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題:解深密經 09 主講:淨珠法師 解深密經 第九集 諸位同學 大家好 阿彌陀佛 我們看了解深密經 這一個題前講義 第九頁接下來 所看到的就是告訴我們 要修習五法具足 才能夠對於解深密經的意思 乃至於就是對於般若經的意思 才能夠有所瞭解 第十頁裡面 談到這一個本經的特勝裡面 又再特別的告訴我們 要去瞭解般若經 必須要多宿習三多 要多供養佛要多親近善友 要多聞法要 如果能夠這個樣子的 不間斷的 不休不息的 心心相續的 一直的來對於佛陀所講的經典 或者佛陀所講的一切諸法義理 能夠去薰習 能夠去修學 甚至於親近善知識 大家互相的研究討論 乃至於對於佛寶 你能夠尊敬供養的話 你對這個般若經的意思 你才有辦法 有這個上品的善根來瞭解 一般的人要有這樣子的 這種條件具足得這麼豐富 也是不容易的 這個說起來就是要無始的 多劫多生的親近佛法 或者多劫多生的來行善 或者你有這個因緣來親近三寶 像我們台灣 可以說佛教非常的興盛 電視打開都可以看到出家人 在路上走路都可以遇見出家人 甚至於到公共場所 都可以看到佛書 但是真的能夠用下你的心思 來看佛理的看佛書的 會有多少人 真正的用心的又有幾個人 你如果說要信心堅定的 真正的踏入佛門 皈依受戒持戒 甚至於就是每天 能夠聽聞法要的 可以說少之又少 台灣這樣子的一個大環境 要真正的 修學佛法都不容易 何況是台灣以外的這個地區 一個地球來說的話 一個國家有這麼一間佛寺 有這麼一兩個出家人 都不容易的 其它的地方根本看不到出家人 看不到佛書 你要如何的多供養佛 要如何的多親近善知識 要如何的來聽聞法要 更不可能 台灣的環境都不可能的話 其它的就很難了 所以在其它的國家 如果有出家眾 如果說有人講經說法 以我個人來 我都很稱讚他們 的那種勇氣跟毅力 這麼少的人來相信 我們這個佛法的法理 他們都能夠很堅定的信心 一定要把佛法弘揚開來 多少人能夠來聽聞佛法 很難 以他們的宗教信仰 以他們的風俗習慣 以他們的生活那一種環境 要來瞭解佛理 要來禮佛拜佛 受到不同的 異樣的眼光來看待他們 他們都還能夠很堅定的 要踏入佛門來禮佛拜佛 這一種信眾也是真的讓人家 非常的尊重尊敬的 所以以我們台灣佛教來說的話 能夠踏入寺院禮佛拜佛的機會 非常的多 看到佛書的機會也非常的多 能夠親近出家眾 或者親近 對於有說有學的在家居士們 可以說機會非常的豐富 非常的多 但是算一算 能夠真正的靜下心來 好好的在佛學裡邊 一天十分鐘二十分鐘 乃至於半個小時的用功時間 會有多少人 真的是很少 所以說起來要五事具足 要宿習三多 你對般若經的意思 才有辦法真正的去體會 才有辦法真正的去瞭解 當然這種人還是少之又少 少之又少 對般若經的意思聽不懂 當然請教佛陀 所以我們這一部解深密經 也就是對於 三多不具足的 五事不具足的 對於這個般若經的意思 你聽了聽不懂的 或者不瞭解的 甚至於就是執空的這一種 稱之為方廣道人 可以說我們這一部解深密經 對他們就有一種功用 有一種能力 讓他們對於以前的錯誤的認識 能夠加以糾正過來 加以把過去的錯誤的思想 能夠把他給翻轉過來 所以我們自己本身可以說 三多沒有辦法具足 五事也沒有辦法具足 所以我們這樣子的 欠缺的條件之下 我們好好的來研究解深密經 一定能夠在佛陀的善巧大悲的 這種能力之下 我們能夠有所領會 所以我們自己本身 對自己一定要有一個信心 就說我看解深密經 我一定能夠瞭解 佛陀所說的義理 不管是從有的方面來瞭解也好 從空的部分來瞭解也好 一定有一個程度的領會 所以這一個是我們 在這個第十頁第四大節裡邊 本經的特勝的第一個 第十頁裡邊的 第四節的第二大段 也就是說 我們這個特勝的第二點 我們這一部解深密經 他有什麼特勝 第二大段就說 解深密經是從瑜伽師地論 別錄出來的 一向為瑜伽學者所宗 在印度早期 當然原始佛教部派佛教 甚至於我們說的 聲聞乘的小乘佛教 這麼一段時間以來 可以說原則上 就是以四諦法為主 四諦法為主後來到了 **就是西元前五百年**(請刪除) 西元前五十年以後 就開始有初期大乘 有初期大乘 把大乘的菩薩精神給發揚光大 不但要自利還要利他 在這樣子的一個 就佛陀滅度之後五百年開始 有了大乘的這個佛法 這個大乘佛法 就開始對於這一個性空學的 般若經的義理 也開始在發揚光大 所以在印度本土裡邊 就有一個就是性空學 稱之為中觀宗 也有一個叫做瑜伽學 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唯識宗 印度本土本身就有這兩種宗派 所以瑜伽宗 原則瑜伽的意思是印度話 翻到我們中國就是相應 就是說我們的心要跟真理相應 我們自己對於三寶的信心 要跟佛陀的大悲 佛陀的大願相應 所以這個瑜伽就是說 對於佛理的相應 對於悲心願力的相應 這一個就是我們 修學佛法的一個目的 在這樣子的學習過程當中 唯識學在印度他們早期主要的 就是瑜伽師地論 慢慢的根據這個瑜伽師地論 才有唯識三十論唯識二十論 甚至於八識規矩頌 就是一直的 慢慢的這些論典就出來了 所以瑜伽師地論 就是以印度當時 研究唯識學者 所主要的一部典籍 瑜伽師地論可以說非常的大部 中間就引了這麼一段的 解深密經的意思 從頭到尾全部都有引進去 所以能夠把這一個 解深密經的這一段義理 把他特別單獨的 給他 成之為單本流通 把他提出來特別的流通 所以可以說解深密經 就是從瑜伽師地論 論典祖師在解說唯識學的時候 特別引出的佛陀所講的 解深密經的意思 來做一個我們所謂的 引經據典的一個根據 現在我們就把這一部經 特別單獨的把他提出來 就稱之為瑜伽師地論當中的 這一部經典 稱之為解深密經 所以這個就是瑜伽學者 為研究唯識的 這些學者們他們所尊崇的 所學習的一個主要的論典 所以為瑜伽學者所忠 如唯識學上的心意識 或者是唯識學上的三性三無性 乃至於外境他是非有的 外在的一切境界 都沒有他的實體 非有就是空 非有就是沒有實體 外境怎麼會沒有 我們看得到的一切 眼睛所看的耳朵所聽的 鼻子所聞到的 乃至於身體 所接觸到的一切觸境 我們說這個都是心識所變現的 就從我們心識的種子 所顯現出來的一種境界 心識如果不起活動的話 這些境界也沒有 所以他是非實有 他是沒有實體性的 所以所看的 雖然他是色法 但是他是沒有實體的 所以外境非有 乃至於三乘究竟等的主要教義 到底是三乘究竟 還是一乘究竟 這個在於我們的根機 我們的程度 修學的佛法的這過程當中 你是一乘究竟 還是三乘本身單獨他都可以 得到究竟法 這個也是有所解說 所以這個都是從我們 這一部解深密經裡邊 把他給引出來解說的 也就是說解深密經裡邊 對這些問題從心意識 三性三無性外境非有 乃至於三乘究竟 他都有一個明確的解說 所以我們就一品一品的 把他給看下來 它有五卷有八品 可以說也是非常的 豐富的一個內容 所以解深密經為瑜伽中所依的 最根本的聖典 中觀學者對於本經有兩種看法 中觀學者當然就是性空學 因為性空學他是根據三部論典 就是有一部就是般若經 但主要的就是三部論典 一個就是中觀論 一個十二門論 再來一個中論還有一個百論 所以根據這三部論典 來建立這麼一個性空學 所以我們有時候稱之為中觀宗 有時候也稱之為三論宗 就是中論百論十二門論 這三部論典 他們所依據的經 當然就是般若經 所以般若經就是性空學 他是根據般若經建立的 但是是三部論典 所以有的時候 我們就說三論宗 有時候就是性空學 有的時候就稱之為中論的 這種宗派 研究中觀論的學者們 他們對於這個解深密經 他們有兩種不同的看法 第一種看法是什麼 就是說義同般若 就是說解深密經裡邊的義理 就是跟般若經所要講的義理 他是相同的 同樣的都是在說明 空跟有的這些問題上面 瑜伽所說是錯誤的 就是義理上是一樣 但是他認為說瑜伽宗的學者 的他們在解釋方面 因為解釋的方式不一樣 所以認為說道理是相同 但是在解說上卻是錯誤的 另外一種說法一種看法認為說 瑜伽師地論所說是義同本經 但不是究竟之談 就是說瑜伽師地論他既然 這些研究心識的 研究我們這個六識 乃至於微細意識 乃至於談到後來的八識 所談到的這些問題 可以說 都是根據解深密經來講的 但是這種說法 如果跟般若經 來做一個比較的話 般若經當然他是屬於最高境界 因為要具足三多具足五法 所以他的境界高 他就是究竟了義之教 對於解深密經因為在解說上 就是說般若經聽不懂 再來問的而佛陀所回答的 所以這一個瑜伽師地論裡邊 所引出來的這一些的 經典的內容 他認為說不是究竟之教 不是究竟之談 他是不夠究竟的 代表這個法子 是佛陀的方便法門之一 是引導這一類眾生來認識的 但是這樣子的境界 這樣子的程度 就是還不夠達到究竟 要得到解脫境界 這還有一段距離 印度後期佛教所爭論的 我們談到說印度除了大乘初期 也就是說性空學的義理之外 再來就是大乘後期的佛教 大乘後期的佛教 原則上就是談到 這個唯心的問題 唯心的問題早期的 就談到這個唯識 後來談到這個真心 就是我們所談到的就是好像 楞伽經勝鬘經所說的 所以他是真常唯心的一些義理 這個唯識唯心的 都是屬於大乘後期佛教的經典 後期佛教他們當然 在這個研究的 義理方面來說的話 當然還是會有他們程度上的 認知上的不同 所以還是有一些爭論 認為說如緣起的有無自性 緣起法到底有自性 還是沒有自性 再來三乘一乘的究竟 是三乘究竟 還是一乘究竟 外境的有沒有 到了外境有沒有他的實體 阿賴耶識存不存在 阿賴耶識到底有沒有 阿賴耶識有沒有 這樣子的一個心識 根據我們所看到的 在阿含經裡邊還是也有 引到這個阿賴耶的這個名詞 眾生因為喜阿賴耶 因為樂阿賴耶 喜阿賴耶樂阿賴耶 代表佛陀當時的程度 只能夠講到這樣子 真正的要再做一種解說 根機沒有辦法配合 也就是說當時的時勢所需 所以在早期 就沒有再多加解釋 但是在阿含經就已經有看到 阿賴耶這個名詞 所以這個阿賴耶 到底是存不存在 有沒有這麼一個心識 當然也是探究的一個對象 乃至於佛智是不是常住 真如緣起能不能成立 幾無一不涉及於本經 這些問題都在於我們的 解深密經都會談到 所以這些問題 大家就把他給儲存下來 等到我們再看到 真正的經典的時候 我們講到哪一品 我們就知道說這個問題 就是哪一品裡邊有解釋的 這一個問題 又在哪一品裡邊會有解釋到 我們可以一個一個把他 給比對出來 以後我們所看到的經典 談到這些問題的時候 你就有一個根據了 研究深密的學者 若在經中玩味而有所得 就可探得大乘的心肝了 大乘的心肝那是大乘的法要 他的重點了 所以只要我們好好的 把這一部解深密經能夠有所得 就是說能夠真正的研究到 你自己有這麼一個心得出來 所以在看解深密經 說起來還是真的要用一點心思 還是要用功 一個問題比對一個問題的 我們來一個來瞭解 所以這個是本經的特勝之二 就是說你如果能夠 好好的研究解深密經 對於後期佛教 所引發的這一些問題 你都有辦法去找到答案的 中國的佛學者一向都這樣說 就說我們中國 因為我們中國佛教 可以說從西元初 也就是佛陀滅度五百年之後 佛教就傳到中國來了 所以我們中國的佛教 也是獨樹一格 成之為漢文的這種佛學系 我們這個中國佛教的學者 一向都這樣子說 說什麼 般若經是龍樹的中觀學所依 深密經是彌勒的瑜伽學所依 其實這個是不正確的 首先我們要認識說 深密經不是以般若經 不相關涉的另一種說法 解深密經是從般若經之後 所引發的問題的一個解答 所以應該說起來 是前後相關係的 這個問題聽了之後不懂 發問之後再做解答 這個時候所解答的問題 還是針對著前面的問題而來的 他們不是獨立的 不是不相關係的 雖然我們中國人認為說 性空學所研究的 就叫般若經 瑜伽學所要研究的 就是解深密經 如果分得這麼清楚的話 就不正確 他們是連貫性的 再來就是說 也可以這麼講 也可以這麼講說 這一個深密經是般若經的解經 為什麼叫做解經 就解釋般若經裡邊 不懂得的問題來做一種解釋的 聽了般若經之後不懂 請教了佛陀 或者請教的相互之間 請教了菩薩之後 所做的解答 佛陀做了印證 說這個不對就是這個問題 所以等於說解深密經 就是般若經的解釋的經典 他的解經 解釋般若經 比較深奧義理的一部經 就是彌勒的瑜伽論 亦往往依般若經義 成立非空非有的中道 在瑜伽師地論裡邊 也引出了很多很多 般若經的意思 來建立非空非有 就是說一切法他就是中道的 你落於空落於有都是不對的 不過瑜伽學者是站在 深密經的立場 看般若經的義理說 般若經的言教不怎麼顯了 講到這個顯了 叫做不清楚 不夠詳細 因為講的般若經裡邊所談到的 都是以這個空的意思來做解釋 所以我們聽不懂 我們不瞭解 講得不夠清楚不夠明白 所以般若經裡邊所談到的 不夠清楚不夠明白不夠顯了 所以如來的真意 如來真正的意思 講這個般若經的 這個般若的意思裡邊 我們沒有辦法去理解 不容易了知 所以以他們來說的話 般若經就是非究竟了義教 聽不懂嗎 不瞭解 所以聽不懂不瞭解就是非了義 就是非究竟 反而解深密經我們聽得懂 我們聽的能夠去領會 我們聽了之後能夠去 就是說從內心裡邊 去瞭解這個問題的 究竟在講些什麼 所以反而解深密經對我們來說 才是真正的了義教 聽得懂 懂得他在講些什麼 所以這一類的就是說 瑜伽學者他認為說 必須要如解深密經所說的 才能夠獲得正確理解 才能夠窺見如來的真意 並不是說般若深密的本意 有什麼不同 主要的就是說般若經的意思 跟解深密經的意思 當然所談的人家說他是偏於空 他是偏於有 其實他們所談到的 我們聽不懂 聽得懂的 我有辦法去領會 我有辦法去透過修行 可以有所印證 可以有所證悟 這個就稱之為了義教 般若經太深奧了聽不懂 聽不懂就是對我來說 就是非了義教 我沒有辦法理解 所以其實說起來這兩部經典 他的意義是連貫性的 所以 本義沒有什麼不同 龍樹造這個智度論解釋般若 於深密不見他有顯明的解說 但不能因此就說 深密不是中觀學者的所依 在解說般若經龍樹菩薩 他就有一部大智度論 一百卷 蠻長的 一百卷的大智度論 是在解說六百卷的般若經 所以很多人 也都是從這個大智度論入門 從這個入門當中來瞭解 般若經所講的意思 但是在這個大智度論裡邊 就是也很少提到 解深密經的意義 所以有的人當然也就沒有辦法 就從這個解深密經的義理邊 來做解說來做瞭解 佛所說經本是諸家所共依的 只因為論師的解說不同 以經的本義也就不能夠盡合 因為大家的程度不一樣 研究的重點也不一樣 所以佛陀所講的經典 都是應機說法 你的程度是怎麼樣 佛陀就以什麼程度對你說 你才有辦法理解 但是我們後來的論師們 也是各人的根機不一樣 所以認為說 這一個對我來說是了義的 這個對我來說是不了義的 所以就變成有 這個區別性出來了 所以經典本身是沒有區別的 但是論師的解說上就有所偏重 所以有很多人也會說 師父 我們的經典這麼多 我到底要聽哪一部經比較好 我到底要專修 哪一部經典比較好 像這一個我都會跟他們說 你在這麼多的經典當中 哪一本你感覺到說 我讀的比較有興趣 或者我讀的比較有感覺 我喜歡讀這一部經 我喜歡瞭解這一部經 你如果說金剛經給你看 藥師經給你看 或者說我們現在所講的 般若經給你看 解深密經給你看 你喜歡哪一部 你第一次把他誦過之後 你認為這一部 我感覺到蠻有興趣的 是懂得的有興趣 還是因為他的深奧的有興趣 那這是個人的根機不一樣 有的人認為雖然是很深奧 但是我卻有興趣去研究他 這一個就是法行人 就是說法行的根機的人 他就是要追根究底 雖然很難懂 我也一定要把他理解出來 這個各人根機不一樣 有的人認為說我淺淺的就好了 我只要在一次看得懂我就好了 但是我們會認為說 你的根機的不同 一部經最好能夠是 一輩子的持誦 其它的就是配合 我是解深密經的 我這一輩子就是持誦解深密經 瞭解解深密經 和解深密經有關係的論典 但是其它的 我們去參加寺院的法會 這一次是地藏法會 我們就誦地藏經 這一次是觀音法會 我們就誦法華經或者誦普門品 這一次是釋迦牟尼佛的成道 釋迦牟尼佛的就是聖誕節 說不定我們就誦金剛經 說不定我們就誦般若經 不一樣的 這個都是可以隨緣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 說起來都有一本 自己本身專修的法門 專修的經典 就是跟著我們一起的 到了其它的寺院參加法會 因為佛菩薩的聖誕不一樣 法會的型態不一樣 我們可以隨緣的 多瞭解其它不同的經典 所以經典非常的多 三藏十二部 乃至於我們現在所講的大正藏 就有一百本 這麼多 真的講要看也不容易看得完 但是我們的根機 就是適應於哪一個哪一本 這一個就是我們自己本身 對這個法要 對這個法理的 對機 這個對機的情況之下 我就是喜歡這一部經 我就是要來持誦這一部經 研究這一部經的義理 和這一部經有關係的 以後的祖師們 以後的論師們 他們研究的心得 這一個在於我們的大藏經裡邊 都有一些註解 都有一些解說 論師們研究出來的成果 都是可以參考的 所以經典對佛陀來說的話 他都是一樣的 沒有深沒有淺 他都是對機說法 只不過是我們的程度不同 對於佛陀所說的 這些經典這麼多 我們也不容易去針對哪一部經 就是對我是對機的 我們也不容易瞭解 但是多看幾本之後 哪一部的經典 或哪一個方向 他是比較能夠讓我去接受的 或者我能夠去想要去體會的 那一部經你就是可以 好好的去做研究了 所以有法師講經說法就多聽 多聽的時候 雖然不是我們專修的 這一個 這一部經典 也可以從佛法的基礎裡邊 來奠定你的佛學的這個法要 因為佛所講的基礎的緣起法 佛法裡邊的基礎的名相可以說 都是一樣的 基礎點每一部經都會講到 我們多聽其它的經典 最低限度我們這個一半以上的 這個基礎都是可以去理解 在不同的經典的發揮來講的話 個人的程度不一樣 所以我有我專修的經典 你有你專修的經典 乃至於我們的這個後期的 佛法裡邊 尤其是台灣淨土宗特別的興盛 念佛號特別的興盛 念哪一個佛菩薩的聖號 當然也都是隨著個人的根機 有人要念南無阿彌陀佛 有的要念觀音菩薩 有的要念地藏菩薩 這個都是可以的 但是自己本身 要有自己本身專一的 專一的一個佛號 參加法會之後 參加法會的當下 你都是可以心隨緣的 所以像這一個 就是這個地方所談到的 佛所說經其實說起來 是諸家所共 甚至於佛所說經也都是 沒有什麼區別的 主要的區別性是在於論師的 不同的解說立場的不一樣 瑜伽論因為有很多的思想 是同於解深密經 但是三乘同見法無我 約法無我來說的話 他是一道清淨 每一個不管是聲聞乘也好 是緣覺乘也好 是菩薩乘稱之為三乘 三乘他是同見法無我 在修學的過程當中 當然要斷我執證得我空 達到對於我空的境界之後 再更深一層就要達到 法也是無實體性的 像這樣子的一種境界 他到底究不究竟 到底圓不圓滿 就是各家各家的看法 就不一樣了 這個地方根據解深密經說 是三乘同見法無我的 約這個法無我來說的話 其實是一樣的 他們所悟到的境界都是相同 悟到的境界是相同 當然就是一道清淨 就是一道解脫 我執也斷除了 法執也斷除了 離六識外別立深細相續心 就說在於我們的阿含經裡邊 根據我們這個五蘊身來看 就是說六根具足 由六根緣六境而引生六識 但是只有談到這個 六識的問題的時候 還要研究到 第六意識有間斷 第六意識有間斷的話 我們這個心識 又如何的延續下來 所以就要談到說第六識以外 應該還有一個更深細的 更微細的一個心識 相續著我們的這個生命體 甚至於我們所說的我執 這個我執在你的第六意識 如果進入於間斷的時候 我執是不是也斷除了 並沒有 還是存在著 這個我執要怎麼延續下來 應該是還有一個微細的心識 在那一邊活動著 像這樣子的 從第六識他有這個間斷性裡邊 甚至於像聖者們入於滅盡定 達到於受想都不起作用的時候 我們的心識要如何的延續下來 像這一個就是說明 離六識之外別立深細的相續心 其實這個從十八界 也是可以瞭解出來 在十八界裡邊有六識 還有一個就是有一個六根 六識裡邊有六根 就是依六根而有六識 這代表著這個六識 第六意識還有一個所依的 這個第六意根 所以從這一點裡邊 也可以瞭解說 意識之外還有一個他所依的 這一個深細的這個根的存在 這一個我們就稱之為 深細相續心 這是不容易去理解得到的 本性清淨為依他 為鈍根劣慧說假名 本性清淨這個也是從依他起 透過修行的境界 因緣有不同 都是合乎龍樹學違反瑜伽義的 有一些就說 這些問題在於我們的般若經 或者是解深密經裡邊來說 有一些的問題 還是不容易去溝通 所以這邊就是說明 像這些問題是違反瑜伽的意思 **所以這邊就是說明**(刪除) **像這一些問題**(刪除) **就違反瑜伽的意思**(刪除) 解深密經裡邊所說的問題 還是會違背瑜伽師地論 裡邊所談到的 可見本經不為是瑜伽所宗 意思中觀所依的 所以研究中觀論的學者們 也一樣的要好好的研究 這一部解深密經才可以 也才有辦法就是義理連貫 深淺 深跟淺能夠達到連貫的境界 大智度論是般若經的釋論 雖然正就五事具足者 作深刻的立論 然也不是不為初學者 兼談差別義 這一部大智度論 除了解說般若經本身的 一切法皆是無他的實體性 一切法都是無自性 就是他的一性說 但是也要談到他的差別說 像我們的解深密經 因為談到心意識的不同 談到六識的不同 當然就是有差別相 所以大智度論裡邊所談到的 也有說到一些差別義 還是有一些詳細的解釋 由此可知智度論與本經 從他的中心點來說 兩者是差別的 從他的所經義來說 兩者是共通的 我們從這個解深密經 跟般若經他們的同跟異 本意是相同 解說上是不一樣 所以中心點是差別的 經義上來說是共通的 所以智度論跟這個解深密經 同樣是有破除 就是樂空愛有者的妄計功能 這是本經的特勝之三 就是說我們這一部解深密經 同樣的跟般若經一樣 對於樂空愛有的這些執著者 會有一種破斥的 一種功能作用存在 所以這兩部經典 其實說起來都是要一樣的 連貫性的來看 連貫性的來瞭解 連貫性的來跟他體會一下 所以解深密經看完之後 有這個機會 最好能夠再看一下般若經 六百卷 蠻長的 但是能夠有這個因緣 能夠有這個機會的話 還是可以看看般若經 一經有一經的中心思想 研究者從他的中心思想 去探索他的本意 一部經有他的一個主題存在 從這個主題裡邊 你就能夠從他這個瞭解到 這部經到底在談些什麼的 他的本意在講些什麼 這個是最正確的 離開中心談另外一個理論的話 當然就是先從經意方面來說 從旁攝方面來做解釋的話 就變成是牽強附會 都不是他的本意 唯識學者 就站在本經的立場就說 般若不了義 深密是究竟顯了至高無上的 站在唯識學的立場來說 解深密經就是究竟了義教 般若經因為是聽不懂不顯了 所以他就是非究竟了義 中觀學者是根據 這個無盡意經的思想 說般若經是最徹底最究竟的 勝義了義教 這個談起來是說 中觀學者 他就從一部無盡意經裡邊 來做一個解說 甚至於他一個教判 所以說般若是最究竟的 他是最徹底的勝義了義教 你如果好好的研究般若經的話 一定可以得到解脫的 你如果有辦法悟到一切皆空 一切皆無自性的話 你一定可以得到涅槃的 像這樣子對於這個般若經 就是非常的有信心 解深密經是夠不上說是了義 因為是站在 他們的立場來說的話 站在中觀學者來看的話 解深密經就是不夠究竟 不夠了義 他只是佛陀的方便教法之一 下面就根據這個教判的來說明 因為教判就是說 佛陀講經說法四十幾年 哪一部經 是比較有他的中心思想 哪一個眾生如果根據哪一部經 他一定可以得到究竟解脫的 這個就稱之為究竟教 或者是了義教 有的經典 認為這個只是一種方便法門的 教初學的教根機不夠的 教就是善根不足的 像這一個經典 就稱之為不了義教不究竟的 只是一種入門的一種教法 所以我們中國的天台學者 天台宗他就有一個教判 這個教判裡面他說 如天台就判本經是-四教中的通教 我們就從這個藏通別圓裡邊 來說的話 他是屬於通教而已 賢首就是華嚴宗 華嚴宗他就把我們這個 解深密經判屬於五教中的始教 就是小始終頓圓裡邊的始教 都表示本經是不了義的 都只是一種入門的 一種入門的一種經典 三論學者就從般若經 解深密經同說一切法無自性 一切法不生不滅本來寂靜 自性涅槃的見地上來說 二經同是了義的 如果從這一個 義理本身來說的話 他們是相同 沒有此勝彼劣的差別 雖然有幾說不同 但是對本經有深刻研究的 就是要算唯識學者了 不管是天台宗來研究解深密經 或者是華嚴賢首宗 來研究解深密經 他們會認為說解深密經 只是一個不了義教的經典 但是我們真正的專心一意 研究解深密經的 當然就是唯識學者了 因為整部經 都是談到這個心識的問題 尤其是三性三無性 這個一個問題 心意識相品裡邊談了心意識 當然也是談心識的問題 所以真正的專心徹底研究 解深密經的 就是唯有唯識學者 這邊就講說 對本經有深刻研究的 要算是唯識學者了 龍樹就分利鈍的二種根機 就是說龍樹菩薩 把我們眾生的根機分為二種 一種叫做利根的 一種叫做鈍根的 這兩種根機裡邊 本經就是解釋 一切法無自性空的般若教 所以二者的內容 他就是說 龍樹菩薩因為他是分利鈍 所以就利根 聽一切法是無性教 鈍根還要再加以解釋 本經就是解釋 一切法無自性的般若教 所以二者的內容是相同的 解深密經跟般若經 內容是一樣的 對利根當然就 講的比較深奧一點 講的比較深刻一點 就是般若經的意思 對於鈍根的他就是解說 從解深密經立場上來說 當然義理還是一樣的 一切法皆無自性 也有說般若經他是總 解深密經他是別 從整體上來說 意思是般若經講一切法皆是空 是從整體性來講 從整體性裡邊要把他加以分別 差別義 各個不同的差別義 再來加以解釋 所謂的空是空掉哪一部分的 在這個空的內在還有他的不空 這個是隱藏於 這一個空教的裡面 像這一個就是我們 解深密經要解說的 所以這個是差別義 從這個差別裡邊 我們說百法就分為五大類 什麼是有為什麼是無為 什麼是有什麼是空 甚至於三性裡邊 什麼是究竟無體性的 什麼是世俗有什麼是勝義有 這個各別各別的再加以解說 像這一個 就是解深密經的內容了 所以利根是勝慧就從總門入 鈍根劣慧的就從別門入 就說兩本經 一個是總說一個是差別說 所以利根就從總說來瞭解 鈍根的就從差別說來瞭解 最後究竟還是一樣 悟得一切法的這個理體性 所以這邊就說 雖然是入門不同 所悟的空性是一樣的 這個就是本經的特勝之四 所以我們這一部經 他有四種特勝 一個就是都對於要具有三多 才能夠有所理解 我們雖然是因緣不具足 我們的善根 雖然沒有這麼樣的殊勝 我們還是可以從解深密經 來瞭解佛陀的義理 第二個特勝就是說 我們對於後期佛教的一些問題 你只要研究好好的 解釋解深密經 你一定可以瞭解到很多很多的 大家爭論的 這個內容在講些什麼 他的答案在哪裡 第三個特勝就是說 一切修學佛法的三乘聖者 同樣是見法無我的境界 不管說是他們再怎麼樣子的 修學過程裡邊來說 可以說大智度論 般若經 解深密經 他們義理上來說的話 本經的義理都是相同的 所以第四個特勝也是一樣 就說利根的眾生從總門入 鈍根的眾生從差別門來入 同樣的都可以悟得 佛陀的究竟義理 同樣都可以得到 解脫涅槃的境界 所以我們就是一經一經的思想 我們好好的去深入 都可以達到究竟解脫的 祝福大家好好的來深入 好好的來體悟 一定可以有所理解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