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講:淨珠法師 講題:解深密經 50 解深密經 第五十集 諸位同學大家好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就看解深密經卷第三 瑜伽品的內容 看課文一百二十九頁第二大段 就是慈氏提問題來問 這個是第十六個問題了 這個第十六個問題就是說明 止觀他能夠證得菩提 的這個內容 我們前面都說依戒定慧 才能夠得到無漏智慧 而悟得解脫法門 所以修學止觀 能夠讓我們得到菩提果位 這個問題是慈氏菩薩 還是有一些疑問來請教佛陀 所以慈氏菩薩復白佛言 世尊 云何菩薩 依奢摩他毘缽舍那勤修行故 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就是說要怎麼樣子的 來依這一個奢摩他 跟依這個毘缽舍那 勤修行故 勤修行故 當然菩薩修行 都是要精進努力的 不要間斷的 在這個實踐當中 完成我們的這個止觀行 而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翻成中國話就是無上正等正覺 也就是成佛的意思 所以修學止觀 要如何的 來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陀就告訴 這個慈氏菩薩說 善男子 若諸菩薩已得奢摩他毘缽舍那 依七真如 於如所聞所思法中 由勝定心於善審定 於善思量於善安立 真如性中內正思惟 因為修學止觀最主要的 就是要讓內心裡邊能夠安定 能夠來思惟觀察 佛陀所說的十二分教的內容 體悟世間的真理 悟得世間一切法的理體性 所以在這個修學奢摩他 毘缽舍那 這邊講已經得到 就是說能夠進入於 止觀境界之中的時候 依七真如 這個七真如在我們前面的 一百零七頁也有說明過了 就是流轉真如 相真如 了別真如 安立真如 還有邪行真如 清淨真如 還有正行真如 總共是七種 如果能夠依這個七真如 對於所聞所思法中 聞當然就是在前面曾經聽聞 聖教的這些正法 聽過之後還要 就是好好的來思考思惟 這個七真如裡邊的內容 當然就是聞思二慧的一種成就 再來由勝定心 勝定心 殊勝的定心 就是修慧了 於善審定於善思量於善安立 善審定善思量善安立 說起來也就是聞思修 三慧的功能作用 由聞慧你才能夠善審定 起殊勝的一種勝解 善思量也就是說思慧的功能 能夠善說善抉擇 善安立 也就是修慧的功能作用了 由這個聞思修三慧 對於真如性中內正思惟 就是說都是在思考思惟 這個真如理體性 內正思惟 也就是在定中的如理思惟 彼於真如正思惟故 心於一切細相現行 尚能棄捨何況麤相 就在於這個正思惟當中 也就是說能夠見到真如的相貌 而且如理不間斷的 來思惟思考的時候 心對於一切的細相現行 都能夠棄捨掉 細相的現行都能夠棄捨 何況是麤相那更不用說了 麤相當然也都能夠 把他給斷除掉捨棄掉 什麼是細相 言細相者 細相我們下面所說的 總共有二十二種 有二十二相 二十二相我們從課文裡邊 這樣把他念下來 就是具足二十二種的這種細相 但是我們可以 跟他分為十一大類 因為有的是相同 所以從第一大類來說 謂心所執受相 或領納相或了別相 或雜染清淨相 四相就是細相 這一大類代表所執的四種相 這個所執的四種相 在於我們前面 在談到知法知義的時候 曾經說到知義有四大類 第三大類的知義就是有這四種 就是我們這邊所談到的 一個就是心所執相 一個就是心的領納相 一個就是心的了別相 一個就是心的雜染清淨相 心的所執相 當然也可以說 就是屬於四念處裡邊的 觀身不淨的那一種 觀法那種執受 或者執著遍計所執的自性相 都是屬於執受相 領納 領納相就是屬於 四念處裡邊的觀受是苦的 這種念處觀 或者是六受身 因為是領納 就是受的定義了 所以就是六受身的領納 順違境所引生的 了別相當然就是觀心無常 或者八識的內容等等 雜染清淨相 也就是四念處裡邊的觀法無我 也可以這麼說 或者所謂的三雜染相 三十七菩提分法 這個就是他的雜染他的清淨相 各別各別的 來跟他了解觀察等等 接下來或內相或外相或內外相 這個是第二大類具有三種相 內相當然就是我們前面所講的 顧戀我們的身體 這個是相內的 或者是執著我們的六根 眼根耳根鼻根乃至到意根 我們的這個身根的部分 或者就是我們的我慢相 我慢也是我們的內心裡邊 所引發出來的 外相 外相當然是外在的 色聲香味觸法了 或者我們的顧戀 我們的所有的財產這些 甚至於還顧戀就是非有情的 一切的器世間相 或內外相 就是內相外相全部都具有的 譬如說有情跟非有情 你都有去跟他起這個行相 或者在於男女事的上面 起一種執著相 或者我們為了要生存下來的 能夠一期的生命當中 所有的資具 這一個資具怎麼來的 當然需要有有情跟外面的 事物的一種結合 這個叫內外相 第三大類或謂我當修行 一切利有情相 這個是第三大類 這個是利他相 這個利他相最主要的就是 修行一切對有情有利益的 那是什麼 原則上菩薩要修四攝法 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這一個你就是要去了解觀察 第四大類就是正智相或真如相 正智相真如相 這個就是我們所謂的 了解世間法了解出世間法的 一切智慧 真如相就是表示 我們的法無我性當中所顯現的 聖智所行的那個理體 就是真如相 第五大類就是或苦集滅道相 苦集滅道就是對於苦 你要知道他的逼迫性 集知道他的招感性 滅你知道他的就是寂滅性 道你要知道他的可修性 你都要去了解 第六大類就是或有為相 或者是無為相了 有為相的當然就是有生住異滅 的這種變化 無為相就是無所造作 無所作為的 也就是無生住異滅的 要去了解 第七大類或有常相或無常相 什麼是有常相 就是沒有變異的 就是有常 有常其實也就是無為了 或無常相 無常代表有生住異滅的 代表有變異變化的 所以無常相 也就是屬於有為相了 第八大類或苦有變異性相 或苦無變異性相 這一個或苦有變異性相 這個苦接下來就是樂了 是相對性的 有苦有樂這個就變異了 或苦無變異性相 沒有苦沒有樂的變異 是什麼 就是捨 所以對於苦受樂受有變異 對於捨受就是沒有變異了 要去了解 或有為異相相或有為同相相 這是對有為的他的同跟異 因為有為法 他是有很多的品類差別 他的品類差別 比如說有色跟無色 這個他是相對性的 或者是有見跟無見 可見的色跟不可見的色 像這一個也是相對的 或者是有漏的或者是無漏的 這個也都是相對的 乃至於善是惡是相對的 像這個叫做有為異相 在有為法裡邊來說 他就是不同的相 而的一種總相 所以變異相之相 變異相裡邊各別差別的變異相 的每一種每一種每一種 你都要去了解 所以第一個的異相 就是他的差別相 第二個的相是代表著 所有異相的總相 或有為同相相 有為的同相就是代表著 像無常性 就是一切有為法的共相 這個叫做同相 同相就是共相 只要是有為法必然是無常的 或者只要是有漏法必然是苦的 那麼就他的共相 像這一個 對於有為法的一切共相 這個共相那個共相 那個共相的一個總相 你也要去有所了解 第十大類 或知一切是一切已有一切相 這個是總的來說明 就是說知一切諸法的自相 是這樣子的話 那你就有辦法 去顯示諸法的差別相 所以你知道這個一切 就是這一切的話 你知道他們每一種諸法 每一種諸法的自性相之後 已之後 有一切相 你就能夠懂得 差別相就是這個樣子的 或者說盡所有相如所有性 包括一切萬法就是如此 你都知道 第十一大類 就是或補特伽羅無我相 或法無我相 這個是我們所講的二無我 一個就是人無我 一個就是法無我 人無我我們具體的來說 就是補特伽羅無我相 補特伽羅印度話 翻到我們中國就是數取趣 也代表著就是有情生命了 就是在六道輪迴當中 的有情生命 這個叫做補特伽羅 補特伽羅我們以人代表 雖然說一切眾生要算在裡面 我們就是以人為代表來做說明 就是人無我相 還有法無我相 有情眾生當然是因緣和合而有 五蘊四大所成 就是一切萬法 也都是因緣所成 所以他都是無實體性的 都是無我就是沒有主宰性 有情眾生沒有主宰性 一切萬法也沒有主宰性 像一個色法 一個色法本身 色蘊當中就包括了十一種色法 一個色蘊裡面包括十一種色法 就是還是因緣所成 一個識蘊一個識 心識的內容的話 就有八個心識 每一個心識本身都還是 有他的見分相分自證分 證自證分 還是多種因緣構合而成 當然都沒有他的實體性 所以從整個有情眾生來說 他是無主宰性 就是每一種法每一種法 單獨的來說 他也是因緣所生 也沒有他的主宰性 所以叫做法無我 到這邊為止就是二十二種細相 分為十一大類 於彼現行心能棄捨 彼既多住如是行故 於時時間從其一切繫蓋散動 善修治心 就是說對於前面所說的 二十二種的細相 你對於他的相行諸相 都能夠根據我們前面所謂的 依七真如來理解的話 來聞來思 你的心就能夠棄捨 對於這二十二種的細相 你就能夠把他給去除掉了 彼既多住如是行故 加行位的菩薩們 這個彼 既然是多住 多住也就是久久的 安住於這樣子的 修行的狀態之中的話 如是行故 就是如此的如理作意 如是的來思惟觀察 這個真如的種種相 於時時間就是說 在這麼長的時間當中 在每一個時段當中 從其一切的繫蓋散動 我們前面所說的 因為修學止觀還是會有障礙 有五繫有五蓋有五種散動心 你如果能夠說怎樣來善修自心 好好的來了解他 好好的來修習 好好的來跟他對治的話 從是已後於七真如有七各別 自內所證通達智生 你如果好好的來修好好的來學 如理思惟的話 對於這個七真如 你就引生七種各別各別 在內心裡邊所得到的通達智生 所以修學第一種真如 你能夠有第一種真如的智慧 你修學第二種真如 就有第二種真如的智慧 都能夠有所契證的 到了這個時候就名為見道 真正的得到通達自身的時候 也稱之為見道了 也就是說 你已經真正的 悟得真如的理體性了 已經悟得真如的理體性的當下 那就屬於見道位 也就是證入於初地 由得此故 名入菩薩正性離生 生如來家證得初地 這個見道位代表 你對這個七真如 不管是哪一種 你都有引發智慧 能夠契證真如的理體 這個時候也叫做菩薩正性離生 也就是說什麼叫正性 就是無漏智慧無漏的聖道 你能夠離生就是已經能夠斷除 往後的這種生死二障種子 你就不會再起現行了 這個時候也叫故生如來家 也叫入於聖位之中 生入於諸佛他們所證得的 那一種法界之流了 所以這個時候 所證得的境界就叫做初地 所以見道位就是初地 初地也叫做歡喜地或極喜地 這個就是證入於聖位了 又能受用此地勝德 這個時候證得這個七真如 所引生的這個無漏智慧 見道入於極喜地的時候 你又能夠受用 就是能夠去享受 能夠此地就是這個初地的聖德 什麼聖德 所有無量威德力 所有的無量的神變力 的這一種殊勝功德 彼於先時 先時就是見道位之前 見道位之前 我們就稱之為加行位 也稱之為三賢位 加行位在之前稱之為三賢位 三賢位就是十住十行十迴向 再透過加行就進入於 我們稱之為見道位 進入於初地 所以這邊所講的先時就代表 見道位之前 由得奢摩他毘缽舍那故 已得二種所緣 謂有分別影像所緣 及無分別影像所緣 在加行位之前 或者在證入初地的見道位之前 其實因為四種加行的努力用功 精進 所以已經得到奢摩他的境界 已經得到毘缽舍那的境界了 所以這個時候 在還沒有證入初地之前 就已經得到二種所緣 就是我們所謂的 四種所緣境事當中 的前面的二個 一個就是有分別影像所緣 就是說能夠得到 在內心能緣心當中 能夠得到你所緣境界的 這個影像 第二就是無分別影像所緣 就是說你不會不再起這種分別 完完全全達到於無相的境界了 所以在見道位之前 就已經有這樣子的功能了 能夠起有分別的影像所緣 跟無分別的影像所緣 彼於今時 今時是什麼 就是見道位的這個時候 已經從這個修學七真如 斷除了細相現行 我們達到了就是初地的 極喜地的時候 得見道故 因為入於見道位了 更證得事邊際所緣 在這個四種所緣境事當中 就第三種的 對一切法的就是所有性 跟如所有性 全然都已經有所了解了 就是一切法的境所有性 一切法的如所有性 都有所體會了 復於後後一切地中 後後一切地當然就是二地三地 一直到十地了 就會進修修道 即於如是三種所緣作意思惟 這個時候後後地 由初地再進入二地 由二地再進入三地 每一地每一地都是很努力 很精進的來修學來修道 所以對於前面所講的 三種所緣境事 就能夠作意思惟 能夠非常非常注意力的 在那邊修學觀察他的內容 這樣子的後後地一直的往前 後後地一直往前那種進步 這邊舉一個例子 譬如有人以其細楔出於麤楔 如是菩薩依此以楔出楔 方便遣內相故 一切隨順雜染分相皆悉除遣 這一個時候 就是由麤而進入於細 由麤而進入於細 就是說在每一地每一地 後後地中當然是越來越殊勝 越來的境界就是越微細 所要斷的煩惱 也是越來越微細的煩惱性 這一個由麤而細 舉了例子叫什麼 有人以其細楔出於麤楔 這個楔就是木材 就是我們一個門 門的兩邊的那個木材叫做楔 門旁的兩個木材 因為有這兩個木材 我們才能夠裝一個門 我們才有辦法進出 這個木材 木材本身來說的話 我們就說細的木材怎麼來的 要有麤的木材 所以我們說由麤的木材 慢慢跟他整修 慢慢的跟他整修之後 木材就會越來越細 所以細的木材哪來 由麤的木材來的 這一個是一種解說 另外還有一種解說就是說 比如說有一個竹筒 竹筒裡邊就塞一個東西在裡面 我們怎麼拿怎麼拿都拿不出來 怎麼辦 一定要再找一個 比這一個還要小的木材 給他塞進去 塞進去之後用力 已經堵塞在裡面的東西 才會被我們打出來 就像我們在彈弓一樣的 那一種方式 射彈弓裡邊塞一顆石頭 一個更細的竹子 往裡面用力一打 這個裡面的石頭就會傷到人 就可以一種遊戲 或者一種打獵的那種方式 所以麤的東西裡面被塞住了 一定要一個更細的來一種助力 這個細的助力 麤的裡邊的東西 才能夠被打出來 所以以其細楔出於麤楔 這一個我們就叫做以楔出楔 就是以細的東西而能夠出於 就是這個麤的東西裡面 就是說由麤的裡面有細的 或者說細的就是由麤的而來 菩薩修行當然也是如此 就是說一定 菩薩在禪定當中修一切法 就是要以根本無分別智 你才能夠來除遣 所有一切麤細相 你才有辦法把它給除遣掉 把他給斷除掉 這一個就是要方便遣內相故 方便當然就是還要有方便法門 來除遣我們內相 什麼是內相 就是三摩地所行影像的諸相 你在三摩地當中還是有影像 這個影像還是要把他給斷除掉 這個斷除掉 就是要靠方便法門了 所以一切隨順雜染分相 以這樣子也是隨順的 這個雜染分 都是要把它給斷除掉 也就是說我們修行以來 跟著我們的這些雜染法 都要把他給遣除掉 相除遣故麤重亦遣 三摩地的影像他是屬於內心的 當然是屬於一種比較細的 這些細相當然要把他給遣除掉 所以細的有辦法遣除 麤的當然也一樣的能夠遣除 所以就能夠永害一切相麤重故 就能夠永害就是永遠斷除 就能夠永遠斷除於麤重相 漸次於彼後後地中 如煉金法陶煉其心 這個時候我們每一個層次 每一個層次 一直的往後地往後地 越來越深細越來越微細的 慢慢的就把它給遣除 把麤的遣除掉再深細 後地裡邊又要再遣除前一地的 感覺到比較麤的 再把他給遣除掉再留下一層 以這樣子的方式裡邊來說 如鍊金法一樣的 鍊金術當然原則上 就是有金礦的山 挖出來的是泥土 泥土裡邊要經過陶鍊 才能金上泥土把它給洗掉 金子他才能夠成為金沙 金沙之後再陶鍊成為金塊 乃至於金塊也經過陶鍊之後 就稱之給他柔軟柔順 就能夠讓我們成為一種莊嚴具 就是金塊也經過陶鍊之後 能夠讓我們做金項鍊 或當做金手鐲 能夠做新的耳環等等 像這一個就是一種陶鍊其心 一層一層的來把它去除掉 前面的污穢 或者經過陶鍊之後 他能夠新的軟性 能夠讓我們在修學佛法上 能夠一層一層一層的 來斷除一切內心的雜染 如是乃至證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以這樣子的過程 一層一層的往上去修練 往上進修修道 能夠得到佛果位了 又得所作成滿所緣 這個就是我們第四種的 所緣境事裡邊 能夠達到成滿 就是能夠成就圓滿了 你的所要緣取的 所要達到的境界 善男子 如是菩薩於內止觀正修行故 是說菩薩就是在於這個 內止觀就是內心裡邊 修學這個止的境界觀的境界 就能夠透過前面的 精勤用功修行 叫做正修行故 就能夠證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能夠證得佛心了 證得佛心 當然就是證得佛果位了 到這邊為主就是第十六個問題 應該在修學止觀 成就的境況之下 應該還有哪一些 必須要去遣除的細相等等 下面是第十七個問題 就是在修學止觀之後 這些菩薩們有什麼樣子的威德 所以第十七個問題 就是引發威德門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 世尊 云何修行 引發菩薩廣大威德 就是說菩薩透過這個修行 會有哪一些威德 而且是菩薩的廣大威德 說起來原則上修學禪定 最明顯最明顯的就是六神通 尤其是前面的五神通我們就說 只要修學禪定 一定會有神通性的 六神通其實小乘的-阿羅漢也會有 大乘的菩薩當然也會有 但是小乘的阿羅漢他們因為 沒有利他的 這樣子的一種慈悲心 所以即使還是得到了六神通 因為還是漏盡通也是得到了 才能夠成就阿羅漢果 但是他們的這種功德性 就是不大 菩薩除了自利還要利他 還要成就一切眾生的一些利益 所以所得到的這個威德六神通 是非常廣大的 要如何的來修 釋迦牟尼佛的解答 說善男子 若諸菩薩善知六處 便能引發菩薩所有廣大威德 一者善知心生 二者善知心住 三者善知心出 四者善知心增 五者善知心減 六者善知方便 就是說要得到廣大威德 一定要懂得這六種法門 善知六處懂得這六種法門 這六種法門怎麼解說 下面就有做了一個解釋 云何善知心生 這個善知當然就是如實了知 正正確確的來了解這個問題 所以如實了知 你的心是怎麼生起來的 心怎麼生 謂如實知十六行心生起差別 要懂得我們的心生起有十六行 這個十六行 你有辦法了解他的差別性的話 就叫做善知心生 什麼是十六行心生 我們下面的解說 第一個 一者不可覺知堅住器識生 謂阿陀那識 我們的心怎麼引生 就是阿陀那識 所以阿陀那識 這邊講的不可覺知 阿陀那識是不可覺受的 他境界非常的微細 這麼微細卻是我們一個生命體 裡邊的一個主體 有了阿陀那識的執持 我們的生命從投胎到臨終 就是活活潑潑的 一個生命體了 但是他的覺受 他的堅住他的對於器世間 的那一種維持 乃至於我們前面的 七轉識的維持 都是靠這個阿陀那識 這個卻是不可覺知 我們一般的凡夫眾生 可以說是沒有辦法去了解的 但是菩薩卻是要-有辦法去認知他 第二者就是 種種行相所緣識生 什麼是種種行相 所謂的行相就是見分 緣取境界的當下 所緣當然就是相分 所以對一切心識 他本身的見分緣取相分的 這個識生 謂頓取一切色等境界分別意識 這一個最主要的是分別意識 所以第二個是什麼 第二個就是善知心 裡面的一個內容 心要怎麼生 心要如何生起就是分別意識 所以我們所有的 八個心識當中 第六意識的分別心力 是最強烈的 他可知過去可知現在 配合前五識又可以知未來 可以預知策劃未來 所以能夠頓取一切色等境界 頓取表示一剎那之間 就能夠緣取一切色等境界 什麼是色等境界 當然就是六境六塵的境界 所以分別意識可以一剎那之間 六塵的境界可以同時緣取的 這一個就是分別意識 還有及頓取內外境界覺受 頓取當然就是一剎那之間 內的覺受還有外面的覺受 所謂內的覺受 當然跟我們的身心有關係的 像我們的內六根等等 乃至於就是說 我們內六識 就是我們由六根所引生的六識 這個都是我們的內在的 外境當然就是外在的 像六塵境界或者像三世的時間 或者是數目字的 或者是我們有情的 住處資具等等 這個都是外在的 對於內對於外的 一些境界的覺受 你的感覺也有辦法 在剎那間有所認知 或頓於一念瞬息須臾 現入多定見多佛土 見多如來的分別意識 就說能夠於一剎那之間 這個一剎那這邊有一個描述 就是一念 一個就是瞬息 一個就是須臾 這個都代表時間的短促 很短的一念當中 或者一個須臾當中 在這麼短的時間裡邊 能夠陷入多定 能夠陷入於好多的 定的境界當中 這個定可以有不同的定力 甚至於在這個一剎那之間 能夠見多佛土 一剎那之間可以見到 好多好多的十方佛的淨土 甚至於也可以一剎那之間 可以見到好多好多的十方佛 就是見多如來了 這個是什麼 這個就是分別意識 這個心一定要給他了解 三者小相所緣識生 什麼是小相 指著我們的欲界所緣的 所以叫做欲界繫識 我們欲界所繫的 也就是我們一般的凡夫 第四就是大相所緣識生 什麼是大相 就是色界繫 就是色界的這一種所緣的心識 他的心相就比較大 五者是無量相所緣識生 謂空識無邊處繫識 就是無量相的所緣識 就是代表著無色界裡面的 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的這種心識 第六叫做微細相所緣識生 微細相就代表的 無色界的第三重天 就什麼 就是無所有處的繫識 七者邊際相所緣識生 謂非想非非想處繫識 這個邊際相就代表著 無色界的最高層 也就是我們三界的最高層 這個非想非非想處天 這一個境界裡邊的這個心識 就稱之為邊際相所緣識生 八者無相識生 無相當然就是遠離一切有漏相 這個就是什麼 謂出世識及緣滅識 就是出世間 的相應的這一個心識 或者是緣取我們所謂的滅諦 與滅諦相應的這一個心識 九者苦俱行識生 謂地獄識 苦俱行 只要一起活動 只要一想到 只要身口意一動 馬上就與苦俱行與苦相應的 像這樣子的一種心識 就是地獄 就是墮到地獄這個眾生 他們的心識 十者雜受俱行識生 謂欲行識 什麼是雜受 就是我們的欲界眾生 所有的這個七轉識 我們可以說對於外在的境界 可以說都是雜受 是苦受樂受什麼都有的 十一是喜俱行識生 謂初二靜慮識 與喜俱行 就是我們所談到的初禪天 初二靜慮 靜慮就是禪定的意思 也就是定的意思 初二靜慮就是初二禪天 的所含攝的識 我們稱之為 離生喜樂的這個靜慮 還有定生喜樂的這個靜 第十二就是樂俱行識生 謂第三靜慮識 叫做第三禪天 第三禪天就是離喜妙樂地 離喜妙樂所以只有樂 這個樂而且是非常殊勝 微妙的快樂 所以這一個 這一層天裡面所起的心識 都是與樂相應而起 第十三是不苦不樂俱行識生 可以說從第四靜慮 一直到非想非非想處 的這個心識 因為到第三靜慮 也就是二禪天 以上 也就是從第四靜慮開始 他是捨念清淨地 捨念清淨地 連這個捨都與捨相應的 第十四是染污俱行識 染污俱行 也就是諸煩惱及隨煩惱相應識 第一個的諸煩惱當然就是 我們所謂的六根本煩惱 貪瞋癡慢疑惡見 或者叫做十者根本煩惱 這個見又分成五種 就是身見邊見 見取見 戒禁取見 還有邪見 總共十種根本煩惱 還有隨煩惱 隨煩惱 我們所引生的有大隨煩惱 中隨煩惱 小隨煩惱有二十個 與他相應的這些識 什麼識 有漏的七轉識 第十五叫做善俱行識生 就是謂信等相應識 就是在一個善心所相應的 由信開始 十一種善心所相應的這個 有漏識也好 或者是無漏識也好 第十六叫做無記俱行識生 謂彼俱不相應識 這個無記當然就是 非善非不善 或者他在這個善跟不善當中 沒有辦法跟他做記別的 所以與這個善與這個染污 皆不相應的 就是有漏的六識 以及第八識 這個都是屬於無記性 能夠相應的這個心識 這個問題解決了 就是說有關於前面所問的 就是說我們的心 我們的菩薩能夠從六處當中 引發廣大威德 第一個的善知心生 就是要知道如實了知十六種行 第二個就是善知心住 云何善知心住 謂如實知了別真如 這個就我們前面的 七真如當中的一個 就是了別真如 也就是能夠以無漏的無分別智 確實的證得唯識的正勝義諦 第三就是云何善知心出 心就是出了 就是出離了 或者也叫做離繫了 斷除煩惱了 謂如實知出二種縛 所謂相縛及麤重縛 這一個也就是說 能夠對於相縛跟麤重縛 對於外相的 或對於內心的種種煩惱 你都能夠如實知 我已經出離了 我已經離繫斷除了 此能善知應令其心從如是出 就是說你如果能夠如實了知 他的種種這個因緣的話 就應該要讓我們這個心 也就是說無分別智 他所相應的心 從這二種來離繫 能夠從此而超出 都有辦法去體會的 第四云何善知心增 心他的增長 什麼增長 謂如實知能治相縛麤重縛心 因為他能夠對治相縛 因為能夠對治麤重縛 所以彼增長時彼積集時 亦得增長亦得積集名善知增 你就說對於這個相縛 已經斷除了 斷除了之後 你就能夠增長 增長什麼 增長他的勢力 增長他的功德等等 彼積極時 積極什麼 當然就是能夠攝植 這一個對治的活動當中 所有的習氣 或者心薰的無漏種子 能夠積極無漏種子 所以不管說是 斷除習氣也好 積極種子也好 你都知道他是如何如何的 增長他的積極了多少的這些 新熏的這些無漏種子了 第五云何善知心減 心能夠減 怎麼減 就是衰退就是減損 什麼 謂如實知彼所對治相 對治當然就是 應該要斷的相縛麤重縛 一切的煩惱 及麤重所雜染心 雜染心是什麼 就是阿賴耶識的心 彼衰退時彼損減時 此亦衰退此亦損減 然後就說因為對治的關係 使他的勢力慢慢的衰退了 由他這個對治的關係 他的勢力就是損減 減少了 所以二縛的現行衰退 損減的時候 二縛的種子當然也跟著衰退 也跟著減少了 這個叫做善知減 再來第六個云何善知方便 方便是什麼 就是加功用行的精進努力 謂如實知解脫勝處及與遍處 或修或遣 就是說所謂的方便法門 其實也就是在修學過程當中的 精進努力用功 所以對於八解脫法門 對八勝處法門 對於十遍處法門 你都要如何的去修這些法門 要懂 如何要遣除那些執著 在境界上也不起執著 你也有辦法了解 像這一個八解脫八勝處十遍處 都是一種三摩地的境界了 稱之為在對內三摩地的 那種執著性 你也有辦法把他給遣除掉 斷除掉 善男子 如是菩薩於諸菩薩廣大威德 或已引發或當引發或現引發 就是說菩薩要得到廣大威德 因為能夠懂得這個六種的 一種方式 甚至於十六種的心行 你都有辦法了解 應該要增長的能夠增長 應該要給他損減的對治的 也有辦法對治 如果如此的話 菩薩對於這個廣大威德 六神通的這種威德功德力 有的是已經引發了 有的正在引發 有的是未來一定會引發的 所以已引發就是已經過去了 已經引發過了 當引發就是未來一定會引發的 現引發就是現在正在引發 這些功德這些威德 所以代表著 慈氏菩薩所問的問題 佛陀的解答就是一層勝過一層 我們也是照著經典裡邊所說的 一層一層的來了解 或者我們也是這樣子的 一重一重的來跟他修學的話 一定能夠達到 如佛陀所說的這個境界 也能夠得到這些威德功德力 這個是到十七個問題了 十八個問題就是下一個節目 我們再來看再來瞭解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