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題:解深密經 26 主講:淨珠法師 解深密經 第二十六集 諸位同學 大家好 阿彌陀佛 對於真勝義諦的了解 從五點裡邊來探討 對於勝義諦相超越一異性 在前邊善清淨慧菩薩 請教佛陀之後 佛陀就層層的來剖析 層層的來作說明 從他是相同的內容來講 勝義諦相與諸行相 不可能是相同的 因為一個是清淨法 一個是雜染法 但是如果說他們兩個是不同的 那也不對 因為所謂的勝義諦相 就是世間的真理 也就是一切諸法的共相 因為有諸法的共相 才能夠悟得真勝義諦 所以如果是不相同的話 也不對 是一的話 有三種過失 是異 是不同的話 就有五種過失 在我們的這個經典裡邊 釋迦牟尼佛 他又再更深一層的 再來作解說 也就是課文的 第二十五頁的第二段 二十五頁的第二段裡邊 也是一樣的 對這個是一的過失 是異的過失 再從不同的角度來作說明 所以課文 就是我們的經典裡邊 他是這麼說的 復次 善清淨慧 佛陀又再叫了一聲善清淨慧 他說若勝義諦相與諸行相 都無異者 都無異者就是相同 就是一 這樣子 如勝義諦相 於諸行相無有差別 就是說 沒有差別相 沒有差別相就是相同 如此一切行相 亦應如是無有差別 如果說勝義諦相 跟諸法行相無有差別 諸法的行相就是一切萬法 一切萬法 如果要詳細的來分析 可以說是非常非常的多 從心法 從色法 這個也是不一樣 心法是分別心 色法是物質的 有障礙 如果說勝義諦相與諸行相 是相同的話 是不是心法 也跟色法是相同 這邊說的 一切行相亦應如是無有差別 從我們這個有情的 這個生命體來作解說的話 佛陀從五蘊來作解說 從十二處來作解說 從十八界等來作解說 但是五蘊本身 有色受想行識 也不一樣 也是各各不同 蘊處界不同 五蘊各個也不同 就是十二處的根跟境 六根六境也不同 十八界的六根六境跟六識 也完全不同 但是如果說勝義諦相 與諸行相是沒有差別的話 是不是世間的一切萬法 也都沒有差別 五蘊就是十二處 十二處就是十八界 心法就是色法 色法就是心法 不對的 所以這樣子的一種認識 是不對 再來 如果說 兩者是無差別的第二個過失 他說修觀行者 於諸行中 如其所見 如其所聞 如其所覺 如其所知 不應後時更求勝義 這個意思就是說明修觀行者 代表正在修行的 這些修行者 這些比丘們 這些正在修學過程當中的 從初學一直達到 真正的得到解脫之前的 這些修行者們 為什麼還講修觀 因為我們佛教 一講到修行的時候 就講到戒定慧三學 所以每一個出家比丘比丘尼 都一定要受具足戒 一定要來守持戒法 你守持戒法 行為不會犯錯 你的心才能夠安靜 再來 聽了佛陀的經教之後 聽了師長的教導之後 對於佛理的了解 你才有辦法安心的 從你的這個定 禪觀之中 來去思惟觀察 來這邊去了解他 所以有經過禪觀 你才有辦法得到智慧 所以這個禪觀很重要 佛陀在世的時候的弟子們 乃至於現在 南傳國家的修行者們 也都是一樣的 天剛亮的時候 或者我們所謂的凌晨 他們還是在打坐參禪 在思惟觀察佛理 就如同我們北傳的 就是我們中國式的佛教 早上要作早課 所以清晨凌晨的時候 還是在禪坐當中來修觀 天亮了 就出來托缽 中午 原則上就是日中一食 用過餐之後 洗了這些餐具 自己的身心 手腳稍微的洗一下 乾淨 就是在樹下 找一個安靜的地方 一個比較清涼的地方 就在那邊打坐參禪 到了黃昏的時候 也就是太陽快要下山 天氣比較涼爽 所有的出家眾比丘們 他們就出來走動 甚至於有什麼疑問 都可以去請教長老比丘們 長老的尊者們 如果是佛陀就在附近 就去親近佛陀 去聽佛陀講經說法 或者去請教佛陀 所以修學禪觀 在我們的佛法的過程當中 也是很重要的一門功課 從這個聲聞乘的 修學法門來說 要修五停心觀 從我們的大乘的來講的話 六度萬行裡邊 第五個也是要修學禪定 所以每一個修行者 原則上都是需要 修學禪觀的工夫 就像我們現在 雖然說普遍的 還是以念佛為主 但是念佛也一樣要有念佛觀 像彌陀經所說的 若一日 若二日 若三日 若四日 若五日 若六日 若七日 要什麼情況 要一心不亂 這個一心不亂 就是禪觀的境界 在於念阿彌陀佛的時候 還有一個觀無量壽經 還是要觀 總共有十六種觀法 你也要去了解 要怎麼來觀 你才有辦法跟西方三聖 跟諸上善人 才能夠達到相應 一樣的 所以這個修觀行者 就代表修行 正在修行的這些比丘比丘尼們 現在我們來說 這些修觀的行者 這些比丘們 他們在諸行中 就是說 在修這些禪觀的過程當中 如其所見 如其所聞 如其所覺 如其所知 見聞覺知 就代表著 在修學過程當中 你就是要看要聽 看 當然就是多參考 其他的尊者們 他們怎麼修的 要多聽 我們佛法很重視 就是有多聽聞 你才有辦法來了解佛理 再來你見跟聞之後 你要自己去思惟 所以要有覺 自己要有某一方面的心得 某一方面的體會 才能夠知 知的更深一層就是智 你才有辦法 真正的對佛理的契證 所以就代表這些修行者們 在於見聞覺知 還在修的過程當中 他們的目標在哪裡 目標就是要能夠有所契證 就是要來得到 勝義諦相的這種境界 如果說勝義諦相 就是諸法行相的話 這些修行者就不必說 我經過見聞覺知 我經過修觀 要來悟得勝義諦相 因為是相同 相同就不必要 這麼樣子的一個過程 所以這邊就說 不應後時更求勝義 看第二十六頁 不應該說我在經過 這樣子的修學過程 我經過這樣子的見聞覺知 我後面最後的目標 最後的目的地 就是要求這個勝義 代表著這樣子的過程裡邊 所有的修行的活動狀態之中 是還沒有得到勝義諦相 還有一個目標存在 所以說他們兩者是一的話 就不對 這一個就是有關於 在修行的部分 是一 有過失 接下來二十六頁的 若勝義諦相與諸行相一向異者 好了 兩個是完全不同的 兩個完全不同的話 也是有過失 過失 應非諸行唯無我性 第一個 就是說 不能夠說一切諸法的內在 一切諸法的目標 就是要來證悟無我性 而且是唯無我性 我 從義理的部分來說的話 就是主宰義 就是不變 就是常一 如果我們認為 世間的一切萬法 有一個我 就是說 有一個主宰 主宰是誰 就是我這個五蘊身 來主宰一切 有我這個色受想行識 所組成的這個生命體 我能夠來主宰一切 有可能嗎 也是不可能的 自己對自己都不可能有主宰 我想要賺大錢 賺得到嗎 不可能 我想要不生病 可以嗎 流行性感冒來的時候 還是生病了 你說我要讓他不餓 我要三天不吃飯 可以嗎 聞到了菜香味 你就肚子餓了 甚至於餓到全身無力 餓到全身發抖 有可能嗎 自己都不可能主宰自己的身體 你要如何的主宰他人 你說我是一個負責人 所以我可以主宰我下面的員工 也是不可能 這個是 因為是大家也有共同的理想 你有專業的精神 有專業的這個素質 所以大家尊重你的 這個指揮跟指導 所以大家 為一個共同的目標在努力 所以這個是大家互相尊重 在這個互相尊重的情況之下 來完成我們的共同目標 但是如果我不讓你主宰 我不聽你的 可以嗎 還是可以 像這樣子來說的話 我們能夠主宰他人嗎 不可能的 所以這個我們就談到說 我們的生命體有一個主宰性 是不對的 佛法是講一切都是因緣所成 所以我們的生命體 是五蘊和合 是四大和合的 所以我們是無我的 我們不能夠 掌握我這個生命體的 就是未來的生命 我們能夠掌握嗎 也不可能的 未來的生命也是不可知的 一個未來 不可知的一個未來 我們如何掌握它 也是不可能 所以世間的一切萬法 就是我們這個生命體 都是無我 我們來了解 我們這個生命是如此的話 所以如果說 兩者是完全不一樣的話 我們不能夠說諸法的一切 都是無我性 無我性就是真勝義諦 世間的一切萬法 就是有一個我的錯誤觀念 有一個我的 一個主宰性存在 所以我們才會輪迴生死 現在說真勝義諦 它就是悟得一切法的無我性 所以你說 他們兩個是一向異者 兩個是完全不一樣的嗎 也不對 再來說 並非諸行是唯無自性 唯無自性 我們前面有談到過 一切諸法都有任持自性的 這麼一個特性存在 既然每一種法 都有他的任持自性的 特性存在 我們說 每一種法 是不是都有他一個法的真實性 也沒有 出現於世間的時候 給大家的認知的對象 是燈有燈的特性 桌子有桌子的特性 書本有書本的特性 但是 每一種法 其實都還是無常相 每一種法都還是 沒有他的真實體性 都還是因緣所成 所以他的這個法性 是真實的嗎 也不對 他也是因緣所成的而已 所以說一切萬法 他都是無自性就是勝義諦 這樣子來說的話 無自性 一切法無有一切法執 悟得法空的境界 才能夠叫做真勝義諦 所以說 你說兩者 是完全一向異者的話 那也不對 所以這個地方就說明 如果兩者是一向異者的話 我們就不會說 一切諸法是唯無我性 一切諸法是 唯無自性的這樣子的 來顯現真勝義諦了 一向異者的話 就沒有他們的 相互之間的關係存在 再來就是說 第二種過失就是說 勝義相又應俱時別相成立 謂雜染相及清淨相 如果兩者是一向異者 是完全不一樣的話 就要同時 俱時就是要同時別相成立 別相成立 一個就是勝義諦 一個就是諸法行相 這樣子兩者是完全不一樣的 就是一個是雜染的 一個是清淨的 但是我們就是說 因為斷除雜染 才能夠得到清淨 所以說他們兩個 是一向異者 那也不對 一個是完全清淨的 一個是完全雜染的 是清淨的 雜染的還是存在 那也不叫做聖者 所以一向異者 也是不對 我們後面就再來 做一個總結的來了解說 善清淨慧 佛陀又叫了一聲 善清淨慧菩薩的名字 由於今時一切行相 皆有差別 非無差別 修觀行者於諸行中 如其所見 如其所聞 如其所覺 如其所知 復於後時 更求勝義 這一段話 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 如果是一的話 有兩種過失 兩種過失裡邊 就是說由於今時 就是現在 一切行相皆有差別 因為他們如果是一的話 勝義諦相就是諸法行相是一 諸法行相的個個差別的法相 也應該是一 但是並不是 現在我們所有的一切行相 蘊處界等等 怎樣 皆有差別的 所以說他是一 當然不對 他們不是沒有差別的 五蘊就是五蘊 十二處就是十二處 十八界就是十八界 而且五蘊的各別各別 他們的體性也不一樣 十八界的十八種法 也各個不同 所以非無差別 是有差別的 不能夠說是一 再來修觀的行者 如果是一的話 你就不必要說 還要經過修行來悟得真勝義諦 但是我們知道說 修觀的行者從初發心開始 一層一層的來修學 一層一層的來修行的時候 你就是透過修行 才能夠達到 真勝義諦的境界 所以說他們是一 當然不對 一定要透過 一段過程的修學法門 才能夠達到真勝義諦 所以復於後時就更求勝義 還要有一個目標來作追求的 從他們的一向異者來說的話 就是說一向都是完全不一樣的 就是兩條線 平行線的 一種修行法門的話 那也不對 有他的過失 過失裡邊 現在佛陀又解說 又即諸行唯無我性 唯無自性之所顯現 名為勝義相 什麼是勝義 就是超越雜染達到清淨 超越諸法行相達到真勝義諦 所以說兩個是完全不同 不對的 真勝義諦是超越了 諸法行相之上的 所以一切諸法 它是唯無我性 就是勝義 唯無自性 就是勝義 又第二個 我們有談到他的過失就是說 勝義諦跟諸法行相 應該要同時別相成立 但是並不是 並不是俱時染淨二相別相成立 他們沒有別相成立的 他們是因為超越了雜染相 達到清淨 超越了諸法行相的俗諦 而達到這個勝義諦相的真諦 所以一定要超越世俗 超越世間 才能夠達到出世間 超越有漏雜染 才能夠達到無漏的清淨 有關係嗎 有 說他們是一向異者 當然就不對 是有關係的 是故 我們要合在一起說了 勝義諦相與諸行相都無有異 或者是一向異者 不應道理 如果說他們兩者之間 都沒有差別 或者說 一向異者 或者說他們兩個 是完全不一樣的 有差別相的話 這個都是不對的 不合道理 若於此中作如是言 所以你如果有這樣子的觀念 有這樣子的想法 就說勝義諦相與諸行相 都無有異或一向異者 由此道理 當知一切非如理行 不如真理 這個你認為他們是一 不正確的 不符合道理的 你說他是異 完全不同的 也是不對 也是不符合道理的 再從這個理的部分裡邊來解說 甚至於從我們 在修行的過程當中來作解說 有這樣的層層的來了解 釋迦牟尼佛還怕大眾聽不懂 所以下面就要舉例子 來作說明 舉例子來作說明 總共舉出了十個例子 這十個例子 前面 有幾個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 可以去觀想得到的 當然後面的 越來越是偏於 這個法塵的真理方面來作解說 比較深奧一點 前面所談到的 我們日常生活看得到的 怎麼說 看二十七頁的第四行 善清淨慧 佛陀又再叫了一句 這個菩薩的名字 如螺貝上鮮白色性 不易施設與彼螺貝一相異相 如螺貝上鮮白色性 金上黃色亦復如是 這一句話我們給它分為 就是兩段的意思來作解說 第一個就是螺貝上的白色 第二個就是黃金上面的 這個金色 螺貝 我們知道 是海底裡邊的軟體動物 他有一個貝殼 也就是他的貝殼是硬的 保護他的這個軟體的 內在的肉體 螺貝是白色的 所以看了螺貝 就知道他是白色 但是螺貝跟白色 他是一嗎 他是異嗎 其實分不出來的 要怎麼講 這邊講不易施設與彼螺貝 他是一相還是異相 因為螺貝本身 就是那個殼 那個殼當然就是物質的東西 是四大所成 我們如果再更詳細的來說 世間的一切色法 他是四大四微所成 能造的四大地水火風 所造的四微 就是色香味觸 四大四微 由能造而有所造 合成八法 而成就一個色法的形狀 色法的形相 所以螺貝是八法所成 能造不是所造 兩者還是有他的差別性 但是由於他們的和合 由於能造的四大 跟所造的四微和合 而成為一個貝殼的形狀出來 能夠保護這個螺貝的生命 再來就是這個白色 只有螺貝才有白色嗎 不只 我們的房間裡邊 油漆的 也是白色的牆壁 白色的柱子 或者白色的紙張 白色下雪的白雪 這個也是白 白就是螺貝嗎 不是 白跟螺貝 我們說白的牆壁 不是螺貝 下白色的雪 也不是螺貝 白色的紙張 也不是螺貝 所以說 你說螺貝跟白是一 螺貝就是白 不對的 因為還有很多很多的白 你說螺貝跟白色是不一樣的 但是你看到螺貝 就知道他就是白色 完全不同 也不對 所以他是超越一異 他是非一非異的 不容易去跟它分辨 黃金 它的這種金色 所以這邊講說 如螺貝上的鮮白色 我們現在來看黃金 金上的黃色 亦復如是 黃金 原則上就是黃色到發亮 就是黃金色 黃金色就是黃色的 黃色就是 一定就是黃金嗎 也不一定 衣服也是有黃色的 油漆也是有黃色的 花也是有黃色的 所以黃色並不就是黃金 但是你看到黃金就知道 它就是黃色 所以它是一嗎 它是異嗎 不容易去分別的 所以我們這邊就用相反的方式 以此類推的方式來說 黃金的黃色 就如同螺貝上的白色一樣 如果要詳細的來說 也是一樣的 不易施設與彼黃金一樣的 一相或者是異相的相同 這是舉出了兩個例子 一個螺貝 一個黃金 第三如箜篌聲上美妙曲性 不易施設與箜篌聲一相異相 箜篌 這是一種古樂器的名字 也是印度 他們所有的一種樂器 比喻為我們中國來講的話 很像是琵琶一樣的 琵琶的樂器 你一彈箜篌 就有美妙的歌聲出來 美妙的聲音 樂器的聲音 這個聲音 是因為箜篌有彈他的弦之後 有聲音 聲音就是箜篌嗎 不對 箜篌就是一定是聲音嗎 但是我們講話也是聲音 東西相撞也是聲音 聲音就一定是箜篌出來的嗎 也是不對 所以是一嗎 是異嗎 不易施設 不好說的 一定要箜篌有彈 彈那個弦線 聲音就出來了 所以它們不是不一樣 但是聲音並不就是箜篌 聲音真的是很多種很多種的 所以這個也不容易 去分辨它是一相還是異相 第四種如黑沈上有妙香性 不易施設與彼黑沈一相異相 我們尤其是拜佛的弟子們 都要上香 都要有檀香 甚至於所掛的念珠 也都是檀香念珠 像這樣子來說 不管這個檀香 它是好是壞 都有它的一個香味出來 所以這個檀香木本身 發出一個香味 它們是一 還是異 也是不容易分辨 對不對 檀香是一塊木頭 木頭是眼睛所見 但是香味是我們的鼻子在聞 兩者是完全不同的 但是沒有這個檀香 這塊木頭 你就聞不到這個味道 但是這個味道 又不只是檀香才有 其他的 還是有的 所以他們兩個 能夠分出是一是異嗎 也是分不出來的 第五個例子 就是胡椒 如胡椒上辛猛利性 不易施設與彼胡椒一相異相 我們都很會吃辣椒 或者是胡椒粉 吃麵的時候 吃菜的時候 都喜歡加上一點 這樣一個刺激性 叫做辛猛利性 尤其辣椒是朝天椒的話 就更辣了 所以像這樣子的一個辣椒 或者是一種胡椒 或是一種會刺激的 這個刺激 一個是食物 一個是我們的舌頭 也是我們的這個味覺 來感受的 這樣子 它們兩個 能夠分得出來嗎 是一相 是異相嗎 也是一樣分不出來的 有胡椒就一定會有辣味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辣味 都是從胡椒出來的 這樣子 他們 也是有他的不同點 也是需要胡椒 本身一定是有這個辣味顯現 是一 或者是異 不容易分辨 以此類推 如胡椒上的辛猛利性 訶梨澀性 亦復如是 這個就是第六個例子 就像胡椒一樣的 它有這樣子的 一種猛利的刺激性 現在我們來說訶梨 訶梨是印度的一種水果 這種水果就是酸酸澀澀 溼溼黏黏的一種水果 我們台灣可以說 水果也是很豐富 怎麼樣子的水果 世界各地有的 我們台灣也都是可以 給它栽培出來 主要的是我們台灣 真的是一個寶島 春夏秋冬都有 要熱帶的水果 熱帶的蔬菜沒問題 要寒冷的水果 寒冷的蔬菜 也沒問題 合歡山上都可以下雪的 七星山上都是可以下雪的 所以我們台灣 真的是四季的氣候 能夠涵蓋整個世界所有的東西 這樣子來看 我們台灣的水果 是不是也有這樣子 也是有 這個訶梨 它的澀性也是相同 吃到訶梨就是澀澀的 酸酸的 就是溼溼的有它的水份 但是這個水份 就一定是要從訶梨才有嗎 不一定 酸酸的 只有訶梨才有嗎 也不一定 所以說它是一是異 都是不容易去分辨的 第七個例子 如蠹羅綿上有柔軟性 不易施設與蠹羅綿一相異相 蠹羅綿原則上就是非常軟的 那一種絲綿 就像我們的棉被 或者是墊被在用的 非常柔軟 像我們中國就是蠶絲被 是最柔軟的 其實木棉花的綿被 就是非常的溫暖了 現在舉的一個例子就是說 這個蠹羅綿 這種棉花是非常柔軟的 做坐墊也好 做棉被也好 甚至於我們中國來講的話 做棉襖也好 都是非常的柔軟 蠹羅綿的柔軟性是一是異呢 也是不容易施設 第八個例子 如熟酥上所有醍醐 不易施設與彼熟酥一相異相 熟酥或者是醍醐 這個都是從牛奶羊奶 提煉出來的 從牛奶到我們所謂的乳酪 達到這個生酥 熟酥到醍醐 總共是有幾個過程 這樣的過程裡邊 最美妙的 最好吃的 就是醍醐 醍醐從哪裡出來 從熟酥來的 熟酥跟醍醐是一還是異 沒有熟酥就沒有醍醐 但是熟酥與醍醐 又是不相同的兩樣東西 所以他們是相同 是不相同 不易施設 不容易去跟他作分辨的 從第一個的螺貝 到現在第八個的熟酥醍醐 這個例子 可以說都是從我們 日常生活上面 不管是所看的 所聽的 所聞的 所吃的 甚至於所觸摸的 就像那個棉被 來感覺的話 我們都不容易去了解 也就是從五塵的境界 色聲香味觸 五塵的境界裡邊來了解 你都不容易去分辨 他們兩者之間的 相同或者是不相同 下面再舉兩個例子 就從意識所面對的法塵境界 來作解說 所以就是第九個例子 說又如一切行上的無常性 一切有漏法上苦性 一切法上補特伽羅無我性 就不易施設與彼行相 它的一相異相 這一個是在說明 我們來了解世間的一切萬法 我們都叫做 因緣所生 因緣所成 都是諸行無常 每一種萬法 都是無常性 都有它的生滅 生命來說 是生老病死 物質的東西來說 是成住壞空 我們的心念是生住異滅 所以有生有死有成有滅 都是無常的 所以既然都是無常的 你說諸法跟無常 是一嗎 是異嗎 不容易去分辨 再來 一切有漏法上苦性 就是說世間的一切萬法 尤其是我們有情的生命體 每一個有情 都是四大所成 五蘊所成 我們會去思考 我們會去感受 我們會去動作 所以有了色 就有受 會去感受 高興的 不高興的 會想 會去思考 會行 你的身業口業 你會去動作 再來內心 有他的思慮分別 以這樣子來說 世間的一切萬法 在於我們有情的生命體來說 其實我們所面對的一切 大多都是不如意的 大多是不如意 所以人與人之間 如果太過於親密的話 就有愛別離苦 如果人與人之間 沒有感情的話 就是會怨憎會苦 所以世間的一切萬法可以說 以我們有情生命來對待來看 其實是苦多樂少 雖然說從六道眾生來比例 從天 乃至於阿修羅 人 三惡道來比例 我們人可以說是苦樂參半 沒有像天上那麼多的快樂 也沒有像三惡道那麼的痛苦 這個苦樂參半當中 我們的感受上 還是苦多樂少的 所以我們就說 樂猶如刀上的蜜 刀刃上面的蜜一樣 就是說 你吃到那個甜頭 是很高興 但是只有一下子 舌頭被割到的痛苦 是要好長的一段時間 舌頭才能夠恢復 以這樣子來看的話 世間 我們就說 世間是苦的 但是有的人 因為福報比較大 他感受不到世間的苦 一出生 家裡邊就是很有錢 一出生 父母親就是 很關心 照顧 到了社會上去服務 社會上去做事的時候 也有很多的善友善知識們 的輔導 輔助 幫助他 他沒有感覺到痛苦的 也是有 這個是真的是福報很大才有 這種人 你能夠說他 世間是苦的嗎 他說我感受不到 但是因為世間是無常的 無常故苦當中 來說明世間的苦 雖然在這個生活面裡邊 你是沒有障礙的 但是我們的身體還是會老 我們的身體還是會生病 在這個老 這個生病 這個變異當中 真的完全能夠豁開 完全能夠看開嗎 完全不去擔憂嗎 不可能的 世間正在流行性感冒的時候 我們也會擔憂 很多的場所 我們都要避免 很多的場所 我們都要去注意 真的受到感冒的時候 你也是有很多都不舒服 會有好幾天的難過的日子 尤其在這個變異過程當中 一天一天的老 一年一年的老 十年前 十年後的老 你有辦法掌握嗎 不能的 不擔憂嗎 也不可能的 所以這種擔憂是內心的 擔憂是內在的 也是一種憂苦 所以我們就從這個無常當中 來說明世間就是苦的世間 既然是苦的世間 所以說一切有漏法上的苦性 只要是有漏法 我們就是擔心 我們所喜好的東西 我們就怕被人家弄壞 怕遺失 怕這個 怕那個 這個都是一種憂苦 所以有漏法就是有苦性 有漏法跟苦性是一嗎 是異嗎 也不容易去分辨的 再來一切法上 補特伽羅無我性 補特伽羅 這是印度話 翻到我們中國叫做數取趣 數就是一而再 再而三 不停息的一直的延續下去 延續什麼 取趣 取就是執著 趣就是我們所謂的五趣眾生 五趣的方向 向天的方向去投胎 向人的這個方向來投胎 向地獄 向餓鬼 向畜生的方向來投胎 你為什麼會有這個方向去投胎 因為你有取 有執著 所以因為我們的執著 所造作的善惡業 會讓我們在天道 在人道 在三惡道 去投胎受生 我們的投胎受生 是只有一輩子而已嗎 只有一世而已嗎 不是的 還沒有真正得到解脫之前 是無窮無盡的輪迴生死 我們就叫做生死死生 生死不已的生命 什麼時候才能夠真正的解脫 唯有得到阿羅漢果 唯有得到辟支佛果 唯有達到成佛的階段 所以世間的一切萬法 尤其我們的有情生命體 都是數取趣 都是補特伽羅 所以一切法上 有這個補特伽羅的無我性 我們這個生命體 是有一個主宰性嗎 沒有的 是受到時間 受到這個生死的延續 都在變化之中的 這樣子來看 五蘊所成的生命體 你能夠說 五蘊就是補特伽羅嗎 補特伽羅就是五蘊嗎 分不清楚的 所以不易施設與彼行等的 一相異相 這是第九個例子 看第十個例子 又如貪上不寂靜相及雜染相 不易施設此與彼貪一相異相 我們在貪瞋痴等等等的 煩惱上面 我們就會不寂靜 因為你要貪 內心裡邊就是很複雜的心態 你要瞋 你正在瞋恨心的時候 我們說 猶如在火上一樣的 這樣子來說的話 你的心會寂靜嗎 不會的 起貪起瞋起驕慢心 起嫉妒心的時候 心都是不會寂靜的 很雜染 所以你這個貪 你這個瞋 你這個痴 跟這個不寂靜 跟這個雜染相是一嗎 不對 是異嗎 也不是 所以如於貪上 於瞋痴上 當知亦爾 貪是如此 瞋跟痴 我們所謂的三不善根 都一樣的 如是 善清淨慧 佛陀要作一個結論了 勝義諦相不可施設 與諸行相一相異相 所以兩者不可以說它是一 或者是它是異 善清淨慧 我於如是 微細極微細 甚深極甚深 難通達極難通達 超過諸法一異性相 勝義諦相 現正等覺 這個勝義諦相 真的是很殊勝的 很微細的 很難的 很深奧的 不容易去理解的 但是要懂得 它是超越一異性相的 所以是一 有相對性都不對 我釋迦牟尼佛講他自己 我是來現正等覺 我已經得到覺悟了 所以現正等覺 我已經覺悟了之後 就為他宣說 顯示開解 施設照了 我就將我所悟到的 說給大家聽 你們要好好的來了解 我所講的這些道理 這些都是我所悟到的 所以每位同學 大家好好的再反覆的來看 來了解 你如果有辦法去深入的話 你就能夠跟佛陀一樣的 現正等覺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