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講:淨珠法師 講題:解深密經 49 解深密經 第四十九集 諸位同學大家好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就看解深密經第三卷 分別瑜伽品裡的內容 這品我們說慈氏菩薩提出了 十八個問題來請教佛陀 我們今天 就看第十四個問題 也就是課文的一百二十三頁的 第三行開始 這個第十四個問題 是在問什麼的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 世尊 此奢摩他毘缽舍那 能攝幾種勝三摩地 也就是說 我們今天來修這個奢摩他的止 修這個毗缽舍那的觀 修這個止觀 會得到哪一種的三摩地 有幾種的三摩地 可以含攝在這一個 所修的止觀之中 攝 就是含攝 攝受 三摩地當然就是定的意思 所以修學止觀主要的就是入於 定靜之中來觀想觀察抉擇 我們的這個佛理 佛告慈氏菩薩曰 善男子 如我所說無量聲聞菩薩如來 有無量種勝三摩地 當知一切皆此所攝 也就是說 就我過去所說的 這個就我過去所說的 這個我是指著釋迦牟尼佛自己 就是因為釋迦牟尼佛 在菩提樹下成道以後 我們說是在施鹿林中 來為五比丘說法 可以說解說這個四聖諦的道理 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 解說阿含經所含攝的這些道理 最少最少也有十幾年的時間 後來才開始講了大般若經 因為聽大般若經聽不懂 所以開始提問題來問 就是我們的解深密經 般若經 解說般若經的這個道理 解說了多久 也解說了二十多年的時間了 所以等於佛陀來解說 這個解深密經的這些問題 已經是在佛陀成道之後 最少最少也三十多年以後的事 所以這邊這種如我所說 就過去以前我曾經說過的 無量的聲聞無量的菩薩 他們所修的奢摩他跟毗缽舍那 也代表著是聲聞乘的弟子 當然要修奢摩他跟毗缽舍那 就是菩薩們發菩提心的 菩薩們也是要來修這個 就奢摩他跟毗缽舍那 就是成佛的如來 照樣還是進入於止觀之中 我們一般也有說過 佛陀是常在定中 所以這樣子來說的話 我們這個三摩地 這個定有多少種 可以說是非常的多非常的多 不同的境界不同的這個 無分別智所緣的 乃至於對於所面對的這個境界 所引生的這個三摩地 可以說是非常的多非常的多 在大般若經裡邊就舉出了 一百多個三摩地的名稱了 所以這邊就說有無量種的 勝三摩地 就是非常殊勝的 這種定的這種境界 當知一切皆此所攝 所以這麼多這麼多 無量無數的殊勝的三摩地 都是奢摩他跟毗缽舍那 所含攝的這個內容 也就是說我們所修的這個止觀 進入的三摩地 可以說是非常多非常的多 這一個就是屬於第十四個問題 代表修學止觀 能夠含攝多少的三摩地 叫做止觀攝定門 含攝這個定 第十五個問題 就是因果作業門 也就是說 修學奢摩他毗缽舍那 以何為因以何為果 這一個問題叫做因果作業門 世尊 此奢摩他毘缽舍那 以何為因 要修學奢摩他要修學毗缽舍那 我們必須要具備什麼條件 你才有辦法來修學 然後佛陀的回答 善男子 清淨尸羅 清淨聞思所成正見以為其因 要修學奢摩他要修學毗缽舍那 就是要修學止觀 你必須要怎麼樣 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就是要清淨尸羅 這個尸羅就是一般所講的戒 這個戒也稱之為別解脫戒 什麼叫做別解脫 各別解脫 在家居士有在家居士的戒法 出家的沙彌有沙彌的戒法 出家的沙彌之上 我們就稱之為具足戒 比丘有他比丘的戒法 比丘尼的戒法 所以你是什麼樣子的身份 你是怎麼樣子的程度 你就是要受持什麼戒法 受持戒法最主要的就是說 不會去犯戒不會去做錯 心裡邊不會起懊惱 不會起後悔 心裡邊不會不自在 因為我們有做的事情 如果做錯了被處罰了 當然內心裡邊很不是滋味 就是說做了之後別人不知道 認為我在做這一件事情 沒有人知道的 但是偶而還是內心裡邊 如果有這種正知正見的話 你還是會起那種反悔的意思 早知道就是不要這麼做了 這樣子的反悔的話 內心不得自在內心不得安穩 就沒有辦法修學禪定 所以修學禪定一定要清淨尸羅 也就是說你所做所為 身口意三業都不可以做錯 內心很自在 內心很鎮定 我都沒有做錯事情 沒有犯過戒法 所有的規矩我都是 能夠做得很好 你這樣子的心境 這樣子的心態 你打起坐來的時候 就是沒有罣礙 所以一定要清淨尸羅 你才有辦法 在這個受持別解脫戒 的情況之下達到清淨 你才有辦法入於禪定之中 入於止觀之中 第二個原因就是要 清淨聞思所成正見 一定要有清淨的正見 所謂的清淨的正見 當然就是不可以邪知邪見 代表你所聽聞的都是正法 這個正法從哪裡來 正見由哪裡來 要聞思而來 聞當然就是要聽他人的解說 聽他人的緣因來了解佛理 來了解世間出世間的正法 不只是聽聞而已 聽聞過了之後 還要思 也還要再去思考抉擇觀察等等 你有透過這樣子的過程 你才有辦法真正的去領悟 你這樣子所得到的 這種真理所得到的 思想所得到的見解 你才能夠正確的深入 所以一定要透過聞思 而且所聞的一定是要清淨的 所思考的所抉擇的 當然也就是要清淨 的這一種正見 如果這麼講的話 所謂的清淨的正見 就必須是出世間法的 那一種智慧的理解了 所以就是不可以 對佛理的了解有所偏差 有所錯誤才可以 這個就是他的因 所以一定要持戒清淨 再來一定要透過清淨的聞思 所引生的正見 你才能夠真正的進入於止觀 翻過來一百二十四頁這裡 世尊 此奢摩他毘缽舍那 以何為果 好了 開始修行了 開始修行之後 一定有他的成就 有他的結果 他的果是什麼 善男子 善清淨戒清淨心 善清淨慧以為其果 透過我們前面所說的 因為是清淨尸羅 不犯戒來修學止觀 當然所得到的 一定是善清淨戒了 再來就是清淨心 心當然因為透過持戒的關係 你的內心裡邊都是很安穩的 內心裡邊都是很清淨的 都是不起懊悔的不起反悔的 不起這個憂心不自在的 所以你的心就怎樣 就很安定 所以心能夠達到安定的境界 這邊所講的清淨心 也就是清淨的定 因為在於我們的 三增上學裡邊來說的話 就是戒定慧 由持戒清淨 你的心才能夠入於禪定之中 所以這個清淨心 就是由於境界在增上的 就是你的心能夠達到定 安穩的境界之中 再更進一步就是善清淨慧 也就是得到聞思修三慧的 圓滿成就了 所以這段就代表著 因為修學止觀 因為有清淨戒法 因為有清淨的正見 所以引生的就是我們所謂的 三增上學 由清淨的戒達到清淨的心定 達到清淨的這個智慧 而這個智慧 當然就是聞思修慧了 這個是他所得到的果 復次善男子 一切聲聞及如來等 所有世間及出世間一切善法 當知皆是此奢摩他毘缽舍那 所得之果 上面所講的 就是根據我們前面的因來說的 但是如果我們在比較 比照一般的世間善法得善果 出世間也是善因得善果的 這個立場來說的話 就不只是如此的說法了 就說一切聲聞乃至於緣覺菩薩 一直到如來 所有的聖人他們所修學的 世間善 出世間善 全部都是因為 修學奢摩他毗缽舍那 所得的果 代表著一切法都能夠從這個 奢摩他當中 從毗缽舍那那個因裡邊 而引生世間善法出世間的善法 甚至於我們所謂三乘聖者 達到於成佛境界的一切善法 都從奢摩他跟毗缽舍那得來的 所以一切善法 皆由止觀所得之果 世尊 此奢摩他毘缽舍那 能作何業 就是說有因有果 承受的這個佛法 有什麼功能作用 業 業就是業用 也就是功能作用 有什麼功能作用 善男子 此能解脫二縛為業 所謂相縛及麤重縛 我們修學奢摩他 修學毘缽舍那 最主要的就是能夠讓我們 解脫二縛為他的功能作用 也就是說在修學止觀的當下 你就對這個相縛 對這個解脫縛這兩種的繫縛 都能夠把他給斷除掉 所謂的相縛當然就是說 以能緣的心 在緣起一切諸法的行相的時候 因為不懂得一切皆是 無所有的 都是如幻如化的 而起了執著 這一個這個稱之為相縛 麤重縛 就是我們內心裡邊 的煩惱障等等 代表著你有修止觀的話 你就能夠徹悟一切諸法的 真實理體性 對於如幻如化的 一切皆是唯識所現的這個影像 你就會給他給斷除掉 不會再起執著了 這個就是斷除 也就是解脫這個相縛 如果在修止觀的話 對我們內心裡邊的煩惱障 貪瞋癡慢疑二見 乃至於隨煩惱等等 你也能夠給斷除掉得到解脫 這個就是修學止觀的業用 也就是他的功能作用 能夠讓我們斷除相縛 斷除 麤重縛 世尊 如佛所說五種繫中 幾是奢摩他障 幾是毘缽舍那障 幾是俱障 這是說明 佛陀在以前曾經講過五障 五種的繫 這五種的繫當然繫就是繫縛 把眾生繫縛在於這個 三界六道之中 讓我們不得解脫 現在這五種繫 在於我們修學止觀的時候 奢摩他他會有幾種的這種障 就是為他之所繫的 有幾種是奢摩他 有幾種是毘缽舍那障 這些繫會把我們給阻礙了 修毘缽舍那 還有幾種是具 就是也會阻礙奢摩他 也會阻礙毘缽舍那的 這五種繫我們後面 他就把他給解說出來 善男子 顧戀身財是奢摩他障 於諸聖教不得隨欲 是毘缽舍那障 樂相雜住於少喜足當知俱障 這五種 第一個就是顧戀身 的這一種繫縛 第二就是顧戀財的這一種繫縛 所以顧戀身財一個就是顧戀身 每一個人都執著自己的生命體 顧戀財 當然每一個人 自己所賺的錢 自己的所有的金銀財寶 我們都是照顧得很好 很怕別人用了 很怕施捨給他人 也很怕被偷被搶了 所以都會顧戀著他愛戀著他 就是一直的希望 所有的生命能夠越長壽越好 越健康越好 甚至我們的金銀財寶的 所有的財產 當然也都是能夠照顧得很好 甚至於也是越多越好了 像這樣子 顧戀我們的身體 顧戀我們的財產 就會障礙奢摩他 就成為奢摩他的障礙 所以對於外財 你就會生起顧戀不捨的心 對於這個貪欲的熾盛 你也一樣的對於這個錢財的 那一種追求 當然也就是一直的奔放 奔馳 而沒有辦法停下來 所以我們的心就沒有辦法靜止 整天就想著身體 整天就想著財產 於諸聖教不得隨欲 是毘缽舍那障 什麼是聖教 當然就是佛菩薩 他們所教導的十二分教 佛菩薩所教導的十二分教 我們就是怎樣 一定要好好的去瞭解 一定要好好的去聞思修 一定要好好的去體會 但是這邊講的 不得隨欲 你就是不能夠隨順著 自己本身的喜愛 就怎樣 就去尋思 你就去期望能夠得到通達 對於佛陀所教導的十二分教 雖然說你聽了 但是你就是一直一直的 在那邊希望能夠達到通達 也就沒有正思擇 也就會怎樣 周遍伺察 你會去周遍視察的話 心就止靜不下來了 所以這個地方就講了 不得隨欲 你就沒有隨著自己的 這個善尋思善通達 你就會成為毘缽舍那的障礙了 樂相雜住 樂相雜住就是很喜歡 跟大家共住在一起 喜歡跟大家共住在一起 當然這個時候 你就不能夠很安心 就變成會攀緣 找這個講話找那個講話 找這個有事找那個有事的話 就怎樣 心不得安住了 所以止觀的部分也就靜不下來 於少喜足 如果自己的修學部分 有這麼一點點的成就的話 你就很高興說 我已經得到了什麼境界了 有這麼一點點的成就 你就喜足了 就感覺到我很滿足了 我這樣就可以了 你當然就不會再想要求進步 不會再想要求進步的話 當然你就這個時候就停了 要修止要修觀 也就沒有辦法再進了 所以有這麼一點點成就 就感覺到滿足的話 當然你在這個奢摩他 毘缽舍那的止觀 你就停止下來了 就不會再進步了 就成為一種障礙了 由第一故不能造修 所謂的第一 下面由第二故所修加行 不到究竟 這個第一跟第二 是針對著這個俱障裡邊來說的 所以這個第一是指什麼 第一就是所謂的樂相雜住了 你如果喜歡跟大家共住在一起 或者住在憒鬧處的話 你當然就沒有辦法生起厭離心 喜歡熱熱鬧鬧的 喜歡就是找這一個找那一個的 攀緣的 所以就不能照修了 你就沒有辦法安心的 去修這個止觀法門了 由第二故 什麼是第二 第二就是於少喜足 有那麼一點點成就 你就感覺到高興滿足了 如果是這樣子的話 所修加行不到究竟 你就沒有辦法在加功用行的 得到究竟的果位 因為你感覺到知足滿足了 夠了可以了 自然而然你就沒有辦法 再好好的來修學了 像這一個就說明 在這個五繫裡邊 對於止觀的一種障礙 還有世尊 就是慈氏菩薩的問 於五蓋中幾是奢摩他障 幾是毘缽舍那障 幾是俱障 佛陀在以前也曾經講過五蓋 這個五蓋有哪部分是屬於 這個修止的障礙 有哪些是屬於修這個觀的障礙 有哪些是兩個都會障礙的 這邊佛陀的解答 善男子 掉舉惡作是奢摩他障 惛沈 睡眠 疑 是毘缽舍那障 貪欲瞋恚當知俱障 也就是說 五種障礙裡邊的第一種 就是掉舉惡作 掉舉主要的就是妄想紛飛 心就是很燥動 惡作就是反悔 作過的事情一直不安心 一直在那邊反悔說 早知道就不要做了 以前做善你現在也反悔 以前做惡 現在也反悔 像這樣子的話 雖然說以前作惡現在反悔 成為善了 但是主要的就是內心不得安靜 內心不得清淨 如果你能夠時時 修持這個清淨尸羅的話 你就不會反悔了 就不會去造惡了 所以惡作就是反悔 所以像這樣子 也是一種內心不得安寧 一個是心躁動一個心反悔 這個就會障礙我們的奢摩他 因為奢摩他的心就是要止 要止的話你就止不下來 想得很多 甚至於在那邊懊悔自己 過去所作所為 惛沈睡眠跟疑 好了 惛沈 睡眠 惛沈主要的就是 你的心就是很沈下 提不起精神來 提不起精神來 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打瞌睡 愛睡 沒精神 睡眠當然更是如此 身體沒有自在性 你只要睡覺愛睡的時候 你就是沒有辦法來處理事情 來想事情了 所以惛沈跟睡眠 都是讓我們的心性 沒有辦法很積極 很活潑的來觀想 所以昏沈睡眠這是一種 同性質的 再來就是疑 疑就是懷疑 對他人所說的 對他人所作的 內心裡邊就是猶豫 就是自己所做的也起猶豫 是對嗎 是不對嗎 是可以這麼做嗎 是不可以這麼做嗎 懷疑 這樣一懷疑的話 內心起猶豫的話 心也是不得安寧 心不得安寧就沒有辦法入於 這個禪觀之中了 你一直在那邊反悔過去的事 所以惛沈睡眠是心就是沈下 沒有辦法很積極的一種活潑性 疑就是人的內心裡邊 就是猶豫沒有一個決斷性 但是我們的禪觀的觀 一定要達到勝解 有勝解的話就不能夠有懷疑了 所以只要有懷疑的 這種個性的話 就不容易入於觀的 這種境界之中 所以他就會障礙毘缽舍那了 貪欲跟瞋恚就是具障 貪欲當然就是貪著於五欲 沒有厭足 對於色聲香味觸的那種追求 瞋恚 瞋恚就是永遠的一種 懷著憤恨的心態了 心也是安寧不下來 一個向外的追求 一個內心的不平靜 對於修止修觀 兩個都會受到障礙的 這一個就是對於五蓋 障礙止觀的部分 世尊 齊何名得奢摩他道 圓滿清淨 慈氏菩薩又再問了 就是說齊何名得奢摩他道 圓滿清淨 也就是說我們這個修 止觀的這個行者 他如果再修習這個奢摩他道 這種修學這種過程 要到怎樣的程度 才能夠叫做圓滿清淨 齊何名 要達到 要達到怎樣子的程度 才能夠叫做他修這個奢摩他道 修到圓滿清淨了 要修到什麼程度 佛陀的回答 善男子 乃至所有惛沈睡眠正善除遣 齊是名得奢摩他道圓滿清淨 要得到奢摩他道的圓滿清淨 就必須要怎樣 所有的惛沈睡眠 這個乃至 這個乃至因為我們從前面 這樣看下來 就是掉舉惡作都要算在裡面 善男子 乃至所有惛沈睡眠 就是說從前面看下來的 掉舉惡作還有惛沈睡眠 這個是屬於五蓋裡邊的二種蓋 因為掉舉惡作算一種 惛沈睡眠也是算一種 一個心不安靜 一個是心是沈下的 是提不起精神來的 所以惛沈掉舉一個 還有就是把這二大類的 這種蓋這種煩惱性 正善除遣 也把他給斷除掉了 這個你才有辦法叫做 得奢摩他道圓滿清淨 世尊 齊何名得毘缽舍那道圓滿清淨 好了 奢摩他是如此 毘缽舍那的這種修行法 要到什麼程度 才能夠叫做圓滿清淨 佛陀的解說 善男子 乃至所有掉舉惡作正善除遣 齊是名得毘缽舍那道圓滿清淨 這個地方所談的 就是連這個疑都要給他算進去 也就是說從惛沈睡眠疑 乃至掉舉惡作 這五蓋當中的三種蓋 都要正善除遣 一定都要完完全全的 把他給斷除掉 除遣就斷除掉了 這個時候這種程度 才可以叫做得到毘缽舍那道的 圓滿清淨了 再問 世尊 若諸菩薩 於奢摩他毘缽舍那現在前時 現在前的意思就代表著 現在正入於止的境界當中 現在正入於 觀的境界當中的時候 應知幾種心散動法 這個時候會有幾種的 會有幾種會讓我們的心 起散亂 起就是輕動不安寧的這種法 因為正在修止正在修觀 甚至於已經要進入於 止觀的境界當中了 最怕受到干擾 受到就是散亂 就說這個時候有幾種法 會來跟我們干擾的 佛陀的解答 善男子應知五種 修學止觀的時候 正要現前的時候 會有五種情況之下 會來干擾我們的止觀 有五種 哪五種 第一個叫做作意散動 這個作意散動 第二個外心散動 第三個內心散動 第四個相散動 第五個叫做麤重散動 這五個是怎麼解釋的 佛陀就說善男子 若諸菩薩捨於大乘相應作意 墮在聲聞獨覺相應諸作意中 當知是名作意散動 作意就是注意了 就是專心在於你所修的法之中 現在你所要修的是屬於大乘法 是屬於菩薩法 是屬於要達到成佛的 這一種境界的止觀當中 所以這個菩薩在修這個 大乘相應作意的時候 你卻是墮在於聲聞的作意當中 墮在於獨覺的相應的作意當中 等於雖然你是發菩提心 雖然你是想要修大乘行 但是你卻是退墮 成為二乘的相應作意法 這個就稱之為作意散動 也表示退為小乘了 第二個我們稱之為外心散動 就表示說若於其外 五種妙欲諸雜亂相 所有尋思隨煩惱中 及於其外所緣境中縱心流散 當知是名外心散動 什麼叫做外心散動 當然第一個最主要的 就是追求外在的五欲境界 色聲香味觸 認為外在的五欲境界 真的是太微妙太殊勝了 甚至於諸雜亂相 什麼是雜亂相 最主要就是貪瞋癡 甚至於有關於男相女相 的那一種追求 你的心是向外追求 甚至於起貪瞋癡 像這個所有尋思 所以你這個時候 你所有的尋思所有的思想 所有的思考所有注意 可以說都是不正當的 這樣所以煩惱中就會 生起注意隨煩惱之中 這個隨煩惱 當然我們所講的 由貪瞋癡所引生的 隨煩惱是有二十種 這個二十種的隨煩惱 有大隨煩惱有中隨煩惱 有小隨煩惱 你如果追求外在的五欲境界 追求於男女相的 這一種相好 你心就不正確了 就不正當了 這個時候你當然墮落於 煩惱之中了 及於其外所緣境中 所以也就說明 心就向外界來緣取 這個時候你的心 就會縱心流散 就會放縱你的心 向外在追求了 前面的第一句裡邊 也是其外的五種妙欲 第二句是其外的所緣境 當然表示都是 對著外境來追求的 但是如果說 要把他們這二句話 再做一個詳細的瞭解的話 第一句的其外的五種妙欲 主要的是來顯示五欲的 這種五相 他是不正當的尋思 如果第二句的其外所緣境 這一個主要的就是對於 他讓我們的心是縱心流散 向外奔馳 一個是墮落於煩惱中 一個是向外奔馳的 既然是向外奔馳 當然就是外心就是散動了 心就向外奔馳散動 就是沒有辦法停止 第三若由惛沈及以睡眠 或由沈沒或由愛味三摩缽底 或由隨一的三摩缽底 諸隨煩惱之所染污 當知是名內心散動 這是第三個 內心散動 當然都是從內心裡邊來說的 譬如說前面所講的涽沈睡眠 讓心就是非常的粗重 讓心非常的暗昧 或者因為沉默 沉默當然就提不起精神來 或由愛味 愛味就是貪染 貪染什麼 貪染三摩缽底 三摩缽底翻到我們中國話 就是等至 其實也是定的意思 就是有了那麼一點點的 定的境界 你就貪味了 你就貪愛染著於 這樣的定的輕安之中 因為修學禪定會得輕安 很舒服的 這樣子的一種境界 有的人就會染著於 這樣的境界裡面了 或者隨一三摩缽底 隨一三摩缽底 三摩缽底是等至 在於我們的經典裡邊 尤其是在大般若經當中 他所引出來的就有 好多好多的這種境界相 譬如說八勝處或者是 這個八遍處 甚至於四無色定等等 像這個都是屬於三摩缽底 也就是禪定的 或者說四禪八定 都是屬於這個範圍之內 你隨著其中的一個三摩缽底 隨著其中的一個定 譬如說色界有四禪 你染著於哪一個禪定當中 或者無色界有四定 你染著於哪一個定當中 像這樣你就會諸隨煩惱所染污 你就會隨著煩惱來給你染污了 什麼煩惱 你就會放逸了 你就會懈怠 甚至於你就會受到干擾之後 你的禪定甚至於就會退失 像這樣子 當知是名內心散動 這個都從我們的內心來說的 惛沈也好 睡眠也好 甚至於愛味就是貪著也好 甚至於內心裡邊 我們的禪定當中 受到了染污也好 這個都是我們的內心部分 所以叫內心散動 再來若依外相 於內等持所行諸相 作意思惟名相散動 這是第四種的散動了 在修學止觀的時候 你如果說依於外相 這個外相當然就是 緣於緣取外在的境界 於內等持 就是剛才所談到的三摩缽底 所行諸相 不管是緣外相所起的諸相 或者是緣三摩缽底所起的諸相 這個可以說叫做作意思惟 內心裡邊就是一種注意力 用心的在作思惟 像這樣子的思惟 就是不能夠令心能夠安住了 像這一個就稱之為相散動 再來若內作意為緣 生起所有諸受 由麤重身計我起慢 當知是名麤重散動 什麼 就是在我們的內心裡邊 內心裡邊起了作意為緣 有的人這麼一個 一個因緣 就會生起所有的諸受 好了 會有喜受會有樂受 所以我們就說 在修學禪定的時候 最低限度 生到色界裡邊來講的話 像離生喜樂地 定生喜樂地 這個都是喜 到了三禪就是離喜妙樂地 還有樂 所以內心裡邊就會生起 種種的喜受樂受等等 由麤重身 你這個時候你就會 在我們的身心當中 這個身心當中因為 你就會計我起慢 你會計我就是會起我執 起慢就會起憍慢心 會起我執會起憍慢心 我們就說這個身體就是麤重了 就是與煩惱相應了 所以叫做由麤重身計我起慢 代表內心裡邊充滿了我執 內心裡邊充滿了憍慢心了 這個叫做麤重散動 所以在修學止觀 還是有很多很多 會受到干擾的因素 其中就是有五種 向外追求的也好 內心的境界也好 如果自己本身沒有掌握好的話 起種種的煩惱 甚至於就是貪染於 這種境界之中 或者就是憍慢心等等 世尊此奢摩他毘缽舍那 從初菩薩地乃至如來地 能對治何障 這一個就是說 修學止觀當然就是斷煩惱 境界就會一層一層的向上 甚至於你修學止觀之後 你就能夠進入於聖者的 這個聖流之中 就是進入於聖者的 這種行列裡面來了 我們所謂的聖者的行列 就是進入於初地 初地也叫做極喜地 一直二地三地四地一直到十地 這一個有他的一個名相 這個名相 我們說起來第一個叫做極喜地 再來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 極難勝地 還有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 還有善慧地法雲地十個 所以我們修學奢摩他 修學毘缽舍那 進入於這個初的菩薩地 就是最初的極喜地 也稱之為見到位了 也稱之為入於聖流了 乃至於一直到如來地 初地要對治什麼障礙 二地要對治什麼障礙 三地要對治什麼障礙 也就是說 你進入初地要對治什麼障礙 要進入二地要對治什麼障礙 所以十地就有十種障礙 再來要進入如來 過了第十地之後要進入如來 當然還有他的最後最微細的 這種習氣種子要斷除 所以這邊講能對治何障 會對治哪一些障 我們後面就會講 總共有十一種障礙 總共有十一種障 內容是什麼 佛陀的解答 善男子 此奢摩他毘缽舍那 於初地中對治惡趣煩惱 業生雜染障 好了 在這個初地的時候 你就要對治惡趣 就是三惡道 所有的煩惱障業障 還有生的障礙 就是稱之為道障 這個煩惱障業障生障 就是我們一般在誦經之後 都會有一個回向偈 願消三障諸煩惱 三障就是這邊所講的 煩惱障業障跟生障 這個就是我們要記得 所以只要在念回向偈 願消三障諸煩惱 這個地方所談到的是 惡趣煩惱業生雜染障 其實是只有三惡道眾生 當然不止了 五趣六道眾生都一樣的有 就是天上的天人 煩惱障業障跟生障等等 所以我們要登入初地之前 就是一定要把這些煩惱障 全部都斷除 第二地中就是對治 微細誤犯現行障 就說要進入到了第二地的時候 因為過了第一地 你現在就是說 對於眾生的這個身 會有誤犯到身口意的種種惡業 你也要把這個現行障 把他給斷除掉 第三地就是要對治欲貪障 因為二地還有欲貪 現在我們要進入於第三地 就是一定要把這個欲貪給斷除 第四地就要對治定愛及法愛障 所謂的定愛也就是說 第三地以上所得到的聖境 是非常的殊勝 就會起染著了 所以我們在第四地對治掉 不要染著於 這個禪定的輕安當中 還有法愛 什麼法 就是我們一切法的大總持法門 也會染著也要斷除掉 第五地就要對治生死涅槃 的一向背趣障 生死就是要厭背 涅槃就是會趣向 也就是說對於生死 是我們厭患的 對於涅槃是我們所欣求的 就是說還有生死跟涅槃的 相對的 其實我們就說修學佛法 達到的境界要就是生死即涅槃 的這樣子的體會才可以 所以現在就是對於生死的厭背 或者涅槃的趣向 這樣子的相對法去除掉 第六地就是要對治相多現行障 什麼相 就是十二緣起 別觀十二緣起的時候 都有他的流轉門還滅門 像這一個都要把他給清除掉 第七地叫做對治細相現行障 什麼是細相 就是對於微細的 那種取相你都要把他給斷除掉 所以對治如來種種教法 還有微細的那種趣向 第八地就是對治於無相作功用 第七地已經可以得到無相法了 無相 無相作用就是無相法 就是不再著相 但是他還必須加功用行 到了第八地就是要 對治這個無相的功用 要達到無功用行才可以 甚至於及於有相不得自在障 因為對於像如幻三昧 或者觀一切無礙等等 第七地還是不得自在的 現在到第八地就要把他給 得到自在才可以 第九地對治一切種善巧言辭 不得自在障 什麼是一切種的善巧言辭 就是我們一般說的 叫做四無礙解 法無礙詞無礙義無礙樂說無礙 對於這四種 我們就是在第八地的時候 都是還不得自在 現在第九地要把他給斷除掉 能夠讓他得到自在 第十地對治 不得圓滿法身證得障 第十地雖然說是可以說 已經在勝法中達到第十地了 再進去就是得到佛果位 但是佛果才能夠圓滿法身 這個時候他還是沒有辦法圓滿 所以所有的這種障礙 要把它給去除掉才可以 像這樣子 善男子 此奢摩他毘缽舍那 於如來地對治極微細 最極微細煩惱障及所知障 由能永害如是障故 究竟證得無著無礙一切智見 這是第十一種了 要得到如來的境界的話 最微細最極微細的煩惱障 跟所知障都要全部把他永害 就是永遠斷除 才能夠真正的究竟得到 無著無礙 無著就是得到我們所謂的法空 無礙就是所謂的人空 就是煩惱障斷除掉 得到的一切智見就是如來了 依於所作成滿所緣 建立最極清淨法身 那個時候就是能夠達到 前面的有四種所緣境事當中的 所作成滿 全部都圓滿就是成佛了 一切都圓滿 所以所得到的 就是最極清淨法身了 所以以上的 就是要斷除十一種障 才能夠得到如來的境界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