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題:解深密經 19 主講:淨珠法師 解深密經 第十九集 諸位同學 阿彌陀佛 大家好 我們今天繼續看 解深密經的經文 是屬於第一個序品 也就是六成就之一的第六成就 也就是眾成就 代表著來聽解深密經的人 有些什麼人 原則上我們在前面有談到 聲聞眾 也就是跟隨在佛陀身邊的 千二百五十個比丘或者是尊者 聲聞弟子他們都具有 很多很多的功德行 這個在我們前面經文當中 就已經有所瞭解 現在我們再繼續來看解深密經 課本的第四頁 也就是第二大段 這個第二大段要談的就是 當佛陀在講解深密經的時候 在場的除了比丘尊者之外 還有菩薩 菩薩就是菩提薩埵 代表著自己本身 要用功的修行之外 還要發慈悲心來救度一切眾生 所以一定要具有自利利他 的這樣子的一種修行的過程 當然最重要的就是須發菩提心 一定最後目標 就達到成佛的境界 所以菩提薩埵就是菩薩 也就是覺有情 不但自己已經有所覺悟 世間真理的眾生 也利用他自己本身 所懂得的佛理來教導他人 讓一切眾生也是能夠有所覺悟 這個覺有情 一方面是代表他本人 對於佛理的瞭解 一方面也代表著 他因為教導眾生之後 也讓眾生能夠有所覺悟 所以說覺有情 來參加的菩薩 就我們經典裡邊所說 就是第四頁第二大段 復有無量菩薩摩訶薩眾 復有就是說 除了比丘聲聞眾之外 還有就是無量菩薩摩訶薩 非常多非常多的不可計數的 這麼菩薩摩訶薩 第一句的菩薩當然會稱呼 發菩提心有自利利他行的 這些修行者 摩訶薩他就是印度音 轉成我們中國話就是大菩薩 代表著這些菩薩們 不是普通的初學的菩薩 而都是已經學有所成學有所專 甚至於說 他已經是登到初地以上的菩薩 所以在修學的境界上來說 對於佛理的瞭解上來說 都已經到了某一個程度了 所以稱呼上就稱之為大菩薩 就是菩薩摩訶薩 這麼多這麼多的菩薩摩訶薩眾 從哪裡來的 從種種佛土而來集會 種種佛土就代表著 除了我們這個娑婆世界 釋迦牟尼佛 所教導的這個佛土之外 向東方向南方向北方向西方 也就是我們稱之為十方世界 皆有佛土 十方世界皆有佛土 當然有佛的地方就是有菩薩 菩薩從初發心一直到 一生補處的 可以說都是無量無數之多 所以來聽解深密經的菩薩 也是從種種佛土而來 代表著從十方世界來的 這些菩薩摩訶薩們 這麼多的菩薩 他們的境界有多高 他們的功德有多大 在於我們經文裡邊 就提出了十種讚嘆功德 來讚嘆這些菩薩們 代表著說這些菩薩們 有最少最少還有這十種功德 就以我們的語言文字裡邊 能夠描述出來的 如果說還要 更微細更微細的描述 當然是不只是這些而已 所以讚嘆諸佛功德 讚嘆這些菩薩們的功德 這邊講就是有十個有十點 第一點就是皆住大乘 菩薩摩訶薩們 都安住於大乘的法中 所以接觸大乘代表著 只要是進入大乘的修學法門 也就從第一念的發菩提心開始 就必須要很用心的來修行 一直修行到三大阿僧祇劫 而成佛 所以這個三大阿僧祇劫 這麼長的時間 都要很用功的在修行 很用功的在修行整個精神 都放在大乘佛法的義理之中 大乘佛法我們一般來說的話 就是六度萬行 也就是六度萬行 每一度裡邊 細細的來分的話 還是很多很多 六度我們一般都知道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這個六度當中 一個精進法門就是貫通 其它的五度 其實修學六度法門到最後 尤其是八地以上的菩薩 他是一行一切行 代表著修一個法門 就能夠通於其它的法門 通於其它的法門 現在以這個精進 精進的來布施 精進的來持戒 精進的來修禪定 乃至於精進的來求智慧 所以我們這一句話 皆住大乘 代表著他們非常精進的 在大乘佛教的義理當中 思惟觀察體悟 所以這一句話也代表著 菩薩摩訶薩們他們的精進努力 那一種殊勝功德 所以稱之為精進大 尤其是為了要度化眾生 你一定要有 很多很多的方便法門 你沒有智慧的話 方便法門 也是沒有辦法想出來的 所以一定要有智慧 一定要在佛理裡邊有所領悟 你才有辦法將自己所學的 來教導其他的人 所以他本身就是很安住於 大乘的義理之中 以我們的普通話來說 就是非常用功非常用功的 來瞭解佛理 第二個就是遊大乘法 遊大乘法 遊我們講就是遊歷 或者是遊玩 原則上也就是說 在這麼一個環境當中 對這一方面的瞭解 對那一方面的瞭解 不管是哪一個 心法也好色法也好 我們所謂的 無量無數的一切法也好 這邊所談的就是大乘的佛法 大乘的義理 所以他為了要達到成佛的境界 現在在這樣子的一個環境當中 也就是對整個大乘佛法的瞭解 每個每個法門 他都一定要很清楚 這個就稱之為遊 不管說是心法的 不管是色法的 不管是善的不管是惡的 你也要去瞭解 乃至於有為法你也要懂 無為法也要懂 像這個我們稱之為遊 遊歷於一切佛法的義理之中 現在他為了 想要達到成佛的境界 所以現在可以說精進努力的 對於一切的萬法 可以說認真的在修學 認真的在修學 我們就談到你有修學 這個就是因 有因才有果 所以要有先前的努力 才有後面的成就 成就果位就是成佛 為了要成佛 現在就必須要努力 在於佛法的義理上下工夫 所以這些菩薩們可以說 對於大乘的義理 大乘的佛法 可以說非常努力的 在那邊研究探討 所以菩薩法他是因 所以我們稱之為因地法門 或因地修行 這個就稱之為菩薩 由因而成果的果位就是成佛 由因而成果 有因才有果 就是說要有菩薩的修行 要有菩薩對於大乘義理的瞭解 你才能夠達到成佛的境界 所以現在就是說十地菩薩 他們可以說都是在於 這個因地當中 聞思修的來瞭解佛理了 第三於諸眾生其心平等 對一切眾生可以說 達到怨親平等的境界 沒有分說他跟我特別親 對我特別好 也沒有分說 他是曾經跟我結過怨仇的 我不要理睬他 沒有 菩薩對於一切眾生 都是平等性的 所以我們就說 菩薩除了自己本身 要自利的努力用功之外 還要利他 利他就是教導對方教導對象 教導的對象是誰 當然是一切眾生 一切眾生我們稱之為五趣六道 六道當中 人是有智慧的 人是可以修梵行的 人 每一個人 都有一個記憶性的 所以我們就稱之為 憶念梵行勤勇這三個條件 是我們人才有的 天上的天人他很容易忘記 所以第一個的憶念 天上的天人就不容易記得 聽過的佛理很容易忘掉 為什麼 因為從欲界的空居天來說的話 他們只是遊樂享受福報 所以雖然聽了佛法 只要一遊樂的時候就忘掉了 就像我們一般的人也是一樣 你現在去聽經 聽完了經之後 馬上就去唱歌跳舞 你還會記得佛法嗎 記不得的 所以聽了佛經之後 一定要經過思惟 聽了佛經之後一定要靜下心來 去思考所聽過的佛理 所以天上的天人也不容易 色界天跟無色界天 雖然是有禪定 但是他們的禪定 重點在於享受定樂 所以也不容易去思惟 天上的憶念很短 三惡道的眾生更是沒有智慧了 再來他們的梵行要修行 一定要鼓勵自己勉勵自己 三惡道眾生當然受苦很多 不可能的 天上的天人享福太大 也不可能的 再來就是勇猛 就是能夠精進努力的 這個勇猛性也是唯有人間的人 能夠吃得了苦 所以我們人間也叫做堪忍世界 也就是對於什麼苦 只要是我應該要去面對的話 我們咬著牙根都要給衝過去 就像我經常說的 我們一般的人為了生活 為了家庭的經濟問題 他可以加班 他都可以不只是一種職業 還是二種職業 甚至於做生意的 還有就是凌晨的早場 大拍賣 還有中間的一般的生意 還有下午的黃昏市場 他一天還要賣三個市場的 生意 這樣子來說的話 一個人做一場生意 就已經很累了 為了家庭他都可以三場生意 甚至於還要加班 甚至於還要加工作量等等 拿手工回來家裡邊 再繼續的做 像這個就是有堪忍的 這麼一個精神存在 有關你的努力用功修行 讀書的學生為了要考試 他都可以熬夜來看書來努力 這個就是我們的勤勉的 這種精神存在 修行也一樣 要有耐力要有毅力 耐力毅力這個都是屬於 這個勤勉的精神 所以人間才有辦法談到修行 現在每一個菩薩們 就是要度化眾生 度化眾生 不管是對於自己的用功也好 對於度化一切眾生也好 可以說都是非常的用心 所以他對於一切眾生 他都是怨親平等的不分的 所以於諸眾生其心平等 所以這個就是菩薩的所緣大 所緣的對象所要教導的對象 一切眾生 可以說無量無數的眾生 所以眾生無量無數 我的發願也無量無邊 眾生他們在修學佛法 是怎樣子的用心 我也要跟著一樣的用心 所以可以說 菩薩面對著一切眾生 他的境界也是跟著廣大的 有多少人他就是多少人 一定要度化 就像地藏菩薩 地獄未空誓不成佛 甚至於像楞嚴咒 我們有早課念的楞嚴咒 也有一句話說 如一眾生未成佛 終不於此取泥洹 如果有一個眾生沒有成佛的話 我一定要度到他成佛 連最後一個都成佛了 我才要成佛 你看這樣子的 那種毅力那種精進力 可以說是非常的殊勝的 所以可以說菩薩度化眾生 就是有這樣子的一種慈悲心 所以這個叫做所緣大 所面對的眾生是非常的多 但是他都是怨親平等的 來對待他們 為他們講經說法來引導他們 讓眾生都可以離苦得樂 第四個功德就是 離諸分別及不分別 這個分別如果就這個 文字的表面上來看的話 以我們的唯識學的立場 分別就是心識的功能作用 也就是對於一切境界相的了別 對一切境界相的認識 這個叫做分別 所以分別的意思就是 有辦法去判斷善惡 有辦法去判斷一切法的 是精神界的是物質界的 但是我們現在這邊 所談到的分別 不是這個意思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 所謂的分別 其實就是時間 也就是我們一般都會說 阿僧祗劫 阿僧祗劫這個劫 這個時間的另外一個名稱 叫做分別 離諸分別及不分別 就是說對於修行的過程當中 你不要去計較修行時間 到底要修多久我才能夠成佛 時間不是問題 你如果有用心去做的話 雖然你現在還剛要學 我要先瞭解狀況 要學多久 幾年 這個幾年你說 要學那麼久嗎 有這樣子的一個心態的時候 你就會打退堂鼓 說不定你就不願意學了 我們中國人說學工夫 最少就是要三年四個月 這是一般的 你要學什麼工夫 學什麼技巧學什麼記憶 你都是要三年四個月 才能夠出師 才能夠出師 你這樣子的三年四個月 你說要學那麼久 你一定學不好的 三年四個月我知道 就三年四個月的時間 就像我們一般的讀書 從幼稚園從國小國中高中 一直到大學畢業 你說要讀多久 最少就是要有十六年的時間 連幼稚園算下去 就要十八年的時間 如果還要讀研究所的話 都要二十幾年才能夠畢業 所以如果說我從小來就知道說 我讀書要讀這麼久的話 真的會被嚇倒了 但是你就是不要去分別他 不要說時間到底要有多久 你就是一年一年的讀 能夠讀的時候就繼續讀 能夠升級的時候就繼續升級 終有一天會畢業 一樣的道理 修菩薩到成佛 一定要三大阿僧祇劫 三大阿僧祇劫 每一劫都要很長很長 的一段時間 這麼長的時間裡邊 你如果已經心存分別心的話 你一定就會打退堂鼓 現在這邊講要離諸分別 就是說你不要去想說 時間到底有多久 你不要 也不要說不分別 不要不分別就是要分別 就是說你也要有知道 心裡上也要有一個底 就像我們一般所說的 總是你要有一個計劃 要做什麼事情 我這個一年以內要把他做好的 而這個三個月之中 一定要把他做好的 你一定要有一個計劃在裡邊 你如果在修行的過程當中 先懂得我要學多久 這個多久當中 我們要學的法門有多少 也應該稍微可以瞭解一下 所以離諸分別及不分別 代表著你不要執著時間 但是你如果懂得時間的話 你也要懂得你的 這個修學法門 你應該要如何的來分配他 甚至於要如何的來精進 像釋迦牟尼佛 他的用功修行可以超九劫 可以超九劫的時間來成佛 代表著佛陀知道 有這麼長的時間 我就是用功修行 我就是用功修行 自然有一天他不用那麼長 他就可以得到佛果位了 所以這邊講的 離諸分別及不分別 最主要的就是不要執著時間 懂得利用時間 所以這句話就是時大 時就是時間 時間是蠻長久的 但是在這麼長久的 修行過程當中 你們就是要以像一念心一樣的 保有最初的一念精進努力的心 真的想要用功的心的話 雖然是長時間的修行 你也不會厭倦 平常我們都會有一句話說 哎呀 我昨天晚上失眠了 昨天晚上一失眠的話 就會感覺到說 昨天晚上一個晚上幾個小時 好像很難埃 很難過日子 過那個時間 一下子才過一個小時 過那麼久躺了一陣子 才過一個小時 所以失眠的人都感覺到夜很長 因為你有分別 因為你內心裡邊就是不舒服 或者說身體不舒服 就感覺到說一個晚上 真的太長了 但是你如果一躺上床 就馬上睡著的話 你不要去想 很安心的 就是我們佛教所講的 睡覺的時候就是睡覺 吃飯的時候就是吃飯 專心的在你的這一分的當下 你如果睡覺的時候 一上床就睡著了 一下子醒過來就是天亮了 怎麼好快 天就亮了 這個時間就是沒有 我們感覺上的是長還是短 但是我們有分別心的時候 你就會有長短 所以我們現在這邊講的 就是在修行的過程當中 這些大菩薩們 他們就是不會去厭倦於 這個時間的長短 只是為了自己的修行 為了眾生的離苦得樂 就是用心用心的 在六度萬行之中 所以這個地方所談到的 是離諸分別及不分別 乃至於種種的分別 **都不要去跟他有所**(刪除) 一定要把他離去掉 不要起執著性 不要起執著相才可以 所以這邊所講的 種種分別的意思 就是能分別的心 來緣現前的這個時間的時候 你也不要起分別 就代表著 不管是主觀的能緣心 所觀的這個所緣境的時間 你都不要去動念他才可以 第五的功德就是 摧伏一切眾魔怨敵 摧伏一切眾魔怨敵 就是我們一般人都知道 所謂的魔就是障礙 修行的時候就會很怕有所障礙 但是我們是凡夫 凡夫的煩惱非常的多非常的重 地藏經講的 娑婆世界的眾生 每一個人煩惱都很重 就是很難調很難伏的 很難降伏的 所以個性都是非常非常的尖銳 就是很強烈 你有強烈的貪瞋癡 有強烈的懷疑跟憍慢 一定是障礙我們修行 因為我們所謂的修行 就是斷煩惱了生死 什麼是煩惱 貪瞋癡就是煩惱 我們不好的個性就是煩惱 我們不好的心態就是煩惱 這個就是障礙了 所以大菩薩們可以說 都是登地的 已經證入聖流之中 甚至於都到第十地了 已經是一生補處了 要成佛了 所以他們是怎樣 摧伏一切眾魔怨敵 我們就說修行的過程當中 這些魔障就如同我們的 敵人一樣的 一直都在傷害我們 一直的來 讓我們沒有辦法前進 這邊所講的眾魔是哪個 我們佛教一般所談到的 魔障總歸起來 應該說起來 你只要起一點點的貪念 你就是魔障 起一點點的瞋恨心就是魔障 起一點點的懷疑心就是魔障 這個就是包括在於煩惱障之中 所以我們所謂的煩惱障 就是貪瞋癡慢疑 你的貪欲心你的瞋恨心 你的愚癡心 你的憍慢心 你的懷疑心 這個都是屬於煩惱障的 所以第一大類就是煩惱障 就是煩惱障就是如同 我們的魔障一樣障礙我們 所以你只要起瞋恨心 只要起懷疑心 我們的德行上都受到影響了 要深入於佛理的瞭解 也不可能了 第二個就是我們所謂的病魔 生病的時候 普通的病當然說 修行者可能要帶三分病 才好修行 為什麼要帶三分病 表示說你還是有感覺說 生病的痛苦 生病的那一種不順心 不管是精神的提不起來 身體的那一種酸痛 乃至於就是沒有辦法聽我們的 的意思 我想要很輕快的輕快不起來 我想要好好的來上班工作 就是沒有辦法 我想要好好的來誦經 身體就是很沉重 像這個生病也讓自己有感受 修行者要帶三分病的意思 就是說你有生病有對象有眾生 他們也生病 你才懂得說 原來生病是這麼辛苦的 要關心他要照顧他 我們一般的早期 都有這麼一個笑話 就說有人說牙齒痛 牙齒痛 他說牙齒硬硬的怎麼會痛 因為他沒有牙齒痛過 但是我們一般會說 牙齒痛不是病 但是他一痛起來就真的要人命 真的牙齒一痛的話是神經痛 痛到連耳朵連眼睛連頭 都是很不舒服的 甚至於連脖子連肩膀 都受到影響了 所以一個牙齒痛 牙齒痛說不是病 痛起來真的是要人命 甚至有的人沒有頭痛過 頭痛 頭怎麼會痛 很奇怪 但是頭痛的人他真的才知道說 頭痛的時候 真的是抬不起頭來也好 頭真的是昏眩得很也好 真的是要怎麼敲 整個敲整個頭殼敲到快破掉了 就是越敲越嚴重了 所以沒有頭痛過的人 你說他頭痛他也聽不懂 所以有帶三分病 你才有辦法去瞭解 原來這個是痛是真正的痛 是這樣子的不舒服 像這一個原則上就是生病 小病可以讓我們提醒自己 人生的無常 要好好的來用功 眾生有生病的時候 你才會引發慈悲心 來關心他來照顧他 但是大病又不同了 如果我們身體患了大病的話 真的講你說要如何的念佛 都念不出來的 就是心裡邊要念 也沒有辦法提起這個精神 你說要看經 你說我要讀經 你說我要來瞭解經義 我要思惟佛理 更不可能 像這樣子的情況生大病的話 也就是一種修行的障礙 所以叫做病魔 另外就是我們所謂的死魔 人如果一死的話 談什麼修行 沒有辦法修了 還要保有這麼一個生命體 我還可以借假修真 借什麼假 借我們這個五蘊身的假 五蘊身我們知道是五蘊和合 本身就是一個假體 我們稱之為 臭皮曩的一個生命體而已 但是我們還有 這麼一個身體存在 還能夠呼吸的話 我就有辦法來修行 最低限度念個十分鐘的佛號 都是一個功德 說不定你這麼一句佛號 我們有讚嘆阿彌陀佛的時候 念佛一聲可以罪滅河沙 所以有這麼一個身體的存在 都是好修行的 如果說身體不存在了 躺在那個地方的時候 雖然說我們的子孫 我們的親友們幫我們念佛 還不如自己念的 再怎麼講還是他們念的 不是我念的 所以如果說 我們已經躺在那個地方的話 你要怎麼修行 沒有辦法修了 所以死也是一種障礙 如果我們是一期的生命到結束 是最好 我們從這個壽終正寢 是很正常的 但是如果說是用自殺的方式 結束了自己生命的話 就很要不得了 本來你還是可以好好的修行 有時候說不定還可以 修到一個程度的 但是你因為太過於憂?了 太過於壓力了 你衝不過 衝不過這樣子的一個環境 這樣子的一個境界的時候 你如果是說鬧自殺的話 那就是沒有辦法修行 所以這個死魔也是一種障礙 所以我們學佛的弟子 是不可以自殺的 要保有這個身體 你才能夠修行 一定要好好的運用 我們這個五蘊身 在人間裡邊多行善 對我們的佛理多體悟 對於一切眾生多結善緣 未成佛道都要先結人緣 所以有這麼一個身體 才能夠做好事 不管是自利不管是利他 也才能夠成就的 所以這個摧伏一切眾魔 一個煩惱魔一個病魔一個死魔 還有一個天魔 天上也有一個魔宮 天上這個魔宮 裡邊就是有魔王 也有他的部下 也有他的家眷人等 所以有天兵有天將有這些魔女 會來惱亂會來障礙的 這個狀態我們在看 釋迦牟尼佛傳的時候 就看得出來了 在菩提樹下要成道之前 就有這種狀態 你的心態要怎麼辦 一定要抓得很穩 不要受到影響 你才能夠好好的來衝破 這些魔兵魔將 乃至於魔女的誘惑 所以在修行的過程當中 對於正知正見正行 你都要很穩住才可以 稍微一點點的懷疑心 稍微一點點的偏於我們的正法 都有可能落入於 這些天魔的子孫之中了 永遠逃不出天上天魔的掌握了 好 菩薩們 他們就是對於這四種魔 可以什麼 都是摧伏了 降伏住了 控制住了 甚至於像這個煩惱的 完全都斷除了 所以這些怨敵也都不會再呈現 怨敵也不會再來擾亂了 所以這個我們就稱之為 無染大 沒有受到染污了 所以一切煩惱斷除 一切煩惱都達到清淨了 所以菩薩們 都是清淨的一個聖者 已經沒有染污性了 叫做無染大 第六個功德就是 遠離一切聲聞獨覺所有作意 因為他是菩薩 所謂的三乘法門 三乘一個就是聲聞乘 一個是緣覺乘 一個是菩薩乘 在這個修行的過程當中 所發的心願不一樣 聲聞乘緣覺乘 他們就是發出離心 菩薩乘他是發菩提心 不一樣 發出離心說 我只要出離三界就好了 我只要得到果位 我不要不輪迴生死 所以阿羅漢他就是無生 阿羅漢不會再來受 業力的牽引 再來六道裡邊出生了 他就是無生 所以他能夠超越三界 所以他就發了出離心 出這個三界 離開這個三界的 但是菩薩不只是這樣子 除了出離三界之外 還要成佛還要廣度眾生 所以心量更大 所以為什麼聲聞乘緣覺乘 就稱之為小乘 就他們的心量還不夠 只是達到自己的 能夠離苦得樂就可以了 大乘 菩薩就是大乘法門 成佛就是大乘法門 就是心胸更寬廣 能夠自己本身 不但自己能夠離苦得樂 也讓眾生能夠離苦得樂 所以是超越聲聞 超越緣覺的 就像我們所說的 大學生一定是超過國小 一定是超過中學的一樣的意思 所以這個地方就說 菩薩他已經遠離了已經離開了 聲聞乘的那一種作意 那個用心了 聲聞乘的作意是什麼 就是出離心 獨覺也是出離心 一樣 獨覺也稱之為緣覺 獨覺跟緣覺 緣就是因緣的緣 就是我們佛教所講的 一切皆是因緣所生 因緣所滅的緣 緣覺的意思就是說 因為他有遇到佛陀在人間 最後還是跟在佛陀的身邊 為其座下弟子 聽佛陀講緣起法 而來悟得辟支佛果的 有佛陀在世他稱為佛陀的弟子 所以他就稱之為緣覺 聽緣起法而有所覺悟 達到辟支佛果的境界 這邊所講的獨覺 就是說這一位修行者 在人間修行的時候 可以說沒有佛教 也沒有佛陀 看不到佛陀 也沒有佛陀留下來的教典 也沒有佛陀的座下弟子們 可以親近 完全是靠自己的智慧 靠自己的領悟力悟得真理 但是他本身的發心 也只有發出離心 像我們的釋迦牟尼佛 我們的釋迦牟尼佛 他在菩提樹下修行 從他是悉達多太子 離開了皇宮到苦行林 來修行的時候 可以說都沒有佛陀 都沒有我們的佛經 但是他也是靠自己本身 的用功修行 靠自己本身的體悟 悟得緣起法而來成佛的 但是他為什麼是佛 他怎麼不叫做緣覺 因為他有發心 發要度化眾生的心 但是如果是緣覺的話 他是有遇到佛 獨覺的話是沒有佛 但是他又沒有發那個 菩提心出來 也就是說他沒有說 我悟得了之後我還要教人 只是說我悟得 我達到出離就可以了 所以這個叫做獨覺 自己獨立思惟以自己的智慧 來悟得真理的 這樣子的一種根性 這樣子的一種 就是說他的智慧程度 在釋迦牟尼佛座下 有沒有這樣子的人 有 哪一位 就是迦葉尊者 也就是我們彌陀經裡邊所說的 摩訶迦葉 大迦葉 在佛陀的千二百五十個 弟子當中 有好幾個迦葉 單獨一個的就是這個摩訶迦葉 也就是迦葉尊者 就是我們所謂的禪宗的 蓮花微笑禪宗的第一代祖師 迦葉尊者 另外還有三迦葉的兄弟 也一樣的來跟佛陀出家 有三迦葉 這個三迦葉他們本身 也本來都是 有他們自己本身的修學法門 他們的一種外道的修學法 後來也就是來跟著佛陀修行了 迦葉尊者他就是有這種根性 他就是如果沒有遇到佛陀的話 他照樣可以得到覺悟的 但是因為他有遇到佛陀 成為佛陀的座下弟子 所以迦葉尊者就不是獨覺了 迦葉尊者就是緣覺了 現在我們就以聲聞乘 跟這個獨覺乘來說 就說沒有佛陀出現人間的 自己有所覺悟的這麼一個 聖者來講的話 就說菩薩他已經超越過 聲聞的程度 超越過聲聞的心的那種作意 就是他的用心 也超越過獨覺的用心 代表著不只是自利還要利他 所以這個叫做作意大 菩薩他的用心 可以說是非常殊勝的 第七個功德就是 廣大法味喜樂所持 廣大法味因為前面有說過了 因為他們是皆住大乘 由於大乘法 所以對於整個大乘佛法的法理 都已經有所領悟 這個叫做法味 對於佛法的義理 自己已經有所領悟 甚至於有所契證 像初地的菩薩 已經能夠悟得一分的真理 可以顯現一分的法身 二地的菩薩 他就可以證得二分的真理 就能夠顯現二分的法身 所以這個就是 對這個佛法的義理 已經有所瞭解了 這個就稱之為法味 既然是大乘佛法 就是廣大法味 他們怎樣的感受 是喜樂所持 非常的高興 而且要一直的來瞭解他 一直的來體悟他 體悟這個大乘佛理 所以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 法喜充滿 能夠在於對於佛法的瞭解當中 我們的佛經的義理的瞭解 看了這一部經看得懂 瞭解得到 甚至有所領會 真的是法喜充滿 真的是喜樂所持 都能夠起歡喜心的 佛經是很多 我們一般說有十二部經典 有這麼多 對於這麼多的可以說 每一部經的義理所談到的 就是世間的真理 這個真理最內在最內在的理性 應該是不可說不可說的境界 完全是要用你的心用你的智慧 去體悟的 但是你總是要講出來 讓我們瞭解 佛陀領悟到的他總是要用語言 來解說給大家聽 怎麼解說 就是我們的般若經裡面 所談到的 就是解深密經之前 般若經所講的空 無所有 再來你一個空還是不瞭解 有一個名稱叫做真如 所以對這個真如義理已經 瞭解到了體會到了 所以講一部大乘經 雖然是三藏十二部經典 其實所談到的 都是一切法的理體性 一切法的最內在 那就是真如 對真如已經有所體會了 所以他就能夠自己本身 以這一個法味 能夠自己有所歡喜 當然也能夠 由此介紹給眾生瞭解 像我們看到一個什麼好東西 都會互相的介紹給他人 像這個就是菩薩 他的修行的法門 一方面自利一方面利他 所以這個第七個功德 叫做住持大 住持就是能夠安住 能夠喜樂所持於 一切的真如法味 一切的大乘的法味 第八個功德就是超五怖畏 五種怖畏五種害怕 現在菩薩們都超越過了 不害怕了 像第一個就是怖活畏 活不下去了 尤其是到了病魔現前的時候 我們人都有這麼想法 我只有剩下三個月的生命 我剩下半年的生命了 或者醫生根本都沒有講 你說哎呀 我活不了多久了 就會害怕 所以到了重病的時候 可以說這個病魔 在跟我們折騰的時候 真的講沒有辦法修行的 你就會一直說我活不下去了 我活不多久了 會害怕 但是我們中國人也有一句話說 朝聞道夕死可矣 對不對 有朝聞道夕死的話 我們都可以 心胸都可以豁開來了 修學佛法也一樣 只要我對佛理有所領悟的話 什麼時候死都沒關係 所以這一個就是怖活畏 沒有辦法活下去的恐怖性 菩薩們已經不怕了 因為他對於廣大法味 都已經有所領悟了 他還怕什麼 這一期的生命結束了 還有下一期的生命 菩薩為了要廣度眾生 他是留惑潤生的 他來生還要再繼續的 在人間廣度眾生 所以他就會繼續活下來 這一期的生命即使結束了 來生還是可以的 再來第二個怖畏就是惡名怖 害怕我們的名譽不好聽 有人毀謗 有人說出自己 根本就沒有做出來的事情 還繪聲繪影的 說我們怎麼做怎麼做了 尤其是在這個感情方面的 就是很怕人家 污了我門這個名譽 在於做事情的方面上 也都是一樣 所以一個人名譽如果掃地的話 真的會活不下去的 所以這個惡名也很害怕 所以我們盡量做得很好 讓人家不要毀謗我們 第三個就是死畏 就是很怕死 就是到了真正的 到臨命終時的時候 真的是很害怕的 因為不曉得我的眼睛一閉 以後會是怎麼樣子 不清楚 所以很多人都很怕死 第四個就是惡趣畏 很怕 尤其我們一般的凡夫眾生 都很怕說我這一輩子 如果結束的話 不曉得會不會到 三惡道裡面去投胎 很害怕 如果真的是做畜生的話 不曉得會不會被人家抓去 殺 被人家稱之為 祭人家的五臟六腑了 或者當餓鬼 或當地獄眾生去那邊受苦了 我們就是說佛門裡邊 你如果有皈依 你如果有持戒 你如果有行十善法的話 可以說這個一個保障 這是一個保險 你如果能夠順著這些戒法 善法去做的話 一定不會墮落三惡道的 當然你如果說 雖然持了五戒 雖然 還是去行使惡法的話 就很難說了 第五種怖畏就是怯眾 怯眾的意思就是說 在大群廣眾之中很害怕 看到這麼多的人就害怕 這個是我們一般的人 經常會有的 到了大庭廣眾裡邊 尤其又要你起來講話 或者又要你起來有所表示 或者要你來做一個 什麼動作的話 都會害怕 但是菩薩為了廣度眾生 要進入於眾生群眾之中 他怎麼會害怕 不會的 所以怖活 這個害怕怖畏 或者惡名的怖畏 或者是死的怖畏 或者是會墮落惡趣的怖畏 或者是會在這個大群廣眾之中 出現的這種怖畏 菩薩都已經超越過了 所以已經達到三業清淨 身口意三業都很清淨了 所以叫做清淨大 這一個菩薩總共有十種功德 我們今天就講到這個第八個 第九第十我們就等下一集 我們再來做解說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