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講:淨珠法師 講題:解深密經 51 解深密經 第五十一集 諸位同學大家好 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就來看 解深密經卷第三 分別瑜伽品裡邊的問題 今天所要看的是課文的 一百三十六頁的最後一行 從這裡開始 就是分別瑜伽品所要了解的 就是奢摩他跟毘缽舍那 也就是修學止觀的一些問題 慈氏菩薩所提的問題 總共是有十八個問題 今天我們看的就是最後一個 第十八個問題 叫做無餘永滅門 什麼意思 看一下課文的經文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 世尊 如世尊說於無餘依涅槃界中 一切諸受無餘永滅 何等諸受於此永滅 慈氏菩薩就請教佛陀了說 佛陀就曾經有講過 以前講的時候就說 在這個無餘依涅槃 的這樣子的境界之中 一切諸受無餘永滅 所有的一切的感受 或者一切的那種受覺 都要永遠的給他滅除掉 這個無餘依涅槃之中 所要滅的這個受是什麼 就是要了解在無餘依涅槃之中 要滅哪一些受 有餘依涅槃跟無餘依涅槃 這個是在於境界當中 他的一點差別 所謂的涅槃當然就是 滅除一切煩惱 斷除一切的障礙 煩惱障所知障全部都斷除 達到一切法的寂滅相 我們就稱之為涅槃的境界 所以釋迦牟尼佛 在菩提樹下成道 我們也稱之為證得涅槃 就是達到滅諦的圓滿 到了八十歲於娑羅雙樹間 也叫做入於涅槃之中 經過火化就得到了無量無數 這個八萬四千顆的舍利子 像這個境界 一個是在菩提樹下悟道 也叫做證入涅槃 一個是在娑羅雙樹間 這個也是入於涅槃 像這樣子的一種程度 同樣都是得到涅槃 也就是說佛陀 已經把所有的煩惱斷除了 對一切法的那種寂滅相 也都證得了 當然完全不受到外在的一切的 這種擾亂 干擾 身心內在可以說 一切都很寂靜寂滅的 有餘依就代表著說 雖然一切的煩惱都斷除了 但是過去以來 得到今生的這個 五蘊身的這個果報卻還是存在 有餘 還有一點點的存留 存留就是我們這個五蘊身 所以有了這個五蘊身 就代表著還有這個五蘊身 必須應該要去適應的 就是要托缽 要吃飯 甚至於口渴要有水喝 甚至於還要大小便利等等 像這一個我們就稱之為 還是有這麼一點點的 過去的業力所感得的 今生的這種五蘊身的果報 等到佛陀在八十歲 入涅槃的時候 連這個五蘊身也不存在世間了 這叫無餘依了 阿羅漢也是一樣 像舍利佛目犍連他們 悟得阿羅漢果的當下 就是有餘依 就是在煩惱的部分 所知障的部分 他們所應該要斷的 所應該在現行的部分 應該要斷除的全部斷除了 煩惱障的部分 我執的部分也都斷除了 證得阿羅漢果 但是還是有這個五蘊身 在這個世間 還是每天每天都要托缽 一樣的 這個是有餘依 到了最後最後的時候 就入於無餘依涅槃 世尊曾經說 無餘依涅槃的境界裡邊 還有最後的那麼一點點的諸受 這個受是什麼 在進入於無餘依涅槃的時候 要把這些受全部都給他斷除掉 佛陀的解說 善男子以要言之 有二種受無餘永滅 何等為二 一者所依麤重受 二者彼果境界受 所要講的以要言之 我們就取那個重點 就是來跟他說明 就是有兩部分 哪兩部分 一個是所依麤重受 一個是彼果境界受 這一個下面還再細分 第一種的所依麤重受 當知有四種 一者有色所依受 二者無色所依受 三者果已成滿麤重受 四者果未成滿麤重受 這個四種 都是叫做麤重受的部分 第一個就是有色所依受 有色所依當然就是指著 我們每一個眾生 就是別別依於色身 而有的這種身受 就是我們這個五蘊身的身受 進入於無餘依涅槃的時候 當然這個有餘的這個 生命果報色身 當然還是要把它給捨棄掉 叫做無餘永滅 所以這個就代表著 阿羅漢們個個 他們別別所依的 色身的這種身受 第二無色所依受 這個無色所依我們可以說 是屬於意識方面的那一種心受 我們的意識的部分 意識裡邊他有五種受 苦樂憂喜捨五種受 這一個就叫做無色的所依受 這看不到的 不是在我們的色法當中 可以去感受的 這個無色所依受 我們也可以從這個無色界 來說明無色界有情眾生的 那一種感受了 三者果已成滿麤重受 那麼果已成滿表示說 過去的無明行 所生現在的這種果受 有時候我們過去生 因為無明的關係 因為這個行業的關係 過去的業力 得到了今天的這種果報 這種果報這個果已成滿 已經成就了這個五蘊身 這個是屬於麤重的 這種麤重受 當然把它給 就是無餘永滅了 第四個是果未成滿麤重受 什麼是果未成滿麤重受 就是由現在的煩惱 業能感得未來的因受 代表著是說 我們今生現在本身我們起煩惱 照說是未來應該會有果報的 就站在以今生的立場來說的話 我們這個是屬於一種未來的因 所以叫做未成滿 還沒有得到果報之前的因受 果已成滿受 第三個的果已成滿受 謂現在受 就是現在正在感受的 這個五蘊身 果未成滿受者 是未來的因 就是說以後 可以得到未來的這種果報的 但是既然入於無餘依涅槃了 當然以後不可能 再有這種五蘊身的 這種生命體了 為什麼 因為阿羅漢 他們只要一證得果位的時候 他們都很高興 就是所作已辦 甚至於就是不受後有了 應該要修的法門也都修好了 應該要斷的煩惱也斷除了 所以來生不再受後有的生命體 所以在這個無餘依涅槃界裡邊 他當然連這一個 就是果未成滿的這個因受 也全部都斷除了 不會來生再受到這種 業力的果報了 所以我們就是說 我們每一個凡夫眾生 來生的生命會到哪裡去 我們不知道 為什麼 要看我們這一輩子裡邊 做了多少善業 做了多少惡業 我們是隨著業力去投胎的 菩薩呢 菩薩他們是願力 或者千百億化身的釋迦牟尼佛 或者是千百億化身的彌勒佛 地藏菩薩 他們是願力 為了要來度哪一類眾生 就是顯現哪一種的身份 就像普門品裡邊說的 觀音菩薩也一樣 願以何身得度者 即以何身而為說法 所以佛菩薩他們的這一種 六道眾生的這種身相 完全是以願力 為了要度化哪一類眾生 而所顯現出來的不同 但是如果是阿羅漢們的話 他們是 就是不受後有了 不會再來人間了 不會再來投胎了 業力的部分當然是完全斷除 願力是他們還是不足 還是不夠的 所以這個是未來的因受 當然也是無餘永滅了 永遠滅除掉了 另外還有一種 就是我們前面的 以要言之 的二大類當中的 第二大類叫做受彼果境界受 彼果境界受這邊講 也給它分為四種 第一個叫做依持受 二者資具受 三者受用受 四者顧戀受 所謂的第一種的境界受 依持 只要有這個正報生的 有情生命體的話 必然就有我們所依於生存的 這個器世間 所以依持受就代表著 我們圓這個器世間的這一種受 這個所謂的就是 器世界為一切之所依持 所以有情的正報生 必然要依於器世間 你才有辦法生存下來 既然入於無餘依涅槃了 當然他就是正報生也沒有了 來生也不會再來投胎了 當然就是有關於這個 依報的部分 器世間的部分 也是無餘永滅了 二者資具受的部分 所謂的資具受就是人活在世間 必然要有我們的飲食衣服房屋 交通工具 行住坐臥 所要用的一切東西 這個都叫做資具 冷的時候有衣服穿 餓的時候有東西吃 再來就是有房子可以住了 可以遮風避雨 這一個乃至於 我們所謂的金銀財寶 乃至於我們所謂的這些 金錢田宅之類的 土地之類的 這個都是我們 生存下來的一種資具 所有的人只要有錢 一定要買房子 為什麼 因為有一棟房子的話 那我這輩子原則上 就是不用再去操心 再去租房子了 或沒有房子可以住 等等的 因為租房子的話 要不然就是沒有錢可以繳費 要不然的話 就是屋主他要房子了 臨時也找不到 可以再去租的地方了 那是很麻煩 所以我們人一般的觀念 認為最低限度先有一棟房子 像這一個就是我們 能夠生命維持下來的一種資具 能夠讓我的生命力 不會受到威脅 其它的當然就是以最低的 像我們出家眾來講的話 穿的衣服也是以最低的要求 吃的飲食也是最樸素的 最簡單的 能夠維持生命就可以 主要住的地方原則上 也是能夠遮風避雨就可以了 等等 像這一個都是屬於資具受 現在入於無餘依涅槃 沒有這個身體了 當然這個資具受也不用了 所以也是無餘永滅了 第三是受用受 所謂的受用受 最主要的就是因為我們 人活在世間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 我們都會有情緒的反應作用 會有苦會有樂等等 苦受樂受這個 我們也就稱之為一種受用受 第四叫做顧戀受 顧戀的意思就是因為 與貪相應而起的 有了這個身體 當然就貪戀這個身體了 有我們的金銀財寶 我們就貪戀於我們這個 金銀財寶了 像這一個顧戀身我們的身體 顧戀財我們的財物等等 現在已經要入於 無餘依涅槃之中 當然這個都可以不用了 所以這個也就是無餘永滅了 這種顧戀的感受 也是沒有了 於有餘依涅槃界中 果未成滿受 一切已滅領彼對治 明觸生受領受共有 或復彼果已成滿受 這一個就說明了 就是說以上的這二大類的 這種諸受 在這個有餘依涅槃界中 有餘依涅槃就代表著 雖然在於煩惱障的部分 已經斷除了 雖然已經不起我執了 但是生命體還是在人間 生命體還是存在的 還是要藉著這個生命再來修行 所以有了這樣子的一個 生命果報存在 就還是要有一些其它的 一些東西 譬如說要有缽要有衣服 就三衣一缽錫杖 甚至於十八種東西 就在跟隨著我們在用的 像這一個果位成滿受一切已滅 這一種果位成滿受 他就已經全部滅除了 領彼對治 你只要對治什麼 明觸生受 明觸生受那是代表什麼 我們的觸有兩種 一種就是無明觸 一種就是明觸 無明觸當然是與無明相應的觸 明觸代表是已經有智慧了 已經因為得到有餘依涅槃了 代表已經是證得阿羅漢果 阿羅漢的這樣子的 一個境界當中 他所接觸到的一切東西 所見所聞 乃至於他的感受等等可以說 都是以智慧來領受的 不像我們凡夫一樣的 在貪瞋癡的這種煩惱之中 他們不會 所以他們所面對的一切境界 完全都是以智慧的這種立場 來領受等等 明觸生受 就是因為有這個 明觸就是有智慧 所引生的種種的那種受覺 這種領受共有 領受共有 這個是曰器世間來說的 只要是器世間的話 我們每一個眾生 都是共住在這個世間裡面 因為我們稱之為共業所感 所以住在這個世間裡面 大家感受一樣 所看到的東西也都是相似 所謂的相似並不就是完全相同 因為個人的內心裡邊的 親所緣的相分境還是不相同 我們個人個人所變現出來的 相分境還是不一樣 同樣這個房子 有的認為住得很舒服 有的認為住得不舒服 個人的感受會不同的 所以同樣的 是屬於這個共業所感 或者這個器世間 這個是屬於領受共有 或復彼果已成滿受 彼果已成滿受當然就是說 阿羅漢他們的現實所有的身受 阿羅漢的身受就是已成滿的 他們對於這個苦樂飢渴 當然還是一樣的會有所感覺 雖然是證到阿羅漢果了 已經在煩惱的部分上 不會有什麼樣子的一種干擾 但是總是要吃飯 總是天氣太冷太熱 或者口渴還是會有 所以這個他們還是一樣的 就是或復彼果已成滿受 就是阿羅漢的那一種 苦樂受飢渴受都還是會有 又二種受一切已滅 又有二種受完全都滅除掉的 哪二種 一個就是麤重受 一個就是彼果的境界受 在我們前面所說的 所有的差別諸受 也可以說都已經完全斷除掉了 因為惟現領受明觸生受 就是說他們所感覺的所感受的 唯有明觸所生的受 於無餘依涅槃界中般涅槃時 般涅槃這個般字 翻成我自中國話就是證入 就是入的意思 進入於 就是入涅槃的時候 入涅槃就是無餘依的入涅槃 代表就是最後最後 連這個五蘊身 都不要留在世間了 這個時候就是什麼 就是死了之後往生了之後 就是經過火化了 以印度他們當時來說的話 有兩種的處理方式 一種就是火化的 尤其是婆羅門跟剎帝利種族的 差不多就是用火化 一般的民眾們 可以說就是用天葬鳥葬的方式 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 靈鷲山就是在成為一種 就是天葬 人死了之後就丟在那個地方 丟在那個地方 靈鷲山的鷲鳥他們就來 做為他們的飲食 就來吃這些死人的肉了 所以我們佛弟子們 尤其是阿羅漢們 可以說都可以用自己的 那一種三昧真火 可以自己燒掉 表示說可以 從身上自己出這個火 自己就把他給火葬了 所以於無餘依涅槃界中 般涅槃的時候 好了 要進入於最後最後的 涅槃的時候 此亦永滅 這種明觸所生受 當然也全部都斷除掉了 都滅除掉了 都沒有了 是故說言於無餘依涅槃界中 一切諸受無餘永滅 所以進入於無餘依涅槃的 這種入涅槃境界的時候 所有的受全部都斷盡 全部都滅除掉了 爾時世尊說是語已 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 把這一段話做完解說之後 復告慈氏菩薩曰 善哉善哉 善男子 佛陀就跟慈氏菩薩說 唉呀 很好 很好 汝今善能依止圓滿 最極清淨妙瑜伽道 請問如來 汝於瑜伽已得決定最極善巧 這一個就代表著說 佛陀對這個慈氏菩薩 的一種讚嘆 讚嘆說你現在善能依止圓滿 你有辦法非常殊勝的 依止於這個最極清淨 最極圓滿的這種妙瑜伽道 微妙殊勝的瑜伽道 我們說過瑜伽 就是相應了 要達到相應就是要修止觀 所以我們這一品是分別瑜伽品 去了解瑜伽道的內容 其實也就是完全了解 奢摩他毘缽舍那的 這一種止觀的修行法門 現在慈氏菩薩 問了這麼多個問題 當然這些問題佛陀對他 可以說都是直接的來做回答 清楚明了 所以慈氏菩薩他有辦法 依止這個妙瑜伽道 怎樣 來請問如來 請問如來 如來當然釋迦牟尼佛 完全都一條一條的 都有所解說 甚至於在這個大主題的下面 還有小問題 也都一層一層的來剖析 來說明 來解釋 汝於瑜伽已得決定最極善巧 所以慈氏菩薩可以說 對這個瑜伽道的內容 已經是得到最極善巧了 能夠懂得最透徹最清楚 最微妙的這種境界了 吾已為汝宣說圓滿 最極清淨妙瑜伽道 所有一切過去未來正等覺者 已說當說皆亦如是 就是說我現在已經為你可以講 宣說已經解說出來了 這種圓滿最極清淨的 這種妙瑜伽道的這些內容 這些內容都已經解說圓滿了 就是所有的 我所解說的這些內容 是只有我這麼講嗎 不只 為什麼不只 所有一切過去的正等覺者 正等覺者就是佛了 就是我們所謂的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了 無上正等正覺 所以這個正等覺者 就代表佛陀了 過去的佛也好 未來的佛也好 釋迦牟尼佛就屬現在佛了 所以以過去的佛 以未來的佛 怎樣 已說當說皆亦如是 過去的佛已說 已經說過了 過去的佛所說的 這個止觀的瑜伽道也是這麼講 就如同我所講的這麼講 就是未來的佛 他們以後要教導弟子 來修學這個瑜伽道的話 同樣是這麼講 所以是屬於當說 以後還是會這麼說 所以皆亦如是 都是這麼講的 所以我們就說 十方三世佛所悟到的真理 是都一樣的 同樣從世間法的 苦空無常無我當中來了解 來契證 而悟得出世間的一切無漏功德 教導弟子一樣的是這些法門 所以每一個佛每一個佛 每一個佛 我們稱之為十方三世佛 是佛佛道同 每一個佛每一個佛的境界 是一樣的 所講的道理也都是一樣的 所以說釋迦牟尼佛 能夠講出這麼多的真理 阿彌陀佛當然也一樣 藥師佛也一樣 所以我們就說 有的人會問 哪一個佛的功德比較大 一樣大 都是相同的 一樣大為什麼有的東西南北 有這個方位不同 這個是站在 我們現在的立場裡邊來說 你如果換一個位次來講的話 那又不同了 像在台中 台中來講的話 台北是在北方高雄是在南方 但是你如果站在屏東來講的話 高雄又在北方了 墾丁公園又在南方了 又不一樣 墾丁公園 如果以菲律賓來說的話 墾丁公園又是北方了 所以這個方位是 你站在那一個位置裡邊來說的 哪一個是南方哪一個是北方 哪一個是東方哪一個是西方 沒有一個標準 所以十方世界是無量無邊的 不可計數的 東西南北這個是站在 目前我們現在的這個方位裡邊 來講東西南北 所以東方的佛 東方的佛 如果再往東方來說的話 他又變成是西方的佛了 好幾個東方裡邊 像我們講的阿彌陀佛 是十萬億佛土之外的 一個極樂世界 這個東方東方東方 但是你站在中間來看的話 有的還是屬於西方世界了 所以這個是方位的不同 有這樣子的一種說法 站在十方佛的立場來說的話 是沒有方位的 一切都是一樣的 以這樣子來看的話 就是說過去佛 是講這樣子的道理 未來佛也會講這樣子的道理 就如同我現在所講的是一樣 所以每一個佛 每一個佛 每一個佛 所悟到的真理是相同 所得到的境界是相同 佛佛道同 諸善男子若善女人 皆應依此勇猛精進當正修學 所以不管是男眾是女眾 在於這個起這個善念善心 從世間法趣向於出世間法 來努力的一切男子女人 你只要能夠很勇猛精進的 不要間斷不要退心的 好好的來修學 必然的就能夠達到什麼 達到跟佛一樣的境界了 所以修學佛法 一個觀念就是說 釋迦牟尼佛他當然是成佛了 釋迦牟尼佛也有說 只要每一個眾生 好好的來修學的話 每一個人都可以成佛 釋迦牟尼佛說 這些真理不是我創造的 是我發現古仙人道 就是說過去的佛 是這樣子的修行 而達到成佛 他們已經走過這一條路了 我現在就是發現了這條道路 我發現了 發現了我也循著這條道路 來修學我也成佛了 悟得世間的真理了 我把我悟到的說給大家聽 你們也只要循著這條道路 也就是說循著這個修行的方法 每一個人都可以達到 成佛的境界 每一個人都可以悟得真理 每一個人都可以得到解脫 所以每一個眾生皆是未來佛 所以對我們自己本身 就是不要太過於自暴自棄 我們只要精進努力的話 我們每一個人 都可以悟得世間的真理 都可以得到無漏智慧的 所以只要修行的方向是正確的 只要修行的路線 能夠循著佛陀所講的 這個方式來的話 每一個人都可以達到成佛 所以這邊就說明了 大家依此勇猛精進當正修學 一定要正修學 不要走歪路 不要走錯路了 循著佛陀所講的方法 努力的來修的話 都是可以得道的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 佛陀對了前面所講的這些道理 他又再重新的以重點式的 以偈頌的方式再來講一遍 於法假立瑜伽中 若行放逸失大義 佛為了為這些就是菩薩們 所說的就是於法假立 於法假立 我們前面有談到過 釋迦牟尼佛所悟到的真理 其實是不能夠言說的 完全是以無漏智慧的這種心智 來契證真理的 其實是沒有辦法用 語言來描述的 你就是用想的 也想不到那個程度 但是為了要讓他人了解 為了要教導眾生 讓發菩提心的這些 修行的菩薩們 也能夠依此而來修學 所以佛陀就用世間的語言 用世間的音聲 就講出了十二分教 所以這個十二分教 這些語言音聲也好 就是我們現在已經有 文字記載的經書也好 其實這個都是一種假立的 我們前面也說明 就像用手指來指月亮一樣的 手指本身不是月亮 但是卻能夠 透過這個手指的方向 而看到月亮 所以為什麼我們會有文字般若 就是說這些文字也好 這些音聲也好 他本身不是真理 但是卻能夠 透過這個音聲的引導 得到聞慧 透過這個文字的記載 就是以我們現在 就文字的記載 你的看經書 從這個經書的內容當中 去體會他的義理 必然就會有所開悟 就會有智慧 所以藉著他讓我們引生智慧 所以叫做文字般若了 文字本身 也是讓我們引生智慧的 一個方向一個方式 所以佛陀一樣的 為這些發菩提心的菩薩們 以這個十二分教 就是假立的這種法 瑜伽中 瑜伽中就是我們前面有談到的 就是妙瑜伽道中 這個妙瑜伽道中最重要的 就是佛陀他主要的 透過這種假立的十二分教 透過我們的修行 就是止觀奢摩他 毘缽舍那的修行 你就能夠依此 依據佛陀所解說的 就能夠得到這種 最極清淨圓滿的這個瑜伽道法 若行放逸失大義 但是佛陀所講的這麼多的道理 十二分教 十二分教 如果以我們一般來講的話 就是我們一切的經論 經律論三藏都是在大藏經裡面 所以這些法 你就是要努力精進的 來看來學來修來思考 也就是要透過聞思修三慧了 修學三慧聞思修一定要精進 一定要努力 一定要非常的勇猛才可以 所以這邊就說 若行放逸 你如果放逸的話 懶惰懈怠的話 不精進勇猛的話 就失大義 你就會失去重大的利益 什麼利益 當然就是說你就沒有辦法 證得解脫果了 你就沒有辦法就是開悟了 悟得菩提果位了 所以得到涅槃果也好 得到菩提果也好 的這種最好最殊勝的 這一種毅力你就得不到了 你就失去這個機會了 依止此法及瑜伽 所以我們只要好好的 根據前面所教導我們的 種種法門 乃至於這一品所說的 這一個瑜伽法 瑜伽法當然就是指觀行 若正修行得大覺 你如果能夠好好的 來修學的話 你必然能夠得到大覺 覺就是菩提了 所以大覺就是大菩提果了 見有所得求免離 若謂此見為得法 有所得就是說 如果你在修學止觀 還是以這個有所得的 這種心態的話 你就會要想 如何的免去生死苦 如何的得到解脫樂 有這樣子的想法 你就要得到解脫就很難了 我們前面也有談到說 對以生死要厭離 對於涅槃要欣求 有這種厭離跟欣求的 這種心態的話 就是還是相對行 相對法了 還是世間法 還是有所得法 如果還有這樣子的心態 要得到解脫就是不行 所以這邊就講了 你如果還是有這樣子的有所得 有生死要斷有涅槃要得的 你就求免的話 要免去這種生死的話 要得到解脫的話那就難了 若謂此見為得法 你如果認為說這一種觀念 就是一種有所得之法 慈氏彼去瑜伽遠 慈氏菩薩 如果是這樣子的觀念 這樣子的想法 這樣子的見解的話 是有所得的見解的話 你以這樣子來修這個瑜伽道 離棄瑜伽就很遠很遠了 代表你是有所得的心態 要來修瑜伽道 不可以 修學瑜伽道一定要達到 我們所謂的無所得的境界 所以去瑜伽遠 菩薩修這個瑜伽相 就會相去太遠了 譬如大地與虛空 遠到什麼程度 舉一個例子 就像土地跟太虛空一樣的 太虛空有多高 其實我們都量不到量不出來的 飛機飛得那麼高 還是有上面的天空 現在就是我們所說的 太空船都到太空去了 還是有他的天空 所以這個天空這個太虛空 離我們土地有多遠 無可算計 代表著以有所得的心 來修學佛法 這是不可以的 利生堅固而不作 悟已勤修利有情 利生當然就代表著 菩薩們在修學 這個菩薩行的時候 他們一定要很積極的 來利益眾生 除了自己本身 想要得到佛法之外 也希望一切眾生 也能夠得到解脫 所以他們的這種心態 要來利益眾生 大悲心一定要很堅固才可以 所以為什麼六度當中 有一個忍辱度 就是一定要有大悲心 所以利生堅固而不作 而不作就是說 內心他說不作如是想 想說我能夠利益他 他是因為我的關係而得到利益 不要有這一種有所得的想法 不要有所得的想法就是 我們一般平常會說的 要達到三輪體空了 你去幫助別人 或布施別人的時候 你不要有這個我的這種 我是來幫助你的 這樣子的一種想法 也不要有一個對方的想法 也不要有一個中間 得到什麼利益的想法 以布施來說 有一個布施的人 有一個被布施的對象 有一個我布施給他的東西 不可以有這種想法 所以而不作 就是不要作有 能施者能作者跟一個所施者 一個就是我們 就是去跟他利益的這樣對象 不可以有這樣子的想法 悟已勤修利有情 你如果能夠悟得這樣子的道理 就是達到三輪體空的道理的話 你就能夠勤修 你就好好的 一直的努力 來做利益有情的種種事業了 智者作此窮劫量 有智慧的人他就一直 窮劫到這個劫數 我們所謂的時間之長 是菩薩的發心是盡未來際的 沒有一個說我是三年 或五年或十年 沒有這樣子的 盡未來際的利益眾生 所以叫做窮劫量 一直沒有時間的那一種計算的 來利益眾生 便得最上離染喜 才能夠得到最上 就是最高無上的 離去染的那種喜樂 若人為欲而說法 如果說有人 想為了要利益眾生 而來講經說法 彼名捨欲還取欲 如果他內心裡邊 還是有這樣子 我要來說法 我要來講經 有這樣子的想法的話 就如同說已經離去了欲望 又墮入於欲望之中一樣的 這個捨欲而還取欲 這個取欲 當然變成就有那麼一點 為求名利的那一種心態了 愚癡得法無價寶 反更遊行而乞丐 像這樣子的心態 利益眾生要三輪體空 但是你有那麼一點點想法說 為欲而說法 為了想要利益眾生再來說法 就像什麼 就像一個愚癡人 身上有寶物 已經是得到解脫了 已經是得到無價之寶了 但是你這個無價之寶 你不會跟他運用 你不會去跟他保有 反而身上懷有巨寶 卻去外面當乞丐了 那個就是反而向下 來求世間法的利益了 於諍諠雜戲論著 對於利他的這種情況之下 就對於一切的諠 就是爭論諠雜戲論等等 你就會起著了 應捨發起上精進 我們現在就是一定要 把他給捨棄掉 好好的來努力 為度諸天及世間 於此瑜伽汝當學 勸慈氏菩薩要好好學 當然也勸一切眾生一切菩薩 已經發過菩提心的菩薩們 以我們現在來講的話 在家的有受過菩薩戒 出家的也有受過菩薩戒 都是菩薩了 不是坐在大殿上面的那個菩薩 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菩薩 想要修學佛法的人都是大菩薩 那個時候慈氏菩薩 又跟佛陀說了 世尊 於是解深密的法門中 當何名此教 我當云何奉持 這一個名 這個能詮的這一個教名 應該要叫什麼名字 我應該要怎麼來奉持這個教法 佛陀就跟菩薩說了 他說善男子 這一個法門就叫做 瑜伽了義之教 記得哦 瑜伽了義 你如果好好的修這個 奢摩他跟毘缽舍那的話 可以得到了義 可以真正的得到解脫 真正的能夠悟得真理的 於此瑜伽了義之教汝當奉持 所以這個了義之教 你要好好的來跟他受持 來好好的來跟他修學 好好的來跟他理解 甚至於就是跟他實踐了 說此瑜伽了義教的時候 於大會中 來聽的人不只是慈氏菩薩了 就是很多很多人 有多少人得到利益呢 就有得到的利益的來說 第一個有六百千眾生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六百千 六百千有多少 六百 六百千 再來就是六十萬 有這麼多的眾生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就是有六十萬的眾生 發無上菩提心 就是發菩提心 要好好的來修學佛法了 要學當菩薩了 以後一定要達到成佛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了 所以叫做發心 發什麼心 發成佛的心 第二類還有一類眾生 三百千的聲聞遠塵離垢 於諸法中得法眼淨 三百千就是三十萬 剛才有六十萬發菩提心 現在還有一類的是 有三十萬的眾生遠塵離垢 遠塵離垢 遠塵 塵跟垢都是煩惱的意思 也就離去了煩惱 除去了煩惱的種子 所以以這個塵來說 指的現行的煩惱 垢來說就是種子 所以所有的種子的現行法 種子全部都斷除掉了 得到什麼 得到法眼淨 法眼淨是什麼 就是對於四聖諦的道理 都有所領悟了 還有就是有一百五十千的聲聞 諸漏永盡心得解脫 一百五十千就是十五萬 有十五萬的聲聞弟子 就是發出離心的 這些聲聞弟子就是諸漏永盡 漏就是煩惱 所有的煩惱全部都斷盡了 甚至於心也得到解脫了 心得解脫當然就是 悟得這種慧解脫的境界了 還有七十五千的菩薩 獲得廣大瑜伽作意 七十五千就是七萬五千 這個七萬五千這邊講菩薩 發菩提心的 已經之前有發過菩提心 現在來聽這個 瑜伽了義之教之後 他們已經得到廣大瑜伽作意 就對人法二空止觀二道 都已經得到作意 會再來用功了 注意在這個法門上 所以只要聽聞這個正法 只要能夠來攝心 來了解主要專心的來聽的話 是一定能夠得到殊勝利益的 到這邊為止也是說明 聽了分別瑜伽品的 瑜伽了義之教 多少人發心多少人證得果位 甚至於用心用功 在這個法門上面 所以只要大家好好的用心來學 我們也都能夠 有某個程度的了解 甚至於會更深入 對甚妙的奧理有所了知的 祝福大家能夠智慧增長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