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題:解深密經 18 主講:淨珠法師 解深密經 第十八集 諸位同學 阿彌陀佛 大家好 解深密經在談到六成就的時候 我們現在來瞭解釋迦牟尼佛 也就是薄伽梵他的功德行 他的功德行也就是最清淨覺 對於這個最清淨覺 我們的經文用二十一個句子 來跟他讚嘆他的功德 二十一個句子從第一個的 不二現行開始 我們在上一集裡邊 已經看到第十三個功德了 現在我們就看第三頁的第三行 第三頁的第三行 也就是第十四個功德 凡所現身不可分別 凡所現身不可分別這個是說明 佛陀他能夠示現於十方世界 來廣度眾生 有情的根機可以說是不一樣的 程度不同當然佛陀所現身的 也是不相同 像在人間就出現於人的身相 到天上就出現天上的身相 乃至於地獄餓鬼畜生 都能夠配合他們的身相 另外所解說的佛理 也因為眾生的根機 有的有智慧有的沒有智慧 智慧更深的聽得懂能夠深入 智慧不足的 說不定所理解的很有限 或者根本就聽不懂 以這樣子來說的話 我們對於佛陀的千百億化身 就會有差別了 一種了知 代表著有差別就是有分別 但是佛陀 他其實以他本身來說的話 他是不可分別的 佛陀都出於大悲心大願力 來廣度眾生 不管他是出現於天上人間 或三惡道 不管所說的佛理是深是淺 以佛陀來說他都是不可分別的 都是對著眾生的根機而來顯現 第十五個功德 就是一切菩薩正所求智 一切菩薩正所求智 正由現在正在求這種智慧 代表佛陀的智慧是最究竟圓滿 菩薩從登初地以上 雖然已經也有無漏智慧了 但是還是不夠究竟不夠圓滿 初地只是一分而已 二地也只是二分 所以菩薩們可以說是 非常的精進勇猛的 一直朝向於佛果位來努力 就是初發心的菩薩 我們說初發菩提心即是菩薩 初發心的菩薩經過十信位 經過三賢位 其實也都是很努力的在精進 在修學 所以佛陀的境界佛陀的功德 佛陀的無漏智慧 是一切菩薩正所求的 每一個菩薩也都很希望能夠 得到究竟的無漏智 能夠悟得世間的 完完全全無所遺漏的 這個正法 這個道理 就如同佛陀一樣的 所以佛陀的這種無漏智的功德 是一切菩薩所嚮往的 也一切菩薩所精進勇猛 所追求的 第十六個功德也就是第四行的 得佛無二 得佛無二代表著佛陀的法身 他是清淨法身 是一樣的 所以你不管說是阿彌陀佛也好 藥師佛也好 十方世界的佛也好 所得到的法身都是相通 代表著佛陀修六度波羅蜜 修十度的波羅蜜 都已經完完全全 達到圓滿成就的功德 所以佛陀得到的這個境界 是無有差別的 佛陀的法身也是無有差別的 既然佛陀的法身是無有差別 住勝彼岸 他就可以住在於殊勝的彼岸 這個彼岸跟此岸 這個是相對性 代表著凡夫眾生 生死流轉的 他都是痛苦的 他都是不究竟的 他都是無常的 他是無我的 每一個人都很希望說 能夠得到清淨能夠得到自在 能夠得到輕安 這樣子的一個境界 我們就稱之為彼岸 此跟彼的相對 我們就由此而到彼 所以佛陀就是住在於 最殊勝的彼岸 也就是解脫的境界 所以彼岸就是解脫境界 此岸就是生死輪迴 所以我們從凡夫達到聖者 由此岸達到彼岸 靠什麼 當然我們要靠一條船 靠什麼船 我們稱之為慈航 就是慈悲的一條船 能夠載著我們受苦的眾生 達到究竟的彼岸 這個就是佛菩薩的悲心悲願 乃至於佛菩薩 所解說出來的佛理 所以對於佛理要瞭解 佛菩薩他們都是 在度化眾生的過程當中 他是不間斷的 所以只要我們能夠 從哪一個人的手上 從哪一個人聽到佛法 他都是我們的慈航 都是能夠引度我們到達彼岸的 一個工具一個方法 第十七個功德就是不相間雜 如來解脫妙智究竟 所謂的不相間雜就是佛陀 他因為對於一切真理都是得到 殊勝的勝解 勝解 殊勝的理解 非常清楚的理解 哪一種法哪一種法都很清楚 所以他即使示現 差別不同的身相來教化眾生 所解說出來的這個道理 都是一樣的 不會參雜的 也不會這個變成講到那一個去 那個說到這個地方來 這個就是佛陀 他的一種智慧究竟所顯現的 是什麼道理 是心法的是色法的 是相應行的是不相應行的 乃至於就是無為法的 佛陀可以說 不管以什麼身相來解說 不管所面對的程度 是如何的來解說 佛陀他都不會有所混雜 非常的清楚明白 第十八個功德證無中邊 佛地平等 無中邊就是沒有中也沒有邊 代表就是無分別 我們一般都是說有這個有那個 就有中間有旁邊 有這樣子的一種差別性 其實佛陀所證悟到的真理 他是遍一切法性 什麼法 只要是佛陀悟到的一個無常 只要是世間的一切法 都是具有這個無常性 你不會說這個法他是符合無常 是中道 這個法不符合無常 所以他不是中道 他是邊邊的 也就是他是邊底的 是不正確的 不會 佛陀所悟到的真理 他沒有這樣子的差別 完完全全是究竟的體悟 所以佛陀所證得的法性 他是可以說沒有差別相的 所以叫做佛地平等 釋迦牟尼佛所悟到的是如此 其它的十方佛所悟到的 也都是如此 第十九個功德極於法界 所謂的極於法界 就是遍於法界 所謂的法界也就是 我們如果來說的話也就是世界 遍於一切世界 於法為界 代表只要是有這個法 存在的地方 都是佛陀所證悟到的 法到了哪一個地方 向東無量無數的世界 佛陀所悟到的真理 也能夠遍於向東無量無數世界 的一切法的體性 向西向南向北十方世界都一樣 所以到了世界的最極點 最邊邊的地方 這個佛理佛陀都同樣都悟到 所以佛陀所悟到的真理 所悟到的度化眾生的對象 都是到世界的每個角落 甚至於世界的每一種法 無有遺漏 就是要利益一切眾生來說的話 只要有眾生有所求 是哪一個世界的 他都可以去跟他普度 跟他就是救度的 第二十個功德是盡虛空性 盡虛空性虛空是無邊的 虛空是無障礙的 代表佛陀的智慧也是無障礙 代表佛陀的智慧 也是無量無邊的 能夠普照於一切萬法 所以佛陀的功德 是盡虛空遍法界 就是這兩句 第二十一個功德就是窮未來際 佛陀一直到未來到未來到未來 他都是不會間斷的 像我們都還有疲倦的時候 我們都還有失望的時候 我們都還有放棄的時候 但是佛陀度化一切眾生 他是無有窮盡 所以他是盡未來際窮未來際 不間斷的 所以有的時候我們來看看 佛陀度化眾生的這種悲願 再來看看我們 對我們身邊的人 聽話的當然我們很高興 不聽話的我們就會很氣憤 甚至於會跟他放棄 甚至於會不管他 像這樣子想一想 佛陀跟我們如果站在於 我們每一個有情眾生 的立場來說的話 他又不是我的親戚 他又不是我的朋友 我為什麼一定要怎麼樣 我為什麼要怎麼樣呢 但是佛陀他是 一切眾生皆是平等 他都是無分怨親的 所以他是本身對於佛理的瞭解 當然是窮未來際 度化眾生的悲願悲心 更是無有間斷 到這邊為止就是對於佛陀 也就是釋迦牟尼佛 就是薄伽梵 對他的讚嘆功德 有這個二十一種 第六個成就就是眾成就 眾成就我們第一要講的 就是說先從聲聞乘來說 因為聲聞乘是佛陀當前的弟子 也就是聲聞眾弟子 所以與無量大聲聞眾俱 就跟前面 有非常多非常多的大聲聞眾 為什麼要稱為大聲聞眾 因為聲聞當然就是佛陀的弟子 初學的人還有很多都是不懂的 像周利槃陀伽是最笨的一個 他還是有很多不懂 所以他是聲聞 但是這個是一般的聲聞 我們普通的聲聞眾 得到阿羅漢果的我們就稱為 大聲聞眾 代表著他的智慧 已經得到無漏聖智 已經悟得真理了 所以就這樣子的 來跟他讚嘆 就稱之為大聲聞眾了 原則上佛陀的 千二百五十個弟子 可以說大多都是 證到阿羅漢果的 連這個最笨的周利槃陀伽 都可以證到阿羅漢果了 何況是其他的 一定都是的 所以在座的這些聲聞眾弟子 這些比丘們 我們對他的讚嘆就是大聲聞眾 對於這個大聲聞眾 他們跟著佛陀修行 的那種用功精進 乃至於他們自己本身 智慧的提升 乃至於德行的那種提升 我們這個地方 也以十三種的功德 來跟他做讚嘆 代表這些大聲聞眾 具有這十三種的功德行 所以我們對他們 就是要非常的尊重尊敬才可以 十三種的功德 第二個就是一切調順 什麼叫做調順 人在起煩惱的時候 就是最不調順的時候 在起貪的時候 樣樣東西都想要無底深坑 這個當然他就是一直的貪 心也不調順 在起瞋恨心的時候 在起煩惱的時候 也是一樣 控制不了 這個控制不了心隨境轉 當然也是不調順 但是這邊所說的 大聲聞眾他是一切調順 代表著他們已經是 斷盡了世間的煩惱 達到出世間的功德 所以他們都能夠控制自己 不起貪欲不起瞋恚不起愚癡 不起這些根本煩惱等等 所以他們的心都能夠 非常的自在輕安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 都是要朝這個方向來努力 自己的個性要怎麼來跟他調 起懷疑心的時候 就盡量不要懷疑 起嫉妒心的時候 盡量不要嫉妒 盡量的讚嘆對方 他的優點他的殊勝 貪瞋癡也都是一樣的 第二就是皆是佛子 就是這些大聲聞眾都是佛子 都是佛子當然說起來 都是跟隨佛陀出家的弟子 是佛子 所以是我們佛法代代傳承 最重要的 我們稱之為紹隆佛種的 一個弟子們 所以有佛有佛弟子 弟子們還有弟子一代代的傳承 所以世間如果有佛子的話 佛法才能夠流傳於世間 什麼叫做佛子 就是因為佛陀他在梵網經裡邊 就有這麼說 我視一切眾生皆如我子 如就是這個羅?羅 我看一切眾生 就都如同像我的兒子一樣 哪一個兒子 羅?羅 羅?羅是釋迦牟尼佛 還在皇宮沒有出家之前 就娶耶輸陀羅 就是先有這麼一個懷孕 佛陀就出來出家了 所以羅?羅 是佛陀出家成道之後才出生的 等到佛陀成道十二年之後 回到皇宮 去度化他的父王 乃至於像阿難尊者難陀尊者 都是那個時候度化的 甚至於摩訶波闍波提等的 五百個皇宮裡邊的女眾 也都來出家了 這個時候羅?羅也跟著出家 所以在當時羅?羅他可以說 那個時候是七歲 就是最小的出家弟子 也是我們所謂的沙彌 所以沙彌哪裡來的 就從羅?羅來的 沙彌必須 自己本身要用功要修行 甚至於自己本身都要懂得 來處理自己的事情 所以原則上真正的現沙彌相 就要七歲以上 要足七歲以上的代表著 自己的大小便會處理了 自己也會沐浴了 輕便的工作 掃地 抹桌椅他都會了 像這樣子才是真正的沙彌 一直到年紀大了出家 還沒有正式的受具足戒者 都是屬於老沙彌 所以在梵網經裡邊就說 就說我視一切眾生 猶如我子羅?羅 所以佛陀是看一切眾生 都如同他的兒女一樣的來對待 不放棄一個眾生 另外一個意思 就是說因為這些聲聞弟子 都是跟在佛陀身邊 每天聽佛陀講經說法 每個人都是精進用功在修行的 所以我們有一句話說 從佛口生 從法化生 是為真佛弟子 什麼意思 就是每天聽佛陀講經說法的 就從佛口生 不是從佛的嘴巴出生 是因為聽佛陀講經說法 我們每天都是認真的 在修行的弟子 還有從法化生 就是說聽了佛陀所講的 這個道理之後 我們每天經過思惟觀察 請教證悟 我們也能夠跟佛陀一樣的 來悟得真理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 都如同真理所化現的 所以這個我們就稱之為 真佛弟子 就是聞法得道 能夠得我們這個聖道的 這些佛弟子們 所以真正的佛子還必須 要直接聽佛陀的音聲 現在佛陀的肉身 已經不在人間了 只是要多聽佛理多看佛書 你能夠多聽佛理多看佛書 你才是真正的佛子 對於佛理的部分 也要有一點深入才可以 第三個讚嘆大聲聞眾的功德是 心善解脫慧善解脫 就代表著佛陀的心 已經得到解脫了 心得到什麼解脫 沒有貪瞋癡的繫縛 沒有貪瞋癡的繫縛 心就是很自在 所以就心善解脫 善就是好 善就是能夠自己有所的調適 慧善解脫代表著 因為聽佛陀講經說法 自己本身在這個煩惱性上面 自己能夠斷盡 再來對於智慧的部分 也能夠一層一層的去思考 像對於四聖諦法門 要從苦法忍苦法智 苦類忍苦類智 一個諦 一個苦諦 就要有四種觀法 稱之為四種心 所以四諦 就有十六心的修行法門 每一個佛弟子都是非常用心 非常用功的在修 我們從經文 就是八輩道人 也就是從初果向初果 二果向二果 三果向三果 四果向到四果的阿羅漢 稱之為八輩道人 稱之為八個程度的境界 來修這個四聖諦的十六個階位 可以說都是非常用心的 都能夠得到智慧 所以諸聲聞眾 不但能夠破除無明 能夠斷除一切煩惱 又能夠證得無漏聖智 所以心得到解脫了 智慧也得到解脫了 第四個功德就是戒善清淨 這個戒當然就是持戒清淨了 因為每一個佛弟子 進入了佛門之後 一定要照佛陀的規矩 你不能夠說我想要學佛 但是我不守規矩 這個是不行的 什麼是規矩 就是戒律 一個佛弟子最低限度 三皈五戒十善 這個是最基本的 就如同我們一般人所講的 只要是宗教都是勸人為善的 你這個三皈五戒十善 一定要好好把他做好 再來在家還要受菩薩戒 出家還有三聚淨戒 你這個都是要好好來學 阿羅漢可以說他們的持戒 都是非常非常清淨的 所以叫做戒善清淨 你如果持戒能夠清淨的話 我們說修學佛法是三增上學 三增上 一定第一個要先戒得到清淨 你才能夠增上達到定的安靜 定的安靜 你才有辦法去思考佛理 你的定安靜了 你才能夠得到智慧 所以戒定慧三學 戒定慧是我們修學佛教 不管是在家出家都一樣 要好好的來學 第一步就是要持戒清淨 你才不會犯戒才不會做錯事情 你也才不會懊悔 你才不會心裡不安 不會心裡不安 你才能夠在禪觀當中 在思惟佛理的部分 才能夠安心 所以這個戒善清淨 尤其這個別解脫戒的部分 三聚淨戒的第一個是別解脫戒 就是在家有在家的戒法 出家有出家的戒法 你都要守持清淨 再來你每一分每一分 你都要守持得很好 達到不犯規的境界 大聲聞眾還有第五個功德 第五個功德就是趣求法樂 就是對於這個佛法的瞭解 一直希望能夠得到這個法樂 代表著能夠 對於佛理的透徹 瞭解 歡喜心的接受 乃至於無有疑慮的來跟他契證 這個才能夠得到法樂 我們平常喜歡做的 我們要去做他 是高興了 不喜歡做的也要你做的話 你就會生氣 但是聲聞眾們為了要追求佛法 他們怎麼樣子的辛苦 都沒關係的 最主要的目標 就是能夠契證真理 我們以大乘菩薩法來說的話 一位菩薩的修行法門也是一樣 你如果能夠得到一分的真理 能夠得到一分的樂趣 第六個功德是 多聞聞持其聞積集 這個是我們所談到的 因為修學佛法 還是要聽佛陀講經 現在我們還是要聽 法師們老師們的講經 你沒有聽你怎麼會懂 而且聽也不只是聽一次 要多聽 這個是我們所講的多聞熏習 第一次聽不懂沒關係聽第二次 第二次聽不懂也沒關係 聽第三次 你要有耐心的一直的聽下去 自然而然能夠觸類旁通 有一天你一定都可以瞭解的 所以一定要多聞 聞聽了之後是不是就忘記了 是不是離開了大門就忘了 不可以 要聞持 要把他給記得 要把他給記到腦袋裡邊 不要忘記了 你今天聽了多少 最低限度有幾個重點 要把他給記下來的 這樣子的話你的聞才能夠積極 慢慢得累積慢慢的累積 每一種聽過的都把他記下來 每一種聽過都把他記下來 你有一天一定可以達到 無漏聖智的 所以一定要積集 不要給他遺失掉才可以 所以像我們現在這樣子的 一種上課方式也相同 不要等一下 電視機關掉就忘掉了 那是不可以的 還是要把他給記得 有空的時間還是要跟他複習 幾個重點要把他給抓到 第七個功德就是 善思所思善說所說善作所作 代表著在身口意三業裡邊 就是要好好的跟他給憶持住 你必須要好好的去思考思惟的 你就是要去思考思惟 不要給他放掉了 再來你就懂得的你會的 或者有人跟你請教的 你就要說 你再說 你再講給別人聽 不要說我自己懂就好了 別人問你也不願意講 或者你說我不會講就算了 不可以 還是要慢慢慢慢的 懂得之後要學講 有人問的時候就你所知道的 給他做參考 講給他聽 這個是善說所說 善做所做就是身業方面的 身業方面是什麼 要修行 要禪坐 要修行要禪坐 甚至於要把我們的 所有不好的習慣 也就是斷煩惱的部分 要好好的把他斷除掉 從善行的方面來表現來表達 所以托缽的時候要威儀莊嚴 跟大眾站在處眾之中 都要恭敬禮貌 乃至於我們做什麼事情 都是要誠心誠意 像這一個都是善作所作的部分 所以身口意 身體的就是善作 口業的就是善說 意業的就是善思 所以大聲聞眾們 他們的身口意三業 都是非常非常的清淨 能夠將佛理將佛法 不管將自己的本身方面 能夠有所證悟有所體會之外 如果有人請教問題 還是要互相的回答 所以在阿含經裡面 有很多很多 都是弟子們互相問答的 就是我們這一本解深密經 下面所要講的這些義理 也都是大菩薩們互相問答 互相問答之後 再由佛陀來印證是正確的 所以像這一個聲聞眾是如此 菩薩眾也是如此 第八種功德就是捷慧速慧 利慧出慧勝決擇慧 大慧廣慧以及無等慧 慧寶成就 這個是第八種功德 第八種功德 他又舉出了八種智慧 代表我們智慧的解說 我們的智慧你當然可以說 就是說我們的腦筋很好 對什麼事情能夠知道很清楚 這個是一種總說的 現在我們這一部解深密經裡邊 對這個智慧又用八個名相 來作說明 第一個就是捷慧 捷就是速度很快 所以這些阿羅漢的速度 可以說當下就能夠瞭解 當下就能夠體會 佛陀怎麼說 大家怎麼互相的問答 都能夠很快速的去瞭解的 那一種智慧 像這一個原則上 當然是上根利智的 第二個是速慧 剛才的捷慧當然也是速度很快 現在的這個速慧 就更深一層的 剛才就說很快去瞭解 現在是很快的證入於義理之中 在這個對於義理的契證的部分 他也是很快速的 所以不只是一個義理 無量義也能夠觸類旁通 我們舉一隅可以三隅凡 能夠很快速的 講了這個道理之後 其它的道理 也能夠觸類旁通的瞭解 這個叫速慧 第三個叫做利慧 利就是很鋒利 就是很聰穎 代表著能夠從 世間的解說法當中 從世間的道理裡邊 而能夠悟入到 出世間的義理當中 對於深奧的道理 他都能夠去瞭解的 利 很鋒利 很聰穎 翻過來第四頁 就是八個智慧的 名稱裡邊的第四個 就是出慧 出慧的意思就代表著 能夠解脫生死 出離這個三界六道的輪迴 代表著說阿羅漢們 因為悟得了無漏智慧 所以他就能夠斷生死 斷掉這個分段生死 所以我們說阿羅漢叫做無生 不會再到人間來出生了 所以叫做出三界 出離生死的一種智慧 再來叫做勝決擇慧 決擇的意思也就是說 對於世間的一切萬法 他能夠分辨得很清楚 是善的是惡的是好的是不好的 乃至於是有漏的是無漏的 是有為是無為 他能夠清清楚楚的去瞭解 這個叫決擇 勝決擇慧當然就 殊勝的那種決擇慧 這種決擇慧當然也就是說 這些大聲聞眾他們都能夠 知道出世間的種種法門 都能夠很清楚瞭解 世間的有漏法 一定要快點把他給斷除掉的 他們也能夠快速的斷除 能夠達到出世間的這種智慧 第六就是大慧 就是廣大的這種問題 可以說很深很大 或者很寬廣的那些問題 可以說阿羅漢們 他都能夠在這個問答之間 能夠很清楚的掌握住 而且能夠很快速的 把他給解說出來 這個叫大慧 殊勝廣大的智慧 不管再怎麼問都問不倒他的 再來廣慧 廣就是善巧通達 無量無邊的那種智慧 尤其是對於修行方面的 那種境界他們都是 非常非常的清楚明瞭 再來就是無等慧 無等當然就是沒有人 可以與他相比 阿羅漢的境界我們可以說 三果以下的 凡夫眾生不能與他相比的 所以以這個聲聞乘的境界來說 已經是最高境界了 所以無等 就是智慧之高 沒有人與他相比了 誰才能夠相比 當然就是主要的 都是只有阿羅漢才可以相比 既然這麼說的話 三果的 阿那含果的 尊者都還很仰望 希望我也能夠得到 阿羅漢的境界 得到這個無等的智慧才可以 這八種智慧 每一種每一種慧寶成就 為什麼叫做慧寶成就 因為智慧可以說是 很殊勝難得的 我們佛教我們都說皈依三寶 為什麼叫做寶 就是世間稀有難得 比較少的而且是殊勝的 而且是好的是善的 是出世間的是解脫的 我們一般的比不上 而且也不容易得到 所以佛陀的出現人間 也是很稀有難得 佛陀的講經說法這個義理 也是稀有難得 這些大聲聞大菩薩眾們 也是能夠跟著佛陀出家 達到這麼高的境界 當然也是稀有難得 所以可以說阿羅漢們的智慧 他是很殊勝的 所以叫做慧寶 而且這些阿羅漢們 都已經成就了 不只如此 第九種的功德叫做具足三明 我們就說阿羅漢 他一定是六通都有的 只要達到了初果位的 一定就有六通 所謂的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 宿命通再來神足通 這個是我們一般的 但是證到初果以上的 到阿羅漢的 一定還有一個漏盡通 代表有漏的煩惱性的 都完全斷除了 世間的一切都斷盡了 所以能夠達到出世間的境界 雖然初果位 還沒有完完全全達到究竟 但是他已經有得到無漏智慧了 所以他只要一入禪定 無漏智慧就顯現出來 就能夠證入於無分別智之中 來體悟真理 所以初果以上就有漏盡通 到了大阿羅漢的時候 不只是六通還有三明 代表著六通當中的 這個天眼通能夠看得更遠 看得更清楚 還有就是這個宿命通 變成宿命明 也就是說對於往昔過去的 那個過去世也能夠看得很清楚 所以阿羅漢 阿羅漢他比初果二果三果 都看得更遠的過去世 叫做宿命明 另外一個就是漏盡明 除了漏盡通 初果二果三果之外 到了阿羅漢就是漏盡明了 一切煩惱 尤其是我執的部分 煩惱性的部分是完全的斷盡了 是三明 就是天眼明 就是宿命明 就是漏盡明 所以阿羅漢都已經具足了 第十個功德逮得一切現法樂住 因為他們本身 都已經能夠深入佛理 甚至於能夠入於禪定之中 不管要入初禪二禪 三禪四禪的境界 對他們來說都是沒問題的 所以他們都能夠安住於 這個法樂之中 所以現在想要進入於法樂 馬上能夠入定 馬上就能夠進入於 這樣子的一個境界 所以他們都能夠達到 身心的快樂 因為我們所謂的禪定 有禪定才有輕安才有自在 沒有禪定不得輕安的 所以要得到輕安的快樂 一定要有禪定工夫才可以 第十一種的功德就是大淨福田 代表著阿羅漢們 他們都已經得到 最清淨的福田了 也就說因為得到解脫了 他們能夠受到人天的供養 不只是人間要供養 天上的天人都會來供養的 甚至於畜生道的眾生 也都會來供養 大阿羅漢大聲聞眾 第十二種功德 是威儀寂靜無不圓滿 威儀非常的寂靜 代表著說我們所謂的 八千的律儀 或者是八萬的律儀 代表著我們的行住坐臥 可以說每一個舉動都要符合 我們一般人的一個要求 一個人走路沒有走相 坐沒有坐相 人家看了都不喜歡 講話你都是沒有好好的 有禮貌的表現的話 你在聽了也不喜歡聽 所以身口意三業 可以說每一種每一種 都有他的威儀存在 我們所謂的行住坐臥 身口意三業 可以說都要講究他的 莊嚴的威儀性存在 大阿羅漢們可以說 威儀都很寂靜的 都是符合佛陀的要求 所以無不圓滿 所以每一個比丘們 如果出來托缽 或者出來接受應供的時候 他們那種威儀可以說 攝受了很多人 就是我們現在的也一樣 一個出家眾出去的時候 如果他的威儀很莊嚴的話 旁邊的人看了 有信仰的看了是很尊敬 就是沒有信仰的人 不是佛教徒看了 都會起尊敬心的 一樣 出家眾是如此 在家眾是不是也要這樣子 也應該要是 是佛門弟子了 已經受過戒了 一樣的 尤其是菩薩戒 也是行住坐臥的威儀 也是不可以太過於隨便了 大聲聞眾的第十三種功德 大忍柔和成就無減 這個大忍柔和 這個忍的意思就是寬宏大量 因為阿羅漢已經悟得真理 有的他們也會來度化眾生 但是因為眾生的根性 我們說娑婆世界的眾生 他是難調難伏 每一個人根性 都是非常非常的暴躁的 煩惱都是非常熾盛的 所以我們的貪瞋癡慢疑 經常在我們的身上裡邊 鼓動的時候 我們的講話動作都非常的粗暴 阿羅漢為了要度化眾生 他就是能夠忍受的 能夠忍受 所以他可以寬弘大量的態度 非常柔和的來對待一切眾生 所以出來在托缽的時候 莊嚴威儀的那種莊嚴性 乃至於度化眾生 眾生不接受的時候那種忍耐性 可以說都非常非常的成就 而且這種成就是無減 是不會減少的 他不會不耐心的 也不會打退堂鼓的 就是一直的會 跟眾生結這個善緣 到這邊為止就是以十三種功德 來讚嘆大聲聞眾 在聽法的這些弟子們 可以說每一個都是殊勝莊嚴的 甚至於都得到無漏智慧的 已善奉行如來聖教 這些大聲聞眾們 都已經很好好的 就是能夠依教奉行的 來接受佛陀的教導 所以佛陀的聖教法門 他們都也一樣的 能夠證悟能夠領會 能夠以此再來與眾生結緣 到這邊為止 就是在這個眾成就的一部分 就是聲聞眾 還有另外一部分 就是菩薩眾了 當時還是有十方世界的菩薩 從種種的佛土來聽聞 釋迦牟尼佛講這個解深密經 也就是聽這個問題 菩薩我們說菩薩這個菩提薩埵 他是覺有情 菩提就是覺 薩埵就是有情 代表著這些修行者 他們本身很用功很用心 很精進勇猛的在修行 自己本身要悟得真理 就是自覺的部分 再來他們還要對於眾生 也希望他們能夠懂得佛法 能夠來瞭解佛理 希望每一個眾生都一樣的 朝向於佛果來努力 所以覺有情就是不但自己本身 是朝向覺悟的 已經有所覺悟的修行者 有情就是人 修行者 另外一個意思也希望其他的人 其他的眾生能夠聽聞佛法之後 也能夠有所領悟有所覺悟 所以要自覺要覺他 這個就是菩薩 所以我們現在 來寺院當中走動的信眾們 都會相互稱呼為菩薩 或者師父也會稱呼大家為菩薩 因為每一個人 不但說把自己的家裡安頓好了 安排好了 應該要上班的去上班 應該要上學的去上學 讓他們都能夠安心的 處理好他們的工作 他把家庭整理好之後 又有這個時間又有這個精神 能夠到寺院裡邊來禮佛拜佛 甚至於還在寺院裡邊當義工 是什麼 在家裡邊也是要拜佛 因為家裡邊原則上一般的家裡 都還是有佛堂的 自己有佛堂自己要上香要供茶 要誦經要念佛 在家裡邊也是一樣都有在用心 所以他也是覺有情 另外到寺院裡邊來當義工 幫忙寺院 讓寺院成為一個 清淨的道場 功德也是無量的 不只是在寺院 甚至於各個地方 像醫院 像老人院 像孤兒院 像療養院 乃至於有需要我們去幫忙的 可以說很多人很多人 把家裡處理好之後 還去當義工 當志工 像這一個我們就說 一方面自己本身用心 一方面還是照顧他人 所以諸位都是屬於菩薩 諸位也都是 一方面用功的成為自覺 一方面幫助他人 也能夠讓他人得到安樂 得到佛法的這一種利益 覺他 所以菩薩 從初發心開始 從你有進入佛門開始 都是菩薩 但是我們這個都是初學菩薩 很多都不懂很多都不會 甚至於在寺院裡面 不懂的時候還要被人家 大聲的喊來喊去 好像很失面子 其實也不用害怕 有的人講話本來就這麼衝 有的人講話本來他的 我們就說他的聲帶就是特別好 講起話來就是這麼大聲 因為你做錯了他跟你就是警愓 當然難免會大聲一點 又緊張又希望說你能夠改正 所以在寺院裡邊有時候做錯了 做得不好 被人家大聲的喊 你也不用不好意思 我們就是初學 初學菩薩就是會做不對 慢慢的再來請教 以後有機會就是多學一點 多用心一點 慢慢的每一個人都是大菩薩了 佛理也懂 在行為行動方面也懂 所以我們下面 就是十方世界的菩薩 也來聽解深密經 所以可以說我們現在 是不是整個虛空都有大菩薩 也在跟我們讚嘆 來跟我們就是共襄盛舉 這一部解深密經 也有可能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要起善心 起善念 三業清淨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