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講:淨珠法師 講題:解深密經 48 諸位同學 大家好 阿彌陀佛 在解深密經第三卷裡面 主要的都是慈氏菩薩 來請教佛陀一些問題 我們今天就看一百一十六頁 倒數第三行 就是屬於第十三個問題 有關於在修學奢摩他 毘缽舍那的時候 要如何來作意 甚至於要來除遣哪一些法相 要用什麼方法來除遣的問題 所以慈氏菩薩 就跟佛陀這麼說 世尊 修奢摩他毘缽舍那諸菩薩眾 由何作意 何等 云何來除遣這個諸相 第一個的由何作意 就是要怎麼來作意呢 要怎麼來用心呢 第二是何等 就是要除遣那一些法呢 第三就是云何來除遣諸相 要用什麼方法來遣這些諸相 佛陀就告訴慈氏菩薩說 他說 由真如作意 除遣法相及與義相 因為我們前邊就談到說 要知法知義 現在就經過 奢摩他 毘缽舍那 就是要來如何的知法知義 甚至於要如何除遣 這個法跟這個義呢 佛陀說 要由真如作意來除遣 所除遣的內容 哪一些法相 就是除遣法相及與義相 真如作意 也就是說要用真如 的這個真實義 來觀想一切萬法 來除遣一切的法相 這個真如作意 其實在我們的論典裡面 也是說的很多 譬如說在瑜伽師地論裡面 就講了四十種的作意 這個是屬於真實作意的內容 在顯揚聖教論裡邊 也講出了七種的作意 所以這個真如作意 也是顯揚聖教論 裡邊也有談到 當然我們這個解深密經 就是告訴我們 要以這個真如作意來除遣 除遣什麼 除遣這個法相 除遣這個義相 就是說我們前邊所說的 知法知義的 若於其名及名自性無所得時 亦不觀彼所依之相 如是除遣 那要怎麼除遣呢 第一個的作意 就是要真如作意 要何等 除遣哪一個法呢 就是除遣法義跟除遣義相 第三 用什麼方法 這邊講 若於其名及名自性無所得時 要達到無所得時 這個就名之為除遣 對於這個法相之名 以及這些名的自性 就是它的體性 其實諸法之名 諸法之名自性 都是我們心識所變現 都是因緣所生法 所以站在唯識的立場 裡邊來說 可以說都是遍計所執相 所以它都是無所得 沒有它的真實體性 就是法相 是因緣所生法 所以 亦不觀彼所依之相 遍計所執的這一切法 從哪裡來的呢 從哪裡引生的呢 從因緣所生法引生的 因緣所生法的一切萬法 我們是執著它 有它的實體性 有它的實自相 所以一說到花 就有花的體性 就有花的實相 一說到嫉妒 就有嫉妒的體性 就有嫉妒的實相 像這些從什麼引生的 當然有它的因緣所生 因緣所生 就是這一切法的所依之相 所以也代表著 所依之相就是緣起法 好了 前面的那一句 若於其名 以及這個名的自性 我們聽到這個法名的名稱 這個法的名字 是五蘊 是十二處 是十八界 乃至對五蘊的它的自性 像色 色 它就是變壞性 受 受就是領納性 心識是了別性 其實這些都是 沒有它的實體性的 這些法哪裡來的 都是依他起的 所以 識 它是所依之相 遍計執的 依他起的 你都要怎樣 不觀 不要觀 那也就是說 代表著不要有所執著 如果能夠如此的話 就叫做除遣 如於其名於句於文 於一切義當知亦爾 同樣的道理 我們在前面 在觀這個名 觀這個名的自性的時候 是如此的 有關於他的名句文的部份 我們都是無所得 都是要把它除遣 它的一切法相之名是如此 當然一切法相之義 於一切義 它的內容 當知亦爾 也一樣要這樣子的 不要來 就是這邊講 亦不觀彼 那就是說 要把它給除遣掉了 乃至於界及界自性無所得時 亦不觀彼所依之相 那麼最後最後 我們在前面有談到的 總共幾大類的 這知義的內容當中 其中就有一個 所謂的叫做界義 這是最後的一個法門 所以從最前的一個法門 從知法當中的 知法當中 就是名句文開始 知義 又有十種知義 又有五種知義 又有四種知義 最後的三種知義裡邊 有文義 義義 界義 所以這個界義是排在最後 所以由上 一直到最後的界義 乃至於界的自性也是一樣 都是要觀它是無所得 你有辦法對這個遍計執 的這個無所得 有所了知的時候 這邊講 亦不觀彼所依之相 這個界義當中的 是器世間 是有情世間 是所□的一切方便法門 一樣的 那就是不要去觀它的依他起 如是除遣 這樣子呢 對於遍計執 對於依他起 你都要把它給除遣掉 都不要給它顯現出來 世尊 諸所了知真如義相 此真如相亦可遣不 這個當讀作否 好了 所有的法相要除遣 所有的義相也要除遣 那麼這個真如義相 要不要除遣呢 這個真如義相 我們可以從兩點來說 從它的理體來說的 真如義相就是 最真實 內在的那一個境界 最真實 最內在的那個理體 我們就是以真如 這麼一個名稱 來跟它作解說 所以就叫做真如義相 這個從理體裡邊來講的 從道理來說的 但是你如果 從它的境界來說的話 真如是根本無分別智 所緣取的對象 有一個能緣的根本無分別智 有一個所緣的真如境界 這個地方就談到了 對於這個真如義相 這個真如相 要不要把它給遣除掉呢 佛陀的解說 善男子 於所了知真如義中 都無有相亦無所得 當何所遣 這個就從道理的內容來說了 就說 菩薩行者 在修學這個止觀的時候 他就是要去體悟這個真如 體悟真如 是以根本無分智所體證的 它是不可思議的 它是離去語言的 離去這個我們心的分別的 所以 這個境界的相 都無有相 真如的境界 就是不可說不可說的 這種境界相 既然這個真如義 這個理體 它是離去了能取 離去了所取 根本就沒有能所的 這個相貌了 當然也是無所得了 既然也沒有能取所取 既然也是一個無所得 當何所遣 那又要遣除什麼呢 又有什麼法要遣除的呢 所以這個是從理體性裡邊 來作解說 所以這個真如義相代表著 我們所證悟到的那個理體 這個理體是不可分別的 所以既然無能緣的心 無所緣的境 一切皆是無所得的境界當中 你說這個真如義相 你要除遣什麼呢 根本就無所遣除了 所以 善男子 我說 了知真如義時 能伏一切法義之相 所以我就這麼講了 釋迦牟尼佛說的 說如果真正的有辦法 去了知真如義的話 有辦法真正體悟到 真如的理體性的話 你就能夠伏 伏就是遣除 一切的法義之相 所有一切的法義之相 就真正的能夠進入到 真如 理體 不可分別的境界的話 那所有的一切法一切義 種種 體相用等等 當然也都遣除掉了 都沒有了 非此了達餘所能伏 到了你真正的 了知真實義的話 你就沒有 你就不必要 你就不能夠 再用什麼其他的法 來遣除這個真如了 真如是最究竟 既然是最究竟 一切法都遣除了 你還用什麼法 來遣除這個真如呢 當然啦 非此了達餘所能伏 你如果不是這樣子的 了達的話 那你還要靠什麼來 伏這個真如義呢 還要靠什麼來遣除 這個真如義呢 是證悟到真如義的時候 可以遣除一切法義 但是根本就不必要 還有什麼法 來遣除這個真如義 所以這個是前面問的 這個真如義亦可遣不 當然是不可遣 是最究竟 不可分別的境界 下面再舉出 這個比喻來作例子 世尊 如世尊說 濁水器喻不淨鏡喻 撓泉池喻 不任觀察自面影相 釋迦牟尼佛 世尊 您曾經說過 用這個濁水器 這個比喻 有沒有 水 如果是清的水 當然可以照面相 清的水 我們可以在水裡面 把水當作鏡子一樣的 可以把我們的 臉相照得很清楚 但是 如果水一濁的話 照不出來 第二個叫做不淨鏡喻 鏡子 乾淨的鏡子 我們可以照面 可以照鏡子 來看我們的臉 但是如果這個鏡子是不淨 就是骯髒的 有灰塵的 生鏽的 你就看不到了 第三個例子叫做撓泉池喻 撓泉 撓就是攪亂 攪亂了泉水 攪亂了池水 泉水是清淨的 泉水是清淨的話 那就可以拿來照面 但是撓 把它攪亂的話 泉水也髒了 池水也髒的話 當然這邊講 不任觀察自面影相 不任觀察就是 它就沒有辦法勝任 就沒有辦法有這個能力 有這樣子的功能作用 來讓我們觀察我們的臉 相貌如何了 有髒的 或者有灰塵的 看不到了 若堪任者 如果說他有辦法 能夠一樣的 就是堪任 就是有辦法能夠勝任說 在這個濁水裡邊還可照面 在這個不淨的鏡子前面 還可以讓我們來照鏡子 或者已經撓亂的池水 已經髒了 還可以來照面的話 如果是可以這樣子的話 與上相違 那就跟佛陀您所舉的例子 就不一樣了 就相違背了 其實我們世間法就是如此 髒了 亂了 那就是沒有辦法拿來照面 如是若有不善修心 則不堪任如實觀察所有真如 現在把這個例子 把它合到我們的佛法裡邊來 前面是舉例子 把這個例子 就是給它配合我們的真理 來作解說 這個叫做合法 以喻合這個法真理 也代表說 我們這些菩薩行者們 如果說有不善修心 不善修心就代表著說 還沒有得到三種的智慧 就是我們前面所講的 聞思修的三慧的話 則不堪任如實觀察所有真如 三慧如果沒有成就的話 你就沒有辦法來觀察 真如的這個相 因為真如的相 一定要以修所成慧的 根本無分別智來取證 所以你如果不善修心 對於我們內心裡邊 必須要修的三種智慧 你沒有好好的修的話 若善修心 也就是說你對聞思修慧 能夠好好的來修學 就堪任觀察 你就有辦法有這個功能 有這個力量 有這種智慧 你就能夠來觀察 觀察什麼呢 觀察真如之相 此說何等能觀察心 如果是這樣子來講的話 佛陀 您是依於何等的 那個觀察心 因為前面我們有談到 這種觀察的心 有好多種 依何真如而作是說 前邊也談過 在我們前面 也談過七種真如 在一百零七頁的地方 也談到七種真如 能觀察的心也很多種 所觀的真如也是好多種 這個地方就問了 用哪一個的觀察心來觀呢 所觀的真如 是七真如裡邊的哪一個真如 佛陀的回答 善男子 此說三種能觀察心 前面所講的 是善修心 還是不善修心 就是能觀察心 這個能觀察心是哪個呢 這邊講有三種 就是聞所成的觀察心 思所成的能觀察心 還有修所成的能觀察心 所以要來觀真如的 這個能觀的這個心 就是聞思修三慧 所觀的真如 七種真如當中 這邊講 依 了別真如作如是說 七種真如裡邊 就是依於這個了別真如 了別 當然就是我們的心識 靠著我們 內心裡邊的心識 你好好的來體悟 體悟到所緣境界 因為它是所緣的境 能緣的心 能夠達到合一 而體悟到這個真如 所以心跟境 這個都是識所現 識所變 識所契證 所以 七個真如裡邊 就以這個了別真如 以這個心識 也就是轉成的 唯識裡邊 轉識成智 由心識可以轉成智慧 所以這個就是了別真如 作如是說 就這樣子的 所以能觀察心 就是聞思修三慧 哪一個真如呢 就是了別真如 體悟到了別真如了 有關於這個知法知義的 這個慈氏菩薩還有問題 世尊 如是了知法義菩薩 了知法 了知義的菩薩 為遣諸相勤修加行 為了要遣除 這些法義之相 一定要加功用行 就是要很努力 很精進 很用功 有幾種相難可除遣誰能除遣 在這麼多的諸法相當中 有哪幾種是難可除遣 就是不容易斷除的 既然是不容易斷除 但是還是要斷除 要靠誰能夠來斷除呢 這裡就是佛陀的解說 佛陀的解說 就是說 想要斷除的 而且是難斷除的 這邊講有十種相 有十種相不好斷 誰能斷除 誰能來除遣 要靠哪一種法來除遣 把它給去除掉呢 唯有靠一個空 說難斷除的相有十種 但是 你要來除遣的 就是要靠這個空 也就是要能夠悟得這個空法 你才能夠把那些相給遣除掉 佛陀的解說 就說 有十種相空能除遣 何等為十 哪十種相呢 第一個 了知法義故 有種種文字相 此由一切法空能正除遣 在於我們一般的 有情世間裡邊 要來了知一切萬法 必然要透過名句文身 就是文字語言 所以這邊就說 要知法 要知義 因為要透過聞慧 聞慧一定要靠種種的文字相 這個文字相 這個文字也代表音聲 佛陀在世的時候 沒有文字 就是音聲 現在我們已經發明文字了 文字當然也是算在裡面 所以音聲也是文字 文字也是包含音聲 那麼在自己的 種種的這個意思上面 就有種種的這個文字相 所以我們只要聽過 我們只要背書 就會在內心裡邊有這麼一些 我們所背的 床前明月光 疑似地上霜的時候 你就會把那個字 就在我們腦筋裡邊顯現出來 像這個就是文字相 這種相要怎麼來除遣它 一定要悟得法空 要靠這個法空的力量 才能夠把它給除遣掉 第二 了知安立真如義 故有生滅住異性 相續隨轉相 此由相空 以及無先後空能正除遣 這一段裡面 就有談到說 因為在修學的過程當中 有七種真如 七種真如裡邊 如果你了知安立真如 安立真如 最主要的就是說 在修學的過程裡 一定了知苦諦 所以安立真如 其實就是苦聖諦理 對於這個苦聖諦理 我們就會有生滅住異相 因為 苦哪裡來的 就是因為有有情的生命體 有有情的生命體 必然就會有生住異滅 就會有生老病死 一切的事物也是有成住壞空 這個就叫做生滅住異相 從我們有情的生命的 這個苦果 叫做苦聖諦來說的話 甚至於還有第二個 叫做相續隨轉相 這個相續隨轉相 就是從我們的這個 生命體來說 因為你的生命體是怎樣呢 我們就叫做六道輪迴 是生生世世不間斷的 也就是說 有時候上升天堂 有時候下墮地獄 我們就說 生生死死 死死生生 一直的延續不間斷 這個叫做相續隨轉 還沒有真正的到解脫之前 我們都是在三界裡邊輪迴 這個六道裡邊輪迴的 這個就是我們的苦諦內容了 要斷除這兩種 一個就是生滅住異性 一個是相續隨轉相的話 要用什麼空來斷呢 就是由相空跟無先後空 這個相空 當然就是有相 有為相 因為苦諦的內容 就是有為的苦果 所謂有為的苦果 它是有相的 有相的話 一定要有這個相空 來把它給斷除 生死輪迴叫做相續隨轉 所以我們就要有一個什麼空 叫做無先後空 沒有前 沒有後 沒有前世 沒有來世 那表示 我們因為 一切法 站在理體上來說 一切法是剎那 剎那 剎那生滅的 既然是剎那 剎那生滅 前一世 後一世 它是完全一樣的嗎 是不相同的 所以既然是不相同 是剎那 剎那生滅 我們前一個鐘頭 跟後前一個鐘頭的 生命就不一樣了 七天之前 七天之後 的生命也不一樣 七年之前跟七年之後 的生命也不相同 所以 就說一切皆是無先後 一切都是剎那 剎那生滅的 所以 根本就沒有什麼 先後流轉的這個意義 這個義理 所以它是屬於空的境界 叫做無先後空 第三 了知能取義故 有顧戀身相及我慢相 第三個叫做能取義 了知這個能取義 也就是說 由我們的五色根 也就是我們的心意識 的這一個 所引生的能取 能夠了知一切萬法 五內色根 就是眼根 耳根 鼻根 舌根 身根 有藉著五根 才能夠引生五識 了知外境 或者我們所謂的心意識 都是心法 你才能夠來認識外境 以有了這樣子的心識 認識外境 就會起什麼執著相 叫故顧戀身相 就會執著我們這個身命體 因為我們這個身命體 是五蘊所成 十二處 十八界所成 四大所成的 所以這個身命體 我們就會執著 甚至於就會起我慢 為什麼會起我慢呢 因為感覺到我有這個主宰性 出現在於人間 每一個人都感覺到說 我是最利害的 我是最棒的 我所想的 所做的都是對的 都是正確的 甚至於就是會 就是引生恃己凌他 的那一種傲慢心出來 所以就會起我慢了 這個顧戀身相跟我慢 要用什麼空來對治 來遣除呢 顧戀身相就是有內空 什麼是內空 就是我們所謂的內六處空 內六處空 當然就是我們所謂的 眼根 耳根 鼻根 舌根 身根 這個把它空 要空的話 你才不會起執著了 再來 對於這個我慢 要無所得空 也就是說 我體根本是不可得 我都是因緣所生 這樣子你才有辦法除遣 這樣子的一種法相義相 再來第四個 了知所取義故 什麼是所取義 所緣取的對象 當然就是色聲香味觸法的 外六處了 因為有外六處 了知外六處 所以我們就會怎樣 有顧戀財相 就會有我的東西 我的房子 我的金錢 我的土地 我的 所有的種種的 跟我有關係的 我所 這個我所就是 你就會去顧戀它 就會執著它 這個叫做財相 這個財相要用什麼空來對治 來遣除呢 就是要有外空 什麼外空啊 就是色聲香味觸法皆是空相 它都是無實體 這個叫做外空 這樣子才有辦法來除遣 第五個 了知受用義 受用就是有情所受用的資具 我們一個人活在世間 一定要有錢 一定要有衣服 要有房子 行住坐臥 都要有它具備的一些 財物資具等等 所以我們一定要有衣服穿 一定要有房子可以住 才能夠避風避雨 要有錢 要有裝飾品等等 因為有這個受用的東西 我們了知 就會起什麼 男女承事資具相應故 難免在這個男女之間的 感情方面 身相方面 乃於所有的資具 互相比財產 互相比房子 互相比車子 互相來比身相 比學問 比什麼 都可以比的 像這樣子的狀況之下 就有內安樂相 內心裡邊就會起安樂相 為什麼 因為我比他高 我比他漂亮 我比他有錢 我的學問比他好 等等等 像這個 內心裡邊就會起安樂相了 外就會有淨妙相 對於依於外面所用的 你就會起歡喜心 看到自己的房子建得很莊嚴 看到自己用的東西 都比別人好 看到自己的田園比別人多 這個外的 一樣的 都看得很高興 像這樣的內跟外 這邊講 還是要由內外空 以及本性空 你才有辦法除遣 前面的就是談到說 因為了知受用義 你就會有男女承事 資具相應的原因 有內有外的這種 就是事業相 事業的那種感覺 或者可意的感覺 這個時候你就要把你 這個內也把它空掉 外內也要把它空掉 其實說起來 就是內六處 外六處 都要把它空掉了 乃至於本性空 就是一切法的本性 因為都是因緣所生法 沒有它的實體性 這些錢財 其實眼睛一閉 都帶不走的 再多的錢財 再多的家眷 眼睛一閉 都不是我們的 兩手空空而去了 所以一定要有這種本性空的 這種領悟力 你才能夠除遣 這些資具方面的執著 第六 了知建立義故 什麼是建立義呢 也就是我們有情世間 有情出現於人間之後 所依止的器世間 就叫做建立 這個器世間 我們前面所看到的 是很多 很廣 三千大千世界都包含在內 所以它是有無量相 非常的多 由此大空能正除遣 這個就是需要有這個大空 什麼叫做大空 就是十方皆空 也就要從 我們這個十方世界裡邊 來觀想全部皆是空相 第七 了知無色故 有內寂靜解脫相 你如果能夠了知 就是無色故 什麼是無色呢 就是我們前邊所談到的 四無色定 也就是說上生 或者你的境界 已經達到了無色界的 四種禪定當中的 你自己本身達到了 空無邊處的境界 或達到了識無邊處的境界 或達到最高的 非想非非想處的境界了 你就會起怎麼樣 就會起了內寂靜解脫相 內心裡邊感到我很靜 我的內心裡邊 非常的安靜 沒有煩惱 就是解脫了 所以這個時候的內心裡邊 感覺到我已經知足了 我已經達到解脫境界了 但是 真的得到解脫了嗎 沒有 因為還在三界之內 所以他不知道 他還是在輪迴之中 所以這個時候要怎麼辦 來破除這種觀念 就是要有有為空 因為三界內的一切 皆是有為法 所以一定要能夠悟得有為空 你就能夠破除這一種 執著相了 第八 了知相真如義故 這個相真如 就是我們前面的 七真如當中所說的 就是有補特伽羅無我相 還有法無我相 你有辦法去體悟到 這個補特伽羅的人無我相 以及一切萬法的法無我相 甚至於 若唯識相及勝義相 你就從這兩種當中 會引生唯識相 會引生勝義相 你就認為說 一切皆是唯識所變 這個一切皆是唯識所變 當然還是世俗的一切 稱之為法相 勝義相 雖然說 你認為說已經悟到真實義了 但是 你認為說 我已經悟得真實義 還是執著 所以這邊講 如果要來破除 補特伽羅無我相的話 你就要用畢竟空來破除 來除遣它 什麼是畢竟空 就是不可說實相的 那一種一切的空無 這個是畢竟空 為一切法唯是假名 所以 完全皆空 所以 補特伽羅無我 就是由畢竟空來除遣 法無相就要由無性空來除遣 這個無性空 就是無少性可得 而所悟得的空 沒有這麼一點點保留在這個 還有它的實體性可得的 這個無少的這個實性可得 所以說一切諸法都是不可得 一切諸法都是法無我 你有辦法 這個叫做無性空 破除法無我相 對於唯識相 就要用無性自性空來破除 來除遣了 什麼是無性自性空 就是說一切諸法 它都是無有實體性 這個無實體性之外 根本就沒有它的實自性 就是說沒有它的和合性 諸法的自性 一定要多種條件的和合 才能夠成為一種法 既然這一切的唯識性 即使這個心法本身 它內心的影像也好 法的自體性也好 都沒有它的實自性 所以 這個就說 沒有諸法的這個體性 這個諸法的體性之外 也沒有這個諸法的 這個和合的自性 有辦法如實的達到空的境界 你就能夠破除唯識相 剛才所講的無性空 這個無性自性空差別在哪裡 這個無性自性空是最內在的 就是說連它的和合性 都沒有的 前面的無性空 是說沒有存在著 某一個少法的實性存在 連一點點的少法的實性 都不可得的空 這個當然就是 還是比無性自性空 還粗顯一點的 最後這個勝義相 就要以勝義空來破除了 這個勝義也是 勝義無自性的 這種空來破除它 第九 由了知清淨真如義故 有無為相無變異相 因為了知清淨真如 了知清淨真如 你就會有這個無為相 就會有這個無變異相的執著 有這個無為相 如果說 我已經悟到清淨真如了 這個就是無為的境界了 這個就是不再有變異的境界 什麼是有變異 有為法就有變異 這個既然是無為法 當然是無所變異 所以這個是最及內在 有這樣的執著 就要有什麼空來對治 要有無為空 要有無變異空 才能夠正除遣 因為前面的是有為相 有為相 當然就要用無為空來作對治 那麼無變異相 認為一切法皆無變異相 還是有這種執著的話 你就要用這個無變異的空 來對治它 就是說連這個無變異 也要把它空掉 不要有這種執著 第十 即於彼相對治空性 作意思惟故有空性相 即於彼相 這個彼相就代表著 前面所講的九種相 從第一個 就是我們這談到的 所要除遣 難可除遣的十種相 從第一個了知法義 第二個了知安立真如意 一直到第九的 了知清淨真如意 對於這前面的九種相 當然都是這種空性 由這個對治的空性來對治它 這個對治的空性 作意思惟故 一定要有所作意 有作意 才有辦法把這個 執著相給去除 但是這個作意的這種思惟 這邊講 還是要把它給空掉 叫做有空性相 你認為 像前面所說的 要有大空破建立 建立義 要有這個無為空 來破這個有相 像這樣子的一種境界裡邊 你一定要有作意 作意才有辦法把這個 執著的相給去除掉 但是去除之後的這個空 空了 還要再執著嗎 沒有 空的體性 空的相狀 全部還要再把它給空掉 這個叫什麼 這個空空 空性也要把它給空掉 這個能正除遣 所以前面所修學的種種空 還是要把它給空掉 這樣子你才能夠真正的 除掉一切的執著相 世尊 除遣如是十種相時 對於前面 所要除遣的這十種相 前面的九種空 第十 連前面的空都要空掉 達到空空的境界了 除遣何等從何等相而得解脫 像這樣子的這種心相 要如何 除遣何等 就是要除遣哪一種心相 從何等相而得解脫 要從哪一些相裡邊 就是要去除哪一些相 你才能夠得到解脫呢 佛陀就說了 要除遣三摩地所行影像相 對於三摩地 三摩地就是禪定 在這個禪定當中 你所行的影像 三摩地當中所行的影像 當然就是所觀的這個影像 也就是我們的內心裡邊 親所緣境 親所緣境的這個影像的 這個形像也要把它給空掉 也要把這個除遣掉 從雜染縛相而得解脫 你才能夠由識 把這個雜染縛相 雜染縛相 就是我們前邊所說的 就是相縛 要斷除這個相縛 你才能夠得到解脫 彼亦除遣 哪一個彼呢 我們前面 在講到這個相縛的時候 也講到麤重縛 相縛 最主要的 就是我們內心的 緣取境界的形像 麤重縛 就是指煩惱等的雜染相 所以內心的影像要斷除掉 就是一切的煩惱相 也要斷除掉 所以善男子 當知 就勝說 如是空治如是相 所以佛陀就講了 就從這個勝說 勝說 當然就是指的 殊勝點來講 從這個殊勝點來講的話 就是要用什麼空 來對治什麼相 也就是說它的分別的 這一種解脫的境界 所以什麼空對治什麼相 就是我們前面的十種 非不一一治一切相 那也就是說 實際來講的話 它就是一一治一切相 哪一種空法是哪一種相 哪一種空法是哪一種相 譬如無明非不能生 乃至老死諸雜染法 這個譬如講 我們如果從一個無明裡邊 十二緣起 我們的十二緣起 從無明緣行 行緣識 乃至於名色 六入 觸 受 愛 取 有 生 老死 總共是十二緣起 譬如講到這個無明的時候 非不能生乃至老死 非不能 也就是能夠這麼講 你只要講一個無明 你就可以說 包含到生以及到老死的 這個雜染法 全部都包括在裡面了 所以 在講十二緣起 一講到這個無明的時候 就包括了十二種 全部都在裡面 就勝但說能生於行 但是 我們如果又從 另外一個的說法的話 就是就勝 就是說又從另外一個 另外一種殊勝點來講 另外一個方式來講的話 也可以單單的說 由無明來緣行 由無明引生這個行 可以單獨的個別來講 所以一講到無明的時候 可以整體的來說雜染法 十二緣起全部包括在裡面 但是也可以說 講一個無明的時候 一定還要再講到這個行 講到行的時候 才解說到識 也可以各別的來講 由是諸行親近緣故 為什麼也可以單獨講 也可以整體講呢 因為它們這些法門 在流轉門當中 由無明而行 行而識的時候 它的種種法 行相 它是親近的緣因 由是諸行親近緣故 就是說明 從無明到老死 它們這幾種種種的行相 都是接近的 因為從流轉門裡邊來說 都是談到 在六道當中的輪迴 這個叫做順流轉門 此中道理當知亦爾 我們前面這十種的相法 執著性 需要如何的由空來除遣 道理也是一樣 它是可以 由如是空來治如是相 也可以由這個空空 來治一切相 爾時慈氏菩薩復白佛言 慈氏菩薩又再請示佛陀說 世尊 此中何等空 是總空性相 因為我們前面 有談到一個空空 慈氏菩薩又再問 這個空 什麼是屬於總空的性相 若諸菩薩了知是已 無有失壞 於空性相離增上慢 甚至於說 懂得了這個總空的性相 而菩薩了知之後 又不會失壞於它的 這種總空的這個體性 而且又能夠離去增上慢 佛陀這個時候 就讚歎慈氏菩薩說 善哉善哉 真的很好 真的很好 你現在能夠請問如來 這麼深的道理 令菩薩們於空性相無有失壞 對於空的性相 空的體性 空的 應該要斷除哪一些執著 這個空的體性 它不會失壞 沒有受到影響 又能夠離去增上慢 的這個問題 何以故 善男子 佛陀就讚歎說 若諸菩薩於空性相有失壞者 便為失壞一切大乘 如果對於這個空性相 有失壞的話 就會失壞一切大乘 是故汝應諦聽諦聽 當為汝說總空性相 佛陀就要講了 因為我們去講到 這個唯識學者 講到這個空有觀的時候 是因為依這個緣 有 乃至於依他起也是有 遍計執是無的立場 裡邊來了解 如果能夠如是了解的話 就不失壞大乘了 但是你如果對於這個 三性的了解是不正確的話 就會失壞大乘的這種觀法了 所以佛陀就說 若於依他起相及圓成實相中 一切品類雜染清淨 遍計所執相畢竟遠離性 及於此中都無所得 這個就是於大乘中總空性相 就是說在這個遍計執 依他起 圓成實當中 對於依他起跟圓成實 有辦法對它有所了解 依他起的 它是屬於雜染 圓成實的是屬於清淨 這個都是有的 遍計執一定要畢竟遠離 一定要把它遠離掉 而且非常徹底的 認為沒有這個法的存在 你如果有辦法 在這樣子的內容當中 都無所得的話 無所執著的話 你就叫做於大乘中總空性相 那也就是說 什麼是應該空掉的 就是遍計執 而對於依他起跟圓成實 它還是有它的 這個體性存在 要如實的了解 我們這個就第十三種的問答 就到這邊結束 第十四種的 我們就下一節課再說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