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題:解深密經 20 主講:淨珠法師 解深密經 第二十集 諸位同學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繼續看解深密經 序品第一 有關於每一部經典 前面的六成就的第六個 就是眾成就 今天要了解的 就是來聽解深密經的 除了佛陀座下弟子的 聲聞眾比丘之外 還有種種佛土來的 菩薩摩訶薩們 菩薩摩訶薩 他們具有十種功德 從第一就是皆住大乘 第二遊大乘法 接下來 我們今天就看第九個功德 第九個功德 就是在第四頁的最後一行 課文第四頁的最後一行 就是一向趣入不退轉地 一向趣入不退轉地 就是第九種功德 一向就代表著 長時間以來一直都是如此 從初地是如此 二地更殊勝 三地又更殊勝了 乃至於到十地的菩薩 當然就是時間是蠻長的 所以說一向 趣入不退轉地 趣入 當然就是進入 進入不退轉地 我們原則來說 修學佛法 就是只要一發了菩提心 不管中間遇到什麼障礙 你都要勇猛精進的往前進 經過三大阿僧祗劫 才達到成佛的境界 這樣子的過程 我們就說 這麼長時間裡邊 前面所說的有四種魔 現在菩薩們 對這四種魔也都斷除了 對於會怖畏的 會害怕的 也都斷除了 所以他就是能夠一心一意的 往前在努力 往前在契證佛理 所以他就一直進入於 佛理的境界之中 所以他會退心嗎 他不會退心了 既使境界再怎麼艱難 境界再怎麼的障礙性 他都已經不會退心了 所以叫作不退轉地 不退轉地在我們從初地開始 一直到第十地的法雲地 十地當中 我們第八地叫做不動地 那也代表著這些菩薩們 都已經進入不動地以上的 這種境界了 代表著他們都不會再退心 我們平常一般的凡夫俗子們 就像我們一般的信眾們 有的還是會退心 有的感覺到佛法太過深奧了 我沒有這個能力來修學 退心了 但是大部份 都是遇到障礙的時候 感覺到佛陀的庇佑 佛陀的靈感 好像沒有表現在他的身上 所以感覺到佛陀 他們沒有保佑他 菩薩沒有保佑他 退心了 反而再去信仰其他的宗教 還是有的 還是有 但是重點 佛陀出現人間 他雖然得到了三明六通 你有什麼困難 他可以保佑著你 他可以保護著你 但是問題在哪裡 問題是要自己如何的來用功 自己如何的來精進 自己如何的來得到 這個佛法的法義 自己要如何來斷自己的煩惱 把自己的缺點改除掉 平常我們都會說 再好的老師 講了再好的這個課程裡邊的 意義義理 但是如果這個學生 本身的德性就是不好的話 有的時候 還是沒有辦法教導他的 一直在勉勵他 一直的以愛的教育來關心他 他說不定還是不甩你的 同樣的道理 佛菩薩是很慈悲 隨時隨地 他都是千百億化身的 在這個世間裡邊 在幫助我們 在保佑著我們 甚至於暗中在引導著我們 但是我們會感受得到嗎 在福中不知福的人 太多太多了 一直的不知足當中 一直的要求 像這一種人 你給他再多的東西 他都還是嫌棄的 他還是不滿足的 所以重點在於我們自己本身 要如何來突破 我們的這個障礙 自己的煩惱 自己如何斷除 佛理的了解 要如何的去深入 佛陀就是因為斷煩惱 得到生死的解脫 悟得了無漏智慧 悟得了真如理體性 他才能夠成為佛陀 我們現在是在享受現成的 佛陀你就是一直的庇佑我 佛陀就是一直庇佑我 我要不要用功 我還是要用功 所以一直的需求於佛陀的保佑 需求於佛陀的靈感 這個只是在享受 我們的這種福德而已 但是你的煩惱還是斷不了 你的智慧還是生長不出來的 但是達到成佛的境界 是要靠自己 所以每一個凡夫眾生 都還是在希望 佛陀的庇佑跟靈感之中 你有沒有這個信心 但是我們最好 不是佛陀的庇佑 是我自己從佛陀的教導當中 我要如何的 把自己的煩惱斷除掉 我要如何的 來悟得世間的真理 如何得到無漏智慧 那才是自己有所得 所以這些菩薩們 他們都已經進入了不動地以上 完全的不會退心的境界 另外一個不退轉地 也可以說是從初地開始算起 原則上 前面經過 十信 十住 十行 十回向 這樣子的一個修學過程 到了登初地 進入聖位的時候 其實說起來 已經都是非常堅定的道念了 堅定的道心了 所以如果我們 以修學的過程裡邊來說的話 進入初地就是進入於不退轉地 所以無生法忍 也可以從初地開始說 如果更堅定的來講的話 也可以從八地來說 所以這邊所講的 就是八地以上的菩薩 一切煩惱都不再起現行了 所以一向趣入不退轉地 就是證得大 所證悟到 所得到的境界 都已經非常的深廣了 非常的堅定的道念了 所以他的這個功德 就是很殊勝的證得大 第十種功德就是息一切眾生 一切苦惱所逼迫地而現在前 第十個功德 我們也稱之為他的業很大 什麼業大 不是我們所說的 身口意三業的業力 是他的工作量 他的發心 他的為一切眾生的一切事業 可以說做得非常大 多大 一切眾生 都是他所面對的一個對象 所以一個眾生 有一個眾生的苦惱 一個眾生 有一個眾生的需求 這邊講 息一切眾生的一切苦惱 每一個眾生 原則上 都是煩惱很深重 不管是貪瞋痴也好 慢疑惡見也好 都是非常的多 非常的深廣 現在菩薩們能夠息滅 這個息就是息滅了 一切眾生的苦惱 所以哪一個眾生有苦惱 他就在他的身邊 他就引導他 教導他 讓他能夠離苦得樂 而且眾生所引生的種種苦惱 只要引生了苦惱 起了貪也好 起了瞋恨心也好 只要有這麼苦惱的話 他怎樣 都會讓我們感受到 身體精神受到逼迫 要不就是身體不舒服 要不就是精神不舒服 其實精神跟身體的部分 其實都是相輔相成 相互影響的 我們說人如果壓力大的時候 精神不濟 身體也就會懶散 反過來說 生病的時候 身體 我們這個四大五蘊 不聽使喚的時候 我們的精神也會受到影響 提不起精神來 所以人在感冒 在生病的時候 連精神都受到影響 這個是相互影響 所以有苦惱 我們的身心都會受到逼迫的 現在菩薩們 他叫做息一切眾生的苦惱 當然也讓一切眾生 都不會受到逼迫了 都能夠每天 都很身心自在 都很快樂的過日子 我們就說 你能夠懂得佛法 懂得佛理 你的身心方面的道行方面 你的道德觀念 都做得很好的話 我們四周圍的人 其實都是好人 我們四周圍的人 其實都是能夠 讓我們成為一個 快樂的一個因素 一個原因 所以我們的佛教僧團 稱之為和樂僧團 就是說 大家共住在一起 大家都是善知識 大家都是互相的來成就 大家互相的來幫助 我們這個團體是不是很好 不管是身體方面的 互相的關心 不管是知識方面的 大家互相的切磋 不管是佛理方面的 大家互相的來研究 不是很好嗎 都很好的 所以菩薩們就是能夠在於 我們這麼一個團體當中 在於我們這個環境裡邊 能夠讓我們的苦惱去除掉 能夠讓我們的內心裡邊 能夠得到輕安 得到自在的 所以都能夠現在前 能夠表現在現在 前 前就是現在 看得到的 我們的眼前 那代表著現在就可以離苦得樂 你如果真正的能夠在佛門裡邊 好好的修行的話 菩薩們都是千百億化身的 隨時讓我們的痛苦離去 隨時讓我們能夠不受到逼迫性 都能夠得到輕安自在的 所以時時保有善念 時時保有 我們的身口二業的清淨 乃至於我們 能夠面對一切眾生的話 都是可以得到 很好很好的影響力 菩薩們就是他自己本身 也能夠得到法喜法樂 當然也讓一切眾生 也都能得到快樂 到這邊為止 就是十種功德 從種種佛土來的菩薩 每一個菩薩都是大菩薩 都具有這麼殊勝的功德 這裡因為我們後面 就是需要有一些問答 也就是說 有問題提出來問 有對象來跟你作回答 當然都是菩薩摩訶薩們 下面所提出來的幾個 就是代表 其名曰 解甚深義密意菩薩摩訶薩 如理請問菩薩摩訶薩 法涌菩薩摩訶薩 善清淨慧菩薩摩訶薩 廣慧菩薩摩訶薩 還有 德本菩薩摩訶薩 勝義生菩薩摩訶薩 觀自在菩薩摩訶薩 還有 慈氏菩薩摩訶薩 曼殊室利菩薩摩訶薩等 而為上首 這邊就舉出了幾個代表 當然不只是這些 像我們前面說的 他是無量菩薩摩訶薩眾 這幾位菩薩就是因為他們 在這個解深密經當中 每一品裡面都有人為代表 提出問題來問 有一個代表來作回答 由佛陀來作印證 或者由佛陀來作更詳細的說明 菩薩的名稱 從第一個的 解甚深義密意的菩薩 第二個的如理菩薩 如理請問菩薩 我們都知道 人的名字 原則上就代表一個人 菩薩的名字 就是代表他的德行 代表他的修行的境界 所以這一邊的名稱 我們從這個名字上 你就可以了解 解甚深義密意菩薩 代表著這一位菩薩 對於非常甚深的 非常深奧的義理 他都有辦法幫你解釋 所以這位菩薩一定是 登地以上的菩薩 也一定是第十地的菩薩 所以你不管問什麼樣子的 非常深 非常深 甚深 甚至於有密意的 不是很明顯的道理 你只要有請問的話 他都有辦法幫你作解說 讓你能夠清楚的明白 這位菩薩義理的了解 對於義理的契證 都是非常深奧了 如理請問菩薩 代表這位菩薩 在問道理的時候 他都是很會問的 有的人問問題 可以說都是亂問一通 甚至於有的是不會問 他的問 比我們的解說還要長 因為他問不到那個重點 現在這邊 這個如理請問菩薩代表 他要問問題是很如理的 就是說 他是真的不懂 是真的有需要 讓對方來跟我作解答 所以他在請問的時候 是問得很合道理的 確實是真的不懂 要來問 或者有其他的問題要來問 下面都是一樣 每一位菩薩 就他的德行 就他的道行裡邊 來跟他立名 現在我們從每一個都認識的 觀自在菩薩 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 他是六根圓通 他是圓通教主 所以他就是很自在 甚至於能夠 懂得五蘊皆空的道理 所以不為五蘊所繫縛 很自在 所以觀世音菩薩 就是觀自在菩薩 慈氏菩薩 慈氏菩薩就是彌勒菩薩 因為彌勒菩薩 他 你看 整天都是笑笑的 笑得很開心 你即使有什麼困難 有什麼不如意 看到他的笑 你都會釋懷 你都能夠放下一切 心情都可以 能夠打開的 慈氏菩薩的原則 他就是給眾生快樂 所以慈跟悲 慈跟悲 慈給眾生快樂 悲讓眾生離苦 所以彌勒菩薩 就是整天 都是很高興的 你看到他 你也會高興 你了解他的修行 你都會很高興的 所以叫做慈氏 給眾生快樂的一個菩薩 曼殊室利菩薩 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 文殊師利菩薩 就是翻譯的不同 文殊菩薩 我們知道 他是具有大智慧 在佛陀的身邊 一個大智慧者 就是文殊師利菩薩 就是曼殊室利菩薩 像藥師經所翻譯的 那也是曼殊室利法王子 一樣的 就是代表著我們一般所說的 文殊菩薩 普賢菩薩叫做大行普賢菩薩 也叫做大行普賢菩薩 他的實際的去做 實際的在修 我們所謂的普賢十大願 可以說是腳踏實地 認真的 很勤勉的 禮敬諸佛 稱讚如來 乃至於普皆回向 可以說懺悔業障 都是做得非常的徹底 腳踏實地的來做 我們一個修行者 要得到跟佛陀一樣的智慧 你就必需要 很認真的來修才可以 所以我們一般在求懺悔的時候 真正要實際來修行的時候 我們都要以普賢菩薩 為一個模範 為一個對象 學習他的精神 腳踏實地 接下來就是 我們這個第五頁裡邊 所談到的 勝義諦相品第二 前邊所談的 就是序品第一 序品 只是說明 我們要講這一部經的因緣 在什麼時間 在什麼地方 講什麼 多少人來聽 這個是我們的序品 真正的要義要理 就是接下來要說的 就是我們一般說的正宗分 代表這一部經的主要內容 正宗分就從這個第二品開始 一直到第八品 都是屬於我們的正宗分的內容 從第二品到第八品 總共就是有七品 我們跟它分為三大類 從境行果裡邊來說 所以來說明我們修行的時候 要觀的對象 要觀的內容 我們都稱之為所觀境 所觀境就從這個 第二品的勝義諦相品 還有第三品的心意識相品 第四品的一切法相品 乃至於第五品的無自性相品 這個四品都是所觀境 一定要好好的了解它 在前邊講般若經 聽不懂得的 現在就是有這幾位菩薩代表 來發問問題 還有佛陀來加強來印証 這些回答的內容 所以這四品 可以說 是很重要的一個義理在裡邊 你懂得了義理了之後 你就要實踐的去做 要去修 要去做 要去修 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 就是能觀行 怎麼去了解他之後 再實際的去實踐 這一個就是第六的 分別瑜伽品 還有第七的地波羅蜜多品 你懂得義理 又認真的來修 一定有成就的 一定有一個結果的 這個果 我們就稱之為所得果 你會證得這個果位 你一定有成功的一天 成功的名稱是什麼 就是成佛 所以第八品 就是如來成所作事品 你能夠達到如來的位次 達到成佛的境界 成佛不只是我自己在享受 我的這個功德而已 還要不住涅槃的來廣度眾生 不安住於涅槃之中 還要化現千百億身 所以我們在吃飯的時候 唸供養咒的時候 一定有唸到一句 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 成佛了 還要來廣度群生 所以我們下面的 從第二品開始到第八品 有三大類的主題 一個要了解的義理 一共有四品 你要好好的來修 要怎麼修 有兩品 最後就是成佛 成佛的境界 廣度眾生的悲心 這就是我們這一部 整部解深密經的意義 現在開始看勝義諦相品 來了解什麼是勝義諦 什麼是勝義的真理 勝義的道理 爾時如理請問菩薩摩訶薩 即於佛前 問甚深義密意菩薩摩訶薩言 就我們大家都聚集 在這麼一個大光明的 一個處所當中的時候 所有的人 都已經集會在這個地方 這一個時候 爾時 就是這一個時候 正好大家都靜下來 沒有吵雜聲音了 像我們一般集會的時候 剛開始見面的時候 都會互相問訊 互相的請安 當然就是吵雜 但是等到大家都 全部都到齊的時候 就會靜下來 時間到了 或者大家都到齊了 應該請安的 應該要問訊的 也都結束了 靜下來 這一個時候 這個時候如理請問菩薩 就在佛陀的面前 來請教來問 這個解甚深義密意菩薩摩訶薩 就等於是在佛陀的面前 正式的來請教 這個解甚深義密意菩薩 而不是直接來請教佛陀 這一個問題是出在哪裡 在於我們的佛經裡面 就有說請教問題 還是有多種方式的 像第一種就是不解故問 我是真的不了解 我是真的不懂 所以我就是很誠懇的 來發問問題 這個是我們一般的 我這個不懂 我那個不懂 所以我要問 這個是一種方式 另外一種方式 就是感覺到 為利益眾生 而讓眾生能夠得到安樂故問 這個意思就是說明 我們的佛經裡邊 有很多的菩薩 都會代替眾生來發問問題 也就是說 我們要來聽經了 我們還是有很多的不懂 但是第一個 我不會問 我是有很多的問題 但是我問不出來 我不曉得要從哪裡問起 像這樣子 菩薩們他就會代替 我們眾生來問 或者我們有兩個人 要去面見一個師父 要跟這個師父請問問題 但是這個要問問題的這個人 因為是看到師父很陌生 或者感覺師父很有威嚴 或者我的問題是真的很複雜 我真的是不曉得要怎麼問 陪你去的人 可能就是很深交的朋友 或者懂得知道你狀況的人 他表達能力比較好 或者跟這個師父也比較熟 他就說 好 我幫你問好了 這個時候就是他幫我問 我不會問 他幫我問 讓我能夠得到心開意解 讓我能夠對於這個問題 真正的能夠得到一個解答 所以在我們的佛經裡邊 可以說 每一部經 差不多都有弟子們 這樣子的發心來 為了要利益眾生 讓眾生得到安樂 代替眾生來發問問題 第三個就是真的感覺到 有一點疑惑 疑惑的意思就是說 似懂非懂 第一個是完全不懂 所以我要問 第二個是就我以前 已經有了解過的 現在有人 在解釋這個問題的時候 兩個 我要取捨於哪一個才對 有疑惑 或者以前我所認知的 是這種狀態 現在這個的解說 或這樣子另一種表示 讓跟我以前所認知的有錯差 我感覺到很疑惑 所以我還要提出來問 為什麼以前是這樣 為什麼現在是這樣 為什麼我以前了解的是這樣 現在表現出來的 又是不一樣的方式 就會有疑惑 有疑惑 還是要問的 第四個就是試驗問 這個試驗問 可以說 來在跟你考試 看看你 程度夠不夠 如果是真正的考試時間 知道是老師來跟我們考試 那還好 問題是大家相處在一起 為了要了解你的程度 或者有的是故意的 要讓你漏氣 想說你對這個問題 一定不會懂得的 故意在大眾面前問給大家聽 讓你漏氣 大家 對你的了解 就是說 感覺到 不是他們所認知的 那麼厲害 那麼偉大 要讓你在大眾面前失去面子 像這種的試驗問 原則上都是存心不良的 這種存心不良的 尤其在於我們的 程度相當的時候 或者我們以宗教的立場來說 不同的宗教的時候 都會有這種試驗問 來考考你的程度 甚至於讓你漏氣 第五個叫做輕觸問 接觸的觸 代表著 其實他是看不起你 但是又為了要表現 我有這個程度 就很不經心的 就隨便問問題 非常不經心的隨便問問題 這個其實也是 被看不起的那種狀態 所以在這個五種當中 第四個跟第五個 在於我們來說的話 是很要不得的 如果你是真的有疑問 就是要發問 真的有懷疑 還是真的可以發問 再來為了替別人 解決困難的時候 幫他來發問問題 都是可以的 這五種當中的發問 如理請問菩薩的 來問解甚深義密意菩薩 他應該是屬於哪一種問 我們前面有說了 這幾位菩薩都是菩薩摩訶薩 既然是菩薩摩訶薩 甚至於能夠安住於大乘法中 能夠遊於大乘法中 甚至於對於一切廣大的法味 都是喜樂所持 當然他們應該都是 沒有疑惑才對 所以在這邊說的 他的請教問題 應該是屬於為利益眾生 讓眾生得到安樂的 這種慈悲心來發問問題的 等於我們一句話說 替大家發問問題 這樣子如理請問菩薩就問 而且就在佛陀的面前發問 所以解答上 給佛陀有一個印證 他怎麼問的 最勝子 言一切法無二 一切法無二者 何等一切法 云何為無二 這個就是說明 最勝子 這個最勝子 我們可以說 對於對方的一種尊敬 對對方的尊敬的 一種稱呼 不直接講名字 我們中國人對於像孔子 像孟子 像曾子 這個子 也就是尊稱他 就是一個聖人 一個偉人 這麼一個意思 最勝子 當然也是一樣 我們在經典裡邊 對它的解說 第一個就是說 在三乘當中 是最殊勝的 一個能夠紹隆佛種的 一個佛子 既然我們前面有說過了 菩薩他是願離 一切聲聞獨覺所有作意 所以是超越二乘之上 以後是會成佛的 甚至於以後還會把佛法 繼續流傳下去的一個佛弟子 所以這個叫作最勝子 三乘當中 最殊勝的一個聖者 也可以說 三乘當中 最殊勝的佛弟子 還有第二個意思 就是說 什麼是最勝 我們人類裡邊 誰是最殊勝的 就是佛陀 就是如來 就是世尊 我們都會說 每一位弟子 都會從佛口生 從法化生 從佛口生 代表著佛弟子 都是聽佛陀的義理修行 以後也是可以得到解脫的勝者 他們現在已經都能夠 悟得佛陀所說的義理了 所以也可以說 他們都是世尊的最殊勝之子 所以我們稱之為最勝子 最勝就是代表著佛陀 世尊 也代表著尊敬他 對於佛陀所說的義理 你都是有所領悟 有所體悟的 因為我們可以說 都是佛陀的後代子孫一樣 都是佛子 所以這句話 就是對於解甚深義密意菩薩的 一種尊稱 就像我們稱呼諸位信眾 菩薩們 菩薩 你是不是真的菩薩 當然是真的 如果大家都是已經發心了 都有歸依有持戒了 甚至於都能夠在佛門裡邊 有一點用心 念佛拜佛持咒 甚至於大家可以都在面前 聽這些佛理 這個部分已經在用功了 利他的部分 都到寺院裡邊當義工 都到其他的慈善機關去當義工 也都是能夠利他 所以諸位都是菩薩 但是菩薩是什麼樣的菩薩 是初發心的菩薩 我們也都是佛子 都是佛陀的弟子 所以稱呼諸位都稱為菩薩 這些菩薩們 他們稱呼對象 都稱呼最勝子 言一切法無二 我們翻過來第六頁 課本的第六頁 就是說 在於我們前面 講般若經的道理的時候 佛陀曾經說一切法無二 一切法你不能跟他說 從哪一方面來解說 它是不二的 是只有一個一 什麼一 它就是一個空 它就是一個無所得 它是一個真如 它是不能夠跟它分開的 有分開就有相對 但是一切萬法的理體性 是超越於相對之上 就是絕對性的 絕對的殊勝 絕對的真理 絕對的善 所以既然是超越於相對之上 所以它就不是相對 不是一個有 一個無 一個善 一個惡 已經不是這樣子了 所以無二 不是相對性的 一切法的理體 都是絕對性的 好了 既然是一切法 是無二 是絕對的 何等一切法 現在在講 什麼是一切法 他的道理在講些什麼 一切法無二 什麼又是無二 哪二 解甚深義密意菩薩 就謂如理請問菩薩摩訶薩曰 就跟他解說了 就跟他講了 講說 善男子 你稱呼我最勝子 我就稱呼你 善男子 在我們的佛經裡邊 善男子 善女人 可以說 經常的會看到 尤其是藥師經裡邊 也是寫得很多 我們這一部經 解深密經裡邊的善男子 也是講得很多 所以什麼是善男子 當然就是能夠行善的男子 善女人也一樣 就是能夠行善的一個女人 什麼善 身口意三業的善 身體 也要作善事 口業 嘴巴講話 要講好話 內心裡邊要起善念 所以身口意三業 你所表現出來的 舉止動作 心態都是善的 朝向於善的來努力 所以你所表現出來的 都是善法 善行 善念 善的語言 就是善男子 善女人 現在面對的是如理請問菩薩 當然就是善男子 這個善男子 就我們的經典裡邊 對它的解說 其實還是蠻有他的內容的 譬如說 他是因為不毀謗他人 而來行善 甚至於也不會 來標榜自己的功德 來毀謗他人 也不會的 或者就是說 所謂的善男子 他就是不會說他人的過失 或者說這個善男子 因為都是我們佛門裡邊修行 甚至於達到登地以上的菩薩 所以對於世間的種種世樂 世間的這種快樂 他已經不會起執著了 甚至於這個名譽的部份 他也不會去要求了 我們都會說 一般的人為名為利 都可以粉身碎骨的 都是為了要追求名利 但是菩薩不會的 不會為了這個名譽 在那個地方追求 甚至於 他都是可以 信樂這個道德的 是自己在三業方面 都能夠達到清淨 甚至於內心裡邊 都是非常的尊敬 我們佛陀所說的這些真理 對於世間的事 他就慢慢的能夠遠離了 能夠由世間 達到於出世間 所以所謂的善男子 一定在身口意的三業上 都是有所表現的 甚至於對於佛法的追求 都是非常精進努力的 所以就稱之為善男子 現在解甚深義密意菩薩 就回答他了 回答說 善男子 一切法者 略有二種 一切法 有兩種 哪兩種 一者有為 二者無為 一個從有為來說 一個從無為來說 這個法在於我們佛教裡邊 什麼東西都可以叫做法 所以叫做一切萬法 像我們的身體 我們的身體 就是五蘊所成的生命體 當然由五蘊所成的這個生命體 也是一種法 就是五蘊本身色受想行識 也是一種法 我們的生命體 內心裡邊 有八個心識 眼識 耳識 鼻識 舌識 身識 意識 末那識 阿賴耶識 這個就是精神界的部分 這個精神界的部分 也都是法 所以心 精神的 有心法 色 物質的 也有色法 乃至於我們外在的 看得到的山河大地 我們看到的 房子 電燈 桌子 椅子 全部都叫做法 但是 分為兩部分 從精神界的部分來說 從物質界的部分來說 但是全部都包括在 一切萬法之中 所以這個一切法 就可以包含了 世間的萬事萬物了 這一切法 我們給它分為兩大部分 一個部分就是有為法的 一個部分就是無為法的 什麼是有為 有為 為就是造作 就是動作行為 既然叫做有為 就是有動作的 什麼有動作 一生成了之後 慢慢變壞 慢慢變無 我們的動念 起了一個動念之後 慢慢就是消失 慢慢就是消滅 再來從我們的身體來說 從我們的出生 慢慢老 最後往生 結束一期的生命 這個就叫做有為 有變化 有動作 所以從我們的有情生命體來說 就是生老病死 從一切的東西來說 房子也好 桌子也好 椅子也好 它就是有生住異滅 慢慢的變壞了 變舊了 變壞了甚至於就是不能用了 我們的心念 我們的心念 有生住異滅 就是慢慢的 就有一個思考的空間 思考的時間 慢慢的也消失了 所以世間的一切萬物 都是有為 為什麼 因為都是因緣所生 有因緣聚合起來的時候 它就開始引生了它的功能作用 有了功能作用 在功能作用慢慢的 在醞釀的過程當中 慢慢的消失 最後就是消滅掉 或者就是沒有了 我們的生命體也就是結束了 所以這個叫做有為 有動作 有行為 從有到無 從生到滅 從我們人的生到死 這個都叫做有為法 所以什麼是有為法 就是無常性的東西 也就是因緣所生的東西 也就是世間的一切 我們世間看得到的一切 都是如此 所以我們就說 世間的一切萬事萬物 都是因緣所生 到哪一天 這個因緣時間到的時候 他又離開了 離散了 就是因緣所滅 第二大類就是無為法 無為就是無所作為 當然就是 無所變化 也就是一成不變 永遠不會壞死的 像這一個 我們就稱之為無為法 無為法是什麼境界 就是一切萬事萬物的真理 這個真理永遠不會壞死的 真理 這個真理 我們的名稱上 就稱之為真如 或稱之為空 都可以這麼解 這樣子的境界 是誰才能夠去悟到 唯有聖者 才可以悟到無為的境界 我們的凡夫程度不夠 我們的智慧不夠 因為程度不夠 智慧不夠 所以我們悟不到 無為的境界是什麼 就像我們心經裡邊所說的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這樣子的一個境界 就是無為的境界 也就是佛陀所悟到的 涅槃的境界 也就是真理的 最內在的理體的境界 好了 一個是世間法 世間的一切萬事萬物 有生有滅 但是你如果能夠去悟到 它的內在理體 一個真理 世間的萬事萬物 只有一個真理 這個真理就是無為法 就是涅槃 像這樣子 一個是世間的有為 一個叫做出世間的無為 兩大部分 但是 這個兩大部分 再更深一層的 來跟它了解 因為我們前面有說 一切法無二 既然無二 二就是有為無為 無二呢 所以這邊就說 有為的本身 是非有為非無為 非 所以是無二 再來無為 又是非無為非有為 像這樣子的一個道理 就是一切法無二 就是這麼簡單 但是問題 有為是非有為非無為 無為又是非無為非有為 又是什麼意義 又是什麼道理 當然如理請問菩薩 他也是聽了之後 還要再更追加一層的 再來問得更深一點 解甚深義密意菩薩說 世間就是兩種 有為跟無為 但是有為是非有為非無為 無為又是非無為非有為 所以一切法無二 這兩句話又要怎麼解釋 所以如理請問菩薩 復問解甚深義密意菩薩 就這麼說了 最勝子 如何有為 非有為非無為 無為又是非無為非有為 這怎麼解釋 不懂 解甚深義密意菩薩 就謂如理請問菩薩曰 就跟他作回答了 怎麼回答 他說 善男子 言有為者 乃是本師假施設句 若是本師假施設句 即是遍計所集 言辭所說 這個就是有為 有為的就是 遍計所集 言辭所說的 落於我們的語言文字之中 落入於我們的音聲之中 所以有音聲 有言詞 就代表有為法 若是遍計所集 言辭所說 即是究竟 種種遍計所集 言辭所說 不成實故 非是有為 它是有為 它既然是有為 又完完全全的不真實 完完全全的不真實 正顯現它算是一種遍計所執的 遍計所執就是普遍計度執著 當然就是不正確的 對於世間一切有為的不真實 你卻去執著它 當然 你這種執著 以後就變成非是有為了 因為一切法看起來是如此 有生有滅 有生有滅 但是它真的是這樣子的嗎 不對 它不是如此的 它是順著世間的因緣 有成有滅 而這個又是佛陀的解說 所以他這邊講 乃是本師假施設句 本師是誰 當然是本師釋迦牟尼佛 就是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 他所說的 這個所說就是假施設句 就是說 佛陀是悟到真理了 所悟到的真理 本來都是不能講的 不是怕大家聽到的不能講 是沒有辦法 用我們世間的語言 把它描述出來的 描述不到 描述不到那個境界 我們的語言 我們的音聲 我們的文字 沒有這樣的一個文詞 能夠把那個境界 真真實實的給它描述出來 所以不可思議 就是用想的 也不可能 一定要從內心裡邊 直接去契證的 但是佛陀悟道之後 總是要讓我們知道 要讓我們知道的話 他總是要藉著世間的語言來說 所以這個世間的語言 其實根本描述不到 佛陀所證悟到的這個境界 那只是什麼 假借語言音聲而已 假借語言音聲 我們用的比較接近的 就是真如 比較接近的 就是空 或者比較接近的這個語言 就是涅槃 或者叫做解脫 所以不管這些名詞 都叫做假施設句 不是真實的那個境界 所以有為的一切萬法 這張是桌子 它是桌子嗎 它本身叫做桌子嗎 不是 是我們跟它叫的名字 叫做桌子 國語叫桌子 台語叫桌仔 也是桌子 日語 英語 拉丁語 又不一樣的名稱了 所以這些名稱都是假的 只是給大家一個共識而已 所以有為諸法是如此 你如果沒有真實去了解它的話 那都是虛幻遍計執的 下面 我們就等下一集之後 再詳細解說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