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講:淨珠法師 講題:解深密經 46 解深密經 第四十六集 諸位同學 大家好 阿彌陀佛 解深密經第三卷的分別瑜伽品 是在講止觀的問題 裡邊就是慈氏菩薩提出了 幾個問題來請教佛陀 我們現在所要看的 105頁這裡就是第十二個問題 就是知法知義的差別門 慈氏菩薩就請教佛陀 什麼是知法 什麼是知義 佛陀的答覆就是 要知法必須要由五種相 哪五種 要知名要知句要知文要知別 要知總 名句文從我們一般的 清楚一點的白話來說 其實就是我們的文字 語言文字 也就是說 你只要看到了我們這個經書 你就有辦法去瞭解 如果書讀得少文字的認識少 你要再看經文 當然就看得不那麼清楚了 聽也是一樣的 你要多聽 聽了之後這些名詞名相清楚 你就有辦法去理解 你少聽的話 這些名詞名相就是很陌生 怎麼就聽不懂 對於這些名句文所涵蓋的內容 你還必須是各別的去跟他瞭解 來作意 還是總合的來跟他了別 來做為所緣的對象而作意 就是各別的當然就是知別 如果是總合的來作意 來特別的注意的話 當然就是總了 接下來106頁這裡就是談到 云何知義的問題 佛陀的回答 善男子彼諸菩薩由十種相 了知於義 就是佛陀又叫了一聲慈氏菩薩 說善男子 他說菩薩必須要有十種相 你才能夠說你瞭解這個義 就是由這個文字 所涵蓋的這些內容 十種相是哪個 一者知盡所有性 二者知如所有性 三者知能取義 四者是知所取義 乃至於第十就是知清淨義 總共就是十個 十個佛陀他是很清楚的 除了講了這個名相之外 還要再加以解釋 讓慈氏菩薩能夠清楚明白 我們現在來看這一部經 我們也能夠清楚 所以下面就說了 善男子盡所有性者 什麼是盡所有性 就是第一種 因為第一種說一者知盡所有性 什麼叫做盡所有性 謂諸雜染清淨法中 所有一切品別邊際 是名此中盡所有性 世間的一切法 我們就稱之為雜染法 如果是佛陀所悟道的 登地以上的菩薩所悟到的 或者我們就是說 他是超越現實的 那種理想的境界 都是屬於清淨的 是雜染的也好是清淨的也好 所有一切品別邊際就是說 諸法之中各各都有他的 多種差別乃至於他的邊際 這個就叫做盡所有性 什麼意思 盡所有性 一旦這一個法 只要一講出來 就把整個的內容 都涵括在裡邊了 盡 完完全全都包括在裡邊 除了這個名稱之外 已經沒有其它的法 會超越他的範圍之外 這個叫做盡所有性 也就是說 離開了這個名詞 離開這個名相 名句文裡邊的 就不再有其它 你所能夠要去瞭解的事情了 這邊舉一個例子來說 如五數蘊六數內處六數外處 現在又舉個例子 就是我們所講的 有五個數目字的蘊 五個數目字的蘊 當然就是五蘊 就色受想行識的五蘊 五蘊我們跟他說一個是色法 四個是心法 一個色法當中 你說一個色蘊 裡邊所涵蓋的內容就是 世間的一切的色法 你沒有離開了這個色蘊 這個名稱之外 沒有其它的法能夠再說明了 就是盡 已經全部都包括在裡邊了 沒有哪一個法給遺漏掉了 說還有一個色法 是在我們這個色蘊之外的 特殊法或特別法 沒有 所以一個色蘊 就把世間所有的色法 全部完全的包括在裡面 講到一個受 感受的問題情緒的問題 都在這個受蘊裡邊 都已經都全部都包括了 不會說要遺漏了哪一種的 情緒的感覺在外面 不會 只要講到這個受蘊 不管你怎麼講 不外於三受五受的內容 識蘊也是相同 也就是說離開了這個識蘊之外 沒有還有識的 這個了別或者是心識的 這種法的存在 所以從五蘊裡邊來說 包括了世間一切的萬法 從六數內處 從六個數目字來說明內處 什麼是內 就是我們五蘊身裡邊的 我們這個生命體裡邊的 是什麼 就是六根 我們的眼根我們的耳根 我們的鼻根我們的舌根 我們的身根乃至我們的意根 這個 這六個就是我們 身體裡面的東西 所以就是有六個六數 六個數目字 另外還是有六個數目字的外處 什麼是外處 就是根所對的境界 眼根所對的就是色處了 就是色境處 耳根所對的就是 就是聲境處 所以這個就稱之為六種的外境 就是色聲香味觸法了 這可以說離開了這個法之外 更無餘法 像色離開了色蘊之外 更無餘色 是識的話離開了這個識蘊之外 更無餘識 沒有這個其它的心識分別了 這個就稱之為盡所有性 如是一切如所有性者 如是一切這個是一種結語 結語上面所講的 就如同上面所說的 染淨諸法各各有他的自性相 他的自性相是怎麼樣 就是怎麼樣 稱這一個所包涵的內容 是包括了世間的一切萬法 都在裡面了 像如是一切 這個是上面這一句的結束 就是結尾語 就像這樣子的一個內容 就是屬於盡所有性的內容了 接下來如所有性者 什麼是第二種的如所有性 謂即一切染淨法中所有真如 是名此中如所有性 每一種法每一種法他的自體性 就是他的真實相 自體性你有辦法去體悟到 是染法也好是清淨法也好 你有辦法 從你的無漏智慧去體悟的話 體悟到他的真實相就是真如了 所以每一種法是染法是淨法 你悟到的這個真如 因為法的差別 所以我們這個真如本身 當然也就有幾種不同的名稱了 所以如所有性 就如同 就如同這個法本身 所具有的真實相 這個就是如所有性 這個法是什麼樣子 他的本體性是怎樣 你就是這樣子的去悟他 所悟得的境界 我們就稱之為真如 所以如所有性就是真如 這個真如我們再看他細分 就是有七種 叫做七種真如 第一個就是流轉真如 流轉 流轉當然就是指的 我們有情眾生 在六道當中的生死流轉了 生死流轉為什麼也叫做真如 因為這個流轉 只要是凡夫眾生 必然就是在六道當中輪迴 而這個輪迴 他是一切行無先後性 他在輪迴的時候 你找不出他的開頭 也找不出他的結尾 就是猶如車輪一樣的 在那邊旋轉 所以六道裡邊有的時候到天道 有的時候到餓鬼道 有的時候到畜生道 就一直的在六道裡邊 轉來轉去轉來轉去 不知道他從哪裡來 也不知道他要往哪裡去 所以像這個就是尋找不出 他的最初從何而來 也沒有辦法去決定他的最後 會朝哪一個方向 所以這個無先後性 所以我們都說 眾生的生死輪迴 是無始生死以來 找不到開頭的 往後 往後又要輪迴多久 在世間上也沒有辦法去跟他 掌握的 因為你有修行的話 你當然可以得到解脫了 斷除往後的輪迴生死 就像阿羅漢所說的 就是不受後有了 但是一般的凡夫眾生 不懂得修行不懂得 得解脫的話 他必然就一直一直一直的 在輪迴當中 所以就找不出他的開頭 找不出他的結束了 像這一個沒有先後性可得 其實這一個就是真如 這個就是生死輪迴的 他的真實相 所以只要是生死輪迴當中 必然就是六道輪迴不間斷的 第二個就是相真如 什麼相 謂一切法補特伽羅 無我性及法無我性 主要的就是講二無我 就是無我性還有法的無我性 補特伽羅無我 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 就是人無我 法無我性就是法無我了 代表著是說世間的一切萬法 沒有他的真實性 因為一切萬法也都是因緣所生 就是我們有情的生命體 補特伽羅數取趣 就是有情的生命 有情的生命體也是因緣和合 五蘊四大所成 所以也沒有他的真實性 沒有一個主宰性 所以就是無我 所以補特伽羅的無我 就是人無我 還有世間一切萬法的法無我 就是一切萬法 也沒有他的主宰性 法無我裡邊要找哪幾種 像五蘊像十二處像十八界 都是屬於法無我的 第三就是了別真如 了別 了別就是分別性 也就是唯識就是心識的意思 心識怎麼真如 謂一切行唯是識性 就是說世間的一切萬法 心法當然他是了別作用 他心法他是屬於能緣心 必然有他的所緣境 所緣境的一切萬法 皆是心識所變現 也就是說 我心是要緣取一切萬法 緣他的心所緣境是相分境 相分境也是心識所變 所以不管是能緣心 不管是所緣境 皆是唯識所現 所以唯識心識本身 他就具有這種了別功能作用 這個是他的真實相 所以了別也是一種真如 第四安立真如 安立真如就是跟他建立 跟他施設 那是什麼 就是謂我所說諸苦聖諦 我所說因為佛陀是針對的 慈氏菩薩乃至於在場的 所有弟子們所說的 所以佛陀當然這個我 當然是指他本人 所以我以前所講的 以前講過什麼 以前就講過苦集滅道四聖諦 所以佛陀就建立這個四諦法門 弟子們依之修學 就能夠得到初果二果三果四果 所以很多的弟子們 都得到阿羅漢果了 現在這個安立真如 就是指著佛陀說 我所說的諸苦聖諦 也就是世間因為是因緣所生 世間因為是無常 世間的果就是苦果 所以無常故苦 眾生皆在苦中 是四苦是八苦是三苦 這個苦是真實是苦 所以這邊就說了 苦聖諦就是安立真如了 這個是沒有辦法去跟他改變的 第五個這個邪行真如 這個就是指的 謂我所說諸集聖諦 集 集諦裡邊所談到的 就是一切煩惱 因為有煩惱為因 才會得到業果的這個苦果了 所以煩惱就是邪行 煩惱就是我們一切的業力 一切的罪惡業力 這些罪業就讓我們感得苦果 所以這個集諦就是世間的苦因 就是不正確的行為了 身業的不正確語業的不正確 所以這個就叫做邪行 你只要有煩惱的話 你必然的就會去受苦 這個也是他的真實性也是真如 第六叫做清淨真如 清淨當然離去了雜染 什麼境界 就是我所說的諸滅聖諦 就是滅諦了 滅諦就是涅槃 滅諦就是寂滅 滅諦就是圓寂 就是最極清淨 第七叫做正行真如 正行 就是說謂我所說的諸道聖諦 就是道諦 道諦就是修行的法門 這些修行的法門 都是屬於正知正行 你依之去修 佛陀所講的是什麼 三十七道品等等的那些法門 你如果依此而修 你必然可以達到涅槃 所以道諦就是得到涅槃的 這個主因 這個主因他就是正確的 一種修行方式 你就必須 要依佛陀的三十七道品 來好好的修 所以這個就是道聖諦 當知此中由流轉真如 安立真如邪行真如 故一切有情平等平等 我們就把這個七個真如 再把他分為幾大類來看 第一大類裡邊所要說的 就是有情平等平等 站在有情的立場來說 就是七個真如當中的第一個 流轉真如 第四個安立真如 跟第五個邪行真如 這幾個 就是除了我們的佛陀之外 因為佛陀已經是 天上天上無如佛是最高境界了 所以我們稱之為十法界 就是六道再加上四聖 在這個四聖當中 佛是最高境界 聲聞緣覺菩薩都還是 小乘的還沒有圓滿究竟 菩薩還是在修 所以這三個真如 對於我們這種 九界的有情來說的話 沒有不是由這三種真如 所成立的 就是說只要是九界的有情眾生 乃至於三乘聖者 可以說都具有這個流轉 安立就是苦諦 邪行就是集諦 都具有這幾種的 由相真如了別真如 故一切諸法平等平等 從法的立場來說 一切諸法也都是從相真如 這個相真如 就是我們所謂的二無我 了別真如 了別真如就是我們的心識 所以一切法沒有不是 由這二種一一由心識之所變現 世間的一切萬法 都是心識所現的 所以都不外於 這二種真如的體性 由清淨真如故 一切聲聞菩提獨覺菩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平等平等 這一個就是第三類的 就是三乘的菩提法 由聲聞乘可以得到阿羅漢果 這個叫做聲聞菩提了 獨覺也可以得到辟支佛果 這個就是獨覺菩提了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當然由菩薩修行 達到成佛的境界 這三個菩提法也是平等平等 所以都是悟得清淨真如 一樣的達到滅諦的境界了 第四類就是由正行真如故 聽聞正法緣總境界 勝奢摩他毘缽舍那 所攝受慧也是平等平等 這一個最主要的當然就是說 由於在修行的過程當中 正行真如就是道諦 就是一定要修行 修行的時間是很長 聲聞乘來講的話 就是可以由三世一直到 六十劫 或者獨覺由四世 可以到了一百劫 我們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可以達到三大阿僧祇劫 這麼長的時間 所以在這個修行的過程當中 聽聞正法 一定要聽聞 所以修學佛法 一定要聞思修都要學 你才有辦法引發智慧 這個聽聞正法都是一定要聽 現在大家當然是坐著在聽 或者你雖然是一邊工作一邊聽 也可以 因為總是要趕著出門 再不管怎麼說一定要聽聞的 一定要聽前人 他們修學的心得 或者他們的體悟 來告訴我們方法 所以聽聞正法這個就是聞慧 緣總境界 聽過了之後 你就會一類一類一類的來瞭解 這個叫做總法 你現在有辦法來瞭解總法 就是什麼 就是思慧 就是去觀想 勝奢摩他毘缽舍那所攝受慧 這個就叫做修慧了 因為你在於止觀當中 這種的智慧更殊勝 所以由聞慧而思慧而修慧 怎樣 平等平等 因為菩薩行者 他們這三種 這種微妙殊勝的智慧 是不斷的在作意 不斷的在努力 所以從作意來說 從思惟來說 大乘可以說對這種作意正行 是如此的不見斷的 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邊 都是不間斷的在修學 所以他們就可以 得到這種正行真如了 這一段就是屬於第二個的 就是我們前面所講的 要知義的十種相當中的第二種 就是如所有性 所有性就是有七種真如 七種真如配合有情 配合一切諸法 配合三乘聖果 乃至於配合修行的過程 來作解說 十種當中現在就進入第三種 能取義者 在知義的第三者能取義 什麼是能取 能夠去瞭解能夠去緣取的 能夠去分別的是哪一個 謂內五色處 就是我們這個身命體 內在的五種色處是色法 這個色法不是普通的色法 他是淨色根的色法 也就是我們所講的五根 眼根耳根鼻根色根身根 五根當中每一個根裡邊 他有就是浮塵根 外面看得到的 但是真正的能夠起分別作用的 是內在的淨色根 稱之為清淨色法的這個內根 所以這邊所講的叫做內五色處 就是我們內在的眼根的淨色根 耳根的淨色根鼻根的淨色根 舌根的淨色根 還有身根的淨色根 內五色處 若心意識及諸心法 還有就是我們把這個心識 如果把他詳細再分 原則上心意識可以是一個心法 但是如果再把他 詳細的來分的話 心意識各有他的不同的層次 一般所講的識就是第六意識 第六意識他有他所依的根 稱之為意根 意根就是我們所講的第七識 就他所依的微細的根 還有一個就是心 心是涵藏種子的地方 造作的善惡業 修了無漏的這些正行正法 一定有他的種子 種子儲存在哪裡 在心的這一個我們稱之為 藏識之中 如果說站在唯識學的立場 來解說 第八識我們就稱之為心 第七識就稱之為意 第六識就稱之為識 這是詳細來分的 如果只一般的認識境界 了別作用來說的話 心意識是同一個意識 都是有他的這種功能 還有種種種種的心法 種種的心法是代表什麼 與心王相應的心所 心所也是心法 所以從心意識的這些心王之外 還有及諸心法 代表著與心王相應的心所了 這些都是能取 都是能夠緣取境界了別境界的 第四所取義者 就是所取 被取的 一切能被緣取的這個境界相 是什麼 外六處 就是色聲香味觸法的外六處 這個外六處裡邊 又能取義亦所取義 就是第六的法處 第六的法 色聲香味觸法 也就是 我們第六意識所緣取的法 他又分兩種 一個是他自己本身所緣取的 因為第六意識是心法 當然所緣取的也是心境 心法的境界 這個心法的境界他就是受想行 就是受想行的這個心所法 所以心所法本身 他也是能緣心 就我們前面所說的 諸心法的相應心所 但是他也是第六識所緣的對象 也是被緣的對象 所以也是心所法 能夠來緣取境界 但是也是第六識所緣取的對象 所以這邊說又能取義 亦所取義 就代表著第六意識 所緣取的法處 他是有一部分是屬於能取義的 他是屬於心法之一 但是他也是心王所緣取的對象 也是所取義 其它的色聲香味觸的這五法 這五處 當然純粹都是所取義了 好了 第五個意識 建立義者 要建立要施設要跟他 就是說給他名言給他名字 這一個是我們有情的依處 是什麼 謂器世界 這個建立義最主要的就是 我們有情 一個有情生命體出現在人間 一定要有他所依的這個境界 所依的世界 人出生一定要有這麼一個土地 讓我們安住了 你就是鳥也要有樹木給他安住 就是魚也要有河流河水 給他安住了 所以這個都是我們的器世間 這個器世界於中 可得建立一切諸有情界 在這個器世間 有器世間上面才能夠安立有情 也就是說要有世界 有情才能夠在那個地方生存 這個世界有多大 我們這邊都有幾個不同的 一種說明 謂一村田若百村田 若千村田若百千村田 就是一定要用田地 你第一個要有土地 土地當中一定要有種植 我們有情在那邊 才有辦法生存下去 所以從最小的一個村一個田地 乃至於百村千村百千村 百千就是萬就是億 像這一個就一種數目字的 一種說明 所以這個從這個村田裡邊 來作說明的 再來從土地來作說明 或一大地至海邊際 此百此千若此百千 土地有多大 土地有多大 從一個大地裡邊延伸到海邊 從這個大地裡邊又延伸到海邊 像這一個我們就稱之為大地 你能夠在上面生存的 再來或一贍部洲 此百此千若此百千 或一個四大洲 也是此百此千若此百千 我們現在就從我們現在所住的 我們稱之為南贍部洲 這個贍有的我們一般都讀作贍 贍養的贍 這個代表著說 我們這個世界分成為四大洲 就是四個角 方位 東南西北 東有東勝神洲 南有南贍部洲 西牛貨洲有北俱盧洲 東南西北方 東南西北方 從我們這個南贍部洲來說的話 一個南贍部洲兩個南贍部洲 三個南贍部洲百個南贍部洲 代表著什麼 代表著世界之大 或者一個四大洲 聚合一個四大洲 就代表一個 再來是百的四大洲 千個四大洲 代表這個土地之大 再來若一小千世界 此百此千若此百千 或者是一個中世界 此百此千若此百千 或一個三千大千世界 若此百此千若此百千 甚至於下面還有所說的 若此拘胝若百拘胝 若千拘胝若百千拘胝 甚至於無數百無數千無數 百千無數 這個是數量之大數量之多 這個世界我們一般來說 因為只要修學佛法看佛經 都會看到一個三千大千世界 在這個描述裡邊來看 以一個須彌山為中心 有四大部洲 這一個有七山八海 或者就是八山九海 有這麼樣子的一個世界 這一個世界 我們就稱之為一個小世界 聚合這麼一千個小世界 我們稱之為一小千世界 就數量是很大 世界之大 如果再這個就是一千個小世界 如果有再加上 一千個的小千世界 就稱之為一個中千世界 一千個的千世界 這個叫做中千 這個中千為一個中千 再加上一千個的中千世界 我們稱之為大千世界 所以有小千有中千有大千 三個合併起來 我們就稱之為三千大千世界 這個世界就是很廣很大了 再來拘胝 拘胝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億 或者叫做千萬 這個是從數目字裡來看的 一千萬就是一億 所以拘胝就是一億 百拘胝就是百億 千拘胝就是千億 百千拘胝叫做百千億 這麼大 甚至於從無量無數來說 無量無數 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阿僧祇 阿僧祇就是沒有辦法算的 甚至於再跟微細的來說 或三千大千世界 無數百千微塵量等 三千大千世界裡邊的微塵量 每一個量裡邊來代表 這麼的一個世界 這樣三千大千世界的微塵量 就不曉得有多少了 真的非常的多 所以叫做 十方面無量無數的諸器世界 這一個就是我們所謂的 建立義 就是有情所安住的地方 就是有無量無數的世界了 再來受用義 怎麼受用 就是只要一個有情活在世間 必須要有他所用的資具 是什麼謂我所說諸有情類 為受用故攝受資具 所謂的資具 比如說所吃的飯菜 所飲的水果汁之類的 或者所要穿的衣服 或者所要擦的那些 化妝品之類的 或者就是唱歌跳舞的那些東西 或者是我們所要 只要是有情世間 活在世間當中所用的桌子椅子 磚瓦這些都是我們的資具 所以就是有情類所要受用的 一切資具 我們要活在世間 你看多少東西 看到了超商到了超市 到了大賣場去看多少東西 都是我們有情要用的 再來第七個叫顛倒義者 謂即於彼能取等義 無常計常想倒心倒見倒 從這個無常計常裡邊 有想倒有心倒有見倒 以此類推到苦計為樂不淨計淨 無我計我也是想倒 也是心倒也是見倒 這一句話就是顛倒義 就是有情世間看世間的 一切萬事萬物 都認為就是常樂我淨 我們說真正的常樂我淨 是佛陀的涅槃境界才有 我們有情的世間 都是因緣所生法 既然都是因緣所生法 當然都是無常的 既然是無常就是苦的 世間的一切都是不清淨的 因為都是煩惱所聚集而起的 有過去的種種的罪業 所感得的這種果報 所以都是不清淨的 再來世間既然是苦的 哪裡會是快樂 雖然說有的時候 日常生活當中還是有說有笑 但是真正的像佛陀的涅槃寂樂 我們還是沒有去感受到 這個像第一個無常計常 第一個顛倒 第二個就是苦計為樂 世間是四苦八苦 我們卻把他執著為是快樂的 不淨計淨 世間一切都是業因業果 根本都是雜染相 我們卻執著他是快樂的 再來無我計我 世間的一切 都沒有我們可以主宰的 我們主宰不了 但是我們都認為說 我們的主宰義 我有我的想法 你一定要聽我的 你一定要照我的意思來做 這個就是要主宰一切人 這一個都是想顛倒都是心顛倒 都是見顛倒 這個想顛倒當然就是思想 就是錯誤的 你的心因為有種種的煩惱相應 當然也是顛倒 再來你的見 見對於所執著的種種境界上 當然你的這個思考能力 也都是不對的邪知邪見的 這個就是屬於顛倒義 所以我們也是要去跟他瞭解 第八個無倒義 無倒就是沒有顛倒 就是跟前面的就是倒反的 所以與上相違 就是跟前面所講的都是相反的 能對治彼 所以你如果是無倒的話 是正確的 這個的話你就能夠對治什麼 就能夠對治前面所說的 想倒心倒見倒的 這個常樂我淨的部分 你才能夠正確的去瞭解他 第九就是雜染義者 什麼是雜染 當然就是不清淨 所以謂三界中三種雜染 在於我們這個 欲界色界無色界裡邊來說 我們有三種雜染 一個就是煩惱雜染 當然眾生的煩惱太多太多了 根本的隨煩惱的 再來就是業雜染 業當然就是行為了 身業語業所引生出來的雜染相 就是身業當中的有殺盜淫 語業有妄言綺語兩舌惡口 這個都是雜染性的都是染污法 第三就是生雜染 生雜染就是說出生 而為一個有情的生命體的話 必然就會有種種的雜染 出生之後的雜染是什麼 當然就是種種的苦諦的內容了 就是三苦四苦八苦 所以這個叫做出生以後的有情 生命體的雜染 就是苦諦的內容了 第十就是清淨義者 清淨當然就是非雜染了 把一切的雜染都斷除掉了 所以謂即如是三種雜染 所有的離繫 離繫當然就是 已經離去了他的繫縛 離去了他的執著了 這個什麼 是菩提分法 就是三十七菩提分法 就是不與煩惱相應的 這種修學法門 你如果能夠照著這些法門 好好去修的話 一樣的 這些煩惱你都可以斷除掉 都可以離繫 所以這個就是清淨義 要好好的來修學 這個道諦的內容了 善男子 如是十種 當知普攝一切諸義 什麼是義 就是我們前面所講的十種了 但是有關於這個義的部分 除了這樣子的十種的說法之外 我們下面還會再繼續的 有三大類的說法 所以剛才那個是第一大類 我們現在再看 是第二大類的說法了 什麼是知義 這第二種的說法 佛陀又再叫了一次 慈氏菩薩 他說復次善男子 佛說又慈氏菩薩你要知道 彼諸菩薩由能了知五種義故 名為知義 前面是十種義 現在我們的第二大類的解說 是五種義 五種第一個就是知事 遍知事 第二就是遍知義 第三就是遍知因 第四遍知果 第五就是對此都能夠有所覺了 什麼意思 善男子 佛陀又再叫了一聲 此中遍知事者 什麼叫遍知事 當知即是一切所知 什麼事你都要瞭解 事就是世間的事相 世間的一切事相你都完完全全 不遺漏的了知他 是什麼 或諸蘊或諸內處或諸外處 如是一切 到如是一切就是一個句點 也就是說對於蘊處界的等等法 對於內六根對於外六境 你都要完全掌握 都要完全瞭解 這個叫做遍知事 第二叫做遍知義 遍知義也是要瞭解一切法 前面遍知事也是瞭解一切法 當然還是有點差別 前面的遍知事的 了知一切法的對象 是從一切法的體性上來瞭解 現在第二種的遍知義 要從這個體性的義理上來瞭解 更深一層更廣泛了 所以乃至所有品類差別 所應知境 更瞭解更清楚範圍更廣泛 所以所有品類差別 都要完全瞭解了 不管他分為幾大類都要清楚 這邊舉的例子 謂世俗故或勝義故 或功德故或過失故 這個緣故世故 或生或住或壞相故 等等一直接下來 這些都是屬於遍知義 世俗的一切 就是我們一般凡夫眾生 所認識的常識境界你都要瞭解 勝義故 就是聖者所認知的境界 你也都要從他的體性上去瞭解 乃至於所有的無漏功德 甚至於一切法的功德性 你都要去瞭解 比如說四無量心的功德 六神通的功德 三十七道品的功德 十八不共法的功德 你都要去瞭解 還有過失故 也就是雜染法所引生的 種種的過失你也要懂 正確的要懂錯誤的也要懂 你才有辦法避免錯誤 而達到正確 緣故就是說 四緣 我們一般來講的話 心識的起作用一定要因緣 還有等無間緣還有所緣緣 還有增上緣 四緣都要具足 如果是以物質的 一切法來說的話 他沒有等無間緣 他的因緣也要具足 所緣緣的對象要具足 增上緣也要配合 你都要瞭解 再來世故就是三世一切法 都要瞭解 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 或生或住或壞相 生住壞就是一般所講的 生住滅了 如果再加上一個變異性 從生到壞的中間住的過程裡邊 還要一個變異性 我們就稱生住異滅 壞就是滅 所以生住異滅我們就稱之為 不管是有情不管是物質的一切 都具有這四相 再來或如病等故 如病就是說 我們知道世間一切法 我們在瞭解的時候 要有四種厭離想 就是說對於一切萬法 都好像生病一樣的 就像病一樣的我們要遠離 甚至於像爛瘡一樣的 癰就是癰疽一樣把他遠離掉 或者就像有人 來誹謗我們的時候 猶如毒箭射心一樣的 我要遠離掉 不可以有 甚至於說一切的惱害想 都要把他給遠離掉 這個你都要懂 這些法如病如癰 或如箭或如惱害你都要懂 再來或苦集等故 苦集當然苦集滅道了 世間的因果出世間的因果 都要瞭解 或真如或實際或法界等故 真如當然就是真理的湛然 不虛妄性 實際也就是真理的 至極的無邊性 無邊際 再來法界 就是一切清淨法的因性 你都要懂 修學止觀的行者都要去瞭解他 或廣略故 或一向記故 是廣是略你也都是要給他瞭解 甚至於下面還有四種記法 也都要瞭解 這種四種記法是什麼內容 我們就等下一節課 再來做解釋 這一個就是我們所談到的 第二大類的知義當中的 五種義裡邊的第二種 叫做遍知義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