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題:解深密經 10 主講:淨珠法師 解深密經 第十集 諸位同學 大家好 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就繼續的來看 題前講義 裡邊的第十一頁 第十一頁這邊有一個標題 叫做別釋勝義了義 因為我們前邊都一直來介紹說 解深密經他是屬於 勝義了義之教 既然是勝義了義之教 我們對這個勝義了義 這麼一個名詞 我們也要有一個瞭解 對於整部經裡面所要談的義理 你才能夠 更能夠掌握到他的主題 他的重點 勝義了義 我們就把他給分開來解說 什麼是勝義什麼是了義 到最後才再合說 什麼叫做勝義了義 勝義就是說對於世俗來說的 因為我們有一個世俗的世間法 悟得真理 就是說世俗的內在理性 我們不是一般凡夫眾生的程度 可以去瞭解得到的 一定要透過修行 利過思考觀察體會 你才能夠去瞭解到 世間的體性是什麼 像這一個我們就稱之為勝義諦 也就是世間真理的這個內在 所以世間所看得到的一切 我們就稱之為世俗諦 體證到的境界 就稱之為勝義諦 這個是二諦說 這個二諦就是我們釋迦牟尼佛 出現人間針對了眾生 所解說的這個內容 講世俗諦講勝義諦 是二者不可缺一 因為我們所要瞭解的 就是內在的勝義諦 內在的勝義諦還是要借重於 外在的這些世俗的一切萬法 來跟他體會 所以你缺世俗諦要體悟勝義諦 也不可能 你缺了勝義諦只是瞭解世俗諦 還是凡夫境界 沒有辦法得到解脫的 所以要得到解脫得到涅槃 一定從世俗諦入門 透過我們的修行 透過我們的思惟思考觀察體證 才能夠得到勝義諦 在中觀論裡邊就有說 如來依二諦為眾生說法 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釋迦牟尼佛 在於我們這個藏經裡邊 所包括的這些內容 都有談到世俗法的一部分 也有談到 佛陀所證悟到的一部分 世俗諦是一般人 所感覺的常識境界 勝義諦就是聖者特殊智慧 他所認識的境界 常識的世俗境界 原則上也是會有錯誤的 不管說是我們一般的人 的知識能力上 會去錯誤的理解 就是已經到達科學時代了 有很多很多也還不是 能夠很正確的去瞭解得到 所以像這種世俗一般的 即使是科學的知識 也還是會有錯誤 甚至於還是會歪曲的 不對 特殊的勝義境界他是正確的 他是不顛倒的 完全從我們的智慧 直接去親證到的 像這樣子的這種境界程度 原則上他是中道性的 是正道的 不顛倒的 這個勝義這兩個字 根據印度人 他們在解釋文字學裡邊 他們就是只有一種方法 叫做六離合釋 有從六種方法裡邊 有的時候把這個字拆開來 單獨的解釋 再把字合在一起的來解釋 從這樣子的不同的角度 不同的方式裡邊 對於這個文字上 他所包含的意思在講些什麼 稱之為六離合釋 有六種 我們這個地方 就舉出了三種出來 對於這個勝義這兩個字 有所解說 第一個叫做持業釋 從持業的這樣子的一個 內容裡邊來做解說 釋就是做解說 業 業本來就是功能作用的意思 但是這個業的功能作用 我們一般在講說體相用 有他的主體有他的形相 有他的功能作用 談到這個業 就是功能作用 表示說從這個功能作用本身 就包含了他的主體的義理 在裡邊了 雖然這個持業釋的意思 也就是說從他的功能上 來瞭解到他的體性跟功能 是合一的 是合一的 他的功能是這樣子 他的體性就是這個樣子 叫做持業釋 主體跟作用是一體的 這一個就是說 義是所認識的對象 勝是第一殊勝的意思 也就是最高級最究竟的 這麼一個境界 所以勝就是義 義就是勝 從他的對象就是他的功用 勝就是第一殊勝 就是他的主體 從功能作用 跟他的主體裡邊來說 是相等的 都是最高究竟的 所以勝就是義 義就是勝 主體就是功能作用 功能作用就是主體 我們就從這個持業 的這個方法來做解說 宇宙萬有的真理 諸法普遍的實性 就是這個勝義諦性 不管從事這個世間的一切萬法 我們看到的 好像是世俗諦的一切 這個叫做世間宇宙萬法 他每一種法每一種法 都有他的實體性的存在 所以我們看世俗的一切 其實是包括他的實性 從實性裡邊他所引發出來的 功能作用就是宇宙萬法的 像這一個就說明這個就是 諸法的普遍性 諸法的內在體性 這個就是勝義 每一種法都是如此 是色法是心法不一樣 他都有他的最內在的實體性 第二個這個依主釋 依主 就是有一個主人 有一個主要的對象 就是有一個跟隨者 或者他所生者 後來的跟隨者 後來的所生者 他一定要有這一個 前面的這個主 我們就從世俗的來說 就是有這麼一個主人 因為有這個主人 他的命令他的交代 後面的人就要跟著這麼做 所以一定有所主 後面的才能夠引發作用 這個表示他的主體跟功能作用 是分開來的 都是有一個前面的領導者 有一個後面的跟隨者 有一個主人 有一個後面的 就是替他工作的 我們稱之為奴僕 這一個是說明 就說勝是聖者 能夠認識的無分別智 義是聖者所認識的特殊 的這個妙境 以特殊的智慧來認識 特殊的這種境界 我們就稱之為勝義 也就說一定要有一個智慧 有智慧才能夠來認識境界 所謂的勝義 這個勝義就不是 世俗一般的智慧 他一定要很特殊的 就是我們所謂的不是語言 所能夠表達的那一種智慧 再去認識一切萬法的 一種境界 這個境界我們世俗人 所看到的境界都是五花八門 但是聖者所看到的境界 他已經是不一樣了 所看到的同樣是這一件事情 同樣都是這間房子 但是世俗者所看到的感受 跟聖者所看到的感受 就是不相同 像這樣子來說的話 就說智慧不一樣 特殊的智慧來認識特殊的環境 就說你這個環境對他來說的話 他就有他的特殊意義 所以智慧以無分別智 無分別智就是說 智慧與境界是合一的 這個當下這個同時 以這個智慧 正好認識這個事情的同時 這個就稱之為無分別心 不能夠分出什麼什麼是智慧 什麼是境界 他就會變成 這個時候就是有所領悟 我瞭解了我體會到了 我真正的真正的是 理解到這個問題了 這一個當下 這個當下的無分別智 是不可言說 不可透過我們的意識 去思考的 但是你說我就悟到了 這個時候的當下是無分別智 等到你說我說給別人聽 我再解釋給你聽 我剛才悟到什麼 這個就變成是後得智 後得智是有分別的 他能夠解說我的智慧 來悟到什麼境界 但是這個時候所解說的 以後得智來說明 我剛才悟到什麼境界 已經與剛才那個境界 還是有這麼一段距離 沒有辦法真正的說到 因為我們的語言 還是屬於凡夫語言 你剛才悟到的無分別智 所悟到的境界 還是屬於聖者的境界 所以你現在透過我們 世間的語言的解說 跟剛才所悟到的境界 還是有一段距離 這個我就是經常舉例子 說人家悲傷的時候在哭 悲傷的時候在哭 都沒有人的時候 哭是真正的從內心發出來的 那種悲哀悲傷的哭 跟我在講我在哭 我在哭的時候講給人家聽 什麼悲傷我怎麼悲傷 那個時候的程度 已經是淡泊了一點 跟剛才真正從內心裡邊 發出來那種悲傷的心情 已經又有一段距離了 已經不是剛才的那麼 真正的從內心裡邊發出來的 這個時候還是一樣的很傷心 但是這個時候的傷心是 語言的表達方式 語言表達的方式我們所能夠 瞭解從他的文字 所瞭解的到的對國文程度的 那一種詞句的運用 已經有所限制 只能夠說我很悲傷我很哀傷 我很痛苦 但是怎麼的痛苦呢 跟剛才的程度 已經是有一段距離了 不一樣了 這個時候的悲傷是比較淺薄的 剛才的悲傷 才是真正內心裡邊的 像這一個就是無分別智 跟後得智的差別 所以我在跟你解說的時候 這個是屬於 我瞭解這個問題之後再解說 解說的這樣子的一種智慧 我們就稱之為後得智 但是你所解說的內容 還是剛才的那些內容 悟道的那些內容 但是是透過我們世俗的語言 透過世俗的思考 讓你能夠來瞭解 讓你能夠來理會的 但是我講給你聽之後 你還必須有你自己的用功 你自己的修行 你自己的體悟 你才能夠就是說 原來剛才某某人所講的 或者說幾年之前 某某人所講的 原來是這個樣子 平常我們現在在教小孩子 也是一樣 現在父母親在要求小孩子 要用功 要聽話 還要 就是怎麼樣子的有禮貌 其實現在小孩子 從小就是蠻自由的 有沒有禮貌 像早期我們看到什麼人 父母親都會說要叫這個叔公 叫這個嬸婆 叫這個嬸嬸 嬸婆 伯公 甚至於叫的很疏遠的一種名稱 但是你是當小孩子就是要叫 現在小孩子看到之後 點一個頭就衝到房間裡邊 去玩他的電腦了 連要叫他出來說 要叫個某某親人的名稱 他都沒有辦法 有時候甚至還叫不出來 什麼關係還不知道 他的那種親和度也是不足 有的時候父母親在教小孩子 孩子不聽話 或者說父母親的用心 孩子們沒有辦法領會 什麼時候才能夠領會 要等到這個小孩子 自己當母親的時候 當父親的時候 原來以前的父母親對我的要求 所以一定要自己本身 已經又有了下一代之後 才有辦法去領會到 以前的父母親對我的 當時的教導的那種心思是如何 一定要幾年的時間 透過幾年的時間之後 你才有辦法來領會到這個境界 我們現在也是 在這個修行的過程當中 師長善知識 教授善知識對我們的教導 是很用心的 我們在聽的時候不定都聽不懂 真的是沒有辦法理解 但是我們自己本身 還是要用功 所以真正的修行是靠自己 雖然善知識 雖然親朋好友 雖然我們的同參道友 一直的鼓勵我們 一直的引導我們 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自己 有沒有在真正的用功 你有真正的用功 你才能夠真正的有所體悟 雖然善知識從旁一直的鼓勵 要好好的讀書 好好的理解佛理 好好的誦經好好的看佛書 但是能夠說 心思不在這個上面的話 還是體會不出來的 所以我們前面要具足五事 要宿習三多 這個是真的是天天的 時時刻刻的 不能夠間斷的 不休不息的 甚至於還要心心相續的 你才有辦法真正去體會到 所以這個地方所談到的這個 勝義 要有前面的無分別智 來體悟到來領會我們這個境界 你才有辦法真正的 進入到這個狀態 進入到這個程度 所以這個勝義就是特殊的智慧 來觀察特殊的這種境界 你一定要有智慧 你的境界才有辦法顯現 你一定要有智慧 才能夠去體悟這個境界 所以這個勝跟義 他就是屬於依主釋 所謂彼勝智所認識之義 這一個就名之為勝義 第三這個有財釋 有財當然就是金銀財寶 代表很多很多的這種財富 文字本身有什麼財富 比如說我們說佛陀 一個佛字 一個佛陀 就是屬於多財釋 就是有財釋 為什麼 因為佛陀具足了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 具足了無量的智慧 具足無量的功德 具足無量的福德 具足十八不共法 種種的四無所畏等等的 這麼多的功德 這些功德不是世間的 金銀財寶可以買得到的 但是在於我們的 修學佛法裡邊來說 你必須要具足這麼多的功德 這麼多的資糧 你才能夠真正達到佛陀的境界 達到佛陀的境界 就是具足了這麼多的功德 所以這些功德 以我們的世俗的例子來說 就如同是我們的金銀財寶一樣 所以我們平常的 一些修行的動作裡邊 不管是出家在家都一樣的 你有布施就有布施的功德 你有持戒就有持戒的功德 你有信心就有信心的功德 你有慚愧心就有慚愧心的功德 這個我們就稱之為七法財 所以你如果能夠好好的 在種種的這種行善的部分 或者在於我們這個佛門的 這種出世善的修行道上 大家共同的來努力的話 這個功德是每天每天的累積 所以你有一分的心力出去 就有一分的功德 在這樣子的情況之下 我們所具足的就稱之為法財 以後成佛之後 就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 這些功德存在 所以福德就圓滿具足 智慧也是圓滿具足 像這個我們就稱之為有財 有這種功德法財 現在這個勝義也一樣的 也是站在這麼一個意思來說 勝義也是有財釋 他是具有無量功德的 讓我們能夠得到智慧的 讓我們能夠得到 對於世間真理的器重 所以從這個方面來做解說 **這個是說本身**(刪除) 這說本身不是勝義 但有彼勝義亦得名為勝義 什麼意思 就是說他本來 名稱上不叫做勝義 但是因為他具有這樣子的功德 具有這樣子的一種能量 所以我們就說他叫做勝義 像什麼 如具縛凡夫沒有無分別智 是不能夠得到勝義無性的 具縛凡夫 縛就是被綁住了 我們每一個凡夫眾生 就是被貪瞋癡綁住了 所以我們就在這個 三界六道裡邊就一直在輪迴 跳脫不出來 就像一隻牛被綁在一棵樹 牛再怎麼轉再怎麼轉 就是在這麼一個範圍裡面 我們凡夫眾生也一樣 被這個貪瞋癡把我們綁住了 被這個慢疑二見綁住了 所以我們再怎麼樣的轉 再怎麼樣子的轉 雖然有很多很多的福德 你還是在三界之內 最多就到天上去享福 去享樂 福樂享受盡了 還是再墮落三惡道 所以我們凡夫眾生 跳脫不出這個三界 我們叫做具縛凡夫 所以你要怎麼跳脫出去 牛被綁在這個樹的樹幹 一定要把繩子剪斷 所以我們一定要斷貪瞋癡 慢疑惡見 能夠把這個六根本的-煩惱斷除掉 你才有辦法真正的得到 跳脫於三界之上 你才能夠真正的成為一個聖者 所以這個地方就稱之為 具縛凡夫 具有被綁住 被這些煩惱所繫縛的凡夫 我們沒有這種智慧 我們沒有智慧 當然我們就不叫做勝義 然而因為聽了無垢清淨的聖教 好了 我們每天聽聞佛法 佛法所講的都是讓我們行善的 從有漏善達到無漏善 從世俗諦談到勝義諦 這些都是屬於清淨的聖教 所以我們只要聽過一次佛法 誦過一次佛經 看過一次的佛書 你就是多薰習了 一次的清淨智慧 薰習 所以我們這個清淨智慧 也是要一直的 把他給累積下來的 你如果有這樣子的話 一次一次一次的 一直的在聽聞一直的在薰習 一直在聽聞的話 你也透過你自己本身的智慧 如理思惟 就是根據我們佛經所講的 照佛經所講的這些道理 去思惟他 不要亂猜疑 不要有自己的看法 不要預存自己的見解 就照我們佛書所講的 這麼去理解這麼去思惟的話 觀察修習 具有有漏的三慧 三慧雖不就是勝義的智慧 然而能夠順彼無分別現證妙慧 就由這個三慧 就能夠引發無漏智慧了 所以多聽聞佛法多薰習佛理 多運用我們的思考能力 從我們這個有漏的智慧 慢慢的引發成為無漏的智慧 你就成為聖者了 所以這個有漏的三慧 這個聞思修 多聽聞多思惟多觀察 你有聽再去思考再去真正的 深度的去理解的話 你的智慧一定慢慢的 就是會越來越廣泛 越來越深刻 甚至於能夠從世俗諦 達到勝義諦 這個就是有漏慧達到無漏慧了 這樣子的境界我們就稱之為 勝義 所以這個無漏功德就是有財 你就有具有這種功德法財 是第二種清淨智慧所緣的 清淨境界如經典裡邊就說 若是清淨所緣境界 我顯示彼以為勝義 你如果是從清淨所緣的 這個境界 清淨所緣的境界 當然這個智慧也是清淨 以清淨的智慧來緣取對象 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說 這個就叫做勝義 你一定能夠從無漏智慧當中 清淨智慧當中 沒有染污性 沒有煩惱性的來瞭解 這樣子的當下 我們就稱之為勝義 所以你在看佛書的當下 正在思考佛理的當下 這個都叫做勝義的境界 所以你一天 有半個小時的勝義境界 你一天有一個小時的勝義境界 我們要真正的達到 出離三界得解脫就比較快了 如果是一暴十寒 今天看一下一跳就跳了四五天 一跳就跳了一兩個禮拜以後 甚至於有的甚至於 忙到昏頭轉向的時候 說我沒有時間再看佛書了 沒有時間再瞭解佛理了 甚至於我們的空佛院的學生說 我一忙起來 連看電視的時間都沒有 這個就比較困難了 要瞭解就比較不容易了 所以如果是我們空佛院的學生 最好就是能夠 時間一到就把電視打開 即使眼睛濛濛的 還是愛睡愛睡的 但是看了幾分鐘之後 眼睛應該就可以睜開來了 如果雖然是沒有報名參加 還是很用功的 很有用心的 來看我們這個節目的話 也是相同 時間一到就把電視機打開 你就可以每天累積無漏智慧 每天累積清淨智慧 最低限度一個鐘頭二個鐘頭 所以這個是我們 在修學佛法裡邊的聞思修 能夠從有漏慧 達到無漏慧的一個過程 非常的重要 所以一定要多聽多思考 多觀察多領會 世俗就是隱覆 世俗就是粗顯的 所謂的世俗的一切 就是他的真正的義理 是被隱藏住的 他真正的好處就被隱藏住了 他真正的道理 就被我們這個外在的 這些色彩給隱住了 再來世俗的一切好瞭解 因為都是一般的知識境界 所以這一種 我們就稱之為世俗諦 世間一般性的 這種世間一般性的 蒙蔽事物的真相 令不見他的本來面目 就是我們世俗的功用 所以我們看什麼 都是迷迷糊糊的 都是沒有辦法 很清楚的去瞭解他 只要好看只要好用就可以了 常人所見的色等五塵 不就是五塵的本身 如眼所見的白色 我們一般的人認為都是純白色 其實他是七種色彩的和合性 我們所看到的陽光的白色 其實陽光的白色他是七彩顏色 什麼時候才看得出來 一定要等到下過雨之後 馬上出太陽 我們的天邊就會有彩虹 彩虹其實就是水滴 透過陽光照射之後 顯現出來的七種顏色 那才是真正的顏色的本身 七彩顏色的和合體就是白色的 像我們這樣子來說的話 我們一般白色就是白色 其實白色是七種的和合 這個就是被蒙蔽了 他就是讓我們沒有辦法清楚 去瞭解了 但是因為科學的研究 讓我們知道 透過這個三菱鏡 我們瞭解到 顏色原來是這樣子變出來的 或者這邊所說的叫做分光鏡 就是把白色 分成他的本來的顏色 就是七種顏色的和合 所以我們說世間的一切法 世間的一切世俗 我們說他是虛妄的 他是如幻的他是不真實的 都是我們世俗的一切 所以世俗的一切 都讓我們蒙蔽了 是好是壞我們也不清楚 只不過適合我們 自己本身的需求 現在是喜歡大紅的喜歡大黃的 就配合我們自己的需要 或者聲音的大小聲 老人家都喜歡比較輕鬆的 年青人都比較喜歡 那一種強烈的 像這個都是自己的本性 也只有本性裡邊 我們認為說我喜歡就好 我高興就好 像這樣子的一種觀念 就是屬於世俗的觀念 世俗的眼光就是很粗顯的眼光 像這一個就是屬於世俗諦 勝義諦一定要透過 清淨無分別智的瞭解 這個才叫做勝義諦 現在來看把這個勝義 跟這個世俗二諦 前面有說 我們佛陀就是依二諦 來為眾生說法 二諦為眾生說法 這二種的真理 在大小乘的聖典中 都有談到過的 小乘的聖典 就是我們小乘的經典 當然有談勝義世俗 就是大乘的經典也一樣 像阿含經就說了 阿含經解說二諦 真實性的我們就稱之為勝義 假名的就稱之為世俗 世間的一切萬法都是因緣和合 因緣和合出來之後 我們一定要跟他立一個名字 有立名字我們才叫得出來 這是書這個是紙張 這個是筆 你有這麼一個名稱 大家一個共識共同的瞭解 所以小孩子一出生 就跟他教他這個叫做鉛筆 這個就是原子筆大家一個共識 一講到鉛筆大家都知道 都一樣的 這個是書本 是國文的課本 是數學的課本 聽得懂 像這樣子有一個共同的 一個理解性 這一個一定要用名稱 所以世俗諦的一切萬法 都是要有一個名稱的 被做出來的東西 被發明出來的東西 一定都馬上有一個名稱 這個取名字 人一出生就要取名字 有一個區別性 所以我們這個名稱 就稱之為假名不是真的 所謂不是說他本身 就具有這樣的名稱 是他和合之後 我們才取一個名字 跟他合上去的 所以這個名字是他的本體嗎 不是 像我們現在的人 尤其像年青人都很喜歡改名字 身分證上的名字 有時候一而再再而三的改 但是戶政事務所 還是有一個規定的 是不可以這麼改這麼多次 最多好像只能夠改三次而已 但是 身分證不能改沒關係 就是叫小名叫偏名 還是改 認為這個名字不好就要改 改來改去還是你這一個人 像這一個我們這個名字 就是假的 以前有一個什麼名 現在又有一個什麼名 後來又一個什麼名 這些名稱只是代表著 我這麼一個身體 我這麼一個人 所以這個名字其實都是假名 你明天要再改一個也可以 後天再改一個還是可以 問題都不是你的本性 所以我們有一個和合體之後 取一個名字 發明了一樣東西取一個名字 這個名字都是屬於假名 只不過我們世俗的人 一定要有一個共識的來瞭解他 你才能夠講到某某東西 大家才能夠去瞭解 所以假名這個就是世俗的 如六根六塵是勝義有 粉筆黑板就是世俗說 六根六塵為什麼是勝義有 因為站在唯識學的立場來說 根塵境界 都是我們的色法種子所生的 是色法種子所生 所以眼根有眼根的種子 耳根有耳根的種子 就是外在的色塵 也有色塵的種子 聲塵也有聲塵的種子 所以六根六塵他是種子所生 有他的本體性的 有這個本體性 如果真正的去瞭解他的話 瞭解到這個種子的內在 你就能夠知道六根六塵的 本體是什麼 像這樣子的一種解說 我們就稱之為勝義有 粉筆黑板這些東西 紙張書本這些東西 當然都是我們世俗的一切 物質把他和合而有的 這一個我們就稱之為世俗說 世俗有 這樣小乘的勝義有 就是大乘的三科釋 小乘所講的勝義 就是我們大乘所講的三科 什麼是三科 是五蘊十二處跟十八界 蘊處界稱之為三科法 這個三科法主要的用意在哪裡 在說明我們這個生命體的 五蘊也是在我們這個生命體 十二處也是講我們這個生命體 十八界也是講我們這個生命體 五蘊所講的主要的是簡單扼要 十八界 你看分為十八種來做解說 這個非常的詳細說明 再來五蘊他是偏重於 心法方面的解釋 十二處是偏重於 色法方面的解釋 解釋我們這個身體 十八界就是心法色法 就是各半的來解說 我們這個身體 這個當然說起來就是根機不同 程度不同 有的要研究色法的 就是物質的 有的是從精神方面來做瞭解的 所以根機程度的不一樣 佛陀同樣要解釋我們這個身體 就從五蘊來解釋 從十二處來解釋 從十八界來解釋 這個叫做蘊處界三科 這三科法就是說 我們一定要好好的觀察 我們這個身體 我們的身體怎麼來的 身體本身的他的真實性在哪裡 他的假有性在哪裡 再來我們生生世世 這樣子的一種生命體 我們要怎麼樣子的去連貫 也要去瞭解 所以這個就是我們大乘所講的 這個部分講得更詳細 講得更清楚 三科當然也有假也有實 各派所說不同 到底是從五蘊來解釋的 他的真實性或者是假有性 每一個學派每一個學派 都有他各別的 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 論師他們的研究角度方向不同 就會有不一樣的解說 叫做立場不一樣 下面有舉出了我們 在部派佛教當中 有幾個部派的說法 比如說說一切有部還有犢子部 他們所講的就說三科皆實 說一切有部一切皆有 一切皆有他的實體 犢子系他是從說一切有部 分出來的 從說一切有部分出來的末派 當然他的基本宗旨不變的 還是一切皆有 所以他所談到的就是 三世實有法體恆有 時間都有他的實體性 一切萬法都有他的實體性 所以三世實有法體恆有 是說一切有部的主要的宗旨 犢子系是他的末派 當然還是宗旨不變 所以這兩個學派 就計 他們就執著 他們就主張 就是三科皆是實有性的 另外大眾系的 乃至於大眾系的說假部 從大眾部系他所分出來的 一個部派叫做說假部 一切皆假 一切皆是因緣所生 沒有他的實體 所以這個說假部 他就認為說十二處是非實 因為十二處 十二處裡邊 只有一個意根是心法 其它的十一種都是色法 當然色法非實有 所以這個說假部他們就認為說 十二處皆是假法非真實 上座系的說經部 他就說以蘊處為假有 十八界是真實的 五蘊跟十二處是假有 十八界才是真實 這個是上座系的說經部所講的 也有說苦集滅道的四聖諦 是勝義 就像我們的遺教經裡邊 有這麼一句說 月可令熱日可令冷 佛說四諦不可令異 佛說的苦諦實苦不可令樂 集真是因更無異因 苦若滅者即是因滅 因滅故苦滅 滅苦之道實是真道 更無餘道 這一段話 是從遺教經裡邊說出來的 世間的一切萬法都是可以變的 像月亮我們說月亮是清涼月 清涼月如果以佛陀的境界來說 以佛陀的功力來說的話 月亮都可以讓他變成熱的 太陽是非常的熱 但是以佛陀的功德 太陽都可以把他變成冷的 這功力有多大 但是世間的真理 苦集滅道的四諦 苦真實是苦 集就是我們的一切業因 是真的是業因 苦諦也好集諦也好 你沒有辦法給他轉變的 因果不能轉變的 因果不可轉 定業不可轉 所以苦集滅道的因果 這種關係是你沒有辦法 跟他轉變的 他是真實性的 所以這邊所談的滅苦之道 他實是真道 你要滅苦的方法達到滅諦 甚至修行的方式 達到了解脫 這種方法是不能變的 他是真實有這種功德的 所以像這一個 你不能夠像其它的方式來說 我用其它的方法 我不要用三十七道品 我不要用這個六度萬行 我就能夠得到解脫 不可能的 容易走上邪知邪見邪行 的方向去了 所以說世俗的一切 佛陀都有能力跟他轉變的 但是真理就是真理 苦集滅道不可轉 所以說像這一個就是屬於勝義 不能有所轉換的 也有說大眾分別說系所講的說 十二因緣是勝義 十二因緣法 從無明緣行行緣識 一直到生緣老死 這一個十二因緣法 他說是真實的 再來緣起經的所說 分別緣起已緣生已緣起 是若佛出世若不出世 法性法住法界常住 緣起跟緣生 緣起是從他的理體性來說的 緣生是從他的因緣聚合 所顯現出來的和法來說的 我們說一切萬法皆是因緣所生 我們看得到 但是他的理體 就是他具有緣起性 理體就是緣起 所以理體的緣起是不變的 但是緣生的一切萬法 他是可以千差萬別的 所以這邊所談到的 緣起就是真實性的 有佛陀出現於人間也好 沒有佛陀出現人間也好 世間的真理是不變的 這一個就是屬於緣起法了 所以像這一個有佛出現也好 在人間告訴我們 世間的一切苦集滅道 就是沒有佛陀出現在人間 世間的苦集滅道還是不變 還是一樣 像我們的生老病死 人出生會老會病會死 這個是世間的真理 有佛出世沒有佛出世 人的生老病死還是不變的 雖然說我們可以靠現在的醫學 靠著現在的科學 把我們的壽命延長 但可以延長多久 總有一天還是一樣要滅 還是一樣的要死亡 像養生之道 可以活到一百多歲 現在的人瑞很多 一百多歲以上的老人家 非常的多 身體健康的也是很多 但是總有一天還是一樣的 生老病死還是會顯現出來 所以說有佛出現人間 沒有佛出現人間 道理不變 這個就是勝義 所以大眾分別說系 就以緣起為無為 緣生為有為 所以緣起是真理 他是理體所以他是無為的 不變的 但是緣生是因緣聚合所顯現的 他可以有千變萬化 所以緣生的一切萬法 他是屬於有為法 無為就是勝義諦 有為當然 緣生的當然就是世俗諦了 這個是從緣起?鎖的 因果必然性 推論出一個常住不變的理則 那麼就稱之為 勝義諦的真實性了 所以說 我們從一切萬法本身當中 來跟他推出一個理性出來 這個理性就是緣起 這個理性就是勝義 大乘經解說這個二諦 世俗就是常識的境界 勝義或者是指空性 或者是指實相 或者是指真如 或者是叫做法界 或者無相實際 或者是實際法 這些我們都是可以說 是一切無為法的 一個另一個名稱的解說 因為這個是完全要 自己本身去親證的 親證的時候總是要有一個名稱 名稱就用一個最 在我們所有的名詞文字當中 最殊勝的就能夠代表的 最接近的來做解釋 說不定稱之為真如 稱之為法界 稱之為空都可以的 經典也有說 若是有為即非勝義 又說若是清淨所緣境界 我顯是彼以為勝義 也就是說有生有滅的因緣法 不是勝義 要達到無生無滅的 不生不滅的境界 才能夠叫做勝義 清淨所緣的智慧 這種境界我們才能夠叫做勝義 所以站在大乘的立場來看 小乘的三科我們稱之為世俗諦 為勝義諦是錯誤的 所以如果把這個三科 也叫做勝義的話 就是不對 因為這個三科 是指著我們世俗的生命體 在十二門論裡邊也有說 如聞四諦是第一義諦 小乘他們也有主張 四聖諦也是勝義諦的 在這個苦集滅道 他們都有很多很多的一種解說 像苦下有苦空無常無我 來解釋這個苦 集就講到因緣生滅 集因緣生 講到滅的話叫做滅盡妙理 講到道的話 道如行出 這個都是在解說這個四聖諦的 一種義理 從不同的名稱上來做解釋 這在龍樹學中許不許可如此 龍樹就說了 無常無我非第一諦 實相理中常無常 我無我是不可得的 站在世俗立場來說的話 當然我們可以這麼說 站在生命的立場 都不能夠說他的分別相 不過透過空性就是空無我了 這個無我龍樹又允許 勝義諦他是真實的 所以就說無常無我只合三法印 要與空性相合 才能夠成為勝義諦 說常也好說無常一定要從 三法印裡邊來說 達到了最內在的 才能夠稱之為勝義 不過通過空性的 無常無我的理性 有的時候是偏有為 有的時候又偏無為 這個無著菩薩 無著就是說這個勝義 亦如本經所說的清淨所緣境界 什麼叫做勝義 就是清淨智慧所緣的境界 就是勝義了 也一如小乘所說的蘊處界三 站在小乘的立場來說 什麼是勝義諦 蘊處界三科就是勝義了 瑜伽師地論就說 如其色等想事 色等想 我們一切色法的透過思考 透過分別 離言 這個緣 離言說性 當知他就是實物有是勝義有 所以下面他就畫一個圖表 看著這個圖表 知道他小乘允許 三科是實有的 勝義諦是實有的 大乘是認為法界才是真的實有 這個圖表大家就配合 我們前面的道理來做一個瞭解 所以我們對什麼是勝義 在這個地方也應該 有一個概括的瞭解了 祝福大家萬事吉祥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