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講:淨珠法師 講題:解深密經 53 解深密經 第五十三集 諸位同學大家好 阿彌陀佛 我們看解深密經卷第四 地波羅蜜多品第七 也就是進入第七品了 是在解說地波羅蜜多了義之教 談到修行的過程 從地前的就是資糧位 也就是三賢位開始修行 悟得了真如的理體 就能達到登地以上的菩薩 所以我們這個地波羅蜜多品 最主要的就是從登初地 一直達到成佛 從登初地就是第一地 第二地第三地 一直到第十地 到了第十地 要再進入佛位的時候 也就說要到進入於 佛陀的涅槃境界 達到成佛的這個果位的時候 當然還是有一個階段 所以第十地的法雲地 一定還要再經過修行 才能夠達到佛果位 這樣子說起來 就變成是有十一個層次 的修行法了 所以在於我們這個地方 在一百四十三頁 談到如何能夠在這個十地當中 以多少分來攝諸地的時候 就說十一分 所以從初地開始 二地三地四地五地一直到十地 到十地之後再過一層 我們才能夠達到成佛 這個就是第十一個階段 所以在一百四十三頁談到 十一種分能夠攝諸地的時候 就是分為十一種 十一種分攝諸地 我們就是一層一層的跟他了解 了解的過程當然 在於這一地 尤其初地必須要有什麼境界 必須要有什麼境界的時候 當然在他的程度還是不夠 不夠他就必須要 勇猛精進的來修習 經過勇猛精進的修學之後 好了 就到圓滿了 得到圓滿表示登入了初地 在初地的過程當中 他必須還要再往前修 所以對於二地應該要修的法門 對於二地 應該要圓滿的這些功德 他當然在初地是還不夠圓滿 還沒有辦法達到究竟 所以初地 他就必須還要再勇猛精進的 再來經過修習 經過修行的過程 達到圓滿了 達到圓滿之後就進入二地 到了二地一樣的 三地的功德三地的境界 還是不夠圓滿 還要再繼續努力的精進 到了三地的圓滿 我們今天就看 第五地進入第六地 一百四十五頁這裡 倒數的第三行 一百四十五頁倒數第三行 未能於生死流轉如實觀察 又由於彼多生厭故 未能多住無相作意 由是因緣於此分中猶未圓滿 也就是說 已經登到第五地的菩薩 第五地的聖者 五地的這個菩薩聖者們 他們雖然五地的功德 已經圓滿了 但是未能於 未能當然表示還沒有 還沒有辦法對這個生死流轉的 這一個過程 他本身 為什麼會生死流轉呢 因為他是緣生的 因為他是無自性的 因為他是惑業苦等等所構成的 他就沒有辦法如實的來了解 當然就會起執著了 所以對於生死的流轉狀況 他未能 未能就是還沒有辦法 如實的來觀察 再來又由於彼多生厭故 就是說他對我們 四諦裡邊的苦諦跟集諦 也就是世間的因果法 知道說世間都是苦的 因為煩惱的關係 世間是三苦八苦 世間是因為惑業苦所引生 像這樣子的一種 世間因果當中 他這邊講多生厭故 他就起了一直的想要跟他厭離 就是說有斷的有證的 所以有斷除的這種境界 有要證得的這個果位 有這樣子的差別 那麼對於世間因果 他就想要厭離掉 既然想要厭離 他就必須要去怎樣 要去思惟要去觀察 要入於禪觀之中 所以未能多住無相作意 因為要觀察 觀察就是要有相 知道世間的生苦老苦病苦死苦 乃至於五蘊熾盛苦 愛別離苦等等 他一定要去觀察 這些苦從哪裡來的 從集諦的種種煩惱來的 所以他就不能夠多住無相作意 他就沒有辦法安住於 經常的安住於這種無相的作意 什麼是無相 當然就是說要有一種無相觀 現在他沒有辦法 達到無相觀 即使他可以 但是也時間不能夠恆長 所以就未能多住 不能夠經常的安住於 無相觀的這種作意當中 由是因緣 於此分中猶未圓滿 所以對於這一部分的 他就不夠圓滿 這一部分的 原則上就是第六地的 他的所得到的境界了 所以第六地他是對於生死流轉 能夠如實觀察 他能夠多住於無相 這種作意當中 但是五地的菩薩們還是不行的 所以不夠圓滿 還沒有辦法達到這種境界 為令此分得圓滿故 這是五地的菩薩們 想要得到了這個 這一分的圓滿 哪一分 就是第六地的這一分的圓滿 他就必須要精勤修習 他就一定要努力精進的來修學 來修學來修行 便能證得 一定要透過勇猛精進 一定要透過 就是我們所謂的努力不懈 這樣子的一段時間之後 證得了 證得當然就是證得 這一分的功德 這一分的功德 就是第六地的功德 所以等於說第六地的功德 他就已經圓滿了 彼諸菩薩由是因緣此分圓滿 所以這個第六地的菩薩 他就是經過修行 修行之後 前面所談到的 還沒有得到的功德 現在已經由是因緣 什麼因緣 就是精勤修習的因緣 他就能夠以此第六分的 這個無相作意 或者對於前面所談到的 這個生死流轉的如實觀察 他都已經圓滿成就 圓滿成就 就代表著登上第六地 就是第六分的圓滿證得 雖然是第六地圓滿 再往上還要再繼續往上 往上就是第七地 所應該具足的功德 而未能令無相作意 無缺無間多修習住 雖然他現在已經圓滿了 能夠無相作意了 無相作意卻是這邊講的 他沒的辦法 未能 他就是不能 他不能夠讓他這個無相觀法 達到無缺達到無間 什麼叫做無缺 當然就是缺減 在那個思惟觀察的過程當中 說不定中間又會有其它的雜念 或者有其它的 就是不應該要起的念頭 或者就是間斷了 所以一個就是他不能夠無缺 但是他又缺了 他應該不能夠無間 他一定要 一直不間斷地到不能夠缺減的 但是他卻沒有辦法 達到這種境界 所以未能令這個無相的作意 無相觀達到無缺達到無間 無間就是沒有間斷 代表著他還是會間斷的 甚至於多修習住 多修習住代表著那種純粹的 非常如實的 很純粹的那種無相觀的地步 他還沒有達到很純粹性 所以以這樣子來說的話 代表第七地 他的境界相他的功德性 就是能夠達到無相觀的 這個就是無缺 不會有這個缺減 也不會間斷一直的延續 再來這個無相的這種境界 他又是很純粹的 如實的不間斷的 一直的來修學 第六地的菩薩 當然境界還不到這裡 所以他就沒有辦法 所以由是因緣 於此分中猶未圓滿 所以第六地的菩薩 在這個第六分的功德上 還不夠圓滿 怎麼辦 為令此分得圓滿故 好了 為了想要讓 所要修學的第七地的這些功德 能夠得到圓滿 那就必須要精勤修習便能證得 一定要透過精勤修習 所有的佛學裡邊 佛門裡邊的修行 都一直的強調精進正勤 精進正勤就代表著不能夠鬆懈 不能夠放逸不能夠懈怠 這個時間一定要延續不間斷的 來用功來觀察來入定來思惟 這樣子的境界 當然都是很高深了 如果說引到我們一般的 像我們現在一般的佛弟子 是在家眾的信眾們也好 是出家眾的出家師父們也好 都是一樣的 能夠說盡量盡量的 應該要做的公事做完了 你就不能夠太過浪費時間 浪費精力去做一些無謂的 閒聊閒談等等 都必須要掌握時間來用功 所以我們這個精勤修習 可以說只要你踏入了佛門 只要你成為一個正式的佛教徒 從最初級的來讓你的精神 能夠集中 讓你對於佛菩薩的功德 能夠有信心 那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 道心道念 一定要讓他堅固堅定的話 你就是一定要有一段時間的 這種精進努力 最初級的當然就是說 一天要念多少佛 一天要拜多少拜的佛菩薩 或者一天要誦多少的經 像這個都是不可以間斷的 所以以在家信眾來說的話 除了你必須要打掃家務 要照顧家人的三餐飲食 出去上班賺錢的 這一些必定要做的 這一些工作之外 你就是利用假日 或者利用回到家的時間 像晚上都不看電視的時候 不看連續劇的時候 你就可以利用這個時間來用功 像這一個 就是每天每天都不要間斷 雖然時間的長短 是看我們自己本人的 時間的運用乃至於體力的 這種承受力 十五分鐘也可以 半個小時也可以 一個小時也可以 你都可以繼續運用 就是我們一般的 在寺院裡邊安住的 像是出家眾也好 準備要出家的這些信眾們也好 都一樣的 除了常住應該有的職事 常住應該有的早晚課誦的 必定要做的工作之外 也是要自己利用時間 來精勤修習 來精勤的用功掌握時間 一方面就是靠禮佛拜佛誦經 稱之我們說的 十法行當中的基本 或者普賢十大願的 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 三者懺悔業障等等的這些 應該要做的工作 你都是一定要掌握住 如果說自己本身 對研究經教有興趣的 必須要找很多資料資訊的 必須要去就是找一些期刊 或者是網站裡邊有的資料的話 花的時間會更多 但是花的時間更多的話 就必須一樣的 要配合常住的工作了 不能夠說為了自己的興趣 常住的公事 你把他給耽擱下來了 也不行 所以這個精勤修習 在於我們的佛門當中 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 每天每天你都必須 要去提起精神來的 所以我們現在由這個 為讓第六地的菩薩 為了想要讓第七地的功德 能夠得到圓滿 他就必須要精勤修習 如此他才能夠證得 才能夠證到這個第七地的境界 得到第七地的功德 彼諸菩薩由是因緣此分圓滿 所以第六地升到第七地了 到了第七地就是菩薩們 就是因緣成熟圓滿了 圓滿就代表他已經證入了 第七境界了 到這邊已經達到第七地了 第七地當然再往上 就是第八地應該要修的 第八地的而未能於無相住中 捨離功用 又未能得於相自在 由是因緣於此分中猶未圓滿 第七地的菩薩 對第八地所要得的 所要修的 當然不夠圓滿 要修什麼 裡邊講未能於無相住中 捨離功用 前面談到第六地 他是沒有辦法 一直的安住於無相觀之中 好了 到了第七地已經可以了 可以安住於無相觀裡面了 但是六地的他就是還沒有辦法 無缺無間 第七地已經可以達到 無缺無間了 他就是已經對這無相觀 已經可以長時的安住了 但是他還是有功用行 第七地就是說 他們在做這個無相觀的 這樣子的一種禪定當中的時候 他要加功用行 也就說要提醒自己 來好好的用功 加緊腳步的用功努力的來用功 到了第八地他是捨離功用 第八地叫做無功用行 無功用行又代表自然而然的 他每天每天的動作 就是會這個樣子 會這麼的用功 不用再提醒自己我要來用功 就像我們普通一般的學生 平常下課就是下課了 回家就是回家了 沒有功課就是不用寫功課了 所以一定要到考試的時候 他就要加功用行了 甚至於要趕夜車了 整個晚上都不睡覺 在那邊看書背書 寫作業等等的 這一個就叫做加功用行 但是有的就是 本性就很喜歡看書 只要他有空他的手就是不離書 不離雜誌 就是不離 這些書本之類的 所以不管是書本也好 不管是雜誌也好 不管是一般的資訊的 一些報紙資料之類的也好 他可以說 只要他的這一分工作做完 的這個空檔 他就隨時就拿一本書 隨時就拿一本雜誌來看了 你都不用催他 他自己本身也不用說 我一定要快點 來找一本雜誌來看 也不用 就是很自然而然的 他的動作就是會來看書 來搜尋資料之類 像這一個就叫做無功用行了 不必要再加功了 不必要再提醒自己 我要來努力了 所以第七地的菩薩 對於第八地的要捨離功用 他還不能夠達到這種境界 所以雖然是住於無相觀裡面 叫做無相住 就是住於無相觀當中 但是他就是不能夠捨離 這一個功用 再來又未能得於相自在 什麼相呢 相就很多了 像自利部分的 自己的來斷煩惱得智慧等等 或者在利他的饒益眾生的部分 都可以 甚至於對於自身的這個身相 或者對於國土的國土相 都是一樣 對這個種種的相 他都還沒有辦法得到自在 自己的用功修行 也不能夠得自在 對於饒益眾生度化眾生的 也還未能得這個自在 由是因緣所於對於這個 這一分第幾分 第八分 對於這個第八分的功德 他就還沒有圓滿 所以為令此分得圓滿故 就是這個第八分的功德 也就是八地菩薩所應具有的 他還沒有圓滿 為了要讓他圓滿 為了要得到成就 就必須要精勤修習 就要好好的來用功 便能證得 他才有辦法證得 好了 到這邊為止 彼諸菩薩由是因緣此分圓滿 所以八地的菩薩 因為從七地一直的用功 用功修行用功修行 到這個時候 應該不用加功用行的-也能成就了 得這個相自在也成就也圓滿了 所以這個彼諸菩薩 由是因緣此分就圓滿了 第八分圓滿就是等於登上 第八地的菩薩的聖位了 就是八地聖位的菩薩們 已經應該要修的 這些法門全部都圓滿成就了 八地再往上就第九地要修的 而未能於異名眾相 訓詞差別一切品類 宣說法中得大自在 就是說已經第八分的功德 已經圓滿成就了之後 他就是沒有辦法 他的能力上還是不能 對這個異名眾相 什麼是異名 不同的名相不同的名稱 這一個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 法無礙解 或者是法無礙辨 對於一切諸法的名相 他就是怎樣 他就不能夠得大自在 認識這個認識那個 認識這個認識那個 沒有辦法得大自在 像我們現在有很多很多的 一些科技的名詞 或者現在有很多醫藥的名詞 或者飲食方面 所要放的這一些成分的名詞 其實我們很多都不懂 都是一些新的 或者不是我們本行當中 能夠去瞭解的 因為看報紙或者因為最近 對這個特別是熱門的 一種資訊 我們看了 還是沒有辦法去理解的 這一個就是對這個異名 不同的名稱不同的名相 不同的名字 不能夠得大自在 第二個就是眾相 名字裡邊他含有他的種種的 內容 義理 這個每一個名稱當中 含有的內容義理 我們稱之為他的行相他的內涵 你名字不懂 當然他的內涵就不懂了 很多的名相我們聽不懂 聽不懂你要怎麼去了解 還是了解不到 到底他是東西還是能夠用的 還是能夠吃的 我們還是搞不清楚 像這個眾相的部分 就是義無礙解的部分 沒有辦法得大自在 訓詞差別 訓詞差別就是對文字語言 方面的一種了解 每一個字有每一個字的意思 每一個字有每一個字的寫法 像我們中國字來講的話 有象形的 有的是怎麼樣子的變化過程的 這個我們都不曉得 這個可以說對 語言文字方面的那一種的研究 就像國文系的 那個大學部也好研究所也好 他們在研究的那種訓詁等等 像這一個我們就稱之為 四無礙解當中的詞無礙 對這個詞無礙 這種訓詞 一個字一個字的差別 他的字體的變化等等 不能夠得大自在 一切品類宣說法 一切品類宣說法 就是我們所說的樂說無礙 就是說在解說的過程當中 這一個你比較清楚 當然解說起來很詳細了 但是有一些你就解說的 不能夠得大自在 因為了解得不夠透徹 或者所要形容他的 那些形容詞就是不夠用 形容不出來 像這一個就叫做 品類宣說法當中 不能夠得大自在 也就是樂說無礙解裡邊 不能夠得自在 這個就是我們所講的 四無礙解或四無礙辨 一個就是法無礙解 一個是義無礙解 一個是詞無礙解 一個是樂說無礙解 這四個還不能 還沒有辦法得大自在 所以由這個因緣的關係 於此分中猶未圓滿 這個於此分中 這一分是第幾分 就是第九分 已經到了第九分了 所以第八分圓滿者 對於第九分 當然是還不夠圓滿了 怎麼辦呢 為令此分得圓滿故 為了要讓這個第九分 能夠得到圓滿 能夠得到他的功德 就必須要精勤修習 一定要用功要努力 來思惟觀察研究探討等等 便能證得 一定要透過這樣子 修行的過程 你才有辦法去證得 這一些境界狀態 乃至於他的功德性 彼諸菩薩由是因緣此分圓滿 所以這一類的菩薩們 他就是因為精勤修行的關係 所以異名的也得到自在了 眾相的也得到自在了 乃至於訓詞差別也得到自在了 一切品類宣說法也得到自在 所以這邊就說 由是因緣此分圓滿 哪一分 第九分就圓滿了 也就是說四無礙解就圓滿了 所以第九地的菩薩 就是圓滿四無礙解 第九地再往上就第十地了 第十地 而未能得圓滿法身現前證受 到了第十地已經是要接近於 圓滿法身 法身就是悟得真如理體的 他的體性 能夠得到法身 所謂的證到初地 證得一分的法身 能夠斷除一分的根本無明 甚至於能夠體證到 一分的真如理體 所以能夠證得真如理體 就能夠得到一分的法身 到了二地的時候 就是能夠證得二分的 真如理體 就能夠得到二分的 比例上來說的話 二分的法身慧命 三地四地五地 現在到了第十地就是圓滿了 整個法身十分的法身圓滿了 第九地的菩薩 當然就還缺這麼一點點 猶如農曆十三日的晚上 或農曆十四日的晚上 看月亮一樣 就是還差這麼一點點 不能夠真正的圓滿 所以未能得到這個圓滿的法身 他因為只有九分還缺一分 還不夠圓滿 所得到的法身我們這邊講 就現前證受 他是屬於現證的 是以根本無分別心 離去了一切的語言思慮 所證得的境界 所以這樣子的境界 叫做現前證受 不能夠以語言思慮所表現的 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 以根本無分別智 以不可思議的境界 所證到的這樣子的一種 一種境界相 這個由是因緣 於此分中猶未圓滿 所以第九地的菩薩 他只有圓滿九分的 當然對於這個第十分的 這種功德當然是還沒有圓滿 為令此分得圓滿故 為了想要讓這個第十分的功德 達到圓滿 他就要精勤修習便能證得 你就一定要好好的來用功修行 一定可以證得的 好了 到了第十地法雲地 已經是圓滿了 但是成佛了嗎 還沒有 因為這個時候 只是菩薩位的最高位 稱之為十地菩薩 但是還必須再過一層 才能夠達到成佛 必須要過一層 當然還要有一分的功德要去修 要有一分的這種修行的過程 所以達到成佛的境界 要修學什麼 而未能得遍於一切所知境界 無著無礙妙知妙見 就說成佛 就是遍於一切所知境界 佛的境界就代表跟一切萬法 是達到智如合一的境界 佛陀的境界跟一切萬法的境界 是合而為一的 完全是不可分的 所以佛陀的智慧這種無漏聖智 當然就能夠遍知一切萬法的 這個理體了 如果認知了這一切萬法 這一切萬法代表什麼 代表跟我有關係的一切法 跟法有關係的一切法 我們稱之為我法二境 從有情的生命體來說就是我 從一切萬法來說就是法 所以對這個我法 我跟法這兩個境界 佛陀已經是完全遍知 所以他就無著就是無礙 無著最主要的是 針對一切萬法來說的 因為他已經斷除一切法執 所以就不起一切執著了 無礙就是對這個我 對這個我有情的生命體來說的 也就是說煩惱性來說的 就是說出生因為是與煩惱相應 才會生死輪迴 達到了成佛的境界 煩惱一切斷盡 當然就是無所障礙 所以這個無礙 就從有情的生命體來說 從這個我這一個法裡邊來說的 妙智妙見倒是說明 對 我跟法這二個 二大主體的這個道理 他都能夠以殊勝的智慧 殊勝的理解 來洞達一切皆是空性 一切皆無實體 由是因緣於此分中猶未圓滿 對於認知一切境界的 起無著無礙妙智妙見 當然第十地的菩薩還不夠圓滿 他因為還有缺這麼一點 所以未令此分得圓滿故 哪一分 就是第十一分 就是十地以上的第十一分 這個第十一分 為了要讓他得到圓滿 怎麼辦 精勤修習 一定要努力再來修行 要精勤不懈勇猛精進 這樣子便能證得 就可以證得了 由是因緣此分圓滿 所以透過修行 透過他的勇猛 就是我們所講的披甲精進的 那種的勇猛性 他就能夠證到佛果位了 所以第十一分的功德 就圓滿具足了 連這個法身前面講的 連這個法身都能夠得到圓滿了 所以我們說佛陀的境界 就是無上的 沒有人能夠再超越過他了 此分滿故於一切分皆得圓滿 如果第十一分能夠圓滿的話 當然所應斷的一切煩惱 全部可以說 功德全部都具足了 都是圓滿了 善男子 當知如是十一種分普攝諸地 所以這個十一分 就是普遍的來受持我們所講的 從初地一直到佛地 從初地到佛地 總共就是十一地 所以十一地 就是要來了解這個 十一分的功德 你到了哪一地 為了要再更能夠昇進 能夠再求往上 你就必須再來修學哪一分的 這些法門 十一地當然就配合十一分 應該要修的應該要斷的 應該要去跟他圓滿具足的 就是由初地到第十地 再往上一層到佛地 所以叫做普攝諸地 接下來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 觀自在菩薩聽完了這個十一地 就是應該要有這個十一分的 修學的內容之後 就跟佛陀這樣子的稟白了 他說世尊 何緣最初名極喜地 乃至何緣說名佛地 就是說為什麼初地叫做極喜地 乃至於第八地叫做不動地 第十地就叫做法雲地 最高無上的就稱之為佛地 這個是什麼樣子的因緣 什麼樣子的內容 是要怎麼來這樣子做解說的 也就是說為什麼這樣子的功德 這樣子的修行就叫做極喜地 為什麼他們這樣子的修行 就叫做不動地 總是有他的原因 像我們一般取名字 也都是相同 為什麼要取這個名字 一定在取這個名字的當下 一定有一個意思 一定想說要怎麼樣子 所以就取這個名字 像從初地開始一直到佛地 當然也有他的原因 所以觀自在菩薩 就想要來了解這個內容 所以就請教佛陀了 佛陀就告觀自在菩薩曰 這個告當然就告訴他了 就跟他做解說了 佛陀就跟觀自在菩薩 做這麼解說 解說什麼樣子呢 善男子 成就大義得未曾得 出世間心生大歡喜 是故最初名極喜地 什麼叫做極喜地 就是初地 由三賢位透過四加行的用功 登入於初地的聖位以上 這個聖位為什麼就叫做極喜地 極喜就是非常非常的高興 非常非常的歡喜 這個叫極喜 他為什麼會這麼高興 當然有原因 第一個成就大義 成就什麼大義 義就是利益 就是義利 他能夠成就非常殊勝 非常大的那種利益 什麼 對於自己本身來說 自己已經入於聖位了 對於教導眾生來說 也就說從利他的部分來說 也已經得到了 某一個程度的功德了 所以自利的能夠斷得煩惱 能夠得的智慧 已經證得了 像這個時候已經得到一分的 根本無分別智了 已經能夠證入於 一分的真如理體了 已經可以得證一分的清淨法身 高不高興呢 當然很高興了 所以對於自利的部分來說 自己本身有這樣的一種利益 對於度化眾生的來說 也已經到了某一個程度的功德 再來得未曾得出世間心 以前從來沒有過的 出世間心 在四加行到了 世第一法的最後一剎那 就是初心的最後一剎那的時候 他還是屬於世間法 既然是世間法 世間就是有漏法了 出世間 出世間的就是無漏了 出世間的心當然是無漏心 這時候的心已經不是心識了 我們有講到阿賴耶識 眼識耳識 像這個心識的部分 都是屬於世間的名稱 都是無常的 都是緣生的 但是到了初地以上 達到出世間的無漏心 這個已經是一種智慧了 所以叫做無漏心智 已經得到了出世間的無漏心智 所以很高興 所以就會生大歡喜 所以從現在開始 得的那種內心裡邊的那種歡喜 真的是不可言喻 所以說名為喜極地 一方面自力的智慧的部分 一方面得到無漏的清淨的心智 一方面又可以利益眾生 也得到了某一個程度了 所以就生大歡喜 以前從來沒有過的 第一次得到 就像在讀書 讀了國小讀了國中讀了高中 都還沒有領過獎 到了高二高三的時候 第一次領到獎 獎狀或領到獎品的時候 那種高興當然也是不可言喻 曾經就是有一個小孩子 他在讀國小 每一次考試 每一次考試都是最後一名 但是最後一名 家裡邊的父母親祖父祖母 當然還是一樣的 就是要勉勵他 沒關係沒關係再用功 沒關係沒關係再用功 當然這樣子的用功裡邊 他就一次多一分一次多二分 當然還是要鼓勵他 後來有一次 拿回來的考試卷是九十八分 哇 大家高興得不得了 爸爸也高興媽媽也高興 當然祖父祖母也高興了 尤其是他的媽媽 為了要鼓勵他 還把那一張考卷拿去裱褙起來 掛在牆壁上 祖父來看到祖母來看到 每餐來吃飯的時候就看到 當然就鼓勵他 唉呀 好棒哦 真的很用功 你看考九十八分 其實那一科九十八分是最低分 可以說全部都是一百分 只有他一個九十八分而已 代表了以整班同學來說 還是最後一名 但是以他本人來說的話 這個分類是最高分 但是也因為是這個樣子 他就一直的勉勵自己 一定每次都要考九十八分 以這樣子的一種立場裡邊 鼓勵自己好好的來用功 當然後來還是成為一個偉人 像這一個都是我們自己 以前沒有得到現在第一次得到 的那種歡喜心 真的是非常微妙的心態 甚至於是沒有辦法去形容的 那種心境 真的是高興得不得了 像這一個我們就稱之為極喜地 再來就是第二地 第二地他為什麼叫做離垢地 離垢 垢當然就是垢穢 當然就是不清淨 當然就是污著的 那是什麼呢 當然就代表著 我們的身口意三業的行為 你的身體所做的是善業嗎 你嘴所講的語言所講的話 是善語嗎 你內心裡邊所起的動念 是善的意念嗎 這個就自己本身 就是要去思惟觀察了 但是如果 從我們現在開始來修行 一直經過三賢位經過四加行 到了初地 可以說這個戒行的部分 身口意三業的部分 都是還不夠清淨的 所以他這邊就說了 遠離一切微細犯戒 在前面雖然說粗相的 這種戒法 他是不會再犯了 但是非常微細非常微細的 難免還是會再犯戒 所以到了這個二地的時候 他已經遠離了 連那個最微細最微細的 應該要去遵守的這些戒法戒行 他都已經能夠不會再犯 所以他的舉止動作 都是非常的標準 都是非常的正行 以這樣子的原因 就是遠離微細犯戒 犯了戒當然就是不夠清淨 就是對於這個戒法 你沒有辦法修持得很好 現在他就不再犯了 這個微細的戒垢他都不再犯 當然就能夠 圓滿了尸羅波羅蜜多 對於這個持戒的波羅蜜 他就有辦法達到圓滿了 所以離垢 一切的染污性全部都沒有了 他的舉止動作身口意三業 全部都是清淨 所以這一地的菩薩以上 可以說不會再犯戒了 所以稱之為離垢地 初地為什麼叫做極喜地呢 因為自利利他的兩部分 都得到利益了 甚至於得到了 以前都沒有得到過的 出世間的無漏心智 二地因為不再犯戒 粗的戒法不會犯了 就是微細微細的戒法 他也不會再犯了 所以身口意三業是清淨的 這是離垢 第三地以後的我們下一節 再來互相研究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