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題:解深密經 17 主講:淨珠法師 解深密經 第十七集 諸位同學 阿彌陀佛 大家好 解深密經 我們現在已經 真正的進入經文的內容 每一部經一開頭 就是具足六成就 一個就是給大家有信心的 就是如是 接下來的經文是怎麼樣 這句話 就是給大家有一個信心 所以第一個就是信成就 第二個是我聞 我聞是誰在聞 就是阿難尊者 阿難尊者親近釋迦牟尼佛 成為佛陀的侍者 甚至於佛陀涅槃之後 結集經典 那就是由阿難尊者為主誦者 所以這些經典能夠流傳下來 主要的就是靠阿難尊者 他的記誦乃至於把它給流傳 一時 這個一時就是時成就 代表佛陀曾經 在某一個時段裡邊 講了這麼一部經典 再來就是薄伽梵 代表著主成就 就是說法者 薄伽梵就是佛陀 就是代表著釋迦牟尼佛 稱之為佛陀 我們都知道就是覺者的意思 不但自己本身 透過修行覺悟世間的真理 而且也能夠將他所悟到的真理 能夠宣揚開示出來 讓我們的後代弟子們 也能夠來學習 所以是屬於覺他 讓其他的眾生 也能夠得到覺悟 自覺圓滿 覺他圓滿 我們就稱之為覺行圓滿 這個是佛陀的意思 現在我們這個解深密經 是講薄伽梵 薄伽梵是印度話 翻到我們中國來 可以說有好多好多的意思 你要直接翻譯成為某一個意思 就會遺漏掉其他的 所以在這個眾多的意思之下 我們就保有它 原本的梵音的這個名稱 薄伽梵就是自在的意思 就是般若智慧的意思 或者就是相好莊嚴的意思 也是名稱 能夠普聞於世間的意思 我們稱為佛陀 他是天上人間的導師 所以他的名稱 能夠普遍於整一個世間 甚至於他也是一個 吉祥的意思 因為悟到了真理 煩惱全部都解脫了 已經可以不為煩惱所繫縛 所以佛陀就是一個最吉祥者 我們能夠親近佛陀 我們能夠念佛陀的聖號 我們自己也能夠 沾到佛陀的這個光明普照 也能夠得到佛陀的加持 所以我們如果能夠念佛 能夠持念佛號 能夠看佛像的話 我們本身也能夠得到吉祥 因為有這麼多的意思 所以這個薄伽梵 我們就不翻譯 其中的某一個意思 你只要讀到薄伽梵這三個字 你就知道是佛陀 知道佛陀有這麼多的功德 這一個就是稱之為主成就 接下來就是他在什麼地方 講這一部經 以我們解深密經來說 他是住於最勝光曜 七寶莊嚴的 一個普照無量無數的一個方所 一個方所 當然就是一個地方 代表著佛陀講經的地方 是非常清淨 非常光明的 一個處所 佛陀是在菩提樹下講也好 是在某一個講堂講也好 代表著佛陀 現在要講經的這一個場所 是非常清淨的 非常光明的 大家共住在這個地方 能夠好好的來聽 這一部解深密經 所以這個叫做處成就 這個處成就裡邊 接下來就是說到了眾成就 所謂的眾成就 就是來聽經的人 聽經的人有哪一些人 原則上我們前面所談到的 有天龍八部 除了佛陀身邊的 千二百五十個弟子之外 應該說在家的優婆塞優婆夷 也都是會來聽的 乃至於天上的天龍八部 也會來聽 以及十方世界的菩薩 也會來聽的 所以這個眾 就代表著聽經的對象 數量是非常非常的多 非常的踴躍 現在我們前面所談到的 代表著佛陀所安住的這個場所 它是如何的清淨 是如何的莊嚴 這個是處成就 已經 我們也在上一集裡邊 已經都解說過了 今天我們就翻開 第二頁的第三行 開始來了解眾成就的主要對象 原則上 佛陀在世的時候 千二百五十個弟子 我們都稱之為聲聞眾 就是聽佛陀的音聲 來修學佛法 而能夠得到覺悟的修行者 所以叫做聲聞 聽聞佛陀的音聲 聽聞佛陀的教導 你能夠由此來修學四聖諦法門 由此而斷煩惱 證得真理而得解脫 所以這個聲聞眾等於 是當時的當機眾 也是最主要的 也是他們因為有問題 要來請教佛陀的 另外 還有菩薩眾 菩薩 佛陀在世的時候 當然就有菩薩 誰呢 一個就是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一個就是佛陀解說他的過去生 我過去生怎麼修行 我過去生怎麼修六度 我過去生怎麼樣子的化導眾生 這個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 佛陀的本事 本生的故事 也代表著佛陀的這一輩子 他來出生當悉達多太子 來修行之前 他已經就在修行了 所以我們就是說明 從凡夫發菩提心來修行 要達到成佛 原則上總是要有一段時間 這個時間有多長 我們以最短的來說的話 就是三大阿僧祗劫 如果再長一點的話 九大阿僧祗劫 十大阿僧祗劫 乃至於說 達到無量無數的阿僧祗劫 所以佛陀在世的時候 當下的弟子們可以看得到的 一個就是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一個就是佛陀的過去生 但是 除了在面前的 這個弟子之外 我們都說 十方世界 十方世界 當然還是有人在修行 還是一樣的有佛 所以十方世界 十方世界的佛 十方世界的菩薩 菩薩 原則上 登地以上的大菩薩 就是六通具足 所以哪裡有佛講經說法 這些菩薩們都會 來成為他的座下弟子 就會一起的來聽經 所以釋迦牟尼佛 在講解深密經的時候 也是一樣 有無量無數十方世界的菩薩 一起來響應 一起的來共襄盛舉 這樣一個法會一個道場 講經說法 當然是每一個法師們 經過了一段的學習之後 將他所學的 眾生有所需要 或者有人有問題 或者為了要將佛法 能夠讓更多的人 有這個機會來接觸來聽聞 所以每一個道場 都會有這樣 講經說法的一個時間 安排好的 甚至於現在可以說 我們整一個 台灣的這麼一個社會裡 大家對於佛法的接受 已經是越來越有這個信心 所以不管是在文化中心 不管是在中山堂 不管在學校的禮堂 原則上 也都會 有法師去講經說法 在講經說法 除了說 聽眾是一般的初學者 或者對這個法門有興趣的 乃至於可以說比例上最多的 當然就是我們的在家菩薩們 他們都是對佛法 對三寶的信心 來接受 來聽聞 但是 有的時候 還有老法師也會來在座上 老法師也來聽 甚至於如果是在寺院 道場裡邊講的話 住持和尚 當家和尚 都還會一起來聽 這個什麼意思 最主要的 就是我們所謂的 叫做莊嚴道場 也是讓每一個聽經的信眾們 或者是年輕的初學者 能夠有更強更大的一個信心 來鼓勵大家多聽聞佛法 講經說法的這一位法師 一定講得很好嗎 當然不一定 總是會有初學者 總是會有第一次 總是會有剛剛開始在練習講 從練習講開始 一直到很會講經的大法師 我們一般來說的話 對於大法師 都很尊重 都很恭敬 而且是從內心裡邊 對他的一種景仰 但是大法師從哪裡來的 還是要從小法師來 老法師怎麼來 還是要從年輕的法師來 所以這位很會講經的法師 當然我們對他就是信心十足 非常用心的來聽他 甚至於非常擁護他 但是對年輕的法師們 我們也一樣的一本初衷 年輕的法師 其實說起來 他在講的時候 可能沒有那麼熟練 經驗經歷也沒有那麼豐富 但是他為了要講這一場的講經 人的多少 那是一回事 但是他的用心 他的緊張 可以說是我們體會不到的 他既然要用心的 來講這一場的這個講經法會 他一定會找出很多的資料 找出很多的事例 事件 例子 所以我們在聽他講的時候 雖然他不是很熟練 雖然他不是講得很圓融 但是最低限度 他是真的很用心的 找很多的資料出來了 你如果能夠淨下心來 聽聽他的內容的話 你一定能夠收穫良多 所以老法師 大法師 會來聽年輕的法師講經 這個也是給大家一種信心 希望大家能夠多鼓勵他 能夠多讚嘆他 讓他以後慢慢的 能夠成為一位大法師 能夠 度更多的人 所以每一個佛 在什麼世界裡邊 講經說法的時候 其他世界 我們稱之為十方世界的佛 他也都會派弟子們 來供養恭敬讚嘆 不只是我們的解深密經是如此 就是華嚴經也是如此 他說得更詳細 所以佛陀講經說法的時候 除了當前的比丘僧之外 菩薩更多 是我們的肉眼看不到的 但是我們是說到 十方世界都有佛菩薩 其實每一個佛菩薩 都是千百億化身的 在這個世界之中 我們看不到的 虛空之中 看不到的空間 都不曉得有多少的佛菩薩 甚至於你如果是行善的話 持戒的話 甚至於還有很多很多的戒神 在擁護著你 保護著你 我們看看藥師經裡邊 十二藥叉 每一個藥叉 都有好多好多的小藥叉 說起來 多少 好幾萬的藥叉在保護著你 所以我們可以說 自己本身要好好的 在佛學裡邊下一點工夫之外 我們的道德品性修養 還是需要有一點點的 力道在裡邊 這樣子不管說是佛菩薩也好 就是這些天神們也好 都會擁護著你的 我們在講經說法的時候 當然也希望說 很多人來聽 對我的一種鼓勵 對我的一種信念 我會更用心一點 我會更努力一點 由小法師才能夠變成大法師 所以大法師也是要 靠我們大家來擁護之外 小法師更是要給他讚嘆的 現在的解深密經 我們從現在這一段開始 就先說明這個眾成就裡邊 也就是說 六種成就當中的第六種 分為聲聞眾 分為菩薩眾 這一段就是第二頁的 倒數第三行 是薄伽梵最清淨覺 是薄伽梵最清淨覺 這一段話最主要的 是我們還在讚嘆釋迦牟尼佛 讚嘆薄伽梵他的功德 他的功德 也就是說 佛陀是透過修行 從早期一直到現在 已經覺悟真理了 他所覺悟到的真理 是最究竟 最徹底的 本身所有的我執法執 一切煩惱障 所知障 也全部都斷除了 可以說身心都達到了 最清淨的境界 所以真理的部分來說 智慧的部分來說 當然是無漏智慧 從我們的身性來說 他是最清淨的 沒有煩惱障的繫縛 所以這個地方就說明了 薄伽梵他是最清淨覺 這個最清淨覺 這個是一個總句 下來還有二十一句的讚嘆語 對佛陀如何的清淨覺 佛陀達到怎麼樣子的程度 他的為眾生的那種心態 又是如何 下面就總共有二十一句的 對於佛陀的功德的讚嘆 所以讚嘆佛陀的功德 第一句就是不二現行 不二現行 所謂的現行 當然就是表現出來了 我們的身業的表現 語業的表現 你的動作的表現 乃至於你的修行的表現 這個都叫做現行 為什麼叫做不二 因為佛陀他是最高境界 第一就是我們的凡夫眾生 凡夫眾生 當然叫做貪瞋痴相應 很多的煩惱 所以就會造惡業 就會在生死當中輪迴 所以第一個就是凡夫眾生 就是沾著於世間的種種的喜樂 染著於世間的種種的 這些煩惱性 造了惡業之後 就在生死當中輪迴 這是一個 第二個就是聲聞乘 聲聞乘 我們講聲聞乘者 可以得到阿羅漢 說起來應該是 也是達到清淨 也是斷了我執 但是再怎麼說 阿羅漢他只是自覺的部分 非常的殊勝 但是覺他的 利益眾生的 還沒有 還不夠 所以他這個 一方面是法執沒有斷除 一方面他對這個度化眾生的 悲願悲心 還是不足 所以這個以我們達到 成佛的境界來說的話 還是不夠究竟的 所以這個不二現行 就是代表著 佛陀不如 不會像一般的凡夫相同的 也不會像二乘一樣的 只有自己的自利部分 如果說像阿羅漢 他就是只有阿羅漢 尤其是只有定性的 聲聞乘種性的話 他就是永遠都是阿羅漢了 沒有辦法像不定種性一樣的 可以轉小向大 回小向大的 還是可以成佛 所以佛陀他是最高究竟的 這個叫做不二現行 這樣子的一個解脫功德的法門 我們也稱之為 所知一向無障轉的功德 表示佛陀的智慧是最高圓滿的 所知的境界 沒有一種他是不知道的 所以他是所知 是一向無障礙的 而且能夠一直的殊勝 殊勝殊勝到最圓滿境界的 一種功德 所以不二現行 代表著佛陀是最殊勝的 身業語業意業的三業清淨 不像凡夫的淪遊於生死之中 不像二乘的滯留於 無餘依涅槃之中 不會這樣子 第二叫做趣無相法 趣就是趨入 就是朝向於無相法 什麼是無相法 無為法就是無相法 世間的真理就是無相法 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 凡夫眾生都一定要看到東西 說什麼好 怎麼好 你一定要有一個東西 有一個形相 能夠去描述 所以我們原則上 什麼事情 世間的萬事萬物 都有它的形相出來 就是我們想要禮佛拜佛 我們要有一個佛像 代表著說 我想要拜的佛像 就是這麼莊嚴 釋迦牟尼佛 有釋迦牟尼佛的佛像 觀音菩薩有觀音菩薩的佛像 這一個我們稱之為世間法 都要有執著一個相 但是世間的真理 他是要體悟的 世間的真理 它是無為的 所以是佛陀的無漏智 直接親證的境界 既然是直接親證的 他是根本無分別智 所以他是 所悟到的真理 是不能夠描述的 他是完全從內心裡邊 去體會 去體悟的 所以真理它是無相的 趣無相法 代表著佛陀 他就是已經達到了 跟真理跟真如相應的程度 對於世間的一切真理 他都瞭如指掌 都能夠清清楚楚的 能夠有所認知體會了 所以這個趣無相法 也是代表著佛陀 他是已經趣入於 清淨的真如之中 代表佛陀已經悟到真理了 所以像這樣子的 他就是一種由最清淨的 那種智慧來趣入 所以他是一種體性不可說的 那種相狀 不可說 不可說 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 不可思議的境界 所以佛陀的功德 已經悟到世間的 最清淨的真如了 無相法 第三住於佛性 當然佛陀是住在佛性之中 什麼是佛性 所謂的佛性 第一個必然要達到涅槃的境界 所謂的涅槃 從有餘依涅槃來說 就是佛陀在十二月初八 於菩提樹下 悟得真理 一切煩惱斷除 真理已經契證 這個就是有餘依的涅槃 代表著真理是契悟了 但是五蘊身還留在世間 到了二月十五 也就是佛陀於娑羅雙樹間 入涅槃 入涅槃 我們就稱之為 無餘依的涅槃 代表著連五蘊身也捨棄掉了 如果是這樣子的一個境界 我們就稱之為聲聞乘的境界 住於無餘依涅槃的境界 但是佛陀他是無住涅槃 就是說 他對於煩惱的部分 已經斷除了 應該要悟到的真理 也已經悟到了 但是他不安住於涅槃的 那種寂靜自在之中 為什麼 他要化導眾生 所以為了要化導眾生 那就必需要怎樣 千百億化身 到了十方世界各處去 如果有眾生需要跟他化解的 需要幫助他的 讓他離苦得樂的 佛陀隨時都能夠化現 所以佛陀有安住於涅槃之中嗎 沒有的 非常辛苦的 在十方世界廣度眾生 所以本身是清淨的 而且又能夠還入娑婆世界 還入於十方世界來廣度群生 這個叫做無住涅槃 再來 佛陀為了要廣度眾生 所以他必需要能夠 有這個大悲心 要有大願力 以他的大悲心大願力 來廣度眾生 要達到這種境界 必然要悟得空性空理 佛陀是悟得一切皆是無常 一切皆空 所以不起執著的境界了 所以這個叫做佛性 所以佛性 所代表著 以自己本身來說 要悟得空性 以他的境界來說 就是無住涅槃 以他的廣度眾生來說 就是要有大悲心大願力 所以佛陀就是以這樣子 一方面自己本身 已經自我成就了 一方面還要來成就眾生 成就他人 所以佛陀是住於佛性之中的 再來就是逮得一切佛平等性 一切佛 一切佛代表著十方佛 佛陀悟到的境界 是如此的清淨 佛陀悟到的境界 是如此的深奧 佛陀所悟到的真理 是如此的 我們前面所說的 是無相法 釋迦牟尼佛是如此 阿彌陀佛是不是這樣 當然也一樣 因為也要相同的 自覺 覺他 覺行圓滿 甚至於像我們前面所談到的 薄伽梵所具有的種種功德 釋迦牟尼佛他是如此的成就 阿彌陀佛也一樣的成就 藥師佛也一樣的成就 就是我們所謂的十方佛 只要成為佛的話 他的大慈大悲大願 都是一樣的 所以我們有一句話說 佛佛道同 每一個佛 每一個佛 他經過修行修得之後 悟到的境界 每一個佛的程度都是相同的 就是未來的 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他以後透過修行 要悟到的真理 也跟釋迦牟尼佛的境界 都是相同的 所以佛陀叫做逮得 就是一樣的 就是即於 相等的 跟一切佛的平等性 佛所謂的平等性 他視一切眾生皆是平等 每一個眾生皆有佛性 每一個眾生猶如自己的 的兒子一樣 兒女一樣 再來 每一個佛所悟到的 都是真理平等 性相都是平等的 所以達到怨親平等 雖然每一個佛是如此如此的 來廣度群生的時候 他的平等性 當然就是最高圓滿的 釋迦牟尼佛是如此的 一切佛的平等性 也都是一樣的 所以佛佛道同 第五就是到無障處 達到無有障礙的地方 我們世間的眾生 就是有煩惱障 什麼叫煩惱障 有貪欲 有瞋恚 有愚痴 有懷疑 有驕慢心 貪瞋痴慢疑 這個五個根本煩惱 就是我們的煩惱障 所以我們這個煩惱障 要到什麼時候才能夠斷除掉 修行的時候 從外在的現行慢慢的來斷 從粗顯的 容易斷的 先來斷 修行的過程當中 再慢慢的一直到細的 由現行而種子而習氣 所以要成佛之前 才能夠把這個習氣也斷掉 就是我們所謂的壞習慣性 也才能夠真正的把它斷除掉 除了煩惱障之外 還有所知障 什麼叫所知障 對於所知的有所障礙 所應該要認知的境界 你認知錯誤 甚至於你不懂得去認識它 聽不懂 看不懂 了解不到 或者即使你去了解了 錯誤的認識 就稱之為歪理或者邪知邪見 像這一個 當然佛陀完全斷盡 都沒有了 所以以這樣子的 煩惱障也斷除 所知障也斷除 我執也斷除 法執也斷除了 所以佛陀就達到了 一個無障礙清淨的一個程度 不可轉法 不可轉也有一個名稱 也叫做不可退 叫做無退法 因為我們一般的凡夫眾生 雖然說在學習的過程當中 你如果遇到善知識的話還好 他會引領你走善路 引領你學善法 但是你如果說 是遇到了一個惡知識的話 他教你做壞的 他教就是你講壞的話 就說粗言粗語 就是很不客氣的 像這樣子來說的話 我們如果是遇到一個惡知識 現在有 好了 很難得的機會 遇到一個善知識 怎樣 告訴我們 你這樣子講粗話不好聽 我們一個道德觀念 這樣子的話 會受到污染 也是一個缺陷 你就會想說 做人還是要好一點 所以說 有惡的轉成善的 那個是我們向善來進步 但是我們在聽道理 在聽真理的時候 也是一樣 我們所聽到的道理 可以說非常的多 從哲學的角度來看 從宗教的立場來看 像釋迦牟尼佛 當時就有九十六種的 不同的宗教 也稱之為九十六種宗教 這樣子這麼多 你有沒有專心於你自己本身 其實以我們佛教的立場來說 那個都是屬於一種外道 有一些都是不正確的 甚至於沒有辦法 得到真正的解脫的 如果能夠轉過來學習佛法 像舍利弗 像目犍連 像迦葉尊者 像三迦葉尊者 他們全部都是外道轉成佛教的 能夠得到解脫 所以他們都得到阿羅漢果 非常的好 但是你如果是學正確的法 卻是受到惡知識的引導 再去學不正確的 再成為邪知邪見的 這個就代表你退了 你沒有好好的掌握 你的修行法門 你的這種道德觀念 就是有所偏差了 這個就是不好 所以這個不可轉法的意思 就是說 我們 在學習佛法的過程當中 不要因為聽到其他不同的宗教 解說了他的道理之後 你退了佛法了 退出了我們佛教的 這個範圍之外 那是不好的 但是釋迦牟尼佛 薄伽梵他是不可轉法 他是不會受到外面的 不同宗教的這個道理所引誘 而有所退轉 反而能夠引導他們 再來信仰佛法 來相信佛理 反而可以得到解脫的 所以釋迦牟尼佛 他是不會退心 也不會退道 他甚至於還可以引導外道 來修學佛法的 不可轉法 第七個功德就是所行無礙 所行無礙代表著 佛陀在度化眾生的時候 都不會有所障礙的 自己的修行 當然也不會受到障礙 雖然在菩提樹下 有魔兵 有魔將 有魔女 來擾亂 來干擾 但是他還是一樣 不受到障礙 現在成佛了 要來度眾生 雖然我們每一個眾生的根性 有很多真的也是非常的惡劣 非常的差勁的 但是透過佛陀他的慈悲教導 也都能夠轉成為一個 正信的佛教徒 甚至於出家之後 反而能夠得到阿羅漢果 像摩登伽女就是一個例子 像蓮花色比丘尼就是一個例子 本來品性都是不好的 但是佛陀的教導之下 卻能夠修學佛法 進入佛門 而且透過他的修行 得到阿羅漢果的境界 所以佛陀 他在教化眾生的過程當中 是不會受到障礙的 我們一般甚至於會說 世間的八風會受到影響 這個就是蘇東坡居士 他所想的一句話 就是能夠達到 八風吹不動 端坐紫金蓮的 這麼一個境界是非常殊勝的 什麼是八風 利衰毀譽 還有稱譏苦樂 你得到利益了 我們得到利益的時候 就會得意忘形 人在衰敗的時候 就會很失志 就會很悲觀 甚至於走上自殺的路 再來被人家毀謗的時候 被人家講壞話的時候 自己會受不了的 甚至於會起來 反擊 甚至於報復 再來就是被人家讚嘆的時候 有名聲 有名譽的時候 這個名聲名譽上面 已經很風光 自己也會得意忘形的 再來就是被人家稱讚的時候 你剛才所講的譽 是你的名譽很好 這邊所講的 是有人隨時在你的身邊 給你讚嘆的時候 你也是一樣的 會得意忘形 再來有人在旁邊譏笑你 指指點點的時候 我們也會受不了 再來在受苦 在受樂的時候 我們都是沒有辦法去承受的 像這一個稱之為八風 我們世間一般的人 都是被八風所動 所以痛苦的時候 就痛苦到活不下去了 快樂的時候就快樂到目中無人 這個都是被他所鼓動 但是佛陀他在教化眾生 他自己本身的德行 可以說是八風吹不動 所以是所行無障礙 再來 第八個功德叫做 其所安立不可思議 什麼安立 剛才我們有說到 佛陀他是住於佛性之中 佛陀住於佛性之中 除了他自己本身 要證悟到正法之外 還要廣度眾生 所以他所悟到的正法 我們一般的凡夫 能夠了解得到嗎 我們了解不到的 我們的程度還沒有到那裡 既然我們的程度還沒有到那裡 我們怎麼能了解得到 像小孩子 怎麼懂得大人的想法 想像不到的 所以佛陀所證悟到的真理 他的正法功德 我們沒有辦法去理解的 再來 佛陀的大悲心 來度化眾生的時候 不管眾生 他是怎麼樣子的 來跟他 加諸於他的種種痛苦 他也是不為所動 我們平常有說 有的時候 被懷疑 被嫉妒 甚至於就是被毀謗 但是佛他還是能夠很從容的 能夠很自在的 還是一樣的耐心的來教化他 他的大悲心 流露出來的度化眾生的 那樣子的耐力 我們一般的人也感受不到 有沒有人說 如果是我的話 我就放棄了 如果是我的話 我就不管他了 但是佛陀他是不棄眾生的 連地獄的眾生 他都要去度 連餓鬼的眾生 他都要度化 甚至於沒有知識的畜生道 他都要去度化 何況是我們人 他的耐心耐力 都是我們想像不到的 所以佛陀的 悟到的真理 佛陀的大悲心 都是不可思議的 第九個就是遊於三世平等法性 遊於三世 代表著說 佛陀他對於現在 所悟到的真理 是能夠達到平等的境界 這對於過去世 對於未來世 佛陀他當然都相信 世間的一切萬法 只落於時間之中的 雖然它是無常性 但是它的體性本身 卻是平等性的 所以佛陀他就能夠 在這個三世的平等法之中 能夠悠遊於法中 而且能夠不退失 能夠不退心的 代表著佛陀經常 入於正定之中 來觀想佛理 不管是過去的 現在的 未來的 以我們的凡夫眾生來看 他是有三世時間 他是有三個念頭 所謂的三世 不一定是指著看不到的過去 也不一定指著看不到的未來 昨天今天明天 那就是三世 早上 中午 晚上 也是三世 前一個鐘頭 現在這個鐘頭 下一個鐘頭 也是三世 乃至我們的念頭 前一念 現在這一念 跟等一下的那一個念頭 也是三世 代表著佛陀不落於時間之中 而能夠觀察一切諸法 但是在我們的眾生來看的話 三世是明明朗朗的 非常的清楚 昨天很高興 今天很生氣 明天怎麼樣 不知道 我們就是很清楚的三世 佛陀他能夠 不為這個時間所限制 能夠在於法性之中 一直的在那邊 去體會體悟證真 這個是佛陀對於法理的了解 可以說非常非常的 透徹跟悠遊自在 第十個功德就是 其身流布一切世界 這一句話 我們就知道說 佛陀能夠 千百億化身的 示現於十方世間之中 來度化眾生 佛陀他是最究竟圓滿的 能夠很自由自在的 想要到哪一個世界 去度化眾生的話 馬上就可以 以他的化身去度化了 第十一個功德 於一切法智無疑滯 法智就是證悟真理的智慧 也就是無漏智 佛陀因為證得無漏智 從初地開始的菩薩 就已經得到無漏智慧了 當然這個時候還不夠圓滿 由初地二地三地四地 一直到成佛 已經是最極圓滿的無漏智慧 當然就是無疑智 對於世間的一切萬法 就不會有懷疑 因為他是清清楚楚的了解 清清楚楚的證悟了 所以佛陀對於世間的一切法 他都是沒有懷疑的 也不會停止在那個地方的 就是沒有辦法前進 有所障礙了 佛陀是不會受到障礙的 因為他的無漏智 他是究竟的 是最徹底的 所以佛陀他對於一切法 他都能夠清清楚楚的明白 沒有懷礙 沒有障礙 第十二個功德 於一切行 成就大覺 佛陀他是覺悟的一個聖者 當然就稱之為大覺 這個大覺 當然你說 是不是還有中覺 還有小覺 當然有 因為我們所謂的 三乘聖者的立場來說的話 聲聞乘所悟到的阿羅漢的境界 我們稱之為小覺 小的覺悟 因為他還有法執未斷 緣覺乘所悟到的辟支佛 辟支佛比阿羅漢要殊勝一點 但是還沒有到佛陀的境界 所以辟支佛就是中覺 釋迦牟尼佛超越阿羅漢 超越辟支佛 當然他是屬於大覺 佛陀他是成就大覺 對於一切行 什麼行 就是說 對於阿羅漢聲聞乘所要修的 對於辟支佛 就是緣覺乘 所要修的一切法門 乃至於菩薩乘所要修的法門 他都是完完全全的 都能夠徹底明了 所以能夠達到最大最高的 一個覺性 所以超越阿羅漢 超越辟支佛 所以四聖諦的法門 緣起的法門 六度的法門 當然都是能夠圓滿成就的 第十三個功德 於諸法智 無有疑惑 對於這個法智無有疑惑 在前面 曾經也說過 第十一個 就是隔壁這一行所說的 一切法智無疑滯 剛才是講無疑滯 就是沒有受到障礙 現在的無疑惑 就是說 沒有那種不清楚了解的 所以這兩個程度上 還是有所差別 代表著佛陀對於一切萬法 他都是清清楚楚的明白 一點點的懷疑都沒有 像我們來講的話 我們還有很多的為什麼 為什麼會這樣 為什麼會那樣 為什麼是這樣子的 為什麼要那樣子的 我們很多的為什麼 代表著我們還有懷疑 還有疑惑 但是釋迦牟尼佛 對於一切萬法都沒有疑惑了 能夠清清楚楚的 能夠都了解了 對於這一個 於諸法智無有疑惑的這一點 在我們的經典裡邊 還有一段小故事 說明釋迦牟尼佛 他曾經有一次出門不在 有一個就是想要來出家 想要來出家的時候 在場的阿羅漢們 就跟他看看 有沒有出家的因緣 曾經有沒有種過善根 就往前往前往前的來看他 前一世沒有善根 前一世也沒有善根 也沒有善根 往前看 看了多遠 看了八萬大劫都沒有善根 沒有善根 當然就說 你這個沒有因緣出家 既然沒有因緣出家 當然就不准他出家 不答應 佛陀回來看到了 就問他們 為什麼你在這個地方 在那邊傷心 他說我想要出家 尊者們說不行 佛陀又以他的這個智慧 以他的神通力往前看 八萬大劫之前 在定光佛的時候 曾經有種下 這麼一個因緣存在 可以出家的 阿羅漢們就很有疑問 佛陀 你怎麼說他有因緣 我們往前看往前看都沒有 他說有 在定光佛的時候 他是一個樵夫 就是說是一個 賣木材的 撿木材的 有一天他在路上 他要去山上的時候 在路上走 他看到很多人在那邊清理街道 他就問他們 你們為什麼這麼多人 在清理街道 做什麼 他說我們要迎接定光佛 所以我們要讓這個街道 環境讓它整潔 那麼這一個賣木材的 這個樵夫 他就想說 我也要來等等看 是哪一個佛 但是為了生活 他不快點上山撿木材不行 生活沒有辦法過下去 所以他就沒有等他 就直接到山上去了 直接到山上去的時候 正好遇到一隻老虎 老虎就追他 他就很害怕 就在這個害怕的過程當中 他生命交關 所以他就想到說 剛才有一個佛 有一個佛要來 如果我去等他的話 我說不定 就不會遇到這件事情了 但是這個佛 什麼佛 他忘記名字了 只知道有一個佛 他心裡就一直唸著 有一個佛 有一個佛 最後他還是 被那一隻老虎吃掉了 但是 也因為內心裡邊 起了一個念佛的一個動念 這個稱之為種下了一個善根 像這樣子的 佛陀對於不管多久以前的事情 他都可以清清楚楚的了解 為什麼 因為佛陀的法智 已經達到究竟圓滿的程度了 所以阿羅漢還是不夠的 釋迦牟尼佛他就是能夠 以他的神通力 以他的天眼通 以他的宿命明 可能了解到無量數劫之前 所以這個就是 釋迦牟尼佛的功德 我們今天就是以這一個 來作為一個結束 等下一集 我們再繼續講第十四個功德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