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題:解深密經 32 主講:淨珠法師 解深密經 第三十二集 諸位同學 大家好 阿彌陀佛 對於世間的一切法相 釋迦牟尼佛把它分為三大類 一個就是遍計所執相 一個就是依他起相 第三個就是圓成實相 所謂的遍計所執相 也就是一種錯誤的認識 錯誤的執著 依他起 就是 世間的一切萬事萬物 皆是因緣所生 所以它都是相互之間的 連繫關係 而在依他起上 起了錯誤的認識 就是我們所謂的遍計所執 但是你如果能夠真真實實 正確的如實了知的 來認知依他起的一切法 這個就稱之為圓成實 所以在四十九頁的 最後兩行這裡 就有說 若諸菩薩如實了知圓成實相 即能如實了知一切清淨相法 也就是說 對於圓成實的這一切萬法 你有辦法如實了知的話 你就能夠體悟了知清淨法 所以 善男子 若諸菩薩能於依他起相上 如實了知無相之法 即能斷滅雜染相法 前面所談到的 也就是說 四十九頁這一邊所說的 是說如實了知一切雜染相法 或者是如實了知一切清淨相法 這個就是對於 依他起的正確認知 或者對於圓成實的正確認知 但是你如果 在這個依他起相上 起了遍計執的話 當然這個就是不對的 就是錯誤的 這個地方有談到 如實了知一切無相之法 就是說無有實體性的 現在佛陀再更進一步的說 若諸菩薩能於依他起相上 如實了知無相之法 對於無相之法 也能夠如實了知 什麼是無相之法 當然就是遍計執 遍計執的認知 我們都是情有理無 就如同眼睛有眩翳病的人 所看到的蒼蠅或者是毛髮 這個是沒有它的實體性的 沒有它的實相的 所以叫做無相之法 即能斷滅雜染相法 有辦法如實了知遍計執 有辦法如實了知 這個情有理無的無相之法的話 你就能夠知道說 遍計執的一切都是不對的 所以你就有辦法如實了知 這個斷滅雜染法 斷滅雜染法 雜染法 當然就是依他起法 斷滅雜染法 代表著也是如實了知 有辦法如實了知的話 世間的依他起法 你也才有辦法 真真實實的去知道 它的來龍去脈 它的條件關係 如此你能夠更進一步的 達到圓成實 所以若能斷滅雜染相法 即能證得清淨相法 對於依他起的 也就是世間的一切 與因緣煩惱相應的一切法 你有辦法斷滅的話 你就能夠證得圓成實 你就得到清淨相法 什麼是清淨相法 就是涅槃 就是無上菩提 所以這一個 第一步 你有辦法如實了知 第二步的依他起 當然也能夠去如實了知 而達到圓成實的無漏智慧的 正覺境界 如是德本 由諸菩薩如實了知 遍計所執相 依他起相 圓成實相故 如實了知諸無相法 雜染相法 清淨相法 這個結論裡邊 就是肯定的來說 就說這菩薩們 在修行的過程當中 尤其是 就是通達位以上 修習位的菩薩們 可以說 能夠如實了知遍計執 能夠如實了知依他起 也能夠如實了知圓成實 對於諸法的三相 有辦法了知的話 當然這個錯誤的部分 煩惱的部分 當然也能夠斷除 所以他就如實了知諸法的 這種無相法 這個遍計執所引生的 不正確的這些認知 因為也能夠如實了知依他起法 知道一切法的來龍去脈 知道它的因緣果報 當然對於一切萬法 知道它的無常相 知道它的無實性 你不起執著 所以你對世間的一切 你就能夠懂得它的無常 你就懂得它的雜染 懂得雜染 必然的 你就會用功修行 所以斷除一切的煩惱障 斷除一切的所知障 你就能夠證得清淨相法 就是證得涅槃 所以這個結論裡邊 也就是說 你因為 知道前面的三相 你就能夠了解 後面的這種三相法 所以知道遍計所執 就知道一切法的無相 知道依他起 就能夠知道世間的雜染 你懂得悟得圓成實 你就有辦法證得這個清淨法 如實了知無相法故 斷滅一切雜染相法 斷滅一切染相法故 能夠證得一切清淨相法 這一個也是反過來說 因為你知道這個三相法的關係 你能夠用功修行斷滅 必然的就能夠斷盡一切的雜染 而證得清淨法 所以這一個都是由於 了知遍計所執的一切的無相 所以也代表著 對於遍計所執的這個第一步 你有辦法去了知的話 你就能夠一直的向上向善的 來得到解脫 所以如實了知無相法故 對於就是 也就情有理無的這一切法 我們在唯識學裡邊 經常會用把繩子看作蛇 你若知道這個不是真的蛇 沒有蛇 這個完完全全 都是根本就是沒有的 有辦法真正的去了知 一定要對於依他起 能夠確確實實的再去印證 所以把繩子當作蛇 根本就沒有蛇相 也沒有蛇的種種功能作用 像這一個 就是如實了知無相法 你才能夠斷滅一切雜染相法 對於依他起的這一切 你也才不會起執著了 斷滅一切雜染相法 你就會證得一切清淨相法 就能夠悟得涅槃解脫境界 齊此名為於諸法相善巧菩薩 如來齊此施設彼為 於諸法相善巧菩薩 這個是一種結論 也就是前面 德本菩薩請教佛陀 怎樣子的菩薩 他具有怎樣子的一種條件資格 或者程度 才能夠叫做於諸法相善巧菩薩 佛陀就對於前面的 這一類的解說之後 也就是說 從知三相法而證得 這個圓滿清淨裡邊來說明 齊此名為於諸法相善巧菩薩 也就是說 根據前面的 你有辦法了知三性的 這些菩薩眾們 你才有辦法說 他叫做於諸法相善巧能知 善巧的體悟 甚至於證得清淨 如來齊此施設彼為 於諸法相善巧菩薩 也就是如來 就是根據這樣子的一種過程 修行的這個歷程 達到這樣子的境界 佛陀就跟這些菩薩們 他們的定位 他就是能夠對於一切諸法 皆能夠如實了知故 名為善巧菩薩 這個善巧菩薩 到底在於我們修學的位次裡邊 是屬於哪一個層次的 這個在於我們的論典當中 它的解說是用三種的解釋 一個認為說 你是十信位以上的菩薩 就可以稱之為 於諸法相善巧的菩薩 也就是說 你對一切諸法的 這種遍計所執 依他起 圓成實 你就能夠有所理解了 就能夠如實了知了 這是第一種 就是十信位以上的 就可以這麼說 第二種說法就是說 一定要就是加行位以上的 要三賢位滿 進入於加行位 得到這個四尋思如實智的 這種程度菩薩 才可以叫做於諸法相善巧菩薩 這個層次就更高一點了 還有第三種說法 認為說一定要初地以上的 因為初地才能夠叫做見道位 或者叫做通達位 也就是說 能夠悟得一份的平等真如理 也能夠得到一分的 根本無分別智 所以第三種的 就是說 一定要初地以上的菩薩 才能夠叫做善巧菩薩 對於一切法 才能夠有辦法如實的去了知 所以這個就有三種不同的說法 原則上 也就是說 對於這個三相法 能夠真真實實的 徹底的 而且不管說是雜染性的 或者是清淨的 都能夠如實了知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 而說頌曰 前面的長行解說過之後 佛陀為了要讓大家 能夠更清楚更明了 甚至於有能夠把它記得 所以就用一個偈頌 來跟它作解說 若不了知無相法 就是說 如果有哪一個修行者 哪一個菩薩 他如果沒有辦法了知無相法 就是說 沒有辦法了知 這個遍計執的 這種錯誤的認識 就如同眼睛壞的人 看到這些金條銀條 或者看到繩子 以為是真的有一條蛇 就在我們的門口 在那邊驚嚇害怕 你如果真的沒有辦法去 再去印證了知的話 雜染相法不能斷 你這種錯誤的認知 錯誤的依他起的一切法 你也就沒有辦法去跟它 作一個印證 你當然也就沒有辦法去斷除 不斷雜染相法故 對於依他起 你沒有辦法再更進一步的 去認識它 你沒有辦法去斷除 這一個雜染相 也就是斷除 煩惱相應的一切法的話 壞證微妙淨相法 對於這個淨相法 也就清淨相法 也就是圓成實的這一切法 它這種圓成實的 這一切法是微妙性的 也就是說它是殊勝的 這種殊勝的微妙法 你卻怎樣 壞證 壞就是失壞 就是失壞而不能夠證得 也代表著說 你如果對於遍計執 不能夠去了知 也不能夠再更進一步的 去了解它的起因就是依他起 你不去了知依他起 雜染法 你沒有辦法斷除的話 這個微妙的清淨法 你也就沒有辦法證得了 所以這個壞證 就是失壞的這種契證 契證是失壞性的 當然就是不能夠契證 所以這邊講的 壞證微妙淨相法 就是說不能夠斷除這個雜染相 也就不能夠 去證得這個微妙的淨相法 所以你就沒有辦法得到圓成實 沒有辦法得到涅槃了 再來 不觀諸行眾過失 不觀 當然代表著 你的智慧不夠 愚癡 在修行的過程當中 沒有辦法真正的靜下心來 入於止觀的觀法之中 修行很重要的 一定要入於定觀之中 所以聞思修 這個是一種智慧 但是要得到這種智慧 必定的 一定要有戒定為基礎 要持戒清淨 要有禪定工夫 你聽聞佛法 你才有辦法吸收 你才有辦法去理解 才有辦法去思考 才有辦法有所證悟 所以戒定慧 要引生智慧 一定要有禪定 就是說心一定要能夠靜得下來 一定要有觀行 所以這邊講 不觀諸行 你沒有辦法引發智慧 你沒有辦法真正的靜下心來 來觀察一切諸法的這種過程 這樣子的話 你就會引生過失 什麼過失 當然就是你種種的行相 都會錯誤了 你種種的舉止動作 就會錯誤了 所以不觀諸行就會有眾過失 放逸過失害眾生 在所有過失裡邊 一個很嚴重的 就是放逸 放逸 當然你就會起放逸 就是不精進 就是懈怠 就是放蕩自己 隨心所欲而不想用功 如果是這樣子的話 這一種過失的傷害 可以說 對於我們眾生來說 是非常嚴重的 就是我們現在也是如此 真的要成功要成就 讀書要有成績 都是一定要很努力 不可以太過於貪玩 不可以太過於放蕩自己 所以要成功要成就 學業要有所成 都一定要很努力的 所以你如果是放逸的話 這一種過失 就會傷害到我們眾生的 種種的行儀 種種的動作 懈怠住法動法中 既然是放逸放蕩 又是懈怠不精進 如果是這樣子的話 住法跟動法兩方面 什麼是住法 我們從一個意思來解說 所謂的住法就是安住 什麼狀況最能夠安住 就是涅槃的境界最安住 因為沒有煩惱的 種種的干擾或者鼓動 所以住法就是涅槃 什麼是動法 會動 當然就是生死輪迴 永遠不得安住 在這個生死輪迴當中 可以說 前面滅 後面生 或前世滅 後世再引生 就在六道當中 一直的不間斷 這個就是動 這是一種說法 另外第二種的解釋 什麼是住 住就是修學過程當中的 禪定境界 因為在修學裡邊 我們所要達到的目標 就是成佛 就是得涅槃 所以現在 心一定要安靜得下來 一定要能夠深入於經藏之中 所以一定要入於定 什麼是動 動就是散亂心 修學禪定最怕的就是掉舉 就是散亂心 心不能夠安靜 像這樣子來解釋的話 一種是從涅槃是安住的 生死輪迴 就是一種波動的 第二種解釋 就是禪定的工夫 禪修的工夫是安住的 散亂心 放蕩心 放逸心 動亂的心 掉舉心 這個都是屬於動的 現在 我們是從 修學的過程裡邊來說的話 當然都是第二種的解釋 就是心要能夠安住 因為前面有說了 就是你如果不觀諸行 心不安定的話 就有過失 放逸的過失 懈怠的過失 當然就不能夠安靜了 你就會處於這種動盪之中 所以這邊就說 懈怠住法動法中 你是起懈怠心 或者你是起禪定的工夫 或者你是在於動盪掉舉當中 無有失壞可憐愍 無跟有 這個的解釋 是針對著前面的住法跟動法 來作說明的 所謂的無 就是說 因為你懈怠 因為你放逸 所以你就沒有辦法 安住於禪定觀行之中 所以 無 只是就無住法 你的心就靜不下來 有 就是說 因為你是不觀諸行 因為你是放逸的過失 是懈怠的過失 所以你就會有 有什麼 就是有放逸 有懈怠的 動盪的心理 動盪的種種的行為 所以你就沒有安住於 一切的修行之中 而是在於放逸懈怠的 這一種動亂裡 這一個會失壞 會失壞什麼 因為你如此的話 就是我們前面有談到的 就會壞證微妙淨相法 你就會失壞 對於淨相法 你就會沒有辦法去證得 既然對於這種清淨的相法 沒有辦法去證得的話 是怎麼樣 就是一個生死輪迴的眾生 所以這種凡夫輪迴眾生 不懂得精進努力的眾生 是一個可憐愍的 是真的值得人家去可憐他的 就代表著一般的 沒有智慧愚癡眾生 是可憐愍者 不懂得用功 不懂得修行 不懂得精進 反而就是在於生死輪迴之中 就是在於散亂懈怠之中 不懂得用功 不懂得向上的來努力 這種眾生 這種菩薩 他是可憐愍者 所以無有失壞 無定心而有這種迷亂的 散亂心 懈怠心 沒有辦法去證得清淨的無相法 清淨的相法 他是值得我們去可憐 憐愍他的 就代表著說 佛陀就鼓勵大家 要多用功 多修行 多了知世間的真理真相 所以對依他起法 雖然是世有 是世俗諦的有 但是還是可以去跟他了知的 更進一步的 再透過於觀行 透過修學 能夠得到解脫的境界 在這裡就是對於 第四品的諸法相品 就是有所介紹 接著就是第五品了 是無自性相品第五 無自性相品 當然所解說的 就是屬於相無自性性 生無自性性 勝義無自性性 這三法 是無自性性的 體性跟相狀 體性跟相狀 有說過了 因為一切諸法 都要從體相用來作解說的 作用 容易看得出來 作用 容易了知 但是 體性跟相狀 不容易了知 所以有時候 性可以由相來含容的來解說 相也可以包容 在於它的體性當中來作解說 所以這個相無自性性 這兩個性 一個從體性說 一個從它的相狀來說 所以就代表著 這個法 它的相 沒有它的體性 也沒有它的相狀 代表著體性無實有 相狀無實性 這樣子來作解釋的 所以從遍計執裡邊 它是相無自性性 體性也沒有 相狀也沒有 依他起法是生無自性性 因為一切萬法 皆是因緣所生 因緣所生的一切法 它是無常性 所以沒有它的實體 雖然說 站在世俗諦的立場裡邊來講 可以有所描述 有它的相狀 但是非實有性 所以也是生無自性性 第三就是勝義無自性性 站在圓成實的立場來說 也可以從依他起的立場來說 這個後面還是會有所解釋的 所以從它的性跟相 兩個 性就是體 就是它的相 相 也就是它的體性 這一個如此的來了知它 我們就會談到相無自性性 生無自性性和勝義無自性性的 這個三法 這一法 當然還是有 當機的菩薩起來提問題來問 讓我們的一切眾生 都能夠有所了知的 課文它的解釋 爾時勝義生菩薩摩訶薩白佛言 這個時候的當機者 就是勝義生菩薩 對於這個應該要證得的境界 勝義的一些道理 他都有辦法去了知 甚至於引生智慧 就是勝義生 勝義生菩薩他提出問題 跟佛陀說 世尊 我曾獨在靜處 心生如是尋思 世尊以這個無量門 曾經說諸蘊 所有自相生相滅相 永斷遍知 這一句話是在說明說 世尊 我曾經 在一個很安靜的地方 在那個安靜的地方 我們前面有說過了 是阿練若處或者是蘭若 或者離憒亂處 可能是在山裡面的某一個靜處 或可能是在某一個 房子裡邊的 沒有人吵雜的一個靜處 可以好好修行 思惟觀行的一個地方 我自己一個人 靜靜的在那邊 這麼想 心生如是尋思 心裡邊就起了 這麼樣子的一個觀想 尋是粗分別 伺是細的分別 像這樣能夠達到細的分別 原則上 當然都是 已經入於定觀之中 尋思 當然有的地方 翻譯也叫作覺觀 對於這一切的萬法有所覺 甚至於有所觀 所以我的心裡邊就這麼想 想什麼 說世尊你在以前 就曾經以這個無量門 非常多非常多的法門 非常多非常多的方法方式 曾說諸蘊所有自相 你就曾經這麼講 無量門裡邊 譬如第一個 就說從五蘊裡邊來說 諸蘊 當然就是五蘊 佛陀曾經從五蘊裡邊來講 五蘊的自相 譬如說 這個色蘊 色蘊是什麼相 色蘊 它就是會變壞 受蘊 它就是能夠領納 乃至於識蘊 它的自相 它的體性就是了別 佛陀這個五蘊方面 自相上面有這麼解釋 有這麼講 再來 有關於在五蘊裡邊的生相 五蘊裡邊的滅相 有生有滅 為什麼 因為五蘊本身也是緣生法 所以生相也好 滅相也好 這個我們可以說是 一切諸法的通相 共通的 什麼東西只要有生 必然就有滅 只要有成 必然就有壞 像這樣子 在我們的五蘊當中 當然每一個法門 它都是具有生滅相的 再來 永斷遍知 永斷遍知 是代表著 由於五蘊引生純大苦聚集 會讓我們得到苦的 這麼一個生命體 讓我們感受到苦的 這樣子的一個有情的生命 所以從這個五蘊當中 也能夠去了解到 四諦的苦諦集諦滅諦道諦 從五蘊來講的話 有情的生命體 當然是世間的因果 就是苦諦跟集諦 所以這邊講永斷遍知 我們對於五蘊 它所引生的這個生命體 我們要永斷 永斷什麼 永斷煩惱 就是集諦的部分 要遍知 要遍知什麼 遍知世間無常故苦的一切果法 所以三苦也好 四苦也好 八苦也好 都要如是了知 五蘊是這樣子的來解說 佛陀也解釋得非常的詳細 如說諸蘊 諸處緣起 諸食亦爾 就如同對於五蘊的說法 這麼樣子的 從自相來說 從生相來說 從滅相來說 從永斷來說 從遍知來說 佛陀對於這個諸處 諸處就是十二處 當然也是從這個五方面 來作解釋 甚至於對十二緣起 佛陀也是這麼解釋 乃至於對於四食的這個問題 每一種 不管是段食的也好 是思食的也好 是觸食的也好 乃至於識食 我們裡邊所談到的 問題一個一個一個 佛陀都講得非常的詳細 佛陀又是一樣的 以這個無量門 非常多非常多的方法方式 曾說諸諦所有自相 遍知永斷作證修習 佛陀對於這個四諦的部分 佛陀講得非常的詳細 尤其像苦集滅道的自相 譬如說苦 它是逼迫性 集是招感性 滅跟道 它是可證性 它是可修性 它的自相也解釋得非常的清楚 乃至於要遍知苦諦的一切果法 要永斷集諦的一切煩惱 甚至於要作證修習 作證就是能夠有所證悟 證悟是什麼 證悟就是滅諦 就是涅槃 修習就是道諦 要修三十七道品 要修十二緣起 要修六度萬行 所以佛陀對於這個四諦的法門 也解說得非常的清楚 以此類推 以無量門曾說諸界 所有自相 種種界性 非一界性 永斷遍知 佛陀以此也一樣的 除了四諦法門 是這麼詳細的作解說 就是對於諸界 就是十八界 對於十八界 也是一樣的 所有的自相 他都也解釋得很清楚 乃至於種種的界性 就是十八界的 它所有的差別相的內容 甚至於非一界性 既然是十八界 當然就是十八種法 有色法 有心法 有內 有外 所以它是非一界性 要怎樣 要永斷要遍知 只要是煩惱性的 都要斷除掉 它的十八界的差別相 要一一了知 而且要如實的去了知 繼續的 以無量門曾說念住所有自相 能治 所治及以修習 對於我們所謂的道諦裡邊的 三十七道品 從四念住觀 一直到八正道法 可以說每一種法門 都要好好的來學習 佛陀 你也可以說 解釋得非常的清楚 解釋得非常的詳細 譬如說這個念住就是四念住 四念住 它是一種觀法 它是以智慧為體性的 所以要觀身不淨 要觀受是苦 要觀心無常 要觀法無我 這個都是觀法 而且也都是 要依止於智慧 為它的體性來觀的 佛陀你也是以無量門 解說這個四相 觀身不淨 我們的身體它是不淨法 它是雜染的 這一個是在對治什麼 對治貪欲的 像這樣子 這邊所講的 他的能治所治 能治的 當然就是四念住觀 所治的 我們稱之為四顛倒 因為常樂我淨 我們是一切眾生 都認為世間就是如此 我的生命就是如此 是常的 永遠不變 是樂的 是快樂 即使有那麼一點苦惱 好像也沒有什麼感覺 認為是有主宰性的 認為世間的一切都是清淨的 像這個叫做四顛倒常樂我淨 其實常樂我淨 是只有涅槃才有的境界 世間凡夫是得不到的 因為我們是煩惱重重的凡夫 所以能夠對治的 是四念住觀 所對治的就是四顛倒 乃至於還要去修習 好好的去學 好好的去修 未生令生 生已 堅住不忘 倍修增長廣大 這個其實說起來 也就是四正勤的一種修學法門 就是說已生的 要讓它增長 未生的善 要讓它快一點生 已生的惡 要快點讓它斷除 未生的惡 就不要有這個因緣 有這個助緣讓它生長 所以在修學什麼法門 我們都是去惡向善的 斷惡修善的 所以每一種法門都是如此 要好好的掌握 我們能夠向善向解脫的 每一種條件或者是因緣 四念住是這樣子的解說 佛陀解說得非常詳細 如說念住 就如同念住這樣子的說法 佛陀可以說 正斷神足根力覺支亦復如是 也就是說 三十七道品的 第一大類四念住是這麼講 第二大類的四正勤 第三大類的四如意足 第五大類的五根 第六大類的 就是五力 乃至於七覺支 佛陀都講得非常的清楚 講得非常的詳細 要怎麼來修 要怎麼來契證 要怎麼來悟 要怎麼來遍知 甚至於以無量門 曾說八支聖道 我們每一個僧團 我們每一個修行者 日常生活當中 共住的 小行為當中 就是要依據八正道 才能夠真正的向解脫道裡邊 來努力 八正道 佛陀也是以無量門 非常多的方式來作解說 所以所有的自相 每一種法門它的自體性 乃至於能治的是八正道 所治的 就是我們的 種種不正確的身心行為 怎樣 佛陀講得很清楚 講得很詳細 不管是在經典裡邊也好 就是在我們的戒律裡邊也好 可以說 逐條逐條的 都是有所說明的 甚至於還是要修習 好好的來努力用功 所以未生要令生 生已 要堅住不已 不可以再墮落了 甚至於要倍修增長廣大 要繼續的向解脫道來努力 既然佛陀在前面 曾經講了這麼多的法門 世尊復說 現在世尊 你又這麼講 講什麼 一切諸法皆無自性 無生無滅 本來寂靜 自性涅槃 前面講了這麼多 講得這麼詳細 每一種法要怎麼樣的來 跟它認知 了知 修行 甚至於一切法 它的體性 它的共相 講得這麼清楚了 佛陀現在為什麼又說 一切法皆無自性 一切法皆是無生無滅 一切法皆是本來寂靜 自性涅槃 這麼講的話 就代表一切法都是 沒有辦法從它的差別相裡邊 再來作說明了 因為一切法皆無自性 但是 前面講自性 講共相 講了很多 現在為什麼又說無自性 前面又要說它的生滅相 有生有滅 它的輪迴 它的過程 為什麼這個地方 又說是無生無滅 所以未審世尊 依何密意作如是說 所以我的智慧 我現在就是不了解 沒有辦法清楚明白 佛陀 你是用什麼樣子的 這樣子的一個密意 就是說 我沒有辦法 去理解的這個道理 講出這樣子的話 講出這樣子的義理出來 是不是 你所說的 我真的還是聽不懂 所以佛陀 你說一切諸法皆無自性 是無生無滅 是本來寂靜 是自性涅槃 我不懂 我是真的不了解 佛陀你是怎麼解釋的 這個意義 猶如秘密一樣的 沒有辦法去了解它 我今請問如來斯義 所以我現在就要請教佛陀 為什麼以前講得那麼多 現在又說是無自性 又說是無生無滅 惟願如來哀愍解釋 就請佛陀 您要慈悲 要憐愍我們這一類的眾生 幫我們作一個解說 說一切法皆無自性 無生無滅 本來寂靜 自性涅槃的所有密意 佛陀 請您 希望您慈悲的 為我們來作解說 到底它的內容在講什麼 為什麼我這麼不懂 裡面的意義 密意就是不懂得它裡邊的意義 不懂得它到底在講什麼 以前這麼說 現在又這麼說 豈不是矛盾了嗎 這是我們一般的觀念 一般的想法 現在就是勝義生菩薩 他當然也認為說 他也是聽不懂 所以爾時世尊告勝義生菩薩曰 問了之後 佛陀就這樣子跟勝義生講 他說 善哉 善哉 勝義生 很好 很好 勝義生 汝所尋思 甚為如理 你所想的 你在前面想說 佛陀以前為什麼講了那麼多 現在為什麼又說是無生無滅 你這樣子的思考 是有道理的 是對的 甚為如理 就是可以講得通的 善哉 善哉 善男子 汝今乃能請問如來如是深義 你現在有辦法 提出這麼一個 很深奧的道理出來 汝今為欲利益安樂無量眾生 哀愍世間及諸天人阿素洛等 你只是引生這個慈悲心 為利益眾生而來發這個問題 所以汝應諦聽 所以你要好好的聽 要注意聽 吾當為汝解釋 所說一切諸法皆無自性 無生無滅 本來寂靜 自性涅槃的所有密意 我來為你作解說 你認為不懂得的 我會跟你作解釋 所說的這一切萬法 所以汝應諦聽 你要好好的來聽 下面就是佛陀 先舉出了一個主題出來 勝義生當知 我依三種無自性性密意 你要知道 我是根據三種的無自性性密意 也就是說 我就是從三個方面來作解說的 這三個方面 它是無自性性 它的體性無實有 它的相狀無實在 這樣子讓你來了知 從這個它的無實體性來說 一切無自性 從它的無實體性來說 是無生無滅 從它的無實體性來說 是自性涅槃 所以一切諸法皆無自性 就是這樣子來講 是什麼 所謂相無自性性 生無自性性 勝義無自性性 就是這三個 一個 從相來說 完完全全根本就是沒有的 從生來說 就是一切的緣生法來說 就是世間皆是無常變化的 再來就是勝義無自性性 勝義無自性性 就是從圓成實裡邊來說 既然一切法本來如是 本來如此 當然是無生無滅 你說它是什麼 都是不對的 善男子 下面就來作一個解說 云何諸法相無自性性 我們要如何解釋 說什麼叫做 諸法的相是無自性性 沒有它的體性 沒有它的相狀 謂諸法遍計所執相 主要的就是說 因為一切諸法都是遍計所執的 都是錯誤認識 錯誤執著的 何以故 怎麼說 此由假名安立為相 非由自相安立為相 最主要的 這一切法都是假名安立的 根本就沒有這個東西 也沒有這個體性 但是 我們卻錯誤的 跟它立了一個名稱 所以它不是由自相安立的 不是它本身如此建立的 是我們從外在跟它加上去 外在加上去的 根本就不是它的實體 所以遍計所執 它是情有理無 所以我們就說 它叫做無性 也由此就說 他所執著的 都是無有實質性 所以是故說名相無自性性 所執著的體性 所執著的相狀 都是沒有的 所以就稱之為相無自性性 所以都是假名安立故 這一個就是有關於 三無自性的第一個 就是 是由於外在錯誤認識 加上去的名稱 不是它的自體相本有的 所以無體性 無相狀 相無自性性 這一節課就到這裡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