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題:解深密經 25 主講:淨珠法師 解深密經 第二十五集 諸位同學 大家好 阿彌陀佛 解深密經在我們前段當中 最主要的在解說勝義諦的內容 為了要瞭解勝義諦 所以我們就分為五段來說明 第一段從無二相來解說 第二就是從離言說的這一部分 來做解說 第三就是從離去他的尋思相 來做解說 第四段也就是我們今天 所要解說的 就是超過一異相 這樣子的一個內容來做解說 超過一異相也就是說明 勝義諦相跟諸法的行相 他們是相同還是不同 這一個問題 就是由善清淨慧菩薩 提問題出來請教佛陀 善清淨慧菩薩 他就是跟佛陀這麼說 說這個勝義諦相 是真的很甚深很微妙的 他是超越過諸法的一異相 只有佛陀才有辦法去體會 只有佛陀才有辦法去證悟 但是他就曾經看到 有很多很多的修行者菩薩們 就在一個地方 大家互相的在修行在研究 在探討 在他們研究探討的過程當中 就有聽到一類的菩薩們就說 勝義諦相與諸行相 他是同一相的 也就是說他們是相同的 多無有異 但是有一類菩薩他們就認為 勝義諦相與諸行相 他們是完全不同的 也就是說他是不一樣 也就是相互有差異性的 另外有一類的他們就不懂 所以聽了他們這二類的菩薩 在那邊研究探討的時候 他們就在想 哪一方面所想的才是真的 哪一方面所講的是不對的 我們不懂 一類就這麼說無有差異 一類就是說二者是有差異的 哪一個才對 就在那個地方找不到頭緒 這個善清淨慧菩薩 他看了這樣的狀態之後 他的內心裡邊就有這麼想 想說他們這一群的 諸善男子們這些菩薩修行者 可以說愚癡頑鈍不明白 沒有辦法好好的去理解 所以也就無法合理的 去修行去思惟 也就是不如理行 所以這一個勝義諦相 這樣子微細甚深的道理 其實說起來 是超過一切諸法的行相 所以說他是一說他是異 他們這一群的菩薩修行者們 是不能夠解了的 這他的想法 所以今天我們就繼續的來看 二十一頁的第一行 第一行裡邊 就是因為善清淨慧菩薩 這麼想這麼說 跟佛陀稟白了之後 我們的世尊 釋迦牟尼佛 這個時候他就跟這個 善清淨慧菩薩摩訶薩這麼講了 他說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 他說對的對的 就像你想的這樣子 就像你所說的是這個樣子 哪樣子 此諸善男子 就是愚癡頑鈍不明不善 不如理行 他們確實是智慧不夠 要去思惟勝義諦相 跟諸行相的一異 他們是沒有這樣子的智慧 去理解的 所以是愚癡智慧不夠 他們說頑鈍就是非常的執著 沒有辦法去理解 沒有辦法很清楚的去明白 兩者之間的關係 對於這個勝義諦相其實說起來 是微細甚深 是非常深奧的一個道理 這樣子的一個深奧道理 超過諸行一異性相不能解了 所以這麼甚深的道理 應該說他是絕對性的 超過相對的比較 說他是一說他是不同的異 其實說起來不是我們世間的 思考模式可以去瞭解的 為什麼要這麼說 何以故 善清淨慧非於諸行如是行時 名能通達勝義諦相 或於勝義諦而得作證 為什麼說他們確確實實 對於這個甚深微妙的勝義諦相 於一於異這樣子的超越性 他們不能明白 為什麼這麼說 善清淨慧 佛陀就叫了一聲 善清淨慧的名字 他說不是他們諸行如是行時 就是說對於世間一切萬有諸法 有為的一切因緣法相 他們這樣子的去思考 他們這樣子的去思惟 或者他們這樣子去探討 如是行時 如是行就是他們 經過修行的過程 怎樣的修行過程 當然都是思惟觀察 或者探討研究等等的 這樣子的一個過程 不是他們這麼想 就叫做能夠通達甚義諦相了 不是的 怎樣子 也就是說或者 他們對於世間的一切萬法 是這樣子的去思惟觀察 這樣子的去探討研究 也不是說對於勝義諦相 能夠作證 什麼叫作證 就是有辦法去體悟 有辦法去契證 這樣子的思惟模式不可以的 這樣的思惟模式是不夠的 這樣子來講的話 也就是說明前面的 這一大群的菩薩們 在那個地方研究 在那個地方探討 要來悟得勝義諦相的道理 是沒有辦法真正這麼去體會的 因為他們是經過內心的分別 是經過語言的這個音聲 這個都是屬於世間相 以這樣子的世間相 要來體悟出世間的勝義諦相 是不可能的 所以佛陀又說何以故 什麼原因 善清淨慧 就叫了一聲 若勝義諦相與諸行相都無異者 佛陀再來分析了 如果照他們這樣子的思考 照他們這樣子的一種探討研究 說勝義諦相 跟這個世間的一切行相 叫做世間的一切萬法的 這些因緣的 或者說這一切世間有漏的 這樣子的一種活動狀態等等 如果說勝義諦相 跟世間的諸法行相 都無異者 都沒有不一樣的 也就是說都是相同的話 勝義諦相就是諸法行相 諸法行相就是勝義諦相 好了 兩者是一 如果是一的話 就會有下面的佛陀所說的 有三種過失 就是有三種錯誤的觀念 有三種 哪三種 第一種應於今時一切異生 皆已見諦 也就是說 如果他們兩個是沒有差別的話 應該說現在這個時候的異生 一切異生一切的凡夫眾生 一切的為斷煩惱的這些凡夫者 怎樣 皆已見諦 他們都能夠見諦 什麼叫做見諦 就是能夠體見真勝義諦法 因為兩者是一樣的 悟到勝義諦相的聖者 跟與煩惱相應的這些凡夫眾生 應該都一樣 所以就分不出是凡夫或是聖者 聖者跟凡夫都是一樣的 這個就是一種過失了 但是有可能嗎 聖者是經過修行 而達到解脫的境界 凡夫眾生是煩惱相應 在六道當中輪迴受生死苦的 這樣子的一種輪迴者 有相同嗎 當然不一樣 所以見真勝義諦的是聖者 煩惱相應的是凡夫 是完全不同的 第二種過失 又諸異生皆應已得 無上方便安隱涅槃 如果說真勝義諦相 與諸行相是一樣的話 這樣子我們的一切凡夫眾生 異生 我們凡夫眾生 每一個人都應該證得 無上方便安隱涅槃 我們也都能夠得到涅槃了 我們也都能夠悟得無上方便 這個方便本來在我們佛學裡邊 說這個方便法門 方便法門 就是教導眾生的種種方法 我們現在為了要得到安隱涅槃 當然也要有方法 才能夠達到涅槃 所以由方法達到涅槃 就是我們所謂的道諦 就是苦集滅道的第四個 就是道諦的法門 道諦的法門有很多種 有三十七道品或者有十二緣起 或者說有六度萬行 所以這個無上方便 能夠讓你達到 無上究竟的修行方法 你如果已經得到了 這個無上的道諦 也就是說透過修行的方法 而達到了安隱涅槃 這個是什麼境界 這是解脫境界 甚至於是成佛的境界 因為是無上方便 這樣子來看的話 凡夫眾生每一個現在有時候 也都是得到了安隱涅槃了 也都得到了解脫境界了 但是真的嗎 當然不是 凡夫還是苦苦惱惱 聖者涅槃境界是輕安快樂自在 不一樣的 什麼是涅槃 在我們的佛教界裡邊 經常會看到 涅槃有兩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就是悟得真理 得到解脫的境界 像釋迦牟尼佛在十二月初八 於菩提樹下就是見到曙光 悟得真理成就佛果位 我們說十二初八 是佛陀成道的日子 這樣子的成道也是得到涅槃 阿羅漢也相同 舍利弗目犍連摩訶迦葉尊者 他們悟到阿羅漢境界的當下 就是得到涅槃 這是第一個過程 也就是悟得真理解脫的境界 第二層就是我們所謂的入涅槃 在我們的佛經裡邊 就稱之為般涅槃 稱之為叫做進入於 無餘依涅槃的境界 是什麼 就是五蘊身已經不在人間了 生命已經不在人間了 釋迦牟尼佛在他八十歲的時候 於娑羅雙樹間入涅槃 最後經過火化 而得到無量無數的舍利子 這個就是入涅槃 般涅槃 不只是悟得真理 連這個五蘊身也都得到解脫 像阿羅漢他們有的 是個人的因緣而入涅槃 有的自己本身以他的智慧火 這個真如火 自己在半空中自己顯現 在半空中自己火化 讓這個五蘊身不留在世間 這樣的一個涅槃也叫做入涅槃 五蘊身身蘊不在人間了 你說跟這個死有沒有一樣 當然以我們的白話來說就是死 連這個身體也不在了 但是我們一般凡夫的死 是隨著業力 自己沒有辦法掌握 自己沒有辦法去瞭解未來 所以我們是隨著業力 而消失在這個人間 但是佛菩薩或者是說 像阿羅漢他們 已經能夠達到無生的境界了 斷除一切的煩惱 所以他們在這個世間裡邊 像釋迦牟尼佛所說的 我可以讓太陽變成冷的 我可以讓月亮變成熱的 能力有多高 非常的殊勝 但是人間本身就是無常 為了要讓眾生來瞭解 無常的意義 眾生的生命 最高能夠到什麼時候 佛陀也要顯現無常相 來讓眾生瞭解 世間真的就是無常 連佛陀的這個生命體 都一樣的要在世間歸於平靜 歸於平息 所以佛陀也一樣的要入涅槃 這個是他們的願力 他們所顯現的一種真理 這樣子來說涅槃 從悟得真理來說 就是智慧達到圓滿 悟得世間的真相 不再受煩惱的束縛 第二個入涅槃 連這個五蘊身的障礙都沒有了 五蘊身什麼障礙 有了五蘊身當然要吃飯 有了五蘊身當然會生病 有了五蘊身當然還有很多的 一些障礙相 所以連這個障礙相都消除了 這個我們就稱之為入涅槃 般涅槃 涅槃我們在早期的翻譯 就叫做寂滅 經過玄奘大師新的翻譯 就叫做圓寂 所以在我們的佛教界裡邊 有聽過涅槃 有聽過圓寂 某某老和尚圓寂了 什麼 就是入涅槃了 像這樣的一個境界 圓就是圓滿解脫的這個功德 圓滿智慧般若的功德 圓滿得到清淨法身的功德 圓滿得到了常樂我淨的功德 這個叫做圓 圓再來就是寂 寂就是消除消滅 斷除的意思 不再引發功能 這個寂就是寂滅 就是什麼 也就是滅去了我們所有的無明 煩惱 所有的塵沙煩惱 所有的見思惑的煩惱等等等 煩惱全部斷除 所以一方面就是斷除煩惱 一方面就是悟得真理 就是得到功德 無上的功德 我們一般也會說 佛陀得到了四無所畏 得到了十八不共法 得到了四無礙解 無礙辯等等 像這個都是屬於圓滿的 一種境界 所以這邊就談到了 涅槃就是聖者的境界 凡夫眾生就是煩惱相應 輪迴生死的 如果勝義諦相與諸行相 是相同的話沒有分別的話 等於一切凡夫眾生一樣的 都可以得到涅槃 但是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好了 翻過來了 二十二頁這裡 第三種過失 如果兩者是一樣的話 就或應已證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誰會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就是一切異生 也就是一切的凡夫眾生 每一個現在都可以證到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一句話是很長 翻到我們中國話來說的話 就是無上正等正覺 阿耨多羅就是無上 三藐就是正等 三菩提就是正覺 一句話說起來就是成佛的意思 佛陀所覺悟的就是菩提就是覺 三菩提就是正覺 不是邪知邪見的 完全是以正知正見 而悟得真理的 完全可以達到相應的境界 所以佛陀的覺悟是正覺 只有佛陀正覺嗎 不只 一般的來說就是阿羅漢 所以這一個正覺三菩提 就是一般所謂的覺悟的境界 就是阿羅漢的境界 三藐就是正等 正等假如就是說 完全是智慧 無漏的智慧 就跟真如達到相等的境界 這樣子的一個境界 當然說起來辟支佛他的境界 就是獨覺或者是緣覺 修行所悟到的 甚至於登地以上的菩薩 他們所對於真如的契證 從初地開始二地三地四地 每一地他都可以 有一分的真如境界 二分的契證真如的境界 三分契證真如的境界 所以辟支佛也好 是菩薩也好 都是達到正等正覺 境界更高 再更高一層就是無上 誰才是無上 當然是成佛了 佛陀的境界就包含了辟支佛 包含了阿羅漢的境界了 這一句話我們就說大學生 他當然就是有 高中生的常識知識 也有國中國小的知識 一個大學生的程度就包括了 國小國中高中的 他們所學的一切 所以這一句無上正等正覺 就表示佛陀他的智慧是 遍於世間的一切真理 無所分別的 所以是阿羅漢的智慧 當然佛陀是超越過他 辟支佛的智慧 佛陀也超越過他 所以佛陀是達到無上的 這種無漏智慧 我們說天上天下無如佛 沒有人可以超越過佛陀的 所以是無上 所以這一句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整一句話就是代表佛的意思 發心 要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就是要發成佛的心 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就是已經證到佛果位了 所以這一句話 從印度文翻到我們中國話 原文是很長 我們的瞭解就是佛陀的智慧 是至高無上的甚深圓滿的 超越過辟支佛 超越過阿羅漢的智慧 這一句話是在說明 如果勝義諦相與諸行相 沒有差別的話 每一個凡夫眾生 現在都可以證得成佛的境界了 但是這個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這有三種過失 代表著勝義諦相與諸行相 不可能是一 不可能是一反過來說 是不是就是差別了 就是異了 就是不一樣 勝義諦相跟這個諸法的行相 是不相同的 佛陀他的解說 若勝義諦相與諸行相一向異者 好了 一向以來就是完全的不同 勝義諦相就是勝義諦相 諸法行相就是諸法行相 就是雙軌道了 就是雙軌道了 各自有他的方向 各自有他的目標 相互不往來 因為是不一樣的 勝義諦相就是勝義諦相 諸法行相就是諸法行相 好了 這樣子對嗎 當然也是不對 下面就舉出了五種過失 五種不對的觀念出來了 你如果認為 他們兩者是完全不一樣的 就會有五種過失 五種錯誤的想法 五種錯誤的認識 哪五種 我們看第一種 也就是第二行 已見諦者於諸行相應不除遣 因為既然他們兩個 是兩個路線不一樣 所以修勝義諦相的悟到了 這個真理 悟到了這個一切萬法的 最內在的理性 證到了解脫的聖果 所以已見諦者 就是已經悟得真勝義諦的 這些修行者 好了 就是我們所謂的聖者 已經悟得真諦的聖者們 於諸行相應 對於這個行相 應不除遣 我是修這一方面的 所以在修這個勝義諦相的時候 我悟得真理了 但是諸法行相沒有去動到他 因為沒有關係 所以他的諸法行相 與煩惱相應的一切諸法 還是存在 沒有除遣 但是我們說聖者的境界 是除遣了諸法行相 除遣了 我們所謂的有為一切萬法 才悟得真勝義諦 所以你如果說他們兩個 是完全不一樣的話 悟得真理的聖者 對於諸法的行相還是保留住 沒有斷除掉 代表著他的內心裡邊 還有煩惱存在 既然還有煩惱存在 是真的聖者嗎 也不對 這是第一種過失 第二個過失 若不除遣諸行相者 應於相縛不得解脫 好了 聖者他在這個勝義諦 已經悟得真理了 已經見諦了 他的諸法行相沒有斷掉 既然沒有斷掉的話 我們就說他是與煩惱相應 與煩惱相應哪一種煩惱 這邊所說的第一種就叫做相縛 縛當然就是被綁住了 被繫縛住了 繫縛在哪裡 繫縛在這個相上 什麼相 諸法行相 我們世間的一切萬法 都有他的體相用 有他的形狀 所以我們在講什麼 說到一個電燈 你就有一個電燈的相狀 你說到桌子就有桌子的相狀 你說到房屋就有房屋的相狀 我們說到一個佛陀 就會有一個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的圓滿相出來 所以世間的一切萬法 都是有形狀的 都是有他的相狀的 悟得真勝義諦的這些聖者們 既然諸法的行相沒有斷除的話 他是不是還有 諸法的這種行相存在 有諸法的行相存在有相狀存在 就會被他所繫縛 就被他綁住了 代表著他就是還有這個行相的 這樣一種執著相 執著性存在 像這樣子來說對嗎 當然也是不對 因為聖者是已經超越 相對之上的一種境界 所以沒有相狀也不執著的 第三個過失 此見諦者於諸相縛不解脫故 於麤重縛亦應不脫 既然這個相縛的這一個部分 他沒有得到解脫的話 更深一層的麤重縛 我們稱之為煩惱 所有相應的煩惱他也不得解脫 代表著這個聖者 還是與煩惱相應 有煩惱相應就不叫聖者了 就要叫做凡夫 像這樣子來看 還有相縛麤重縛 他能夠稱為聖者嗎 不能的 第四種過失 由於二縛不解脫故 已見諦者應不能得 無上方便安隱涅槃 既然還有相縛存在 既然還有麤重縛存在 還與煩惱相應 他能夠在這個修行的過程當中 能夠達到無上方便嗎 不是的 還只是我們一般凡夫的 有所得的修行而已 不能夠達到無上超越的境界 如此他能夠得到解脫涅槃嗎 當然也不能 所以有相縛的存在 有麤重縛的存在 他就沒有辦法 修這個無上的道諦 也沒有辦法得到 安隱的涅槃境界 講到這個縛 就是繫縛 我們凡夫眾生 就是因為經常與煩惱相應 起貪瞋癡起慢疑惡見 所以我們對於每一種的對象 不管是人情事故的部分也好 不管是我們所有的一切 跟我有關係的萬事萬物 稱之為我所有的 這些事物也好 我們心都繫屬在那個地方 我們就是被他綁住了 我們就是對他起執著了 所以貪心重的人 你整天都起貪念 有了貪念當然就會造惡業了 就是自私自利 起瞋恨心的人 他被這個瞋恨綁住了 整天就是生氣 內心一生氣的時候 身體所以執杖 就會拿棍子打人了 語就會出惡口 就會隨便罵人了 講粗話了 你也是造惡業 甚至於由於一個不小心 說不定讓對方的生命受到威脅 甚至於讓對方生命 由於你的這個不小心 由於你自己的自衛 說不定就發生了 這個人命的關係 再來愚癡更嚴重了 沒有智慧是隨便亂做 如何的掉到深坑裡面去 如何的造作惡業 自己都搞不清楚 像這樣子來說的話 我們每一個凡夫眾生 都是受到這些根本煩惱的繫縛 所以我們不得超越三界 不得解脫 但是聖者 因為他們在修學的過程當中 從佛陀的這個教典裡邊 從佛陀的經教當中 我們去瞭解 我們甚至於一方面去斷煩惱 所以煩惱一方面的斷除 智慧一方面的升高 就是越來越深奧 越來越有智慧 因為有智慧就懂得煩惱的過患 你就會慢慢的改變自己的個性 慢慢改變自己的行為 智慧跟斷煩惱 他們兩個是相輔相成的 煩惱越少智慧就可以增加 智慧增加我們的煩惱也可以 就是越來就是越減少 所以慢慢的都能夠達到 福德智慧的圓滿 達到成佛的境界 所以這個繫縛 不管說是行相方面的 也就是我們內心 對於一切萬有諸法的瞭解分別 都會有一種相狀 你就會被他們繫縛住了 你被繫縛住了之後有一個對象 你就會起煩惱 就麤重縛 為什麼叫做麤重 因為沒有辦法 讓我們的身心很輕安很快樂 一個有貪念的人 一個有瞋恚心的人 整個身心都是很不舒服的 如何達到輕安 不可能 所以煩惱稱之為麤重縛 讓我們的身心不自在 以這樣子來說 由於有二縛 你不能得到解脫的關係 當然對於一個見諦者來說的話 他就不能夠得到無上方便 安隱涅槃 因為兩條路線是不一樣的 第五種過失 或不應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你如果真勝義諦跟諸法行相 是完全不一樣的話 一個見諦的聖者 他對於諸法行相 他就沒有辦法除遣 甚至於有相縛 甚至於有麤重縛 沒有辦法好好的來修行 學習無上的方便道諦 他當然沒有辦法達到涅槃 沒有辦法達到成佛的境界 這樣子他是聖者嗎 就不叫聖者 所以兩者完全不一樣也不對 怎麼辦 善清淨慧 由於今時非諸異生皆已見諦 非諸異生已能獲得無上方便 安隱涅槃 亦非已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勝義諦相與諸行相 都無異相不應道理 我們就再總歸結到前面的 第一個說兩者是完全一樣的 都無有異 兩者完全一樣的 如果是這樣子的話 凡夫就是聖者 但是這邊講 非諸異生以能獲得皆已見諦 但是異生並沒有得到見諦 凡夫還是凡夫 煩惱重重 執著很深 所以有得到見諦嗎 沒有 凡夫還是凡夫 聖者還是聖者 完全不一樣的 所以說他們無有異的是相同的 不對 再來所有的諸異生 也不是非 也不是已經獲得 無上方便安隱涅槃了 也沒有 凡夫還是煩惱重重 還是很苦惱的還是很憂愁的 沒有辦法得到安隱 沒有辦法得到涅槃解脫 再來凡夫不是成佛了 所以對上面的三種過失來說 你說他們是一的話 都無異相的話不應道理 這個道理講不通的 代表著這樣的觀念是不正確的 第二種也就是說 他們是完全不一樣的 若於此中作如是言 前面講的說一不對 是異 說勝義諦相與諸行相都無異者 由此道理當知一切非如理行 不如正理 所以這是談到說 如果你認為他們都是相同 都無異者都是相同的話 這種道理是不對的 不如正理 他是跟我們真正的道理 是不相同的 這個是從一的方面來說 我們從異的方面來講的話 善清淨慧 叫了一聲 由於今時非見諦者 於諸行相不能除遣 我們談到說完全是不同的話 諸行相不能除遣 但是這邊說 因為於今時 現在並不是見諦的人 沒有除遣這個諸行相 沒有 不是沒有 完完全全諸行相都清除掉了 才能夠叫做見諦者 所以說他們完全不同也不對 再來第二個 非見諦者於諸相縛不能解脫 然能解脫 對於見諦者來說 並不是說他們不能夠解脫相縛 他們是把相縛全部都解脫掉了 也就是說對於一切相對性的 對於一切的行相的部分的 他們都不起執著了 都斷除掉了 第三種非見諦者 於麤重縛不能解脫然能解脫 並不是說這些見諦的人 沒有解脫麤重縛 他們是完完全全都解脫掉了 斷除一切煩惱達到清淨的境界 第四就說 亦能獲得無上方便安隱涅槃 在第三裡邊對於相縛跟麤重縛 的二種障礙 或者對於煩惱障所知障的 二種障礙 全部都解脫了 所以就能夠獲得 無上方便安隱涅槃 因為沒有二縛的繫縛住 也沒有二障的障礙 所以已經能夠在這個修學道諦 所有的修行法門當中 已經能夠達到無上方便 殊勝的這種方法了 所以就能夠得到 安隱快樂的境界了 這個第五個 或有能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些見諦者有的也都成佛了 我們佛教是講三世十方佛 三世十方佛 過去有很多很多的佛 過去來講的話也有十方佛 現在來講的話也是有十方佛 所以我們娑婆世界 有釋迦牟尼佛 藥師佛也是在東方 現在還繼續在講經說法 西方的阿彌陀佛 在現在也還是繼續在講經說法 十方世界都有佛 未來也會有很多人成佛的 像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就是未來佛了 只有他成佛嗎 不只 每個世界的佛他都一樣的 都能夠代代的傳承下來 所以這些見諦者 有的都已經成佛了 如果說兩者是不同的話 是故勝義諦相與諸行相 一向異相 說他們兩個是完全不一樣的話 不應道理 這個道理是講不通的 不是這樣子說的 若於此中作如是言 所以你如果這麼說 你怎麼說 勝義諦相與諸行相一向異者 由此道理當知一切非如理行 不如正理 如果說他們兩個 是完全不一樣的話 這一種道理你就要知道 這個是不正確的 這個不符合真正的世間的真理 像這樣子這種說法 就是一般我們所講的 正反合的一種解說方式 從正面來說一向是一 從反面來說一向是異 現在我們就是說 就是總結的來說 一也不對 異也不對 所以我們這一段文 就叫做超越一異相 不在這個一跟異的相對裡邊 來做說明 所以釋迦牟尼佛就說 他們這群的菩薩們 在那個地方討論 怎麼討論 說他能夠懂得勝義諦相 不可能的 他們對真的勝義諦相 有所體悟作證也是不可能的 因為什麼 因為他們還有分別心 因為他們還有在這個 一跟異的相對分別裡邊 這樣子的道理 就是不夠殊勝 還是落於凡夫境界 還是落於有為境界 還是落於有漏境界之中 但是聖者的境界 是超越過這個境界之上 所以這樣子的思考模式 都是不應道理 都是不如正理 都是不對的 下面還是要再繼續的 來做說明 復次善清淨慧 佛陀又再叫了一句善清淨慧 他說若勝義諦相 與諸行相都無異者 都無異就是完全一樣 沒有差別的 如果是這樣子的話 如諸行相墮雜染相 此勝義諦相 亦應如是墮雜染相了 因為諸法行相是有為 諸法行相是有漏 有漏就是有煩惱相應 有煩惱相應當然就是雜染 不清淨了 所以如果勝義諦相跟諸法行相 是一樣的話 沒有差別的話 勝義諦就也就落於雜染相之中 因為是一樣的 不叫做清淨跟雜染了 因為一樣 所以他也不叫做清淨 善清淨慧 若勝義諦相與諸行相一向異者 好了 兩個是完全不一樣的 來做說明的話 應非一切行相共相 名勝義諦相 這個地方來說明 如果兩個是完全不同的話 兩個勝義諦相跟諸法行相 是完全不一樣的話 但是我們的佛經裡邊 有一句話說 勝義諦相是什麼 是一切行相的共相 名為勝義諦相 一切諸法的共相名為勝義諦相 現在又說兩個是完全不一樣 這樣子這一句話就講不通了 所以就不應該說 一切諸法的共相名為勝義諦相 什麼是諸法的共相 因為我們就說 世間的一切萬法 每一種法都有任持自性的特性 像桌子有桌子自己保有他 桌子的功能作用 他的體相用 電燈 電燈有他自己本身的體相用 所以每一種法都要任持自性 保有他自己的特性 所以我們一講到電燈 你就對他的特性有所瞭解 電燈是怎麼樣的 會發亮的 黑暗中有光明的 桌子他有任持自性 保有他自己的特性 一想到桌子 桌子就是可以放東西的 就是有平面的 你能夠去瞭解 這個都是諸法的自相 像心法 心法有分別的作用 色法有障礙的作用 物質性的 唯有他的自己本身的特性 這個叫做自相 但是在這世間的一切萬法當中 尤其我們所說的有為法當中 有一個共相 是什麼 就是無常相 電燈也是無常 桌子也是無常 受法也是無常 心法也是無常 所以這一切萬法的共相 就是無常相 一說到無常就知道 一切萬法皆是如此 但是無常相還只是 站在有漏法當中來說的 站在有為法當中的 現在我們說更超越的 一切行相的共相 就是什麼 無可言說 無可分別的 那一個究竟的境界 這樣究竟的境界 就是超越有為有漏之上的 離語言說 離於分別心 就是我們所謂的不可思議境界 這個不可思議境界 才叫做真正的勝義諦相 我們所說的 一切萬法的共相就是勝義諦相 一切萬法是諸行相 勝義諦相跟他有沒有關係 有關係 因為他的共相就是勝義諦相 他的內在的理性就是勝義諦相 所以說他們兩個是完全不一樣 當然是不對的 善清淨慧 由於今時勝義諦相 非墮雜染相諸行共相 名勝義諦相 是故勝義諦相與諸行相 都無異相不應道理 現在我們所說的勝義諦相 並沒有墮落於雜染相之中 諸法的共相也是勝義諦相 他們兩個有他們的關係 所以說兩個都無異相 不能夠這麼講的 還是有差別 再來勝義諦相與諸行相 一向異相 完全不相同的話 也不對的 若於此中作如是言 勝義諦相與諸行相都無有異 或者是說 勝義諦相與諸行相一向異者 由此道理當知一切非如理行 不如正理 說他是一也不對 說他是異也不對 這樣子的說法都是不正確的 都是不是世間的真理 這一個就是我們前邊所談到的 超越一異相的這個問題 大家多去思考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