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題:解深密經 11 主講:淨珠法師 解深密經 第十一集 諸位同學 大家好 阿彌陀佛 解深密經主要的是在解說 勝義了義之教 勝義了義 在印度 他們對於文字方面的解說 從它的義理方面的了解 可以用六離合釋的方式 來作說明 也就是說 他們的文字 只要是兩個字以上 合在一起解說的 都是可以把它們拆開來 單獨的解說 再來合在一起的解說 所以我們的勝義了義四個字 就可以把它拆成 勝義的解說跟了義的解說 勝跟義又可以再拆開來解釋 再合併來解釋 這樣子的拆開解說 合併的解說之後 才能夠了解 它這一個文字 所代表的義理的內容的層次 是有多深奧或者有多廣泛 或者所包括的義理 它是在解說什麼 在上一節課我們看過了 就是看了勝義兩個字 今天就是看講義的第十三頁 就是來解說什麼叫做了義 從這個六離合釋當中 我們是把它拆開來作解說的 勝義它可以從 持業釋來作解釋 也可以從它的依主釋 來作解釋 也可以從有財釋來作解釋 今天我們來看 第十三頁的了義 它又是怎麼來解釋的 怎麼來講的 我們看一下講義的第二大類 釋了義 這個了義就是對不了義來說的 就是有它的相對詞 什麼叫做了義 也就是說 對於這個道理 你能夠徹底的 明瞭的 究竟的 這樣的一個意義在裡邊的話 就稱之為了義 就是說在說理的部分 對於這個真理的部分 他講得非常的徹底 非常的清楚 非常的明瞭 甚至於是究竟的 沒有其他的法 能夠再更超越過它的 從他的深度 從他的廣度 他就是最究竟 像這樣子就稱之為了義 當然 反過來說的話 它是不夠徹底 不夠明瞭 乃至於不夠究竟的 就叫做不了義 佛陀他是一切智者 悟得世間的真理而成佛 所以他是一個覺者 覺悟世間真理的 這麼一個聖者 他對於世間的一切法 當然清清楚楚 明明白白的 了解到世間的 每一種法的來龍去脈 它的因果本末等等 所以他講出來的話 都是符合真理 契合真理而說 佛陀只要開口講話 都是不違背真理的 所以佛陀的話 每一句每一句都是針對著 哪一類的眾生而言而說 所以佛陀的每一句話 都是了義的 都是對眾生來說 他能夠清楚能夠明了 甚至於能夠符合他的程度 而來作解釋的 來作說明的 所以佛陀的話 當然就是了義的 因為佛陀他都是徹底明了 究竟之談 說法人可以得五種利益 說法的人 他可以得到五種利益 這個話就是不了義的 意思就是說 你還有這個有所得的心理 有所得的心態 有所得的心態的這樣子的 那種心理狀況 這個就是不究竟 這個就是不了義 所以我們就說 佛陀所悟到的真理 每一個聖者對於他在打坐 所得到的境界 了解佛經義理 所得到的境界 都必需要無所得 你要這個無所得 不是站在於需求的 這樣子的一個心態之下 來對他的一種執著 這樣子才能夠叫做究竟 有所得 有所執著的話 就是不了義了 所以我們經常 現在的每一個佛弟子 不管是出家眾也好 在家眾也好 可以說只要是學佛的弟子 都會打坐 因為念佛也要念到一心不亂 也是像打坐一樣的 非常的專心 才能入於定中的那種念佛 就是平常的禪坐 也都是有一番的工夫 不管坐一個小時 坐兩個小時 或者已經學習了一段時間之後 他在禪定當中 就會有一種 不可思議的那一種境界現前 這種不可思議的境界現前 一般的人可以說 看到佛現前 看到菩薩現前 看到蓮花 看到光明 聞到香味 或者甚至於有的 還更廣泛的 看到極樂世界 像這樣子的 這樣子的一種狀態 只有你知道 只有你感覺得到 這個我們稱之為感應道交 跟佛菩薩的感應道交 這是個人的 我們也稱之為宗教經驗 宗教的一種體會 那也就是說 你自己本身在打坐的時候 在念佛的時候 專心一意的時候 會有種種的狀態 這樣子的情況 我們一般的人 當然就是很高興 我跟佛陀有感應了 我聞到香味 我看到蓮花了 我看到光明了 但是一般的引導你的師父 引導你的這個禪坐的禪師 他都會告訴你 不可以執著 一定不要起歡喜心 這個境界讓它過去 你還要繼續的在念佛的工夫上 或者在體悟佛理的這種境界上 再繼續的下工夫 不可以高興說 我看到什麼 或者我聞到什麼 你一有所執著的話 你的境界 也可能就是到此為止 但是也有可能 因為你的執著 執著 變成在我們的修行上 叫做障礙 障礙 以印度音的梵文裡邊來說 就是魔 所以我們都會說 修行 沒有好好修好的話 就會著魔 那麼著魔的 所顯現出來的狀態 就是很多種了 所以打坐不要著魔 打坐不可以著魔 重點在哪裡 就是不可以有所得的心態 不可以對於 還在修行的過程當中 你所感覺的 不管是高興的也好 是害怕的也好 都不要執著 給它過去 這樣子的話 你才能夠再更進一步 再往上得到更高的境界 所以這邊所說的 說法人 你可以得到五種利益 有這樣子的需求的話 就是不了義了 因不是徹底明了究竟之談 了不了義 在大乘經中 有各種的說法不同 什麼是了義 什麼是不了義 有很多的不一樣的說法 現在就舉出幾個 來給大家作參考 第一種的就是有的說 略說的就是不了義 廣說的就是了義 這是簡單講的 很簡單的幾個字 很簡單的一個意思 就把它帶過去的 聽的人還是迷迷糊糊的 聽的人還是不了解 它的來龍去脈 這個時候我們就說 這樣的略說 聽不懂 這樣子的略說就是不了義 因為不夠明了 廣說 講解很詳細 這個時候 我聽懂了 舉了很多的例子 舉了很多的比喻 我聽懂了 從這個例子跟比喻當中 來往上推論到他的道理 我聽得懂在講什麼 這個就稱之為了義 我就明了他在講些什麼 這是第一種說法 第二種說法 說 有說廣說義多為不了義 略說義少是了義 這正好倒反的一種觀念 認為說 你解釋 解釋得非常的廣泛 解釋得非常的多 這樣子就是代表不了義 為什麼 代表這樣子舉的例子 都是一些方便法門的舉例 因為你聽不懂 我就舉出了好多例子來 給你明白 所舉的例子 當然都是我們世間法的一切 既然是世間法的一切法 就是有為法 就是有漏法 就是不究竟之法 所以解釋得越多 你聽不懂 我又再從另一個方法 另一個角度再來作解釋 或者你聽不懂 我再來舉其他的例子來作解釋 這些例子都是不了義 都是一種方便法門 所以廣說義多就是不了義了 反而你簡單扼要的 針對著它的中心議題 好好的一句話兩句話 就講到它的中心論題了 像這樣子的才是真正的了義教 因為真理 它是不可以言說的 真理 它不是透過思考的 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 不可思議 不可思 也不可議的 完全都是內心的 一種體會的境界 所以既然是體會的境界 我了解到這個義理 就只有簡單幾句話 就能夠說明 我們一般來講的話 解脫境界是什麼 就是空 一個字而已 就是涅槃 兩個字而已 就是不生不滅 就是四個字而已 非常的簡單 像這樣子 我們就把這幾個字 就說明了是真理的究竟法 所以他是略說義少 簡單扼要 所以就認為說 越簡單越扼要的 才是了義教 解釋得非常詳細 舉的例子 舉得非常的多 這個就是不了義 還有第三種說法 有說理深是了義 理淺是不了義 道理講得非常的深奧 這個就是了義教 道理就是簡單的 淺淺的 讓一般人能夠馬上去體會的 這個就是屬於外在的 外在的道理就是比較淺 這個就是不了義 因為真正的道理 一定要談到它的深奧處 談到它的究竟處 這個不是我們 一般的凡夫眾生 領會得出來的 如果一般眾生領會得出來 就是世間法了 不叫作真理 所以理深才是了義 道理太淺的 就是不了義 另外第四種說法 有說理淺明白是了義 理深難懂為不了義 這個也是跟第三句 就是倒反的 另外一對 一組的說法 感覺到說 道理很淺 我一聽 我就明白了 我一聽就明白 從這個明白裡邊來說 針對我的程度 我一聽就清楚明白的 就是了義 了 我聽清楚了 我聽明白了 這個義理 我聽得懂 理講得太深奧 講得太過於哲理的部分 太過於玄深的部分 我聽不懂 聽不懂 我就是不明白 不明白就是不了 不明了 所以道理講得太深 不是我的程度 有辦法去理解的 這樣子的道理 對我來說就是不了義 另外一組的說法 有說小乘法是不了義 大乘法就是了義 認為小乘 也就是聲聞乘 所修學達到的境界 就是阿羅漢 認為這個是不了義 因為從小乘跟大乘的比對來說 小乘在道理上 雖然說跟佛陀所悟到的真理 是一樣的 佛陀所悟到的真理 阿羅漢所悟到的真理 是一樣 道理是相同的 但是對於這個德性的部分來說 還是不夠究竟 為什麼 因為成佛必需經過菩薩道 除了智慧的圓滿之外 還要我們所謂的 福德的圓滿 福德的圓滿 是要從群眾當中來修學 從群眾當中來修學也就是說 你必需要布施 你必需要持戒 你布施 幫助他人 你持戒 不妨礙他人 不障礙他人 你必需要精進 你必需在於他人對我來說 還要忍辱 再來還要修禪定 還要得智慧 在這樣子的過程當中 每一度都涵蓋了其他的五度 所以你在修布施的時候 也就是還要有持戒的精神 精進的用心 還要在布施的時候 不是我布施 大家都很高興 有時候布施 人家還會起煩惱 因為他所得的 不是他的理想 就以前 曾經看過的 曾經看過的 有的就是慈善機構 載了很多的衣服 載了很多的水 甚至於載了很多的奶粉 要去災區 但是災區的人認為 這個奶粉我不要 為什麼她不要 因為她的孩子 所喝的牛奶的品牌不一樣 孩子吃了不適應 孩子吃了會拉肚子 雖然還是奶粉 現在是在救急的時候 但是她都認為說 不適合我的孩子的吃喝 反而讓她更痛苦 如果她所需要的 我們又沒有 連一份都沒有的時候 她是不是會起煩惱呢 所以說我們的布施 她不一定會接受的 別人都有的 就是只有我沒有 她會不會生氣 還是會生氣的 還是會起瞋恨心的 載去的衣服 載去的衣服很多 大大小小都有 但是問題她的皮膚會敏感 有顏色的 她可能不要 那個品牌不一樣的 她也不要 那個是綿紗的 還是有加一點點尼龍的 或者是冬天 需不需要穿厚的衣服 厚的衣服的那個衣服的材料 對她的皮膚來說 是不相應的 大家都有衣服穿 就是我沒有衣服 都不是我能夠穿的 會不會起煩惱 還是會 所以布施 你還是要有智慧 布施 你還要懂得如何去調適 在這樣的沒有的情況 你又要如何安撫對方 這個就要忍辱了 而且你的耐心又要很堅定 還要有精進 不是說我這一次去了 我下次不要去了 我不管他們了 你的布施 你的菩薩心腸 就不見了 你的慈悲心又斷了 那就不可以 所以每一種每一種 都要有它的智慧 都要有它的功能 所以我們這個地方所說的 小乘法裡邊沒有修菩薩道 也就是說 只有我自己在用功 只有我自己得到證悟 所以在這一個福德的部分 在群眾當中的磨練的部分 他不足 他不夠 所以聲聞乘的阿羅漢 完全偏重於自利的修學 對於利他的部分 可以說有所欠缺 即使有 也是不足 所以小乘法就叫做不圓滿 就是不究竟 所以小乘法叫做不了義 但是大乘法就不同了 除了智慧的部分要修學 要悟得真理之外 還要在這個人群當中 接受種種的考驗跟磨練 在這樣的考驗磨練之中 一方面也增長自己的經歷 增長自己 在事相方面的智慧 只有道理的智慧很好了解 事相方面的智慧 要得到圓融不容易 所以在這個四無礙當中 第一個就是理無礙 道理要達到無礙很簡單 第一步 你就可以完成了 但是要達到事跟理的無礙 那就不容易了 也就是說 你的事 道理懂了 你的動作上 你的行為上 你的做人態度上 你要去怎麼表現 就像剛才所舉的例子 我要布施 我要布施 但是碰到了這種瓶頸 對方不接受 對方生氣的當下 你又要如何維持 你的這種布施的心態不間斷 不容易 但是修菩薩道 你就要能夠忍得下來 耐得下來 甚至於這種意志力要更堅強 處理事情的圓融性要更圓滿 所以這一個就是在事相 道理是懂了 一定要布施 但是在布施的情況之下 遇到瓶頸的話 你又要如何去跟他溝通 去跟他雙方面 達到一個共同的一個認識 你以後又要如何 來處理這一件事情 所以我們就說 有的人很怕做事情 少做少錯 不做不錯 所以我儘量不要做 不要做就不會錯 就不會被人家唸 就不會被人家罵 就不會被人家批評 所以我就儘量的不要做 但是這樣子的人 有智慧嗎 沒有智慧 一定要多做多錯的狀況之下 多去學習 所以前面的錯 以前的錯 可以作為我們往後的一個經歷 作為我們往後處理事情的 一個在觀想的狀況之下 在計劃的狀況之下 你能夠多想出一個 不要受到障礙的方法 所以多做是多錯 但是多做反而多經驗 經驗越多 你的智慧就是越增長 所以不要怕做 也不要怕錯 你有做錯 當然正在緊急的狀況之下 我們的長輩或者是我們的 公司裡邊的 什麼組長之類的 他們說不定 上層的 他們會不高興 會唸會講 但是在唸在講的狀況之下 其實就是在教 所以我們都會說 前面幾個字 當然就是罵罵你 為什麼不專心 為什麼做得不好 浪費時間 甚至於怎麼樣子 失敗 但是他講了這一些話之後 他又會說 你為什麼不要這樣做 為什麼不要這樣子做 為什麼不要這樣做 這個不要這樣子做的 就是應該要這麼做的 這就是在教你 教你應該要這麼做才會對 你現在為什麼不要這麼做 所以這個為什麼不要這麼做的 這一句話 其實就是在教你方法 但是我們一般的人 都是沒有耐心 被對方臉色一變 怒目相視的時候 被他的口氣 一大聲 人在急的時候 口氣就特別大 火氣也特別大 所以我們只說瞋恚 猶如瞋恚之火 就在這樣子的時候 我們只有聽前半句 譬如說為什麼做錯 為什麼做錯 為什麼做錯的時候 我們就已經內心裡邊 就不耐煩了 我們也自己本身 也惱羞成怒了 我們自己也不願意接受 他的這樣子的這種態度 所以我們就起了一種 反擊的心態 起了一種我就是不要聽 我就是不要看你 所以原則上被罵的人 眼睛都是看地上的 不是看對方 為什麼 我很怕他的眼睛這麼大 看他的臉這麼兇 臉色變紅變青變綠 我很怕 所以被罵的人 眼睛都是看地下的 不敢看他 其實他的每一個動作 都是在教你的 但是前半段的指責 後半段的教 我們的後半段都是不聽的 為什麼 眼睛也不看了 耳朵也不聽了 想我自己的事 所以十個 有九個以上 原則上被罵的時候 都變成表現他的不耐煩 甚至於沒有辦法聽出對方 教你的那樣子的一種心態 聽不出來 因為他沒有耐心的 聽到後面那幾個字 所以現在教大家 就是說 被罵的時候 還是要專心的聽 是很羞愧 是很不好意思 在羞愧不好意思的當下的時候 又感覺到說沒有面子 惱羞成怒 但是你要好好的 保持你的心態說 我要聽後面的那幾個字 為什麼不要這樣 為什麼不要這樣 這個不要這樣的那一個字 其實就是它的方法 你就是一定要這樣 你當時有這樣子的話 就不會失敗了 當時有這樣子的話 就是成功了 就是做對了 所以在被罵的時候 被唸的時候 前面的那一些 當然聽起來是很煩躁 聽起來是很不好意思 但是後面的那幾個音聲 一定要把它給攝受進來 攝受進來的時候 你就能夠知道 原來就是要這麼做才對 這一個就是我們一般 在相處的過程當中 很容易失去機會的一個點 這個地方就是說大乘菩薩 他就是在這個群眾當中 他就是一定要去發心 一定要去做 即使別人不做 我也要做 即使說不定我的生命 都要陪伴出去 也沒有關係 其實這一個 在我們現在一般的 生活形態裡面 還是蠻多的 像作水災的時候 有人游泳 掉到水裡邊去的時候 多少救難人員 他也是不顧自己的生命 就去救溺在水中的人 受災難的人是被救起來了 但是救難人員 自己反而是賠上了生命 這個在我們 尤其是我們台灣的這個颱風的 這樣子到處都是有溪水流 河水的地方 難免都會有這樣的狀況發生 除了這樣子的之外 其他的 火災 或者一些 就是大災難發生的時候 地震的時候 都是會有的 所以這一種精神 以我們一般社會人的觀念 這個就是一種救難 這個就是一種 我們所謂的 對大家的一種幫助 以我們佛教裡邊來說 這個就是菩薩行為 就是說 一方面自己本身有這個能力 一方面自己可以去幫助他 就不顧自己的生命 一定要讓對方得到 快樂或者離去了 那種危險地帶 在這個地方 也是一樣的呼籲大家 因為台灣 自己這個地區來說的話 水 河水溪水也是蠻多的 高山 很多人喜歡運動爬山 這個都是很好的 問題是遇到了颱風季節 遇到了這種大風大雨的季節 可以說我們台灣的氣象局 可以研究這種氣象的 我們的這種科技 是非常的發達 像一個颱風要來 差不多一個禮拜前 就發布消息了 我們的 不管什麼西北風 風浪有多高 幾級的風浪 可以說都是在三五天前 就已經發布了 發布的 也就是希望 喜歡爬上的 喜歡游泳的 最好你自己能夠節制一下 不要下大雨 我也要去 吹大風 我也要去 颱風季節 我也要去 但是你一個人在山上被困 一個人掉到河裡面去 要多少的社會資源 多少的人的生命要陪伴著你 但是這些救難人員 也是有家眷的 救難人員也是有他的家庭 所以我們自己本身是很好強 我們自己本身 有這樣子的一種興趣 但是還要考慮到 四周圍的這些好人好事 他們是很樂意的幫助你 但是也因為你這樣子 多少人受影響了 不管說是受傷 也是要生活受影響 他沒有辦法上班 還要花醫藥費的錢 有的更是賠上生命 我們是一輩子良心不安 所以在這個颱風季節 大風大雨的季節 電視上可以說 一個禮拜前就發布消息了 應該可以自己在這一段時間 可以用別種方式來作運動 現在的那種運動健身房 可以說什麼樣的東西都有 要跑步機也有 有舉重的也有 你要單槓雙槓什麼的都有 不一定要說 這個時候颱風季節才去爬山 讓多少人擔心害怕 多少的警察 多少的消防人員 多少的救難人員 在那邊等著要救你下山 或者掉到河裡邊去了 還要多少人冒著生命危險 去救你一個人 那個就是不必要這樣子 因為我們自己本身要求安全 救我們的人也有他的家庭 也有他的家眷 也要考慮到他們 甚至於社會資源 一次的救難飛機 這樣子一飛出去再飛回來 多少的油量 也要考慮一下 所以這個菩薩行 菩薩行是要救人的 但是救人 我們還是要救得有意義 被救的人 自己要考量一下 自己本身這樣子 這個價值性 它的比重到底夠不夠 為了一個人 為了兩個人 到山裡邊去的時候 發生了這麼大的事件 社會資源浪費得太多太多了 多少的家庭 也甚至於生活困難了 甚至於家庭破碎了 這個都是從這個菩薩道裡邊 從自己 從他人 我們來相互的 來關懷 相互的來關心 所以大乘法之所以是了義 它就是因為有這樣子的 為眾生的苦難 自己本身 能夠來犧牲小我的精神 如此才能夠修得福德的圓滿 福報德行的昇華 所以大乘法就是了義 小乘法就是不了義 還有一種說法 第六種了 有說聖人所知的特殊境界 是了義 常人所見的這種庸俗的境界 就是不了義 這種說法 當然我們一般人 還是能夠接受 因為聖者 他是透過修行 透過思惟 透過他內心的 那種分別心的去判斷去體證 當然他的境界是特殊境界 只有他了解 我們了解不到的 他有什麼樣子的 證到初果 證到二果 證到三果 證到阿羅漢果 這種境界 我們體會不出來 除非你自己本身 能夠跟他一樣的境界 修學大乘法到成佛也一樣 初果位 初地的菩薩 有初地菩薩的境界 二地菩薩 三地菩薩 乃至於十地菩薩 有十地菩薩的境界 再往上一層就是成佛了 所以我們說 佛佛道同 每一個佛 每一尊的佛 每一個透過修行之後 達到佛果位的佛 這些覺者 可以說 他們的境界都是一樣的 所悟到的都是相同 所以是佛佛道同 每一個佛的境界都是一樣 所悟到的真理也都是一樣 所以過去佛是如此 現在佛是如此 就是未來佛 像我們現在 每一個人都叫作未來佛 為什麼 我們現在也都還是在修行之中 哪一天 我們也修到跟佛陀一樣的境界 所以我們現在 正在修學的時候 就是要專心 就是要用心 有一天 未來的某一天 我們也有成佛的可能 所以對自己要有信心 對自己 就是要有理性 好好的在真理方面 在做人處事方面 在德行的這個熏陶方面 能夠更進一步的來讓自己 能夠越接近於佛道 越接近於聖者的境界 有一天 我們也是成佛了 我們平常一般的人 當然所知道的 都還是比較庸俗的 一般性的 甚至於是錯誤的 對於這種錯誤的 當然不能夠叫做什麼義 因為是錯誤 但是日常生活方面的 這個都是屬於有漏的世間法 這個就叫做不了義 這個沒有辦法讓我們成佛的 再來又有說小乘的四諦法 是不了義 大乘的性空是真了義 四諦法是小乘 聲聞乘所修學的 小乘的阿羅漢境界是不了義 他所修學的四聖諦 當然還是不夠了義 大乘的 它是了義 大乘所悟得的 我們說一切法皆空 究竟了義空 所以這個大乘的性空 就是真了義 另外還有說 三德秘藏是了義 非三德秘藏就是非了義 什麼是三德秘藏 也就是佛陀的修行 所得到的 就是法身 或者是報身 或者是化身 這個也是佛陀的 三身究竟 三德究竟 或者佛陀悟得真理的 這個法身 或者修行的時候 所得到的 斷一切煩惱的這種斷德 或者布施一切眾生的恩德 所以法身德 斷德跟恩德 這個都叫做佛陀的三秘 佛陀他斷煩惱 斷到究竟的清淨 這個不是我們凡夫有辦法的 所以這種斷德 當然是秘密 佛陀布施一切眾生 那種平等心 也不是我們一般的人 有辦法去理解的 我們每一個眾生可以說 都是有我們的私心 對自己好的 當然我們可以原諒他 包容他 感覺到說 跟我無緣的 感覺到說 我看不習慣的 他的一點點的小錯處 你都可能雞蛋裡面挑骨頭 一直的找他的麻煩 他的所作所為 說不定你都是舉反對票 都有可能 因為我們人是凡夫 我們的貪瞋痴 還是蠻重的 所以對我有利的 我當然可以包容他 我可以 對他 能夠有一個 能夠讓他在即使做錯了 我都沒關係 但是與自己無緣的 與自己就是不搭配的 我們就是處處的 認為說 你這個做得不對 你這個做得不好 你這個怎麼樣 處處的挑剔 像這一個 可以說是 我們眾生心 佛陀的恩德 他就不是這樣子了 他就是對一切眾生 我們叫做怨親平等 即使是我們的親人 當然希望 希望他能夠離苦得樂 就是我們的怨家對頭 我們也是要對他包容 因為他之所以能夠 會成為我們的怨家對頭 原則上 就是我的智慧 還是不足以了解他的狀況 對方也可能是他的智慧 沒有達到跟我一樣的相等 所以我所說的 他聽不懂 我所做的 他做不到 當然我的要求 他達不到我的這個標準 達不到我的標準 當然我就會生氣 慢慢地 一次生氣 兩次生氣 慢慢地 說不定就是 怨家對頭了 這個是對方的智慧不足 對方的 他的德行不夠 我智慧比他高 我的德行 包容性比較大 應該說起來 我還是可以包容他的 他還是一個生命 他還是一個有情 他還是可以斷惡修善的 有一天 他也一樣 會良心發現 有一天 他也可能 把所有的缺點放下 我們佛經裡邊 也有說 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 代表著只要是人 都會有向善向上的 這麼一種心力存在 所以即使他是殺豬的殺羊的 是殺業的眾生 也有他善良的一面 所以這種人 即使說他做了很多的缺點 很多的缺處 錯誤的地方 我們還是可以包容 所以現在的監獄裡邊 都有宗教師 在那個地方講經說道 除了我們佛教的師父們 到監獄裡邊 去講開示 打佛七之外 當然天主教 基督教 甚至於其他宗教的宗教人士 不管是出家身在家身 都還是到監獄裡邊去 因為監獄裡邊的那一些人 雖然是被關在裡面 以前在社會上 還是真的是一時糊塗做錯了 但是他還是有他善良的一面 還是可以 把他的那種善良的那種心念 把它給引發出來 從他的懂得做人的道理當中 來懺悔過去的惡業 懺悔過去的惡的行為 慢慢地 他也是可以 斷惡修善的 像這一個都是在佛陀的 三德秘藏當中 法身德 斷德 恩德之中 能夠顯發出佛陀的 這一個 當然就是了義 非三德秘藏的 我們智慧修得不夠 沒有辦法得到法身 我們的煩惱很多 斷不了 當然我們這個是 煩惱重重的凡夫眾生 再來我們也沒有這個恩德 因為我們所看的就是 我自己的親人 我對我的親人 怎麼施捨都沒關係 不是我的親人 我就是拿不出來 這個是我們凡夫 我們還有這個貪的私心存在 當然是會這樣子的 所以非三德秘藏的 就是不了義 叫做非了義 雖有多種的解說不同 然綜合的來看 不外有下列的兩點 上面舉出了好多好多 什麼是了義 什麼是不了義的 這種的比喻說法 我們現在就站在 解深密經的立場 站在於我們佛學 一個主體的立場裡邊 就從兩點來說明 什麼叫做了義 什麼叫做不了義 第一種說法說 約教顯明 不明白 分這個了不了義 從教 教行 我們在解說什麼是四諦 什麼是五蘊 什麼是十二因緣 什麼是六度 乃至於什麼是真如 什麼是涅槃 在解說這一些教法的時候 所顯現出來的 他到底 讓我們聽的人 聽得明白嗎 還是聽得不明白 從這一點來分 什麼是了義 什麼是不了義 我聽得懂 我就是了義 我聽不懂 就是不了義 對於上根利智的 他有他的解說 對於一般中根的 中程度的 有他的解說 乃至於對於一般 智慧比較低的 也有一種的解說 不管是佛陀從善根的 對善根來講 對中根 對下根來講 有他不同的義理的解釋 我們都認為說 以他的程度來理解這個 就是了義 以他這個程度來理解別種的 就是不了義 我們再說 原始佛教當時 佛陀就是以三科來作解說 從五蘊 從十二處 從十八界 蘊處界三科 來解說我們這個生命體 這個生命體的無常 這個生命體的緣生 這個生命體的 它的種種的變化生滅 來了解我們這個生命體 從物質的部分 從精神的部分 從相應的部分 從不相應的部分 來作解說 所以蘊處界三科 針對著當時的 不同的程度來解釋 有的從五蘊入門 有的從十二處入門 有的從十八界入門 他們都悟到真理了 他們都得到解脫了 所以像這一個就從這個教 教理的部分的解說上 它所表現出來的 讓我聽的人 聽得懂還是聽不懂 明不明白 聽得明白的 就是了義 聽得不明白的 就是非了義 這個是從教顯上來說 從這個教理的部分 第二個就是約理方面來說的 從道理 道理的本身來講 這個道理的本身盡不盡 來分了不了義 所謂的盡 盡就是究竟 這個真理 它的深度 你有辦法講到這個深度的 最究竟 最底 他的寬廣面 他能夠講到每一種法 都包含在這個真理之中 我們叫做周遍 周延 普遍性 就是說這個道理 不管你從哪一種物質 哪一種精神來說 這個道理都涵蓋在裡面 沒有遺漏掉的 所以這個真理本身 從它的寬廣面來說 從它的深度來說 都已經包含了 世間的一切萬法 所以包含的 我們就叫做盡 就是究竟 如果你所講的這個問題 還有的 是在你這個所講的範圍之外 就是還有所遺漏的話 這個道理就是不夠圓滿 這個道理就是不夠究竟 所以你所講的這個道理 就還是不夠了義 所以從道理方面的來說 他到底有沒有 包含一切萬事萬物 包含物質跟精神 在這個裡面 有的話 就是了義 包含不盡的話 不夠究竟的話 那就是不了義 所以我們原則上說 經典了不了義 當然就是約這兩部分來說 從聽的人的程度來講的話 我聽得懂就是了義 我聽不懂就是不了義 不管這個道理有多好 我就是聽不懂 就沒辦法了 就是不了義 另外一個是從這個道理本身 你有沒有包含到一切萬物的 這一個理性 這個理性圓不圓滿 理性圓滿的 那就是了義 理性不圓滿的 就是不了義 所以我要研究 我就是要來研究 這個能夠包含一切萬物的 這一個真理 我研究了之後 我體證了之後 我有所了悟之後 我才能夠完全知道 一切萬事萬物 如果我只有研究一部分的話 我所證得的就是那一部分 另外還有一部分 還是被遺漏了 你還是沒有辦法完全證得 這個時候 這一種的道理 我們就稱之為不了義 沒有完全包含在裡面 從這兩點裡邊 我們下面就會舉出一些例子 來給大家作參考 作了解 不管我們自己本身程度如何 佛經 都是佛陀依根說教的 都是配合我們眾生的根機 配合眾生的程度 配合眾生理解的 他的深淺 說出了很多很多的道理出來 同樣一個五蘊 同樣一個六根 他就有不同的一種方式來解說 對上根的來解說 對中根的來解說 乃至對下根的 鈍根的來解說 我的程度是如何 當然我們一般來說 都是不曉得的 不曉得沒關係 在還沒有正式的專門研究之前 我們的佛學 多聽 我們的佛書 多看 看了之後 你自己本身有這麼一個基礎 再看看我們的經典 這個就是我能夠了解的 這個就是我不能夠了解的 你就可以從哪一方面 去下功夫 來修行 所以佛門是八萬四千法門 你不要怕說 我不曉得要學哪一種 都可以的 有的還是屬於不定性的根性 說不定你介紹我讀唯識 我就有辦法來了解唯識 你介紹我讀中論 我說不定就能夠理解中論 這個還是指一般性的 所以都是可以在佛門裡邊 找一個學科 好好的來體悟 一個道理通了 其他的道理 也是可以迎刃而解 祝福大家能夠在佛學裡邊 好好的來作耕耘 來作精進努力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