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題:解深密經 13 主講:淨珠法師 解深密經 第十三集 諸位同學 大家好 阿彌陀佛 在我們上一段裡面 談到勝義了義之教 各別的把他給分析來瞭解 現在我們就繼續看 把勝義了義合在一起說 對於這一部解深密經 他裡邊所談到的殊勝的義理 能夠讓我們由此 而可以來悟解到佛法的真義 他的重點在講什麼 這一個我們就看 大家手上的講義 第十四頁的下段 也就是第三小節 勝義了義 什麼是勝義 什麼是了義 這個在我們前面就已經跟他 分別的來做於解釋了 可以說是非常的明白 現在合在一起說 把這四個字他所含的內容 是說什麼的 根據中觀師所說 也就是我們專門研究中觀論的 祖師們他們的講法 勝義就是了義 了義就是勝義 只要是勝義諦的道理 必然能夠讓我們去悟得真理 能夠讓我們能夠徹底的 對於這一部經或這個道理 由此而讓我們悟得解脫 所以就稱之為了義 你聽得懂 也能夠讓我們得到解脫的 這一句的道理就是殊勝的義理 也就是勝義 所以沒有勝義不是了義 也沒有了義不是勝義 說起來就是說 勝義跟了義 不能夠分開來解釋的 他們的本體性 殊勝的義理本身 就可以讓我們得到解脫了 能夠讓我們解脫的 這個義理就是最殊勝的道理 所以沒有說 這個是勝義而是不了義 不能夠這麼講 根據瑜伽師地論的論師們 他們的解說 是說了義是勝義的 能夠讓我們悟得真理的 這一句義理當然就是殊勝的 不了義也有是勝義的 不了義也有是勝義的 這邊舉的例子 就如同般若經所說的 一切法皆空 一切法皆空他是勝義諦 問題是有的根機聽不懂 既然有的根機聽不懂 不能夠接受 對他來說它就是不了義 因為他沒有辦法 由這一句話裡邊來悟得真理 來瞭解到佛陀所要講的 最內在最奧義的理性 聽不懂 瞭解不到 所以一切法皆空 在般若經的立場來說 是勝義 是了義 但是對一類眾生來說 他是不了義 不能由此而來瞭解義理 這樣子來看的話也就是說 一定要如我們本經 詳細的來說明 三性三無性的道理 這個才真正的叫勝義了義之教 也就是說把整個義理 能夠從三性 也就遍計所執依他起跟圓成實 的立場來解說 遍計所執他是非有 他是完全是體無相無的 依他起他是世俗有 圓成實他是勝義有 所以世俗有的跟勝義有的 他是非空 所以在般若經裡邊所說的 一切法皆空 對三性的世俗有跟勝義有 來說的話 就不一樣的解釋 所以一定要哪一部分需要空 哪一部分需要有 我們的對他的體認 這個是不能夠 完全以一句話 一切法皆空來做說明 另外還有一個三無性 要達到相無性生無性勝義無性 像這樣子 相無性真的是完全沒有體性的 生無性 依他起的一切法 因緣所生 所生起的是世俗有 但是他本性 他有一天一定會離散 有一天一定會消失 所以站在這樣子的立場來說 我們有情的生命體 世間的一切萬法 皆是因緣所生法 所生有一天會消失 所以我們就說是生無性 圓成實他是勝義無性 所以一定要有他的有 要有他的空 空有都要 就是站在以這個 解深密經的立場來看 站在 瑜伽學派的立場來看 要非空非有的中道教 才真正的是多於勝義了義之教 這一個是瑜伽論師們 的一種說法 不過中觀師說的勝義是了義的 這一話是有兩種解釋 我們把中觀學的論師所講的 了義即是勝義 勝義即是了義 也可以站在兩種解釋裡邊 跟他圓融 第一個就說他是徹底義 也就是說了是完畢 就是結束的意思 如果像事情已經做完了 這個叫做了 事情還沒有做完就是未了 現在諸法勝義諦是空無我性 一切法皆是空性 因為世間的一切皆是因緣所生 站在我們有情的生命體來說 有生老病死 有生必有死 對於一切的物質性的 也就是無情的世界來看 就是生住異滅 有生就有滅就有消失 這樣子來看一切法 既然都是因緣所生的 有一天有情的生命會失 無情的東西會消滅 所以以這樣的立場來看 一切萬法他就是空性 沒有真實不變的 如果是實性的話 我們就說他就是一成不變 他就是永遠如此 一成不變永遠如此的 他不可能轉變 但是我們有情生命體會轉變 就是會老會死 東西會舊會壞會消失 這樣立場來說就叫空性 以有情的生命體來說 叫做無我性 沒有一個主宰性 沒有一個常一性 雖然我們每一個人活在世間 都很希望有權力 我可以掌控一切 我在一家裡邊就是一家之主 我在班上就是班長 甚至我就是組長 甚至我就是董事長 每一個人在自己的範圍之內 都很希望有這麼一個職權 有這麼一個職權 代表著自己的殊勝 但是這個職權 也讓我們起了貪 也讓我們起了瞋 甚至也讓我們起了愚癡 這一個是不正確的 這個是錯誤的 因為每一個眾生不可能 掌握一切 也就是說對於自我的生命 你沒有辦法掌控 我想不要老可以嗎 還是一直的老 我想不要生病可能嗎 還是會生病 四季的變化就有感冒的生病 身體裡邊自己吃的飲食 或自己的坐息如果不調順的話 體內還是會生病 這個不是我們有辦法掌控的 所以對外好像我可以控制一切 其實對我們自己的身命體 都沒有辦法控制 這個叫做無我 我們都認為有一個我 一個主宰性 但是我可能嗎 不可能的 對自己都沒有辦法控制自己 自己想要發脾氣也控制不了 自己想要貪念也控制不了 自己說我不要愚癡 我不要懷疑 我不要嫉妒 有可能嗎 也是不可能的 自己對自己都沒有辦法控制了 你怎麼去控制別人 當然也不可能 但是我們每一個人 都有這麼一個內在的 一個權勢的觀念 都認為我可以掌控一切 這就是 我們的一個我的一個執著 甚至於我這個生命 還希望說生生世世永遠存在 生命的哪一生 還希望有這麼一個生命 我來生要更好一點 我來生要更殊勝一點 我來生要更有錢一點 甚至我來生要到天上去 享福享樂的 都有 像這一個都是我執的一種觀念 但是我們佛教就說 我們既然身體是四大所組成 身體既然是五蘊所組合 就沒有一個我執 所以我們應該要無我才對 也就說心胸要放寬 樣樣要放下 以寬大的心懷來對待一切 這樣子你才有辦法 真正的達到人我平等的 這麼一個心態 你才能夠真正對一切眾生 達到慈悲的這種心態 佛教講每一個眾生 既然都是因緣所生因緣所成 當然有一天也是因緣所滅 所以是無我性的 沒有一個主宰性 既然一切法都是空 一切法是無我性 這個就是徹底的 一種究竟之談 最徹底的 最究竟的 也是最圓滿的 因為每一種法都一樣 有情的生命體是如此 外在的一切無情的事物 也是如此 沒有哪一種法 能夠超越這個範圍之外 所以不須再用其它的話 來加以轉變解釋 所以勝義就是了義 就是最徹底的 就是最圓滿的最究竟的 所以勝義就是了義 如果還要引用其它的意義 來加以解釋來加以說明的話 這個就不是究竟的勝義了義了 代表著他還有 其它不同立場的說明 不同立場的說明的話 代表著他就不涵蓋 不能夠究竟圓滿的涵蓋一切法 這個就不能夠叫做勝義了義 第一個是徹底義而說勝義了義 第二個就是決定義 這個了就是明了 也就是決定的意思 又是明了又是決定的 不可再加以改變的 這邊舉一個 最簡單最簡單的例子 一加一等於二 這個是我們一般最容易瞭解的 最基礎的數學 二加二就等於四 這個是很明白也很決定 什麼人都否認不了 當然如果說 以我們現在的科學家的立場 還說一加一是不等於二 不一定是等於二 當然還有他的變化 還有他的變數 甚至於還有他的許多的分子 都可以說明的 從我們的數學的算法來看的話 一個加一個就是二個 二個加二個就是四個 這是決定明了的 這樣子的一種的諸法的勝義諦 以能成的正當理論 建立他的真正勝義 已經確定明了 就是他的這個理論 已經非常確認了 聽了也很清楚 也能夠很明白的 你如果能夠依照這樣子的義理 去瞭解去思惟去觀察 我們所謂的去體悟的話 你一定有辦法 順著這樣子的一個模式 而有所證悟 就如同釋迦牟尼佛一樣的 有所契證 以這樣子來說的話 他是確定的他是明了的 所以他就稱之為勝義 所以他不是其它的理論 可以跟他駁倒的 可以跟他反駁的 不可以的 甚至於也不可以跟他 轉變另外的一個意義 來加以解釋的 如果說可以轉釋為一分空 一分不空 或者是全分不空的話 有這麼樣子的分法 一部分是空的 一部分是不空的 這樣子就不叫做勝義了義之教 因為代表空的這個部分 不涵蓋不空 不空的部分不涵蓋於空 就是他就是有分割 這個不空的不能夠涵蓋 空的也不能夠涵蓋 不能夠涵蓋 這代表他就是不夠徹底 甚至於也是不夠圓滿的 這樣子的句子 是站在中觀論師的說法 來做解釋 所以勝義是了義 了義就是勝義 不可以再說從其它不同的方向 來加以解釋 甚至於還說一部分空 一部分不空 這個是不圓滿的 但是瑜伽論師他們的解釋 他認為說勝義是了義 勝義是了義 了當然是作明了來解釋 很清楚明了 一定要清楚明了 你才有辦法依照 這樣子的義理去思惟去思考 甚至於去體悟 你如果不明了的話 聽不懂 聽不懂你怎麼體悟 迷迷糊糊的 甚至於主題在哪裡抓不到 你怎麼去體悟 怎麼去思考 思考不到 既然是這樣諸法勝義諦 從世俗名言上去顯示他的時候 如果是解釋的很詳細 如果是說的明白就是勝義了義 但是假使他說得很抽象 解釋的不夠清楚 他雖然是勝義 但是卻是不了義 諸法所悟到的真理 他都是內心自證 從內心裡邊以禪定當中 來悟得這個真理 我們叫做智如合一的境界 也就是你的無漏智 要跟這個世間的真理的理體 要合而為一 達到根本無分別智 所契證的境界 既然是無分別智 無分別就是不能夠落於言語 不能夠落於思考之中的 完全是一種絕對的 超越於我們世間之上的 完全不能夠用語言來表達的 我內心直接悟到這個道理 但是悟到了這個道理之後 佛陀成道之後 要解釋給我們聽 要解釋給弟子們聽 要解釋的話 必然要借重於 我們這個語言音聲 借重這個語言音聲 甚至我們現在 是借重於文字的傳播 這個就落入於世間法了 所以悟得這個境界 是自己內心的體悟 但是要解釋出來 給其它的人去瞭解 必須要借重語言跟文字 好 佛陀在世的時候是用音聲 像我們現在就是用這個音聲 但是我這個音聲的表達能力 我們的語言文字當中 有沒有這麼適當的 恰當的這麼 正好符合他境界的這個語詞 沒有 因為我們這個還是有漏法 我們這個還是世間法 佛陀所悟到的真理 是出世間法 他是絕對的善 完全是內心的境界 所以用語言表達出來 有的人不一定聽得懂 尤其要符合 我內心自證的 那個程度的語言文字 像我們現在所講的真如 要怎麼解釋才聽得懂 所說的涅槃 要怎麼解釋才聽得懂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要怎麼解釋一般的人才聽得懂 一般的人聽不懂 程度不夠的人聽不懂 以前沒有聽過佛法的人聽不懂 對他來說這些都是勝義 勝義的義理 但是講出來之後他們聽不懂 對他們來說是不了義的 起不了作用 沒有辦法去理解 所以佛陀藉著音聲 傳播他所證悟到的義理 講出來的這些語詞 大般若經裡面著重般若智慧 什麼是般若 沒有 這個學術上面有特別研究的人 他聽得懂嗎 聽不懂的 就是像我們現在 這樣子一般性的佛學 是我們的佛弟子 甚至於是皈依弟子 聽不懂的還很多 何況那些完全沒有聽過的人 叫他第一次來聽經都聽得懂嗎 很難 但是我所講的這個佛理 是不是勝義義理 是勝義義理 真正的他來說的話 他是了義教嗎 對他來說是不了義教 聽不懂得的 沒有辦法清楚明瞭 你在講什麼 像這樣子來說的話 是勝義但是卻是不了義 這個因為我們的佛法 是藉著音聲藉著語言在傳播 所以聽不懂 這樣子很抽象 甚至於解釋上不夠明白 雖然是勝義 但是不可能跟他說就叫做了義 諸法無自性的這一句話 諸法無自性 一切萬法皆沒有他的自體實性 這一個我們一般的人 也是聽不懂 不瞭解 電燈就電燈 他能夠發亮 怎麼是沒有性 怎麼沒有他電燈泡的自性 有 房子能夠讓我們遮風避雨 房子怎麼沒有他的自性 有 但是人 人活在世間 有我們每一個人活在世間的 種種的功能作用 乃至於我們的價值 乃至於我們做人的一種態度 怎麼會是沒有自性 人如果沒有自性的話 是不是就一點自尊都沒有了 這是我們一般的觀念 但是站在佛學的立場來說 一切諸法皆無自性 聽得懂嗎 聽不懂得的 這樣子來說 這一句的勝義義理 對於一般的眾生來說 對於一般的弟子來說 是了義教嗎 是不了義教的 聽不懂得的 你如果不能夠 如言執義的以為 什麼都是空無自性 必須要做另一種的意義 去做解釋 也就是說要如解深密經一樣 的明白顯示 所以佛陀在大般若經裡邊 所講的義理 講的是能夠讓我們依般若智慧 契證真如 契證於一切畢竟空的道理 而悟得解脫 達到涅槃的境界 但是有一部分的眾生聽不懂 所以佛陀才改變另外一種方式 就是從三性三無性的道理 來做解釋 這個就是我們解深密經的義理 這樣子的話聽不懂得的 這一般的弟子們 聽了解深密經之後他聽懂了 什麼是空什麼是無自性 什麼是無我 聽懂了 聽懂了他才有辦法 真正的進入於 我們必須所要觀的 觀境當中 何時你才有辦法 真正的進一步的去體悟 進一步的達到解脫 所以聽般若經而得解脫的 是一部分 另外一部分就是聽解深密經 而得到的證悟的 這一類的眾生 依解深密經的義理 他就是勝義了義之教 解深密經裡邊所說的 這個遍計執是無自性的 遍計所執 你所執著的一切萬法 你只要有執著性在裡邊的話 這一切的萬法都是不正確的 都是錯誤的 沒有他的實體性的 不只是相無連體都沒有 不只是外在的形相沒有 就是連他的體性都沒有的 這個是我們一般錯誤的認識 錯誤的瞭解 錯誤的執著 所引生的 依他起跟圓成實是有自性的 因為依他起上要遣除掉遍計執 所顯現出來的空性 這個就是清淨聖智所圓的 如是分別來作說明的話 才叫做究竟勝義了義之教 所以解深密經的說法 是比較清楚明白 清楚明白弟子們依此而去修行 才能夠叫做勝義了義 的這個教法 所以站在於瑜伽論師的解說 他是能夠遍一切眾生 一切眾生皆能夠接受 皆能夠由此而明白 什麼是空 什麼是有的這個道理 上面的解釋經名中 曾說法的本身沒有什麼深密 深密是在眾生的根機 我們這一部經叫做解深密經 深密 就是很深的義理 不瞭解的義理 對講的人來說 沒有感覺到深密不深密 也就是說不感覺到這個很困難 深 這個聽眾來講的話 聽眾會認為說這個好深聽不懂 這樣子我們所謂的解深密經 這一句話是針對著 聽聞的弟子的立場來說的 他認為大般若經的道理 太深太深了 聽不懂 或者說沒關係 你認為很深 好 我再來重新解說 把這個深的解釋得更清楚一點 更明白一點你就聽得懂了 所以這一個是針對著眾生根機 來說有淺有深 就佛陀本身來說的話 沒有淺深 學校的老師在教書也是一樣 老師他當然是認為 都是都可以講的 但是學生的程度不同 有的聽得懂的可以考到一百分 有的聽不懂的 說不定還要吃鴨蛋 零分 像這一個就是他的程度不一樣 有的能舉一而三隅反 很聰明的 聽一個他就有辦法 去反射其它的 馬上就能夠有所瞭解 但是有的講了幾遍講了幾遍 說明了幾次還是聽不懂的 還是有 像這個眾生的根機才有淺深 現在就說了不了義 也是以眾生的根機來顯示的 較為妥當無諍 什麼是了義 什麼是不了義 不是以佛陀的立場來說 不是以能說者的立場來說 能說者來說的話 每一個都是了義 因為每一個他都是明白 他才有辦法解說 自己不明白怎麼解釋 不能解釋的 所謂的了義跟不了義 應該是以聽眾的立場來說 就是以弟子的根機來說 所以有的聽得懂有的聽不懂 聽得懂的就是了義 聽不懂的就是不了義 所以不管說是深密也好 或者是了不了義也好 這個都是針對著 眾生的根機來做解釋的 般若經說一切法皆無自性 這麼一句話很深 一切法皆無自性 鈍根的人聽了沒有辦法領會 聽不懂 所以就成為不了義 利根的聽了 當下悟解 一聽了我聽懂了 一聽就瞭解了 他的根機深 或者他有這一方面的基礎 所以他一聽他聽得懂了 聽得懂當然這一句話 一切法皆無自性 他聽了 他聽得瞭解 瞭解的話當然就是了義 所以約鈍根 需要重行解釋的來說 這一部深密經就是了義 般若經就是不了義 兩部經典 所以聽了般若經聽不懂 所以是不了義經 解深密經聽得懂 所以變成就是了義經 然而若唯就法來說 不論是從勝義從空性 或是從教顯方面去看 這一部深密經都是了義的 不管從哪一個角度來說 他都是很清楚明白的 一切萬法應該要空掉的要空 真有實體的還是要有所體證的 中觀師從法上批評這個深密經 他是不了義實在是一種錯誤的 一種批評 因為中觀論者 他們是直接從空性裡邊 就能夠有所證悟的 而認為這一部解深密經 他是有空有不空 非有非無這就是不究竟不圓滿 但是這樣子的說法 應該是站在他個人的立場 裡邊來說是可以這麼講 但是現在是針對著大眾 針對著聽眾來講的 就不能夠這麼說了 這麼說的話 就不能夠看重這些根機 你認為般若經是空義 般若經能夠讓我們悟得真理 但是這一些鈍根的眾生 怎麼處理 怎麼辦 他是不是永遠都沒有這個機會 來瞭解佛理了 總是還要想辦法 以方便智 以後得智的方式 來教導他們 讓他們也能夠從不同的角度 不同的方向來認識這個問題 所以這一個解深密經 對這一些鈍根的眾生來說 對聽不懂般若經 的道理的人來說 他卻是了義之教 本經也有說到空 若此空性不算了義 要般若說的空性方是了義 這個空性 實在也不可以說是了義教了 這一句話是說明 如果說只能夠從般若經的道理 所講的空才叫做了義教 解深密經所講的空 就是不了義教的話 代表著這個空還是有區別的 一個是般若經的空 一個是解深密經的空 還是有所區別 有所區別的話就不叫做勝義了 就還是落入於相對法之中 相對法就是世俗法 就是世間法 這是不對的 因為真正的達到證悟的境界 是要超越 超越於相對之上的絕對境界 竟然還在分般若空解深密空 就是還是相對性的 這個就不叫做究竟了義了 這樣子來看 我們能夠來瞭解就是說 **不要對於這個**(刪除) 我們從一個研究佛學的學者們 如果從根機的利鈍來著眼 不管你是什麼方式來教他 他都能夠讓他 對於我們的佛法 能夠有所深入能夠有所體會 佛陀也說了 八萬四千的法門 代表著眾生的根機不同 你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教導 佛陀甚至還說 世間的一切善法 都是可以去學習的 釋迦牟尼佛也說 我所說的善法如爪上塵 如指甲上面的灰塵而已 所未說的善法猶如大地土 代表著世間還是有很多的善法 佛陀在四十九年的說法當中 還沒有講到的還很多 代表著你只要 能夠對於這些善法 有所領悟有所體會的話 都是可以讓我們 得到究竟解脫的 所以一部經有一部經的宗旨 一部經有他所 相應的根機 他是利根的他是中根的 他是鈍根的 你會說我也不鈍 我也不是很遲鈍的一個人 為什麼我看解深密經我看得懂 看般若經一定看不懂 我就是真的很遲鈍的人嗎 也不是這麼說 是因為你對於這一方面的義理 你容易接受 你能夠去相應 你瞭解得到 這一方面的說法 你體會不到 這一種的解釋你瞭解不清楚 在於我們整一個 佛法的流程過來 當然佛陀就說 眾生的根機是很多種 雖然大略的來分為 上根中根下根 也就是利根中根跟鈍根 但是你只要是相應的佛法 你都是可以得到解脫的 所以我們的經典非常的多 非常的豐富 哪一部經都是有他對治的 這些煩惱性 有讓我們引生智慧的 種種的義理 你都是可以請出來 好好的跟他讀誦 或者是研究或者是瞭解 但是我們這樣子的看下來 由大般若經之後 再講解深密經 代表著這個連貫性的義理 我們都還是需要 去跟他做一個瞭解 尤其是到了解深密經的時候 是三根普被 上根的也聽得懂 中根的也聽得懂 下根的也聽得懂 所以只要我們從入門當中 從解深密經來入門 你瞭解了解深密經的義理 你再回過頭來看般若經 看金剛經 那一定會更清楚更明白 這一個是佛陀的教化眾生 的方式方便法門 哪一類眾生應以哪一類來教說 佛陀他出現於人間 最重要的希望每一個眾生 都能夠依照他 所說的義理來修行 每一個人都能夠跟他一樣 能夠有所領悟 能夠有所契證 每一個都是達到成佛的境界 所以佛陀出現人間 教化眾生目的何在 希望每一個眾生皆能成佛 每一個眾生都能夠斷除煩惱 每一個眾生的智慧 都能夠達到無漏的聖智 大家都得到解脫 不要再輪迴生死 這一個是佛陀出現人間 的最大目的 希望每一個眾生皆能成佛 我們現在的第一步要來瞭解的 就是瞭解解深密經的義理 所以我們對解深密經的這一部 雖然是有五卷這麼長 但是我們的時間 還是有一個時限 所以在解說的時候 可能也會取一個重點來做說明 不可能每一個字每一個句子 非常詳細的來做解說 如果有一點點佛學基礎的話 應該都是可以聽得懂的 所以往後我們直接看到 解深密經的經本的時候 可能大家要事先先看一遍 看了之後 我們就在這個 空中相會的時段裡邊 就只能夠好好的 把那個主題提示出來 把重點解說出來 這一個是我們往後的一種方式 沒有辦法 一個字一個字的來解釋 接下來就是來看翻譯這一部 解深密經的大師是誰 就是鼎鼎有名的玄奘大師 玄奘大師我們都知道 他是唐朝時候的 能夠到西域去取經 求法的一位大師 他來回 走了十七年的這個路程 可以說艱辛萬苦 才把經本給帶回來 帶回來的經本是梵本 回來之後 從踏入長安城開始 一直到他圓寂 到他眼睛閉上之前 可以說 一直都在做翻譯的工作 把他帶回來的這些經書 一本一本的翻成我們的中文 所以這一部解深密經 就是玄奘大師 自己親自到印度去 自己帶回來的梵本 自己翻譯的 一種成為中文的經本 所以很辛苦很辛苦 我們在看的時候 對經典對經教 一方面是釋迦牟尼佛 他自己自內心所契證的義理 我們要尊重 這是世間的真理 現在這一部經又是玄奘大師 這麼辛苦帶回來的 我們也是要非常的尊重 很難得的一部經典 所以接下來 講義當中的第十六頁 就有來做一個玄奘大師的略傳 一個簡單的介紹 玄奘大師他是我們中國 河南省的偃師縣的人 他本來俗姓就姓陳 他自己也有一個哥哥 也是出家的 他的父執輩 就父親也曾經做過江陵令 甚至於玄奘大師他年幼的時候 都是看一些 聖賢豪傑的那一種書籍 代表著他也是一個 很正直的人 年幼的時候所結交的朋友 也是一樣 要風度不凡的少年人 甚至於他就是不濫交朋友的 所以以後才能夠成為 我們佛門的一個法器 玄奘大師他在八歲的時候 他的父親就開始教他孝經了 教他孝經的時候 就曾經講到說 曾子避席的這麼一章 也就是說曾子他在聽老師 講孝經的時候他就站著聽的 非常的恭敬 講到這一段 玄奘大師他聽到 他馬上就站起來 他的父親就覺得很奇怪 你在聽課為什麼好好的 突然站起來 他就說曾子他聽老師 講課的時候 他都要站著聽了 我現在也是一樣的在聽孝經 我是親秉慈訓 是聽父親的教導 當然我也是要站著聽才夠孝順 所以他的父親聽了這樣 認為這個小孩子 真的是能夠舉一反三 曾子是這樣子的 他馬上就站起來了 所以認為他也是 能夠成為一個大器的人 所以對他格外的加以護持 甚至於善加指導 大師也是通情達理的孩子 當然也知道上進了 這是八歲的時候 十歲的時候 他父親就已經就往生了 他自己本人也就到洛陽淨土寺 去跟著他的哥哥 也就是長捷法師學習經典 就跟隨他的哥哥了 到了十三歲的時候 隋煬帝下令度僧 但是當時的規定 只有錄取二十七名 但是參加的人是有好幾百人 只能夠錄取二十七個 他在那裡就想 我也很想要出家 但是錄取的人數又這麼少 他還是個小孩子才十幾歲 所以他就在門外徘徊 就走過去走過來 當時的監考官就是鄭善果 這麼一個監考官看到了 就問他 你在這邊來來去去的徘徊 是不是想要出家 他說是 我想要出家 不過我的年齡不符合還小 是不是能夠被入取 不知道能不能被錄取 這麼問了 這個玄奘這麼問了 鄭善果就進一步問他 你發心出家很好 問了 以什麼志願而出家 你為什麼想要出家 玄奘大師他就回答了一句話 他說我 意欲遠紹如來 近光遺法 遠紹如來的遺教 而且要好好的 把佛法給弘揚開來 他這樣子的 一種立志成佛 乃至於一種好好的在佛門中 一方面是接受佛法 一方面是發揚光大的心態 可以說這一句話 讓這個鄭善果真的是 嚇了一大跳了 他認為這個小孩子 確確實實是可以培養的 所以不獨當時的鄭善果 聽了特予嘉許 破格的錄取了 所以二十七個當中 這個沒有經過考試 就把他給錄取了 就是我們聽了 也感覺到不同凡響 玄奘大師他這樣子 就成為一個我們佛門中的 一個教師 一個法師 這個鄭善果他也表示說 對他相當的感念 玄奘大師出了家之後 在我們佛門當中可以說 親近了法常跟僧辯的兩位大師 一個是研究攝大乘論聞名的 一個是研究俱舍論 也非常的出名的 聽了之後當然 在佛學上的基礎就整個打底了 之後他也一樣的 在我們的佛門中 一直的參訪善知識 也一直的學習了很多的經律論 但是讓他感覺到 不夠究竟圓滿的就是說 有的是這麼說 有的又是那麼說 讓我們不知如何去取捨 代表一定還有很多的經論 沒有翻譯過來 從漢明帝當時的迦葉摩騰 他們過來所帶的經書 一直到隋朝這個時候的梵僧 過來所帶的經書 翻譯成為中文 能夠看的應該是還不止如此 所以讓他一種感受感覺 我最好能夠直接到印度 佛陀出生講經的地方 來直接取經來直接瞭解 甚至於把經書 盡量的能夠帶回來 這是他的一種觀想 所以由此讓他感覺 必須到印度去求法 的這麼一個意願 他怎麼去的 走的路線如何 我們就下一次再做解說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