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講:淨珠法師 講題:解深密經 39 解深密經 第三十九集 諸位同學 大家好 阿彌陀佛 在解深密經第二卷 也是第七十四頁 七十五頁的偈頌 裡邊是把前面 有關於眾生根性的不同 對於佛陀所講的義理的瞭解 就是有淺深的不同 佛陀在解說義理的時候 原則上都是希望眾生 能夠證得究竟解脫 只不過眾生的根機的不同 就會有三乘的差別 甚至於在有情的根機裡面 還有就是無性種性的一類 所以證得解脫的境界 是三乘都可以同證的 也就是說三乘可以同時得到 定性的聲聞的解脫境界 定性的獨覺的解脫境界 乃至於定性的菩薩 達到成佛的解脫境界 所以能夠離去了一切的煩惱性 就能夠證得寂靜的真藏 如果能夠離去了生死的痛苦 就能夠得到涅槃的這個妙樂 所以只要對於一切的煩惱 能夠斷盡的話 以他根機的不同 所證得的解脫境界 程度上還是有他的不一樣的 但是所悟到的這個佛理的境界 也說是我們所講的法無我性 都是一樣的 我們看七十五頁接下來的 這個長行裡面 也就是勝義生菩薩 又再向佛陀稟告 就說諸佛如來 密意語言甚奇希有 乃至微妙最微妙 甚深最甚深 難通達最難通達 如是我今領解世尊所說義者 對於前面世尊解說了 非常多的一些義理 解說過了之後 勝義生菩薩就從這個 三性三無性裡邊有所領悟 所以對於佛陀所講的 很多很多的內容 尤其是般若經裡邊的內容 很多人聽不懂 聽不懂裡邊認為這個就是 非常深密的義理了 認為對於這樣深奧的道理 無生無滅本來寂靜 自性涅槃的這些問題 是很稀有難得可以聽到的 但是又是非常的微妙 又是非常的深奧不容易去理解 現在佛陀就從三性三無性 來做解說之後 勝義生菩薩已經懂得了 瞭解了 有所領悟了 所以他就跟佛陀說 就如是我今就能夠領解 世尊所說義 對於佛陀所講的無生無滅 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的這個道理 我已經有所領解 就是能夠懂得有所體會了 所體會的勝義生菩薩 他又自己從他自己的立場 從他自己領悟到的這個心得 來做為一個口頭的解說 他說若於分別所行遍計所執相 所依行相中 假名安立以為色蘊 這一段話接下來也就是說 對於佛陀在前面 從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或者是十二緣起 還有四食三十七道品當中 所做的種種解說 現在勝義生菩薩 已經都有辦法 去觸類旁通的瞭解了 在所有的這些義理當中 當然還都是從五蘊來做解釋 尤其講三科的時候 蘊處界也是從五蘊開始解釋 講到我們這個生命體的了知 來體會也是從五蘊來瞭解 像般若心經 照見五蘊皆空 所以很多的道理 都是以這個五蘊 來認識我們這麼一個生命體 所以這個地方也是相同 就從五蘊的瞭解來做一個解釋 五蘊當然開頭就是色蘊了 所以我們這個地方 就以這個色蘊為一個開頭 來做他的瞭解 的一種領會出來的一個內容 勝義生菩薩就說 若於分別所行 分別所行 分別當然就是分別心 分別心也就是我們內心裡邊 的能遍計的這個心識 也就是說 如果我們從這個分別心 的這個心識來瞭解 來緣取這個境界 如果是講分別心 當然就是從有漏法裡邊來說 如果講無分別智的話 就是從無漏的立場裡邊 來做解釋 所以這邊講從有漏的分別心 來認識所緣取的所遍計的境界 所遍計的境界是什麼 就是遍計所執相 所謂的遍計所執相 也就是錯誤的認識 沒有他的實體性 因為我們的心識 本身的分別功能 就是有漏的 就是有煩惱性的 就是不能夠真正的 實體性的瞭解 所以所認識到的對象境界 都是錯誤性的 這種錯誤的一種了知 我們就稱之為遍計所執相 所依行相中 所依行相就是指的 一切的生滅法 所以此生滅變異的緣生諸法 他就是我們一般世俗的 這種有漏境界 以能分別心來緣取所認識的 這個境界 正在緣取正在起分別功能作用 正在緣慮的當下 我們就稱之為行相 所以能遍計心 來緣取所遍計的這個境界 所引伸的這個結果就是 一種遍計所執相 就是一種執著了 所以這一段話裡邊就是說 就我們的 能遍計的分別心的心識 來緣取這一個所緣境 而引生的遍計所執相的 這個當下中 就是這個當下 假名安立為色蘊 這個時候所瞭解到的 我們就跟他立一個名稱 當然這個名稱就不是真實性的 沒有實體性的作用 這一個我們稱之為假名 叫做假安立 這個假安立的名稱 我們就稱叫做色蘊 所以這個是以能分別心 來行於所緣境的這個當下 我們就跟他取一個名稱 就是假施設的 名之為色蘊 這個色蘊或自性相或差別相 就在這個色蘊裡邊 我們就會跟他認為 執著有他的自性相 就是說有他的體性 就從他的體性上來說 他具有獨立自體的一個性相 一個體性 就是說每一法 有每一法的自體性 像色法色蘊的 我們稱之為變壞義 這個變壞就是無常 這個就是色蘊的一個定義了 甚至於還有受到 諸法的或者說色蘊的差別相 差別相當然就是說 諸法各個的差別作用了 只要是色法 眼根 他的本身的作用 耳根有他不同的作用 鼻根有他不同的作用 這個都稱之為差別相 所以色蘊他的自性相 色蘊他的差別相 我們就跟他 假名這個叫眼根這個叫耳根 這個叫是什麼東西 像色塵或者他是聲塵之類的 除了這個色蘊的體性相 是這樣的來安立之外 還有假名安立為色蘊生 為色蘊滅及為色蘊永斷遍知 從色蘊的生從色蘊的滅 從色蘊的永斷 從色蘊的遍知裡邊 也可以來說明他的自性相 也可以來說明他的差別相 這個色蘊生有生 生從無到有就稱之為生 本無而今有就是生 什麼是滅 就是無常名之為滅 就是從有到無 像這一個都有他的自性相 乃至有他的差別相 所以色蘊本身的行相當中 有他的自性相有他的差別相 由色蘊而生而滅 乃至於來自他的永斷遍知 一樣的有他的自性相 有他的差別相 這一個我們都稱之為 遍計所執相 這個都沒有他的實體性的 都是一種錯誤的瞭解 都是一種戲論 沒有他的真實體 世尊就依此施設諸法 相無自性性 就從這個遍計所執相裡邊 來跟他建立跟他施設立名 叫做相無自性性 沒有他的實體性相的存在 所以他的 他的實體就是沒有的 這一個我們就稱之為 由遍計所執建立相無自性性 第二就是說 若即分別所行遍計所執相 所依行相是名依他起相 遍計執相怎麼來的 中間的行相功能作用 又是怎麼樣子的引伸 當然都是因緣所生法 所以就從這一個 能遍計來緣取所遍計 當中起所執相 這個都是一種因緣 所以依因而有助緣 所引生的果法 這一個我們都稱之為依他起相 這個依他起相 世尊依此施設諸法 叫做生無自性性 就是說世間一切諸法 他是無有自然生的 世間不是自然生也不是無因生 也不是自生 而是因緣果報 一定要有主因一定要有助緣 有因有緣才能夠成為果法 所以生無自性性 就是說一切法都不是自然生的 像這一個從依他起性 瞭解一切萬法皆是依他起 因緣成果報的 從這一個依他起相裡邊 我們又有一分叫做 勝義無自性性 也就是說這個依他起性當中 他既然都是 站在俗諦的立場裡邊來說 以勝義諦來瞭解的話 勝義諦的立場他不是緣生法 勝義諦是無為法 非因非緣本來自然而有 就是說他是法性法界 本來就是如此的 所以既然他是依他起的 站在勝義諦的立場裡邊來說 是沒有緣生法的這種功能 所以叫做勝義無自性性 站在勝義諦的立場裡邊來說 沒有依他起的這種作用 像這一個我們就稱之為 一分的勝義無自性性 第三再更深一層 如是我今領解世尊所說義 除了遍計所執除了依他起之外 我也瞭解佛陀所講的意思 什麼意思 若即於此分別所行 遍計所執相所依行相中 由遍計所執相他是不成實故 遍計所執的一切萬法 都沒有他的真實體 沒有他的實體性的 就不成實 他就站在實體性的立場來說 他是不能夠成就的 就從這樣子的立場裡邊來說 遍計所執他就是自性無自性性 就是遍計所執裡邊 是沒有這個他的實體性的 沒有實體性是什麼 他就是法無我性的 清淨所緣境界 離去了遍計執 能夠真正的以無漏智慧 清淨智就是無漏智慧 不與煩惱相應的 就是以這個無漏的智慧 直接親證依他起的內在體性 直接來徹悟依他起的內在 這一個我們就稱之為圓成實性 所以要證得圓成實性 一定要離去遍計執 甚至於還要更進一步的 從依他起的內在裡邊來瞭解 所以這一棟房子是依他起 從這個依他起裡邊 能夠來瞭解他是因緣所生 所以這棟房子有一天 因緣如果離散的話 房子一定就是不存在 不管是多久 六十年一百年二百年 一定會消失的 像這個我們就知道 雖然房子他是存在著 但是他是無常性 瞭解他的無常性 真正的內心裡邊 能夠從現實的俗諦的立場 來瞭解他的勝義諦 這一個就稱之為圓成實 所以世尊就依此 施設一分勝義無自性性 所以佛陀就從這個 圓成實性當中 來說明這個勝義無自性性 一切法皆是法無我性的 既然一切法都是法無我性 他是沒有一分我的存在 沒有一分我的自性的 這一個體性 所以叫做勝義無 站在勝義諦的立場來說 他是沒有這個 我的這個自體性的存在的 所以瞭解他的內在 這個就是圓成實 這個就是由圓成實所引生的 所建立的勝義無自性性 對於色蘊是這樣子的瞭解 受想行識的另外一個四蘊 當然也一樣 所以如於色蘊 如是於餘蘊皆應廣說 色蘊裡邊 能夠從他的這個無自性相 乃至於他的無這個差別相 當中來瞭解 所以從他的自性相 從他的差別相來瞭解的時候 乃至於從這個受裡邊的 生滅乃至永斷或者是遍知 也都一樣的 能夠了知到他的自性相 乃至他的差別相 色蘊如此的瞭解 受想行識也一樣的 一直的解釋下來 所以從色蘊裡邊能夠瞭解到 三性三無性的道理 受想行識也一樣的 由此類推 能夠來瞭解到他的三性三無性 除了五蘊如此說之外 我們前面曾經談到從七法當中 來說明一切諸法 七法一個就是五蘊 一個就是十二處 我們課文裡邊說於十二有支 還有四種食 還有就是六界或十八界 乃至於四聖諦三十七道品 所以從這個七類法裡邊 來說明到世間的一切萬法 色蘊的第一類是如此的認識 下面也是相同 所以我們下面的文字裡面 就是把這七類法把他給舉出來 有的就重覆的再說一遍 有的就這樣子的 把他以此就是皆應廣說 就把他給帶過去了 所以如果說 自己有這個興趣的話 當然就是每一法都是如此的 來跟他 跟他詳細的寫一遍 如果詳細的寫一遍的話 說不定印象會更深刻一點 前面的色蘊是這樣子的來瞭解 從前面的色蘊的 瞭解他的自性相 瞭解他的差別相 色蘊的生滅永斷遍知 來瞭解他的自性相跟差別相 甚至於就從這個遍計所執裡邊 來瞭解 從依他起從圓成實來瞭解 以此類推都是相同的 所以到這個七十七頁的 第一行這裡 如於諸蘊如是於十二處 一一處中皆應廣說 五蘊是這麼講 十二處也是這麼講 所謂的廣說 就是要詳細的來解釋 就是我們前面的就是七十五頁 接到七十六頁的這一大段 於十二有支一一支中皆應廣說 十二有支就是十二緣起 從無明緣行乃至於行緣識 一直到生緣老死 總共有十二支 一樣的一一之中皆應廣說 也是這麼樣子的來瞭解 於四種食一一食中皆應廣說 四種食就是段食 觸食麤食識食 總共是四種也是一樣的 這麼瞭解他 於六界十八界 一一界中皆應廣說 六界就是地水火風空識 十八界的話 就是六根六境跟六識 十八個 所以不管從六界來解釋也好 從十八界來解釋也好 他都是具足色法跟心法 兩方面都是很充足的 如果從五蘊來瞭解的話 是偏重於心法的 因為色蘊只有一個 受想行識他都是心法 所以五蘊是偏重於心法的解說 物質的色法就比較少 如果說十二處來講的話 十二處是六根跟六境 六根六境裡邊只有一個意根 是心法 其它的十一個都是屬於色法 所以十二處是偏重於色法 偏重於物質方面來做解釋的 但是六界跟十八界 這個界法的部分 他就是色法心法 都是很詳細的做解釋 所以你是哪一種根性 喜歡研究心法的 喜歡研究色法的 或者心法色法都同時 需要詳細理解的 你就可以各選一種法門來修 來體會來證悟 如是我今領解世尊所說義者 前面都舉出了幾種之後 現在勝義生菩薩 又再對佛陀 就在詳細的來解釋說 若於分別所行遍計所執相 所依行相中假名安立以為苦諦 現在這邊講苦諦 當然就知道就會講四聖諦 苦集滅道 苦諦你有所瞭解的話 當然下面的集諦滅諦跟道諦 也是一樣的 就是能夠皆應廣說了 現在這一種說法 就跟前面的色蘊的說法 是一樣的 但是就是要再詳細的解說一遍 讓當場在那邊聽法的 一些弟子們 大家都能夠聽得懂能夠去瞭解 所以怕太過於簡單帶過去 有的人還是領會不到 所以四聖諦是釋迦牟尼佛 第一次為弟子講經說法 就是初轉法輪所講的內容 也就是說釋迦牟尼佛 在菩提樹下成道 最初度五比丘 就是講四聖諦法門 所以我們對這個四聖諦 這個地方 就再特別的提示 讓大家 就是熟悉的法門要去領會 也比較能夠達到相應 所以勝義生菩薩就說 就我對世尊你所說的這些道理 我所瞭解的程度所瞭解的內容 就是說如果我以能遍計的 有漏分別心 來緣取所遍計的這個境界 而引生這種遍計所執相 引生這個遍計所執相的 這個正在緣取的當下 我就跟他假名 就說我們一般凡夫境界 就是跟他假安立 這個就名之為苦諦 苦諦當然就是逼迫性 就是一種痛苦的 所以這個苦裡邊 有三苦有四苦有八苦 每一種苦都是讓我們的身心 不得安寧 所以就是假名安立 這樣子的境界之下 在被罵在被打在被批評 在被毀謗的當下 不管是身體的痛苦 還是內心的痛苦 這個時候我們就稱之為苦諦 從這個苦諦裡邊來瞭解 還有我們給他安立名稱 叫做苦諦遍知 或者對他的自性相的瞭解 對他差別相的瞭解 他的自性相就是逼迫性 他的差別相 就是有三苦八苦四苦 這樣子不同的名稱 有的是從我們的五蘊身裡邊 來感受的 有的是從人事關係裡邊 相互之間的讚嘆 或者是毀謗辱罵當中所引生的 或者就是大自然界 的這種氣候的變化等等 讓我們感覺到是一種痛苦 像寒流就很冷了 有的就會被冷死了 有的就是太熱也會被熱死 像這一個太冷太熱 這個都是大自然界的 這個就讓我們真的是求不得苦 真的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這個我們都稱之為遍計所執相 世尊依此施設諸法相無自性性 若即分別所行遍計所執相 所依行相 是名依他起相 這個如果說我們對這個苦諦 對這個苦諦遍知 我們起了自性相的了知 起了差別相的了知 這一個都是屬於遍計所執的 由這個遍計所執 佛陀就由識建立 叫做相無自性性 沒有他的實體性 這個是我們自己本身 的一種承受力的不足 所以凡夫眾生認為是痛苦的 但是菩薩為了要度化眾生 到我們人間來 菩薩到地獄去 甚至於到餓鬼道 甚至於到畜生道去 他們會感覺到痛苦嗎 不會的 他們是以慈悲心以大願力 到三惡道來度眾生 他們不認為是苦 但是我們凡夫因為不懂得 他的無常相 都認為真真實實的苦 再來我們如果你這個分別心 在這個所執著的這個行相當中 就會瞭解世間一切法的 因緣所生 這一個稱之為依他起相 世尊就根據這個依他起相 就施設諸法生無自性性 一切法皆是非自然生 還有一分的勝義無自性性 在勝義諦的立場裡邊 是沒有因緣生法的 完完全全勝義諦的立場 是無為法 如是我今領解世尊所說義 所以我再更進一步的 瞭解佛陀你所講的這個義理 這個道理 是什麼 就是說對於這個能分別的 這個能遍計心識 來緣取所遍計的境界 所起的這個行相當中 由於這個遍計所執相不成實故 瞭解到遍計所執 他是不真實性的 既然遍計所執非真實性 瞭解了徹悟了 這一個我們就稱之為 就是圓成實性 這一個需要從法無我性的 真如裡邊來有所領悟的 也必須是以無漏的清淨智慧 來緣取的 這個緣取是直接契證的 非語言非思慮 所能夠表達的境界 這一個我們就稱之為圓成實 世尊就根據這個圓成實性 來建立勝義無自性性 站在勝義諦的立場裡邊來說 是沒有我的這個自體性的存在 苦諦是這樣子的瞭解 其它的餘諦就是集諦滅諦道諦 皆應廣說 都是一樣的 同樣這樣道理裡邊來跟他瞭解 如於聖諦如是於諸念住 正斷神足 這一個就是三十七道品 對於四聖諦是這麼理解 對於三十七道品的七大類 就是四念處四正勤 還有就是五根五力 七覺支八聖道支 這一個正斷 正斷就是斷盡一切煩惱 這個就是屬於四正勤 修學佛法的目的 就是要斷除煩惱 才能夠悟得真理 也才能夠將這個有漏的心識 來轉成無漏的智慧 所以這個正斷 最主要的就是要斷惡修善 斷除我們的煩惱性 來修出世間的善法 出世間的善法 當然就是一切的修行法門了 這個正斷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 正勤 或者正精進 都是屬於這個正斷的內容 就是說已生的惡 就是要讓他不生 未生的惡也不要讓他生起 已生的惡一定要把他斷盡 已經的善要把他就是繼續不斷 未生的善 要快點讓他能夠生起來 未生善令生已生善能夠令永續 未生的惡讓他不生 已經的惡要令斷 這個都是屬於正斷的內容 所以從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 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 我們這一個就是有 就是七大類三十七道品 一定要每一法每一法 都要從他的自性相 從他的差別相 乃至於從他的三性三無性當中 來瞭解 所以就一一皆應廣說 每一個每一個 你都要好好的這樣瞭解 在於我們的經典裡面 經常的都會有如是乃至什麼 我們一般最清楚瞭解的 比如說像心經 無無明乃至無無明盡 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像這一個這個乃至裡邊 就已經把第一個先講出來了 最後一個也把他講出來 中間的十個不講 就乃至就把他給帶出來 像這一個就是一定在前面 在看這一部經的前面 你一定要有一些名相的瞭解 對於經典比較淺的 或者你已經聽過幾部經的 你再來聽這一本再來看這一本 你才看得懂 你如果在看這個心經之前 你沒有看其它的經典 或沒有聽過其它的經典的話 你一下子就看心經 為什麼 無無明就乃至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盡 像這樣子的一個名稱裡邊 就是在翻譯的過程當中 就是有一些就是比較簡單的 帶過來 但是有的經典就不同了 每一句每一句都寫得非常清楚 尤其是般若經 六百卷的大般若經 每一句都寫得很清楚 我就常常說看這一種經典 要很有耐心 像我們這裡所談到的 還有就是說皆應廣說 皆應廣說就把他給帶過去了 但是你如果說 在翻譯的過程當中 他每一種都很詳細的來講 對於我們這個 就是這個幾大類的 這些內容每一條 從五蘊五條都要講 從十二因緣十二有支的話 十二有支每一條都講 講得這麼詳細 我們會很沒有耐心看下來的 所以解深密經 在這一個部分裡面 因為前面也已經有講過了 現在是第二次再講 就簡單的把他給帶過去 所以原則上在前面 正在讀的時候 這些名相多多少少 都要把他給記得 現在到了這個地方 你一看就知道 是在講什麼法門的 所以真正的講讀經 還是要把他給稍微記得 雖然說誦經誦經 反正有經本可以看 看了之後反正經典怎麼寫 或者白紙黑字怎麼寫 我們就照這麼念 但是像這些名詞名相 有一些還是要把他給記得的 有記得你再來 入於禪觀之中的時候 你才有資料可以去觀察 如果你都沒有 把他給記起來的話 你要禪觀的時候觀什麼 腦袋空空什麼都不知道 都記不起來 所以原則上看經書看經本 腦袋裡邊還是要稍微的 加一點點的這個念力 乃至於注意力 因為佛陀在世的時候 根本就沒有這個文字記載 也沒有經典的 都是弟子聽就把他給記起來了 弟子一聽就把他給記起來了 我們現在是沒有這樣子的方式 因為有經本可以看 再來自己又可以做筆記 做了之後如果還要去瞭解的話 把筆記本再把他打開來看 就可以了 這一個就等於沒有記下來 沒有記在我們的就是八識田中 但是如果真的講 你需要說在於禪觀當中 止觀當中來觀察的話 還是多多少少需要 跟他記一些起來 如是我今領解世尊所說義者 現在這個勝義生菩薩 他除了前面的 這個七大類的法門之外 勝義生菩薩他又跟佛陀 把他聽過的這些法門 瞭解的一種心得 也再講一遍 多講幾次代表他 是真的有瞭解的完整嗎 正確嗎 讓佛陀有一個就是明證 就是說能夠做一個證明 說是正確的 還是有偏差還是不完整 現在是佛陀在面前 可以更清楚的來瞭解 所以勝義生菩薩他自己本身 講了一遍 對的 對自己更有信心了 不對的佛陀就會有所糾正 能夠改正過來 所以在於佛陀的面前 能夠講出自己的心得 這個是最好的 能夠對自己的信心能夠更堅定 尤其在修學佛法的這個 法門當中信心是非常的重要 信就是一切道源的功德母 所以要能夠深入於 佛理教義當中的話 你就是一定要有 堅強的這個信念 現在勝義生菩薩他就說 我今領解世尊所說義者 我對於佛陀你所說的這些道理 我有所領解 領解到怎樣的程度 若於分別所行遍計所執相 所依行相中 就是就這個有漏分別心 來分別緣慮 所分別的這個境界的當下 雖然說是起了遍計所執相 就在這個緣取的情況之中 假名安立以為正定 這個就是八正道的最後一個了 也就是所有法門裡邊 佛陀所解說的名相裡面 最後一個名相 就是八正道裡邊的最後一個 就是正定 所以就我所知道的 在緣取的當下就假名安立 以為正定 及為正定能治所治 就在這個定 禪定當中 有能治的這個智慧 有這個所治的煩惱 因為我們都知道說 禪定當中心一境性 來觀察真理的情況之下 引發智慧就能夠斷除煩惱 甚至於邪知邪見 也都能夠斷除跟 所以對於正定的能夠對治的 這個智慧 乃至於能夠被對治的 也就是所治的煩惱 或者是邪見 怎樣 若正修未生令生 生已堅住不忘 倍修增長廣大 或者是 在於我們修學的過程當中 正修 就是正在修學的過程當中 未生令生 未生的善令他生起來 未生的無漏智慧讓他生起來 乃至於未生的這個真正的義理 諸法的真如理體 要快一點讓他引生出來 生已堅住不忘 對於義理真如的理體性 已經引生的話 引生就不要再給他忘掉了 一定要給他永遠的記住 這個就是我們所謂的憶念了 念心所的功能作用 所以在於讀書寫字做工作 這個念心所也是非常的重要 能夠明記不忘 所以已經知道的已經懂得的 已經有學習過的 已經有經驗過的 就要堅住不忘 要把他守住 不要讓他忘掉了 如此才能夠倍修增長廣大 而且要更神速的 更進步的加倍的來讓 我們這個善根功德 無漏智慧能夠更增長 能夠更廣大能夠更殊勝 對於正定也好對於正修也好 一樣的都有他的自性相 都有他的差別相 對於這個一樣的 我們在於凡夫的境界之中 都會起遍計所執 就像我們常常說的 在於禪定當中你如果有看到佛 看到菩薩 看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境界 你都會很執著的 執著想說我只要打坐 我就要快點進入於 看到佛相看到菩薩相來 或者看到這個光明相等等 有的會說 聞到檀香的味道什麼的 像這樣子 你有了第一次的經驗之後 你就會起執著 人就是這樣子 一起了執著 你這一次起執著 下一次要打坐的時候再起執著 你永遠就只有停頓在這裡 不會再進步了 歡喜的境界是如此 如果是害怕的境界 恐怖的境界也一樣 你是入了定之後 因為妄想紛飛 就起了看到餓鬼相 看到地獄相 看到自己不喜歡看的 你說不定下一次再打坐的時候 你就會起害怕心理 這個害怕心理 如果不去除掉的話 你下一次沒有辦法再入定 即使真的入定 變成我們稱之為走火入魔了 所以像這個都是一種遍計所執 這種遍計所執 世尊依此施設諸法相無自性性 其實這種境界都不是真實性的 但是我們凡夫 真的能夠領會得到嗎 說這個是假的 我們還是領會不到的 但是我們看了這一部 解深密經之後 我們就是要知道 世間的一切萬法 都是無有實體性 都是因緣所生相 而且在凡夫的立場裡邊 都是遍計所執 都是錯誤的瞭解 若即分別所行遍計所執相 所依行相是名依他起相 這一個如果說我們對於 能分別心來分別一切所依的 所遍計的這個境界相的當下 這個行相我們都說這個 其實是依他起 世間的一切萬法都是因緣所生 世尊就依此施設 諸法是生無自性性 世間的一切萬法皆是因緣所生 非自然生 所以在勝義諦裡邊 他是沒有自然生的 是一分的勝義無自性性 如是我今領解世尊所說義者 我由此再更深一層的瞭解 就說佛陀所講的義理當中 如果說於這個 分別所行的遍計所執相 所依的行相當中 遍計所執相是不真實的 沒有他的實體性的 這一個此自性他是無自性性 是法無我真如 清淨所緣的境界 他是法無我性的 所顯現出來的真如理體 這個真如理體 他就是清淨無漏智慧 所緣取的境界 所以是名圓成實性 他就是圓成實 佛陀也就依此來建立施設 諸法的一分勝義無自性性 佛陀就從這個圓成實相當中 來說明一切萬法 他都是沒有我的自體性的存在 沒有我的實自體性 當然他就是圓成實 他就是勝義無自性性 並不是無為法的體性的無 而是沒有這個 我的自體性的存在 這一個我們就稱之為 勝義無自性性 到這一邊為止 就是勝義生菩薩 聽了佛陀前面所講的 這個勝義諦的法門之後 從三性三無性裡邊 由此而來瞭解到 佛陀與般若會上所講的 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的內容到底在講什麼 他已經完全融會貫通 已經完全理解了 就他的心得講給佛陀來做印證 當然是正確的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