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題:解深密經 15 主講:淨珠法師 解深密經 第十五集 諸位同學 大家好 阿彌陀佛 我們就從今天開始 正式的進入解深密經的經文 解深密經總共他有五卷有八品 這個我們在前面的題解當中 已經都有所解說 一到經文我們就知道說 每一部經在於我們跟他 做一個分析 原則上一部經都有三種的說明 也就是三層的說明 我們一般來講 都叫做三分的說明 這個三分的說明 第一個也就是序品的 就是緣起的也叫做序分 就像我們課文裡邊所說的 序品第一 第二個就是整一部經的主內容 這個就稱之為正宗分 後面佛陀就會交代弟子們 或者交代天龍八部們 好好的來流通這一部經 這一個就稱之為流通分 所以一部經原則上 都是具有這個三分 現在我們的課本裡邊也一樣的 第一個就有一個序品第一 當然就是序分 來解說這一部經 他是在什麼地方說的 是哪一位佛陀說的 當然現在我們目前的佛法 全部都是釋迦牟尼佛 所解釋出來的 有多少人在聽 或者來看的話 他的時間他的地點他的對象 都解說得很清楚 像這樣子的一種說明 我們在佛經裡邊 也跟他說叫做六種具足 六個條件都要具足 第一個像我們課文裡邊說的 如是我聞 如是我聞這一個 就代表著一個信的成就 尤其是這個如是 我 為什麼是信成就 就代表是我直接聽到佛陀解說 下面的這一些經文的內容 也就說這一部經 佛陀他說的時候我是在場的 我可以來做一個證明 確確實實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 這個大家有一個信任 一個信用一個保證 讓大家相信這一部經 確確實實是釋迦牟尼佛說 這一個我又是誰 就是阿難尊者 我們要知道 阿難尊者他出了家之後 他就是成為佛陀的侍者 佛陀他走到哪裡 他就會跟隨到哪裡 佛陀講過的經 阿難尊者就把他給記下來 所以一直到佛陀入涅槃之前 他來提示問題 但是我們都知道 釋迦牟尼佛他成道之後 經過十二年才回去皇宮 去見他的父王 甚至於阿難尊者難陀尊者 甚至於有很多很多的 這些皇宮貴族的人再來出家 甚至於他的姨母摩訶波闍波提 也帶著後宮裡邊的 像耶輸陀羅 像後面的宮女們 也一起來出家 這樣子來說的話 這個時候的阿難尊者 是在佛陀成道之後十二年 才來出家的 他講經說法 已經講了十二年了 十二年的這些經 阿難尊者當場有沒有聽到 當場當然是沒聽到 但是佛陀還是一樣 有因緣的時候 他就重覆的 再來解說給阿難尊者聽 說我以前曾經在什麼時候 曾經講過什麼 對象是什麼人在聽 聽了什麼道理 像這樣子有重覆的講 阿難尊者當然也是 把他給記下來 所以我們的經文原則上 就是都有這個如是我聞 的這麼一句開頭語 這些開頭語是不是佛陀在世 佛陀就這麼教他的 當然也不是 是佛陀到了八十歲 要入涅槃的時候 也就是說在娑羅雙樹間 要入涅槃的時候 弟子們 證到阿羅漢果的很多 但是人跟人之間 再怎麼說有情有情 還是有這個情識的作用 還是有這種感情的 那種感受 所以佛弟子們 有的也是哭得很傷心 有的也是在那邊流眼淚 有的也是愁眉苦臉的 像這樣子的情況 弟子們是如此 在家的其它的 很捨不得佛陀這樣子 離開了人間 就在於大家這樣子傷心流淚 在那邊感懷釋迦牟尼佛 他的講經說法讓我們能夠修行 讓我們能夠得道的 像這個情況之下 其實大家都沒有心思 想到什麼問題 就只顧流淚就只是在那邊傷心 所以其中就有一位弟子 他就來提示阿難尊者 他說你不要只顧著哭 還有很多的事情 你快點要把他想出來 看要藉著佛陀 現在要入涅槃之前 你有什麼問題快一點問 不然如果真的入了涅槃 要問都來不及了 這個其中所問的問題裡邊 就有一句說 佛陀你如果入了涅槃之後 我們這些弟子們 要怎麼樣子來修行 要以誰為師 釋迦牟尼佛在的時候 當然是釋迦牟尼佛 是大家的師父 是大家的世尊 佛陀入了涅槃了 要依止誰為我們的學習的對象 這個就是我們一般 都會掛在嘴邊的 以戒為師 遺教經裡邊所說的 以波羅提木叉為師 所以在我們的修學的過程裡邊 戒定慧的戒就是很重要 你如果能夠持戒清淨 你才有辦法體悟真理 每一個佛弟子都能夠持戒清淨 都能夠在佛法的這個領域當中 好好的來體悟來體會 我們的正法才能夠久住人間 所以正法要久住人間 必須每一個佛弟子 都要持戒清淨 都要以戒為師 這一個是阿難尊者所請教的 其中一個問題 再問到 如果佛陀涅槃之後 佛陀的經法要流通 流通的過程當中 如何讓人家有這個信心 有這個信念 所以我們的經典 要怎麼樣子 讓人家相信這個是佛陀所說 這佛陀就說 每一部經的前面 就是講一句如是我聞 說出時間地點 這樣子的話 大家一定可以相信的 所以這一句話就是佛陀八十歲 要入涅槃的時候 阿難尊者所提出來的問題 佛陀就教導他 每一部經的前面 一定都要說一句如是我聞 讓大家相信這一部經 確確實實是釋迦牟尼佛所說 阿難尊者有聽過的 所以有個信成就 這個讓大家有信心能夠相信 這個聞 聞是誰聞的 當然是阿難尊者聞的 阿難尊者聽到的 所以這個我聞就是聞成就 我有在場聽 確確實實是我聽過的一部經典 所以這樣子的話大家也相信 這一部經是阿難尊者 直接從佛陀那邊聽到的 大家可以相信可以 能夠好好的來對裡邊的內容 好好的來研究來思惟來體悟 對這個問題我們有所瞭解之後 才能夠去得到解脫 才能夠得到契證 所以第一個如是就是信成就 我聞 阿難尊者聽到的 聞成就 第三 一時 有一個時間 這個一時 就是時成就 就像我們現在開會都要寫 某年某月某日 什麼時間是上午還是下午 有一個時間 這個時間這個地方 為什麼寫一個一時 就是說我們只是一個地球 不要說是地球 就是一個印度 也一樣的 在這個時間上 因為他的領域就是比較的廣闊 因廣闊 在時間的解說上還是不一樣 所以為了要讓佛法 能夠繼續的流傳在於世間 講出的什麼樣的年月 不容易去記 也不容易去配合 就像我們中國來講的話 有國曆有農曆 有的時候是真的不好記 甚至於我們現在的佛教界裡邊 還用一個佛曆 像今年來講是 就是二五五一年 有的時候記這個 就是要變要記三種了 再來就是說還要記一個西元 所以一個日期一個日曆要記 還是不容易的 所以這個時間上只有說 曾經有一個時間 曾經有一個時間的話 就說是有每一個一段時間 佛陀還住在人間的時候 曾經有一個時間怎麼樣子 講這一部經 所以這個一時就沒有確確實實 講出當時他是怎麼紀錄 他是怎麼樣子來 說明那一段時期的 以我們現在 流傳於世間各國來講的話 這個時差的問題更多了 像我們這邊是白天 美國那邊是半夜 甚至於南極北極 又有幾天會白天 又有幾天會黑夜 這個時間來講的話 真的都不好說的 尤其是經過緯度不同 他的經度不同 時間就會差一個鐘頭 差二個鐘頭 也是不一樣的 這個是不好記 所以這個一時只是說明 曾經有這麼一段時間 佛陀講這一部經 就是時成就 薄伽梵住最勝光曜七寶莊嚴 放大光明普照一切 無邊世界無量方所 下面等等 這一句話裡邊的 第一個的薄伽什麼 薄伽梵 也就是佛陀的一個名稱 也就是世尊或者釋迦牟尼佛 或者是佛 佛陀 像這樣子來講的話 這個薄伽梵其實說起來 就是指著釋迦牟尼佛 是釋迦牟尼佛 我們就稱之為主成就 主 講經的這一個主要的 這個導師 所以說有某某人在講 像我們在講的話 開會要有一個主席 主席就是來支持 主持這一個會議 現在我們大家聚集在一起 就是有一個說法主 這個說法主 就是我們的釋迦牟尼佛 所以釋迦牟尼佛的名稱 印度的翻譯來講的話 就是薄伽梵 這個叫做主成就 薄伽梵翻到我們中國來 其實是有很多很多的意思 怎麼說 根據這個佛地經論他的解說 薄伽梵第一個就是自在義 佛陀很自在的 為什麼 一切煩惱永遠斷除 像我們為什麼不自在 又起貪念 貪念一起的時候 很多的煩惱 我們還會起瞋恨心 恨意一來的時候 遇到不如自己意的時候 感覺到自己 不能夠去接受的時候 真的是肚子裡邊都是火氣 所以說不自在了 愚癡沒智慧當然更不自在 根本煩惱裡邊來講的 就是憍慢心 如果起憍慢心的時候也不自在 因為你起了憍慢心 因為有別人比自己好 有別人比自己殊勝 有別人勝過我 當然你的心就被 對方的成就影響了 你就會很不舒服 所以也不自在 懷疑別人更不自在 整天就是渾渾噩噩的 整天就是心驚膽跳的 懷疑這一個懷疑那一個 他是不是在破壞我 他是不是想要害我 他是不是在講我的壞話 懷疑心起的時候真的很不自在 邪知邪見當然也是如此 所以佛陀一切煩惱全部斷除 不只是現行的煩惱斷除 種子也斷除 習氣也斷除 連習氣都沒有 所以佛陀 這個薄伽梵就是有自在的意思 第二就是熾盛 什麼熾盛 佛很熱 也就很積極 代表什麼 代表佛陀的智慧非常的光亮 就是很熱 智慧很熱猛智慧就是很熾盛 所以佛陀照見一切法的時候 都是非常的清楚非常的明白 第三就是端嚴 佛陀很端正的很莊嚴的 我們一般說佛陀是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的圓滿相 所以相好光明無等倫 我們每天晚上念阿彌陀佛 的時候是如此 阿彌陀佛是相好光明無等倫 其實每一個佛都一樣 每一個佛的境界 都是達到三十二相的圓滿 八十種好的圓滿 所以佛陀很莊嚴的 佛陀很圓滿的 圓滿相也代表一種福德 的一種圓滿 第四就是名稱 佛陀的名稱就是很殊勝 得了很好的名譽很好的名稱 佛陀因為功德一切都具足 所以一講到世尊一講到佛陀 一講到圓滿大丈夫 其實說起來 他就是這個名稱非常的好 只要聽到這個名稱都是 佛陀是一個大智慧者 佛陀是一個大圓滿者 不管是智慧的部分也好 福德的也好 都是具足的 第五就是吉祥 具有這個吉祥的意思 所以我們只要念一句佛號 我們就能夠感覺到 能夠念到佛陀的名稱 真的很好 這個代表著有這個 佛陀的功德加持 所以懂得念佛 其實也是很吉祥如意的 也是消災的 所以有空的時候 就是多念佛 一個佛具有這麼多的功德 我們都知道佛是兩足尊 智慧圓滿 福德圓滿 三十二相圓滿 所以你這樣子有辦法 稱呼這個佛號的話 代表你相信佛陀的功德 你從此也有這個意願 我要來學習佛陀的 這樣子的圓滿 你有想要學的話 當然我是一個佛弟子 壞事不敢做 代表著我所做的每一個動作 應該都是善的 待人處事 也都是出於好心好意的 這樣子的話是不是自己本身的 善業是越來越豐富 自己的惡業都是越消失了 是不是所遇到的都是好人 所做的事情都是能夠順利圓滿 所以多念佛是一種吉祥 第六個也就是尊貴的意思 因為佛陀 因為一切功德都很具足 再來他又能夠 發起這個大慈悲願力 來利益一切眾生 讓一切眾生有情他們都不會 就是懈怠懶惰 甚至於去造惡業 所以佛陀是我們所尊敬的對象 佛陀是我們的導師 所以他是代表著一種 那種地位 所以這個薄伽梵 因為具有這麼多的意思 一個是自在 一個是熾盛 還有很端嚴 還有名稱很好的吉祥 再來就尊貴 因為具有這麼六個意思 我們如果要翻譯過來的話 你要寫哪一個 寫一個都不對 你只有寫一個自在 其它的 他的端嚴他的尊貴 你就沒有辦法在裡面了 或者你只有說 他是吉祥 這樣子也不對 所以我們就保留了印度原來的 音的翻譯 印度音的原音的翻譯 就稱之為薄伽梵 薄伽梵這樣一個印度音 翻成中國字 這個意思我們都知道 佛陀具有六種的功德行 一聽到薄伽梵就是佛陀 佛陀很自在的 佛陀很吉祥的 佛陀很尊貴的 佛陀是很圓滿的 你就能夠有辦法 這樣子去瞭解 一個佛陀的功德 薄伽梵既然就是指著佛陀 就是指著世尊 這個地方所談的 當然就是指著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解說這一部經義 所以這個叫做主成就 主人的主 主成就 佛陀他當時在什麼地方講的 總是有一個地點 大家才能夠聚合在一起 所以地點就是 最勝光曜七寶莊嚴 放大光明普照一切無邊世界 無量方所 這樣子的一種說法 既然叫做無量方所了 是不是無量無邊的世界 佛陀有可能住在 無量無邊的世界嗎 當然不是 因為是代表著佛陀他自己本身 在於一個地方的時候 他自己本身這個附近 這邊講 最勝光曜七寶莊嚴 的這麼一個地方 一個方所的地方 就在一個方所的地方 來代表 他所安住的 不管是在樹下哪一棵樹的樹下 或者是在哪一個講堂 或者在紫竹林 或者是在竹林精舍都可以 就在這麼一個地方當中的時候 可以說那個地方是非常整潔的 非常光亮的 非常莊嚴的一個地方 佛陀就在那個地方放大光明 普照於無量無邊的世界 所以佛陀住的地方 是不是地上很髒 不會的 樹下很亂 不會 只要佛陀住的地方也莊嚴的 所以這個地方就說 佛陀就住在安住在 最勝光曜七寶莊嚴的 一個方所之中 這個方所由於佛陀的放大光明 這個光明就普照於 無量無邊的世界 這一個就是指著 佛陀曾經在某一個地方 這個地方是非常的優靜 非常的莊嚴的一個場所 像這樣子的一個場所 我們所謂的 最勝光曜七寶莊嚴的一個處所 我們就稱之為處成就 就講經說法的一個地方 我們認為世間好像是很黑暗的 世間是很混亂的 但是以佛陀的眼光 來看這個世間 世間還是很光明的 世間還是很莊嚴的 這是佛陀的清淨眼 所看到的一切世間 當然就是清淨的 就是我們一般說的 好人看一切人都是好人 當然反過來說的話 壞人看一切人他都值得懷疑 會不會跟我一樣 會偷會搶會騙 這一個就是我們的一種心態了 佛陀他是一個具大智者 前面有說 薄伽梵他自己本身的智慧 可以說是非常的殊勝 所以是很熾盛的一種大智慧者 所以他全身都能夠放大光明 就在一個地方 佛陀就講經說法了 這個場所他這邊也有一些說明 一些描述 這個場所怎麼樣 妙飾間列 妙飾當然是很殊勝 微妙的那些裝飾品 比如說是琉璃寶珠也好 是什麼東西也好 因為前面有講是七寶莊嚴 既然是七寶莊嚴的話 金銀琉璃硨磲就是陣磲瑪瑙 甚至於說是琥珀 甚至於珍珠 這個都屬於 都是我們的寶物 他所居住的地方的場所 這邊講是每一種裝飾品 都是怎樣 間列 一排一排排得非常的整齊 非常莊嚴的 排得很整齊的 再來周圓無際 其量難測 周圓無際就是他的邊 他的邊就是很廣 有的在一個很空曠的地方 所以我們看不到東邊的邊 看不到西邊的邊 邊就是很空曠的一個場所 所以周圓無際的 再來超過三界所行之處 以佛陀的境界來看這個地區 可以說邊際無邊 無邊的擴展 擴展可以怎樣 超過三界的範圍 這個這樣子的境界 當然我們凡夫眾生是看不到的 但是佛陀他的音聲 是遍於三千大千世界 不只是在場的這些人在聽而已 十方世界三千大千世界的 所有的有緣者 甚至於就是其它佛土的 一些弟子們 他們都可以聽到的 所以他這邊講 廣大無量無邊的寬 寬到多遠 寬到超過三界 勝出世間善根所起 這一個地區是超越過 勝出就超越過我們一般世間 所有的一切善根 代表世間的微妙比他更微妙 世間的清淨比他更清淨 這麼的一個場所 再來最極自在 淨識為相如來所都 就是說這個地方 每一個共住在這裡的人 共處在這一邊的人 每一個人所起的心念 都是最清淨的心念 大家要來聽佛陀講經 不管過去怎麼煩惱 不管過去怎麼樣子的不如意 踏入了這麼一個範圍 心就靜下來了 我要來聽經 我要來學習佛陀的行儀 我要來親近善知識 所以內心裡邊都是善念 你的所有動作看到出家眾 看到比丘看到比丘尼 看到學佛的師兄師姊們 很自然的就會合掌一句佛號 是不是 看到這樣的動作你就知道 每一個人的心都是清淨心 所以這邊講最極自在的 心不受到約束 而且是淨識 所表現的都是很清淨的心念 所表現出來的那一種境界 所以心清淨環境就清淨 心不清淨 即使住在很好的環境裡邊 你都是不滿意的 所以我們的經典裡邊就有說 知足者雖臥地上猶為安樂 不知足者雖處天堂猶不稱意 知足的人地上隨便一臥 他就可以很舒服了 他很知足 有一個讓我躺的地方 有個讓我伸手伸腳的地方 多舒服 但是如果是一個不知足的人 讓你像處在天堂的 微妙殊勝的場所 你都不會滿意的 這個還是真的 我們一般所講的 還是在福中不知福的 不懂得知足的心態 現在佛陀他當然一切煩惱斷盡 所以佛陀 所顯現出來的一切境界 也都是最極清淨的境界 這樣子一個環境如來所都 就是佛陀安住的一個地方 每一個樹木也好 裝飾的地方也好 就像彌陀經裡邊所說的 七重欄楯 七重羅網 七重行樹 每一個每一個都是排七重 每一個都是很整潔 就像我們現在一般的就是 就是都市的規劃 或者公園裡邊的規劃一樣的 一排一排的 一行一行的 他怎麼樣子的來跟他 規劃行列等等 非常的好看 所以現在佛陀 他要講這一部經的地方 也是如此 就是以佛陀的眼光 清淨的這種心智 所表達出來的這麼一個環境 是這麼的美好 下面開始 參加的人 來聽經的人是哪一些對象 這邊說的 諸大菩薩眾所雲集 無量的天龍藥叉等等等 這麼多的人 來聽這一部解深密經 代表著來聽經的人 可以說是非常的多 非常的多 原則上當然是佛陀的弟子們 這些比丘眾們 因為聽了大般若經聽不懂 要來請教佛陀 所以不用講 比丘就是主要的一個對象 除了比丘之外 不只是比丘們而已 還有很多很多 這邊所舉的例子 諸大菩薩眾還有天龍八部 也都來聽經 比丘都知道 比丘是跟著佛陀 修行出家的弟子們 弟子們當然就是要乞食 一定要過著乞食的生活 再來自己本身要好好的來修行 所以比丘們比丘尼們 是跟隨在佛陀身邊的 每天就是過著 早上出去托缽 中午回來吃過中飯之後 就是好好的修行思惟觀察 下午黃昏的時候 有問題就來請教 天氣比較涼爽了 尤其是印度的地方 是一個熱帶赤道的一個國家 很熱的 這樣熱的國家裡邊 下午是很熱就打坐 到了下午黃昏 大家就出來走動 起來互相的請教問題 互相的大家來切磋 佛陀就告訴大家 解說 或者就是尊者們 相互的請教這些法義 到晚上 當時沒有電燈 晚上還是一樣的 大家去找一個 能夠打坐修行的一個地方 是樹下也好是山洞也好 只要能夠清涼 能夠遮風避雨的地方都可以 晚上又在思惟觀察 剛才在黃昏的時候 所請教的問題 甚至於佛陀教說的問題 像這一個就是比丘的生活 一天就是非常有次序的 甚至於很多的時間都是坐著 在那邊思惟佛理 所以比丘們要悟的真理 要體證這些聖果 可以說是非常非常的 這麼一個好的 助緣等等 大菩薩就不同 大菩薩我們稱之為菩薩 其實這是簡略的一個名稱 如果具足的來說 叫做菩提薩埵 菩提薩埵 所以 簡稱叫做菩薩 菩提就是覺的意思 薩埵就是有情 合在一起就是覺有情 這個覺有情我們就給他分成 兩個意思來做解說了 我是菩薩的話我是覺有情 我已經有所覺悟的 一個有情一個眾生 所以稱呼菩薩 修行的菩薩 每一個人每天的用功修行 每天的思惟觀察 每天的去思考這些佛理 每天每天都有在進步 每天每天都有他的心得 每天每天都有他的 覺悟的一個點一個道理 所以每天的進步 每天都有所覺悟 所以我是一個有情 我是一個眾生 當然我是覺有情 我有在進步我有在用功 再另外一個意思 我已經有所瞭解 我來教導你 我來引導你 我來幫助你 讓你也能夠懂得這些意思 懂得這些佛理 這樣子來說的話 這個覺就變成是動詞 我來教導你 讓你也有所覺悟 讓你也能夠懂得佛理 所以這個覺有情就變成 他 這個菩薩 除了自己本身的用功修行 自己本身每天 每天的求進步之外 還要來教別人 教其他的一切眾生 也能夠由此而有所覺悟 一個是自己的覺悟自己的瞭解 一個是引導他人 令他人也能夠有所瞭解 所以菩薩就是要自利還要利他 自己本身要好好的用功修行 還要來教導別人 這個就稱之為菩薩 比丘修行之後證得阿羅漢果 他就不一定了 但是佛陀在世的比丘們 雖然他是屬於聲聞乘 雖然他是證得阿羅漢果 但是他們的 到處去講經說法的還是有 有的是佛陀就等於只是 某某人 你到什麼地方去 某某人你到什麼地方去 有 但是有的是自己要求的 我想要到哪一個地方去 去講經說法 我想要到什麼地方去度化眾生 還是有的 所以他雖然是屬於 聲聞的阿羅漢 但是他卻具有菩薩的根性 所以這一群的 有菩薩根性種子的 到了後來 也就是我們的法華會上的時候 佛陀就給他們授記 你們以後都是可以成佛的 就是說雖然你以前 很害怕當菩薩 不曉得要如何來度化眾生 我只要自己修行就可以了 但是現在你就學有所成 你已經可以教導他人了 所以你應該要發心 你應該要提起精神來 跟大眾結緣 所以到法華經的時候 法華會上的時候 就有五百個弟子得到授記 就像舍利弗也都是得到授記 所以這個大菩薩 就是發大菩提心的有情眾生 如果我們一般所說的 就是菩薩就好了 為什麼還要加一個大菩薩 就像我們在唱讚的時候 後面都有一個 香雲蓋的菩薩摩訶薩 稱呼菩薩就是一般的稱呼 初學者只要發一念的菩提心 就是菩薩了 初發一念的菩提心 我現在發願我要發菩提心 我要來學佛 我要以後我會的我要教別人 你有這麼一念心出來 這個時候開始你就是菩薩了 但是還是初學 初學沒有關係 只要用功的話 用心的話 每天都會有所進步的 這個要用心 要用心去體會的 用心去觀察的 一定每天不要說是一件 二件三件都有可能 讓你有所收穫 在佛理的瞭解上 你一定有所證悟有所體會 就像我們現在每天上課 是不是每天 一個鐘頭二個鐘頭 在這邊聽課的時候 是不是有進步 一定會有的 所以你們在座的諸位 也都是一樣的 在修菩薩行 每天都在求進步 這個菩薩再加一個摩訶薩 就是大菩薩 代表著已經是到了 某一個階段以上的 已經到某一些境界以上的 這些菩薩們 這個大菩薩 如果以這個大來說的話 我們就根據經典的解說 這個大有十個意思 非常的豐富 所以我們只要修學 修學到某一個程度的時候 我們會具有這十種的功德 所以一定要好好的來學 用心的來學 真的要發大菩提心來學 哪十種功德 第一個就是精進大 你因為有所瞭解了 稍微懂得一點了 基礎已經紮實了 你一定看佛書看佛經 是越看越舒服越看越愛看 這個道理某一部分 淺的一部分也大部分都懂得了 深的沒有幾句 所以你看起佛經來 一定也是很好看很想看 看了也不會厭倦 一般會感覺到不喜歡看 我很不喜歡看 看了就打瞌睡 看了就好像心就不在這裡 這是因為你的程度還差 程度差才需要學 程度好的人就根本就不用學了 佛陀就不用學了 阿羅漢叫做無學果位 不用學了 就是因為不懂才要學 是不懂才叫做深 所以你就是要用功 所以第一個就精進大 越是稍微懂得一點 你就越想要去瞭解 越有一點點的瞭解 你就想更多的瞭解 在這個用功修行體悟真理的 這個過程裡邊 你就會越來越用功 就會越來越想努力的去瞭解他 這一個我們在普通 看小孩子也是看得出來 如果智慧比較高一點的 興趣比較濃厚一點的小孩子 他回家之後你看他就會寫作業 他自己有空的時候 他就會看一些其它的故事書 偉人傳記的書 代表這個小孩子 就是很喜歡看書愛看書 表示他的智慧是稍微高了一點 但是有的除了說家庭很忙 必須要幫忙家庭的 那一種工作之外 有的說有時間他也不喜歡看書 他也不喜歡寫字 甚至於作業他都不喜歡去作 不喜歡去寫 這個就是他程度差 這個樣子的小孩怎麼辦 在家裡邊當然是父母親要教 哥哥姐姐要帶 要陪著他寫作業 甚至於哥哥姐姐已經讀過了 應該就是要教他幫忙他 把作業寫好 甚至把他教好 如果是的話當然是更好了 有大人在 小孩子總是比較不會調皮愛玩 像這一個我們從小孩子的身上 也看得出來 你有到了某一個程度的話 你必然的就是喜歡看書 就是喜歡去思考這些問題 程度不夠的話就是比較懶散 所以是大菩薩的話 他必然就是精進大 就是說他就很喜歡勇猛精進的 來修學佛法 一入定就可以幾天不出定 沒關係的 這在定中來體悟真理 以這個根本智來契證真如 所以我們就盡量的 有空就多看一點書 有空多去瞭解一些的義理 你的程度越來越好的話 必然的你就有這一方面的耐力 第二個就是因大 因 我們佛教是講因果的 所以有因必有果 修學菩薩行才能夠成佛 佛是究竟圓滿的果位 究竟圓滿的果位 是我們所要達到的目的 現在我們當然 這一個因位 正在修學的位次裡邊 我們也是要加緊用功 在這個加緊用功的時候 你才有辦法一層一層的來契證 尤其是登地以上 登到初地以上的菩薩 尤其是八地以上的菩薩 他真的這個境界 是越來越殊勝了 所以境界越殊勝 體悟佛法的這種瞭解 也越來越廣泛越深奧 當然因大果就大 要證得佛果位 必然你的這個因的條件 就要好好的給他紮實了 所以修學菩薩位 尤其是大菩薩 他的這個因位的這個條件 也當然也是很殊勝的 第三就是所緣大 所緣就是所面對的對象 面對的對象也大 看 阿羅漢因為是自己修 所以走來走去就是找 一棵樹下 找一個山洞 找一個就是能夠 遮風避雨的地方來好好修行 他沒有辦法去面對大眾 但是菩薩不同 修學菩薩法 一定要深入於人群之中 一定要廣度眾生 你沒有深入人群 這些眾生會自動跑來找你嗎 不可能的 因為他不懂他不會 既然他不懂他不會 他怎麼會找你 就是要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就是說你要以廣大的心 來面對一切眾生 給眾生因緣給眾生這個機會 所以菩薩一定都是在人群中 就是我們所說的 菩薩的四攝法裡邊 除了布施要面對群眾之外 你的利行也要面對眾生 你的同事也要面對眾生 面對我們共事者的 所以他所面對的人是非常多的 無量無邊的 所以一個發大菩薩心的人 他就是一定在人多的地方 甚至於製造因緣 讓一切的人能夠來親近佛法 來瞭解佛法 所以這個就是所緣大 就是說觀眾生受苦 引發菩提心 他是無量無邊的那一種愛心 無量無邊的慈悲心 所以他是視一切大地眾生 猶如自己的子女一樣的 關心跟照顧 也是這樣子讓每一個 都有接觸佛法的機會 每一個都能夠來修學佛法 像我們現在有這個電視 電視就是只要你在家裡邊 有這個心意把他打開的話 我們的客廳就是講堂了 我們的客廳 就是一個講經說法的地方 你坐在那個地方就是在聽經 所以已經不用 像過去跑到山裡面來求法了 現在雖然說在寺院裡邊 寺院也是蠻普遍的 能夠直接到寺院來聽經 當然更貼切了 這個相互之間的感情 拉攏這個距離是更好了 所以聞經聽法 是我們的一個義務 講經說法也是菩薩們的責任 所以他所面對的就是大地眾生 所緣大 下面還有七個大的這個因緣 我們下次再講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