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題:解深密經 12 主講:淨珠法師 解深密經 第十二集 諸位同學 大家好 阿彌陀佛 解深密經裡邊所要談的道理 都是要讓我們來瞭解 世間的一切萬法 尤其是我們內心裡邊 對於一切事物的那種分別看法 乃至於他的理解性 所以只要對解深密經 能夠下一番工夫來瞭解 來研究的話 我們往後不只是說 在看一切事物 看一切對象的時候的心態 會有不同的 能夠更慈悲 能夠更有那種歡喜心的 來對待之外 對於一切的萬事萬物 我們也能夠更清楚明瞭 他的功能體性等等 所以解深密經 站在於對於心態方面的解授 解授方面來講的話 他是屬於一部勝義了義之教 勝義了義 我們就針對的這個一個名相 這麼一個名詞來做一個理解 今天我們要看的 就是在講義的第十三頁 也就是第二大段 在解釋了義的第二 的這個段落當中 第二個段落裡邊 要跟我們解釋什麼叫做了義 也就是說對於教義方面 能夠說得很清楚明了 能夠讓我聽得懂的 聽得明白的就稱為了義 如果你所講的這個教義教理 講得我聽不懂聽不明白的 就稱之為不了義 第二個意思什麼叫了義 什麼不了義 就是說這個 所要瞭解的這個道理 所要去體悟的這個道理 他到底是究不究竟 他到底圓不圓滿 圓滿的究竟的就是了義 不圓滿不究竟的就是不了義 這個就是我們這個第十三頁 第二段落裡邊的第二節 裡邊所談到的 所以我們就繼續看 第二段裡邊說 依約教顯明不明白分了不了義 第二是約這個理 淨不淨來分了不了義 就是這兩個意思 所以我們往後如果看到 這一部經了不了義 就是一個從程度來說 一個是從道理來說 實際此皆各說一邊 這兩個都是只有站在另外一邊 來做解釋 這邊舉的例子說 如說一支粉筆 是由人工水土所做成的 這個在教顯方面是了義的 在教顯方面來說 也就從這個 教義的解釋方面來說 很明白嗎 粉筆 粉筆怎麼做的 就是石灰 就是水 再來就是人工 經過烘烤 經過模具 模型 就烘出來的做出來的就是粉筆 這個誰都聽得懂 只要有這麼一點點 常識的人都聽得懂 這個是很明白 但是問題他究不究竟 這邊說但是在這個理論方面 並不怎麼究竟 為什麼 因為他是屬於物質性的東西 因為他是屬於世間法 非常淺顯的一個問題 所以這個對於真正的 我們要悟到的 這個真理來講的話 這個只不過是 真理所顯發出來的一種作用 從整一個真理 所引發出來的某一種作用而已 所以我們就說粉筆 是怎麼做成的 我聽得懂 但是究竟之理嗎 不夠 不究竟 所以這個就是就講一邊 就偏於一方 又舉一個例子 又如說宣說一切法無自性空 這個在理路方面是了義的 可是由於說的不怎麼詳細明白 所以在教史方面 又成為不了義了 從義理方面來說 一切法是自性空 一切法是自性空 一切法就包括了有為 包括了無為 一切法也包括了物質的 也包括了精神的 好 物質的東西 當然是因緣所成是一切皆空 本體性的 體性就是空性 因為有一天會壞 因為時時刻刻都在變化之中 佛陀是兩千多年前講的 世間無常 有生滅變異 有這個生住異滅 當時的人當然一定是聽不懂 但是我們現在的人聽得懂了 為什麼 因為我們現在 已經有這種科學的知識 我們有這種科技 所以東西 他是一天一天在分化之中 我們的房子他說從建好到壞掉 好 是六十年 可是六十年每天的吹風 每天的淋雨 每天的日晒 我們的房子一天一天在變舊了 我們從這個風化之中 的這種名詞裡邊 我們瞭解得出來 我們的身體也是在無常之中 為什麼 現在的醫學說 我們的身體是細胞所組成的 細胞也是生生滅滅的 打一下這邊的細胞 不知道死了多少 幾十萬幾億顆的細胞都死掉了 但是他還必須要有後繼之力 後面的新的細胞又長出來了 所以我們這個身體 每天在這樣子的運作當中 細胞本身就是在變化 所以為什麼會長指甲 為什麼會長頭髮 每天都在鈣化 每個小時每一秒鐘都在鈣化 所以指甲就一直在長出來了 頭髮就一直長出來了 這個就是說世間是無常的 沒有固定永遠不變 就是這樣子的 如果世間是永遠這樣子的話 我們一出生就這樣子的話 我們永遠長不大 為什麼會長大就是有在變化 所以世間是無常 世間本性就是空性 有一天一定會消失 不只是有一天會消失 每天都在變化 今天的跟昨天的不一樣 明天的又會跟今天也會不一樣 像這樣子的一種觀念裡邊 一切法皆是性空的道理 可以說 這是我們佛教的 一切皆是緣起法 一切皆是緣生 都是因緣所生因緣所成 但是也是因緣所滅 所以一切萬法都非實性 一切皆是空性 但是這個普通的人聽得懂嗎 沒有一點點智慧 沒有一點點的思考能力的人 聽不懂得的 沒有醫學常識也聽不懂得 沒有這種物理的化學的常識 也是聽不懂的 所以這一個道理的部分來說 是很究竟了 但是對於一部分聽不懂得 的人來說的話 這個道理還是不了義 所以有很多人都在研究佛學 有很多人也都在聽經 但是能夠聽得懂的 這麼一大群的人 能夠聽得懂的會有幾個 不一定 但是講經說法原則上 不是二十分三十分 就是一個小時 就是一個半小時 原則上是這樣 這樣子的一個聽經過程下來 當然這麼長的教理 像我們現在這樣上課 一個小時的時間當中 你就是取中間我聽得懂的 聽不懂得的暫時存疑沒關係 以後說不定還會再講到 還可以再聽 我在取中間這麼一段聽得懂的 再取這麼一段聽得懂的 等到下課之後 有時間之後再複習 再回想一下 再思惟一下 別的科目 別的法師 他們在講的時候 是不是也有連貫的地方 講到四諦只要是佛學都會講到 講到緣起 只要是佛門的教義教理 都會講到 只要是哪一個法師都會講到 所以這一節聽不懂 說不定別節聽得懂了 這一個法師講的聽不懂 說不定別的法師講的你聽懂了 這樣子來說的話 所講的只有單獨的說 義理的本身 是涵蓋世間的一切萬法 不一定每一個人都聽得懂 對聽不懂的人來說 他就是不了義 這個有關於瑜伽學者 就教顯分別了不了義 而於解深密經做衡量的標準 所以從這個 教義的解說方面來講 要來讓一般的人 能夠對於我們佛教的義理 能夠有一個整體的瞭解 甚至於對聽般若經聽不懂的 這一類眾生 這一類的聽眾 弟子們 讓他們能夠更深一層的瞭解 所以我們在這個教顯的 了不了義來說 我們就根據佛陀的這個 解深密經的這一段 來做一個衡量標準 你聽得懂嗎 你理解的出來嗎 要聽得懂要理解得出來 這個就是屬於勝義了義了 他就說 當然是瑜伽學者研究唯識學的 教顯明白是了義 如果依文取義解說不明 不論理論說得圓不圓滿 都不得名為了義 一定要教顯明白 講得清楚讓聽的人能夠聽得懂 是這樣子的話 就是了義 即使教理非常的好 但是我怎麼講你就是聽不懂 對你來說起不了作用 這個就是不了義了 所以他就引本經說 這是引我們這個 解深密經裡邊的一句話說 說什麼 世尊於初一時 在婆羅?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 惟為發趣聲聞乘者 以四諦相轉正法輪 雖是甚奇甚為希有 一切世間諸天人等 先無有能如法轉者 就是說釋迦牟尼佛 他在十二月初八 於菩提樹下成道之後 他經過了三七日的思惟 透過四大天王 透過大梵天王 他們的禮請 希望佛陀能夠來教化眾生 佛陀這個時候就想 我要用什麼方法來教他們 讓他們聽得懂我所悟到的真理 想出了一些方法 就是說我現在 第一個要跟誰講 因為菩提樹下只有他自己一個 我要先對哪一些人 哪一些對象來說出 我所悟到的真理 第一個當然就是針對著 早期陪伴著他 在苦行林當中 修苦行的那五個 陪著他出家的這五個 這五個以國家的立場來說 當然都是國家的官員 以他們的這個眷屬的立場來說 也都是父系或者是母系 這一方面的親人 一方面是自己的親眷 一方面是在政府當中 也有他的一個職場 所以**他的父親就說**(刪除) 他的父王就說 現在太子去出家了 我真的是很不放心 有沒有人 想要陪著太子去修行的 就在這個早朝的時候 針對著這些文武百官 就提出這個一個問題 這五個人就自己發心 我們也來出家 我們也來修行 一方面也陪伴著太子來修行 但是就因為太子 希達多太子他就在苦行林 也經過六年的苦行 也是非常的辛苦的苦行 但是他所得到的結論 認為說這樣子的苦行 還是不能夠悟得真理 所以他又改變了 一種不同的方式 必須去洗澡 必須吃東西 必須吃東西這個對苦行的人 來說的話 這個是不能夠接受的 因為在苦行的時候 為了維持這個生命 他們就說舉例到說 只有吃一麻一麥來維生而已 這個才叫做修苦行 現在佛陀已經不是了 他在菩提樹下的時候 他就接受了這個 羊奶所煮的米粥 來維持他的生命 提起他的精神 這五個陪伴著他的 認為說這個太子已經退心了 不能吃苦了 所以他不是我們尊敬的人 也因為是這樣子 他們五個人也就是離 希達多太子他就自己 走到別的地方 走到菩提樹下 就尼連禪河的一顆菩提樹下 這五個人就不願意再跟隨他了 反正你吃不了苦 你要回去我們這個苦行林 你就自己去了 反而就看不起希達多太子了 所以希達多太子 他就在菩提樹下 就十二月初八悟得真理之後 當然這五個人是他最親的人 也是陪伴著他修行的人 當然就解釋給他們聽了 這五個人也因為看不起 希達多太子的吃不了苦 所以他們就約好 哪一個人往後如果在路上 碰到希達多太子的時候 就不要理睬他 也不要跟他見面 也不要跟他招呼 我們就是看不起這種人 他們五個都約好的 但是到了那一天悉達多太子 這邊講的 佛陀已經成道了 成為一個覺者成為一個佛陀 成為一個世尊 就說世尊他就於初一時 就最開頭的那個時候 第一次 他就在婆羅?斯仙人墮處 的施鹿林中 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苦行林 苦行林就是很多的人 就在那邊修行 很多人都成仙了 這一個也稱之為鹿野苑 因為那個地方 山林山區裡邊 有很多很多的這個野鹿 所以我們也稱之為鹿野苑 也叫做仙人墮處 就是仙人在那個地方修行的 那邊修行一定可以成仙的 一個苦行林 釋迦牟尼佛 釋尊他就在最初第一次 他就是走到這個苦行林 的鹿野苑之中 惟為發趣聲聞乘者 以四諦相來轉正法輪 他就面對著這五個 五比丘就講這個四聖諦的道理 釋迦牟尼佛他就一直走 走到那五個人修行 五個人還是不變 還是在苦行林裡邊修苦行 他們約好的這樣的一個 一個語言 當然引發作用 好了 我們五個人 什麼人看到悉達多太子 我們都不理睬他 我們都看不起他 現在他們五個人 在那邊修行的時候 那一個人慢慢的走來 很莊嚴 因為他已經不是專修苦行 已經還有吃東西 當然說起來 以我們的白話來說的話 就變成比較有肉比較圓滿相 皮膚就比較的圓潤 所以看起來就是一個 很莊嚴的一個修行者 這五個人心裡邊已經 為什麼有這麼一個 莊嚴的修行者走過來 但是越來越走越近 越來越走越近的時候 他們都說是悉達多太子 我們不要理睬他 但是很自然而然的 等到悉達多太子 等到我們的釋迦牟尼佛 走到他們面前的時候 五個人同時站起來同時頂禮 真的佛陀很莊嚴 真的光明相 不是一般修行人所有的 那一種攝受力是非常的強烈 所以五個人已經不是說 我不理睬他了看不起他了 是非常尊敬非常尊敬的 就在佛陀的面前 所以佛陀就開始為他們說 四聖諦的法門 這個也就是說佛陀成道之後 佛陀是佛寶 再來這個五比丘 五個跟他修行的 五比丘就是僧寶 佛陀為五比丘說四聖諦法門 這個是法寶 所以佛陀走到苦行林 走到鹿野苑的時候 就是三寶具足 有佛寶釋迦牟尼佛的成道 有佛陀所講的這個四諦法門 有五比丘來研究 所以這個以後 五比丘 也都是成為阿羅漢果了 他所講的就是為他們 他們的根性他們的程度 就是適合聽四聖諦法門 所以佛陀在世聽聞佛陀的音聲 而來修學佛法的 我們都稱之為聲聞乘者 而他們的程度 就是適合聽四聖諦法門 所以佛陀就為他們 以四諦相來轉正法輪 我們就說佛陀的講經說法 叫做轉法輪 就是把他內心所悟到的真理 給說出來 心裡邊所證悟到的 這個真理一說出來 就像輪子往前轉 我說給你聽 你聽懂了 你再說給別人聽 就是一直的往前轉 一直的往前轉 這個代表著 我們的輪子是往前進的 佛陀的教義教理 就是一代傳一代 一個人傳給一個人 猶如輪子的往前 所以能夠講經說法 給他人聽 讓對方聽得懂 這個就稱之為轉法輪 轉法輪 法輪能夠繼續轉下去 我們的佛法就能夠 繼續在世間裡邊 達到正法久住 所以我現在就我懂得的 說給你們聽 你們聽懂了 或者你們往後研究懂得 有人希望來聽的時候 你也可以講給他聽 每一個人 出家師父當然是講經說法 你們在家居士也是一樣的 曾經提過的 菩薩有四攝法 有布施愛語利行 還有一個同事 同事跟同事之間 同行跟同行之間 還是要互相的關心跟照顧 所以你懂得的佛法 你也是講給你的同事聽 你懂得的佛法 可以講給你的朋友聽 這一個就是 就是最直接的第一線的接觸 如果他還需要再更深的瞭解 還是需要再更廣泛的瞭解 你的能力不足 你的所瞭解的知識有限的話 你再介紹你這個朋友 來認識師父 哪一個師父都可以 只要是有寺院的 附近的 能夠解答我們這個問題的 都是可以親近的 這個就稱之為轉法輪 所以師父講經是轉法輪 居士互相的介紹佛法 給我們的同事朋友親戚來瞭解 當然也是法輪往前轉一樣的 但是佛法在世間 當然還是以僧寶為一個代表 我的佛學你們當然是在聽 我走出去外面 我不講他們也沒有在看 看到就是一個出家師父 就代表這是佛教 在家居士很會講佛經 很會講佛理 現在我們很多 台灣的環境裡邊 在家居士講佛理的 上課上佛理的非常多 但是你一個在家居士走出去 大庭廣眾之中 人家知道有佛教嗎 不知道 除非你有開口講 如果只是這樣子的表相的話 看不出來的 沒有辦法代表佛教在人間 所以有的雖然說 你這個師父出家沒有多久 不會講經 或者你這個師父出家那麼久了 怎麼都還不會講經 看不起他 不可以看不起他 雖然他不會講經 他總是專心在念佛在拜佛 他的行相就代表著三寶住世 代表三寶住在人間 所以其實這個師父他不會講經 但是跟你們這些很會講經的 很會講佛理的居士出去 人家還是尊敬師父 因為他代表佛教的一個身分 所以我們對於出家眾 對於出家師父 不管他懂不懂得講佛理 不管他會不會回答你的問題 最低限度他有辦法現出家身 代表三寶住世 就是一種功德 在家居士能夠來聽到佛法 聽到佛理 當然也必須要有三寶住世 你才聽得到 如果我們這個環境裡邊 都沒有出家人 也沒有佛經也沒有佛像的話 你想要學佛都沒有機會 碰不到 理解不到 所以今天大家有這個機緣 有這個機會來瞭解佛法 來瞭解佛理 當然就是還要感恩三寶 就是佛法有住在人間 佛法住在人間靠誰在維護 只有靠出家身分的師父在維護 所以往後出去看到出家人 是老的是年輕的 是小沙彌 是會講佛法的 不會講佛理的 都一樣要尊重要尊敬 有他的存在 就代表著三寶佛理 還有在世間流傳 這一個佛陀第一時 講四聖諦法輪的時候 聽的人 聽的是聽不懂 雖然這個佛理 四聖諦的義理 苦諦集諦滅諦道諦 有他的世間因果 有他的出世間因果 講得非常的殊勝 但是對於聽眾來說 當時的五比丘來說的話 他是甚奇甚稀有 好奇妙的一種說法 好奇妙的一種 微妙的一種解說 甚至從來不曾聽到過的 這個對他們來講的話 第一次聽到很微妙很深奧 以前從來沒有聽過 這樣子解釋的 聽不懂 所以一切世間諸天人等 先無有能如法轉者 第一次講的時候 好多人聽不懂 是一般的人當然聽不懂 是天上的天人也是聽不懂 因為釋迦牟尼佛你看 還在菩提樹下修行的時候 多少的魔天魔將魔兵 魔女們來擾亂 天上的天人都受到震撼 現在佛陀成道了 不管是天上的四天王也好 大梵天王也好 都來禮請佛陀要講經說法 天上的天人多少人 歡歡喜喜的來聽經 當然我們凡夫的肉眼 是看不到的 只有佛陀才清楚 一般的信眾都會誦普門品 看看普門品的後面天龍八部 都來聽普門品 有的人會誦藥師經 你看藥師經 藥師經裡面的十二藥叉 都來維護藥師佛 都來聽藥師經 都來佛前來發願 要來擁護行善者 擁護三寶弟子 十二藥叉所帶領的 部下有多少人 這個都是一種天神 這些天神們天龍八部也好 十二藥叉也好 他們都來聽經來聽普門品 來聽藥師經 甚至於維護行善者 維護這個三寶弟子 像這樣子他們 聽佛陀講這個四聖諦的道理 還是聽不懂 雖然他們在人間行很多的善事 還有很多的福德福報 上升到天上去做天人 或者到天上去做天神 但是智慧 智慧還是不足 所以天上的天人 還是聽不懂 人間的人也是聽不懂 所以無法 無有能如法轉者 沒有人有辦法的聽得懂 佛陀在講什麼 第一次講聽不懂 好 佛陀又第二次講 再重新的來講 而且用不同的方式來講 所以釋尊彼時所轉法輪 是有上有容 是未了義 是諸諍論安足處所 因為聽不懂所以就有人 就沒有辦法去瞭解了 沒有辦法瞭解的時候 我聽的跟你聽的不一樣 你聽的跟他聽的也不一樣 瞭解的程度不同 當然會起爭論 所以世尊在昔第二時中 第二時 惟為發趣修大乘者 依一切法皆無自性 無生無滅本來寂靜 自性涅槃 以這個空性相來轉正法輪 既然四諦的法輪 你們所悟得的 當然還是不夠究竟不夠了義 還是不夠圓滿 現在佛陀就用第二時教 就是講空 一切萬法都是無有自性的 一切萬法都是無生無滅的 一切萬法都是本來寂靜的 以這個第二時的空性相 一切法皆是空相 一切法皆是空性來說明 世間的一切萬法 但是這個也是甚奇甚稀有 也是太過於微妙了 太過於稀有難得 我們還是聽不懂 還是聽不懂 所以這個時候所轉的法輪 同樣的是有上有所容受 猶未了義 還是不懂 不懂沒關係 世尊於第三時中 普為發趣一切乘者 第一時所說的是聲聞乘 第二時所說的是大乘 第三時什麼人都可以聽得懂的 一切乘 什麼程度的人都可以聽得懂 像這樣子來說什麼 一切法皆無自性 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無自性性 以顯了相來轉正法輪 同樣的要講一切法是無自性 同樣要講一切法是無生無滅 但是卻用不同的方式來做解說 這樣不同的方式來做解說 你不管是聲聞乘的根性也好 是大乘的根性也好 都可以讓你聽得懂的 所以以顯了相來轉正法輪 第一甚奇最為希有 于今世尊所轉法輪 無上無容是真了義 非諸諍論安足處所 大家都不會再爭論了 不會再聽不懂在那邊拍椅 或者有自己的解釋 大家都聽懂了 完全都瞭解了 當然就不會起爭論了 所以這個第三時所講的 這個法門就是無爭論處所 就是不會起爭論了 當然也就是最圓滿了 第一時中說的諸法 有這個自相教 第二時中所說的諸法 是無自性相教 第三時中是 善巧分別有無自相教 善分別的其義不可更作餘解 善分別的第一個就是講的 一切法的本性 說明了世間一切法相 因緣所生因緣所成 他的因果來龍去脈等等 到了第二時教的時候 這一切法就是本性空寂 一切法皆無實體 一切法皆是不生不滅 到了第三時教的時候 就必須說到一切都是無上無容 他是最究竟清淨的 非空非有的中道教 像這樣子來說的話 這個第三時教所講的就是 最讓大家能夠去好好瞭解的 所以你不用 再用其它的方法來做解釋了 不用了 到這個第三時教就已經 每一個眾生 都可以依這樣子的內容 這樣子的義理來修行 一定可以得到解脫 善分別的 其義不可做餘解的是了義 不善分別的需再做另外一分的 解說的就是不了義 這個到這邊為止 就是我們的瑜伽學者 的一種說法 中觀學者就是性空學的 聽大般若經的學者們 他們就認為說 約理盡不盡分別了不了義 而以無盡慧經作為衡量的標準 他說理論說的究竟就是了義的 假使理論不徹底的 不論教顯說的怎麼明白 一直都是不了義的 所以中觀學者 他們就以這個無盡慧經 應該說這個字應該是錯誤的 應該是無盡意經 慧 智慧的慧 改成我們的第六意識的意 應該是無盡意經 這個在我們的大藏經裡邊 有這麼一部經典 我們在前面也有說 中觀學者就是根據無盡意經 來做判教的一個標準 所以這個地方第十三頁的 倒數的第二行跟倒數的最後 這個無盡慧經 慧字要改成意 中觀學者就是引 無盡意經就說了 顯示世俗者為不了義經 顯示勝義者為了義經 怎樣是顯示勝義 怎樣是顯示世俗 在無盡意經裡邊就這麼說了 是跟據無盡意經來講的 就是說以種種名言宣說我 名言就是語言文字 佛陀在世的時候 或者我們說當時沒有文字 其實有文字也都是很簡單的 象形文字 尤其是印度人 他們認為對於聖教 一定要聽了之後馬上記起來 這個才是對於聖教的尊重 你如果聽了不記起來用寫的 這個就是不尊敬聖教 所以當時 他們是不用文字記載的 完全都是佛陀講弟子記 尊者講他的後代 就是弟子們再記 完全就是靠腦筋記下來的 所以當年早期 一直要到什麼時候 到佛陀滅度四百年以後 也就是第四次的結集 才有用文字記載大毗婆沙論 所以早期你看佛陀滅度 都好幾百年了 完全都是靠師父講徒弟記起來 師父說徒弟記起來 不用文字的 所以當時就是靠這個語言 語言就是名言 因為每一個 每一個這個音聲 都代表了一種東西一個名 都是代表了一種東西一種法 粉筆 粉筆代表一種法 原子筆 原子筆代表一種法 便當 便當代表一種法 所以都是用這個名言 用這個他的名稱 就是用這個語言音聲說出來的 這一個代表著就是聖教 音聲就是聖教了 所以如果說用種種的名言 來解說這個我 用這個名言來解說這個有情 有情就是我們凡夫眾生 於無我中說為有我 這一種說法就是不了義 透過你的這個音聲 說出我怎麼樣 說出有情怎麼樣 這個我這個有情 就是落入於這個音聲之中 音聲是世間法 所以從道理來說的話 他就是不夠究竟的 世間的一切萬法是無常的 不究竟的 所以這個音聲是在說明真理 但是音聲本身所說出來的 這一個就是屬於不了義 說出來你聽過之後 你還要透過思考修行 直接再去證悟到的 這一個才能夠叫做了義 所以這個聽只是外塵 還要去思惟思考徹悟 才能夠成為聖者 所以語言文字 我們現在時代的進步 聽 聽不懂 記 記不了的就把他給寫下來 所以寫下來的原則上 都是不喜歡用腦筋去動腦的 我寫下來留著做資料 我寫下來等於怕忘掉 這個就是你沒有用心 所以我們的佛學本身來說的話 看過的經典看過的 經常在讀誦的經典 原則上都是要 念久了 或者多用一點心思的話 就把他給記起來了 記起來的才是你自己的 文字的 記載在文章的 都還是白紙黑字 我的頭腦裡邊沒有這種東西 我的內心裡邊沒有這些東西的 跟我們是不相干的 所以對於佛理就是說 一定要把他裝到 我們的腦袋裡邊來 就是內心裡邊要能夠去領悟 能夠去體會 能夠去思惟這些道理 所以這些道理 一定要把他給記得 放到腦袋裡邊來 你如果透過 語言解說的就是不了義 現在我們說如果透過文字的 也是不夠了義 一定要把他 真正的有所領會才可以 再來說若顯示空無相無願 即無我等解脫門 此即名了義經 就說所講所表現出來的 是空的道理是無相的道理 是涅槃的道理 或者是就是無願的道理 解脫的道理 這個才叫做了義 講世間一切萬法的 就是不夠了義了 一切法本來無我 而現在說有我 說有情說命者說養者 說士夫說補特伽羅 或者說意生說儒童 作者 受者 這是不了義的 這一些名詞 從有情開始說 有情 命者 養者 士夫 補特伽羅 意生 儒童 作者 受者 這些名詞名相都是在解說 解說我們這個生命體 我們這個生命體就是補特伽羅 我們這個生命體就是養 就是意生 這個當然就是從不同的角度 不同的立場來做解釋的 像補特伽羅就是數取趣 就是一直在這個六趣當中 五趣當中輪迴的眾生 也是指我們這個生命 意生就是要有意識活動的 才有這個生命的存在 你如果沒有意識活動 沒有希望 絕望的人 他活不下去了 所以我們生命的存在世間 就是一定要有我們的意識 把持著 執持著我們這個生命體 這個叫做意生 當然還是我們這個身體 還是我們的生命 所以這些名詞名相有九個 同樣都是在告訴我們這個身體 我們的生命 所以你只要能夠說出 我們這個生命的 這個就是世間法是不了義的 你對這個生命的一種執著 有一個我的執著的話 都是不了義的 如果說一切法皆無自性 無我無有情無命者 甚至於無養者等 就如一切法的本相 宣說他是無我 無有情等 還有無相無願無作無生不生等 這些名詞名相就是說 你對於這些命者 對於這些就是生命意生 你要反過來 不要去執著他 反過來了一種觀念觀想 我們都認為我們的生命 有他的主權 沒有主權的 是空的 你如果有這樣子 的一種觀念的話 我們就說 你就是在薰習無漏法 你就是在薰習我們聖者的境界 這樣子的一種觀念 甚至於最重要的有所體悟 這樣子 才叫做是了義法 這個般若經裡邊 顯示空無相無願等的真理 所以般若經是了義的 解深密經 他是顯示此理是不徹底 所以是不了義 站在解深密經的立場 來說大般若經 他是不了義的 為什麼 他講得不夠清楚 不夠明瞭 還是有很多人聽不懂 其實佛陀取順機宜 方便說法 有時為了要使諸有情 信解受持起見 於諸大乘經中 特別強調說 這個是究竟了義之教 或者抉擇這個他的內容 他認為說是可以判斷的 但聽了之後 譬如說像法華經 像華嚴經 無不說他是經中之王 是究竟的而究竟 是不是了義 就必須加以判斷了 佛陀其實只要從佛陀 的口裡邊講出來的每一句話 對每一個眾生都有利益 但是在這個 都有利益的狀況之下 佛陀在講這個道理的時候都說 這個道理是最究竟的 為什麼 因為他講的是希望你聽得懂 你有所領會 所以只要講法華經也好 講華嚴經也好 都認為這個都是經中之王 每一部經都是究竟了義 但是對於我們眾生 的根機來說的話 到底真的了義嗎 不一定 因為有的人還是聽不懂 像大般若經就聽不懂 這一個就必須要加以判斷 聽了之後聽得懂的是了義 聽不懂的是不了義 理解的到的是了義 理解不到的就是不了義了 接下來看就是說 有的就說了 辨別了不了義不以經說為憑 不要從經典來看 因為經中安立的了不了義之法 是多種不同的 所以必須根據諸大論師 分辨抉擇的了不了義 經典講的 他有經典的一個立場來說 因為佛陀是對機說法 所以針對的這一類眾生來說 當然是了義 針對了不同的眾生來說 又是不了義了 所以我們現在 就從論師的立場來說 因為論師本身 還是我們一般的凡夫眾生 透過修行對於佛法有所領悟的 這麼一些尊者或者是聖者 論師們的研究 比較符合於我們的程度 所以現在就根據論師的說法 來辨別這一部經 到底是了義還是不了義 這樣子的看法裡邊 有的說論師的說法 比較一個標準 這樣子從不同的角度 論師當然是研究論典的 論典是在解釋經的 你去掉這個經典不說來說論典 這個就變成什麼了 變成叫做輕經重論的論調 等於不重視佛陀所說的經典 而重視以後的祖師們所講的 但是以後的祖師們所講的 以後的論師們所講的 正不正確 徹不徹底 當然還是值得考慮 所以這種說法 還是有的人不能夠接受的 至於論有嚴密的組織 一貫的條理 對經的抉擇詳細明白 研究論典的 就比較能夠通達經的義理 他的義趣 先看論再看經 譬如說大般若經 我們先看大智度論 再來看般若經 會更能夠瞭解他的重點 這個也是一種說法 但是佛陀當時所說的是經 論是以後的論師寫的 所以以論來瞭解經 這個也是一種方法 但是究不究竟 不一定 若說論所辨別的了不了義 就很可靠 那也未必 佛所說的一切勝義了義之教 都是甚深難理解的 像般若經 像解深密經 都是屬於勝義了義教 沒有智慧的人他還是聽不懂的 所以那怎麼辦 唯有向諸大論師所造的論 當中去理解 像讀彌勒菩薩的瑜伽師地論 或者是辨中邊論 就能夠理解解深密經 所說的勝義了義之教 如果讀了龍樹菩薩作的中觀論 或者大智度論 就可以理解大般若經的意思 所以平常就說學經也要學論 就在這個地方 希望說大家對經典要好好理解 相關的論典也要深入的研究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