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講:淨珠法師 講題:解深密經 40 解深密經 第四十集 諸位同學 大家好 阿彌陀佛 在解深密經第二卷 無自性相品 因為談到一切萬法 可以給它歸類為三性三無性 這樣子的一種分類 從佛陀解說了 三性三無相的道理之後 勝義生菩薩可以說 對於佛陀所講的 一切萬法皆無自性的道理 已經能夠融會貫通了 所以在般若經裡邊所說的 無生無滅 本來寂靜 自性涅槃的道理 他也能夠從佛陀的 三性三無性的這個問題裡面 來作一個連貫的一個了解 因為他自己本身了解了之後 就針對著佛陀曾經解釋過的 七大類的這些法門 他也就能夠 以他自己領悟到的心得 向佛陀作稟告 由佛陀來跟他作證明 是不是正確 從前面的這些長行的解說 接下來 我們在經典裡邊 佛陀就是經常的 在這個義理的解釋上 就是怕弟子們聽不懂 他就會舉一些例子來作說明 現在勝義生菩薩也是一樣的 就他從佛陀解說的義理當中 有所領悟之下 道理的部分 自己已經把它作了一個報告 稟白給佛陀來作證明了 下面接著也就是 我們課本的第八十頁 也是相同的 勝義生菩薩就用這個例子 用比喻再作一次的說明 請佛陀來作一個證明 所以八十頁裡邊第三行 就是舉例子的了解 世尊 譬如毘濕縛藥 一切散藥仙藥方中皆應安處 現在我們下邊 就會舉出幾個例子來說明 三性三無性的這個問題 也就是說依三無自性的 這種了義的言教當中 你就可以來了知 他以前所謂的不了義的 所有的義理 這個時候也都能夠 得到融會貫通了 第一個例子就是毘濕縛藥 這個毘濕縛藥 說起來就是印度的 一種草藥的藥粉 這種草藥的藥粉 可以說非常的殊勝 如果加在於 一切的藥當中的話 它這個藥性對於我們身體 醫病的這種功能作用 會更加的殊勝 所以這個地方就說 如果以這個毘濕縛藥 把它加在哪裡 一切散藥仙藥方中 這個散藥 就是一切的藥粉之類的 這個毘濕縛藥 就把它加在所有的 製作的一些的藥粉裡面 只要有加上一點點的 毘濕縛藥的話 可以說皆應安處 就是說它這個藥性會更加的 有醫病的這種靈驗性 或者把它加在仙藥方中 仙藥 當然就是我們一般 透過一些民俗宗教裡邊 所有的 像仙丹 或者是靈丹之類的這種藥 一樣的 如果把它加上毘濕縛藥的話 一樣的 在這個醫病的部分上 也是會更有靈驗的 所以這個毘濕縛藥 在印度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 一種藥 這樣子的一種例子 有了毘濕縛藥的話 所有的藥性 它能夠發揮它最大的功能出來 所以你不管 就是一般的藥粉也好 就是一般的 所謂的仙丹靈丹之類的也好 它就怎樣 皆應安處 就會更靈驗的來治一切的病 如是世尊 依此諸法皆無自性 無生無滅 本來寂靜 自性涅槃 無自性性了義言教 也就是說 佛陀 世尊你能夠在於 我們這一部經典當中 來解說無生無滅 本來寂靜 自性涅槃的 這樣子的一個義理 就用這個無自性性的 這個了義言教來了解的話 有所透徹的去領會的話 遍於一切不了義經皆應安處 就以佛陀你所講的 三無自性性的道理 這些道理是屬於了義教 我聽了 我懂 我聽了 我能夠去領會 我聽了 我有辦法去融會貫通 我把這樣的義理心得 如果這樣來看 不了義經教的話 一樣的 也變成看得懂了 也可以去了解了 像這樣子來說的話 了義言教 就如同毘濕縛藥一樣的 而不了義教 不了義經 就如同是散藥仙藥方 就是散藥的藥方 或者是仙藥的藥方 它本身本來就應該有它的 就是對治的一個對象了 但是如果再加上毘濕縛藥 藥性會更殊勝 同樣的道理 雖然說般若經的義理 是很殊勝 但是 卻是不了義經 聽不懂 不了解 沒有辦法去 了解它裡邊的義理 現在透過三性 三無性的道理之後 已經懂得了 如果再來看 這個一切的不了義經的話 也一樣的 皆應安處 也就是說 都能夠看得懂了 都能夠有所領會了 所以因為這樣子 不但是說 有關於相無自性性 或者是勝義的兩種無自性性的 這種般若言教 也都可以了知 就是依這個生無自性性 它的所有的方便法門 也都一樣的 都可以了解了 也就是說 有辦法從三無自性性當中 能夠了解到依他起的 生無自性性的一切方便法門 乃至於般若的一切要義要理 也都能夠了解 所以毘濕縛藥 就比喻為了義教 散藥仙藥方就代表了 不了義教 這個是有這個例子 第二所舉的例子叫做彩畫地 彩畫地 地當然就是大地 就代表著彩畫的質材 彩畫的質材就是像布 或者像紙 就像畫紙 畫布也好 畫紙也好 都叫做彩畫地 就是質材質料 遍於一切彩畫事業皆同一味 就是說 你有了這一塊布 或者有這一塊畫紙的時候 如果在上面作畫 就是彩畫 一樣的都能夠達到和合一味 也就是說畫在紙上 也可以完成 畫在布的上面 也可以完成 在畫的時候 它是或青或黃或赤或白 就是說我們的彩畫 是很多種的 青黃赤白的這種顏色 再加上其他的調色 可以說是非常的多 這些色彩 復能顯發彩畫事業 就是說這四種原色一樣 本來的為元素的 這種顏色可以說 它是能夠作一切彩畫的 完成一切事業的一種基本色 像這樣子的一種狀況裡邊 在說明什麼 如是世尊依此諸法皆無自性 廣說乃至自性涅槃 無自性性是了義言教 佛陀也一樣的 就是從這個一切法 皆無自性的道理當中 現在已經了解了 怎麼了解 從了義經教當中來了解 從這個了義的言教了解的 就遍於一切不了義經 對於不了義經的部分 也一樣的 可以由此而了解了 現在等於都是可以融會貫通 所以什麼是了義教 就是彩畫地 就是它的質材之類的 不了義經是什麼 不了義經就是彩畫事業 就是你如果有一塊布 如果有一張畫紙的話 你要畫什麼都可以畫得出來 一切的彩畫事業 都可以圓滿成就的 這一個復能顯發 彼諸經中所不了義 所以對於這個了義言教 有所了解之後 一切的不了義經教 也都可以了解了 到這個時候來 全部都可以了解 第三個比喻就是 珍羞果餅的一個比喻 他說 世尊 譬如一切成熟珍羞諸餅果內 投之熟酥 更生勝味 珍羞就是我們一般 就是山珍海味的一切飲食 稱之為珍羞 就是我們稱之為 這些酥酡之類的 就是大寮廚房裡邊 所煮出來的這些飲食 果餅 餅果內 餅跟果 原則上就是我們所謂的 餅干糖果之類 餅干糖果之類 有的是麵粉之類 麵食所作的 或者糖類等所作的 不管你是在廚房當中 所煮的這些山珍海味的飲食 或者你是要做一些 糕餅類的 糖果類的東西 如果在裡面 再加了一點點的熟酥 如果你的成果放得高一點 再把它加一點點的 熟酥下去的話 這個味道就更殊勝更好吃了 就如同我們現在的飲食 也一樣的 有很多的人在一些飲食上 以前我們不容易拿得到 現在因為交通方便 進出國 飛機來來往往 也很方便 不管說是自己出去 帶回來的也好 或者是說 用一些郵寄的 寄回來的也好 我們現在在煮的一些羹類 東西如果再加上一點點的 一些奶精 就是 或者是說椰子肉裡邊 所出來的一些漿之類 就是乳漿之類的 加上去的味道一定會更好吃 這個以前買不到 當然不懂 現在買得到的話 再多加一點下去的話 那個味道就更殊勝 同樣的道理 這邊舉的例子 以印度當時來說 由牛奶轉成生酥轉成熟酥 這個就是一個高價位 所以在做這些 飲食糕餅類的時候 再加上一點點的熟酥的話 這個成果一定是會更好 也就是更美味了 同樣的道理 世尊所講的 這一切諸法皆無自性的道理 一切諸法皆無自性 在講般若經的時候 是聽不懂得的 但是現在經過佛陀詳細的解說 尤其從這個三無自性性裡邊 再來作說明的話 已經了解了 了解了就是佛陀所講的義理 就是了義言教 所以從了義言教當中 了解了一切萬法的皆無自性 現在再把它投射到 般若經的義理裡邊來看 也能夠看得懂 所以這邊所舉的例子 就是了義言教 就是熟酥 不了義教 就是珍羞果餅之類的 也就表示說 本來珍羞果餅 就已經是能夠讓一切的人 都吃得很舒服了 再加上熟酥的話就更好 佛陀在解說義理的時候 是為一切眾生 來說明了世間的真相 是很好 但是因為有一類的聽不懂 聽不懂就是不了義教 現在聽得懂了 佛陀用一種不同的方式 就是三無性的道理來作解說 聽得懂了 現在一切的諸法 皆無自性的道理 也都一樣的通了 這個是第三個例子 這裡再以第四個例子來說 第四個例子 就是譬如虛空遍一切處 這個就是虛空的舉例 虛空的意思就是說 我們這個地方因為有空間 有空間 才能夠 因為是遍一切處 都是有空間的時候 它當然就變成 不障一切所作事業 你要在這個空間當中 你要建房子就可以建房子 像這個空間當中 我要放一張桌子 就可以放一張桌子 在這個空間當中 我要放 就是一個電視 你就可以放一個電視在那裡 因為有這一個虛空的存在 你才能夠成就一切事業 要放什麼 要拿什麼 都可以 所以不障一切所行事業 這個就表示什麼 草木要生 它才有空間可以生 這個空間 因為是它不障礙的 所以草也可以生 樹木也可以生長 就是我們人要走來要走過去 也可以 就是要在這個地方 來成就什麼事業 開一間工廠也可以 建一棟房子也可以 所以就能夠和合一味 互不障礙 如是世尊 依此諸法皆無自性 廣說乃至自性涅槃無自性性 了義言教 佛陀你所講的 這個諸法皆無自性的道理 就是以這個了義言教 來作解說 說明一切法皆無自性 以這個無自性性的 這個了義言教 就是說 佛陀你所講的 三無自性的道理 我聽得懂 我瞭解了 瞭解了之後 現在把它再來看看 以前的不了義教的話 現在也看懂了 像這樣子也一樣的 皆同一味 就是說 佛法本來就是一味的 和合的 不障一切聲聞獨覺 及諸大乘所修事業 所有佛法的義理 是不會障礙三乘聖者所修 乃至於所證的這個果位的 就說明了 主要的聲聞 也是證到法無我性 獨覺也是證到法無我性 菩薩要悟得解脫涅槃的境界 當然也是要悟得法無我性 所以聲聞只要悟得人無我 就可以達到阿羅漢的境界 所以因為虛空 不障礙一切事業 同樣的道理 佛陀所講的 無自性性的了義言教 當然也不會障礙 三乘聖者的修行 乃至於三乘聖者的 他們所證得的果位 都能夠達到和合一味 所以了義言教 就以這個虛空來作例子 而不了義經 就代表著一切事業 聲聞的事業是什麼 達到阿羅漢 獨覺的事業 修行證得辟支佛果 菩薩的事業就修學六度萬行 達到成佛的境界 不會妨礙的 所以你只要好好的 能夠在法無我性 從這個三無自性性當中 來悟得真理的話 你是定性的一乘的修學根性 都是可以達到究竟解脫的 這個涅槃的這種境界 說是語已 這個都是勝義生菩薩所說的 說完之後 爾時世尊歎勝義生菩薩曰 勝義生菩薩在前面 從這個道理的部分來作解釋 尤其是七大類的 這種修學法門 有所領悟 後面再舉出四個例子 比喻來說明了義言教的 讓自己本身能夠有所領悟到 佛陀所說的義理 什麼是諸法皆無自性的道理 都懂得了 他這樣子解說過之後 釋迦牟尼佛 世尊就歎勝義生菩薩 歎 就是讚嘆 代表就是對於他前面所說的 這一些問題 這個道理 佛陀跟他認可 就是說跟他 認為說 說得不錯 所以就說 善哉 善哉 善男子 你所說的是好的好的 對的 對的 像這個善哉善哉 當然就是在於 我們的一般的口頭禪裡邊 就是好的 所講的這個道理 這是對的 好的 這個善男子 當然就是勝義生菩薩的 一種稱呼 汝今乃能善解如來 所說甚深密意言義 你對於我所講的這一些道理 應該說是很甚深的 不管是三性的道理也好 三無性的道理也好 可以說也是很深奧的 對於這樣深奧的道理 你現在已經善解 已經能夠理解了 復於此善作譬喻 對於所說的這種 微妙甚深的義理 你也能夠舉出相符合的 這種例子來作說明 所謂世間毘濕縛藥 雜彩畫地熟酥虛空 你所舉的例子有這四種 舉出的這四種 真的是舉例得太好了 所以勝義生如是如是 就像你所說的這樣 就像你前面所說的這個樣子 代表勝義生所說的 是正確的 是對的 所以我們要了解 佛陀所說的義理 就要從上面 一直把它延續的看下來 不管是佛陀說的也好 是勝義生菩薩所說的也好 都是正確的 是對的 更無有異 沒有不同的地方 沒有就是誤差的地方 如是 如是 汝應受持 就如同你所說的這樣 就如同你所說的這樣 你如應受持 你就是要好好的 來把它給受持 就是說好好的來修 來理解 來領悟 所以這一個就是佛陀 對於勝義生的讚嘆 認為他所說的是正確的 所說的是對的 沒有差異性 你就要好好的來受持它 這個三無性的這些內容 勝義生菩薩 聽了佛陀的讚嘆之後 他又將他所理解的 也就是說 佛陀從他開始講經說法以來 到現在 可以說是講了 非常多非常多的教義教理了 但是這些教義教理 我們可以給它分出 幾個主題出來 從它的教相的不同 從它的時間的前後 可以跟它分類 現在這個勝義生菩薩 就認為佛陀從菩提樹下成道 為五比丘講經說法到現在 到今天 可以說 可以跟它分為三個時段 稱之為三時教 這個三時教 就是由於所說的內容的不同 或者根機的不同 給它分為三大類 稱之為三時教的 一種內容說明 勝義生菩薩 就是對佛陀這麼說了 他說世尊初於一時 在婆羅?斯仙人墮處 施鹿林中 惟為發趣聲聞乘者 以四諦相轉正法輪 雖是甚奇甚為希有 一切世間諸天人等 先無有能如法轉者 而於彼時所轉的法輪 它是有上有容 是未了義 是諸諍論安足處所 這個就是把佛陀 最初最初他的講經說法 給它歸為第一時教的內容 怎麼說 就是說釋迦牟尼佛 世尊 你在初於一時 在最初最初的那個時候 在哪裡 就在婆羅?斯仙人墮處的 施鹿林中 這一句話是很長 其實說起來 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鹿野苑 佛陀最初就是在鹿野苑 為五比丘講四聖諦的法門 這一個地方 地名就是婆羅?斯 這麼一個村莊 婆羅?斯這個村莊裡邊 就是比較靠邊的地方 就是比較離憒鬧處的地方 叫做仙人墮處 也叫做施鹿林中 為什麼叫做仙人墮處 代表著說這一個地方 在很早很早很早以前 這個是講到印度 古時候的歷史當中 就說曾經有五百個仙人 因為他們已經得到五通了 五通當中 當然就有神足通 就可以到天上裡邊飛來飛去 這五百個仙人 在半空中飛來飛去的時候 飛到這個地方 什麼地方 婆羅?斯的 比較邊邊的離憒鬧處的地方 耳朵裡邊就有聽到 美妙的女人的歌聲 一聽到之後 內心裡邊就起了貪欲的染著心 既然已經上升到天上裡邊 既然具有這個五種神通了 一定在這個禪定工夫方面 就是有他的一個境界 但是因為染著於 女眾的這個歌聲 代表著起了貪欲心 所以馬上失去神通 就墮到這個地方來了 這個叫做仙人墮處 當然 這些五百個仙人 就在這個地方生活 就在這個地方重新修行 這個地方也叫做施鹿林中 布施給鹿的一個山林 這個是因為釋迦牟尼佛 在過去生過去生 還是菩薩行的時候 也是一樣的 還是一個菩薩的 一個修行者 菩薩的修行者 他不是人 他是一隻大鹿王 就是鹿群裡邊的鹿王 就是有一次 就是國王出來打獵的時候 就捕獲了 他們非常多非常多的 這些鹿群 等於他的子民 有很多都被國王給網捕過去了 這個鹿王 當然就是引發他的慈悲心 他就以人的話來跟國王商量 他說 你現在 捕獲了這麼多回去 一下子也吃不了那麼多 也不新鮮 是不是可以我每天 就派一隻鹿來給你吃就好了 其他的 還是可以給他們 自由的活動 像這個就是其中的一種 所以那一個 鹿在那個地方生活的環境 就變成是國王要吃鹿肉的 一個鹿所生活的一個環境 所以這個也就稱之為 以國王的命令 就是說 這些鹿 都是國王要吃的 皇宮裡面 他們的飲食之一 所以這邊的鹿 就是不可以來捉殺 就把他們給放了 所以叫做施鹿林 另外還有一世 也是一樣的 就是釋迦牟尼佛 還是菩薩道的時候 他也是一樣的 是一個鹿王 帶了一群的鹿 也是一樣的 被國王給捕獲了 一天送一隻來給他吃的時候 正好到輪輪輪 輪到有一隻 正好是有懷孕的母鹿 到了懷孕的母鹿 出來跟鹿王商量說 我現在一去的話 就是兩個生命 甚至於就是少了一個後代了 是不是可以商量 我明天 或者等到我 已經把這個小鹿生產下來 之後再去 就派另外明天的先去 我就等到生產之後再去 但是明天的那一隻 他當然也說 我能夠多活一天就多一天 所以他當然不願意今天就去 後天的呢 更不願意了 他可以多活兩天 所以在這樣的沒有辦法之下 鹿王就說 我就代你去好了 所以等到鹿王到了皇宮的時候 國王一看到 這一隻是鹿王 怎麼鹿王你親自來了呢 鹿王就跟他說 今天是一個 母鹿因為她有懷孕不能來 我就代她來了 由於這樣子的一個動作 就感動了這個國王 他說畜生都有這樣子的憐愍心 畜生都有這樣的慈悲心 為什麼我是一個人 連畜生都不如 所以從此以後 不再吃鹿肉 而且鹿活動的那個空間 那個森林就禁止打獵 就變成是動物保護區 像這個也就稱之為施鹿林中 這個地方 其實說起來 在於印度他們認為 這個環境是很多修行者 喜歡去修行的一個森林 非常的安靜也非常的好 所以自古以來可以說 很多的修道者 很多的苦行的修行者 都喜歡到這個地方來 裡面就是鹿 是特別的多 所以我們就稱之為鹿野苑 在這個地方 釋迦牟尼佛因為最初成道 當時因為有五個大臣 也出家陪他來修行 當時這五個大臣 就跟悉達多太子 都一直的在這個鹿野苑的 施鹿林中 在那邊修苦行 但是釋迦牟尼佛 他自己本身感覺到 修苦行還是不能夠得解脫 所以他自己本身 就離開了苦行林 自己就到了這個菩提樹下 自己本身來獨修 但是因為他離開了苦行林 反而被這個五個大臣 這個五個出家眾看不起 認為太子受不了這種苦 自己離開了 退心 退道了 所以被看不起 但是想不到 釋迦牟尼佛卻是成道了 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後 第一個當然就想到 我都可以悟得真理 都可以得到解脫 都可以得到涅槃了 當然這五個 是以前跟著一起修行的 當然要來引度他們 所以他自己本身 就回到鹿野苑 就來與這五個大臣 出家的 稱之為佛陀的 第一個弟子 就是五比丘 就是阿若憍陳如等五比丘 當時佛陀就為他們來解說 這五個人 因為都是一心一意 想要證得境界的 一心一意要證得境界的 當然他們的根性上來說 就是發趣聲聞乘者 他們主要的發心 就是要快一點的 來證得究竟解脫的境界 最快當然就是阿羅漢的境界 沒有時間再跟眾生來結緣 所以佛陀就為他們 以四諦相轉正法輪 就以這個四聖諦 來為他們作解說 講經說法 我們就叫做轉法輪 這個法輪 這個法又是正法 就是真正的 能夠讓我們得到解脫的 真正能夠讓我們得到涅槃的 這個境界 印度當時的這麼多的外道 還有很多很多 根本就沒有人悟得 真正的解脫 像佛陀的早期的 親近的禪師 都還只是到非想非非想處天 還沒有真正的超越三界之外 所以可以說 佛陀當時就是認為 四聖諦的法門 真的可以讓我們得到解脫的 所以四聖諦就叫做正法 現在為他們來解說四聖諦 就是轉正法輪 轉的意思 就是往前 所以轉是往前 本身它就是有一種 推動的一個意思 也就是能夠讓我們 來從佛陀悟的真理 就講給弟子們聽 弟子們也可以了解佛理 一代一代一代的傳承下來 這個就是轉 所以由兩千多年前的 釋迦牟尼佛 透過五比丘 一直的到現在 我們的佛法還是繼續的 流傳在於世間 這個就是轉 輪 輪就是像車子一樣的 也是往前進 輪往前進的時候 就是有一種壓伏的功能作用 壓 雜草可以給它壓平 或者不好的東西 可以給它壓碎 代表什麼 我們每一個眾生 內心的煩惱 透過這個正法 透過了解這個四聖諦的義理 你就可以把煩惱去除掉 所以這個輪 就是有讓我們斷煩惱的意思 再來也可以往前進的意思 所以也就是能夠捨此去彼 從這邊到那邊 由凡夫到聖者 所以我們如果 能懂得四聖諦的道理 懂得佛陀所講的正法 你就可以一方面斷煩惱 一方面就是去除凡夫性 而達到聖者的境界 所以講經說法 我們稱之為轉法輪 就是把這個法給發揚出去 來聽經的 就是來接受佛陀的正法 你好好的來修學的話 你也可以斷煩惱 你也可以得到無漏智慧 你也可以證得究竟解脫 所以轉正法輪 就是四聖諦的義理 最初 這些四聖諦就是苦集滅道 有世間的因果 也有出世間的因果 苦 了解世間是苦的 當然就是苦果 為什麼會來世間 有三苦 有四苦 有八苦 就是因為有集 就是因為有過去 無始生死以來的煩惱 讓我們在這個無明造業當中 來承受這個苦果 所以集是煩惱 就是苦因 有苦因而有苦果 從果來推 往前推來了解因 所以這個就是世間的因果 我不要受苦 我要得解脫 解脫的境界是什麼 就是涅槃 涅槃是什麼 就是滅諦 滅盡一切煩惱的境界 滅諦就是我們離去痛苦 所得到的究竟解脫 就是我們所謂的寂滅樂 你要如何才能夠達到寂滅樂 寂滅樂是一個樂果 快樂的一個果 你要如何才能夠到那個境界 就是一定要修行 修什麼 就是一定要修八正道 你好好的來修八正道 當然八正道裡邊 再往前推 更詳細的 就是三十七道品 你好好的來修的話 你就一定可以得到解脫 所以道諦就是修行法門 你有辦法來修 佛陀所講的這些法門的話 實踐實行 實際的來修行 你這個就是因 有這個修行的因 才能夠達到涅槃解脫的樂果 所以滅諦跟道諦 就是出世間的因果 想要得到果 必然要有因 這個因 就是道諦 所以苦集是世間因果 滅道就是出世間因果 這個稱之為 由世間而達到出世間 必修 必懂 必了解 必體悟的一個正法 所以四聖諦在我們佛學裡邊 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法門 雖然說這個四聖諦 比起我們世間的 這個就所謂的遍計所執相的 一般世俗的 錯誤的這種法門來講的話 雖是甚奇 甚為希有 可以說是很稀奇的 也是很稀有難得的 但是這樣子的一個四聖諦法門 是佛陀悟到的 佛陀悟到的 當然佛陀大覺世尊 可以說有辦法 完完全全的去體悟 但是一切世間諸天人等 先無有能如法轉者 就是我們世間的一般的天人 乃至於我們一般的 凡夫的這種人類的人 諸天人等 諸天就是天上的天人 人就是我們人類的人 不管是天上的天人 也是有他的福德 我們人間也有這種 我們人間的福德跟智慧 但是我們從 以前以前以來到現在 都無有能 都沒有一個可以如法轉者 我們都沒有辦法去體悟到 我們也都沒有 能夠轉如是四聖諦正法輪的人 就是說天上的天人也不行 人間的人也不行 誰才可以 就是只有釋迦牟尼佛可以 而於彼時所轉法輪 對於佛陀悟得了真理之後 為五比丘講四聖諦法門 為聲聞聖弟子講四聖諦法門 但是講了之後 是把這個法輪給轉下去了 也就是說 有弟子來學習了 但是還沒有真的得到究竟圓滿 只是阿羅漢果 還沒有達到真正的成佛 所以他如果比較來說的話 在四聖諦之上 有上有容 是未了義 還有比四聖諦更超越的 還有比四聖諦 更有它的究竟法的 所以他是怎樣 還是有容 有容的意思就代表著說 還是有它的欠缺的地方 別人還可以找出它的缺點 還是可以批評 還是可以來問難 就是說 還不夠圓滿 所以還是一樣的 有它的缺點存在 還不夠圓滿 所以有容 所以是未了義 四聖諦的法門還是不了義 還是不究竟 是諸諍論安足處所 既然他的教 就是說四聖諦的這些言教 還是不夠圓滿的 也還不夠義理上來說的話 也還不夠究竟的 所以也容許別人 還會再加以批評 還會再加以問難等等 所以難免就在這個問答之間 會有一些諍論產生出來 如果是圓滿的話 就不會有諍論了 就是因為還有欠缺 這一個是屬於出於一時當中 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初時教 接著世尊在昔第二時中 對於這個時間的延續當中 眾生的根機裡邊 世尊在這個第二時教 所講的道理 惟為發趣修大乘者 依一切法皆無自性 無生無滅 本來寂靜 自性涅槃 以隱密相轉正法輪 到了第二時教的時候 佛陀就特別為 這些大乘的根機的 一些修行者 以這個隱密的教法來作解說 這個隱密的教法是什麼 當然就是般若經的教義 以這個般若經的教義 來說明 來作解釋 怎樣 雖更甚奇 甚為希有 是比四聖諦的法門-還是更殊勝了 也是很稀有難得的 但是這個第二時教的 隱密相所轉的法輪 也是不夠圓滿 還有比它更殊勝的 還是一樣有受到批評 或者是問難的這個空間 所以它是猶未了義 還不是了義教 一樣的 還是諸諍論處所 還是一樣的 在問答之間 還會起辯論的 世尊於今第三時中 普為發趣一切乘者 現在是第三時中 佛陀這一次為大家所講的 可以說歸類為第三時 這個第三時裡邊 所講的對象是誰 是普為發趣一切乘者 一切乘的話 代表聲聞乘 緣覺乘 菩薩乘都有 大乘小乘都可以通的 你大乘的根性來聽 也聽得懂 你是小乘的根性來聽 也聽得懂 這個就普為發趣一切乘者 佛陀也一樣的 來說明這些道理 是以顯了相轉正法輪 佛陀你講得非常的清楚 講得非常的明了 大家都聽得懂 所以第一甚奇 最為稀有 所以佛陀 你現在所講的這些道理 是最殊勝的 最殊勝的 甚至於是最稀有難得的 世尊 你現在所講的 這些法輪 這些道理 是無上無容了 沒有比這個更殊勝的了 這個已經是最好的 也不會有人來問難了 因為沒有這個問難的空間 因為每一種 你從遍計所執也可以 從依他起也可以 從圓成實也可以 從相無性 生無性 勝義無性 你可是可以圓滿的來包容了 所以第三時教所講的 三無自性性就是真了義教 非諸諍論安足處所 所以只要從這個三無性的道理 來了解世間的一切萬法的話 都是最究竟最圓滿的 沒有人能夠找出它的缺陷 找出它的不圓滿的地方 所以第三時教是真了義教 第三時教就是無上無容 這個第三時教 就是非諸諍論之所處所 這個是最圓滿最究竟的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 來讀這個解深密經的時候 如果對這個第一卷第二卷 好好的來了解的話 對於我們的佛理 是能夠有一個 基礎的一個了解 你以這個了解裡邊 再來看其他的經典的話 一定會更好看 更容易了解的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