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題:解深密經 07 主講:淨珠法師 解深密經 第七集 諸位同學 大家好 阿彌陀佛 在上一集裡 我們對解深密經的深密 我們跟他分為四個意思 來做解說 第一個就是解釋深密教 這個深密教原則上 就是般若經的意思 要瞭解般若經 必須要五事具足 也就是說要有五個條件 完全都具足圓滿 你才聽得懂什麼是般若經 般若經尤其是大般若經 總共有六百卷 非常的長 裡邊所談的義理 當然就是屬於性空的道理 要瞭解空的道理 除了我們一般所說的緣起性空 一切法皆空 的這樣子的意思之外 般若經裡邊所談到的範圍 是非常的廣泛 所以在這麼 深奧廣泛的義理當中 第一個一定要具足上品善根 也就是說你對於無始生死以來 **你**對於佛法佛理的瞭解 你已經達到了上品 在修善的部分 在世間善所謂的十善法 出世間善所謂的三十七道品 乃至於六度萬行 你都已經有了這麼一個 上品的也就是說 高層次的那種瞭解跟體會 第二個條件就是要清淨諸障 也就是說內心裡邊的 貪瞋癡慢疑 乃至於邪見 這一些障礙性也都去除掉了 等於貪念也已經降到最低了 瞋恨心也已經沒有了 愚癡心也斷除了 表示說已經有智慧了 乃至於不起懷疑心 不起憍慢心 乃至於我們最後的這個 見解的部分 也達到了正知正見 所以一些障礙性一些煩惱性 也都全部都斷除掉了 有這樣子的程度 來聽般若經也才能夠聽得懂 第三個條件就是要成熟相續 生生世世都能夠親近佛法 生生世世都能夠在三寶門中 來參學 **你**這樣子的一種因緣具足 你才對真正的 般若性空的道理 才能夠有所掌握 再來就是說要**修** 多修勝解 就是說**也**對佛理的部分 要多聽多聞 由聞才能夠知諸法 由聞才能夠遮眾惡 由聞才能夠斷無義 甚至於由聞才能夠斷涅槃 要得到涅槃一定要多聞薰習 由聞慧而達到思慧達到修慧 所以在這樣的智慧的層次當中 我們對於什麼道理 多聽多思惟多瞭解多實習 必然的一定有所領悟的 所以一定要多修勝解 經常的在於禪坐當中 或者在於靜思裡邊 能夠觀想佛理所講的意義 甚至於能夠融會貫通 所以修行本身就是時時刻刻 不忘佛理 不忘佛法 有時間有精神 一打坐就是要來思考佛理的 所以打坐 我們一般雖然都說 止息觀 念佛觀 其實這個都只是 一個前方便而已 真正的打坐的用意就是要觀 觀想佛理 要去瞭解佛理 要去思惟佛理 所以真正的觀 才是我們打坐的用意 之前要有數息觀要有念佛觀 這個只是一個止 讓我們的心 不要太過於妄想紛飛 讓我們的心 能夠靜止在於一個境界上面 能夠專心 所以先有止才有觀 先讓心能夠沈靜下來 你才能夠有辦法去思考問題 所以只要有時間 一坐下來的時候 雖然一開頭先來個數息觀 或者先來個念佛觀 讓心止靜了之後 那你就真正的進入 佛理的探討部分 觀想佛理探討佛理思惟佛理 這個就是多修勝解 所以佛書就是要看得多 再來有時間就是要多思惟 多去瞭解 第五個條件就是要積集 上品的福德智慧資糧 我們都說佛陀成佛最主要的 就是智慧圓滿福德圓滿 所以稱之為兩足尊 所以皈依佛是兩足尊 為什麼佛是兩足尊 智慧圓滿福德圓滿 智慧就是從佛理方面 從世間的真理方面 來探討瞭解體會 甚至於體證體悟 真正的從內心裡邊達到 瞭解徹悟 另外一個就是廣結眾緣 廣度眾生的情況之下 跟眾生多結善緣 這一個就是我們一般 所講的福德就是福報 所以你的道德品行方面 能夠心胸寬廣 能夠來引導不懂得的 引導不會的 引導下劣的 像這樣子 你的這個福德才能夠增長 所以修學佛法一定是叫做 福德跟智慧就是要同修要共修 要同時來學習 這個同時學習就是要雙管齊下 一方面自己多利用時間 來瞭解佛經的意義 義理 一方面就是眾生有需要 那就是一定要撥出時間 撥出精神來陪伴著他們 甚至於為他們解決痛苦跟困難 這一個就是我們所謂的菩薩道 所謂在菩薩道的過程當中 就是要有自利也要有利他 自利 利他是同時進行的 所以每一個不管是出家 受過菩薩戒的 在家受過菩薩戒的 一定要提出這種精神出來 一方面自己不要荒廢了 自己對於佛理的研究跟探討 一方面對於一切眾生的需求 也是要有慈悲心 這樣子的話才能夠得到 福德與智慧這兩個 達到成佛的條件 能夠真正的圓滿 這一個就是說成佛的一個資糧 就是智慧跟福德 一定要具備 所以在這個五個條件裡面 你如果全部都具足的話 聽般若經沒問題 一定聽得懂 一定有所領悟 所以對他們來說是屬於了義經 但是對於聽不懂得的 或者聽了之後反而去誤解的 甚至於毀謗的 甚至於完全不信的也是有 這個就代表著這個五事不具全 五個條件沒有具足 智慧不夠 福德不夠 煩惱重重 再來沒有善根 你一定是聽不懂 般若經在講什麼 這個狀況當然釋迦牟尼佛 對聽不懂般若經的這一些眾生 這一些弟子們 佛陀再重新的再加以解釋 在解釋的時候 對這個空的部分 盡量就少講了 就講有的部分 什麼是有 世間緣生的一切法 世間的現象是有的 世間的因果是有的 不能夠反對 不能夠說一切皆空 再來對於世間的這個 緣生緣起的一切萬法 你有辦法透徹的去瞭解 對他不會就是誤解 或者就是起錯誤的瞭解的 你這樣子 對於依他起透徹瞭解的境界 沒有障礙 這個我們就稱之為圓成實 這個圓成實 就是依他起的理體性 這個理體性也不能夠是沒有的 所以對於空的部分 就是釋迦牟尼佛講 遍計所執才是空 遍計所執是完全不對的 遍計所執是完全不正確的 在依他起上 也完全沒有他的形相的 你卻錯誤的認識他 錯誤的瞭解他 當然這個就是錯誤的 錯誤的一定要把他斷除掉 錯誤的一定要把他給 **就是**刪除 所以這個就叫做空 所以站在唯識學 的立場裡邊來說 依三性 依他起 遍計執 還有圓成實 這個遍計執就是空的 依他起是世間的因緣法是有的 依他起上的體性 圓成實也是有的 所以在這樣子的瞭解當中 就知道 應該是空掉錯誤的 斷除錯誤的思考 要正確的來瞭解 這樣子的 就是我們解深密經裡邊 所要談的問題 也就是唯識學所要談的問題 所以唯識學裡邊也是有談空 但是也是有談有 如果是懂得什麼應該空掉 什麼應該要徹底的去體會的話 這一個就是我們唯識學 **的**修學的部分 所以在這個第一段的 解釋深密教當中 就是從這個五事具不具足 對於這個般若經的義理 瞭不瞭解 這一個部分做一些解釋 所以五事不具足的眾生 五事不具足的弟子們 對般若經的道理聽不懂 當然就認為般若經就是秘密教 我聽不懂不曉得在講什麼 什麼都是空的話 我要修學什麼 都是空的話功德在哪裡 他體會不出來 所以釋迦牟尼佛為這一類眾生 **就從** 就用另外一個角度 **用另外的**稱之為善巧方便法門 再做另外一個方式的解說 這個就是解深密經的意義了 現在我們看這個 第九頁的第二大段 裡邊就講一個第二 第二的 有關於什麼叫做深密的意思 這邊講這個解了深密理 第一個是解釋深密教 有關於我們的學習的過程當中 的一些條件 現在是解了深密理 認為什麼道理我聽不懂 聽不懂就是秘密教 聽不懂就是很深奧的 現在我們這一部解深密經 就是要讓你聽得懂 讓你能夠來瞭解 所講的道理是在講些什麼 你聽一定聽得懂的 這一個從悟理方面來講的 也就是如來說的深密教理 聽者能夠如實通達就名為悟理 你講我聽得懂 佛陀解釋世間的道理我聽得懂 當然我就是悟到這個道理 感覺到這個道理 佛陀講的我聽得懂 我瞭解我體會得到 這個就稱之為悟理 所悟的這個理性 是一味無差別的勝義諦 佛陀所講的這個道理的 他的體性他是真實性 這個真實性是永遠不變的 不管這個世界 他是怎麼樣子的變化 怎麼樣子的變動 這一個真實性永遠不變 這個不變我們稱之為勝義諦 就是殊勝義理的一種真理 他是法爾成性的 所謂的法爾就是只要有這個 這個道理這個真理的存在 就有他的這個體性的存在 就是不是某某人製造的 也不是某某神製造的 也不是某某仙製造的 沒有人知道 自然就是這樣 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的 所以釋迦牟尼佛就說 他所悟到的真理 他所解說的這些道理 不是我發明的是我發現的 發明跟發現是不一樣 所謂的發明是本來沒有 現在變成有 但是本來就有 但是已經消失一段時間 沒有人發現 現在被你發現了 這個發現就表示以前就已經有 世間的真理 釋迦牟尼佛有出世沒有出世 真理是不變的 釋迦牟尼佛沒有出世 我們這個世間還是緣生法 釋迦牟尼佛有出世跟我們講 世間是緣生法 還是緣生法 所以世間還是緣起的 還是緣生的 所以佛陀就說有佛出世 **有佛**沒有佛出世 可以說世間的真理是一成不變 他是本來如此本來如是 永遠不變的 這個就稱之為法爾如是 我們對於這個法爾如是的 這種勝義諦 他本來就是現成的 是被釋迦牟尼佛發現到的 所以在我們的經典裡邊 阿含經都會談到古仙人跡 佛陀發現了古仙人跡 也就是說以前的人 也是走這一條路而成佛的 這條路已經有一段時間 沒有人走了 沒有人去發現了 現在釋迦牟尼佛 他透過修行之後 他悟到了 他就是找到了 過去的佛也是尋著這條路 來成佛的 所以過去十方佛 他是悟得緣起法而得到解脫 釋迦牟尼佛也是如是 以後的彌勒佛也是如是 這個就是世間的真理 法爾就是如此的 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的 有人發現沒有人發現 就是這個樣子 有很多的道理 世間的做人的道理也是一樣 沒有人解釋的時候 他就是這樣子 有人幫我們解釋 我們是不是瞭解的更清楚一點 但還是這個樣子 比如說尊敬師長友愛同學 或者尊敬長輩孝順父母 這個有人教沒有人教 都是一樣的 有人教是你做得比較圓滿 沒有人教你就是不懂 就不會去做 人家就會說 這是一個沒有人教導的孩子 他不懂得什麼叫做孝順 不懂得什麼叫做尊敬 但是孝順與尊敬這是 本來就是這個樣子 對長輩對師長本來就是應該 要有這樣子的一種禮貌 這樣子的一種道德觀念 所以有人教也應該這樣 沒有人教也應該是這樣 但是沒有人教人家就會說 你就是沒有人教的 沒有人教的話 當然就會做的不好 所以世間的真理就是如此 世間的真理就是法爾如是的 但又不是尋伺所行境界 所以又說為深密 這個本來如此本來如是的 這樣子的一個道理 他不是尋伺境界 什麼是尋伺 尋就是比較粗的思慮 比較粗的那種 心識的分別作用 伺就是比較微細的 那種內心的心識活動作用 思考分別 表示說世間的勝義諦 世間的體性 他本來就是存在的 但是這樣子的一種存在 不是你去思考就能夠思考得到 不是 而是要從內心裡邊去體會 從內心裡邊去體悟才可以的 像這樣子我們就說 他是不可思議的境界 不是可以談得出來的 也不是可以想得出來的 所以這個尋伺就是想 一個是粗的想一個是細的想 不是靠想就想得出來的 是要真正的自己去體會的 所以平常我們也經常在舉例子 我們一定要吃三餐一定要煮飯 一定要炒菜 看別人煮看別人炒好像很簡單 菜一放下去什麼放下去 這樣子動一動好了 菜就上桌了 色香味俱全 又好吃又好看 就是口水直流了 但是這個不是只是看就可以 也不是說我從書本裡邊 我知道書本裡邊有講 要放什麼放什麼放什麼 也不是只有這樣子就可以了 而是要自己親自的去實踐 實踐之後你不要有這些書 也不用再看別人煮 你自己有辦法去瞭解 我要怎麼做出來更好看 像這樣子的一種飲食 的文化當中 像我們台灣的環境 可以說以前都是大餐上桌的 而且就是一定要全套的 比如說要十碗十二碗 或者是十六碗 要全套的大餐 但是現在因為飲食文化的轉變 目前來說台灣慢慢的走向 點心的這種方式 也就是說大餐其實吃不完 大餐都是重口味 現在都是要少油少鹽少糖 所以盡量的清淡 越清淡越好 甚至於 就是只有燙過開水就好了 這種這些大餐 就變成沒有辦法 把他給推展開來了 甚至於吃的人也吃得少了 像這樣子 現在的台灣的環境裡邊 反而點心的這種飲食 越來越興盛 本來只有二三十種點心 現在變成也可以二三百種點心 點心也可以當正餐 這一個就代表著什麼 自己去體會自己再去創作 這個就不用靠書本 這個不是老師教的 是自己領悟出來的 自己領悟出來 自己有辦法去轉變 這個才是你真正的功夫 對於佛理的瞭解也是一樣 開始要多聞熏習 要聽人家講 要多看書 但是一段時間之後 透過自己的思考 透過自己的思惟 透過自己的這些體會 你直接親證到理的體性 這一個就不是用嘴巴講 這個就不是用思考就可以了 完全是內心的一種領悟力 所以這邊所談到的 這麼樣子的一個體性 這樣子的一個勝義諦 不是語言思考所能夠 去分別出來的 我們就認為說 這個就叫做深密理 很深 這個真的是很不容易去瞭解的 所以這樣子的道理 法爾如是的體性 法爾如是的**這個** 一切法的勝義諦 我們就稱之為深密理 這個深密理 在我們的這個第二卷 解深密經的第二卷裡邊 有引出一些句子 給我們瞭解說 於我甚深密意言說如實解了 於如是法深生信解 於如是義以無倒慧如實通達 說明要瞭解到這樣子的勝義諦 對於佛陀所說的 這麼樣子的深奧的道理 可以說對他所說的 對所說的你要如實的去解了 佛陀怎麼解釋 佛陀怎麼樣子的說 我們就要順著佛陀 所解說的義理 這樣子的去瞭解他 要如實 不可以再自己亂猜測 用猜測的一定是百分百的不對 所以如實的去瞭解 佛陀怎麼講我們就怎麼去瞭解 佛陀由淺入深的來帶領 我們也是由淺入深的來體悟 所以對於佛經裡邊 所說的這些義理 一定要如實解了 對於這樣子的信解 你才能夠引生出內心的至誠心 能夠深生信解 真的完全體會到 對於這個義理 我們也要用無倒慧 無倒慧就是正知正見 也就是無漏慧 有所顛倒的話 就變成是邪知邪見 就變成是不正確的思考 不正確的思想 所以一定要用無倒慧 不是顛倒的 是正知正見的 是無漏清淨的這種智慧 你才能夠如實通達 你才有辦法真正的體悟到 所以聽要好好的聽 理解了之後 你才能夠引發無漏智慧 真正的達到體證體悟 所以對於佛經佛理 就說一定要起信心 而且不可以落於二邊 你才能夠對於 佛陀所說的這些道理 有所認知有所體會 是說於如來的善說法中 能夠無顛倒的解了通達 從聞思修的三慧體悟 乃至於現證諸法無漏的實性 是謂解了深密理 所以要瞭解深密理就是要 如實的去瞭解 以無顛倒的智慧去通達 乃至於達到證悟 這個過程 這樣子的要對深密理 有這樣子的瞭解 甚至達到通達的境界 這個過程 就需要經過聞思修三慧 所以一定要多聽聞 以我們現在來說的話 當然要聽經也是很方便 是道場裡面的 或者是寺院裡邊的師父 在他們的道場講經說法 尤其是現在的像我們這個電視 或者是收音機 可以說要聽佛理 非常非常的方便 聽了之後聞了之後 一定要思 一定要去思考 也就是看過之後 不只是聽一遍而已 兩遍三遍五遍十遍 我常常說甚至於一百遍 都要有這個耐心的來看 多讀多看多體會 這樣子的話有思 思 你有所瞭解了之後還要修 實際的來達到心跟真理的合一 我們就稱之為智如合一 智如和合的境界 智慧跟真如 智慧跟體性能夠兩個合在一起 這個就不是言說所能夠表達的 所謂聞思修的三慧體悟 是非常的重要 聽經我們現在的時代可以說 大家的教育都是蠻高的 國中畢業高中畢業專科畢業 大學畢業的 可以說非常的多 所以我們自己本身 已經有這種文字基礎了 你說我沒有時間聽 甚至於有時候聽的 也不一定聽得種 或者聽的感覺到太淺了 浪費時間 怎麼辦 自己先看 以自己看經來瞭解 不懂得的再來請教 還是可以的 但是這樣子的速度是比較快 但是道理的部分是很快 實修的部分卻是有鴻溝 表示說我們是瞭解多少佛理 能夠實修多少的境界 這個是最好的 但是你如果說 我在這個道理的部分 進步很神速 我一下子看一部經 我幾天看幾部經 甚至於我一個禮拜 可以看十部經 但是你真正的理解到了嗎 你有辦法實踐在你的身心 這個方面嗎 不可能 但是這個不可能當中 我們還是一樣的可以自己 警惕一下自己 就是自己要有警覺性 因為在阿羅漢本身 也有俱解脫阿羅漢 也有慧解脫阿羅漢 所謂的慧解脫阿羅漢也是一樣 就是說聽到佛陀所講的佛理 他因為有所領悟馬上就開悟了 可能是初果的開悟 也可能是二果的開悟 但是也有可能是三果的開悟 但是還是有一小段時間 即使他是聽到佛陀講經之後 馬上悟得四果阿羅漢 這個還是有但少之又少 像這樣子的阿羅漢就沒有神通 慧解脫阿羅漢沒有神通 因為他只是對道理方面的體悟 他還沒有實際的去修禪觀 所以沒有神通 一定要俱解脫阿羅漢 也就是說一方面聽佛理 一方面修止觀 聽了佛理之後 在止觀當中去體悟 佛陀所講的這些道理 第一層我瞭解了 再來聽佛陀的解說之後 再來修止觀又第二層的瞭解 第三層的瞭解 第四 一層一層的瞭解 所以他的智慧跟禪觀是同進的 同時並進的 所以俱解脫阿羅漢 一方面就是道理的部分瞭解了 煩惱的部分斷除了 神通也成就了 六種神通都有 慧解脫阿羅漢他是只有漏盡通 也是只有斷除煩惱 悟得真理的這種境界 其它的天眼通天耳通 他就是沒有**的** 所以我們現在的人 因為文字基礎這個比較的深厚 自己看書也是可以 但是也是一樣的 要利用時間 自己本身再參學參修 也就是說利用假日 利用有空閒的時間 做一點止觀功夫 你說打坐 或者去思考思惟 或者配合我們的身口意 尤其是身業跟口業 能夠實際的來做來修 所以我們現在可以說 時代在進步 現在的義工 可以說是非常的普遍 能夠放下身段當義工 那也是一種修行的工夫 從這個可以說是最簡單的 但是也是可以說是最困難的 你有辦法放下身段 這一個在早期日本人聽說 他們的公司裡邊的 董事長總經理 經常就爭著去洗廁所 為什麼 這個也是放下身段 也是一種修養 所以日本人 聽說他們的洗手間廁所 都是非常的乾淨 大家爭著要去洗 在我們台灣可以說有一些義工 可以自己去發心的地方 當總經理的當董事長的 他也一樣的把西裝脫下來 穿著一般的制服就開始 去做打掃工作的也有 這個是什麼 就是慢慢的學著自己 不要心態越來越高張 越來越憍慢 因為我們每一個眾生 同樣的都是因緣所成 人能夠活在這世間 就是大家有緣共住 各人的福德福報不一樣 所以有的智慧高有的福德大 但有的就是不行 不行我們也要來引導他 來教導他 自己就是要放下身段 來配合他 這個就是我們菩薩道裡邊的 同事攝 四攝法裡邊 除了布施愛語 講話給對方喜歡聽愛聽 能夠接受的程度要利行 再來就是一個同事 要跟他同事 你才有辦法來引導他 如果自己太過於高高在上的話 有的時候還不一定能夠接受的 所以在這個地方所談到的 也就是說對於生命的義理 一定要好好的來透過聞思修 實際的來做實際的來體會 **你**這個生命理最後就會解了 你如果不努力不精進 不透過聞思修的話 你就說我能夠瞭解到 這麼深奧的道理 那是不可能的 佛陀悟到這個道理 還是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 的修行才能夠悟得 我們哪有可能說聽了一次兩次 你就悟得了 所以這個不是透過語言 也不是透過思考 就能夠達到的這個境界 就是一定要靠自己的實修 實際來修實際來體會 實際來思考 才有辦法真正的達到通達 這個境界 就真正的對於深密理 就已經能夠解了了 解了了深密理就不叫深密了 我懂得了我瞭解了我體會到了 就不叫做深密了 第三就是解脫深密行 對於這個深密的義理 你一定要實際的去修 實際的去做 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 一定要有實踐工夫 一定要自己實踐 這個實際的去做 如此的話 你才能夠真正的達到解脫 所以要得解脫 也就是說要去好好的瞭解 生命的義理 你這個前面的過程 就是一定要實際的去做 所以釋迦牟尼佛的旁邊 **叫做**有一個文殊菩薩 有一個普賢菩薩 文殊菩薩代表智慧 普賢菩薩就代表著實踐 代表著實行 你沒有實踐沒有實行 是悟不到工夫的 所以我們這一個深密的義理 也一定要靠自己來實修來實行 你才能夠真正得到解脫 內容裡邊就是說 解放解脫都是這個解字 但是不能夠專從文字的一邊 做解釋的解 不能夠照這個文字上來說明 深密也可以翻譯叫做相續 這個相續 原則上就是我們的生命 我們的生命的一種延續性 在這個梵文裡邊 這個生命的延續 其實說起來我們都是 十二種緣生法 十二種緣起法的 所以裡邊的內容他是盤根錯節 絞繞難解的意思 每一個人活在世間可以說 問題非常的多 尤其是看這個因果有關係的 簡單的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但是為什麼他做壞事 還是那麼好命 為什麼他做了很多很多的善事 為什麼還是這麼的痛苦 還是生活這麼的難過 我們有很多很多的疑問 這麼多的疑問裡邊 其實就是要從我們的業力裡邊 來做解說 但是業力又不是很單純的 只有前面怎麼做 後面就是這樣子而已 他還要牽扯到生報 還要牽扯到後報 還要牽扯到百千劫以前的業力 所以我們一期的生命當中 所包括的內容 可以說是錯綜複雜的 一個問題不是單行道 **不是單行道** 只**是**說這樣子就是這樣子 簡單的說當然有因必有果 但是他的因太多太多了 這麼多的因要成為一個果報 還是要具足很多的條件 這個都不是三言二語 就能夠解釋的清楚 但是因為我們是凡夫 因為我們只是看到眼前的 過去生過去生的 無始生死以來的輪迴 我們看不到 我們也理解不到 我們過去生做的什麼樣子的 善惡業我們也不清楚 所以在這一生當中的 生命延續裡面 很多很多我們理解不到的 很多很多我們想不通的 所以在金剛經裡邊 也有談到這個問題 在我們的其它的經典 般若經裡邊 當然也看到這些問題 這些問題 就是說我們一定要去瞭解 不懂得我們就叫做深密 懂得了 像釋迦牟尼佛懂得了 阿羅漢懂得了 他們認為這個就是 有如是因必有如是果 這個沒有什麼 問題是這個如是因 達到如是果的這個因 內容太多了 所以這個深密也叫做相續 也是錯綜複雜的意思 眾生無始以來 可以說煩惱非常的多 習氣也非常的多 這麼多的煩惱跟習氣當中 就是非常的纏繞著 纏繞著解不開 也有貪也有瞋也有愚癡 也有懷疑也有憍慢 也有很多的不正確的 那些思想見解等等 太過於複雜太過於複雜了 盤纏在一起真的是解不開的 就像藤蔓的滋生纏腳一樣的 都是絞在一起了 找不到他的頭 就像荊棘羅網的拘礙繫縛 所以非常難以解脫 像這樣子的一種狀況 其實如果會 會做衣服的或者會打毛線的人 原則上都懂得這樣的 纏繞的過程當中 要把他抽絲剝繭的話 就是很不容易的 所以繩子只要一絞在一起 要找到他的頭出來是不容易 尤其是以前 而且我們中國人很會打毛線 這個毛線球 如果一混在一起的話 那真的要花好大好大的工夫 又不要讓他斷掉 斷掉的話那個接頭太多的話 衣服看起來又不舒服 所以一定要慢慢的 非常細心的非常有耐心的 就一條穿過一條的 慢慢的把那個線給拉直了 所以像這一個 像藤蔓一樣的像荊棘一樣的 纏絞在一起是非常難得解脫 我們的經典的第三卷裡面 也有談到 我們的這些煩惱 他說使能解脫二縛為業 就是說我們的智慧 他能夠解脫二縛 縛就是把我們綁住了 的這種功能作用 是哪二縛 就是相縛跟麤重縛 就是我們的煩惱障 所知障 非常的多 非常麤重的也有 非常深細的也有 也就是說無始生死以來的煩惱 乃易於塵沙惑的煩惱 太多太多了 所以現在 在我們的解深密經裡邊 把他歸納成為相縛跟麤重縛 兩大類 這兩大類 我們就是要把他給解開 有辦法解開這兩種繫縛的話 你才能夠得到解脫 甚至於在經典裡邊有說 永斷煩惱及所知障 我們把這個障礙 給他歸為兩大類 一個叫做煩惱障 一個叫做所知障 煩惱障就是說 無始生死以來就有的 就是貪瞋癡慢疑 所知障就是說 在認知方面的障礙 認知方面的障礙 都是後生 我們長大以後 出生以後學習來的 因為就是不正確的 老師的思想 或者看了不正確的書籍 或者交到了壞朋友 你的認知上就錯誤了 或者我們有文字障 對於很多的也就經典經教 從文字上面也有很多解不開的 像這個都是屬於所知障 你所要知道的 都被障礙到了 被障礙住了 沒有辦法正知正見 所以煩惱障是與生俱來的 貪瞋癡慢疑 所知障就是我們所謂的見解 像這一個也是我們以 所應該要斷的煩惱 斷除了才能夠得解脫 經典裡邊也有說 能破如是大愚癡羅網 能越如是大麤重稠林 能夠把這些羅網給破除掉 甚至於非常麤重的稠林 就是茂密的森林你迷失了 在茂密的叢林當中 茂密的森林當中你迷路了 這個要走出來還是不容易 就像走迷宮一樣的 所以一定要慢慢的去找 慢慢的去思考 所以像這一個 你要把他給斷除掉 能夠達到對真理的一種 正確的理解才可以 無始來纏縛有情的二縛 眾生位上不能夠解決 相縛也好 麤重縛也好 煩惱障也好所知障也好 這個在我們的凡夫位 是沒有辦法斷除的 因為我們的能力有限 我們的智慧有限 瞭解不到體會不到 所以凡夫位上不能斷除他 要到什麼地方 要到十地菩薩 要登到一直學習一直學習 從凡夫位透過十信位 透過十住位 透過十行位 再透過十回向位 再登上初地 你看多少 好幾十個階位 過程一直要達到初地 你才有辦法慢慢的來斷除他 雖然現行的部分 已經可以斷除了 但是種子的部分 習氣的部分 一定要到初地以上 二地三地四地 乃至於十地的菩薩 你才能夠**來**慢慢斷除 一地斷除一點 一地斷除一點 你到十地菩薩一定要修止觀行 要修十波羅蜜 十波羅蜜就是六度 就是六波羅蜜 再加方便願力智 總共就是十種 所以原則上初地修布施波羅蜜 二地修持戒波羅蜜 這個就是一種大要的來做解說 其實每一度裡邊 都含有其它的九度 你在修布施度 其實也就在修其它的九度了 修持戒度 也是含有其它的九度的 意義在裡面 所以修十地就是要修十波羅蜜 才能夠慢慢的漸除 漸除就是一地斷一點 一地斷一點 一地斷一點 唯佛與佛方能斷盡 所以是神祕的 所以真正的要悟的這個真理 是只有到佛陀的境界 而且是十方佛是佛佛道同 東方的佛西方的佛南方的佛 北方的佛 都一樣 所悟到的境界真理都是相同的 所以你如果好好的修 從初地以上就會有所領悟了 一直到成佛的時候 是完全能夠瞭解 所以這一個就 對於這個深密的部分 就是已經完全的解脫了 這一個在我們所談到的 尤其是盤根錯節 的這個二縛解決了 這個也就叫做解深密行 所以說我們有情凡夫 生生世世 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過程當中 對於中間的種種煩惱種種障礙 你都能夠一層一層的 抽絲剝繭的 把他達到成佛的境界而斷除了 這樣子的解深密行 在於我們的這一部經典的 分別瑜伽品 跟地波羅蜜多品裡邊 就是有所解釋 所以你就是一定要 好好的把這二品 好好的**來**讀一遍 好好的去瞭解 你就能夠真正的 猶如登上初地的菩薩相同了 能夠有所領會了 所以也就是因為 分別瑜伽品跟地波羅蜜品 他能夠讓我們得到成佛的境界 所以他稱之為了義教 我們這一部經也叫做了義經 或者我們這一個叫做解深密經 也是從這二品 也可以來做解說的 所以每一品每一品 都能夠讓我們悟得真理 每一品都能夠讓我們 真正的達到證悟 所以**從** 尤其是從第二品的 勝義諦相品開始 我們就是每一品每一品 都要好好的來瞭解 這個第三個解脫深密行 就是這二品當中 也是詳細的解說 大家就是要有耐心的看下去 甚至要有耐心的聽下去的話 你一定能夠達到 登地以上的境界的 我們今天就是到這邊 阿彌陀佛