不同於其他的宗教 這個緣起的內容是在講些什麼 順觀緣起法就是 我們稱之為流轉門 你在這個流轉的過程 你有辦法去掌握著無常 掌握它的無實體等等 又於無相多修作意 這個時候 第六地 他就是要開始來修無相觀 要修這個無相觀 當然因為境界總是還是初學 所以他就必需要勇猛精進的 要怎樣 要多修作意 對這個無相觀 他就是一定要很作意 而這個作意 他一定要多修 一定要加功用行的 一定要很用心的來如何的 來觀想這個無相觀 觀想觀想的時候 對十二緣起法的流轉門 也能夠去體會去懂得去體證 對於無相觀法 經過加功用行 也能夠進入這個狀況 所以方現在前 他就可以把這個無相觀的境界 現在前 現在眼前 什麼呢 就是以現在心就可以體悟到 每一念每一念的現在心 都能夠體悟到這個無相觀法 或者去瞭解 十二緣起的流轉狀況 像這個就稱之為第六 叫做現前地 尤其是這個無相觀的部分 他就能夠無相觀 能夠多多的現在於 這一剎那之中 接著就是第七地 能遠證入無缺無間無相作意 與清淨地共相鄰接 是故第七名遠行地 第七地就叫做遠行地 遠行就是跟它離得越來越遠 離得越來越遠 這個叫做遠行 越來越能夠達到第八地 長時間 久遠的 所謂的遠行地就是以第八地 他能夠達到相契證相應 這種境界了 能遠證入 這個地方所談的 就是久遠的意思 就修無相觀能夠長時久遠的 來證入於這個無缺減的 或者無間的 沒有間斷的 或者是無相 就是說 我們講說到了第六地 就要開始修無相觀了 到了第七地的話 更是能夠久遠久遠的 能夠作無相的 用心在這個地方 與這個清淨地就共相鄰接了 什麼是清淨地 就是第八地 因為到了第八地 他的境界當然比這個第七地 還要殊勝 所以比他更清淨 所以這個第七地 就名之為遠行地 已經能夠久遠的跟這個第八地 達到相鄰接的 第八地他的情況是如何 由於無相得無功用 於諸相中 不為現行煩惱所動 是故第八名不動地 第八地為什麼叫不動 就是不為現行煩惱所動 他即使起了煩惱了 但是不受影響 我們平常就不是 我們平常被罵了一句就受不了 有的時候 你罵我一句 我要回你幾句才感覺到說 有一種報復的心態 甚至於像我們一般所講到的 路邊多看一眼有的時候 都會有很嚴重的後果 都不一定的 像這一個就是受到煩惱的所動 被罵了一句 難過 被打了一下 也難過 被批評了一句也難過 甚至於有的人一難過起來 都好幾天 都不能夠釋懷的 但是不動地的菩薩們 他們就不會了 在所有所有的修行的法門之中 即使有了煩惱 他也不為所動 心非常的澄淨 為什麼 因為這個時候他已經能夠 無功用行的 進入於無相觀之中了 一切皆是無相 一切皆無實體 所以你是讚嘆我也好 你批評我也好 沒有影響的 因為一切皆是無相 這樣子來看 這個第八地就名之為不動地 不為現行煩惱所動 第九地叫做於一切種說法自在 獲得無礙廣大智慧 是故第九名為善慧地 第九地就叫做善慧地 為什麼 因為他這個時候 對於一切的說法 不管是哪一種的說法方式 怎麼個說 他都是能夠很自在的 怎麼能夠達到這樣子的程度 因為他已經獲得 無礙廣大智慧之故 因為他所得到的智慧 是非常的廣大 也代表著所有的一切萬法 他都清清楚楚的明白 所以我要怎麼來解說 我要怎麼來解釋 可以說得心應手 沒有障礙 所以叫做說法自在 都能夠得到自在 既然智慧 他是無礙廣大 這個無礙 當然我們也可以 從四無量解裡邊來作解釋 因為他對法無礙 對義也無礙 對詞也無礙 甚至於樂說也無礙 口才又這麼好 當然能夠說法自在 原因就是因為 得到廣大智慧的原故 所以這個第九地的菩薩 每一個菩薩的智慧 都是廣大殊勝的 所以叫做善慧地 智慧非常非常的好 非常非常的殊勝 善慧 第十地它的名稱是怎麼來的 麤重之身廣如虛空 法身圓滿 譬如大雲皆能遍覆 是故第十名法雲地 第十地就叫做法雲地 是什麼原因 怎麼解釋的 他說麤重之身 麤重之身原則上就是 因為惑業苦的這個業力 而感得的未來的果報的 我們稱之為異熟身 所感得到的果報的這個生命體 我們稱之為生身 生出來的 由惑業苦所生之這個身體 這個身體 這邊講 廣如虛空 廣如虛空的意思 雖然我們這個身體 看起來好像像一個 其實我們的障礙 可以說是非常的多 所以知道 遍障二空之真理 我們這個生命體 我們這個有情的生命體 會障礙我空 會障礙法空 而我空跟法空 是包含一切萬法的 因為我們有了這個身體之後 我們悟不得我空 我們也悟不得法空 所以就把這個我法二空 給障蔽了 這個二空 我空也好 法空也好 他們的境界是遍於整個虛空的 所以我們就說 談到無為法裡邊 就有一個虛空無為 所以我空法空的境界 就猶如虛空這麼大 而我們的身體 有了這個有情的生命體 你就會障礙我空 你就會障礙法空 因為悟得我空 就能夠遍於整個一切萬法 悟得法空也能夠悟得一切萬法 現在法身圓滿 到了第十地 我們說清淨法身已經是 圓滿殊勝的了 圓滿殊勝的法身 這邊講 也是遍於整個虛空一樣的 所以譬如大雲皆能遍覆 虛空有多大 這個雲就能夠有多大有多廣 它向東一直的延伸 雲也可以向東一直的延伸 所以法身的這個身量 就猶如大雲一樣的 能夠遍於整一個虛空 所以就把佛陀的圓滿法身 猶如雲一樣 有了雲有什麼作用 有了雲 太陽沒有那麼烈 沒有那麼熱 眾生可以得到清涼 如果有雲的話 就會下雨 就能夠滋潤大地 我們稱之為甘露水 所以雲也有它的很多很多的 這種殊勝地方 所以第十地的菩薩 他的圓滿法身猶如大雲一樣的 能夠遍覆於猶如虛空般的 廣大的這樣子的這個 整一個世界 整一個生命體 可以這麼舉例子的 所以這個叫做法雲 十地的解說 從極喜地 離垢地 發光地 焰慧地 一直到了 到了第八的不動地 第九的善慧地 第十的法雲地 第十一我們稱之為佛地 第十一 他主要的 是什麼狀況裡邊能夠說 他叫做佛 叫做聖者 就叫做覺者 不但自覺圓滿 覺他也圓滿的 這種的境界 這邊就說了 永斷最極微細煩惱 及所知障 無著無礙 於一切種所知境界現正等覺 故第十一就說名佛地 到了十地以上的菩薩 證入了十地了 證入了十地之後 他現在又要再繼續修 所修的就是永斷 最極微細的煩惱 永斷最極微細的所知障 就代表煩惱障 麤的 當然在前面都斷除了 到了這個時候 最微細最微細的就是什麼 就所謂的種子習氣 都斷除掉了 就是所知障的種子習氣 當然也都斷除掉 這個時候所得到的就是無著 也就是能夠斷除微細的煩惱障 無礙 斷除就是微細的所知障 這個地方的最微細最微細的 是談到他的種子 所以這邊所說的 最極微細煩惱障 以及所知障的種子 而達到無著無礙 所以於一切種所知境界 他對一切種 種智 一切種智就代表著是佛的智慧 能夠認知道世間 一切萬事萬物的這些道理 所以能夠現證 馬上 到了這個境界的時候 能夠於現在馬上能夠證等覺 證等覺 覺就是覺悟 證得菩提 與世間的真理 達到平等平等的認知 所以這個時候就稱之為 第十一的佛地 佛就是覺者 所以自覺也圓滿 覺他也圓滿的境界 最主要的就是我們所談到的 不但現行法在前面幾地當中 就慢慢的斷除 就是種子習氣 一直到佛陀的境界的時候 是完全斷盡了 是最極清淨最極圓滿的境界 在這個地方 最主要的是告訴我們 為什麼十地 要有這樣子的名稱的解說 在修行的過程當中 雖然我們在前面裡 也多多少少會有談到 他應該要修的法門 應該要斷的煩惱 但是因為是登地以上的菩薩 所要斷的煩惱都是 非常微細 非常微細的 不是我們一般的凡夫 這樣子的麤顯 這樣子的一種現行的一種構造 所以觀自在菩薩 他又再請教佛陀了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 又跟佛陀講這個表白說 於此諸地有幾愚癡有幾麤重 為所對治 也就是說 每一地 每一地 每一地 他們修到這一地的時候 又會有哪一些的愚癡 就是說於此諸地 有幾愚癡 愚癡就代表著不懂 就是代表著還沒有證悟到 就代表著他應該要斷除的 應該要體悟的 要瞭解的 他還不懂 所以愚癡就是沒有智慧 就代表還是不瞭解 所以代表說 初地 在初地當中 他還有哪一些不瞭解的 有幾麤重 這個麤重 在我們這個地方所說的 是代表著種子 所以前面的有幾愚癡 是代表著他的現行 已經表現出來的 能夠去體會得到 能夠有所表達的 就是語言可以解說的 或者內心裡面 可以去想像得到的 這個就叫做現行 所以對於現行的部分 他有哪一些還不懂 有哪一些還不懂 當然現行的部分的內在 就是有它的種子 所以有幾愚癡就有幾麤重 就有幾個種子 這邊講 為所對治 他一地一地當中 什麼樣子的愚癡 為哪一地所對治 對治就是斷除掉 就是說哪一地 應該要斷除哪一種愚癡 代表著哪一地 他在修行的過程當中 他要斷哪一些的愚癡 哪一些的應該要斷的煩惱 或者應該要去修的這些法門 代表著這一段裡面 他比前面的這些十一分當中 所要說的 還要再更詳細 所以我們這個地波羅蜜多品 可以說對於十地的菩薩們 他們修行的內容 可以說講得非常的清楚 尤其是觀自在菩薩 是問得非常的微細 所以談到有十一分的這些功德 甚至於對這個十一地 它們是怎麼立名稱的 當然也是有具有它的功德性 才立這個名稱 現在接下來 就是說 每一地 每一地 他們又有哪一些的煩惱 有哪一些的愚癡 必需要給斷除掉的 所以哪一地要斷除哪一地的 這些煩惱 哪一地要斷除哪一地的愚癡性 佛陀就告訴觀自在菩薩 就說了 善男子 此諸地中有二十二種愚癡 有十一種麤重 為所對治 說起來有二十二種愚癡 二十二種愚癡就代表著 十一地當中 每一地都有兩種愚癡 有兩種的愚癡 當然就有兩種的這個麤重 就是有它的種子 為所對治 為所對治代表著 就是一定有哪一地來斷除它 會有哪一地來斷除它 所以二十二種愚癡 十一種的麤重 下面可以說 每一段都把它給列出來 非常的詳細的 謂於初地有二愚癡 一者執著補特伽羅及法愚癡 二者惡趣雜染愚癡及彼麤重 為所對治 我們從初地開始來瞭解 初地 這邊說有二愚癡 有兩種愚癡 就是有兩種 他還沒有辦法去瞭解的 或者去體悟的 哪兩種愚癡 一個就是執著補特伽羅 以及執著這個法的愚癡 補特伽羅 當然這是印度話 翻到我們中國就是數取趣 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 有情的生命體 也就是我執的對象 所以執著補特伽羅就是我執 執著這個法 就是法執 所以我們有情的生命體 執著有一個實在的一個主宰 執著有一個真實一個不變的 一個主體性 其實是沒有的 因為緣生緣滅 二者惡趣雜染愚癡及彼麤重 對於這個補特伽羅的我執 他當然沒有辦法去突破 因為還執著他的實體性 當然就是愚癡 就是執著 對於色受想行識的五蘊法 或者對於十二處十八界的 一切萬法 也一樣的起執著 有它的實體性 其實一切萬法 也是因緣所生 因緣所滅 所以對這個法 他也是起了執著 就是一種愚癡 所以這一個就代表著 對我執法執 就是智慧還是不夠的 初地的第二種愚癡 就叫做惡趣雜染愚癡 什麼是惡趣 當然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 造作三惡趣的 其實如果真實來說的話 我們就說 不止是三惡道的叫做惡趣 阿修羅也包含在裡面 雜染 雜染稱之為惑業苦 三雜染 為什麼你會墮到惡趣裡邊 就是因為你的惑業苦 在造作業力 所以自己本身就愚癡 不懂得輪迴的狀況 不懂得惑業苦的這種業力的 它本身的這種嚴重性 所以他就怎樣 還是造業 還是墮落於惡道之中 墮落於惡道之中 就是沒有智慧 又是一樣的造業 又是一樣的墮落於輪迴之中 像這一個 我們就稱之為愚癡 就是不懂 及彼麤重 及彼麤重 這個麤重來說的話 就是初地二種愚癡的種子 初地的這些種子 這些種子因為它是麤重 未斷 所以就使諸現行法 沒有堪任的功能性 就為初地的這些聖者菩薩們 怎樣 為所對治 就是為這個初地的菩薩們 所對治的這些愚癡性 什麼意思 就代表著說 在資糧位的這些修行者們 因為還有我執 因為還有法執 再來就是對於惑業苦 對於這個墮落於三惡道 或者是四種惡道當中 他都不清楚不明白 甚至於還有它的種子存在 像這樣子的愚癡 像這樣子的種子麤重 這邊講 為這個初地的菩薩們 所對治的 他們在修學的時候就是要 斷除這一些法 才有辦法真正的進入初地 他如果沒有斷除這些現行法 沒有斷除這些種子法的話 他就沒有辦法證入初地了 所以為初地的菩薩們所對治的 這個就是初地的兩種 就是愚癡 它們的種子 已經進入初地了 再過來 當然 就是對於二地的法門還是不懂 所以於第二地有二愚癡 所以初地的菩薩 對於二地的境界來說的話 他當然還是愚癡 還是不懂 哪兩種愚癡 一者微細誤犯愚癡 二者種種業趣愚癡及彼麤重 為所對治 第二地的 也就是說 初地的菩薩對於二地來說的話 他有兩種愚癡 第一個就是微細誤犯愚癡 因為麤的戒法 他當然不會再犯戒了 但是對於微細的 他還是會在不知不覺中 還是會有所觸犯 所以微細誤犯的那種愚癡 不曉得就犯戒了 而且是非常微細的 再來就是種種業趣愚癡 種種業趣當然就是 前面所談到的 是惡趣的 雜染的 他當然這個時候 因為前面所談到還是 是三資糧位上來的 當然還是比較麤顯的 到了初地的時候是比較微細的 所以這個微細的過程當中 他也一樣的 對於會誤犯那種微細的 身口意三業 還是會犯 所以對於這樣子的身口意 微細的身口意三業 如果觸犯了之後 當然 他還是會有 這個惡趣之果 所以他不曉得 愚癡 不懂 對於這兩種的愚癡 他不曉得 甚至於種子當然還是存在著 所以為所對治 為什麼所對治 為二地的菩薩所對治的 也代表著說二地的菩薩 就是要來斷除 這個微細誤犯的這個愚癡 也就是說 最微細最微細的戒法 他都不會再犯了 甚至於最微細最微細的 種子業苦的 或者身口意三業 所要造作的等等 他都不會再犯了 他就把它對治掉 他才有辦法真正的登上二地 成為二地的菩薩 這個是第二地他們所要修的 二地要登上三地 到了第三地 於第三地有二愚癡 也是有兩種愚痴 一者欲貪愚癡 二者圓滿聞持陀羅尼愚癡 及彼麤重 為所對治 第三地他有兩種的愚癡 兩種的還是沒有辦法去明白的 有什麼 一個是叫做欲貪愚癡 為什麼欲貪愚癡 因為他過去就曾經以這個 我們所謂的貪瞋癡的貪 也叫做貪欲或者是欲貪 就跟它相應 因為與這個貪相應 所以他對於在修行的過程當中 禪定功夫的那一種聖定 就非常的染著 染著於那種殊勝的禪定的 輕安的境界之中 或者這個時候他對於這一種 修學的這種智慧 也起了一種執著 所以二者圓滿聞持陀羅尼 要達到圓滿性的聞持陀羅尼 就是聞慧的圓滿 或者聞思修慧的三種的圓滿 他可以說還是起執著了 不能夠圓滿 因為他怎麼 愚癡 因為是愚癡 所以就會障礙圓滿 這個時候 不但說現行法的這些愚癡法 它是二地的菩薩 是還沒有辦法真正的去悟的 就是它的種子 當然還不能夠斷除 所以為所對治 像這兩種的愚癡 要哪一地來對治 要三地 第三地的菩薩 就是要來對治這個沾染於 沾著於這個禪定的輕安 或者沾染障礙 來修學圓滿三慧的那一種愚癡 他必然的達到第三地 他的智慧就能夠顯發出來 達到光明 叫做發光地 所以這一地 這個愚癡法 這個種子 它的麤重的種子 就是要有第三地為所對治 對於第四地就是有二種愚癡 第四地的二種愚癡 一個叫做等至愛愚癡 二者是法愛愚癡及彼麤重 為所對治 這個第四地的他也是 等於說三地以上 他對於四地還是有兩種愚癡 一個是等至愛愚癡 等至當然就是禪定 因為得到妙定而沾著 他可以說非常的 當然比前面的四地的 那一種欲貪的愚癡 還要更殊勝 還有更微細的 所以對於那一種妙定的沾著 第二就是法愛 就是貪愛於一切實有諸法 就是無為法 就是無漏法 所以這個無為無漏的諸法 就是法愛 像這樣子 這兩種愚癡 當然現行法的部分 他是不懂 就是種子的 當然也不懂 要什麼樣子的境界 才能夠斷除它 對治它 就要到第四地 為第四地之所對治 所以第四地所要斷除的愚癡 就是有這兩種 接下來第五地以後 一樣的 一直到第十一地的佛地 從第十地的法雲地 要進入佛地的時候 照樣的 還是一樣要斷愚癡 我們今天就到這邊結束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